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人地关系
201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课时训练3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十一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d曲线表示的主导因素是()A.土地B.劳动力C.资本D.技术解析:工业文明阶段,引起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
答案:D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A.数量B.质量C.类型D.区位解析: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的区位对工业来说最为重要。
答案:D3.下图中,先儒之言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解析: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对其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会导致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因而图中的先儒之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答案:B(2009·北京高考)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
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
读图,回答第4~5题。
4.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地理坐标图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对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环境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结合图示分析可知,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最大值所在位臵北移,在中纬度,臭氧总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增,而在高纬度递减明显。
答案:C5.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解析:臭氧层破坏直接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使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短波辐射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平流层气温降低。
答案:B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④号码的含义分别是()A.①经济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B.①生态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C.①社会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经济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D.①社会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生态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解析:①是经济系统,②是生态系统,③是社会系统,④是人的管理调控。
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3部分第10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
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掌握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把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探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具体措施。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
2.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理解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特点。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可持续发展1.不同社会阶段的人地关系如何?其核心思想是什么?理论核心思想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人类中心论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地伙伴论人类具有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互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3)基本原则: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阶段性原则。
(4)从概念到行动:全球合作,公众参与。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是什么?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口战略?其主要内容是什么?(1)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2)人口战略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资源战略?其主要内容是什么?(1)资源问题 ⎭⎬⎫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短缺 (2)资源战略①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5章 课时55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明确 命题方向
读图可知,小潮时闽江口海域水体污染 严重,尤其是长门水道水体,圆圈大而 多,污染严重,而梅花水道水体污染相 对较轻,圆圈较小而少,污染轻;而大 潮时整体污染都较小潮时轻,故选D。
明确 命题方向
(2023·黑龙江大庆质检)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福建省重要的饮用 水源和生产使用水源。近年来,闽江口海域出现一系列诸如毒赤潮暴发、富营养化 和缺氧等环境问题。下图示意闽江口海域秋季小潮和大潮期间污染主成分综合指数 (圆圈越大,代表污染越严重)。据此完成1~3题。 2.闽江口海域污染最严重的季节为 A.春季
的出入,没有水稻和田螺;螺沟区只有田螺、环境和微生物,没有水稻,生态循 环过程较 简单 。
答案 1.___D___ 2.__C____
明确 命题方向
真题研析
地理原理再现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说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答案 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
明确 命题方向
√A.贝壳类生物数量减少
B.近岸的海洋污染减轻 C.海水的腐蚀性会减弱 D.沿海的陆地酸雨加重
明确 命题方向
海域海洋酸化会使海水腐蚀性加强,贝 壳类生物的甲壳更容易受到腐蚀,使得 数量减少,A正确、C错误; 近岸的海洋污染会加剧,B错误; 沿海的陆地酸雨与海洋酸化关系不大, 与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有关,D错误。
√B.燃烧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增加
C.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D.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生物沉积
明确 命题方向
从全球范围看,引发海洋酸化的主要原因是 燃烧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溶 于水导致海洋水体酸化,B正确;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对海洋酸化的影响不 大,A、C错误; 生物沉积会导致海底有机质含量增加,但不 会导致海水酸化,D错误。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四章第62课时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件湘教版
3.当雄生长期短,牧草较矮。为保障漫长寒季的草料供应,当地适
宜采用的方法是( )
①开垦草原种植牧草 ②储存草原生长期牧草
③建设温室种植牧草 ④从邻近农区购买草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第3题,当雄位于青藏高寒区,牧草低矮,寒季漫长存储牧草可能无法 满足需求,而开垦草原可能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如果解决了热量问题,则牧草可 以长得更高,产量更大,③适宜;而临近农区一般为河谷农业,水热条件好,可 以购入饲料用于过冬,④适宜。故选C。
答案:(1)生态效益:变废为宝,物质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经 济效益:多种经营,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 社会效益:增加大量就业机会;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绿色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 环境整洁美观。
(2)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农家乐等多种生 态旅游;树立品牌意识,扩大市场。
A.大力开发森林,重点发展林业 B.利用劳动力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C.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D.吸引人才落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C
解析: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安吉县充分利用“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培 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促 进乡村经济发展。
原则
含义
