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2页整理版)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四版)精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四版)精华

1·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主要包括:(1)市场经济是一种分工经济;(2)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3)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联结起来运转的经济;(4)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5)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6)市场经济是一种追求价值的经济;(7)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自我利益的经济;(8)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9)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经济;(10)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经济;(11)市场经济是一种系统经济;(12)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13)市场经济是一种动态经济;(14)市场经济是一种国际经济。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同点:,二者都有市场的存在;都有商品的存在;商品所有者或生产者都要生产对社会有用的物品,都要让渡对别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都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或价值;都通行等价交换原则,都承认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都有交换的媒介—货币。

因此,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商品经济比较充分和典型的经济形态。

不同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序列的经济范畴,主要区别表现在:存在的条件不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任务:是公有制基础上具有宏观调控元素的现代市场经济,它既不同于原始市场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其任务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逐步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把计划调节的优越性与市场调节的有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2·市场机制构成要素:供求关系、价格、竞争、风险。

供求关系是市场机制的基本关系。

市场经济具有资源配置、信息反馈、调节供求、经济评价、激励择优等基本功能。

市场经济的优势主要有:市场经济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率,有利于推动法制建设,有利于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

市场经济局限性:市场机制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作用有限,市场经济无法解决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市场经济会导致收入不平等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1、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人们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定地区内以货币为媒介的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人们对市场的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而不断深化、充实和完善。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经济出现时,国内市场就出现了;国内市场是由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189页)。

而且市场的含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

“市场”最初的含义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市”就是买卖,“场”就是场所,“市场”即买者和卖者于一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换的场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分工更加精细,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货币职能的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换并不固定局限在某些场所,而可以采取电话、电报、邮汇、电汇、传真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达到商品交换的目的,因而,市场这一定义,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微观市场学观点看,即从卖方立场来研究买方市场。

那么,市场是由那些具有特定需求或欲望,而愿意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求或欲望的全部的潜在顾客所构成。

从宏观市场学观点看,市场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而把市场的概念定义为:市场是具有需求欲望和购买能力而进行交易活动的个人、企业和组织这一需求主体与商品所有者这一客体的关系。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是指主要由市场价格调节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的高级的、成熟的发展阶段。

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

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既具有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的个性特征,又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其具体表现是:(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即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增长不等于 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 没有经济的发展增长难以保证发展的持续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转变转经济增长 方式的全部内容,还涉及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模 式的转型、发展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 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和各个领域。
2008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为35.3%,同期美国居民 消费率为70.1%,印度为54.7%。中国现有的消费率 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低于61.0%的世界平均 消费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为什么要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发展国有企业即全民 所有制企业等公有制经济是为了实现劳动平等,包 括地位平等、分工平等、决策平等、分配平等,而 现阶段的条件下劳动平等最本质的表现就是按劳分 配,人们只凭借自己劳动的多少来获取收入。这样 就避免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由此造成的有效需 求的不足,从而保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进而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第一、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转变 粗放式增长方式 结构性矛盾: ●三次产业比重失衡,服务业比重太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010年金砖国家GDP产业结构一览
国 家
中国
巴西
印度
俄罗斯 南非
三 产 Ⅰ:10.2 Ⅰ:5.8 Ⅰ:18.2 Ⅰ:4.0 Ⅰ:2.5 比 Ⅱ:46.9 Ⅱ:26.8 Ⅱ:26.8 Ⅱ:36.7 Ⅱ:30.8 重 Ⅲ:43.0 Ⅲ:67.4 Ⅲ: 55.0 Ⅲ: 59.3 Ⅲ:66.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二)附答案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二)附答案

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二)附答案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同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文化相通,合作基础坚固。

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共建丝绸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因为在已有的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

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振兴势必会形成对阿拉伯和东欧国家的辐射作用,其结果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

对中国来说,可以带动内陆沿边向西开放,相当于扩大西部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开放所到之处,经济即进入活跃发展阶段。

