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主体的划分及其他
经济法主体的分类
1)分为四类:第一,决策主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设机关、社会经济组织或其他组织的决策机构或董事会。
第二,管理主体,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下设的管理部门,以及管理部门所属的职能机构,社会经济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及其所属的职能机构。
第三,实施主体,指直接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职工个人、个体户、专业户、重点户、作业组。
①2)两类:(1)经济管理主体, 如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它负有管理经济的职能,享有一定的权限,并按照这个权限进行管理。
(2)经济活动的主体,包括法人、非法人经济组织、个体户、农民。
②3)经济法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
但在特定条件下,公民个人或社会组织内部单位,也可以作为经济法主体,它们被称为经济法的特殊主体。
③4)三类:第一,经济行政机关,或称经济管理机关,是运行国家行政权力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专门机关。
我国的经济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国务院所属的经济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所属的经济行政机关等。
第二,经济组织。
第三,公民。
公民大致分为三类:其一,作为消费者的公民,其二,作为生产者的公民,主要指城镇个体工商户和农村专门户;其三,与其他经济行政管理活动相联系的公民。
第四,其他主体,可以担任经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还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部队、国家机关以及在中国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④5)由于经济法可依调整对象分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类,因此经济法的主体便可分为宏观调控法主体和市场规制法的主体。
宏观调控法的主体可分为两类:即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体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承受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主体。
前者可简称为调控主体,后者可简称为承受或受控主体。
市场规制法的主体也分两类:即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或规制的主体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接受国家的市场规制的主体。
前者可简称为规制或管理主体,后者可简称为受制或市场主体。
⑤6)根据经济法主体所处的地位和形式的权能不同,可把它划分为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
第04章 经济法的主体和行为
第二节 经济法主体的行为
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分为两类: 一类是宏观调控机构和市场规制机构所实施的宏观调控行
为和市场规制行为,可合称为“调制行为”。 一类是受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直接影响的经营者所从事的
市场行为。 宏观调控行为和市场规制行为具有主导地位。
(一)宏观调控行为 1、宏观调控行为以市场经济的存在为前提
第一节 经济法的主体
一、经济法主体的概念 二、经济法主体的类型 三、经济法主体的差异性
一、经济法主体的概念
定义:依据经济法而享有权力和 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组织和 个体。
二、经济法主体的类型
(一)宏观调控机构 (二)市场规制机构
(一)宏观调控机构
1、宏观调控机构主要是国家机构 2、宏观调控机构应具有统一性 3、宏观调控机构应具有权威性 4、宏观调控机构应具有专业性 5、宏观调控机构应具有民主性 6、宏观调控机构应具有相对独立性
3.两者的职责和手段(工具)不同 宏观调控机构职责是调控宏观市场秩序,主要是规划科学
、财政公平、金融稳定、产业合理等,其所采取的调控手段是 发展规划、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
市场规制机构的职责是维护微观市场秩序,主要是维护正 当的竞争秩序、自由的竞争秩序、公平的交易秩序等,所以市 场规制机构所采取的规制手段是规制具体的市场行为,如规制 不正当竞争行为、垄断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等。
2、宏观调控行为是宏观领域的调控行为
• 宏观领域不是私人领域,而是公共领域 • 宏观领域是私人力量所不及的领域 • 宏观领域是市场机制力所不及的领域 • 宏观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影响国泰民安的领域
3、宏观调控行为是有限调控行为
4、宏观调控行为需要发扬民主
5、宏观调控行为主要是法律调控行为
简述经济法主体种类
简述经济法主体种类
经济法的主体种类繁多,反映出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法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其相关实施条例,经济法的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公民和法人。
一、公民
公民是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法》规定的18岁以上
年满18周岁以上的公民。
根据该法律,公民具有采取法律行为能力,即具有合法的民事行为能力,其行为能够形成法律效力,具有完全民事权利和义务。
公民可以单独和其他公民共同结成合法的民事法律关系,也可以担任与民事诉讼有关的当事人。
例如,公民可以自行组建公司,或者以自然人的身份充任公司的股东或职员;公民也可以自行将财产出售、购买、租赁等,以及其他形式的民事法律行为;此外,公民还可以以公民身份订立合同,即使没有法人法律行为能力的公民,也可以担任合同的当事人。
二、法人
法人是指依法受法律保护的经济组织,包括企业、团体、机构等。
根据《公司法》规定,法人可以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具有独立法人财产,其行为具有独立的法律效力,在民事活动中受法律保护。
法人主体可以分为自然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
法人财产独立,其行为具有独立的法律效力,其所
拥有的民事权利、义务由其相应的股东或参与者来承担。
法人可以依法独立签订合同、以法人身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参与民事诉讼等。
综上所述,经济法的主体种类包括公民、法人等。
在民事活动中,双方必须根据其身份和法律规定进行正确的行为,以避免经济纠纷的发生,维护民事诉讼的正当性和效力。
经济法主体的观点
二十几年来各种专著、教材、文章提出的经济法主体概念很多,这里我们选取一些典型提法列举如下。
1)经济法主体是经济法律关系的直接参与者,既是经济权利的参与者,又是经济义务的承担者。
经济法主体是社会实体的一部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对确定经济法主体的范畴有着直接意义。
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实体能够成为经济法的主体。
公民也可成为经济法主体。
②2)经济法主体是指参加社会经济活动,依法承担责任、拥有权利、享受利益的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部分分支机构,以及公民个人。
