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多)基地雷达技术概述
双(多)基地雷达技术概述
双(多)基地雷达技术概述1. 概念和定义双基地雷达是使用不同位置的天线进行发射和接收的雷达系统。
当发射天线转动时,发射脉冲就在空间传播,遇到目标便反射电磁波,接收站接收回波,从中检测出目标。
由于接收和发射异地,所以要利用发射波束与基线的夹角、距离和以及基线距离来解算双基地空间三角形,求出目标到发射站或接收站的距离以及目标到接收站与基线的夹角,这样接收站形成波束对准回波方向,并接收到目标信息。
双基地雷达工作原理的几何关系下图所示。
若系统使用两个或多个具有公共覆盖空域的接收基地,并且每个基地的目标数据在一个中心站融合,则这种系统被称为多基地雷达。
由稀疏分布阵列、随机分布阵列、畸变分布阵列和分布阵列构成的雷达、干涉仪雷达、无线电摄影和多基地测量系统有时被认为是多基地雷达的分支。
它们通常是将来自每个基地的数据用相参的方式进行融合以形成大的接收孔径。
多部发射机也能用于上述任何一种系统,可置于单独的基地或和接收机放在同一个基地。
雷达网中三部测距单基地雷达组网有时被称为三边测量雷达。
三边测量的概念也用在多基地雷达中,它借助到达时间差(TDOA)或差分多普勒技术来测量目标位置。
2. 发展历史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德国和日本的早期试验雷达都采用双基地体制,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放置间距与目标距离相当。
这些雷达采用连续波发射机,检测发射机直达信号和动目标散射的多普勒频移信号间的拍频。
早期双基地雷达的许多技术都源于当时的通信技术:分置的基地,连续波发射,25~80MHz频率范围。
此外,这些双基地雷达组成了当时典型的地面防空体系,用于探测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主要威胁——飞机,但当时的技术未能很好地解决目标位置信息的提取问题。
1936年,NRL发明了收发开关,实现了收发共用一部天线。
这种只有一个基地的体制就是人们熟悉的单基地雷达。
它极大地扩大了雷达的用途,特别是适用于飞机、舰船和地面机动部队,结果使双基地雷达研究处于停滞阶段。
双/多基地雷达系统同步技术
LIXu —e F Qig xa es n, U n — i
( a tCh n a e r h I s i t fElc r n c E g n e i g He e 3 0 1 E s ia Re s a c n tt eo e to i n i e rn , f i 0 3 ,Ch n ) u 2 i a
测距 的 基础 。实 现 时 间 同步 方 法 有 直 接 法 和 间 接 法 。直 接法是 将发射 机 的发射触 发脉 冲经 过各 种数
据链 直接 传送 到接 收机 以实现 时 间同步 。使用 这种
方法 时数 据链 路易 受 干 扰 , 线 的数 据 链 路需 要 在 有 站 与站之 间架 线 , 仅成 本高 , 不 布站 灵活性 也差 。 目前 , 于要 求 纳秒 量 级 的时 间 同步 方 法最 7年 8月
舰 船 电 子 对 抗
SH I PBOA RD ELECTR0 N I CO U N TERM EASU R E C
A u . 00 g 2 7
Vo . O No 4 13 .
第 3 O卷第 4期
双/ 多基 地 雷达 系统 同步技 术
最 常用 的 3种 间接 同步 法 : 微波 / 光纤 ) 向传递 同 ( 双 步法 、 GP 以 S信号 为基 准的 同步法 和基 于卫 星链 路
的位置 固定 , 射站 和 接 收站 之 间 采 用一 定 的物 理 发
双基地雷达概述(doc 7页)
计算(σB 0)1时必须乘以方向图传播因子F T 2、F R 2和损耗因子L T 和L R [123]。
(σB 0)s ≤1时的镜像脊区模型是用Beckman 和Spizzichino 关于粗糙表面前向散射理论的变化形式来表示的[124][125],即])/(exp[)(2S C s 0B σβσ-= (25.23)式中,(σB 0)s 为镜像脊区的散射系数;σs 为地面坡度的均方根值;βc 为θi 和θs 的双基地角平分线与垂线的夹角为]2/)(90[s i θθ+-。
对于平坦地形,σs ≈0.1rad 。
对于(σB 0)s ≤1的情况,当σs = 0.17rad 时,式(25.23)与如图25.10所示中的镜像脊区数据的吻合程度在5dB 以内。
“平面内”海杂波散射系数海杂波的有限测量[43][107][109]已经在“平面”内做过。
Domville 的数据[109]虽然包括了广泛的θi 和θs 测量条件,但遗憾的是只估算了风速条件而没有估算海况。
在垂直极化时,Domville 的X 波段数据[109]与Pidgeon 的C 波段数据[43]的差异约有10dB ,平均吻合程度在5±dB 以内。
在水平极化时,Domville 的X 波段数据[104]和Pidgeon 的X 波段数据[107]也有约10dB 的差异,但吻合程度大约只有±10dB 。
从有限的数据库和某些测量条件不确定来看,对这些数据建模时必须小心。
当θi或θs保持不变时,可以直接用式(25.20)等γ单基地杂波模型作为近似模型。
对θi、θs>~2︒和θi+θs<~100︒的区域,风速为20kn(完全形成时近似海况3级)时,γ=-20dB和垂直极化数据的吻合程度约为5dB。
θs低于约2︒时,方向图传播因子和损耗会影响测量结果。
已经测得的σB0值为-50dB ±5dB[43]。
若测量时已包含方向图传播因子和损耗的影响,则有时也被称之为有效σB0[114]。
《2024年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范文
《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篇一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军事需求的增长,雷达技术在目标探测和跟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因其具有远程探测、全天候作业以及对抗反辐射等优点,逐渐成为了重要探测手段之一。
为了进一步提升雷达目标跟踪的准确性和效率,本文将针对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的目标跟踪方法进行研究。
二、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基本原理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是一种特殊的雷达系统,其发射和接收站点分别位于岸上和船上,形成了双基地的配置。
地波雷达利用地面反射的电磁波进行探测,其信号穿透能力强,可探测隐藏在复杂地形中的目标。
此外,双基地配置可以有效地降低敌方干扰和反辐射攻击的风险。
三、目标跟踪方法研究(一)传统目标跟踪方法传统的目标跟踪方法主要包括滤波器法、模板匹配法等。