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形成于2000年之后,同东部沿海相比起步较晚,必须加快对外开放。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内陆沿边开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内容,只要加快推动和落实,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结合我国周边外交的发展重点,通过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性经济水平。

【教学课件】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政治经济学网站

【教学课件】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政治经济学网站
返回
(一)市场机制的含义 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以价 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 济运行和调节的机理。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价 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个机制的关系。 (二)市场机制的特征 1.市场机制的运转动力来自市场主体对自身 物质利益的追求。 2.市场机制中的企业经济决策是由各个市场 主体分别做出的。 3.市场机制对信息的利用非常经济。 4. 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是自动进行。
复习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
第一节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第三节 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返回
一、商品经济 二、市场经济 三、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 四、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返回
含义:商品经济是生产者为了交换或直接获取价 值为目的进行生产的一种经济形式。与自然经济相 对应。
(二)市场体系的特征 1.整体性。 2.有机联系性。 3.开放性。 4. 动态性。
返回
•市场体系
商品市场 要素市场 金融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品市场 劳动力市场 技术市场 信息市场 房地产市场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黄金市场
返回
(一)市场秩序 ••• 市场秩序是指市场在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 一种有序性。它是与市场有关的各种制度和 规则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市场秩序的作用。 (二)市场行为规范 市场行为规范是指所有市场当事人行为的 共同准则或标准,亦是市场主体应普遍遵循 的行为方式。包括明文规定的法律或行政规 章;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范。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过程和的标志。 原因: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条件。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 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商品经济首先同私有制相联系。 社会主义存在不同利益差别的经济主体,这种物 质利益差别主体既由财产关系决定,也由劳动差别 决定。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特点: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

高中政治《经济与社会》全册知识点(2023年秋最新版)

高中政治《经济与社会》全册知识点(2023年秋最新版)

高中政治《经济与社会》全册知识点(2023年秋最新版)第一单元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第一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一框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P1)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物质资料生产(P3)(1)原因: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

(2)构成要素:物质资料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②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3、★生产资料所有制(P3)(1)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2)作用: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4、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P3)(1)内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要求:必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社会主义各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5、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P3相关链接)①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进入新发展阶段。

④坚持新发展理念。

⑤构建新发展格局。

⑥推动高质量发展。

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⑧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⑩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

⑪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

⑫统筹发展和安全。

⑬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6、公有制经济(P3-P4)(1)构成: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①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最新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案例分析报告完美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案例

最新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案例分析报告完美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案例

劣质奶粉案与倒奶事件一、案例内容:1.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迅速派出调查组赶往阜阳市。

截至目前,国务院调查组已基本查清阜阳劣质奶粉的致病原因、危害范围及其生产源头、销售渠道和销售范围等,并组织当地医疗机构对受害婴儿进行了救治。

经对当地2003年3月1日以后出生、以奶粉喂养为主的婴儿进行的营养状况普查和免费体检显示,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营养不良的婴儿229人,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的189人。

目前尚有28名诊断为营养不良的婴儿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患儿病情稳定,营养状况逐步改善。

经国务院调查组核实,阜阳市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营养不良而死亡的婴儿共计12人。

其中,阜阳市政府先前公布的13人中,3人分别死于其他疾病,本次又新核查出2名婴儿因食用劣质奶粉导致营养不良而死亡。

国务院调查组通过卫生学调查证实,不法分子用淀粉、蔗糖等价格低廉的食品原料全部或部分替代乳粉,再用奶香精等添加剂进行调香调味,制造出劣质奶粉,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但没有发现铅、砷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也没有检出激素成分,基本排除受害婴儿受到毒性物质侵害的可能。

长期食用这种劣质奶粉会导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停滞、免疫力下降,进而并发多种疾病甚至死亡。

经初步调查,阜阳市查获的55种不合格奶粉共涉及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家企业,既有无厂名、厂址的黑窝点,也有的是盗用其他厂名,还有证照齐全的企业。