③3)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然人和社会经济组织,经由法律设定后成为具有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规定的那种实体。
多层次、多种类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总体特征。
多层次是指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主体都参加经济法律关系。
多种类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营规模、活动范围极不统一,是多种类的群体。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互之间的不平等性。
最后,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所能进行的活动只能是经济活动,这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活动特征。
①4)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②5)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构成经济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
所谓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的当事人。
它们既是经济权利的享有者,又是经济义务的承担者,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③6)经济法是调整政府在实现国家经济职能的活动中形成的纵向的管理关系的法律,因经济法律关系实际上就是纵向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由法律确认的拥有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就是经济法的主体。
因此,经济法主体就分为管理主体与管理受体。
管理受体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他主体和自主体。
④7)必须从事意志经济活动是经济法律关系的首要特征。
意志经济活动是指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经济活动。
地位高低不等、规模大小不同、经济成分各异的主体均可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这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多样性特征,由于在意志经济活动中,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不同,形成了在纵向经济法律关系中,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不平等特征。
经济法简答
48、政府投资的范围:P241(1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2关系国家安全,不宜由私人投资的项目;(3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4具有经济调节性质的经营性投资。
5、经济法的价值有何特点?经济法价值的特点:(1)经济性;(2)社会性
6、简述经济法主体的分类
答:分类:(1)是按照主体在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中所处的基本地位,分为国家经济调节主体与被调节主体。(2)按照各主体参加国家经济调节关系的经常性或专门性与否,经济法主体可分为经常性或专门性主体与非经常性或非专门性主体。(3)按照在国家经济调节管理中的职能分工,经济调节主体还可分为综合经济调节管理主体、职能调节管理主体。(4)按照主体的组织形态,可分为自然人、法人、法人内部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等。
社会性,是指这种法律责任直接同社会利益相关。
15、《反垄断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横向限制有哪些?横向限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生产或销售同一类型产品或提供同一类服务而处于相互直接竞争中的企业,通过共谋而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横向限制包括:(1)因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的;(2)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的。(3)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4)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5)联系抵制交易的;(6)其它。16、现代意义的反垄断法是以什么法的颁布为标志?是1890年美国制定的《谢尔曼法》为标志的
8、基本经济行为的种类:
按照行为所追求的对象(标的)区分,包括以下几种:(1)、转移财产支配权的行为。(2)、完成具有特定经济性成果工作的行为。(3)、提供劳务的行为(4)、其他经济行为。
经济法的主体 --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中级经济法》第一章第二、三节讲义
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中级经济法》第一章第二、三节讲义经济法的主体一、经济法主体的界定经济法主体,是指依据经济法而享有权力或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这里的组织,可能是立法机关或执法机关,也可能是各类企业或非营利组织等;这里的个人,可以是本国公民、外国人,等等。
1.同一主体,可以因其参加不同的法律关系,而成为多个法律领域的主体。
各类主体不管其在不同的法律中称谓如何,只要依据经济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是经济法的主体。
2.政府可以宏观调控主体或市场规制主体的身份,成为经济法上的主体。
【考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的有()。
(2010年考题)A.政府B.各类企业C.非营利组织D.外国人[答疑编号3257010201]『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从人们通常所了解的主体形态,可以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
二、经济法主体的分类对于经济法主体,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分类。
1.从人们通常所了解的主体形态,可以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
2.根据经济法调整领域的不同,还可以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宏观调控法主体和市场规制法主体两类。
(1)宏观调控法主体可以分为调控主体和受控主体。
(2)市场规制法主体可分为规制主体和受制主体。
3.按功能不同分立法、执法主体4.权利、义务不平等上述的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以及规制主体与受制主体的地位是非平等的,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是不尽相同的。
【例题·单选题】对于经济法主体,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分类。
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经济法调整领域的不同,可以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宏观调控法主体和市场规制法主体两类B.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不能成为经济法的主体C.事业单位如果从事经济法规定的行为,同样也要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并成为经济法的主体D.接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主体,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等[答疑编号325701020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点是经济法主体。