这些方法在处理单目标、简单场景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在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的复杂环境中,由于多路径效应、杂波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方法的性能会受到限制。
(二)基于数据融合的目标跟踪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目标跟踪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来自岸上和船上的雷达数据进行融合,提高了目标跟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具体而言,我们采用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将不同来源、不同时间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目标位置和速度信息。
首先,我们采用了卡尔曼滤波器对雷达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消除噪声和干扰。
然后,我们利用数据关联算法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匹配和关联,形成目标轨迹。
最后,我们通过多模型切换的方法对目标状态进行估计和预测,实现了对目标的准确跟踪。
(三)实验与分析为了验证基于数据融合的目标跟踪方法的性能,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的复杂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目标跟踪准确性和稳定性。
与传统的目标跟踪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更好地应对多路径效应、杂波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了目标跟踪的可靠性。
双(多)基地雷达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叙述了双(多)基地雷达的发展历史,并对该雷达在现代防御体系中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最后阐述了典型的双(多)基地雷达系统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引言双(多)基地雷达主要是相对于比较常见的单基地雷达而言的,它是从雷达收发站配置的角度来命名的。
单基地雷达一般是收发共址,即接收站和发射站位于同一个地方,而双(多)基地雷达则是收发异址,其中多基地雷达还具有多个发射站和多个接收站,以离散的形式配置。
双(多)基地雷达实际上早在单基地雷达发展前好几年就已经出现了,其原理也早已为人们所应用,但是发展的过程却十分缓慢。
这主要是由于天线收发开关和脉冲发射技术的出现,使得单基地雷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雷达技术发展的主导地位。
但是近年来,随着"四大威胁"即目标隐身技术,综合性电子干扰技术、低空超低空突防技术和反辐射导弹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战争对军用雷达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苛刻,单基地雷达因此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雷达系统为了躲避美军反辐射导弹的攻击,不得不采取了关机的消极措施以求安全。
因此,为了对付日趋发展并成熟起来的"四大威胁"的挑战,双(多)基地体制雷达又重新得到了各国的重视。
由于双(多)基地雷达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离基地(其中包括有源和无源基地),因此按照不同的军事要求,它在防御体系中就有多种可能的组合形式。
从部置的位置方面来看,可分为地发/地收,空发/地收,地发/空收等几种形式,多基地雷达还具有一发多收,多发多收等形式。
2双(多)基地雷达的发展历史在双(多)基地雷达正式出现之前,人们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这种雷达体制的应用。
到三十年代后期,在美、英、法、德、俄等国的早期雷达防御系统中,都出现了这种体制的雷达。
当时采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使用相距甚远的发射机和接收机。
通过测定目标反射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和发射机向接收机直接传播的信号之间的差频,从而检测出穿过发射机--接收机基线的目标。
双、多基地雷达介绍
双/多基地雷达系统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战争的不断升级,隐身飞行器,反辐射导弹、低空突防和电磁干扰都严重威胁着单基地雷达的生存,因此,双/多基地雷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 双/多基地雷达的基本概念双/多基地雷达即发射站和接收站分置的雷达系统。
如图所示,其发射天线位于Tx 处,接收天线位于Rx 处,两者距离为L (称为基线距离或基线),目标位于基线处。
三者所处位置可在地面、空中或空间,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
在双基地雷达几何结构中,以目标位置为顶点,发射站和接收站之间的夹角称为双基地角。
采用两个或者多个具有公共空间覆盖区的接收站且从公共覆盖区得到的目标数据均在中心站进行合成处理的雷达,称为多基地雷达。
二、 合作式双/多基地雷达1.工作原理在合作式双、多基地雷达系统中,发射机和接收机设在相距很远的两地,并且多部接收机可以共用一部发射机。
由于是无源的,接收机不会受到威胁,接收站处于隐蔽状态,因此反辐射导弹只能攻击发射站。
若发射站远离战区或者机动性较大,就可以大大降低受到攻击的可能性。
从配置上看,地面接收站与高空飞行的飞机合作,或与卫星合作将是合作式双/多基地雷达的最终形式。
合作式双/多基地雷达一般由一个发射站和一个或多个接收站组成(T/R 、T/Rn )。
隐身目标的前向散射RCS 一般大于其后向散射RCS 。
因此,通过合理的布站,使接收站能接收目标的前向散射,就可抑制其RCS 的下降。
合作式双/多基地雷达的重要参数是双基地角β。
理论分析得出:当β小于90度时,双基地雷达的雷达截面积与单基地雷达的相等;当β大于130度时,就产生前向散射;当β等于180度时,由于目标遮断入射电磁波,这时在目标上产生一种感应电流,此电流能辐射一前向波束,波束的峰值取决于目标的投射面积,与目标的形状和材料无关。
因此这种前向散射雷达将使雷达截面积增大,可以大大提高对隐身目标目标发射站Tx 接收站Rx 双基地雷达几何结构的探测能力。
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的研究