这些劣质奶粉主要通过郑州万客来市场、合肥长江批发市场、蚌埠市太平街新市场、阜阳元丰市场等批发市场和生产厂家批量购进并批发到各县(市)、区的奶粉经销商、超市、百货商店、日杂店和行政村的小卖部,销售范围主要是阜阳市各区县的乡镇和农村市场。

在国务院调查组的统一组织下,阜阳市对制售劣质奶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进行了严厉打击。

截至目前,共抽检各类奶粉586组,扣留、封存、暂停销售奶粉10多万袋;立案查处涉嫌销售不合格奶粉案件39起;打掉生产及分装窝点4个;刑事拘留47人,留置审查59人,宣布正式逮捕31人,依法传讯203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5版)4套试卷及参考答案【2024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5版)4套试卷及参考答案【2024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5版)试卷(一)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价格双轨制即同种商品国家统一定价和_____________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目的是将市场机制引入价格体系。

2.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提出公有制为主体、_________________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3.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_____________并存。

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_____________、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5.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经历了个体业主制、合伙制和_____________三个发展阶段。

6. _____________是生产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要素。

7. 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有投资、消费和_____________三大需求,俗称“三驾马车”。

8.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_____________问题,注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保证生产能力的长期增长。

9.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产出效应和_____________效应。

10.政府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的核心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该关系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市场经济是()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制度。

A. 权力B. 市场C. 权利D. 生产2. 党的()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

A. 十一届三中全会B. 十二大C. 十五大D.十六届三中全会3.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三个没有变”方针是由()提出的。

A.邓小平B.江泽民C.胡锦涛D.习近平4. ()撰写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诞生,因此他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构想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构想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构想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构想与实践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最⾼最后的形式。

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产⼒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它的充分发展,⼈类才能建⽴产品经济社会。

俄国⼗⽉⾰命以来,⼈们⼀直在⽤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消灭了市场经济的未来社会模式,指导现实的还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实践。

邓⼩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如何建设资本主义⾛到尽头前建⽴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填补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页空⽩。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马克思主义的创始⼈科学地揭⽰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种⾃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社会主义的结论, 列宁客观地指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科学著作中, 最先说明了社会主义不是幻想家的臆造, ⽽是现代社会⽣产⼒发展的最终⽬标和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的创始⼈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亲⾝的实践和感性的经历,因此现在被认为是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的⼀些特征, 仅仅是来⾃马克思、恩格斯的⼀些理论推理和逻辑构想。

这些理论推理和逻辑构想主要有这样⼏条: ( 1) 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的⽣产资料进⾏劳动, 即建⽴⽣产资料公有制; ( 2) 社会个⼈消费品实⾏按劳分配的原则; ( 3) 商品、货币关系消亡, ⽤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 ( 4) 按照预定计划调节社会⽣产, 即建⽴计划经济; ( 5) ⽣产能满⾜全社会成员的需要, 消灭了剥削, 全社会成员享受共同的福利并得到全⾯的发展。

⼆、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的创⽴随着⼗⽉⾰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确⽴, 创⽴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成为第⼀代社会主义领袖所⾯临的挑战。

在社会主义经济创⽴的过程中, 列宁是第⼀位⾯对这⼀挑战的社会主义领袖。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逐步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 新中国建立以后,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在经济发展 极其落后的情况 下,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能 集中人力、 集中人力、物力 为大规模经济建 设创造条件。 设创造条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7年 党的十七大: 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 的宏观调控体系。 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 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 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 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国家规划 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 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 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 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二)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曾起过重 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日益 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 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这种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 凸现出来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 (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 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事后调节,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实质:价值规律调节)计划配置是事前调节。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最重要的是企业,企业自主决定。

2.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3.市场行为的竞争性,带来一定缺陷。

(1)自发性,如劣质产品、扰乱市场秩序。

(2)盲目性,如盲目跟风。

(3)滞后性。

(4)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最高经济效率)(5)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三、市场机制1.价格机制(1)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2)价格变化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3)时常的导向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变化的。