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之间、____代_际___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 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 __资__源__环_境__的__承__载_力____
_共__同__性_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发展的总目标,需要 各国 积极参与,采取全球共同的决策和行动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1讲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课件 中图版
第31讲 │ 考点整合 31讲
发展观
资源观
环境观
市场行为 公众行为 国际合作
第31讲 │ 要点探究 31讲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时期 采猎文 明时期 农业文 明时期 生产力水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采集和渔猎。人类改造 采集和渔猎。 环境的能力微弱, 环境的能力微弱,与环 境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 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 资源, 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 明显增强 环境问题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部 生物资源遭破坏, 分物种灭绝。 分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 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环境遭到破坏。 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模 地开垦耕地, 地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 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 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农 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 弱等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缺和环境恶化逐步从局部扩 展到全球 低下且发 人类听天由命, 人类听天由命, 依赖和崇拜自然 展缓慢 很大提高 人类不能正确认 识人地关系的不协 调,天命观和有神 论主宰着人们的思 想,但有了科学的 萌芽
持续性 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 适度的人口规模, 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 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 境的关系 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共同性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原则 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 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 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 整体的协调 和利益的基础上, 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 球性目标和政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1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件新人教版
从利用的角度看,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 整体性
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统筹兼顾,综合 利用
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某种 地域性
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 社会性
价值的物质财富
因地制宜 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
概念 生__产__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__量__ 分为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
类型 生__物__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__产__资源等 必备条 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
件 开__发__利__用__能力 属 自然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性 社会 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__会__发__展__水__平__不同
(2)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调__节__能力,有毒、有害物质就 不能完全得到净化。❸
(3)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 稳__定__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影响供给和调 节服务功能。
2.综合权衡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三、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❹ 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
A.植被覆盖率提高
B.土层厚度增加
C.地质灾害增加
D.水循环趋于活跃
【获取信息】 ①材料信息:拆除大坝,恢复河流的原始生态。 ②图像信息:大坝拆除,水体减少,滩地增多。 【尝试解答】(1)A (2)A 解析:第(1)题,大坝拆除后,下游流 速变慢,泥沙淤积,河道变浅,水域面积变小,调节气温能力变差, 水温年较差扩大。第(2)题,大坝拆除后,原有部分水体变为滩地, 适合植物生长;大坝会拦蓄泥沙,拆坝后原有库区泥沙堆积减少;拆 除大坝后,原有生态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可减少地质灾害。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第26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湘教版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枯竭 人均资源 1.部分资源趋于______,___________拥有量减 少。 2.___________,生物多样性受损。 生态破坏 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 类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
生活污水 ________、工业废水、 水污 _____、化肥及畜禽粪便 农药 染 等
(2)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 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 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 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 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 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 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的培养与训练。
生产 对人地关 人类活 力水 系的认识 动 平 大规模 不能正确 地开发 生产 认识人地 和利用 力有 关系的协 资源, 了较 调性,但 人与自 大发 开始探索 然的对 展 人地关系 抗性增 强
环境问题
人地关 系思想
人定胜 天的思 想观念、 出现各种环 天人相 境问题 关论和 因地制 宜思想
时期
生产 对人地关 人类活 力水 系的认识 动 平 人类对 生产 资源的 力有 人类试图 开发利 了极 成为自然 用达到 大提 的主宰 了空前 高 的规模 和高度
生产 对人地关 人类活 时期 力水 系的认识 动 平 采集和 被动地适 狩猎, 人类社 应环境, 极为 对环境 会发展 对人地关 低下 的影响 早期 系认识肤 极为有 浅 限 人地关 系思想
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知识点全面梳理汇编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知识点全面梳理汇编人地关系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研究人类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全面梳理高中地理人地关系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概念。
一、人地关系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与地球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动态过程,它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地球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包括适应性原理、依赖性原理和改造性原理。
1. 适应性原理:适应性原理认为人类在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会根据环境的特点和条件,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以适应地球环境并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在干旱地区,人们会采取节约用水的措施,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 依赖性原理:依赖性原理指的是人类对地球环境的依赖和依存关系。
人类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球提供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
比如,人类需要从地球获取食物、水源、能源等物质资源,同时还需要依赖地球的大气、水文、生态等环境条件。