第一章总论-经济法主体的分类
知识点:经济法主体的分类
● 详细描述:
根据主体在经济运行 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 中的客观形态分类 机关、国家司法机关等。
企业。包括各类法人企业、公司及其他非 法人企业。
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或其他资 金来源设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文化 、教育、科研、卫生等事业的单位。如学 校、医院、科研院所等。
根据经济法调整领域 宏观调控法主体 不同分类
调控主体。主要包括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 Nhomakorabea局、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发改委等。
受控主体。企业、个 人、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等。
市场规制法主体
规制主体。主要包括 商务部、国家工商行 政管理总局、国家质 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 等。
受制主体。企业、个 人、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等。
社会团体。由公民或组织依法自愿组成的 从事公益事业、党团事务、行业管理和服 务等社会活动的社会组织,包括党团组织 、工会、妇联、行业性、职业性协会及公 益性、学术性团体等。
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主要作为 经济实施主体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一般要 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公民(个人)。公民依法向税务机关缴纳 个人所得税时,即是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 。
例题:
1.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的有()。 A.政府 B.各类企业 C.非盈利组织 D.外国人 正确答案:A,B,C,D 解析:经济法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 、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公民等。 2.下列经济法主体中,不属于依法接受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是()。 A.中国人民银行 B.商业银行 C.经营者 D.消费者 正确答案:A 解析:中国人民银行属于我国重要的调控主体。 3.在经济法主体中,调控主体与受控受体,以及规制主体与受制主体在地位 上是完全平等的。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以及规制主体与受制主体并非平等主体。
《经济法》经济法主体
五、国家经济监督主体
按职能和法律地位划分,主要有: 权力监督主体:人大 行政监督主体: (一)一般行政监督主体: (二)专门行政监督主体:监察部、审计署
六、行为
宏观调控行为 微观规制行为 国有参与行为 涉外管制行为 市场监管行为
第三节 市场主业性与非行业性
根据是否有成员的行业或职业集体性
意义:明确其在中介组织体系中的特殊地 位;明晰与其他中介组织在性质和职能上 的区别;
3、评价性与非评价性
根据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属于评价性服务
法律意义:明确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确 定共同的行为准则
4、专业服务性与佣金服务性
根据提供服务时是否直接以专业技术服务 为标的
第二节 企业法
一、企业法的概念
企业法是调整企业在设立、存续和终止过 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企业法的调整对象
企业以及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企业在设立、存续和终止过程中所发生的 经济管理关系 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关系
三、企业法律体系
关于公司的规范性文件 关于合伙企业 关于独资企业的 关于国有企业的
第三节 专业服务中介组织
一、概念
专业服务中介组织,是指依法设立,由一 定专业资格的人员组成,并以提供专业技 术性中间服务为经营手段的中介组织。 特征:专业法定性、社会评价性、企业经 营性
种类:合格评定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与保 险公估机构、专业委托代理服务机构、公 证与仲裁服务机构
二、组织形式与法律地位
二、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
经济法主体的划分及其他
经济法主体的划分及其他摘要:纵观国内各种经济法的教材及著作,未有对经济法主体的划分有作有力解释者。
作者水平有限,但仍力图对经济法主体的划分给出自己的一家之言,以期能厘清该问题或者抛砖引玉。
至于题目中“及其他”的含义,乃所展开的其他问题。
其对于经济法主体的划分并非画蛇添足。
关键字:经济法主体,经济法私法主体,经济法公法主体,法律关系,抽象从词源上考察,“经济法”一词最早是1775年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在其名著《自然法典》中提出的。
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根源于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这里的原因在于“少数人的手里已经几乎掌握着别人的财产,别人的金钱,别人的劳动——别人的生命。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生活已不再是现实的。
”[1]经济法的价值就在于反对这种经济之奴役,恢复经济之自由。
此间的理论依据就是经济学之中的凯恩斯主义。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就出现了。
经济法这个法律部门有了,相应的主体、客体、法律关系就应确定下来。
恰恰发现,我们的学者总是热衷于讨论所谓的经济法的“宗旨”、“价值”、“原则”(有关之文章“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忽略了作为一个部门法所必须的基本要素——主体。
按道理来说,似乎对主体的讨论会很容易。
但按照德国人“黑格尔”式的思维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就不是这回事了。
就民法上来看,本来就有自然人和法人的区分,但法学家们(主要指德国学者)依然抽象出了“人”的概念,而将二者统一在“人”这个主体概念之下,使二者在民事法律关系上几乎没有区别。
这种抽象的思维是必要的。
即使有国内学者对经济法主体有所涉及讨论,也是莫衷一是。
下面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有关经济法主体的论述作一番梳理和检讨。
一、对学者有关经济法主体的论述之检讨在刘隆亨著的《经济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5版第68—70页)第三次重印说明中,有这样的话:“……‘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制定和繁荣经济法的根本指导思想……认为《经济法概论》(第5版)是当代中国经济法学最权威、最系统、最新颖的著作……”该书对主体是这样论述的。
经济法主体名词解释
经济法主体名词解释
经济法是以规范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调整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利益的一门法律学科。