2.供求机制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反映价格的变化。

3.竞争机制。

4.风险机制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竞争力,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使用。

四、市场体系(一)基本内容最基本的内容、三大支柱: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1.商品市场: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

2.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二)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1.统一的市场(1)协调、均衡;(2)地域间是一个整体。

2.开放的市场(1)对国内开放;(2)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

3.竞争的市场公平竞争。

4.有序的市场标准化、规范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一)计划经济为什么是条死胡同?为了实现“赶超”型发展战略,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采取的是一种以强调数量增长和以外延方式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与这种增长模式相适应,我国在50年代末初步建立了一个排斥市场机制、以国家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国家按照详细的计划分配财政信贷资金、外汇和其他物资,把稀缺资源集中到国家认定应优先发展的重点部门;在动力结构上,国家主要通过各级行政机构对各部门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施加影响或直接下达指令,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依靠行政力量贯彻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

国有企业只是政府的行政附属物,其预算约束是软的。

企业既没有独立的利益目标,也没有自主权,更不承担决策后果,只是被动地执行计划指令,完成产值指标。

在以上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

企业主要根据非价格信号了解各种资源和产品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方式。

首先,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即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更改;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来决定产出构成。

其次,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上到下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

为了完成产值指标,企业对短缺资源的需求总是不可被满足的,并力图积存尽可能多的投入品,以防意外。

最后,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却可以从中获益,因此,企业会通过低估预算成本、向上级施加压力或疏通各种关系争取投资资源,这会使投资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引起“投资紧张”。

投资计划、投资品供应紧张和短缺感是企业扩张冲动和投资饥渴的重要动力,从而会进一步造成投资的周期波动。

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

第十章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

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由旅美的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首次系统加以表述。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一理论被苏联、东欧的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并成为这些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80年代初,西方一些左翼学者在探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时,受苏东正在进行的市场走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也开始关注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出了一些力求适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情况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80年代末,苏东国家先后解体,但西方左翼学者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研究却没有因此而中断。

一些左翼学者在深刻反思苏东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市场社会主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唯一可行的方案,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从而形成了一股新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潮。

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和英国的左翼学者中仍很有影响。

他们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唯一能够感召人民并可以实际操作的、既能消除传统社会主义的误解和苏东式“现实社会主义”“失败的阴影”,又能摧毁新右派进攻的理论。

近些年来左翼学者召开的国际会议,如1996年在纽约召开的社会主义学者研讨会、1998年在法国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会议,都把市场社会主义作为大会的一个主要议题。

正如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奥尔曼所言:“市场社会主义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左派争论的一个主题”([美]伯特尔·奥尔曼:《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学者中的争论》,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一、市场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1.什么是市场社会主义自市场社会主义概念出现以后,国外学者虽然经常使用这一概念,但在使用中往往赋予其不同的含义。

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市场社会主义的解释为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格雷戈里和斯图雷特按照所有制、决策机制、调节机制和激励机制四个要素,把市场社会主义定义为以“生产要素的公共所有制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决策采取分权制并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兼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来推动参与者实现这一体制的目标”([美〕格雷戈里等:《比较经济体制学》,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0页)。

(完整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

(完整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经济体制的内涵: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关系: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主要指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和具体形式。

它表现的是经济运行的一般方式。

经济体制的内容1,经济体制的类型经济体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如:从资源配置方式,分为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市场的作用程度和范围,分为自由经济型体制、国家干预型体制和计划调控型体制。

2,经济体制的结构与功能经济体制是一个由具有不同功能的经济运行机制组合成的系统。

经济体制包含了资源配置过程的所有重要环节和主要方面。

经济体制的主要功能就是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合理性和效率最大化,并在出现误差和缺陷时,保证予以纠正和弥补。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形成的前提,是决定经济体制性质的基础;经济体制反作用于经济制度,促进或阻碍经济制度向某一方向的发展。

