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业化道路的四个类型
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概述
(二)传统工业化战略的成因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旧中国的落后基础上起步,客观上要求 有比较高的工业发展速度
1949年: ——在全国总人口中,89.4%居住在农村; ——在全国劳动力中,91.5%为农业劳动力; ——在466亿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0%,工业占30%(其中轻工业占
22.1%,重工业7.9%); ——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农业占84.5%,工业占15.5%(《中国工业的发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1.重速度、轻效益
1952~1979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实际增长率为11%。 在1957~1979期间,即使先后经历了苏联取消援助、大跃进、文化 大革命等重大事件,工业增长率平均每年仍然达到近10%。 追求工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巨大的投资。1957~1979年,平均有 25~30%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投资,其中工业投资占一半以上;在工业 投资中,重工业占85%以上。也就是说,我国单是工业投资一项就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14~17%,差不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总投资率( 18% )。 结果,1979年工业固定资产总额比1957年增加了11倍。但是,经济 效益却不断下降。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2.不平衡增长战略
兰格纳·诺克斯和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等主张平衡增长。他们认为,如 果各国想成功地获得持续增长,就只能同时而且全面地发展各种工业。这 种理论也被称为“大推进”理论。
主张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学家如艾伯特·赫尔希曼认为,没有既定的发 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应该而且必须集中精力发展为数不多的 工业化关键部门。
一、中国传统工业化战略(1949~1978)的回顾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经济建设先后经历了“一五”时期(1953 ~ 1957年) 、“二 五”时期(1958 ~ 1962年) 、 1963~1965年经济调整时期、“三五”时 期(1966 ~1970年)和“四五”时期(1971 ~1975年)等。这20多年,国 内政治路线和经济政策摇摆不定,经济建设道路曲折。
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里
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里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它新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和内涵概括为高、好、低、少、优、谐、适、序八个字。
“高”,是指科技含量高;“好”,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好;“低”,是指资源消耗低;“少”,是指保持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少;“优”,是指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谐”,是指产业结构和谐;“适”,是指工业发展速度适度;“序”,是指以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农轻重和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吃穿用为序,即后者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以前者为基础。
前六个字主要是质的规定性,后两个字主要是量的规定性。
一句话,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质与量的统一。
过去曾有人把工业化单纯地看成是量的规定性,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大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的过程。
现在看来,这种看法不够全面,因为工业化还有质的规定性。
还应注意的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工业化的质与量这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差异的。
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量的扩张是主导和主要方面;而到了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环境下,质的提高就成为主导和主要方面了。
工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达国家基本是工业化国家。
我国经过60年的发展,已建成行业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
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
但我国要实现的工业化,应该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
这是从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实际出发作出的战略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自然生态条件总体比较脆弱。
在这样的资源环境条件下搞工业化,必须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把握科技进步规律,发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过去,我们提出过“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但实际上大城市规模并没有得到控制,相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任凭大城市发展,会在交通、供水、供电、卫生等方面,形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要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与城市职能,合理确定城市的地位与城市职能体系,走适宜本区域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有许多专家提出,在中国现阶段,应该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起点。无论从国外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我国这几年大城市扩张式发展带来的问题来看,这样的主张应该讲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怎么样发展小城镇呢?怎么样通过发展小城镇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渠道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大问题。我们都知道,任何城镇的发展都有其产业依托。一般来说,小城镇的产业依托是农村工业;中小城市的产业依托是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大城市的产业依托是建立在现代工业以及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由于中国面广量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一般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大多数首选的就业方向是小城镇的农村工业。因此,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起点。但这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外出务工农民都采取由小城镇向中小城市、大城市逐级“跳巢”的方式,不断发展自己。城镇化机制本身也决定了城乡之间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与重新组合,通过比较利益优势来发挥要素的最大效益。提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实际上是考虑了不同区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背景与特点。这种特点,既说明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大中小城市发展的基础。
各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不同模式探析
龙源期刊网 各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不同模式探析作者:田艾军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5期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实现工业化的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通过工业革命而实现。
