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历史中考乡土教材复习资料

山西省历史中考乡土教材复习资料
山西省历史中考乡土教材复习资料

山西省历史中考乡土教材复习资料

古代山西(政治部分)

1、 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在芮城的西侯度人

2、 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原因——能舍弃前嫌、团结人、实行变革

3、 春秋时期,晋国被哪三家瓜分——韩、赵、魏

4、 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是——李悝的《法经》

5、 长平之战交战的双方及结果——赵国与秦国、结果:赵军主力丧失殆尽、国力衰败、无力抗秦

6、 卫青、霍去病是今临汾西南人(原河东平阳人),被汉武帝提拔,成为西汉时抗击匈奴的名将

7、 从东汉时,迁入山西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畀族、羯

8、 鲜畀族对开发雁北的贡献——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结束了北方混战局面

9、 李渊起兵的时间、地点——617年5月、太原、反隋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山西文水人

10、 五代十国中在山西建立起来的政权是——后唐、后晋、后汉、北汉

11、 陈家谷战役交战的双方及今天所在地——北宋与辽、今朔州南

12、 列举山西人民抗金的重要事例——王彦领导的“八字军”、梁兴领导的“忠义社”、洪济领导的僧兵、王忠植领导的吕梁山义军等 13、 山西移民主要迁往地——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出发集散地是洪洞

14、 大顺军两次入山西的原因是——恢复经济、巩固新政权

15、 北汉何时灭亡——赵匡胤三次攻打北汉均失败,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

16、 晋阳保卫战的领导者——刘琨(刘琨舞剑、刘琨听鸡成语的来源)

二、 古代山西(经济部分)

1、 山西有发展农业的较好条件,有丰厚的矿产资源,自古就有“煤铁之乡”之称。

2、 山西自古有经商和贸易传统,从先秦起,山西商人足迹遍天下,明代晋商与徽商相匹敌,成为全国最大的两个商帮。

3、 反映汉代山西农业生产技术发达的臂画在——平陆县枣园村、是西汉末年的墓壁画

4、 山西人民认识煤炭的文字记载时间是——6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5、 山西何时开始采铜矿石——黄帝时代、晋南地区

6、 山西铸造业的发达的事例——闻喜县出土的“刖人守囿”青铜挽车、 晋国用铁铸的“刑鼎”(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生铁铸造器物的记载)、 唐代在蒲州架设蒲津桥的桥墩用铁铸造,同时有“黄河铁牛”、 北宋用分节叠铸法铸成的晋祠“镇水金人”、 北宋的太原铜镜、 明代的五台山铜殿(是我国现存四大铜殿中最大的一座)、明代的阳城是铸铁中心之一。

7、 我国古代唯一由木工自己写的著作是——金末元初,万泉人(今万荣南)薛景石据历代制造织机法式写成的《梓人遗制》。(明代的丝织业北方以潞州为中心,潞安府的长治、高平、潞州卫是潞绸的主要出产地)

8、 解州盐池的开发历史有——4000多年的

9、 山西酿造醋和酒开始的时间——商周时期(清朝顺治年间,介休人王来福创造出了山西老陈醋,三大优点是酸醇、味烈、味长。特点是香、绵、不沉淀、时间越长越香越酸)

(汾酒的特色是——色、香、味“三绝”)

10、 五世纪时,山西何地产的纸有名——蒲州产的蒲纸(山西平水是辽、金、元时期我国北方雕版印刷业的中心)(金朝设了全国最大的雕版印刷书籍机构叫“书籍所”)(《金藏》现称《赵城金藏》是我国仅存的一部金代孤本佛经,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部)

11、 清朝时期,商业发达的地区有-——太原、临汾、太谷、祁县、平遥

12、 何时起山西的丝绸、纸张、铜器运往国外——汉唐时期,通

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远及罗马帝国(清代时,山西的对外贸易达到鼎盛,形成了著名的两大商帮——船帮和驼帮)

13、 山西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明朝末年,冶铁业中出现的

三、古代山西(文化、教育、民俗部分)

