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第18册美术教案备课本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8青铜器浙美版2014秋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8青铜器浙美版2014秋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8青铜器浙美版2014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第18课《青铜器》。

详细内容包括: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制作工艺;重点学习青铜器中的商代青铜器、西周青铜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了解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和代表性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艺术中的地位。

2. 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制作工艺。

难点:青铜器的艺术风格及其在各个时期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青铜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仪、黑板、粉笔。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青铜器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在我国古代艺术中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分析青铜器的艺术风格及其在各个时期的变化。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引导学生掌握青铜器的绘画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绘制一幅青铜器作品。

7.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课后收集青铜器资料,深入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

六、板书设计1. 青铜器的历史背景2. 青铜器的艺术特点3.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4. 青铜器在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幅青铜器作品。

2. 答案要求:作品需体现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如造型、纹饰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艺术中的地位。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浙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18 青铜器》教学设计3

浙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18 青铜器》教学设计3

浙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18 青铜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18 青铜器》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历史、特点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青铜器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便于教师进行教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绘画基础,但对于青铜器这一题材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特点和艺术价值,学会欣赏青铜器的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青铜器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特点和艺术价值,学会欣赏青铜器的美。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等特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的历史、特点和艺术价值。

2.观察法:学生观察青铜器的图片,分析其造型、纹饰等特点。

3.实践法:学生动手绘制青铜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青铜器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18 青铜器》及相关资料。

2.图片:青铜器的图片及视频资料。

3.画具:水彩笔、素描纸等绘画工具。

4.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铜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青铜器的历史、特点和艺术价值,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青铜器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复述并对青铜器的美有自己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动手绘制青铜器,教师巡回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浙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18《青铜器》教学设计

浙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18《青铜器》教学设计

浙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18《青铜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青铜器》是浙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的第十八课内容。

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教材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青铜器图片,如鼎、尊、壶等,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用途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教材的编排上,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此外,教材还设置了一些互动环节,如讨论、创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青铜器的历史、造型、纹饰、用途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青铜器的基本绘画方法,能够用线条和色彩表现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特点。

采用欣赏、讲解、示范、实践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青铜器的绘画技巧。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了解青铜器的历史、造型、纹饰、用途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青铜器的基本绘画方法,能够用线条和色彩表现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

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特点。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青铜器的美。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有关青铜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青铜器实物或模型,供学生观察。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铅笔、橡皮、水彩笔、油画棒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六、教学策略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青铜器实物或模型、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的美。

启发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浙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8课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设计

浙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8课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设计

浙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8课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浙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8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荷花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荷花的基本画法,并能够运用水墨画技巧表现荷花的美丽。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荷花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技法介绍,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水墨画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对荷花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荷花的结构、画法以及水墨画的技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荷花的结构,掌握荷花的基本画法。

2.培养学生运用水墨画技巧表现荷花的美丽。

3.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魅力,提高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表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荷花的结构及画法。

2.水墨画技巧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荷花的画法和技巧。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分享绘画心得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荷花的图片、水墨画材。

2.学生准备绘画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荷花的喜爱,从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品种的荷花图片,让学生了解荷花的多样性。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荷花的结构,如花瓣、花蕊、荷叶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现场示范荷花的画法,讲解水墨画技巧,如浓墨、淡墨、泼墨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实践,尝试画出荷花的基本形态。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绘画心得和经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运用所学技巧,自由创作荷花的画作。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构图、色彩,表现荷花的美丽。

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8 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学设计3

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8 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学设计3

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8 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18 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荷花的表现手法,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

本课内容丰富,既有绘画技巧的学习,也有文化素养的培养。

教材以荷花为主题,通过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荷花的美丽和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形式。

教材还介绍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基本技法,以及如何观察和表现荷花的美。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对中国画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荷花的绘画技巧和中国画的文化内涵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荷花的结构,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并培养他们对中国画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荷花的结构,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

2.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荷花的感受。

四. 教学重难点1.荷花的结构。

2.中国画的绘画技巧。

3.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荷花的结构,了解荷花的形态。

2.示范法:教师示范荷花的绘画技巧,引导学生模仿。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绘画心得。

4.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荷花的相关图片和绘画作品,用于教学演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准备绘画所需的材料,如毛笔、墨水、宣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美丽。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荷花的感受,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中国画的作品,让学生了解荷花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绘画技巧,为接下来的绘画练习做准备。