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美、德、日等国。
英国和法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中期先后实现了工业化,是最早的两个工业化国家。
其中,英国在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美国、德国、日本先后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现了工业化。
特别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到1894年其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以钢铁、石油、电力、汽车等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第二、通过政府职能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
如苏联,1925年12月召开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28年到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后,建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任务,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八大上都提出了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方针。
最初由于经验不足,加上当时急于求成,我国采取了苏联工业化的模式。
1953年一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基本任务。
到1957年,东北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重工业项目先后建成投产,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加速了工业化步伐,但存在工业结构单一、比例失调等弊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这种模式进行了调整、改革,借鉴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建设经验,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工业化道路。
第三,通过抓住机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而实现。
如新加坡、韩国,两国独立后,从60年代开始,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历史发展东⽅论坛2012年第5期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业化道路,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然⽽,对于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业化道路这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却少有⼈作详细的研究,致使⼈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停留在肤浅的层⾯上——或者认为,中国要搞社会主义,所以选择了社会主义⼯业化道路;或者认为,中国要搞⼯业化,于是照搬了苏联经验。
这些观点,不⽆道理,但失之简单。
在此,试图作⼀番研究,从中架起⼀座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以便深⼊地认识这个问题。
⼀、可供选择的两条不同的⼯业化道路所谓⼯业化,通俗地说,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将以农业⽣产为主转变为以⼯业⽣产为主,同时以机器⽣产代替⼿⼯劳动,推动社会⽣产⼒快速发展。
实质上,就是由农业⽂明变为⼯业⽂明,是⼀场⽣产⼒的⾰命。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决定迈开⼯业化步伐的时候,从世界上已实现⼯业化的国家所经历的实践看,可给中国提供两条不同的⼯业化道路,⼀条是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实现⼯业化的道路,⼈们将其谓之资本主义⼯业化道路,⼀条是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实现⼯业化的道路,⼈们将其谓之社会主义⼯业化道路。
从实践结果来看,这两条⼯业化道路都是成功的或⽐较成功的。
资本主义⼯业化⼤踏步地实践始于18世纪中叶英国的⼯业⾰命(亦称产业⾰命)。
早在14⾄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些城市,如⽶兰、佛罗伦萨等,稀疏地出现了使⽤雇佣劳动者的⼿⼯作坊为主的⽣产经营,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随后,它作为⼀种新的⽣产⽅式迅速地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作坊主阶层迅速发展成为资产阶级,并登上历史舞台,逐步主宰了历史的发展。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资本主义时代。
随后,北美英属殖民地、法国等国家的资产阶级相继⾰命,并获得成功,步⼊了资本主义⾏列。
18世纪中叶⾄19世纪,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发展到欧美各国的⼯业⾰命,使⼤机器⽣产取代了⼿⼯⼯场劳动。
工业化战略的国际经验
工业化战略的国际经验纵观国际上关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各国工业化的起始时间、国家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可将国际工业化发展战略概括为率先发展、赶超发展、中央计划以及新兴发展等四种类型英美等率先发展式工业化战略及特点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革命的进程是自发演进产生的,美国的工业化总体上也是依照英国这种工业化模式发展起来的。
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内生型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
英国工业化战略的开始有以下几个先决条件和动因:第一,圈地运动和农业改良。
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改变了先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实现了商品化的集约经营,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量,而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则导致了对农业机械的需求结构升级,从而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第二,劳动力剧增与政治体制变化。
英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而靠工资生存的劳动力市场则形成了相对较低的工资报酬;此外英国国内所经历的一系列政治变革,使得适合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组织和机构不断地建立起来。
国外殖民地的扩张,也为英国开拓了广阔的国际贸易市场,带来了丰富的廉价原材料。
第三,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转变。
珍妮纺织机与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英国产业革命序幕,各项机械设备的发明创造使英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其中以纺织业为先导,带动了采矿业、冶金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扩散到其他工业部门再延伸至交通运输部门,超额利润的追求使得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产值不断下降,而工业和贸易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产值不断上升,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至此,英国开辟了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工业化道路。
同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研发的各种机械设备和技术成果,都被后来者所利用,使它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综上,英国的工业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变化而实现的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是一种自发演进的过程。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工业化一、中国近代前期工业化问题(1840——1919)1、《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