3. 改造性原理:改造性原理指的是人类对地球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能力和行为。
人类通过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地球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广泛的改造,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发展。
但这种改造往往会对地球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二、人口与人地关系人口是人地关系中的重要要素,对人地关系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影响: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地球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同时也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导致地区资源利用的不均衡和环境负荷的不均衡。
2.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影响: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口活动的重要形式,对人地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
人口迁移会导致人口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对原居地和目的地的地球环境产生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规模扩大、用地增加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地球环境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三、资源与人地关系资源是人地关系中的核心要素,不同类型的资源对人地关系的影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 羊等减少
•
(2010年湖南联考)关注人与环境和 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 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
• (1)图中的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人口密度分布的关系 是 ( ) • A.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都在50~400人/km2之间 • B.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大于400人/km2 • C.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小于100人/km2 • D.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大于100人/km2
工业 文明 时期
增长 加快
科学和 技术突 飞猛进, 征服 生产力 自然 极大提 高
新技 术革 命时 期
迅猛 增长 后速 度下 降
继续 以惊 人速 度向 前发 展
谋求人 地协调
①环境与发展问题 得到普遍关注,可 持续发展的思想逐 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②在寻找一条人口、 资源、环境和发展 相互协调的道路
• 材料二 下表是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 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状况表。
项目 人口数量(万) 人口密 度(人/km2) 城镇(个) 西汉 3 0.38 1 唐 5.9 0.75 6 金 7.8 0.99 6 明 5.9 0.75 7 清 24.4 3.09 7
耕地面积(万顷)
森林面积(万顷) 覆盖率(%) 畜牧业程度(%) 工矿业(个) 灾害频率 (次/百年)
[解析] 第(1)题,首先从图中确定出全国平均水平,就 不难找出闽、粵两省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 第(2)题,晋、内蒙古两省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消耗量
大,加上人口较少,因此人均CO2排放量高。
[答案] (1)B (2)C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与环境问题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历史 时期 人口增 生产力水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 长 平 思想 环境问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考考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肯定差异,区域内部也有相对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相像性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暖和潮湿位置亚欧大陆东侧亚欧大陆西侧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织分布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森林覆盖率高以草地为主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多有运输河连通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经济发展相像性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经济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布局临海型布局“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畜牧业发达;高产值园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2)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界线:Ⅰ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Ⅲ大致沿横断山脉一线。
三、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特点和功能简洁理解遥感(RS) 地表视察、地理数据收集是什么?有什么?(拍照)全球定位系统(GPS)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导航在哪里?(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做?怎么办?(信息处理)(2019·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A.盛行西风,终年温柔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峻,城镇数量少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浇灌条件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2019·海南地理)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4部分 第1章 课时74-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3)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4分)
东部地区海拔较低,冰川面积较小,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退缩率较高, 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
图中显示,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 面积较小,平均海拔较低,受气 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更容 易消融退缩,加上基数(冰川面积) 小,因此退缩率较高,从而造成 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
探究点二 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素养培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斯旺大坝位于开罗以南约900
千米处,水库总库容为1689亿立方米。枢 纽建筑物包括大坝、引水工程和电站。电站 装机容量为210万千瓦。一方面,纳赛尔水 库具有灌溉、水力发电和防洪等作用。另一 方面,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也给埃及带来了一 系列负面影响。
1234567
6.根据该模型,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 设过程中,须 A.在消费区域保护生物多样 B.对消费区域进行生态补偿 C.在供给区域加大资源开发
√D.对供给区域进行生态补偿
因供给区域付出了生态保护的代价,须对供给区域进行生态补偿,才利于生态 保护的可行性和持续性。故选D。
1234567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收益。某研究课题将某区域内土 地利用分为若干类型,为每种土地利用的每种服务功能赋予单位面积的价值,求和 可得出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B.减轻风蚀,防止沙漠扩张
C.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D.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
1234567
根据图示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曲 线可知,数值最大的是防风固沙,故图 中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主要体 现在减轻风蚀,防止沙漠扩张,B对。
201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1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发达 国家
知识梳理
一、 环境问题
