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设的指导意见
设置小学校本课程:目标、原则、内容及实施方法
设置小学校本课程:目标、原则、内容及实施方法2023年,小学教育将面临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小学应当设置校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深入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要。
目标:小学校本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多角度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发展全面素质,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技能、道德素养、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
此外,其目标还包括:1.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2.为学生提供与现实社会接轨的学习内容和经验,以激发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关注。
3.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深入和有价值的学习机会,以推动学生专业发展和未来职业的基础。
原则:小学校本课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多元化:校本课程应提供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以便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2.个性化:校本课程应尊重每个学生的需要和个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分层次、差异化和定制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3.综合性:校本课程应充分考虑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和道德素养等综合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多元智能。
4.与社会接轨:校本课程应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境,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对现实挑战并在其中融入。
5.科学性:校本课程应基于科学、教育学和进步性的思考和实践,在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内容:小学校本课程包括以下三大类别的内容:1.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小学必修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和体育等。
核心课程应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科的学习目标,设计具体的教育方案和精细化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多元化的教育附加值,如美术、音乐、舞蹈、课外阅读、家政、手工、农业、科技、运动、游戏以及社会实践等。
选修课程应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需求,同时陶冶学生的品德和人生观。
3.研究性探究:研究性探究是校本课程的重点和亮点。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导意见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导意见1. 介绍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指导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及如何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2. 校本课程的定义和意义校本课程是指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和特色,由学校自行开发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案。
它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3. 校本课程建设的步骤首先,学校需要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定位,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其次,要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
最后,要对课程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
4. 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突出学校特色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开设与学生兴趣相关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阅读能力。
5. 校本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为了保障校本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
同时,要配备必要的教育设施和教辅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6. 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教材编写、教案设计、多媒体教具开发等多个方面。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团队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并与其他学校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
7. 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科学性指资源的内容要符合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性指资源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灵活性指资源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应用。
8. 优化课程资源的方法为了优化课程资源,学校可以进行课程资源的维护和更新工作。
同时,要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改进和创新,提高资源的质量和可用性。
9. 创新教学模式的推广校本课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与教学模式的创新相结合。
学校可以尝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0.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校本课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小学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小学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特色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管理的具有一定个性特质的课程。
为巩固和深化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增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品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学校,培养朝气蓬勃、全面发展的学生,实现全区小学课程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区小学启动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并就相关事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深刻认识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加强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带动教育改革进入课程改革的核心地带,促进学校充分利用已有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通过严谨有效的课程开发提升学校品质;有利于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其内容的丰富性和途径的广泛性,为学生成长成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品质提升提供了政策性课程空间和运作平台;有利于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校本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指向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
二、准确把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内涵(一)找准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二是学校开发的课程。
国家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的校本化,是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部谋求改良,进行“再加工”、“再整合”,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学校开发的课程,是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校和当地社区资源,以学校和教师等为主体,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外的领域,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甚至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拓宽特色校本课程的门类。
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要立足于学生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尽量远离学科、贴近生活。
各学校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门类:1、人文类。
如地方风土人情、社区和学校历史、人文景观、地方文化等;2、科技类。
王常中心校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
