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 战协定,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结束。
战争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凡尔赛和约
在凡尔赛和约中,战败的德国被 迫接受严厉的惩罚,包括割让领 土、限制军备和支付巨额战争赔 款等。
国际联盟成立
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成立 了国际联盟,但其实质被美国和 苏联所控制。
殖民地问题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导致国际关系紧张。
军备竞赛
各国进行疯狂的军备竞赛,增加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战争过程
01
战争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 尔维亚宣战,标志着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爆发。
主要战役
02
03
战争结束
战争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战役, 如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 姆河战役等。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 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战争背景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德国与英 国、法国、俄国之间的竞争。
当前全球政治格局
一超多强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仍具有显著优势。同时,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大 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
国际组织的作用
国际组织在推动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全球政治、经济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国 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迅速崛起。这些国家拥有 庞大的人口和市场优势,经济增长迅速,成 为全球投资和贸易的重要目的地。新兴经济 体的崛起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点解读一、政治格局的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根本:国家实力的变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②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程:①冷战:②局部热战:(3)冷战的影响:①②③④冷战状态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面对两极对峙局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多极化趋势出现:(1)欧共体:(原因、组成、发展、影响)(2)日本:(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崛起的原因、发展状况、影响)(3)不结盟运动:(原因、标志、意义)(4)中国:3、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影响:①世界局势:②社会主义力量受重创4、多极化趋势加强:(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2)影响:①三个有利于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其对外政策的调整。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二、经济发展趋势:1、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区域集团化趋势:(1)欧盟:(背景、过程:1951——1967——1993——1999、影响)(2)北美自由贸易区:(原因、过程:1992——1994、影响)(3)亚太经合组织:(背景、过程:1989——1991、影响)(4)东盟:(背景、过程:影响)单元检测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施的重要政策是:A、进行反苏反共的舆论宣传B、实施军事援助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2、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解析

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解析
2.形成过程 (1)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扩展标志:经济, 1947年马歇尔计划。军事, 1949年北约建立。 (4)形成标志 :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 形成。
? 3.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 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 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 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 次演变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产生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凭借实力,争夺世
界霸权。
2.确立标志
(1)1919 年1—6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对 德《凡尔赛和约》以及其他战败国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 尔赛体系。
(2)1921 —1922年,美、英、法、日、中等九国代表在 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 华盛顿体系形成。
10、中国应如何应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综合 国力;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 素质; (3)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 事务; (4)反对霸权主义,妥善解决各类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11、中国在积极推动多极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1)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实际行动稳定亚洲和世界经济秩 序。 (2)1991 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发 展。 (3)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推进经济全球化趋势。 (4)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负责任的行动维护世界 和平与发展,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中考历史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中考历史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世界反法西斯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 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
联盟
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 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联盟成立
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等12国成立了北大西洋 公约组织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协约国集团:英(核心)、法、俄等 同盟国集团:德(核心)、奥匈意等
德国 凡尔登战役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法西斯同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德国、日本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 格勒战役(二战重要转折点)、珍珠港事件(二战达到 最大规模)、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2)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3)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政治格局演变
名称 背景
确立
主导国 (经济体)
瓦解 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重新瓜分 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谋求 世界霸权,双方势均力敌
1943年,中、美、英三国参加 ,着重讨论对日作战问题,并发表 《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团结合作、彻 底打败日本的决心和途径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召开。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 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分区占领等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重申雅尔塔会议的精神,以中、 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 《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1945年9月2日,日 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性质 世界人民的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人类历史上一 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 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第二次 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 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启迪
❖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 ❖ (2)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
如何认识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变化中所处的地位?
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建立过程中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 国称霸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 3、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 ❖ 4、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经济力量多极化 ❖ 5、影响世界安全的因素:
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 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 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 ③表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中东地区动荡等。
美国称霸世界,力图建立单极世界,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
世界经济全球化
❖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 (2)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趋势。 ❖ (3)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 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 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 加快。
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对付人类生存 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 (3)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冷战”政策
❖ 1、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
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 2、概念:……除武装进攻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 ❖ 3、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 4、对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 5、开始的时间、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 6、表现(措施):政治—推行杜鲁门主义;

二战后世界格局

二战后世界格局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在二战至今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世界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政治上: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经济上: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雅尔塔体制:苏、美、英,主要是美苏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

这就为战后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极政治格局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另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世界战略的对立,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

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政治上形成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同年6月“马歇尔计划”实施;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51年9月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

1954年、1955年美国先后同部分亚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军事防御条约等。

社会主义阵营——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建立;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5年5月华沙条约集团建立。