它主要涉及到以下主体名词的解释和运用:
企业:在经济法中,企业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依法设立、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
企业是经济生产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应该在遵守法律、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经济发展。
消费者:消费者是指为自己或者家庭、个体经营者消费商品、接受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经济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应该通过立法和监管,保障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的合法权益。
竞争者:竞争者是指在同一市场条件下提供具有可替代性的商品或者服务,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核心要素,保护竞争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是经济法的重要任务之一。
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指具有相关批准文件、依法设立、以营利为目的并从事金融业务的法人机构。
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应该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经济法的主体
第一讲 经济法主体概述
三、经济法主体的权限
(三)经济自治权限——社会中间层主体 1. 规章制定权、监管权、惩罚权、争端解决等 2. 社会中间层主体自治权的限制
第一讲 经 经济权利 不具有命令与服从的性质 实现自己利益的一种行为自由或资格
( 1 )经济职权的主体是国家机关或其授权单位 ( 2 )经济职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利益 ( 3 )经济职权具有命令与服从的性质
第一讲 经济法主体概述
三、经济法主体的权限
2. 经济职责 国家机关或其授权单位所负担的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 为的责任
第一讲 经济法主体概述
三、经济法主体的权限
3 .经济职权与经济职责的内容 ( 1 )经济立法权 ( 2 )经济决策权 ( 3 )经济禁止权 ( 4 )经济许可权 ( 5 )经济取消权 ( 6 )经济处罚权 ( 7 )经济监督权
( 1 )国有资产管理权 ( 2 )国有企业经营权 ( 3 )土地承包经营权 ( 4 )经济请求权
第一讲 经济法主体概述
三、经济法主体的权限
2. 经济义务 ( 1 )遵守经济法律法规 ( 2 )合理行使经济权利 ( 3 )服从正当干预 ( 4 )依法缴纳税费
第一讲 经济法主体概述
第一讲 经济法主体概述
一、经济法主体的界定
(一)经济法主体的定义
参加经济法律关系 拥有经济权限
第一讲 经济法主体概述
一、经济法主体的界定
(二)经济法主体的特征 1. 主体表现形式的广泛性 2. 主体身份设置的具体性 3. 主体权限配置的倾斜性
第一讲 经济法主体概述
二、经济法主体的体系架构
(一)国家干预主体 1. 权力机关 2. 行政机关 (二)社会中间层主体 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主体 中介性、公共性、民间性 (三)市场主体
《经济法》 经济法主体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一点 三十八分。
七、 消费者
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 或接受服务的居民。
“消费者是弱者”与“消费者主权”的理念 消费者权利的制度设计
19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一点 三十八分。
第四节 社会中间层主体
一、 社会中间层主体的特征和职能 二、 社会中间层主体的法律地位 三、 社会中间层主体的类型
依据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 得方式主要有:
1.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根据有关国家机关的决定、 命令和特别授权而取得。
2. 经审批(特许)和登记注册而取得。
3. 经登记注册而取得。 4. 经法律、法规认可而取得。 5. 经章程、合同认可而取得。
6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三:一点 三十八分。
经济职权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 经济职权为国家机构独有,是一种专属的职务权限。 经济职权是以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为中心内容
的。 经济职权的行使受到法律严格的限制
28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一点 三十八分。
二、 国家经济管理机关经济职权的内容
(一)宏观调控权
宏观决策的执行权 经济调节权 (二)市场管理权 它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行使管理国民经济职能时,对某些
第一,主体外延的广泛性。 第二,主体资格的重叠性。
第三,主体形态的多样性。 第四,主体能力的差异性。
4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一点 三十八分。
二、 经济法主体的体系
经济法主体的体系,依存和受制于所在的经 济体制,以经济法主体的分类为基础,表明 各种经济法主体之间的组合关系,综合展示 各种经济法主体的法律地位。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概述
一、 经济法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二、 经济法主体的体系 三、 经济法主体的资格
经济法概论第四章(法律类)
调制受体,主要包括了市场主体的企业和居民等。 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或又称为志愿部门 (Voluntary sector),是一社会学与经济学名词, 意指在第一部门(Public sector,或称为公部门) 与第二部门(Private Sector,或称为私部门)之 外,既非政府单位、又非一般民营企业的事业单位 之总称。虽然各国对于第三部门的定义各自不同, 但一般来说第三部门单位大都是由政府编列预算或 私人企业出资,独立维持经营的事业体。一般常见 的社团法人、财团法人、基金会、非政府组织(NGO) 或非营利组织(NPO)通常都属于第三部门的范畴。 虽然每个第三部门单位成立的背景与营运方式都有 不同,但普遍来说第三部门单位通常具有像是以社 会公益为目的、不用缴税等特质。
(四)经济法主体行为的“主客二元结构” 一般认为,经济法主体行为的目的是主观因素;行 为手段和结果是客体因素。 经济法主体行为主、客观要素,构成了行为内在的 “主客二元结构”,为深入、具体地研究各类经济 法主体的行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框架,从而有助于 丰富经济法上的行为理论。这种“主客二元结构” 强调,经济法主体基于一定的认知能力,为实现一 定的目的,而采取一定的手段,会在客观上形成一 定的结果。这些主、客观要素,对于分析经济法主 体的行为,特别是分析和评价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 性,都是很重要的。
(二)主体组合中的主体差异 在经济法的主体组合中,还存在着主体的差 异性,这是经济法特殊性的一种表现。 这是因为每个经济法上的主体,都有自己的 追求目标。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经济环 境等市场失灵因素的存在,每个经济法上的 主体的认知能力、信息能力都是存在差异的。
四、主体资格取得的多维性和特殊性 (一)主体资格取得的多维性或多源性
经济法主体:经济管理者
六、拓展1:政府与市场