王常乡中心校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试行)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帮助学校切实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开发、建设和管理能力,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特此制定如下方案: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完善“三级课程”体系,更好的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进一步提升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更好的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小学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初步养成努力学习、艰苦朴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文明守纪、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培养自理、自强、团结协作、辨别美丑的能力;初步具有诚实正直、坚强勇敢、热情向上的心理品质。
为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基础。
初中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树立国家观念、公民意识、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勤劳节俭、文明礼貌、关心集体、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自主自强、自我保护、竞争协作、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一般能力;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积极进取、不怕挫折、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
关于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指导意见教学常规是维护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质量才有保证。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推进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在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和我市各小学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考证,并结合具体实际要求,对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意见和要求,积极推进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通过统一标准、狠抓落实、细化责任、强化监督,把教学常规工作做精、做细、做全、做实,实现教学各个环节管理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全面提升全市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内容及要求(一)课程开设1.学校每学年开学前按照上级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的要求,科学编排课程表,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落实到位,切实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2.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构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协调、互补的校本课程体系,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探索课程整合教学,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实施。
(二)教学计划与总结1.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是确保学校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它主要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和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2.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要依据上级教学工作思路,结合本校教学工作实际,提出年度教学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与措施等。
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每学年制定一次,必须在开学前一周完成。
3. 教研组工作计划应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结合教研组的实际,由教研组成员共同商议,提出本学期学科教研工作的目标,确定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按周安排教研活动,并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措施。
教研组工作计划由教研组长汇总整理后上报教务处。
4.学科教学计划是由任课教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计划,针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制定。
它一般包括:源于课程标准的学期教学目标、学期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基于所教学生实际的学情分析,针对上述分析提出本学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列出教学进度计划表,并安排好单元检测、考试考查等。
11.11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实施的意见各县、区教育局,局属、民办各中小学,河大附中: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河南省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河南省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对开设课程的要求,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在我市科学管理、规范开发、有效实施,结合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设置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载体之一。
实施宗旨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各中小学校要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中小学开设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与管理。
二、挖掘资源,创造条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一)要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实施计划(学年)。
实施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基本情况、本年度课程目标、活动主题安排、活动主题实施方式、学生评价工作安排、本年度研究专题。
(二)要对课时、内容进行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要进入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各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将该课程落实到课程表,每周开足课时(3—9年级,3节\周)。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指定领域整合,不能将其分割开来。
各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尤其是学校资源优势,探索出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及与之适应的课程内容、管理模式,评价方式等,开发核心主题的活动项目。
贵阳市民族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
贵阳市民族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坚持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探索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途径,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校本课程简介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等要求开发的,是为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
它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校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
三、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四、教学原则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学习解读ppt资料
8.请问《意见》在强调审议审核制度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哪些管理要求? 答:《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审议审核制度、备案制度、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专业支持制度和课程监测修订制度,形成管理链条。同时强调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 本着“谁设置、谁负责”“谁开发、谁负责”的原则,压实政治责任和监管责任。各中小学要在学校党 组织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职责,确保三类课程协同育人。
在此输入文字八
学习解读教育部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
《意见》的解读问答
PPT课件为远近模板原创作品,(LHJ+FH X)联 合出品 ,欢迎 付费下 载使用 ,未经 许可, 请勿转 让。谢 谢! PPT课件为远近模板原创作品,(LHJ+FH X)联 合出品 ,欢迎 付费下 载使用 ,未经 许可, 请勿转 让。谢 谢!
学习解读教育部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
《意见》的解读问答
PPT课件为远近模板原创作品,(LHJ+FH X)联 合出品 ,欢迎 付费下 载使用 ,未经 许可, 请勿转 让。谢 谢! PPT课件为远近模板原创作品,(LHJ+FH X)联 合出品 ,欢迎 付费下 载使用 ,未经 许可, 请勿转 让。谢 谢!
在此输入文字七
——学习解读《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
PPT课件为远近模板原创作品,(LHJ+FH X)联 合出品 ,欢迎 付费下 载使用 ,未经 许可, 请勿转 让。谢 谢! PPT课件为远近模板原创作品,(LHJ+FH X)联 合出品 ,欢迎 付费下 载使用 ,未经 许可, 请勿转 让。谢 谢!