2、洋务企业:是中国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企业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②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③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二、中国近代后期的工业化(1919——1949)三、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建设成就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一五计划(1953—1957年):1953年“一化三改造”;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放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1953一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正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0年冬,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要成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包兰、兰新铁路建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
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如兴建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湘黔铁路、成昆铁路等取得成就的原因: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纠正极左错误,广大干部群众抵制“左”的错误,排除干扰,辛勤劳动的结果。
考研政治正确认识工业化道路
重点题1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时期的两个“⼯业化道路” ⼗⼆、以⽑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我国⼯业化的思路是什么?这与我们当前提出的“新⼯业化道路”有什么关系? 【考点背景透析】 建国以来,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对的时代课题不同,我国领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如何实现⼯业化以⾄实现现代化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战略,这为我国⼀步⼀步实现现代化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
但是,由于今天我们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在其特殊形式下采取的不同的发展思路,我国对如何实现⼯业化⼜有了新的认识和符合时代形势的理解,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国家⽇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
对此,考⽣应有⾜够的重视。
【相关资料精粹】 相关材料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化三改” 1.“⼀化三改”的提出 1953年12⽉,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拟订、经⽑泽东亲⾃修改和中共中央批准的⽂件《为动员⼀切⼒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个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奋⽃——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的公开表述是:“从中华⼈民共和国成⽴,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业和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作的灯塔,各项⼯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4年9⽉,第全国⼈民代表⼤会第⼀次全体会议将这条总路线写⼊了《中华⼈民共和国宪法》,⽤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2.“⼀化”和“三改”的关系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内容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业化和实现国家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化三改”、“⼀体两翼”。
“⼀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业、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4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
②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
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3)外交上: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外交机构总
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创建近代海军,军事近代化的开启。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
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6.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
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
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
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 这一
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明时期 C.③是 18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 19 世纪第二次工业革 命时期 D.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观察曲线图可知,图片曲线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
环境质量的关系,①属于农耕文明,②属于第一次工业 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 ②应该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B项错误; ③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D两项错误。 答案 A
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②新时期,中国在内部继承,外部借鉴的基础上,提
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科学发展、和谐发
展与和平发展为目标,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和社
会和谐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算起,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实践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算起,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实践已走过200多年的历程;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起步也很早,但人类首创“城市化”(Urbanization)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伊勒丰索·塞达尔出版的《城市化概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城市化”(Urbanization)①术语。
这一术语却不过150年的时间。
历史地看,工业革命掀开了工业化的序幕,工业化又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两者的互动发展则促进了人类社会不断地迈向现代化。
第一节工业化——从传统到现代直至现在,人们对“工业化”这一概念也没能形成一个经典的定义。
但伴随200多年来工业化实践的深入展开,各界对工业化所涉及的理论探究却从来没有停顿过。
特别是科技革命的迅速生成,使得工业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又一次成为世界各国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1.1.1 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进程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开端。