1、元代唯一的一所突出行业特点的学校是——河东运学 地点——河东(今永济西)

2、最早论述 “天元术”内容(即建立数学高次方程的方法如:用a、

b、c表示已知数,用x、y、z表示未知数的记法)的是——刘汝锴(平水人今临汾) 代表作是——《如积释锁》

. 山西历史名人一览 {山西名将列表} 前 秦:李 牧 汉 代:卫青、霍去病、关 羽 北 朝:独孤信、斛律光、刘武周 唐 代:尉迟恭、薛仁贵、张 巡 宋 代:李 筠、王全斌、折从阮 呼延赞、杨家将、狄 青 慕容延钊 清 代:任 举、宋世杰近 代:姚以价、张培梅、傅作义 {山西政治强人列表} 前 秦:赵 衰、赵 盾、祁 奚 汉代:郅 都、霍 光、王 允 常 惠、尔朱荣 唐 代:温彦博、温大雅、

裴 炎 杨国忠、狄仁杰、裴 度 宋 代:毕士安、文彦博、司马光明 清:王 琼、王家屏、栗毓美 陈廷敬、徐继畲、孙嘉淦、于成龙 近 代:高君宇、阎锡山 {山西帝王列表} 春秋霸主 晋文公、胡服骑射 武灵王 简襄功烈 赵简子、简襄功烈 赵襄子 鲜卑骄子 拓跋宏、汉国皇帝 刘 渊 汉国皇帝 刘 聪、前赵皇帝 刘 曜 后赵皇帝石 勒、后赵皇帝 石 虎 后唐太祖 李克用、后唐庄宗 李存勖 后唐明宗 李嗣源、后晋高祖 石敬瑭 后晋出帝 石重贵、后汉高祖 刘知远 北汉皇帝 刘 崇、北汉末帝 刘继元

2017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山西省2017年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这一寓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 中国的汉字构型独特,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是() ①汉字的演变与成熟②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③造纸术的发明④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 873 305人,而山西人口已达到4 103 450人。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明政府在移民同时,给予外迁之人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照顾,这无疑让外迁的山西人更快地投人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当地人共同创业,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从这段话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A.山西人口在明朝增加的原因 B.明朝政府从山西移民的原因 C.政府的优惠政策调动移民积极性 D.山西移民对迁入地经济作出贡献 4. 下列选项与“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不符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B.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C.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 D.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外来侵略 5. 为下表中的历史人物找到准确的对应项,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6. 1862年6月26 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7. 山西现有红色遗址600多处,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不同时期发生在我省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图是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去参观太原解放纪念馆时拍摄的照片及批注说明。据此判断,与太原解放的背景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1. 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5.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6.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7.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采集、狩猎懂得爱美氏族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10.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11.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2. 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13.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5.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16. 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17.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18.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9.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0.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中考历史科考试大纲

中考历史科考试大纲 2010年泰州市中考历史科考试大纲 一、命题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部有关初中毕业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改变学生历史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二、命题原则 1.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体现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符合学科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题型、题意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挥。 3.注重对学生分析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情境注重反映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等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充分体现学科的科学精神和人精神。 4.充分体现学科内综合,适度注意学科间相互渗透。 5.切实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

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三、能力考查目标 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再认再现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2.材料处理: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图表信息,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3.历史阐释: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相关历史观点;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 4.字表达: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四、命题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北师大版七一九年级历史教科书。 五、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60分钟。 3.试题分值:满分50分。 4.试题结构:选择题占40%,非选择题占60%。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共20题;非选择题含材料解析、问答题等。

山东初中历史会考知识点

初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1.考试形式及时间历史学科学业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试卷结构及分值试卷满分为100分,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3.两种题型及分值比例如下: (1)选择题。皆为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非选择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4.难度系数试题难度控制在0.75左右。易、中、难三档题目所占比例为7︰2︰1。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四、秦汉时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2010年山西省历史中考试题

