屈原与司马迁
司马迁与屈原的相似之处
司马迁与屈原的相似之处
司马迁和屈原身上散发着一种共同的伟人气质:正直刚毅、不屈于权贵、洁身自好。
“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
后人评价《屈原列传》曾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在我看来,这种同心本质上是源自于境遇相似的共鸣。
屈原满腔抱负不得重用投江而终,司马迁继父遗志仗义执言惨遭极刑可以说,都处于逆境之中。
在《屈原列传》中,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直言自己“身处残秽”“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二者经历又何其不相似。
在最开始我以为司马迁只是对屈原的经历产生了一些同情,但当读完《报任安书》之后,我发现并非如此。
这不仅仅是一种同情或悲悯,更是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
屈原作为大楚的贵族,为自己的祖国奋斗当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更何况他一度官至左徒。
虽然对于左徒古今学者并未有确切的定论,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高官要职。
在《屈原列传》里,司马迁也用“王甚任之”来评价屈原,但我们都知道屈原最后是投江而死的,一个任职高位,怀抱着满腔热血和才华,试图创造大楚盛世的贵族最后却沦落到了投江至死的地步。
体异而神髓通—谈屈原对司马迁的影响
体异而神髓通—谈屈原对司马迁的影响
屈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天禹诗》受到社会上的普遍认可,他的苦涩的人生经历也受到人们的深度理解。
同时,屈原与司马迁也有着深刻的关系。
从司马迁的历史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屈原有着认真的研究,记载了大量屈原作品及其历史背景,将他的思想以浓缩的语言融入历史记载之中。
这表明司马迁深刻理解屈原的思想,强烈欣赏他所倡导的仁义道德以及他壮丽的诗句。
另外,司马迁还隐约提及屈原为天下所定,意在提醒大家屈原具有天佑的吉祥,这印证了司马迁对屈原理解的深刻性。
此外,他还对屈原的政治思想充满了褒奖之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尊重。
因此,可以说,司马迁在描述屈原时不仅表现出热情,更渗透出一种崇高的品质,他将屈原的情感投射到历史的管理上,使得屈原的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因此,司马迁对屈原的贡献毋庸置疑。
综上所述,司马迁与屈原之间的关系可谓肃然起敬。
就记载新旧历史、传播屈原思想而言,司马迁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历史著作标志着战国诗歌思想的新篇章,同时也为屈原作品的传世及其影响力的延续做出了积极贡献。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楚国历史上卓越的地
位备受推崇。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对屈原进行了评价,其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他认为屈原有睿智的
决策能力和出色的才华,能够观察时势,洞察国家的政治状况。
屈原
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建立
政府财政制度、军事改革和国家教育制度的建设等,这些措施使得楚
国在当时达到了较为繁荣的状态。
司马迁对屈原的诗歌才华给予了非常高的赞赏。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
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不仅在舞文弄墨方面具有非凡的才华,而且通过其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注。
司马迁认为,屈原的诗歌表达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司马迁对屈原的悲剧遭遇表示了同情和遗憾。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
迁描写了屈原因受到政敌的陷害而被赶出楚国,最终自杀的悲惨经历。
他对屈原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遗憾,认为楚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政治
家和文学家。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体现了屈原在政治、文学和个人遭遇等方面的
卓越才能与悲剧命运。
他赞赏屈原的政治才能和文学天赋,对其悲剧
遭遇表示了同情和遗憾。
这种客观公正的评价表明屈原在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与价值。
司马迁屈原列传评价屈原的句子
司马迁屈原列传评价屈原的句子屈原,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也被人们所传颂。
司马迁在《史记》中撰写了《屈原列传》,对屈原进行了评价,他在评价屈原时,用了很多精辟的语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句子。