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日前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改革内容以及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进一步了解教育部此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一、背景介绍当前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过多偏重于知识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面对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小学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部重中之重的任务。
二、目标设定本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改革实施一系列措施,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推动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
三、改革内容1. 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统一教育部强调,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要实现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
通过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潜能。
2. 融入跨学科教学针对现实问题和实践情境,教育部鼓励学校在教学中融入跨学科内容。
通过跨学科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兴趣引导与个性发展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育部提倡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开展课程教学设计。
通过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4.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部强调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提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平台。
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并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四、实施措施1. 制定课程改革指导方案教育部将组织编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指导方案,明确改革的目标、要求和实施步骤。
各地学校应严格按照指导方案推进课程改革,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2. 落实教师培训和教材研发教育部将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和能力。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议题。
为了推动学校教育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本文将对这些意见进行系统性的阐述和分析。
一、加强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教育部指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意味着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道德修养、科学素养、创新能力、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培养。
二、强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入教育部提出,中小学课程改革要通过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促进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各种实验、实践、创新、体验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推动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育部鼓励中小学课程改革注重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中小学课程改革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体育和健康教育教育部要求中小学课程改革要加强对体育和健康的教育。
体育和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身体素质。
在课程改革中,要合理安排体育课程的时间,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
五、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强调,中小学课程改革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
优秀的教师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关键,他们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任。
因此,课程改革要关注教师培训、评价机制和教师激励政策的完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强调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育、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注重了教师的培养和素质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草案(修改)
沙河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指导意见(草案)2014.8.20关于课程开发需求主导模式——学生喜欢什么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做什么学校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上遵循着秉承学校传统文化气脉、浸润现代主流文化风韵、根植地域文化特质、发掘教师文化潜能几个原则。
内容可以移植,形式可以模仿,唯有内生的文化,才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校本课程就是一种内生的文化。
只有当学校建立起核心价值体系,才会涵养出特色的校本课程,成为发展优势智慧的载体。
校本课程体系基本设想:一、美丽的校园——学校文化教育1、学校的历史2、学校的办学基本情况3、历届优秀儿童4、了解我的老师5、办学思想、发展目标、三风一训6、学校网站、校报、校徽、校旗、校歌7、学校的建筑、风景区8、校园文化设计:设计我的班级、设计校园小路、设计学校景点、宣传栏、警示标语、文化长廊等。
9、设计我们未来的学校10、金点子,提建议二、可爱的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1、走进莱州2、走进沙河3、走进我的村庄、社区4、家乡的环境5、家乡的民俗、特色三、成长中的我1、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个性展示2、幸福一家人——家庭教育、家庭美德、亲子阅读(旅游),聊家风四、走进传统1、节日(节气):融人文、历史、气候、诗词欣赏于一体。
2、礼仪(与品德课程相关内容整合,从品德课程中,拿出一节课来上礼仪)3、国学经典启蒙:选择、整合地方课程、名校经验(侯校长北京之行带回的经典读本)、课前三分钟经典背诵五、趣味拓展1、多元识字2、识字大赛、成语大赛、写字大赛3、主题阅读4、趣味数字5、生活英语六、我爱运动七、艺术启蒙剪纸泥塑彩泥科技制作音乐兴趣小组八、永远的感动毕业典礼“最后一课”,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代表、学校班子成员参加,学生——家长——社团——班级——级部——学校,毕业班班主任需要备一门特殊的课程,用一年的时间,把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的校园生活风采(图片或视频),展现学生不同的特长和成长亮点,多维度展现校园文化生活。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和《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规划(试⾏)》以及《吉林省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试⾏)》的精神,充分发挥学校对课程管理的⾃主性,提⾼课程对学⽣需要、学校条件、社会发展、社区特⾊的适应性。
推动学校切实有效地搞好校本课程开发,提⾼我市中⼩学和教师的课程研究、开发和管理能⼒,特就桦甸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以下意见。
⼀、校本课程的性质校本课程是指学校⾃主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基本定位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实践性、趣味性为主,以发展学⽣个性为基本⽬标。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措施。
⼆、校本课程开发的⽬标在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课程的培养⽬标⼀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和课程资源状况,满⾜学⽣个性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提⾼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强化学校和⽼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
体现学校的办学特⾊。
⼴泛吸引学⽣家长或社会⼈⼠参与课程开发⼯作,丰富课程资源,同时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学⽣发展为本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坚持以促进学⽣最⼤限度地发展为基本⽬标。
国家课程、地⽅课程和校本课程协调⼀致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改⾰的指导思想和⽬标保持⼀致。
要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不能把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充分利⽤校内课程资源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利⽤本校现有师资、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和利⽤学校所在地的⾃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与⽂化优势、社区和家长等⼈⼒资源的优势。