1760—1830年间,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建立了以蒸汽为新能源的纺织业、采煤、冶炼等新产业,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具优势的产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美国、德国等国家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有效地建立起以电力为新能源、以内燃机为新型运输工具的钢铁、电机、机械设备、化工工业等新兴产业。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汽车业、钢铁业和建筑业一直是美国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工业革命使工业从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附属部门,迅速成长为经济发展的带动部门和主导部门,机器大工业逐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于工业革命的出现和加速,人类社会绵延数千年来,一直以手工技术和手工作坊为基础的工业,被代之以机器技术和工厂制,并随之带动了生产组织与管理的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工业化进程由此展开。
“工业化”的定义有众多版本,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规范。
一般认为,工①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伊勒丰索·塞达尔出版的《城市化概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城市化”(Urbanization)术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当时美苏两大阵营对垒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的现实困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榜样作用等多重因素,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
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不仅使新中国迅速走出了屡受战争破坏的阴霾,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而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然而,这种工业化道路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轻工业发展滞后、农业投入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环境污染严重等。
标签: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选择;苏联模式;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之所以选择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道路,是因为复杂的国际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苏联的榜样作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学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道路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主要侧重于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共中央领导人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等方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缘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之所以选择苏联模式而不是英美模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美苏两大阵营对垒的国际环境早在1948年12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决定:“如果中国地区直接或者间接地被共产党控制,美国经济合作署立即停止向中国运送援助物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冷战对峙局面。
毛泽东认为,当时中国“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2.中国工业基础差、技术落后、受战争破坏严重工业起点低,生产能力不足。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式工业的生产总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左右,其中重工业尤为孱弱,钢铁、煤、电三个工业部门的生产总值约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五分之一左右。
钢铁工业缺少轧钢设备,机器工业生产能力不足,电力、石油、酸碱、肥料等工业的生产能力还非常有限,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且经营比较分散,棉花、羊毛、木浆、橡胶、赤磷、氯酸钾等原材料都需要进口。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技术创新中出现了有目的的研究,许多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部门,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向超大型企业的方向发展,自动化和信息化成为欧洲工业化发展的新因素。
美国的工业化是从建国以后和南北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在这一时期由于北部新兴的大型企业的创立,电报网和更多铁路的建造,促使了钢铁、军备、造船、纺织、服装工业进入到了繁荣时期。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工业进入到了大企业时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钢铁市场的扩大,电力的广泛运用,金融业的发展,使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促使了大型企业的成长,产生了股份公司,出现了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集团组织。
二战期间,美国新兴工业不断涌现,飞机工业、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迅速发展,从而成为世界工业的领导。
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掀起了信息化浪潮,“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与电信相结合的信息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2]。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化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使其成为当代世界工业化方向的领导者。
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过程来看,20世纪70年代欧美各国走完了以“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旧工业时代,而进入到了“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新工业经济时代,新的科技革命促进了新的产业革命,改变了旧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产业的高知识化和高新科技化,“以智能化的微制造科技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以人工生产化学物质,亦即物质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和利用为主要标志的新生产力和新产业革命,以社会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体制革命,以及以形成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价值观和人类创造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革命”[3],使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进入到了新工业革命时代。
在新工业经济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信息化带动了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两者相互推动,形成了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算起,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实践已走过200多年的历程;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起步也很早,但人类首创“城市化”(Urbanization)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伊勒丰索·塞达尔出版的《城市化概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城市化”(Urbanization)①术语。
这一术语却不过150年的时间。
历史地看,工业革命掀开了工业化的序幕,工业化又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两者的互动发展则促进了人类社会不断地迈向现代化。
第一节工业化——从传统到现代直至现在,人们对“工业化”这一概念也没能形成一个经典的定义。
但伴随200多年来工业化实践的深入展开,各界对工业化所涉及的理论探究却从来没有停顿过。