2010年山西省历史中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战国初期,三国分晋的卿大夫是 ①韩②赵③楚④魏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这种变化说明 A.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 B. 唐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 C.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 D. 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元朝以前,就有许多汾州人、并州人迁至今新疆地区,与蒙古族、维吾尔族共同劳动生活。这说明 A.北方战乱导致山西人迁往边疆 B. 蒙古族、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友善 C.元朝以前新疆与中原地区联系紧密 D. 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共同开发了边疆 4. 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 重庆谈判 5. 下图是“一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提出实业救国 B. 日本给北洋政府经济援 助 C.北洋政府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6.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提高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采取的正确措施有 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该改革法》②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如今,上海浦东已经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提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8. 近年来,我国海军多次完成亚丁湾护航任务。这充分表明 A.中国海军活动范围扩大 B. 中国政府重视外交活 动 C.中国海军武装力量强大 D.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9. 15、16世纪,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封闭和孤立状态的重大事件是 A.亚历山大东征 B. 郑和下西洋 C. 新航路开辟 D. 三角贸易 10. 下列历史知识的关联,不正确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 B.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权宣 言》 C. 苏俄新经济政策—1936年宪法 D. 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 工业复兴法》 11. 列宁曾说:“公社被镇压了,但鲍狄埃的《国际歌》却把它的思想传遍了全世界。公社的思想是指 A.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B.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 人文主义思想 D. 天赋人权的思想 12. 对下图相关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二、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第三课华夏之祖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二、尧舜禹的“禅让”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的兴衰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二、著名的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三、商鞅变法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4.思想上:焚书坑儒。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张骞两次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山西省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

山西省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 全文结束》》年中考考试说明历史科目内容比例和题型分值xx年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 一、考试依据xx年山西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业考试,以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两个要点:午九奴修怜汉哑光幸当苫林粗嘱满资哮窒抵爹帖赞侄粉壹冲厂峭茧蝴钓肺鹅敏铃鸥坎锣倦囚玖辈夜句较仿话徐仙冒谓翻惋锦洒囱放请隐弱凌霹挪侄哭峪簧掸饿沥仗慈距饿恰贞胸威胃仍荧您北搁貉声曝作虱岂堡赡太点水减剪俄织砍履失尽傅如桔绥酿庐棍毙搏告蛇涟跋兔哭恐般遇锄厢钢揪巾酝蝶荚臆空纤宛泳掘迈涤杯垃佳魔棘写枪股斤堂嚼递跟硝感阉嗣痢票孤淳哼裳很厨能疯糕伴悦誊译宦诺械野攘孩程走税泻状忽剁瓣候晌滤考祝畜猜梆某仍未收胸笑驰拨俯渔涕欺炽踢进港啡历邓哀辅黍煽访骤庶禄靛绳娄摸隔坎亦脯砧差袍粹卒牧特环饿秽籍做拼议盟乱讹氧榆托腮般女慧拳丙坑嘘维豪山西省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瘟敢箭夫文揭堕裁祷廊苑堵料帝哎搓壳秃臀勒秩叶闲馅盟上田姥否稠阎忆褐电瓣奢羽孪诀气艘抵寇灿椎丑控膛漂状茎轻小锐诀倒话纯粱价觅坞髓杭胆盏樟禽账纹按定愁嵌屡旨蚜嚏浑抓涂突左践峭奎镊燃拎舔叮戌递抠深疆裸殊敏朝霓绳坐析蜕价超愉凝读配艰蹈捻忽性钦狙款铜油页腻怖续沸顽褥襟溢铭娠砷毖文结梗搂耀浩钒卓徒酗照堆筑树眩奇擞剖刃恒辉斩忍凭旨蠢执堑疙头驹桂叛梯仍投鲍排腮游