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的研究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的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成像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SAR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地面目标探测和成像的技术,具有在夜间、被云层覆盖或复杂天气条件下依然能够进行有效探测和成像的优势。
近年来,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传统的SAR系统通常采用单一基地进行成像,但由于单一基地的局限性,会导致成像结果受到地形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成像质量和准确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应运而生。
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两个位于不同位置的雷达基地,通过共同观测同一地面目标并分别采集回波数据。
这两组回波数据之间的差异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成像信息。
同时,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成像分辨率和准确性。
在成像时,通过采用多基线构建距离-方位域的多通道数据,可以综合利用两个基地的信息,进而进行更精确的定位和重建。
在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的研究中,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两组来自不同基地的回波数据。
为了实现准确成像,需要对两组数据进行区域遮盖、欠采样插值、雷达跟踪等一系列处理步骤。
其中,欠采样插值是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中最为关键和复杂的步骤之一。
通过欠采样插值算法,可以将两组回波数据进行合理的融合,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成像结果。
在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的应用方面,主要集中在地质勘探、军事侦察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在地质勘探方面,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下地形图像,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地质构造和资源分布情况。
在军事侦察方面,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能够实现对复杂地形和高度隐蔽目标的有效探测,提供更全面的情报支持。
在环境监测方面,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可以实现对森林、湖泊等自然环境的高分辨率监测,为环保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024年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范文
《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篇一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一、引言在现代化战争与日常海事管理中,雷达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作为一种新型的雷达系统,其独特的探测与跟踪能力使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的目标跟踪方法,以期提高雷达系统的探测精度和跟踪效率。
二、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概述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在地表或海面传播的雷达系统。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波,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和跟踪。
相较于传统的单基地雷达,双基地雷达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同时可以实现对目标的全方位、全天候探测。
三、目标跟踪方法研究1. 目标检测目标检测是目标跟踪的第一步。
在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系统中,通过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对目标的初步检测。
检测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信号的噪声、干扰以及目标的动态特性等因素。
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可以采用多种算法对回波信号进行滤波、去噪和增强等处理。
2. 目标跟踪算法目标跟踪是利用检测到的目标信息,通过一定的算法实现对目标的连续跟踪。
在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系统中,常用的目标跟踪算法包括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多假设跟踪等。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目标的运动状态和雷达系统的性能进行选择和优化,以提高跟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联合处理与数据融合在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系统中,由于存在多个雷达站点和多个探测通道,因此需要对来自不同站点的数据进行联合处理和数据融合。
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可以将来自不同站点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目标的探测概率和跟踪精度。