1.“屈原,名平,楚之卿士也。
”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的开头,他在这里介绍了屈原的姓名和身份。
屈原是楚国的卿士,也就是说他在楚国的政治地位非常高。
这句话的用词简洁明了,表达了屈原的身份和地位,也为后面的评价打下了基础。
2.“屈原虽贵,而好自为之。
”司马迁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对屈原的赞赏。
屈原虽然身为楚国的卿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是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自我坚持的精神令人敬佩。
这也是屈原被后人称为“忠臣孝子”的原因之一。
3.“屈原以忠贞自守,不屈于权势,不附于时俗。
”这句话是司马迁对屈原的高度评价。
屈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屈于权势,不附于时俗,这种忠贞不屈的精神令人钦佩。
屈原的这种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忠诚、正义和道德的重要体现。
4.“屈原之志,岂在乎鱼鳖之乐哉?”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引用的屈原的名言。
屈原的志向不是追求享乐和荣华富贵,而是追求国家的安定和民众的幸福。
这种追求高尚的理想和抱负,也是屈原被后人所传颂的原因之一。
5.“屈原之所以自杀,岂不以忠义感天地,愿以身殉国乎!”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自杀的原因进行的评价。
屈原之所以自杀,并不是因为个人的私利或者是追求某种享乐,而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这种忠诚和热爱,也是屈原被后人所称颂的原因之一。
6.“屈原之诗,有七十篇,皆发愤之作,含哀之声。
”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诗歌的评价。
屈原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的个人情感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担忧。
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和热爱,也是屈原被后人所传颂的原因之一。
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选择
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选择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选择司马迁屈原两⼈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家,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著作,其中屈原的主要著作有《离骚》、《九问》、《楚辞》等,⽽司马迁最⼤的成就是《史记》。
同时司马迁屈原的命途也都⽐较坎坷,司马迁受宫刑下狱,屈原被贬谪流放,然⽽不同的是两个⼈的背景、地位以及⾯对坎坷命途的态度。
屈原画照屈原是⼀个富有浪漫情怀的爱国词⼈,同时也是⼀个⼿握实权的⼤⾂。
⾯对奸⾂⼩⼈的迫害,感性的屈原眼看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却⽆能为⼒,忧国忧民的他想⽤死来唤醒当权者和⽼百姓。
被流放的屈原⾝⼼遭受着巨⼤的痛苦,他始终不肯变⼼以从俗,世⼈皆浊,唯有⼰清,这种孤独让他每⼀天都⾝处煎熬之中。
他只能以死明志,对于屈原这种杀⾝成仁的做法,我们也应当表⽰钦敬,他可以⽣也可以死,但他毅然选择了死亡。
司马迁与屈原不同的是,司马迁是⼀个并没有多少实权的史官,但他对历史却是⼗分了解,他能忍辱负重的活下来完成史记,可以看出他的⼈⽣观与价值观同屈原有着很⼤不同。
没有民族⼤义负担的司马迁更能够做好⾃⼰的本分⼯作,全⾝⼼完成《史记》。
如果他选择死亡,后世将没有《史记》,司马迁也不会流芳千古。
但司马迁终究是看透了很多事情,明⽩⾃⼰活着的价值,他要给后⼈展⽰⼀个完整的历史。
司马迁屈原虽然有着不同的命运结局,但两⼈都是后⼈传颂的对象,也将永远值得后⼈敬仰与怀念。
鸿门宴鸿门宴司马迁故事介绍《鸿门宴》是收录在司马迁的《史记·项⽻本纪》中的⽂章,它对项⽻宴请刘邦的故事做了⼀个详细的描述,具有⾮常⾼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影视剧中的司马迁陈胜吴⼴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各地都积极响应号召,⼀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多股⼒量,其中包括楚国的贵族项梁、项⽻叔侄,和农民起义军的主要⼒量刘邦。
刘邦投靠了楚国,项梁在⼀次战役中战死。
公元前207年。
楚怀王派项⽻去解救被秦国军队包围的赵国,另外⼜派了刘邦带兵去攻打函⾕关。
⼤军临⾏之际,楚元王与⼆⼈约定谁先⼊关,谁就能被封为关中⼤王。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屈原列传司马迁〔两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屈原与司马迁比较作文
屈原与司马迁比较作文
嘿呀,要是把屈原和司马迁拉到一块儿比一比,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有趣又超级有深度的较量呢!