政府纠正市场失灵需要关注公共产品的特性: 公共资本存量与私人资本存量之间有一种密切的内在函数关 系。美国经济学教授阿斯乔研究表明,公共投资每增加1美元, 私人投资约增加0.45美元。像公路、街道、机场、排水和供 水等基础设施的国家投资,是与私人投资相互补充的,不注 意国家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将严重阻碍整个经济的运行。 两者的比例关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将会 严重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滞后”的负影响。甚至经济 周期的发生原因也可以用公共投资存量的变化来解释。
七、拓展2:政府与国有企业
政府在国有企业中的三重身份: 政府作为国资“总老板”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国家作为国有财产的统一、唯一的所有者,享有、履行“总 老板”只能,体现为“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总老板” 的职能属于公共管理职能,要通过各级财政部门和审计、检 察等监督机关以及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等,监督各具体国家 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主体经营管理好期占有的国有资产,并 督促他们在投资于企业的情况下依法当好“老板”或股东, 但不得超越或代替任何国有企业的具体股东的地位而干预企 业的决策和经营管理。因此,国资委和任何履行国资出资人 职责的主体不能集“总老板”和“具体老板”于一身,否则 就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利益冲突,构成法治之大忌。
六、拓展1:政府与市场
凯恩斯主义:市场本身存在缺陷,只有扩大政府机能才能
改正市场缺点。三段论演绎:1、自由放任经济中的缺点主要 是存在失业;2、存在失业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3、有 效需求不足是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造成的(心理消费倾 向、心理灵活偏好、心理上资产收益预期)。因此,如果政 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的继续存在,就等同于 听任失业与经济危机的继续存在。政府必须采取财政措施以 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弥补自由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的经济干预主义在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崛起, 取代了占统治地位100多年的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学说。凯恩 斯本人则被称之为“战后繁荣之父”。
经济法的主体范围
经济法的主体范围
经济法是指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体系,包括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旨在保护市场经济、维护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法的主体范围涉及国家、企业、个人等多个方面。
首先,国家是经济法的主体之一。
国家通过制定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文件,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
国家的经济法规范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确定了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和职责,包括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外贸出口等。
其次,企业也是经济法的主体之一。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济法为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经济法规范了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行为、合同关系、知识产权等方面,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规范了企业的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此外,个人在经济法中也有其地位和作用。
个人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享有一定的经济权益和自由,但也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经济法规范了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包括个人的消费行为、劳动就业、合同订立等方面,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秩序。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法的主体范围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
会变革,新的主体可能会涌现出来,原有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经济法的制定和修订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主体范围和相关法律规定,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法主体制度详解
经济法主体制度详解经济法是指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体系,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基础。
主体制度是指在经济法中,对于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和保护的制度。
本文将从法人主体、自然人主体和特殊主体三个方面详细解析经济法主体制度。
一、法人主体法人主体是指拥有独立法律地位,能够独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组织或单位。
法人主体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其他组织法人。
企业法人指的是以盈利为目的,依法成立的经济组织,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
事业单位法人指的是为了公共利益而设立的非盈利组织,如学校、医院等。
其他组织法人包括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
法人主体享有与其法律地位相适应的权利,包括经济活动自由、财产权利、合同权利等。
同时,法人主体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如遵守市场竞争规则、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在法人主体中,企业法人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自然人主体自然人主体是指自然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自然人主体的权利包括私有财产权、享有劳动收入权、知识产权等。
自然人主体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如纳税义务、遵守市场秩序等。
自然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经营或参与生产经营等。
自然人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不仅承担了经济风险,也享有相应的收益。
三、特殊主体特殊主体是指在一些特殊经济活动中拥有特殊地位和权力的主体。