(2)经济制度代表一个社会的本质关系,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关系的一种外在形式,是灵活、多变的。

(3)不同的经济制度可以有相同的形式(经济体制),相同的经济制度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比较分析:1.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社会主义的论述,2.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直接占有;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2.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了,具有典型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

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2页整理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2页整理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和基本特征?答:基本框架: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⑷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⑸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⑹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特征:A.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

⑴经济关系市场化;⑵企业行为自主化;⑶宏观调控间接化;⑷经济运行法制化。

B.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特征。

⑴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基本标志⑵实现共同福裕-------- 根本目标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调控办度2、市场经济弱点与缺陷?答:市场经济弱点:⑴自发性;⑵盲目性;⑶滞后性。

市场经济缺陷:⑴产业结构调整;⑵经济总量的平衡;⑶外部性的克服;⑷公平竞争与垄断;⑸社会公正与效率;⑹公共产品提供-----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3、市场竞争的机制与条件?答:市场竞争的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

完成竞争市场存在的条件:⑴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⑵所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⑶所有要素均可自由流动;⑷完全信息、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记,充分理信。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答:1992年建立市场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1982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市场引导企业,国家调整市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⑵1982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⑶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⑷1987年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⑸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⑹1992年十四大:中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浅水(表层、微观)改革进入”“深水(经济体制、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改革”(1993年-----)⑺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⑻1997年十五大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⑼2002年十六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⑽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2问答)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2问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试题1.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里所说“特色”,主要体现在利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发挥价值规律在全社会配置资源的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更快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思想,其理论前提是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只是发展生产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这种观点是科学的,它的基本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但是,邓小平的观点大大超越了以往在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创造性地发展了他们的看法。

新的创意主要地表现在以下两点上:1.用市场经济代替过去通常使用的商品经济概念。

2.在谈到发展市场经济时强调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建立市场关系。

从上述这两点来说,都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突破,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

20多年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现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经确立;宏观调控体系逐渐完善;价格市场机制初步形成;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有了很大转变。

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初步确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行市场经济,首要的是要有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否则就不会有市场经济。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面向国家计划,而不是面向市场。

所以,塑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性任务。

由此,我们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具体目标就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第一次: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236页) 第二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说:“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247页)第三次:1982年10月14日,邓小平在与国家计委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对经济搞得不活。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7页)第四次: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同美国企业家代表团的谈话中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48页) 第五次:1987年2月6日,邓小平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

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03页) 第六次: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64页) 第七次: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根本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传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经过十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

【精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精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导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1.两大主要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2.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3)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两大历史任务间的关系:(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

4.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1)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2)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3)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明确党的历史方位: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和基本特征?
答:基本框架:
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⑷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⑸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⑹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特征:
A.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

⑴经济关系市场化;
⑵企业行为自主化;
⑶宏观调控间接化;
⑷经济运行法制化。

B.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特征。

⑴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基本标志
⑵实现共同福裕-------- 根本目标
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调控办度
2、市场经济弱点与缺陷?
答:市场经济弱点:
⑴自发性;⑵盲目性;⑶滞后性。

市场经济缺陷:
⑴产业结构调整;
⑵经济总量的平衡;
⑶外部性的克服;
⑷公平竞争与垄断;
⑸社会公正与效率;
⑹公共产品提供-----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3、市场竞争的机制与条件?
答:市场竞争的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

完成竞争市场存在的条件:
⑴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⑵所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
⑶所有要素均可自由流动;
⑷完全信息、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记,充分理信。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答:1992年建立市场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1982
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市场引导企业,国家
调整市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
价值规律的作用;
⑵1982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⑶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⑷1987年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⑸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资本主义有计划,
社会主义有市场”;
⑹1992年十四大:中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浅水(表层、微观)改革进入”“深水(经济体
制、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改革”(1993年-----)
⑺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⑻1997年十五大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调整国有
经济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
样化”;
⑼2002年十六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
⑽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⑴1949年—1977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⑵1978年—2002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GDP
崇拜
⑶2002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建设和谐社会。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特点?(渐进性)
答:⑴调整发展;
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⑶对外开放带动对内改革;
⑷体制外向体制内;
⑸先试验,后推广。