要说他俩的相同点呢,那就是都遭受了巨大的磨难,而且都是因为对自己心中坚守的东西太执着了。
屈原执着于楚国的兴盛和自己的高洁品行,司马迁执着于历史的真相和自己作为史官的职责。
但不同点也很明显。
屈原是那种很感性的,在遭受打击后,选择用死亡来表达自己的抗争。
而司马迁则是很理性的,他知道自己不能就这么轻易地死去,他要把自己的价值通过写史体现出来。
要是让我选一个更喜欢的,还真难选。
屈原就像一首壮烈的悲歌,让人听了就忍不住热泪盈眶,为他的纯粹和勇敢而感动。
司马迁就像一篇深沉的史诗,让人在敬佩他的坚韧的同时,也被他的智慧和胸怀所折服。
他们两个都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里的两座巍峨的大山,让我们这些后人抬头仰望的时候,只能感叹一声:“哇,真的是太厉害了!”。
当司马迁遇上屈原
屈原和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们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他们的作品和思想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他们在同一时期生活,他们之间可能会产生怎样的交流和互动呢?下面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圣”。
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历史的编纂和研究有着极大的贡献,被誉为“史家之宝”。
如果屈原和司马迁在同一时期生活,他们可能会有很多交流和互动。
屈原是楚国人,司马迁是汉族人,他们可能会就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探讨和交流。
屈原的《离骚》是一部富有思想性和哲学性的诗歌,司马迁也可能会就这些思想和哲学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同时,司马迁也可能会借助屈原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除此之外,屈原和司马迁也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能会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及对照翻译《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
当时,秦国兵力最强。
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
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
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
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
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
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
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
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
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
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
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
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又上了秦国的当。
其后,诸侯兵击楚,楚又大败。
其后,秦又骗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听了他的幼子子兰的话到秦国去了。
果然一到秦国,秦国就不放他回去,要挟他割让土地,终至客死于秦。
他的儿子顷襄王忘却血海深仇,反而向秦屈膝,重用亲秦派子兰等人,放逐屈原。
后来楚竟为秦所灭。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楚国亲齐,秦国就不敢侵犯;亲秦,就吃秦国的大亏。
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是异常推崇的。
本传说屈原的《离骚》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评价的句子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一、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简介在《史记》的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楚国文学家屈原的评价是多方面的。
屈原作为楚国的大臣,拥有杰出的才能和卓越的政治见解,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人。
司马迁在列传中对屈原的个人品质、政治理论和文学创作都进行了评价。
二、屈原的个人品质评价1. 忠诚屈原对楚国的忠诚是司马迁高度称赞的品质之一。
他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始终为国家和百姓的福祉而努力。
在屈原被秦国逼迫的时候,他选择自刎以示忠诚,这一行为被司马迁认为是崇高和伟大的。
2. 勇敢屈原在楚国政坛上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勇敢的姿态。
他勇于直言谏言,并且积极为楚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司马迁称赞屈原的勇敢,认为他的言行鲜明而有力,能够引导楚国良好的政治风气。
三、屈原的政治理论评价1. 君主立功论屈原提出了君主立功论,认为一个君主只有具备德才并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治国安邦的目标。
司马迁赞同屈原的政治理论,认为这是一种有益于王朝长治久安的治国方针。