特殊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和国际组织。
政府是最具权力和责任的特殊主体,其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组织市场竞争、制定经济政策等方面。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既是管理者,也是参与者,既要保护市场经济秩序,又要保障公共利益。
国际组织是跨国性的特殊主体,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国际组织通过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促进贸易自由化等方式,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法主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各种经济主体的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和规范。
第二章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
二、跨国公司的法律地位 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经济发 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跨国公司 的法律地位问题就直接关系到对跨国公司的 管制等一系列重要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区分 跨国公司在国内法和国际法上的不同法律地 位。
(一)跨国公司在国内法上的地位 在国内法上,跨国公司没有特殊地位, 他们与所在国家的其他商事主体具有相同地 位。不过由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不同, 跨国公司各实体的法律地位也不尽相同。
第二章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跨国公司 第三节 国际经济组织
第一节 概述
一、国际经济法主体概念 国际经济法主体是指在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中享 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法律人格者,包括自然人、法 人、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通常,要具有国际经济 法主体资格,应具备的两个基本因素:其一,国际 经济法主体应具有独立参与国际经济关系的资格, 亦即具有独立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权利能力; 其二,国际经济法主体应具有直接承受国际经济法 律关系中具体权利、义务的资格,该资格即法律上 的行为能力,主要表现为订立合同、取得和处分财 产以及进行诉讼的能力等。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间的矛盾主要有:①与东道国发展目标和计划的 冲突。当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与东道国社会发展计划和目标不一致 时,子公司是遵循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还是按东道国的目标和计 划进行经营的问题。在实际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其经济 发展极易受到跨国公司的制约;②跨国公司采取转移定价逃避东道 国的税收,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理措施;③在东道国采取限制性商 业惯例,限制竞争,垄断市场;④在技术转让中,可能通过各种限 制性条款,阻碍技术性交流,阻碍东道国的技术发展,或可能会抬 高技术转让费以牟取暴利;⑤在雇佣与劳动问题上,可能不愿雇佣 当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重视劳动安全保护问题,执行反工会 政策。在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劳动管理等方面与东道国的法律、 政策不一致;⑥跨国公司为了避免汇兑风险或进行货币投机等目的, 大量转移资金,给东道国的国际收支带来重大影响;⑦环境保护问 题。跨国公司可能会将有严中污染和公害的工厂开设在东道国,给 东道国的环境质量造成重大损害;⑧消费者保护问题。跨国公司可 能不注意产品对消费者的健康损害和安全问题;⑨对国家主权的挑 战。跨国公司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无视或违反东道国的法律,逃 避东道国的管辖,阻碍或破坏东道国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占有的掠 夺东道国的自然资源,有的甚至干涉东道国的内政。
经济法主体的划分及其他
摘要:纵观国内各种经济法的教材及著作,未有对经济法主体的划分有作有力解释者。
作者水平有限,但仍力图对经济法主体的划分给出自己的一家之言,以期能厘清该问题或者抛砖引玉。
至于题目中“及其他”的含义,乃所展开的其他问题。
其对于经济法主体的划分并非画蛇添足。
关键字:经济法主体,经济法私法主体,经济法公法主体,法律关系,抽象从词源上考察,“经济法”一词最早是1775年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在其名著《自然法典》中提出的。
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根源于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这里的原因在于“少数人的手里已经几乎掌握着别人的财产,别人的金钱,别人的劳动——别人的生命。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生活已不再是现实的。
”经济法的价值就在于反对这种经济之奴役,恢复经济之自由。
此间的理论依据就是经济学之中的凯恩斯主义。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就出现了。
经济法这个法律部门有了,相应的主体、客体、法律关系就应确定下来。
恰恰发现,我们的学者总是热衷于讨论所谓的经济法的“宗旨”、“价值”、“原则”(有关之文章“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忽略了作为一个部门法所必须的基本要素——主体。
按道理来说,似乎对主体的讨论会很容易。
但按照德国人“黑格尔”式的思维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就不是这回事了。
就民法上来看,本来就有自然人和法人的区分,但法学家们(主要指德国学者)依然抽象出了“人”的概念,而将二者统一在“人”这个主体概念之下,使二者在民事法律关系上几乎没有区别。
这种抽象的思维是必要的。
即使有国内学者对经济法主体有所涉及讨论,也是莫衷一是。
下面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有关经济法主体的论述作一番梳理和检讨。
一、对学者有关经济法主体的论述之检讨在刘隆亨著的《经济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版第68—70页)第三次重印说明中,有这样的话:“……‘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制定和繁荣经济法的根本指导思想……认为《经济法概论》(第5版)是当代中国经济法学最权威、最系统、最新颖的著作……”该书对主体是这样论述的。
经济法的主体名词解释
经济法的主体名词解释导言:经济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参与经济活动各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法中,主体是指通过其行为能够产生权利和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法,我们需要对其中涉及的主体名词进行解释和理解。
一、自然人自然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在经济法中,自然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具有承担权益和义务的能力。