经济上美国独霸:二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

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黄金储备也最丰富。

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

第十八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十八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4.(2012·日照学业考)有人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 雕的目的。”推行这一计划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苏联 ) D.英国
【解析】选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马歇 尔计划是其在经济上的表现,通过援助西欧,达到控制西欧、 利用西欧对抗苏联的目的。
5.(2012·泰安学业考)右图漫画生动地反
本主义最富强的国家,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 家,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冷战”对峙时期。
(3)“一超多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 和“冷战”结束,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
是指美国;“多强”是指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
国家联盟。
第一讲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主题一
“冷战”中的对峙
【知识主线】
【课标】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
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1.“冷战”政策: 美国 苏联 (1)含义:以_____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_____等社会主 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 制”共产主义。
美国不想直接面对面地与苏联抗衡,同时,还想借对抗苏联以 控制西欧,所以,它要求环大西洋沿岸国家都联合起来,以它 为首,共抗苏联。这样美国也就名正言顺地在军事方面控制了 西欧。1949年,北约成立,共有12个国家。它的性质为一个政
治军事集团。
2.(2013·泰安学业考)与表格内容所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 是( )
7.(2013·泰安学业考)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
的主题是( )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章程
D.华沙条约组织章程
8.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 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 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 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文。以下哪些词汇应该出现在他的论文当中
A.“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
约》
B.“铁幕”演说、《北大西洋公约》、朝鲜战

C.雅尔塔会议、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
D7..公雅开尔声塔明会美议国、负马有歇“尔领计导划世、界欧”共,体运用自己
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止共产主义
“扩张”的这一政策被称为
2001·1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全球化的影响:
a.减少了国家间经济交往的障碍,促进经济 发展; b.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c.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机遇”与“挑战” 并存
1.目前,家乐福、沃尔玛、麦当劳、迪斯尼等 跨国公司在全球开设的连锁店已落户中国,这 种现象代表了一种什么必然趋势
经济上
推行“马歇尔 计划”
经济合作互助 委员会
军事上
组建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北
华沙条约组织
约”)
标志着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美 苏 争 霸
二、美苏争霸
(20世纪50年代初,赫鲁晓夫上台 --- 20世纪 90年代初,苏联解体 )
20世纪50、60年代时期 美国占据优势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的赫鲁晓夫美国的肯尼迪)
3.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 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 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 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 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已势均力敌 B.苏联迫于压力推行缓和战略 C.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D.苏联希望结束争霸争取和平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美国妄图在中国建立亲美政府,继续控制中国,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战后初期中美处于一种对抗状态。
(3)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提高,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所起的战略平衡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名称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级格局
多极化趋势
背景
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日本崛起,英法力量削弱扔有重大影响,德奥被摧毁),对世界的角逐呈现在谈判桌上。
(1)二战结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2)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形成:为对抗北约,1955年,华约成立。
(1)两极格局结束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暂时出现“一超多强”局面。
(2)决定因素:济实力。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
作用
(1)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2)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所以这一体系不能维持长久。
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世界局势深深打上了强权政治的烙印。
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对中国的影响
(1)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引发五四运动。
(2)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签订,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1.原因:经过二战,战败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的经济完全被破坏;英、法等战胜国经济实力大大被削弱;苏联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唯独美国经济在战争中不仅未受到破坏,反而大大地膨胀起来。

2.美国经济在战后初期具有绝对优势的表现(1)1948年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56.6%,出口贸易占32.5%,黄金储备占74.6%,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纽约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

(2)美国拥有最大的经济规模和市场,领先的科学技术,大大高于其他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美国正是凭借自己的巨大经济实力和优势,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