2. 社会变革的观点屈原对于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有着独到的观点。
他主张通过改变旧有政治制度,推行新的政治制度,以解决社会矛盾和改善人民生活。
司马迁认为这种思想是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但在具体实践上难以实现。
3. 文化振兴屈原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化推动者。
他提倡文化振兴,倡导楚国的文化繁荣和精神提升。
司马迁对此深表敬佩,认为屈原的文化观念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屈原的文学创作评价1. 《离骚》《离骚》是屈原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司马迁对这部诗集的评价非常高。
他认为《离骚》表达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现状的担忧和对国家复兴的热切愿望,同时展示了屈原卓越的才华和卓越的文学造诣。
2. 《天问》《天问》是屈原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司马迁认为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赞扬屈原在诗歌中对天地、自然和人生的探索,认为这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和深度思考的展示。
3. 其他作品评价除了《离骚》和《天问》,屈原的其他作品也得到了司马迁的肯定。
屈原与司马迁比较作文
屈原与司马迁比较作文《屈原与司马迁》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两个很了不起的人,一个是屈原,一个是司马迁。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他特别爱自己的国家。
当时楚国的情况不太好,有一些坏人总在捣乱。
屈原一心想让楚国变得强大又美好,就给国王提了好多好主意。
可是国王不听,还把他赶走了。
屈原心里难受极了,他觉得自己没办法实现梦想,最后跳进了汨罗江。
司马迁呢,是汉朝的一个很厉害的人。
他的爸爸就想写一部大大的历史书,司马迁决定完成爸爸的心愿。
后来他因为替一个好人说话,被皇帝惩罚,受了很严重的刑罚。
但是他没有放弃,坚持写完了那部叫《史记》的伟大著作。
屈原和司马迁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可是他们都很勇敢。
屈原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对国家的爱,司马迁用坚强的意志完成了重要的作品。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梦想哟!《说说屈原和司马迁》小朋友们,今天来跟你们说一说屈原和司马迁这两位大英雄。
屈原呀,他是个特别有才华的人。
他写的诗可美啦,像《离骚》,好多人都喜欢读。
他一心为了楚国好,总是想着怎么能让楚国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是楚国的国王不明白他的苦心,还把他流放了。
屈原心里那个委屈呀,最后他跳进江里,离开了我们。
再来说说司马迁。
他为了写《史记》,可吃了不少苦头。
就算被皇帝惩罚,受了那么重的伤,他也不放弃。
他咬着牙,一直坚持把书写完。
屈原和司马迁虽然经历不同,但他们都很了不起。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怕,要勇敢向前。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做勇敢的孩子,好不好?。
屈原列传司马迁对屈原评价的句子
屈原列传司马迁对屈原评价的句子从古至今,屈原历史上的地位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和议论的焦点,司马迁也不例外。
司马迁作为春秋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史家之一,对屈原的评价非常高,甚至将其誉为“国姓”。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屈原的评价非常高,甚至称其为“国姓”。
司马迁认为,屈原是春秋时期政治思想和实践的开拓者,他以自己的智慧和英明才智推动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此外,司马迁还赞扬屈原“拥有卓越的智慧,立志作国家大事者”。
在他看来,屈原不仅拥有深厚的政治素养,而且有着健全的思想体系,他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司马迁还赞颂屈原有“温情脉脉,心爱民生,不顾自身安危,欲泽万世”。
他认为,屈原是一位慈悲为怀的政治家,他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充满了爱心,并为万世留下了美好的榜样。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对屈原作出肯定,他表示,“屈原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他是个伟大的社会活动家,他的精神和品格将永存于史册之中,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学习。
”司马迁的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高度重视屈原的成就,称赞他作为一位真正的英雄,激励后人效仿。
综上所述,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非常高,他认为屈原不仅拥有深厚的政治素养,而且有着健全的思想体系,是春秋时期政治思想和实践的开拓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拥有温情脉脉,心爱民生,不顾自身安危,欲泽万世,他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的家国报国的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他有“拥有卓越的智慧,立志作国家大事者”的英勇气概,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激励后人效仿。