特别是科技革命的迅速生成,使得工业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又一次成为世界各国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1.1.1 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进程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开端。
1760—1830年间,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建立了以蒸汽为新能源的纺织业、采煤、冶炼等新产业,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具优势的产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美国、德国等国家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有效地建立起以电力为新能源、以内燃机为新型运输工具的钢铁、电机、机械设备、化工工业等新兴产业。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汽车业、钢铁业和建筑业一直是美国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工业革命使工业从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附属部门,迅速成长为经济发展的带动部门和主导部门,机器大工业逐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于工业革命的出现和加速,人类社会绵延数千年来,一直以手工技术和手工作坊为基础的工业,被代之以机器技术和工厂制,并随之带动了生产组织与管理的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工业化进程由此展开。
“工业化”的定义有众多版本,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规范。
一般认为,工①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伊勒丰索·塞达尔出版的《城市化概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城市化”(Urbanization)术语。
中国工业化道路
考点链接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总体比较落后 、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 轻工商。 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 、受帝国主义、 山的压迫。 山的压迫。
考点链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 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材料三: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1913年 年 1920年 年
689家 家 1795家 家
33亿元 亿元 50亿元 亿元
27万多 万多 55万多 万多
成就: 、工业:鞍钢、 成就:1、工业:鞍钢、沈 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 、 阳机械、 阳机械、 折2、发展不平衡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长春一汽、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长春一汽、第一个 、发展不平衡 辛亥革命的成功,冲 、辛亥革命的成功,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 击了封建制度, 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 飞机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 飞机制造厂、整体水平落后 一个发展机会,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 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2、 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 、 黄金时代” 了“黄金时代” 。2、交通运输:武 形成等。 、交通运输: 形成等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材料三中的表格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中的表格说明了什么?、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 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 并分析其原因。 汉长江大桥、我国工业发展水平 主要原因: 、 主要原因:1、 川藏、青藏、 的掠夺, 的掠夺,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哪 新藏公路的修建。 新藏公路的修建。 很低, 很低,特别是重工业发展水平落后 措施: 2、 措施: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 些特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 些特点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 集中主要力量发 基本任务: 基本任务:
为什么说中国已经断绝了其他国家工业化道路?
为什么说中国已经断绝了其他国家工业化道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是独特的,已经断绝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是由国家主导的。
在中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优惠政策、投资基础设施等手段,引导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这种国家主导的工业化道路在其他国家很少出现,因为大多数国家更加注重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扮演监管和调控的角色。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是与全球化紧密结合的。
中国通过加入WTO和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议,打破了贸易壁垒,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企业的国际化和产业链的全球化。
这种与全球化紧密结合的工业化道路在其他国家也很少出现,因为大多数国家更加注重本土产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限制较多。
第三,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是由大规模的劳动力和低成本的优势驱动的。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土地出让、税收优惠等,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生产环境。
这种由大规模的劳动力和低成本的优势驱动的工业化道路在其他国家也很少出现,因为大多数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也相对较高。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是独特的,已经断绝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这种工业化道路的成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世界工业化道路的二个类型
世界工业化道路的四个类型所谓工业化是指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型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初期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英国开始工业化进程,或称工业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完成工业化,200多年的时间,各国走过的路,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早期工业化,以英国为代表。
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由于蒸汽机的发明,随即推动了工业化,到19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用了100多年时间。
其特点:一是大力推广蒸汽技术。
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纺织、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采矿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由手工作坊进人大机器时代。
二是造成殖民地环境破坏。
英国依赖掠夺殖民地的能源、原材料,并倾销其产品,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破坏。
三是国内工厂污染严重,工人劳动条件很差。
四是残酷掠夺农民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为了发展工业,圈农民地养羊,使得农民无法生存,成为工人后备军,这就是有名的“羊吃人运动”。
第二种类型,中期工业化,以美国为代表。