6、经济形式、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机制分别
是?
答:经济形式:生产与交换。

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劳动产
品的分配形式。

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经济机制:决策机制、信息机制,激励约束机制。

7、政府失灵的表现、原因及矫正?
答:“政府失灵”:政府干预所引起的经济运行效
率的下降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政府失灵的表现:
⑴政府行为目标决定偏离社会公共利益;
⑵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
⑶政府机构膨胀,效率低下;
⑷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负效应。

政府失灵的原因:
⑴经济人;⑵信息不充分;
⑶收入主要源于税收;
⑷供给垄断。

政府失灵的矫正:
⑴合理划分;
⑵竞争机制;
⑶激励机制;
⑷监督与约束。

第二讲
8、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任务?
答: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三个阶段):
3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曲折
的过程,它反映了改革战略指导思想的演变和发
展。

1978-1984年,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扩
大企业自主权。

1985-1993年,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实
行两权(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1994年至今,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9、现代企业制度内涵及特征?
答:现代企业制度内涵(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
度、有限责任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产权制度:
⑴投资者-----拥有财产的最终所有权。

⑵企业-------拥有法人产权。

精品文档
⑶法人代表---拥有财产经营管理权。

责任和利益制度:
⑴投资者-----以全部投资对企业的盈利和亏损获得回报或承担损失。

⑵经营者-----根据经营状况获得经营报酬。

⑶员工-------根椐合同获得收入。

法人治理制度:
⑴股东大会-----负责非直接经营性重大问题决策,如董事会人选决定、公司章程的修改。

⑵董事会-------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和总经理及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人选决定。

⑶总经理-------负责日常经营活动和企业中层干部、一般员工的人选。

⑷监事会--------在股东大会休会期间负责监督董事会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履行股东大会的决定。

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⑴产权清晰;
⑵权责明确;
⑶政企分开;
⑷管理科学。

10、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答:有限责任公司(五大特征):有限责任公司是指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行为承担有限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五大特征:一是公司不对外公开发行股票,股票不能自由流通;
二是公司的股东人数较少(一般2至50人),股东出资额相互协商确定;
三是股东一般直接参与公司管理;
四是公司股东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五是公司账目、资产负债一般可以不公开。

股份有限公司(五大特征):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注册资本由筹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

五大特征:一是分司的资本总额均分为每股金额相等股份;二是同股同权,同责同利;
三是上市公司可以公开发行股票,自由转让,不能
退股;
四是公司的账目必须公开;
五是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11、国有企业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
答: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治理结构;政企不分,导致机制不活;
⑵所有者缺位:形成“内部人控制”;
⑶行业垄断:产业布局;
⑷国有经济总体布局及组织结构不合理。

对策(宏观):
⑴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

包括手工业,造币工业、
手工业等;
⑵大型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具有较大外部性效益(即
社会经济效益)的建设项目;
⑶特大型不可再生资源,对油田、煤矿等的开发项
目;
⑷对国家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的开
发。

对策(微观):
⑴完善国企构,规范经理人制度;
⑵多种实现形式:股份制为主、股权多元化;
⑶有进有退,合理流动、增强控制力(竞争领域国
退民进?);
⑷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加快企业重组与破产。

12、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观点?
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观点:
⑴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⑵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答: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⑴观念和认识还跟不上;
⑵歧视性法规和政策尚未消除;
⑶政府管理不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需要。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
⑴跨过四道坎:原始积累、产权多元化、公司法人
治理结构、职业化管理。

⑵学会过五关斩六将:过财富关、制度关、战略
关、人才关、文化关;斩小富即安者、不认同公
司价值观者、不与公司共成长的落伍者、缺乏团
队精神者、不敢承担责任者、事必躬亲的业主自
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