自然人在经济活动中可以作为经济主体参与合同的订立、经营管理、投资交易等行为。
同时,自然人也有相应的权利被保护,如财产权、人身权等。
二、法人法人是指在法律上独立存在的组织,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等。
在经济法中,法人作为一个集体主体,具有与自然人相似的权益和义务。
法人可以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利和义务,并且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参与各种经济活动,如开展经营活动、签署合同、承担责任等。
法人的存在为经济活动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法律主体,同时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三、其他组织除了自然人和法人外,经济法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组织作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
这些组织包括合伙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
这些组织在经济法中也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并拥有一定的权益和义务。
合伙企业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组织形式,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机关和事业单位作为特定的组织形式,具有独特的法律地位和权益,也需要受到一定的法律规范和保护。
结语:经济法的主体名词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经济法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在经济法中承担着不同的权益和义务。
了解和理解这些主体名词的含义和作用,是我们正确应用经济法、保护自身权益的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应建立正确的经济法意识,依法经营、合规经营,共同构建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通过对经济法主体名词的解释,我们加深了对经济法的理解,并意识到经济主体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法律实践中,我们应该加强对经济法的学习,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促进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和有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法主体的划分及其他摘要:纵观国内各种经济法的教材及著作,未有对经济法主体的划分有作有力解释者。
作者水平有限,但仍力图对经济法主体的划分给出自己的一家之言,以期能厘清该问题或者抛砖引玉。
至于题目中“及其他”的含义,乃所展开的其他问题。
其对于经济法主体的划分并非画蛇添足。
关键字:经济法主体,经济法私法主体,经济法公法主体,法律关系,抽象从词源上考察,“经济法”一词最早是1775年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在其名著《自然法典》中提出的。
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根源于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这里的原因在于“少数人的手里已经几乎掌握着别人的财产,别人的金钱,别人的劳动——别人的生命。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生活已不再是现实的。
”[1]经济法的价值就在于反对这种经济之奴役,恢复经济之自由。
此间的理论依据就是经济学之中的凯恩斯主义。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就出现了。
经济法这个法律部门有了,相应的主体、客体、法律关系就应确定下来。
恰恰发现,我们的学者总是热衷于讨论所谓的经济法的“宗旨”、“价值”、“原则”(有关之文章“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忽略了作为一个部门法所必须的基本要素——主体。
按道理来说,似乎对主体的讨论会很容易。
但按照德国人“黑格尔”式的思维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就不是这回事了。
就民法上来看,本来就有自然人和法人的区分,但法学家们(主要指德国学者)依然抽象出了“人”的概念,而将二者统一在“人”这个主体概念之下,使二者在民事法律关系上几乎没有区别。
这种抽象的思维是必要的。
即使有国内学者对经济法主体有所涉及讨论,也是莫衷一是。
下面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有关经济法主体的论述作一番梳理和检讨。
一、对学者有关经济法主体的论述之检讨在刘隆亨著的《经济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5版第68—70页)第三次重印说明中,有这样的话:“……‘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制定和繁荣经济法的根本指导思想……认为《经济法概论》(第5版)是当代中国经济法学最权威、最系统、最新颖的著作……”该书对主体是这样论述的。
经济法的主体包括:1 国家经济管理机关,2 经济组织,3 事业单位,4 社会团体, 5 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经营承包户, 6 公民, 7 国家。
中国属大陆法系,学者应当知道,法律的生命在于逻辑和抽象。
各部门均抽象出了代表本部门法特色的概念和术语。
民法所抽象出的法律行为都被其它部门法所借用之。
而本书对经济法主体的论述,竟然只是简单的罗列,毫无半点抽象之意可言。
岂不充分暴露了思维之“原始性”,敢号称“三最著作”?!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将“三个代表”列为经济法的根本指导思想。
由此可见,其所遵从的仍是这样的法学观点: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一党之理念能否上升成为国家法律之理念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们不妨叩问求教于先哲:《法学阶梯》中法的价值在于诚实生活,不犯他人,各得其所。
这里无须再引其他著作了。
由此可见,该作者眼中的经济法仍然是“管理法”、“计划法”、是属于管理者的法,他丝毫未了解法律的“公意性”:“我们无须再问应该由谁来制定法律,因为法律乃是公意的行为;我们既无须问君主是否超乎于法律之上,因为君主也是国家的成员;也无须问法律是否会不公正,因为没有人会对自己不公正,更无须问何以人们既是自由的而又要服从法律,因为法律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意志的记录。
”[2]如果将一党之理念施于法律之上的话,“在一个完美的立法之下,个别的或个人的意志应该是毫无地位的,政府本身的团体意志应该是极其次要的,从而公意或者主权者的意志永远应该是主导的,并且是其它一切意志的唯一规范。
相反地,按照自然的次序……公意便总是最弱的,团体的意志占第二位,而个别的意志则占一切之中的第一位。
因此之故,政府中的每个成员都首先是他自己本人,然后才是行政官,再然后才是公民。
”[3]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如果一党之理念与公意恰好符合的情况。
但是,有些言论还是有必要关注的。
对其他经济法著作的检讨放在之后,请容许作者先给出自己的观点。
二、作者对经济法主体的讨论与“划分”(一)对经济法主体讨论的原因作者认为对经济法主体作抽象的界定,不只是抽象思维的需要,而且其具有实际的好处:那就是使相关的法律关系集中起来,作为一个模型来探讨。
否则宽泛而混乱的主体列举,势必给公权力肆意介入以可乘之机。
;也就是说,对公权力总是要保持一种警惕心。
“对自由的严重威胁在于权力的集中,对于维护我们的自由而言,政府是必要的……但将权力集中于政府的手中,也是对自由的威胁。