同期工业化的还有法、德、俄等国家。
美国工业化始于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60年代墓本完成,大体用了50多年。
其特点:一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把工业从蒸汽技术化推向电气化。
这时,发明了发电机、电灯、无线通讯技术、内燃机等,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和内燃机时代,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二是大肆掠夺殖民地能源和原材料,给这些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
三是南北战争扫清了发展工业的体制障碍。
同时解放了黑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第三种类型,晚期工业化,以日本为代表。
日本的工业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开始的,到20世纪初,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但农村人口仍占82%。
日本真正进人工业化过程还是在二战以后。
1947年开始复苏,1953年达到战前水平,大体用了8年时间。
随后近20年,高速增长,最低为8%左右,最高为U%左右。
单就工业而言,增长更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工业化道路的四个类型
所谓工业化是指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型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初期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英国开始工业化进程,或称工业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完成工业化,200多年的时间,各国走过的路,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早期工业化,以英国为代表。
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由于蒸汽机的发明,随即推动了工业化,到19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用了100多年时间。
其特点:一是大力推广蒸汽技术。
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纺织、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采矿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由手工作坊进入大机器时代。
二是造成殖民地环境破坏。
英国依赖掠夺殖民地的能源、原材料,并倾销其产品,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破坏。
三是国内工厂污染严重,工人劳动条件很差。
四是残酷掠夺农民。
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为了发展工业,圈农民地养羊,使得农民无法生存,成为工人后备军,这就是有名的“羊吃人运动”。
第二种类型,中期工业化,以美国为代表。
同期工业化的还有法、德、俄等国家。
美国工业化始于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60年代基本完成,大体用了50多年。
其特点:一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把工业从蒸汽技术化推向电气化。
这时,发明了发电机、电灯、无线通讯技术、内燃机等,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和内燃机时代,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二是大肆掠夺殖民地能源和原材料,给这些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
三是南北战争扫清了发展工业的体制障碍。
同时解放了黑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第三种类型,晚期工业化,以日本为代表。
日本的工业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开始的,到20世纪初,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但农村人口仍占82%。
日本真正进入工业化过程还是在二战以后。
t947年开始复苏,1953年达到战前水平,大体用了8年时间。
随后近20年,高速增长,最低为8%左右,最高为11%左右。
单就工业而言,增长更快。
到1973年,13本经济总量超过英、法、德水平,人均接近他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历经30年完成工业化进程。
同期工业化的还有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
其特点:一是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
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工业技术比欧美落后20~30年,到70年代,用20年时间,掌握了全世界用了半个世纪研发的科技成果,缩短了30年时间。
同时,着重研发能与欧美抗衡的自主技术,获得大量专利。
那时,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日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是注重环境保护。
把推进工业化和加强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注意治理污染,同时,注意节约利用资源。
三是注意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优惠条件。
四是经济效益好。
由于注意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强企业管理,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五是对工人残酷剥削。
50年代日本工人工资为美国的1/8,英国的1/3,德国的1/2。
女工比男工收入还要低得多。
现在,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与欧美差不多,但工人的收入还有相当差距。
第四种类型,是前苏联。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只有中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国家,农业占据优势,工业比欧美国家落后很多。
苏联真正推进工业化是从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
到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德,跃居欧洲第一位,同时,农村也实现了机械化。
但人均GDP仍落后于西方世界。
1940年苏联人均GDP为540多美元,与日本550多美元差不多,但比美国1886美元,英国1234美元要差很多。
其特点:一是注意引进技术。
“一五”期间从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引进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技术,还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
三个钢铁厂,即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兹克、扎波罗日钢铁厂,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等大型项目,都是引进的。
同时,
注意消化吸收,并结合本国需要加强研发。
二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人民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
三是追求高指标,经济发展大起大落。
斯大林在1931年苏共十六大上提出要求五年内铁产量从1000万吨提高到1700万吨,实际上1950年才到达,用了20年;拖拉机产量要求五年内从5.5万台增加到17万台。
实际上到1955年即25年的时间才接近这个指标。
四是忽视军事工业技术向民品转移。
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前苏联重视军事技术的研发,不少方面是世界先进水平,震慑了西方。
但它的民品技术很多是落后的。
我们常说,苏联的东西傻大黑粗,就反映了这个实事。
他们汽车技术、火车技术、机床技术等等,都不是很先进的。
因此,也可以说,前苏联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五是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工业品与农产品剪刀差严重,忽视农民利益。
六是资源浪费严重。
无论是在资源开采阶段,还是在工业加工过程中,不注意节约利用资源,既造成浪费,也污染环境。
这些国家走过的路,都是当权者根据当时各国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都有各自的理由。
实践证明,在推进工业化进程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
所有这些,为我国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经验教训。
我们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总结加以取舍。
摘自本刊2004年第68期第36”贝
《走新型Li2业化道路才能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