3.操练(15分钟)教师示范荷花的绘画技巧,边示范边讲解。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自己绘画荷花。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绘画心得。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8课 良渚古玉丨浙美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8课 良渚古玉丨浙美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8课良渚古玉丨浙美版一、课程背景良渚古玉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时通过学习良渚古玉的发掘与鉴定,让学生了解良渚古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良渚古玉的特点与鉴别方法,体验古文化魅力;2.提高学生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和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艺术享受能力,注重美的体验和个性价值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1. 良渚古玉的发掘与鉴定通过图像与文本的展示,讲解良渚文化的形成背景和良渚古玉的发掘历程;通过老师讲解的方式,介绍良渚古玉的外观特点、造型鉴别、工艺鉴别、纹样鉴别等技巧。

2. 古玉的鉴别过程将老师介绍过的鉴别技巧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发现和学习古玉的精美之处,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3. 古玉的制作与珍藏与学生讨论古玉的制作工艺,分发制作古玉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制作属于自己的古玉。

同时也可以介绍古玉的文化价值和珍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通过图片或文本展示良渚文化的发掘历程,让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历史和技巧。

2. 讲解良渚古玉的形态、外观、制作技巧等知识点。

3. 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实物,通过形态、外观、材料、纹路等方面鉴别它们是否为真品。

4. 分发制作古玉的材料,让学生亲手制作。

5. 介绍古玉的文化价值和珍藏方法。

五、教学方法1.演讲:明确良渚古玉文物中的重要范畴,并介绍良渚古玉的形态、外观等。

2.展示:通过图像与文本的展示,让学生相信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情感的把握。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就文化、艺术、纹样设计等方面进行展示与讨论。

4.亲身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制作属于自己的古玉,让学生体验文物制造过程,增强文物与生活的现实感。

六、评估方式1.学生能准确说出良渚文化的形成背景和良渚古玉的发掘历程;2.学生能够通过纹样、工艺、材质等技巧鉴别良渚古玉真伪;3.学生能够采取正确的制作方法制作唯美的古玉手工作品;4.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的知识,对文物的价值、文物的保护提出自己的看法。

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8 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8 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8 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8 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浙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以荷花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荷花的形态、色彩等特点,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出荷花的美丽。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观察荷花、绘画荷花、创作荷塘景象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荷花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观察事物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美丽,缺乏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荷花,发现荷花的内在美,并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出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荷花的形态、色彩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荷花美丽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形态、色彩等特点,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出荷花的美丽。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荷花的内在美,并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出来。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观察荷花的形态、色彩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绘画法: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荷花的美丽。

3.讨论法: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绘画心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荷花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荷花的形态、色彩等特点。

提问:“你们认为荷花美在哪里?”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荷花的不同角度的图片,学生观察并讨论荷花的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荷花的茎、叶、花、果实等部分的形态和色彩变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画荷花的步骤,讲解绘画技巧。

学生按照示范进行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相互交流心得。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8课 映日荷花别样红丨浙美版(2012)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8课  映日荷花别样红丨浙美版(2012)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8课映日荷花别样红丨浙美版(2012)教学内容:本课为浙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18课《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欣赏荷花的美,学习荷花的画法,创作一幅以荷花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荷花的生长特点,掌握荷花的画法。

2. 培养学生观察、表现美好事物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 荷花的生长特点及画法。

2. 荷花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水粉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荷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荷花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引导学生了解荷花的生长特点,如花型、颜色、生长环境等。

(2)讲解荷花的画法,如线条、构图、色彩等。

(3)展示荷花作品,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意。

3. 实践操作:(1)学生按照教材要求,用铅笔画出荷花的轮廓。

(2)学生用水粉颜料为荷花上色,注意色彩的搭配。

(3)学生发挥创意,添加背景,完成一幅荷花作品。

4. 评价与展示:(1)学生互相评价作品,交流创作心得。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板书设计:1. 课题:映日荷花别样红2. 教学目标:了解荷花的生长特点,掌握荷花的画法,培养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3. 教学内容:荷花的生长特点、画法及作品欣赏。