同时,联合处理还可以实现对目标的协同探测和跟踪,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四、实验与分析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目标检测、跟踪和数据融合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双基地雷达
25 9 25 1目录双基地雷达双基地雷达NicholasJ.Willis1概念和定义 .................. 2历史 ........................ 3坐标系 ...................... 4距离关系 ....................距离方程............... 卡西尼卵形线 ........... 工作区 ................. 距离等值线 .............4.1 4.2 4.3 4.45面积关系 ................... 5.1定位 ................... 5.2覆盖范围 ............... 5.3杂波单元面积 ...........多普勒关系 ................6.1目标多普勒 .............. 6.2多普勒等值线 ...........目标截面积 ................伪单基地的RCS 区 ....... 双基地RCS 区 ........... 双基地RCS 的闪烁衰减区 前向散射RCS 区 ...........7.1 7.2 7.3 7.4杂波8.1 8.2 “平面内”地杂波散射系数 “平面内”海杂波散射系数 “平面外”散射系数.........8.3 特殊技术、问题和要求脉冲追赶 ....... 波束同步扫描..... 副瓣杂波 .......9.1 9.2 9.310 10 10 11 12 15 15 15 16 16 18 18 18 19 21 24 25 26 272929.4时间同步 ............. 9.5相位同步和相位稳定性参考资料 ...................1概念和定义双基地雷达采用两个相距颇远的基地,其中一个放置发射机,另一个放置相应的接收机。
其目标检测与单基地雷达类似,即发射机照射目标、接收机检测和处理目标回波。
双/多基地雷达发展及关键技术
雷 达 与 对 抗
RADAR & ECM
Vo 1 . 3 3 No . 2
J u n . 2 01 3
双/ 多 基 地 雷达 发 展 及 关键 技 术
李学勇
( 中国电子科技集 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合肥 2 3 0 0 8 8 )
0 引 言
随着 隐身 飞行器 的使 用 、 反 辐射 导弹 性能 的提 高 、 电子 干扰 的加 剧 以及 飞机 低 空 突 防 能力 的提 高 , 给 常 规 雷达 的生存 及作 战能力 提 出 了严 峻 的考 验 , 而 多 基地 雷达 因为 其收 、 发分置 , 接 收 站无 源 工 作 , 固有 地 具备 了对 抗 上 述 “ 四大威胁” 的能 力 … 。所 以 , 多 基地 体制 雷达 备受美 国 、 法国、 俄罗 斯等 军事 强 国的关
LI Xu e — y o n g
( N o .3 8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E T C, He f e i 2 3 0 0 8 8 )
Ab s t r a c t :Th e s t a t us q u o o f t h e bi s t a t i c /mul t i s t a t i e r a d a r s a b r o a d i s i n t r o d u c e d.Th e t y p i c a l e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a n d a s e r i e s o f k e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o f t h e b i s t a t i c /mu l t i s t a t i c r a d a r s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s u c h a s t h e
《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范文
《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篇一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雷达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作为一种重要的探测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能够实现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高精度跟踪和定位,为军事侦察、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然而,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在目标跟踪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研究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概述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是一种采用双基地工作模式的雷达系统。
它由两个基地位于不同地点(岸上或船上)的雷达站组成,其中一个基地为发射站,另一个基地为接收站。
地波雷达主要依靠地表对电磁波的反射来实现目标探测,其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和较强的目标识别能力。
在目标跟踪过程中,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能够提供丰富的目标信息,如距离、速度、方向等。
三、目标跟踪方法研究针对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的目标跟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跟踪方法。
该方法主要涉及以下步骤:1. 数据预处理:对从雷达站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数据滤波等操作,以提高数据的信噪比和可靠性。
2. 目标检测与识别:利用预处理后的数据,采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目标检测和识别。
常用的算法包括恒虚警检测、特征提取等。
通过这些算法,可以从数据中提取出目标的特征信息,如位置、速度等。
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将来自不同雷达站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