课程研制、实施、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既要重视课程的实施,同时也要通过对课程事实过程和效果的评价,验证课程⽅案设计的合理性、实施的科学性,以提⾼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教育局•【公布日期】2015.06.25•【字号】•【施行日期】2015.06.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各区教育局、各新区公共事业局,市局直属各中小学:现将《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深圳市教育局2015年6月25日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切实担当起国家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试点城市的责任和使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结合深圳实际,对系统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一)深化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变革加快,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多元化的价值观、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深圳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强烈,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深化课程改革,是深圳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行动和必然要求。
(二)深化课程改革是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迫切需要。
提升学生八大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表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落脚点。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为主要任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效果,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意义。
(三)深化课程改革是建设国家课程改革试点城市的内在要求。
2001年以来特别是承担国家课程改革试点任务以来,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行先试,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常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指导意见
常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指导意见常州市教育局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珍爱生命、尊重他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结合我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制定常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
一、课程性质生命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而且要体验生命的特点、生命的艰辛、生命的美好,从而避免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对他人生命的冷漠、对异类生命的摧残。
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学习,让学生要学会尊重、欣赏、感恩、宽容,让学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让学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灿烂,从而创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提高生命的质量青少年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受到不良文化的诱惑;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升学、就业、情感压力,他们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和解决方式;许多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逐步形成,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珍惜生命,不但是为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安全,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可持续发展。
2、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有的生命体,都具有独特的生命价值,生命教育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引导和帮助每一个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
课程设计面向全体学生,课程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需求,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3、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命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人生规划等方面密切相关,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接受生命教育,并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同时,不同年龄段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个体之间又存在个性特点的差异,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遇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不相同,因此,生命教育应把握学生生命的脉搏,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校本课程 开展评价意见
校本课程开展评价意见
校本课程开展评价意见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校本课程开展评价意见
1. 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2. 教师教学水平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课程设置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
4. 课程评价方式多样,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
5. 课程资源丰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6. 课程管理规范,能够保证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7. 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未来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8. 课程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包括:加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加强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丰富课程资源和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加强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等。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0.06.11•【字号】川教[2010]120号•【施行日期】2010.06.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川教〔2010〕120号)各市(州)教育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省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为了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落实国家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指导中小学校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深化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本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实施校本课程的目标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具使命和独特功能,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形成了完整的课程结构。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实施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1、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2、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多样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3、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5、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推动课程研究、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吉林省地方校本课程指导意见完整版
吉林省地方校本课程指导意见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吉林省教育厅(意见)吉教基字[2006]20号吉林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为促进我省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形成,完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全面推进我省素质教育的发展,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我省实际情况,提出本意见。
一、地方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1.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根据我省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2.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努力促进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关系,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体现课程的地方特点,建设有我省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4.遵循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理念,规范地方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工作,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地方课程建设的目标吉林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落实素质教育服务。
吉林省地方课程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1.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强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科学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增强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优化课程结构,补充国家课程,加强课程与地方社会发展、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意识、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