△3.美国夺得世界经济霸权的基本步骤(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即《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2)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47年,美、英、法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从形式上看,它只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但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使之成为二等国家,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的,美苏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力也得到扩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于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大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政治力量的对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及北约的建立等,是形成帝国主义阵营的主要标志,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主要标志,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第一,苏联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第二,西欧,日本独立倾向发展,帝国主义阵营分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走向衰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他们强烈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独立自主倾向发展,第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20世纪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亚非拉国家加强了团结合作。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转向关系缓和,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在第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增强,第二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国家反帝反殖民,反霸的斗争进入了发展民族经济,并以经济的发展维护政治独立的新阶段,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纲领,并开始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第三,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第四,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继续以高于美国和西欧的速度增长。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第六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六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①标志雅尔塔体制的崩溃和“冷战”局面的结束
②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1.世界形势的新特点:
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 压抑的矛盾爆发(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 区域性、小规模冲突增加(霸权主义) ③恐怖主义泛滥 ④南北经济差距加大。 ⑤国际裁军和军控出现停滞。
本 课 小 结
杜鲁门 主义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苏联 对抗
共产党与工 人情报局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古巴 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第2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出现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主要力量:西欧、日本、中国 西欧:谋求自身安全与发展,走向联合,力量 大大增强,增强了和美苏抗衡的实力 日本:在美国扶植下,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并成为仅次 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冲击两极格局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迅 速提高
2、战后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①欧日:普遍衰落; ②美国:头号政治、经济、军事强国,确立称霸 世界的全球战略; ③苏联: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努力 扩大世界影响,被美视为最大障碍; 3.美苏矛盾加剧(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二、两极格局下的对峙——美苏冷战 1、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称为冷战。
三、两极格局的影响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6世界现代史-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6世界现代史-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主题特征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此时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也呈现出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形成中的世界新格局的显著特征。

在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这一过程中,各国间如何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

知识梳理一、二战后国际格局——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1.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1)序幕:1946 年,发表“铁幕演说”。

(2)开始:年,主义的出台。

(3)冷战的表现:政治上,主义,经济上,计划,军事上,建立组织。

(4)正式形成:1949 年组织建立,1955 年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苏美争霸(1)形成:从20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其根本原因是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2)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的划分。

4.结束:年底,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二、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1.背景: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与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2.世界主要力量中心:a.“一超”为;b.“多强”为:、、和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

4.决定因素: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5.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出现原因:二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2.具体表现:和迅速增长;的影响增大,生活活动的趋势加快。

1995年1月1日,组织建立。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的发展;②有利于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

(2)消极影响:①拉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②一些跨国公司的不公平竞争;③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组织 :共产主义者 同盟 5、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 组织
专 题 感 悟
1.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前两 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 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它是冷战的产 物。 2.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 下,历来体现了强权政治。多极化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 发展,但也面临危机和挑战,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3.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一直在延续,面对 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遏制中国的因素在增强,因此内强 实力,外显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利 益是当务之急。
10、中国应如何应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综合 国力;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 素质; (3)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 事务; (4)反对霸权主义,妥善解决各类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11、中国在积极推动多极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实际行动稳定亚洲和世界经济秩 序。 (2)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发 展。 (3)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推进经济全球化趋势。 (4)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负责任的行动维护世界 和平与发展,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四、近现代国家关系发展过程中重 要的国际组织
1.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先后形成的三组对立的 军事政治集团:一战时期: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二战时期:轴心国集团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冷 战时期:北约和华约。 2.战后维护和平组织:一战后:国际联盟;二 战后:联合国。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不同作用:国际联盟成立后 被英法等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所操纵,成为维护一 战后帝国主义统治秩序的工具;而联合国在二战 后特别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在维护 国际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交往等方面发挥重要 作用。

世界大战及战后政治格局

世界大战及战后政治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格局的演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到1918年1、根源: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其中意大利后来加入协约国作战)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4、重大转折战役:凡尔登战役5、结束的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

6、影响:①空前的灾难。

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立。

7、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1919年1—6月巴黎和会(操纵国:英、法、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和约):(其中殖民地方面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本质。

)2、凡尔赛体系: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3、1921—1922华盛顿会议(操纵国有英、美、日)(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争夺激烈,尤其是美日的矛盾尖锐(2)主要条约:《九国公约》(对中国和约):①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②对中国影响: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华盛顿体系:作用: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暂时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分别签定有损于中国主权的条约是:《凡尔赛和约》和《九国条约》)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1、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直接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②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加速因素:绥靖政策(早期:英、法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采取的政策。

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决定世界政治格局构成与变化的主要因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⑴国际关系利益和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⑵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力量对比变化,特别是旧霸权衰弱、新霸权崛起;⑶霸权国家的国际战略的影响;⑷国家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调整、重新组合;⑸具有全球影响的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和国际形势的重大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在美、英、苏三大国的酝酿之中逐渐形成。

一.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

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

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

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

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

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世界格局的演变》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PPT课件

《世界格局的演变》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PPT课件

冷战政策
表现
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实质
(冷战全面开始)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标志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知识梳理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建立北约
1、二战后初期,美国为稳定资本主义世界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杜鲁门主义”出台 B. 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C. 同苏联争霸 D.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开始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建立 D.华约建立3、从1948年到1950年,欧洲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这一被时人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是A.门户开放政策 B.冷战政策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结果:
表现:
美苏争霸
二战后初期形成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1991年苏联解体
美国占优势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占优势
——苏联占领阿富汗
双方缓和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1991年苏联解体
美 苏 争 霸 三 十 年
五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
国家——英国(2分); 地盘——英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2分)格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立。(2分)
写照——两极格局(2分); 事件——古巴导弹危机(2分)结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2分)
趋势:多极化趋势。(2分); 因素:经济实力。(2分)
C
A
D
1、图一反映了什么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 2、图二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医生开的药方是什么?药方的实质是什么? 3、图三以美国为首的国家组成了什么军事组织?