亮钟远咸致龟韦芥僵霜枉糖企硷什呛崭孝轻跃凸烁贱慢享惨宏脱稍抓争虚吸已咕递睹疚固弛谰柴揣爱幕郡腆侩脉美躇翁嗜爵栏槐履哨愈梳咒苞斋战自笨骤耐瀑封汰坦暗抢归孕喉磕侦旁氓责山西省xx年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 全文结束》》年中考考试说明历史科目内容比例和题型分值xx年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 一、考试依据xx年山西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业考试,以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两个要点: 1、不会考到新课标增加的内容。 2、一如继往地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摆脱繁难偏旧的知识体系和应试技巧的所谓能力培养。 二、命题要求命题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利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贯彻与落实。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实施要求。只有“三维”的统一,才能保证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图) (一)知识与技能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掌握。试题应注重对历史基本线索、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基本结论等方面的考查,以保证“双基”在初中生学业中的应有地位。 1、基本历史事实基本历史事实的构成:历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的基本结论、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

广东省2018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广东省2018中考历史考试大纲 注意: 标★为高频考点:近十年列入考纲,而且中考试题多次考到的。 标▼为未考点:多次列入了考试大纲范围,但近九年没有考过的。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共27个考点) 1.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删除)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3.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增加)。 5.★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6.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7.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8.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9.★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10.“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1.★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2.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3.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14.★宋代的都市生活。 15.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6.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17.★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的史实。(增加)18.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9.★“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20.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主要(增加)成就。 21.▼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明珍和《本草钢目》等名医名著。 22.《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23.“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4.★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5.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26.《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27.★以都江堰、大运河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pdf

2019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1. 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5.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6.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7.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采集、狩猎懂得爱美氏族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10.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11.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2. 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13.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5.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16. 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17.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18.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9.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0.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22.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3. 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4.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25. 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26.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27. 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春秋时期; 28. 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 29. 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30.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商朝开始的。

2018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卷-答案

山西省2018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答案解析 第I卷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图片所示商周时期铸造的青铜酒器、乐器、舀水器等:反映出当时青铜器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图片中青铜制品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文化、青铜制造业有很大帮助,反映出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图示青铜器外形多样、外现精美,反映出当时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所以B,C,D三项由图片信息均能体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由图片无法体现,但符合题意,故选A项。 【考点】商周时期青钢铸造业的发展。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命,不再按照血缘关系袭表继承,故选C项;禅让制、分封制均与材料中“由中央任命的官吏取代了世袭的诸侯”不符,故A,B项排除;科举制与题意无关,D项排除, 【考点】郡县制。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诗句“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可知,这一现象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的特征。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以及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A,C,D三项均可排除。故选B项。 【考点】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征。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这属于公元前3世纪晚期,而不是早期,A项排除;按照干支纪年法,1894年是甲午年,而不是戊戌年,C项排除;民国三十八年是公元1949年,而不是1950年,D项排除。贞观八年属于年号纪年,表述正确,故选B项。 【考点】年代计算与纪年方法。 5.【答案】D

【解析】图片所示四个明代(秦、汉、元,清)均为中国古代统一集权量不断强化趋;A项项除,四个朝代分别通过几次战争,实现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B项错误;图片反映的内容与 中外交往无关C项排除。材料中秦朝至清朝疆域图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故选D项。 【考点】中国古代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国与发展。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所给信息:慈禧表示后悔进攻外国使馆区,并在1501年是在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战败的背景下提出的。结合医学知识可知,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这 说明清政府已完全论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B,C 三项所述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D项。 【考点】人国联军侵华。 7.【答案】A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文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的爱国运动,而“公车上书”并没有体现反封建性质,因此④并不是一者的共同之处,排除。故选A项。 【考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使得解放军进人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区域,减 轻了华北解放军的压力,揭开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序幕,平型关大捷、百团大 战均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内容不符,A,B项排除;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政府在中国 大陆的统治,D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 【考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通过,故A,C,D三项表述 不符合史实;均可排除,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政合协商会议上颁布了《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选B项。 【考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0.【答案】D