司马迁的这番充满仰慕与赞赏的话,不仅体现了他对屈原的高度评价,更表达了他对屈原政治思想和实践的深刻理解和肯定。
从春秋到古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一直是古今学者们挖掘和探究的焦点。
他们不仅从司马迁所描述的内容中认识到屈原的英勇和智慧,也从中感受到屈原政治思想和实践的独特性,为之深受启发。
故此,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社会活动家,他的精神和品格将永存于史册之中,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学习。
屈原和司马迁的区别作文
屈原和司马迁的区别作文屈原和司马迁,这两位历史上的大人物,虽然都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他们却有着诸多明显的区别。
先说屈原吧,那可是个满腔热血、一心为国的主儿。
他出生在楚国的贵族家庭,打小就聪明伶俐,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抱负。
他一心想让楚国变得强大昌盛,为此那是操碎了心。
他的主张是啥?就是要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可楚国的那些个当权者们呢,根本不把他当回事儿,觉得他就是个愣头青,成天在那儿瞎嚷嚷。
屈原呢,性格刚正不阿,眼里容不得半点儿沙子。
看到楚国的政治腐败,奸佞当道,他心里那个气呀!他是直言进谏,丝毫不给那些权贵们面子。
结果咋样?被那些小人陷害,被楚王疏远,最后还被流放了。
被流放的屈原,那日子过得可惨了。
他独自一人在荒野中徘徊,心里充满了悲愤和无奈。
他望着楚国的大地,想起自己曾经的理想和抱负,泪水忍不住就流了下来。
他的衣服破破烂烂的,头发也乱蓬蓬的,整个人憔悴得不成样子。
但就算是这样,他心里还是牵挂着楚国,还是想着要为楚国做点什么。
他在流放的路上,看到老百姓们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田地里的庄稼收成不好,到处都是饥荒。
他心里难受啊,觉得这都是楚国政治腐败的结果。
他想帮助这些老百姓,可自己却无能为力,那种痛苦和自责,真的是无法言表。
最后,当楚国被秦国攻破,他彻底绝望了。
他觉得自己的理想破灭了,再也没有希望了。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投入了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这一死,留下了千古的遗憾和感慨。
再说说司马迁吧,这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出生在一个史官家庭,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前,把撰写史书的遗愿托付给了他,司马迁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
司马迁的一生,那也是充满了坎坷和磨难。
他因为李陵之祸,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这在当时,那可是奇耻大辱啊!一般人遇到这种事儿,估计早就崩溃了,要么寻死觅活,要么一蹶不振。
但司马迁没有,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为啥呢?就因为他心里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完成。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的评价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精心编撰的一本传统文学作品,对于这位古代无双的英雄屈原,司马迁给出了独到的评价。
司马迁认为,屈原的追求生活力极强切、理想极准确,不仅拥有正气正路的美德,而且敢于担当使命去更新法律,具有坚定的斗争精神。
他钦佩屈原不畏惧死亡的精神,尊重他的敢于说出属实的心,尊崇他对乡里百姓的牺牲精神以及他为他的政治,社会,宗教信仰献出一切的热情。
当司马迁看到屈原立志更新法纪,自觉放弃封建礼教和礼仪,以言辞服人,使民以敬意复仇,他怀着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惊叹赞叹之心无限钦佩。
此外,司马迁还称赞屈原对人生充满正义和理智,对世俗抱有崇高的理想。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的评价也及其认可,他表达了他尊重屈原的精神,提出了对屈原的全面赞扬,体现出他坚持正义,崇尚担当的思想。
因此,司马迁将屈原作为古代英雄的典范,对传统的礼仪、习俗有着无与伦比的敬意和尊重。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司马迁对屈原有着极高的评价,他说:“古之君子,非唯有贤能长才,还须有仁义之心,方能望其名及古。
今有屈原豆浆者,其行不复古,而以仁义尽以自勉,故可及古矣。
” 司马迁充分地肯定了屈原的仁义精神。
他指出,古代立政之君要具备贤明、才能和仁义的
精神,而屈原以仁义之心自强自勉,完全可以及古之状元。
司马迁认为,屈原修身齐家,让人们珍视性情之崇高,使君主更明其才。
他认为:
“病而愈其家而补,抗其王而专,其义而护,贞以死,则举其国之至义也,此屈原之行也。
” 屈原病重时,仍然想到国家的大计,奉献自己的心力,敢于抗争暴君,捍卫正义,自觉守正不阿,坚持护国与义务,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国家的遗产,这正是司马迁心目中
的贤达行径。
最后,司马迁总结道:“屈原不但六艺无双,而却以仁义为先训,尽以自勉之,可以
及古矣!” 他把屈原六艺无双及其仁义完美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屈原的极高赞美和尊
崇,他认为屈原是一位完全可以及古的贤达,这正是古人“以贤及古”的完美写照。
如何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其文约
如何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其文约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司马迁生于公元155年,在他的著作《史记》中充分发挥了他对屈原的评价。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这些评价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是弥足珍贵的。