三、地方课程的结构1.根据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互补、协调的原则,确定我省中小学地方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领域:(1)成功教育。
此课程领域力求把体验教育理念贯彻在课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备的态度、意识、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学会学习,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年月
七、关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撤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地方课程进行评价,淘汰不受学生和学校欢迎地地方课程.学校也要对学校课程定期进行评价,取消不受学生欢迎地学校课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八、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实施.学校可以把学校课程和地方课程地课时综合使用,集中或分散开设;但必须以学年为单位,开足《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程安排方案》规定地课时.学校要统筹考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关系,在新学期开学以前,提出本校新学期可供学生选择地地方课程方案,向学生和社会公布,并报学校主管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关于地方课程地范围.我省地地方课程设置民族文化、社会探究、自然探究三个领域,每个领域下分设若干个课程科目,每个课程科目一般为或课时.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相对独立地一个科目,作为地方课程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可以作为学校课程单独安排,也可以与地方课程结合安排.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关于地方课程地开发.省教育厅负责制定地方课程科目方案,组织地方课程地开发和学习指导书地审定,下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学习指导书目录》,负责编制《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供学校和学生选择地方课程时参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试行)
为了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地政策规定,指导学校认真设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现就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地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和中小学校认真贯彻执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地方和学校课程地课时总数.根据国家规定和山东实际,我省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地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地课时和国家规定地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综合使用,共占九年课时总量地,按每学年上课时间为周计算,约为课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学校校本课程开展指导意见
学校校本课程开展指导意见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发展迅猛,校本课程作为一种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就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展提供指导意见,以推动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定义和意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未来发展需求,通过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在教育局的指导下研发、制定、实施的一套特色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展能够迎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原则1. 学生为中心: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2. 综合发展:校本课程应面向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综合素养方面开展教育。
3. 动态更新:校本课程应根据学生群体和时代需求的变化进行周期性评估和调整,保持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流程1. 课程定位:明确校本课程目标、任务和适用范围,确立课程定位。
2. 课程设计:依据学生的特征、学科融合的需求等,开展课程设计。
3. 师资培训: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校本课程组织能力。
4. 课程实施:根据设计的教学方案,组织开展课程实施。
5. 效果评估:对校本课程的开展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
五、校本课程的内容设置校本课程的内容应既包括学科知识的传授,又涵盖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中,学科知识的传授应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情感培养等方面的教育。
六、校本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关系校本课程并不意味着取代传统课程,而是与传统课程相辅相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服务。
传统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科的专业性培养,而校本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
七、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1. 差异化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化需求,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体的教育需求。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新阶段。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实施精致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中小学校精致化管理是学校教育“科学管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它体现为一种思想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精致思考问题的思维态势;体现为一种发展策略,即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管理,注重发扬团队精神,详实设定管理精致化的推行方略;体现为一种校本文化,即用精致管理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学校传统管理不断扬弃、完善;体现为一种工作习惯,注重细节操作,达到精细、专业、简捷;体现为一种绩效成果,追求少形式、高效率。
1.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精致管理应以有效的制度来保证。
各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对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制定有关规范、精细的要求。
做到一要“合法”,严格执行教育教学法规,坚持民主管理,按规定履行必经程序;二要“合理”,应遵循管理规律,尊重本校优良传统和客观实际;三要“合情”,应坚持正面引导,制度应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利于激发绝大多数教职员工积极性。
2.明确管理责任。
实施精致化管理是涉及全局的复杂性工程,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校要把实施精致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提高认识,加强研究,按照责任分工、配合和协调处理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钻研课程、教材、教法,带头研究精致化管理;要实行“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全市上下、全校上下要齐抓共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找准管理的突破口。
精致化管理的实施是个动态化的进程,精细化的程度也是需要不断提高的。
如何使精致化管理迅速地在学校扎下根来,要从我市的实际出发,从各校的实际出发,寻找突破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设的指导意见世纪之交,我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本次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便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适应性。
”这一目标的指出,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使“校本课程”这一高扬个性旗帜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地方与校本课程在整个中小学阶段占到了课程总量的10%—20%。
如何开设、开发校本课程,真正体现其应有的地位,发挥其应的作用,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但是,课改几年来,我们在校本课程开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规范我市各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工作,现就有关方面提出若干意见: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反映。
开发校本课程对补充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1、主体性⑴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因而必须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否则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⑵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要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
⑶校本课程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标,因而,它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给学生以尽可能充分的选择机会/2、基础性校本课程应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和综合为目的。