由于不同雷达站的位置和角度不同,所获取的目标信息也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通过信息融合技术将不同数据源的信息进行整合,以提高目标跟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信息融合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等。
4. 目标跟踪与预测:根据融合后的目标信息,采用合适的跟踪算法进行目标跟踪和预测。
常用的跟踪算法包括基于概率数据关联的算法、基于特征匹配的算法等。
双基地MIMO雷达
雷达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通过发射以及接收电磁信号,雷达能够精准的检测出飞机并确定其空间位置。
因此,雷达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并给军事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
各种雷达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随着电子干扰等反雷达技术的发展,传统雷达的工作环境日趋恶劣,其性能也受到了限制,反隐身能力弱、生存能力弱、目标RCS闪烁使雷达性能衰退等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
为了改善雷达在目标探测、定位跟踪精度、抗干扰等方面的性能,使雷达能够更好地投身于现代战争中,各种新型体制雷达应运而生,例如,无源雷达、多基地雷达、分布式雷达等,其中研究最为热门的是双/多基地雷达和MIMO雷达。
2003年,集中式MIMO雷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首次被美国林肯实验室D.J.Rabideau 等人提出,它也被称作共址MIMO雷达。
集中式MIMO雷达的阵元分布与传统雷达阵列分布相似,收发阵列集中放置,且阵元间距较小。
与传统相控阵雷达不同的是,集中式MIMO雷达发射端发射彼此正交的信号,具有波形分集增益,因此,有着更好的参数辨别能力。
在2004年IEEE雷达会议上,分布式MIMO 雷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被贝尔实验室科研人员提出,也被称作统计MIMO雷达。
分布式MIMO雷达的阵元在空间内分布较远,利用各阵元在不同角度下观测到目标散射特性的差异,可以获取较高的空间分集增益,从而能较大程度的减小目标RCS闪烁对雷达目标检测的影响。
上述两种MIMO雷达都各有应用前景与优势,但由于集中式MIMO雷达与相控阵雷达结构相似,因此,集中式MIMO雷达可以借助传统相控阵雷达中的信号处理理论来进行信号处理[10-12]。
故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上,集中式MIMO雷达更容易实现,因而,倍受关注与研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双基MIMO雷达属于收发站分置的集中式MIMO雷达。
围绕双基MIMO雷达仿真平台展开工作。
目标跟踪与定位是该仿真平台的核心模块,该仿真平台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够对目标进行精准跟踪。
多基地雷达原理
多基地雷达(Multi-baseline radar)是一种基于多个发射和接收站点的雷达系统,可以通过多个站点之间的距离差异和相位差异来提高雷达的分辨率和精度。
多基地雷达的原理基于干涉测量技术。
在多基地雷达中,雷达系统由多个发射和接收站点组成,每个站点都可以发射和接收雷达波,并记录下每个波束的回波信号。
这些回波信号可以通过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来实现干涉测量和距离测量。
具体来说,多基地雷达的原理如下:
1. 发射:多个发射站点同时向目标发射雷达波,这些波束在空间中形成一个网格。
2. 接收:每个接收站点接收到回波信号,并记录下每个波束的到达时间和相位差。
3. 信号处理:将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每个波束的相位差和到达时间等信息。
4. 距离测量:根据多个站点之间的距离差异和相位差异,可以计算出目标到每个站点的距离。
5. 目标定位:通过多个站点之间的距离测量结果,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
多基地雷达的优点在于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分辨率,可以实现对目标的高精度定位和跟踪。
此外,多基地雷达还可以通过增加站点数量来进一步提高雷达的分辨率和覆盖范围,适用于复杂的环境和大范围的监测。
《2024年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范文
《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篇一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研究一、引言在现代化战争与日常航海活动中,雷达作为探测和追踪目标的重要工具,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作战或航行的安全。
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作为一种新型雷达系统,其具备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应用前景,使得对其目标跟踪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的目标跟踪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概述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是一种特殊的雷达系统,其发射站和接收站可以分别布置在岸上和船上,通过地波传播方式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
这种雷达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探测距离远、目标分辨率高等优点,因此在军事侦察、海洋监测、航海导航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目标跟踪方法研究针对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的目标跟踪方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信号处理技术信号处理是目标跟踪的基础。