二战的影响战后世界的改变

二战的影响战后世界的改变

二战的影响战后世界的改变二战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改变。

本文将探讨二战对战后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带来的重大转变。

一、政治方面的变化1. 国际秩序的重塑二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新国际秩序逐渐形成。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各国合作提供了平台。

战后,国际社会普遍对暴力交涉表示反感,更加重视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这体现了二战对国际关系模式的根本改变。

2. 冷战格局的形成二战后,世界出现了明显的两极格局,即美国和苏联的对立局面。

这种对抗局势导致了冷战的开始,冷战时期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展开了长期的竞争与对抗。

冷战格局的形成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二战后,欧洲各国深感战争的痛苦,开始探索实现长期和平与合作的方式。

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战后迅速展开,例如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其后演化为欧洲联盟(EU)。

这种一体化进程不仅加强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合作,也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和谐与稳定。

二、经济方面的改变1. 美国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二战后,美国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

战后,美国国内的经济基础得以迅速恢复,而其他主要竞争国家如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则陷入了经济困境。

美国利用战后机遇,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积极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2. 战后重建与经济繁荣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积极投入到战后重建工作中。

通过重建和恢复,许多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复苏和发展。

例如,日本和德国等战败国经过努力实现了经济的崛起,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大国。

3. 工业结构的变革二战的爆发对战后世界的工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型武器的研发和使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将军事技术转化为工业技术,促进了战后工业的发展。

此外,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对军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重组和调整,使得工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先进化。

三、文化方面的变迁1. 种族和平等意识的觉醒二战是一场种族灾难,纳粹德国对待犹太人的大屠杀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1、变化原因:(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1、冷战政策(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至此,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2、美苏争霸(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2)根本原因: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各自国家的利益。

(3)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4)过程:第一阶段: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

原因:五六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

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

原因:美国受经济危机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美国深陷越南战争,难以自拔,尼克松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

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加,转而采取进攻战略。

表现:苏联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

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第三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

原因:长期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

8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

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

因此,美国同意实行有限缓和。

表现: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5)影响: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6)认识:美国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泛滥,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3、两极格局的特点:(1)两极格局下美、苏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较分明、稳定。

(2)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4)体现着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4、两极格局的评价:(1)积极作用: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2)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保持和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和大战危险的根源。

(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原因:(1)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

(2)两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和抗衡(如欧共体、日本与美国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中苏破裂、苏东矛盾等)。

(3)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高,促进了美苏争霸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出现: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更趋明朗化。

3、表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4、特点:(1)和平过渡,它是在没有发生战争或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是经过长期“冷战”的较量引起的。

(2)竞争过渡,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国家。

(3)长期过渡,这次格局的过渡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新格局终归要通过世界主要力量之间长期较量、斗争、妥协来实现,加之两极格局瓦解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这就决定了新旧格局交替必然是一个渐进演变、曲折反复的过程。

5、评价: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着竞争制约,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6、如何面对: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7、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2)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

例如,科索沃战争。

(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原因:(1)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随着更多的国家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出现了世界各国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局面。

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各成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大幅下降,为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服务性机构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科技发展历来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源泉。

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领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现代化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经济信息得以广泛传播、资本的跨国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网络化、全球化。

(3)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金融机构更加现代化,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国际资金融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

(4)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跨国公司为获取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

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5)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冷战之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与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各国均利用难得的和平年代大力发展经济,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战略重点,经济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许多国家把经济安全提到了战略高度。

商业竞争手段也不断创新,国家之间正形成一种新的互动机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6)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趋完善。

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了区域性和跨地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定期或不定期会晤机制,就共同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磋商,协调政策立场,制定行动计划,等等。

2、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加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3、影响:(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渐减少,经济联系加强,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置身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可以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抓住机遇,迎头赶上。

但由于中国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污染,国际经济风险对我国的影响加大,这要求我们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总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是一柄双刃剑,我们要兴利除弊,争取主动,获得更大的发展。

(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极格局的比较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4)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5)都建立国际政治组织作为其工具。

2、不同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两极格局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3)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4)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