11、我国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森林面积减 少、湿地和沼泽减少、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严 重等。 ②华北平原: 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短缺、水 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尘暴、土壤次 生盐渍化等。 ③黄土高原: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水 土流失。 ④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沙尘暴。 ⑤东南丘陵: 酸雨、大气污染、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等。 ①东北地区: ⑥西南地区: 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面积减少、生物 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问题等。
二、 可持续发展
分析:
1、提取信息:“共同但 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 可持续发展的”
2、调动知识:“共同但 有区别的责任,表述可 持续发展的责任信念, 责任应共同承担,体现 公平的观念。
知识梳理
三、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1、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性的原因分析: (1)人口问题 (2)环境问题 (3)资源问题 (4)经济发展问题 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途径: 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转变消费模式 ③转变发展模式 ④国际合作 计划生育 适度消费 循环经济 《京都议定书》
知识梳理
一、 环境问题
5、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后果: (1)资源枯竭 ①成因: 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 ②表现: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 ③后果: 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 (2)生态破坏 ①成因: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 ②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③后果:生态恶化 。 (3)环境污染 ①成因: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有害物质 。 ②表现: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 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 ③后果: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危害人类和其他 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
高中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应积极的初恋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为大家汇总的5篇高中地理一年级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1[学习要求]知识目标: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系统分析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德育目标: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教具]电脑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
常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名闻遐迩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的久远。
人类聚居(开始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重要整体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方方面面它涉及肉体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一、聚落及其分类[结合图片聚落,推论聚落的定义及分类]1.聚落房屋建筑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大都市聚落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城市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规模较小较大联系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3.研究意义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抑制作用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的区域。
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
用具作为人类生活和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产品销售和生活。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平溪乡地理环境的烙印。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七章 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及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
提示: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等。
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要素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表现为哪两方面?提示:生产功能、稳定功能。
2.根据稳定功能的特点,判断正误。
(1)稳定功能是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稳定功能和生产功能一样,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功能。
(√)(3)稳定功能就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稳定。
(×)(4)稳定功能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产物,又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特点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带来重大影响:干扰不断增强→自然环境要素发生连锁变化→环境快速变化→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命题视角(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演绎法学习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水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大气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土壤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生物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大气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生物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地形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岩石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命题点全训图1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2为某地貌景观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地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四个阶段
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二、环境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1.原因、分类和表现
二、环境问题
矿山开采造成矿区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
修水库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
阻断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水坝上游,地下水位抬高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库区水位升高容易引起滑坡,大坝水体产生的巨大压力可使地层断裂,诱发地震等;
水坝下游,河流流量减少,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变差,侵蚀海岸等。
都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
2.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1)循环经济中的工业模式——清洁生产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降低原料成本
降低污染处理成本
减少对环境破坏
(2)循环经济中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
方式:调整生产结构,生产多样化经营,协调环境和经济效益。
目的: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2013高考题安徽卷)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
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恶化。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
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
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
案。
(可用示意图表达)
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
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