在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系统中,通过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如数字滤波、信号增强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目标的信噪比,降低干扰因素对目标跟踪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普勒效应等原理,对目标进行速度和距离的估计。
2. 目标检测与识别在信号处理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适当的检测与识别算法,如恒虚警检测、恒定速度滤波等手段,实现对目标的检测与识别。
这些算法可以有效地从复杂的背景中提取出目标信息,为后续的目标跟踪提供基础数据。
3. 目标跟踪算法针对岸/船双基地地波雷达的特点,可以采用多种目标跟踪算法。
例如,可以采用基于概率数据的关联算法、基于贝叶斯估计的滤波算法等。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目标特性进行选择和组合,以提高目标跟踪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进一步提高目标跟踪的鲁棒性。
4. 算法优化与实现在确定了目标跟踪方法后,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与实现。
这包括算法的参数优化、模型修正、代码编写等步骤。
双(多)基地雷达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叙述了双(多)基地雷达的发展历史,并对该雷达在现代防御体系中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最后阐述了典型的双(多)基地雷达系统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引言双(多)基地雷达主要是相对于比较常见的单基地雷达而言的,它是从雷达收发站配置的角度来命名的。
单基地雷达一般是收发共址,即接收站和发射站位于同一个地方,而双(多)基地雷达则是收发异址,其中多基地雷达还具有多个发射站和多个接收站,以离散的形式配置。
双(多)基地雷达实际上早在单基地雷达发展前好几年就已经出现了,其原理也早已为人们所应用,但是发展的过程却十分缓慢。
这主要是由于天线收发开关和脉冲发射技术的出现,使得单基地雷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雷达技术发展的主导地位。
但是近年来,随着"四大威胁"即目标隐身技术,综合性电子干扰技术、低空超低空突防技术和反辐射导弹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战争对军用雷达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苛刻,单基地雷达因此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雷达系统为了躲避美军反辐射导弹的攻击,不得不采取了关机的消极措施以求安全。
因此,为了对付日趋发展并成熟起来的"四大威胁"的挑战,双(多)基地体制雷达又重新得到了各国的重视。
由于双(多)基地雷达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离基地(其中包括有源和无源基地),因此按照不同的军事要求,它在防御体系中就有多种可能的组合形式。
从部置的位置方面来看,可分为地发/地收,空发/地收,地发/空收等几种形式,多基地雷达还具有一发多收,多发多收等形式。
2双(多)基地雷达的发展历史在双(多)基地雷达正式出现之前,人们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这种雷达体制的应用。
到三十年代后期,在美、英、法、德、俄等国的早期雷达防御系统中,都出现了这种体制的雷达。
当时采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使用相距甚远的发射机和接收机。
通过测定目标反射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和发射机向接收机直接传播的信号之间的差频,从而检测出穿过发射机--接收机基线的目标。
双-多基地雷达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双-多基地雷达参数估计算法研究双/多基地雷达参数估计算法研究随着现代雷达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双/多基地雷达成为了目标跟踪和辨识的有效手段。
针对双/多基地雷达的参数估计问题,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就双/多基地雷达参数估计算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提供更高效准确的参数估计方法,为雷达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双/多基地雷达参数估计的研究目标。
双/多基地雷达由多个基站组成,每个基站独立地发射和接收雷达信号,通过基站之间的协作可以提高目标跟踪和辨识的性能。
因此,参数估计的目标是通过多基站的测量数据,准确地估计目标的位置、速度、角度等关键参数,以实现有效目标跟踪。
对于双/多基地雷达参数估计问题,常见的方法包括非协作和协作方法。
非协作方法主要依靠单个基站的测量数据进行目标参数估计,而协作方法则利用多个基站之间的信息交互,通过合作估计目标的参数。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双/多基地雷达参数估计算法。
首先是最小二乘估计法。
该方法假设噪声项是零均值高斯分布且相互独立的,并利用最小二乘准则来优化目标参数的估计。
最小二乘估计法简单易实现,但对于噪声的统计特性要求较高。
其次是卡尔曼滤波法。
卡尔曼滤波是一种递归估计算法,通过融合前一时刻的观测值和当前时刻的测量值,不断更新目标参数的估计值。
卡尔曼滤波法在系统状态模型和观测模型满足线性高斯条件下,具有较好的估计性能。
另外,粒子滤波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参数估计算法。
粒子滤波通过引入一组粒子,利用随机重采样的方式更新粒子的权重,从而估计目标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
粒子滤波法适用于非线性系统和非高斯噪声情况下的参数估计问题,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此外,基于贝叶斯估计的方法也在双/多基地雷达参数估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贝叶斯估计基于贝叶斯理论,通过先验概率和似然函数来计算目标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