”[4]“不是权力的来源,而是对权力的限制,能使其不致成为专断的。
”[5]这当然并不是说,为了追求自由而完全不要经济法了。
就连自由至上主义者哈耶克也认为在极端集权与极端自由之间应划一道线。
但他并未说明这条线应划在哪里。
本作者认为这条线的位置就可以看成经济法的位置。
而经济法主体的确定,正是使经济法这条线划定的基础。
(二)对经济法主体的讨论作者认为讨论经济法主体的关键在于其所参与的法律关系。
显然,法律关系体现的就是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主体就是通过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划分开的。
在民事主体之间,正是因为其负有平等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行政主体之间,正是因为其有不平等(管理与被管理)的权利义务关系。
因此,作者旨在通过权利义务关系即法律关系来检讨经济法的主体。
显然,经济法主体是无法用一个概念抽象出来的。
因为经济法领域涉及的并非是单一的一种法律关系。
“经济法这一学科包括为满足需求所制定的所有法律规范和所采取的法律措施,同时也涉及到两个基本领域:私法和公法。
”[6]既然同时涉及到两个领域,就必然存在了两种法律关系。
因此,主体不能一而统之,只能依法律关系的不同而进行二分甚至多分。
“由于经济法的立法背景及其体系方面的缘故(所谓的整体法律制度的经济特色)这种划分(指将经济法分为经济私法、经济刑法和经济行政法)曾受到批评。
然而,把这些实体法律部门综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法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对经济法进行划分的目的还在于对已建立起来的私法和公法提出不同的任务。
经济私法作为决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和服务的准则,这些准则在合同双方允许因人而异。
经济公法调整的则是经济生活的参与者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
”[7]由上面分析可见,经济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具有二元结构。
显然,其主体不能做一元的抽象概括,而只能在二元的基础上来分别抽象概括(边沁在他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就大量地运用了这个方法)。
这就是本文及本节标题为何定为“划分”之缘故。
(三)从对照的角度看这里有必要再将民法和行政法比照而为佐证。
就民法而言,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其虽有自然人和法人的二分,但仍统之于“人”的概念之下。
例如:我们提到债权人的时候,其含义既包括了自然人,也包括了法人。
由此可见,民商事主体之一元性。
再看行政法之法律关系,其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始终分立的。
有行政机关,便有行政相对人相伴而生。
二者互为因果,共生共灭。
其主体仍不失具有一元性,究其原因,无外乎基于同一法律关系而已。
对此,作者不再赘述。
(四)划分对于经济法来说,不能简单地套用上述之规则。
因为其法律关系本身就是复杂的(前已论及)。
若要对主体进行界定,则对法律关系的划分乃必经之途。
于是,作者就将经济法法律关系二分为经济法公法关系和经济法私法关系。
如上所述,经济法公法关系乃是行政管理机关(或称经济管理机关更为妥当)与私法主体之间发生的公法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经济管理机关有依法管理的权利(力),其相对人有接受合法管理之义务。
经济法私法关系乃是在市场上直接参与活动的私法主体之间在经济法上的法律关系。
具体来说,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上,有其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也有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此处不再赘言。
(五)从诉讼的角度看“赫夫丁教授说过,从伦理学上说是正确的主张,从社会学上说是可能实现的。
因此,哲学的观点,即使作为纯理论,也不能使人不顾事实。
”[8]那么,作者的划分,在实践上是否有其依据。
从诉讼的角度看,作者的二分至为明显。
在法律实务中,法院将其纳入到不同的诉讼领域之中。
凡属于有关经济法公法主体的,纳入到相应的行政诉讼程序;凡属于有关经济法私法主体的,纳入到相应的民事诉讼程序。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我国法院系统已经取消了经济庭而改为民事庭。
为了使经济法部门在诉讼中独立,应当设立经济法审判庭。
[9](而这种审判庭不应是原来那样的经济庭。
原来的经济庭审理除婚姻财产继承之外的所有民事经济案件,[10]越俎代庖了大量的民事案件。
作者期望的经济法审判庭乃是专门负责经济法案件的审判庭。
)三、对学者有关经济法主体论述的再检讨(一)在杨紫烜著《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78页)中这样论述:“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在经济法主体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经济法的重要主体。
”的确,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是经济法的重要主体,作者完全同意该观点。
然而,说其在经济法主体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值得商榷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对经济活动起管理和导向的作用而非起主导作用。
“主导”一词看似轻描淡写,却有可能弱化私法主体在经济法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会损害其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有剥夺私法主体自由之虞。
该书将经济法主体体系的结构划分为:“经济法的决策主体,经济法的经济管理主体,经济法的生产经营主体,经济法的消费主体,经济法的监督主体。
”首先,这里“经济法的决策主体”依该书是指“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决策权的社会实体,主要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我们可以把决策主体做如下概括:最高决策主体,主要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地方各级决策主体,主要指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这涉及到国家权力机关能否作为经济法主体的问题。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国家权力机关作出的决策无非是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法律规则的问题。
其通过公布法律,来体现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意图。
然而,这只是背后的东西,直接表现于外的仍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与市场主体(经济法私法主体)共同组合而成的法律关系。
国家权力机关不应作为经济法主体至此已显然。
其次,该书对经济法主体划分的层次是有问题的。
显然,经营主体与消费主体基于市场经济的运动会发生广泛的联系,甚至角色可能互换。
因此,将二者分立不如将二者合一来得好。
而且,其所述的管理主体与监督主体本身是重合的(不考虑社会监督的问题),二者也应该合而为一。
于是,其整理之后的体系便与作者的体系同一了。
(二)在邱本著《经济法原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版第141页)中论到“把经济法主体确立为反垄断者和宏观调控者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它表明不能简单地把民法商法的主体移植为经济法主体……”这种论断是没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