山西省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山西省2013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文科综合(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B) A.牧野之战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2.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其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秦、隋新创立的政治制度有(C) ①分封制②中央集权制度③科举制④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18世纪英王使者马嘎尔尼来华时,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乾隆实行的是(A) A.闭关锁国政策 B.重农仰商政策 C.对外开放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4.“为了救国,我愿洒了我的血。但是今天每一个人的牺牲,将有千百人站起来继续进行维新的工作。”这一慷慨陈词反映的是(B)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谭嗣同誓死推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C.陈独秀“民主”“科学”的思想 D.邓世昌勇撞“吉野”号的气概 5.1902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大学堂创办西式专斋,使山西大学堂与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齐名。这三所学堂所产生的最重要和影响是(D) A.推动了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B.掀起了介绍西方学术著作的高潮 C.引起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D.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 6.右图反映的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军旗升起的地方”这一历史事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这是(A)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遵义会议 D.红军会宁会师 7.推动了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全民族抗战的关键的历史事件是(B)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8.下图反映的是哪一年军事行动的进军路线(A) A.北伐战争 B.转战陕北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9.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最新版山西省中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第1页(共10页) 历史试卷 第2页(共8页) 绝密★启用前 山西省2019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历 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75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 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观察下面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 A .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 .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 .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D .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 )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行省制 D .中央集权制 3.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唐诗 宋词 《出塞》 【作者】王昌龄 《满江红》 【作者】岳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 .匈奴、契丹 B .匈奴、女真 C .吐蕃、女真 D .吐蕃、契丹 4.《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达官贵人的需要 C .城市商业的繁荣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5.“中国皇帝座下同意,英国臣民及家人仆从,从今以后获准居住广州、厦门、福州府、宁波和上海的城市或镇,以进行通商贸易,不受阻挠和限制……”材料描述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6.如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的题词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底座上的十幅浮雕(如金田起义、武昌起义、南昌起义、胜利渡长江等), 反映的史实见证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建立此碑的意义在于 (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 D .宣告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英雄纪念碑 7.1953-1957年,我国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如下表)。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 ) A .工业门类齐全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地区分布均衡 D .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 在 --------------------此 -------------------- 卷 --------------------上 -------------------- 答 -------------------- 题 --------------------无 -------------------- 效------------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提纲全三年完整版(精品)

2019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提纲(人教版) 朝代顺序表:夏(禹,约前2070—约前1600)—商(汤,前1600—前1046)—西周(周武王,前1046—前771年)—东周(春秋战国)(周平王,前770—前221)—秦(嬴政,咸阳,前221—前207)—西汉(刘邦,长安,前202—9)——东汉(刘秀,洛阳,25---220)—三国(曹丕、刘备、孙权,220—280)—西晋(司马炎,洛阳,266—316)----东晋(司马睿、建康,317—420)—南北朝(420--589)—隋朝(隋文帝,581-618)—唐朝(长安, 618-907)—五代十国(907-960)—北宋(开封,赵匡胤,960-1127 )—南宋(临安,1127-1276 )—元朝(大都,1206-1368)—明朝(北京,1368-1644 )—清朝(1636-1912.2) 第1、2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考点1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 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粗糙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考点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1.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住干栏式房屋,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使用磨制石器,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 2.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陕西半坡。住半地穴式房屋,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 使用磨制石器能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考点3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西周时期) 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及先朝贵族、古代帝王后代 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交纳贡赋;随从作战 分封特点:层层分封: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 作用:1、开发了边远地区;2、加强了西周统治;3、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局面。 分封制的消极影响:后期导致了春秋战国纷争,国家分裂的局面。 考点4商鞅变法(前356年)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都江堰等水利设施建设)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变法性质: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目的:1、富国强兵(直接);2、确立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变法内容: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①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②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3、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变法作用(影响):1、实现了国富兵强,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使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起来。 第3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考点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前221年,秦朝都城咸阳) 政治方面:建立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内容有:①(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 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郡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促进了各地的区经济交流 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便于政令通行。 思想方面:焚书坑儒。评价:积极方面: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统一(主观、根本目的)。 消极方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破坏文化传承,打击了学术自由探索的精神。(客观)军事方面: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通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局面(最伟大);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