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课《勋伯格》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名称】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专题号】G382

【复印期号】2011年03期

【原文出处】《中国音乐教育》(京)2010年12期第30~32页

【作者简介】马洁,山东省济宁市教学研究室。

【关键词】EEUU

这是一节在体验、比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音乐思维、产生人性思考的音乐鉴赏课。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有哪些特点?我想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

亮点一:深刻理解教材

备课首先要备教材,要求教师深刻理解教材。音乐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做到在反复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熟悉教材,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分析音乐,在分析音乐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定位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捕捉教学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因此,音乐教师在备课中精心细致地反复进行音乐体验,是深刻理解教材的前提,深刻理解教材是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勋伯格》一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勋伯格的音乐是独特的,怎样使学生深刻理解貌似怪异、荒诞的表现主义音乐,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经过反复体验音乐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紧紧围绕这个问题,相继提出“勋伯格为什么创作不谐和音乐?”“造成不谐和音乐的要素是什么?”“学生怎样体验勋伯格的音乐?”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了前提反思:“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教的作用是什么?”随着一个一个问题的提出解决,形成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逐渐清晰,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教师把《勋伯格》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表现主义音乐和勋伯格音乐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并分别赋予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复习调性音乐,体验无调性音乐,了解十二音音乐,认识表现主义音乐。无疑,教学重点放在了体验无调性音乐,而把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确定为“复习”“了解”的程度,并通过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认识表现主义音乐,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准确具体。没有将教学目标定位在现代主义音乐框架下,也没有泛泛而平均地对待勋伯格的调性音乐、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避免了由于教学目标过于庞大,或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而导致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形成的障碍。

能够依据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采用音乐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是教师善于动脑、勤于研究教学、总结积累经验的结果。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深刻理解挖掘教材,掌握高中学生的特点和音乐学习规律,在共同的音乐体验中发掘探索,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正因为崔老师是这样做的,才能使学生对勋伯格的音乐从不理解到产生音乐思维,进而进行严肃思考,产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把大家深感棘手的问题解决得自然、顺畅、深刻。实际上,备课的过程是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上课的过程是教师提出问题,并生成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备课和上课是师生体验音乐的心路历程。

亮点二:遵循认识规律

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理性——感性的循环往复,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音乐教学应该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入手。怎样获得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唯一的方法就是聆听音乐。聆听音乐是音乐教学的必经过程和首选方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进行音乐体验都要从聆听音乐开始,首先让音乐“说话”,把学生对音乐的感性体验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教师“说音乐”,更不是教师替代学生进行音乐体验。综观本节课,每一次音乐感悟的获得,每一个音乐概念的形成,无一不是通过聆听音乐,从音乐中发现生成答案。并且,在反复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注意音乐的完整性,完整的乐曲,相对完整的音乐主题、音乐片段,给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音乐形象,为学生走进音乐、理解作品内涵奠定了基础。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设计了科学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音乐体验——感性认识——音乐体验——探讨创作——音乐体验——情感升华”的音乐学习中,认识了勋伯格和勋伯格的音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聆听、启发、交流、体验、迁移、比较、合作、讨论、探究、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丰富的教学指导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印象,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音乐,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融入音乐之中,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其中,比较是体验音乐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不同音乐的比较中,生疏的音乐逐渐熟悉了,讲不明白的问题听明白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了,收到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中,学生经常欣赏的是调性音乐,几乎没有听到过无调性音乐,相比之下,更难把握无调性音乐的特点。崔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多次有效地使用比较法,使学生较快地进入音乐,准确把握音乐特点,并在比较中发展音乐思维,产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质变。在音乐的比较中,教师引导学生“听什么”“怎样听”,把自己的困惑和对音乐的深切体验与学生一起分享,一起聆听,一起激动,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亮点三:合作、交流、探究

设计创作音乐的教学环节,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是发挥学生能力、检验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手段,必须在前面几个教学环节有效的基础上进行。崔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音乐创作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创作音乐作品。在音乐实践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习用音乐表达情感,深化对无调性音乐的体验,并通过音乐创作检验学习效果,是这节课的点睛之笔。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学生整体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在充分发表独立见解的基础上,同学们相互协作进行即兴音乐创作,体现了探究过程的自主、独立、平等、互动、合作、开放、创新等特点。同学们的音乐作品虽然稚嫩,却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忽而急促忽而缓慢的脚步声中,从雷鸣电闪般的敲击声中,从杂乱的节奏里突然发出的尖叫声中,我听懂了他们或焦虑不安,或紧迫急切,或歇斯底里的心情,我为他们创作的音乐感动,为他们的创作热情感到欣慰。我意

识到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是否行之有效。我想,如果学生没有在音乐的学习创作过程中的自我表现、释放潜能、对无调性音乐产生深刻体验,也许就没有了《一个华沙幸存者》引发的情感升华,没有与勋伯格音乐碰撞出的人性思考。

实践证明,学生距离生疏难懂的无调性音乐并不遥远,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地体验无调性音乐,并能即兴创作无调性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勋伯格和勋伯格音乐产生深刻思考,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商榷反思

本节课的“探讨”教学环节,安排在学生产生疑问、具备“探讨”动力之时,教师把握时机准确、恰当。在“探讨”教学环节中,把音乐家和音乐创作历史背景的教学设计为“探讨”颇有新意,反映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理念。不了解勋伯格和勋伯格所经历的时代,就不会理解勋伯格的音乐。但是在课堂教学的“探讨”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出“探讨”的特点,没有形成自主、开放的课堂教学,在对“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才会让作者写出这样的音乐?”的探讨中,教师的讲解稍稍嫌多,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的过程没有凸显设计思想,缺乏了“探讨”的本意。今天的高中学生思维敏捷,认知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阅读理解文字的能力较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先前经验,即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开展教学,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做的结果,既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自信,得到精神满足,形成自主、平等、互动、开放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应是学生不知道和讲不出的东西,否则教师的语言是无力的,是学生不喜欢听的,是无效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体验无调性音乐,使学生对无调性音乐有了深刻印象和体验,记住了勋伯格和勋伯格音乐,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果进一步深入思考,如果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定位教学目标,能否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时空?能否生成一节新的《勋伯格》?相对于调性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的是人的极端情感,其生命是短暂的,如果教材中没有列入无调性音乐,那么就很少有人专门欣赏无调性音乐。是否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无调性音乐,重点探讨表现主义音乐?在了解无调性音乐之后,可否探讨以下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表现主义音乐?为什么我们很少听到表现主义音乐?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为什么表现主义音乐的生命是短暂的?表现主义音乐的社会功能何在?^NU1DA201105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