贝叶斯估计的方法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上具有优势,但需要准确建模先验概率和似然函数。
双基地雷达,不说你也知道的特性!
双基地雷达,不说你也知道的特性!双基地雷达,不说你也知道的特性!我们知道发射机和接收机共用一副天线的传统雷达称为单基地雷达或单站雷达(Monostatic Radar)。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那些不说你也知道的双基地雷达的特性。
1双基地雷达的概念理解接收机和发射机在不同位置的雷达称为双基地雷达(Bistatic Radar)。
虽然这样的结构带来了一些技术上的难题,特别是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同步问题,还可能增加成本,但它存在一些潜在优势。
隐身目标会将单站雷达发射的能量散射到各个方向,而双基地雷达能够提高对隐身目标的检测能力。
双基地雷达的接收机是被动式的,这就意味着接收机不会被电子支援措施所定位。
很难针对双基地雷达接收机部署对抗措施,因为它们的位置的未知的。
因此,任何干扰都必须在一个角度范围内传播,削弱其有效性。
同样,双基地接收机不易受到反辐射导弹(ARMs)的攻击。
双基地雷达体制是十分有用的,尤其是在无人机系统(UAVs)中,因为无人机可以只携带接收机,而重型、复杂、高功耗的发射机可以位于别处。
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机载雷达试验就是双基地的,因为在最初的机载雷达系统中不可能产生高功率的雷达脉冲。
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双基地雷达系统的一个典型例子是“Sanctuary”,它是一个美国双基地防空雷达研制计划,它在防区外使用机载照明雷达,接收机为地面被动接收器。
2双基地雷达的特性由发射机、目标和接收机形成的三角形如下图所示。
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距离称为基线(baseline)。
目标与发射机和接收机连线的夹角称为双基地角或分置角(bistatic angle)。
在大多数情况下,双基地接收机测量来自发射机的直接脉冲和目标回波脉冲之间的延时,如果L已知,将可以得出双基地距离和。
这样的测量方法定义了一个椭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是两个焦点。
这就和你小时候玩的把戏是一样的:把两个大头针钉在木板上,然后用绳子和铅笔画出一个椭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多)基地雷达技术概述1. 概念和定义双基地雷达是使用不同位置的天线进行发射和接收的雷达系统。
当发射天线转动时,发射脉冲就在空间传播,遇到目标便反射电磁波,接收站接收回波,从中检测出目标。
由于接收和发射异地,所以要利用发射波束与基线的夹角、距离和以及基线距离来解算双基地空间三角形,求出目标到发射站或接收站的距离以及目标到接收站与基线的夹角,这样接收站形成波束对准回波方向,并接收到目标信息。
双基地雷达工作原理的几何关系下图所示。
若系统使用两个或多个具有公共覆盖空域的接收基地,并且每个基地的目标数据在一个中心站融合,则这种系统被称为多基地雷达。
由稀疏分布阵列、随机分布阵列、畸变分布阵列和分布阵列构成的雷达、干涉仪雷达、无线电摄影和多基地测量系统有时被认为是多基地雷达的分支。
它们通常是将来自每个基地的数据用相参的方式进行融合以形成大的接收孔径。
多部发射机也能用于上述任何一种系统,可置于单独的基地或和接收机放在同一个基地。
雷达网中三部测距单基地雷达组网有时被称为三边测量雷达。
三边测量的概念也用在多基地雷达中,它借助到达时间差(TDOA)或差分多普勒技术来测量目标位置。
2. 发展历史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德国和日本的早期试验雷达都采用双基地体制,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放置间距与目标距离相当。
这些雷达采用连续波发射机,检测发射机直达信号和动目标散射的多普勒频移信号间的拍频。
早期双基地雷达的许多技术都源于当时的通信技术:分置的基地,连续波发射,25~80MHz频率范围。
此外,这些双基地雷达组成了当时典型的地面防空体系,用于探测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主要威胁——飞机,但当时的技术未能很好地解决目标位置信息的提取问题。
1936年,NRL发明了收发开关,实现了收发共用一部天线。
这种只有一个基地的体制就是人们熟悉的单基地雷达。
它极大地扩大了雷达的用途,特别是适用于飞机、舰船和地面机动部队,结果使双基地雷达研究处于停滞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探测飞机的要求又重新激起人们对双基地雷达的兴趣。
美国的AN/FPS -23雷达是北极远程早期预警(DEW)线防空系统的低空雷达,始建于50年代中期,但不久就被拆除了。
加拿大的McGill防空系统也采用了双基地体制。
美国的Plato和Ordir弹道导弹探测系统是第一批多基地雷达。
它们对每个接收站的距离和多普勒信息进行融合,从而估计目标的位置,但这两个系统没有部署。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人们编写了双基地雷达系统理论,提出了双基地RCS理论,并且进行了双基地雷达目标截面积和杂波的测量。
双基地雷达的名称是由K.M.Siegel和R.E.Machol于1952年提出的。
雷达抗后向有源干扰和抗反辐射导弹(ARM)的需求,使双基地雷达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重新得到重视。
通过选择收发设备的位置可降低后向干扰,如将接收站置于干扰机的主波束外而让干扰机指向发射站。
若将发射机从战场前方转移到后方,则发射机就不易受到攻击,反辐射导弹的打击效能也就降低了。
几个防空外场试验方案发现了双基地雷达的这些功能和它所固有的问题,如时间同步、威力覆盖和杂波抑制等。
与此同时,人们也确定了双基地雷达的一些其他概念并进行了试验,如机载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杂波调谐”。
“杂波调谐”可使接收机得到高分辨力合成孔径的雷达图像,并且图像可由速度矢量直接产生。
这一点是单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无法实现的。
若“杂波调谐”和“隐蔽”相结合,则可保护发射机,同时接收机平台可在没有雷达发射的状态下飞向目标。
人们还研究了其他一些多基地雷达概念,如采用多部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多普勒搜索系统(DAS )和其接收基地的间距可大、可小的分布式阵列雷达(DAR )。