他以己见叙述了传说中屈原的离乡背井和无奈反抗的
精神。
司马迁最著名的表演之一是把屈原写作一个思想鲜明,勇气昂扬的英雄。
他把屈原
称为“古之名士也”,他把屈原说成是可以建立国家、改善民族的改革者。
他把屈原形容为“非凡的英雄,大无畏的仁者”。
司马迁的评价不仅描绘了屈原的气度,而且让人们更加尊
敬他的忠贞精神,他的目的是鼓舞人们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司马迁家族文化中,屈原被视为文史类人物的典范,他们在行文中传扬理念时都会参考
屈原的事迹。
从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中,可得到他崇高的品格和勇敢奉献的精神,从而强
化了当时民间的传统信仰。
无论是在公元155年,还是在今天,司马迁对屈原的赞颂都颇有价值,可以作为现今追求精神的典范。
总之,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是一种关于仁义、勤勉、忠诚等美德的高度褒扬,其中蕴含着司马迁作为改革者进行的思想引导,并且由此提出的仁政理念,是极为值得我们重视的。
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的句子
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的句子
众所周知,屈原是中国古代诗歌领袖,其诗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机智,被世人倾倒。
尤其是司马迁,他认为屈原的作品具有优秀、绝世的特点,并将其写成了《九章算术》,以后世人传颂。
记载了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誉。
其《史记》中曾记载:“屈原有《九章算术》之作,其道自成,可以称之解惑者也。
”这句话表明司马迁对屈原非常仰慕,他强调屈原的绝妙成就,并认为他的作品可以解答难以解答的问题。
此外,司马迁还曾说:“若按屈原之文,事物源由,可以称之明哲。
”这句话表明司马迁推崇屈原的文章,非常看重他的智慧,他认为屈原的文章能够解释事物的起源,以此来揭示真理。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并不仅仅限于书面,他还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曾发明“司马迁线”和“司马迁弦”,是受到屈原体系的启发,这更加说明司马迁对屈原思想的尊敬和赞誉。
司马迁认为,屈原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力,而他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诗人。
他的叙事体裁独特,故事情节贯穿全文,叙述方式既平淡又触动心弦。
屈原汲取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精华,却处处注入了自己独有的美学艺术,在此基础上他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使他的作品更具鲜明特色,更引人入胜。
总而言之,司马迁对屈原非常赞赏,他将自己的赞誉尤其高度地表达在书面和实践之中,而这亦说明了屈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司马迁认为,屈原是一位智者、思想家,他的作品能够
深刻地映射出当代的社会背景,而且充满了智慧和机智,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司马迁与屈原
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然而,屈原与司马迁又是很不同的,突出地表现在他们面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上。
屈原选择了死亡,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奋斗。
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向上的路,世浊己清,人醉己醒。
忍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始终不肯“变心以从俗”。
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
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敬,而不能有任何指责与议论。
他可以死,也可以活,然而他选择了死。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遭受宫刑之后,他在破败的官邸中忍受着凄清的长夜,阵阵搅心的疼痛袭来。
一个铮铮铁汉变得残缺不全,命运的不公,无理地降临在一个汉子的壮年。
人竟要这样艰难无趣地活着吗?绝望沉重地压迫在他敏感的心头。
或许,他想到了死。
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彪炳史册的成就,即使他肢体完整又能怎样呢?事业上的侏儒不是与身体上的残缺一样可怕吗?黑夜惊诧了,我们突然看见他那绝望的手握住了那卷没有刻完的竹简。
另一只被寒冷舔僵的手,握紧了刀笔……面对宫刑的奇耻大辱,他虽然也是“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巾也”,而且痛苦到“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跟勇气,终于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留下的修史重任。
他的丰功伟绩,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后人只能敬为神明。
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
究其因是因为两人之志不同,所以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所致。