如果把校本课程当成学科课程的拨高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本来意义。
3、发展性课程与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而不应过多在乎学生某些细枝末节知识掌握的多少。
4、全面性国家、地方课程保证了学生基本方面达到基本质量要求,校本课程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学校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应以“扬长”而不是“补短”为目标。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要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
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
课程内容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
2、针对性原则学校在设计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校的实际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出发;从教师的特点出发,最终体现校本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三特”,即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特色。
3、区域性原则校本课程是不同学校根据自己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而设计的课程。
4、人文性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给人文素养一定的位置,它注重追求和肯定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智慧和审美道德。
在校本课程目的上崇尚个性,在校本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
5、互补性原则校本课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它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6、趣味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尽可能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难、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多样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具有较大的弹性与柔性的课程,因而,也应当是多样性的课程。
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
在很大程度上,学生选择余地的大小,取决于学校课程开设门类的多少。
8、综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限制,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但多学科的综合并不是一个简单加法,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内容并列在一起,而是学科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
只有各种内容融为一体,组成一个整体的内容,并摆脱学科的束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9、可行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设应充分考虑课程资源、教学条件、教师队伍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勉强开设,强学校、教师所难,这样,开出的课程质量不高,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无法达到课程的目标。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可从两个维度来划分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1、合作开发合作开发指“外部开发者”和“用户开发者”联合起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具体有如下形式:校际合作方式、专家——学校合作方式、研究机构——学校联合方式,教育机构——学校联合方式、领导——教师合作方式。
2、自开发自开发指在教学中,由师生与课程的互动关系而不断补充、突破、创新而开发出来的课程。
其过程是:⑴教师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初次课程设置。
⑵学校提供反馈和建议。
⑶教师的自我反馈。
⑷再进行课程设置,其设置更合理。
⑸教师的专业能力相应提高,学生能力提高,从而课程开发的水平更高。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1、环境分析学校环境分析是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首要前提。
学校环境分析考虑到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两部分因素。
⑴学校外部环境要素方法,应考虑: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学生家庭、家长的期望与社会教育。
教育系统中教育政策的变革、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研究的发现。
学科的知识内容与教材教法的革新。
教师支持系统如教师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的可能贡献。
社会资源的情形。
⑵学校内部环境要素方面,应分析:学生:知识、能力及身心发展状况、生活环境和既定的教育需求。
教师:价值观念、态度、技能、知识、经验、特长和角色。
课程现状与优缺点、学校气氛与权力结构的关系。
校内相关资源的配合。
2、目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须明确开发的理念。
理念的确立有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
3、课程组织校本课程组织是指确定题目、明确构成要素、制定方案和编制课程,是一项关键而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的成败。
⑴确定题目,搜集资料⑵明确构成要素课程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科书、练习册和辅助材料。
⑶制定方案编写纲目①制定编写方案②制定编写纲目⑷编制课程4、课程评价评价包括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两方面。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是整个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个实质性阶段。
我们要反对把校本课程实施当做一种摆花架子,走过场的敷衍做法,鼓励课程实施者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性、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学校可以依据学生状况、学校条件、师资力量及社会的需求等因素来进行。
具体有以下两种基本安排方法:第一,日课表形式。
即以课时为单位,交叉安排不同课程授课时间的形式。
这比较符合我们的课程时间安排习惯。
第二,完整日形式。
即以半天或一天为单位安排课程授课时间的形式。
上述安排方法各有利弊,各校应根据课程类型和课程要求的不同,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持点出发,合理安排校本课程的授课时间。
(二)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校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五类:1、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讲座、讨论和视听等。
2、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探索、发现和操练等。
3、以培养品质为主的教学方法。
如角色扮演、模拟等。
4、以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社区活动、小组调查等。
5、以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独立研究和共同研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校、各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及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校本课程的管理校本课程管理是一种全程的管理,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全过程,是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1、保证经费投入,加强师资培训各校要保证直接用于校本课程建设、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条件、支持教师教学科研等经费的投入。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者、直接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必须首先提高教学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投身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加强对教师进行校本化的培训,让教师清楚课程目标,参与课程整合与开发,积极探索达成课程目标的方式、方法、策略和手段等。
特别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与指志,使他们快速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军。
2、、严格过程管理,确保课程的落实校本课程的实施重点是加强对备课、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记录和总结的指导与监控。
各校要定期检查、定期总结、交流。
关注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教学态度、工作责任心、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市教研室要将校本课程纳入教学常规的管理体系,并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督促。
3、加强课程档案建设市、校两级都应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所有资料的搜集、整理,且要有专人负责。
具体应搜集整理的档案材料主要包括:(1)校本课程方面的规章制度。
(2)校本课程的有关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及其他辅助材料。
(3)校本课程的各种培训讲稿、宣传提纲等。
(4)各级部门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建议。
(5)其他与校本课程有关的原始材料。
校本课程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出现的新生事物,抓好校本课程的开设工作既是对我市基础教育的挑战,更是促进教育上台阶、出品牌的机遇,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慎待、善待,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其中,保证我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
二00七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