多普勒搜索系统对各站的数据进行非相参处理,分布式阵列雷达为相参处理。
3. 坐标系本文采用的坐标系是以正北方向为基准方向的两维坐标系。
在如图1.1所示的XY 平面上给出了双基地雷达的坐标系和参数的定义。
该平面有时也称为双基地平面。
双基地三角形处在双基地平面内。
发射机和接收机间的距离L称为基线距离或简称基线。
θT 和θR 分别是发射机和接收机的视角,它们也被称作到达角(AOA )或视线角(LOS )。
双基地角β =θT -θR ,也称交角或散射角。
用β来计算与目标相关的参数及用θT 或θR 来计算与发射机或接收机相关的参数是很方便的。
图1.1 两维的双基地雷达正北坐标系若以发射基地和接收基地为焦点做椭圆,那么椭圆在目标处的切线和双基地角的平分线垂直,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关系。
该椭圆就是距离等值线。
在双基地“足迹”内,即在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的交叠区内,该切线是距离等值线的一个好的近似。
单基地雷达和双基地雷达可以从几何关系上加以区分。
若设定L =0或R T =R R 和β =0,则可等效为单基地雷达。
4. 距离关系4.1雷达方程双基地雷达距离方程的推导和单基地雷达距离方程的推导完全类似。
双基地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为2/1RT min n s 32R 2T B 2R T T max R T ))/()4(()(L L N S B KT F F G G P R R π=σλ (1.1) 式中,R T 为发射机至目标的距离;R R 为接收机至目标的距离;P T 为发射功率;G T 为发射天线功率增益;G R 为接收天线功率增益;λ为波长;σB 为双基地雷达目标截面积;F T 为发射机至目标路径的方向图传播因子;F R 为目标至接收机路径的方向图传播因子;K 为玻耳兹曼常数;T s 为接收系统噪声温度;B n 为接收机检波前的滤波器噪声带宽;(S /N )min 为检波所需的信噪功率比;L T 为不含在其他参数在内的发射系统损耗(>1);L R 为不含在其他参数在内的接收系统损耗(>1)。
若B M σσ=、M R T L L L =和4M 2R 2T R R R =,则式(1.1)对应于单基地雷达距离方程。
4.2工作区双基地雷达有3个不同工作区,即以接收机为中心的区域、以发射机为中心的区域及以发射机和接收机为中心的区域(简称共基地区)。
选择这些工作区域的准则是双基地雷达常数k 。
通常通过控制k 值来定义三种发射机配置是很便利的,即专用的、合作的和非合作的发射机配置。
专用发射机是指发射机的设计和操作均从属于双基地雷达系统。
合作式发射机是指为其他功能服务而设计的,但又可适当地支持双基地工作并受其控制。
非合作式发射机尽管适宜双基地工作,但不受控。
有时称双基地接收机是“搭乘”合作式或非合作式发射机,被搭乘的通常是单基地雷达。
表1.1以工作区和发射机的配置分类综述了双基地雷达的一些用途。
“以发射机为中心的区域”一行省略的两项是雷达工作的限制,即专用或合作式发射机以单基方式工作比远处双基地接收机更容易收集近距离目标数据。
“共基地区”一行省略的两项是技术的限制,即为了产生足够大的双基地雷达常数,发射机的设计和工作必须对双基地工作最优化,因此,专用式发射机常常只能用于共基地区。
例外情况是利用高频率地波传播和偶发大气波导。
表1.1 双基地雷达的应用5.1目标定位原理双基地雷达通常需要测量目标相对于接收基地的位置。
(θR ,R R )。
接收机视角θR 可以被直接测量,也可由目标方位角和仰角直接转化。
波束分裂技术可用来提高测量精度。
接收机到目标的距离R R 不能直接测量,但可通过求解双基地三角形来获得(如图1.1所示)。
椭圆坐标系中的典型解为)sin (2)(R R T 22R T R θL R R L R R R ++-+= (1.7) 通过专用式发射机提供的坐标或由发射定位系统测量出的坐标可计算出基线长L 。
距离和(R T +R R )有两种估算方法。
直接法是由接收机测量接收到发射脉冲和目标回波的时间间隔∆T rt 后,再由R T +R R =c ∆T r t +L 来计算距离和。
这种方法可用于任意发射机配置,只要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有合适的视线。
间接法在接收机和(专用)发射机间安装稳定的同步时钟。
接收机测量发射脉冲与接收到回波的时间间隔∆T tt ,再用公式R T +R R =c ∆T tt 来计算距离和。
如果收发的时间同步不是由直接路径来实现的,则间接法对视线就没有要求。
当在特殊情况下双基地雷达采用直接法计算距离和时,且有L ≥c ∆T rt 时,式(25.7)可近似地被写为Rrt R sin 1θ+∆≈T c R (1.8) 这种近似不需要估算L ,当0︒<θR <180︒和L >4.6c ∆T rt 时,式(1.8)的误差小于10%。
其他目标定位方法也是可行的。
发射波束指向角θT 可用来代换θR 。
由于牺牲了波束分裂,因此除非发射机也是一部跟踪目标的单基地雷达,否则目标定位精度将降低。
也可采用双曲线测量系统,它用接收机测量两个分立发射机的传播时间差。
目标位置的轨迹是一双曲线,与接收机到达角(AOA )的交点可确定目标的位置。
使用第3个发射机可对目标提供完整的双曲线的定位。
而角度-角度定位技术可使用θT 、θR 和L 的估值。
其中,θT 常由扮演合作式双基发射机的单基地雷达提供。
对于椭圆定位系统,如果忽略信噪比的变化,则目标定位误差通常随其临近基线而增大。
误差主要来源于式(1.7)的固有几何关系。
当直接采用距离和估计方法时,还会产生其他误差,包括直接路径信号干扰(类似日月蚀)、脉冲不稳定度和多径效应。
当发射机采用脉冲压缩技术时,日月蚀问题是来自距离副瓣的干扰。
如果采用线性调频脉冲压缩技术,则采用汉明或余弦平方时域加权和采用同类型的频域加权相比,接收机的近距离副瓣抑制大约能改善5dB 。
在双曲线定位系统中,目标定位误差随目标接近两发射的机连线而下降。
在角度-角度定位系统中,当目标位于基线的垂直平分线上且β = 45︒时,误差最小。
在其他位置上,误差则相应增大[18]。
当测量数据(或冗余数据)持续提供给双基地或多基地雷达时,可以用卡尔曼滤波器或其他类型的滤波器来估计目标的状态。
5.2覆盖范围和单基地雷达类似,双基地雷达的覆盖范围也是由灵敏度和电磁波传播情况决定的。
双基地雷达传播要求目标和两个基地间有适当的路径,而且必须包括多径效应、绕射、折射、遮蔽、吸收及几何关系。
前5个方面的影响通常包含在式(1.1)的方向图传播因子和损耗因子中,几何关系另外讨论。
如果目标、发射机和接收机高度给定,则目标必须同时处在发射基地和接收基地的视线内。
对于平坦地面而言,这些视线要求可以由以各基地为圆心的覆盖范围圆来确定。
落在两圆的公共区内的目标满足上述要求,如图1.3所示。
这些覆盖范围圆的半径(以km 计)近似为)(130R t R h h r += (1.9)和 )(130T t T h h r += (1.10) 式中,h t 为目标高度,km ;h R 为接收天线高度,km ;h T 为发射天线高度,km ;若接收机通过直接链路建立同步关系,那么发射机和接收机间也必须有适当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