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当他一再受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而他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
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
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
他不能去死,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而他的死是一种屈服,徒增他的屈辱与软弱。
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为了这个志向活了下来,最终他成功了。
屈原列传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的诗句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的最后对屈原的评价: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
释义:太史公(指司马迁自己)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伤他的志向不能实现。
途径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
扩展资料
历史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1、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作者:汉·班固
释义:虽然屈原不是一个明智的人,但也可称之为妙人。
2、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作者:汉·王逸
释义:如今象屈原这样志向忠诚坚贞,性情清廉高洁,耿直象石头和箭矢,言论富有才学,得势时不玩弄权谋,失势时不考虑自身得失,这真是世间少有的品行,人中才俊。
3、《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列传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列传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历史上,关于屈原的评价始终存在争议,而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更是备受关注。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颇具深意,既高度赞扬了他的思想和才华,又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
首先,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史记》中,他称赞屈原是一个“博闻强记、善谋远虑、志向远大”的政治家,这些优秀的品质使他成为楚国一个非常出色的官员。
司马迁认为,屈原是一位具有魄力和果敢的人,他在斗争中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使楚国在战争中赢得了许多胜利。
此外,司马迁也高度评价屈原的文学才华。
他认为,屈原的诗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离骚》被誉为“楚辞之神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司马迁说,屈原有一双“真心、有才、略晚”的眼睛,他的才华像一道亮光,照亮了整个楚国文化。
然而,司马迁也认为屈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他认为,屈原太过自信和鲁莽,虽然他拥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和才华,但他的笃信某些不可靠的策略,导致他最终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功名和地位。
司马迁指出,屈原的这种自信和鲁莽才是导致他失败的最大原因。
总的来说,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他承认屈原人才出众、才华横溢、思想深邃,但同样也指出了屈原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
在评价屈原的同时,司马迁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爱国诗人和政治家的敬佩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千年的风云早已随风飘散,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早已湮没无闻,将帅士卒的征战厮杀也已销声匿迹,甚至于固若金汤的长城也风化侵蚀。
然而,当我们回首去感受那大起大落、变幻莫测的历史,我们仍然可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的呼吸。
在需要伟人而且拥有伟人的时代里,文化巨人们不仅留下了时代的描述,而且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道德遗产、精神遗产。
这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两位:一是我国第一位真正的诗人屈原,一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这是两棵树。
虽然生长的完全是两种姿态,可是却同样长得茁壮,雄姿英发,向蓝天伸展着同样的高度。
人们普遍认为,屈原与司马迁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与其个人所遭受的厄运分不开的。
司马迁自己也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列传》),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对现实不满,所以有所希翼,现实的残酷和压抑,使人“有志不能骋”,志在于内,情动于中,发而为文为诗。
而文学成就的高下虽与苦难的程度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理想的高下。
