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及其产业政策_徐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及其产业政策

徐 华

内容提要:产业协同发展需要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来帮助实现,但偏离产业协同发展机理的产业政策往往会带来南辕北辙的效果。本文分析了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发展的四种具体机制,提出三次产业能否实现协同发展有赖于这些机制能否应时充分发挥作用。而在当前全球产业链大调整、低碳经济迫在眉睫的形势下,产业政策的设计更加需要依据这些机制的要求灵活包容地开展行业分类管理,运用负向表列供给侧管理和正向表列需求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企业决策的盲目性,有效地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关键词:三次产业 协同发展机制 产业政策

作者: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2010年上半年,在国务院表示有信心抑制高房价之后,央企各地竞标地王,大肆拿地扩张,迫使国资委下令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而到2010年下半年,众多家电巨头、制造业民营企业以及上市的制造业企业纷纷进军房地产现象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①为什么在国家陆续推出鼓励发展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产业政策背景下,无论央企还是民企,不分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性企业不但不加以积极响应,反而却纷纷大举投资并不在调整振兴规划之列的房地产业?当事者可能会说房地产也在政府提出加快发展的服务业之列,但在那么多亟待发展的服务业项目当中为什么各类企业独独钟情房地产业?

国家下大决心制订出台的产业政策何以失效呢?表层上看,以“保增长、扩内需”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不配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人们的通胀预期,放大了房地产的需求,使得经营房地产的获利诱惑力过大,造成产业结构的新的严重失衡。深入地看,产业政策本身的不适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为,如果产业政策激励的对象、方向和方式不符合客观发展趋势或者存在偏差,就会给各类企业带来决策上的不确定性和实际的经营风险从而抑制符合产业政策的经营行为。

对此,本文从产业协调发展的具体机制分析入手,研究对经济增长过程起重要作用的产业更替和演化规律,借此观察当前产业调整和振兴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①《众多家电巨头和制造业民企进军房地产引发热议》,央视《新闻1+1》,2010年9月11日;《上市企业投资楼市调查:房地产利润来得太容易》,人民日报,2010年9月17日;《民企500强去年净利总和不敌央企两巨头》,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8月30日。

一、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机制

按照三次产业分类理论,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及由服务业构成的第三产业代表着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先后次序。在人类经济活动的第一阶段,主要从事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第二阶段开始于英国产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带动了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迅速过渡,纺织、钢铁及机器等制造业迅速崛起和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随之提高,第一产业所占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所占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比重上升;人类经济活动的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在19世纪末内燃机、电力、化工等新技术的带动下,制造业实现了大规模集中生产和大范围流通格局,一批批城市群随之出现,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或服务业。结果,在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三次产业发展的既有理论阐述了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对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机制描述得还不清楚。比如说,后一层次的产业是在前面层次产业之内衍生出来的还是在前面层次产业之外独立发展起来的?

如果答案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则说明后一层次产业中的企业与前一层次产业的企业间没有产业链条上的直接联系。实际上,对上述理论的理解中的确隐含着一个假设,即后一层次产业都是由于某些科技发明的出现而后超越前面层次的产业成为资本和劳动的新的聚集区。例如,第二产业是在第一产业之外形成的,第三产业是在第一和第二产业出现之后独立形成的。

这样的思维定势关系到产业政策的制定思路及其效果。依照这个逻辑,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时,往往就会促使某些政府部门为了在所在地区人为地实现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阶段而孤立地刺激服务业特别是某些服务业的发展。

反之,如果说后一层次产业都是在前面层次产业的产业链条中衍生分离出来的也有违事实。

事实上,小农经济、手工业和简单服务业分别代表着三次产业的原始状态,其中有相当多属于外生形成的情况,例如理发、旅馆、放贷等服务业活动从来不属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正因为如此,美国在工业化以前就已经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社会,其服务业的产出和就业比重都比工业高①。而第一次产业革命将经济增长的引擎从代表农业文明的第一产业转移到了代表工业文明的第二产业,劳动对象由土地、草原转变为矿藏、棉毛、钢铁等原材料;生产方法从种植养殖和手工制作变成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加工;所使用的动力和能源也发生了从生物能源到矿物能源的根本性转变;最根本的是发展出了功能和形式完全不同的物质产品。第二次产业革命更是如此。由此决定了,第二产业的企业除了少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之外基本上没有与第一产业的企业存在产业链条的重叠。

所以,三次产业的演进路径是多元而非单一的。具体来说,在以往的产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两种一般机制。所谓一般机制,是指贯穿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和横跨各个产业的范围都始终起作用的机制。

①冯陶陶:《论美国服务业政策》,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第一种一般机制是产业技术的跃迁机制。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技术的突破和普及都会对某个或某些产业的发展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和电气化的普及使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载体;铁路网、公路网和电信网的建成带动了运输、批发、零售等流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催生了各种信息服务和服务外包业,也让金融、对外贸易等服务行业的发展速度到达空前的水平。

第二种一般机制是产业之间的拉动机制。

产业之间由于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关系,一个产业的进步,一方面会要求其他产业提供相应的技术配套,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其它产业带来更多增长的市场空间。比如,电气化的普及和钢铁、化工等技术的广泛使用,显示出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因而促使大规模流通网络的形成。而不论是第二产业的崛起和第三产业的收入和就业份额扩大,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都会显著增加接受教育和丰富文化生活的消费需要。反过来,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各个产业的发展。

但是,制定产业政策仅仅依据上述众所周知的一般机制是远远不够甚至会引起误导的。事实上,产业发展还存在着某些特殊机制。所谓特殊机制则是在产业发展的某些阶段起作用或者特定条件下对某个产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形式有所不同的机制。

第一种特殊机制是产业链条的分化机制。

按照波特(1985)的定义,企业内部的各种活动可以划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它们共同构成一条价值链。当产业内各个企业普遍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企业内部价值链中所含的部分活动剥离出去,然后由独立的提供商来与留在企业内部的活动进行密切配合,一起为下游客户提供产品,这样就形成了产业链条的分化现象。

按照所剥离链条的性质不同,产业链条的分化可以分为下述三种情况。

一是将销售、售后服务或物流配送等环节分立出去。在一些产业,其生产制造需要实行大批量生产才能取得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但要面对的又是分散在不同地域的零散用户。这时,厂家限于资金和管理能力上的限制,就会采取分立方式以实现专业化分工。这种工厂制造与销售及售后分离的方式,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制造业上升为主导产业时开始流行(布莱克福德,2001)。

二是不设生产车间或者将制造环节剥离出去,交由专事代工或贴牌生产(OE M)的制造企业负责加工后,向下游客户供应原厂品牌的产品。由于全球化竞争加剧、劳动成本上升和产品流行期缩短等压力,一些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和成熟营销网络的企业,采用这种委托制造的方式。它可随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地按需下单,只需支付材料成本费和加工费而不必承担设备折旧、自建工厂和生产管理的风险(Herbig and O'Hara,1994)。

三是把产品设计、广告及品牌推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或采购等价值链中的辅助活动环节外包(Outsourcing)给独立经营的外部机构。

本来,这些价值链环节一向被认为是外人靠不住而必须由自己人掌控的活动,但现在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专业机构的研发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或资源整合能力都更胜一筹;另一方面,为了能够节约成本和专注核心能力,企业只得纷纷改选外包。于是,专为生产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又译为生产性服务业)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