屈原屡遭贬谪,濒于绝望,虽志洁行廉而反为累赘,成为不容于世的根源,所以他“忧愁幽思”,口吐华丽篇章。
司马迁忠心为主,仗义执言,却被下狱,身受腐刑,于是发愤有为,终能“成一家之言”。
然而,屈原与司马迁又是很不同的,突出地表现在他们面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上。
屈原选择了死亡,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奋斗。
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向上的路,世浊己清,人醉己醒。
忍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始终不肯“变心以从俗”。
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
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敬,而不能有任何指责与议论。
他可以死,也可以活,然而他选择了死。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遭受宫刑之后,他在破败的官邸中忍受着凄清的长夜,阵阵搅心的疼痛袭来。
一个铮铮铁汉变得残缺不全,命运的不公,无理地降临在一个汉子的壮年。
人竟要这样艰难无趣地活着吗?绝望沉重地压迫在他敏感的心头。
或许,他想到了死。
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彪炳史册的成就,即使他肢体完整又能怎样呢?事业上的侏儒不是与身体上的残缺一样可怕吗?黑夜惊诧了,我们突然看见他那绝望的手握住了那卷没有刻完的竹简。
另一只被寒冷舔僵的手,握紧了刀笔……面对宫刑的奇耻大辱,他虽然也是“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巾也”,而且痛苦到“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跟勇气,终于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留下的修史重任。
他的丰功伟绩,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后人只能敬为神明。
重任。
他的丰功伟绩,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后人只
能敬为神明。
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
究其因是因为两人之志不同,所以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所致。
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当他一再受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而他
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
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
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
他不能去死,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而他的死是一种屈服,徒增他的屈辱与软弱。
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为了这个志向活了下来,最终他成功了。
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手术,而他的《史记》则对汉武帝实施了永远的宫刑。
他的冷静、公允、胆量,通过《史记》
已经“绝唱”了两千多年,恐怕还要继续“绝唱”下去。
历史的帷幕一层层地拉上了,一个个大时代虚掩在时间的黑夜中。
而屈原、司马迁却如历史天幕上
的灿烂星斗,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熠熠生辉。
(屈原上,徘徊在江边,面色枯槁,神情凝重,似乎在苦苦思索着……)
(司马迁上,看到屈原)
司马迁:子非三阊大夫屈原与?何故面色苍白,憔悴至此啊?
屈原:汝是?
司马迁:吾乃司马迁也。
生于汝后,汝之事吾辈俱已闻矣,汝欲知吾之所遇乎?
屈原:莫非子亦遭流放,心中志不得报?
司马迁:甚悲……
(司马迁向屈原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
(两人凝视着滔滔江水,长叹一声,沉默良久。
)
屈原:(悲愤)子亦知吾之不幸,亦甚悲哉!吾王听信小人谗言而弃吾,可吾心系郢都,忧虑苦闷谁
知啊!
司马迁:(神情坚定)吾亦如是!然吾不欲投江。
屈原:(仰天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宁
赴湘江,葬于江鱼之腹中。
司马迁:(一脸敬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然吾有未竟之事也。
汝著《离骚》《天问》……已广为后世所传矣,吾亦作《史记》,尚未完。
正值此时,吾因李陵一事而受宫刑,遂入狱。
吾
不曾念死,而厚积发奋,誓必著此书《史记》。
(屈原静静地听着,他被司马迁的言辞所感染。
)
司马迁:吾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是以肠一目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
所何往,每念此辱,百感交集,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吾亦念死但心中仍抱有一志,其激仆而进。
安能不抒吾志而入黄土焉?
屈原:吾亦有志,但世事污浊,怎么容我清高之人。
司马迁: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湄其泥而扬其波?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屈原:汝之心令吾羡矣!吾安能如此了却一生,吾之志尚未达成,受此小辱又何足挂齿。
(作揖)
(司马迁也作揖还礼,两人站在江边,望着夕阳,思索着未来。
)(屈原、司马迁下)
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