4. 教学难点:荷花的画法、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意。

作业设计:1. 画一幅荷花作品,要求构图饱满,色彩搭配和谐。

2. 撰写一篇关于荷花的观察日记,记录荷花的生长过程。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荷花的美,学习荷花的画法,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美术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生长特点,掌握荷花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出富有个性特色的荷花作品。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荷花的绘画技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 中国传世名作丨浙美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 中国传世名作丨浙美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中国传世名作丨浙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世名作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世名作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世名作的基本知识,学会欣赏和分析名作的艺术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世名作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中国传世名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2. 讲授新课(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图片和视频等教具,讲解中国传世名作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作的艺术价值。

3. 示范演示(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创作中国传世名作,讲解绘画技巧和要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4. 学生创作(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创作中国传世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国传世名作- 历史背景- 艺术特点- 创作方法七、作业设计学生回家后,结合所学内容,欣赏和分析一幅中国传世名作,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世名作的欣赏能力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首先,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部分。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8中国彩陶-浙美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8中国彩陶-浙美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8中国彩陶-浙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彩陶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彩陶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彩陶的基本制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中国彩陶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

2. 中国彩陶的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3. 彩陶的制作流程及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彩陶的艺术特色及其制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彩陶的制作技巧,尤其是釉色和烧制过程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中国彩陶实物或图片、PPT、视频等。

2. 学具:陶土、釉色、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彩陶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中国彩陶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3. 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彩陶的基本制作技巧。

4. 创作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彩陶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1. 中国彩陶2. 副艺术特色与制作技巧3. 正文:中国彩陶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制作技巧等。

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创作一幅彩陶作品。

2. 写一篇关于中国彩陶的短文,包括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自己的感悟。

课后反思1. 教师回顾教学过程,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提供参考。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收获和不足,为下次学习提供方向。

---此教案共2000字以内,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符合您的要求。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故事导入:讲述中国彩陶的起源故事,如仰韶文化中的彩陶是如何被发现,以及它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实物展示: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彩陶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彩陶的艺术魅力。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 青铜器丨浙美版(2012)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 青铜器丨浙美版(2012)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青铜器 | 浙美版(2012)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和发展,掌握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形制特点和装饰图案。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1.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地位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形制特点和装饰图案三、教学难点1.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铸造方法2.青铜器的装饰图案和意义解读四、教学准备1.青铜器图片及资料2.教师用的PPT3.学生用的白纸和铅笔4.便携式投影仪和电脑五、教学课程设计1. 创设情境,热身导入利用乔迁之喜,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移居他乡,除了要带走家人和财物,还要带一件东西,那就是祖传的青铜器。

通过这个情境的引入,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地位。

2. 观察、分析、练习(1)展示并介绍古代青铜器的历史和发展,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和文化地位。

(2)展示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形状和装饰图案,让学生分析青铜器的特点。

(3)让学生亲手体验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体验到铜器的柔软性和手感,了解铜器制作的工具和基本工艺。

3. 创意设计,自由创作(1)让学生自主选取一款青铜器的形状,把自己的创意和美术表现力融入到其中,产生创作的兴趣和愉悦感。

(2)引导学生思考青铜器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表达自己对青铜器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4. 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制作和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学生的艺术技能和风格特点,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参与到教案设计和创意表达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创造力。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促进,遵循学生的发展趋势和兴趣特点,打破单一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形式。

七、教学方式1.随机抽选学生发言,提问方式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

2.同时采用个人创作和团队合作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自己外出移居他乡,根据自己人权确定一个最重要的、需要带上的实物,并在班里交流分享。

浙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18 中国彩陶》教学设计1

浙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18 中国彩陶》教学设计1

浙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18 中国彩陶》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8 中国彩陶》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彩陶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艺术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为学生展示了彩陶的美丽和魅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中国彩陶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绘画基础,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彩陶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彩陶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能简单描述彩陶的美丽和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彩陶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彩陶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彩陶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彩陶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2.观察法:学生观察彩陶作品,分析其特点。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彩陶作品,提高创作能力。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彩陶的看法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彩陶作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彩陶制作的材料和工具。

3.准备教学课件和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彩陶作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彩陶的美丽和魅力。

同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彩陶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彩陶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彩陶的价值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彩陶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动手制作彩陶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创意。

5.拓展(5分钟)教师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8课 良渚古玉|浙美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8课 良渚古玉|浙美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8课良渚古玉|浙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良渚文化及良渚古玉的基本特征,学会欣赏和表现良渚古玉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良渚古玉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良渚文化的背景及良渚古玉的特点。

2. 良渚古玉的制作工艺和雕刻技法。

3. 良渚古玉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良渚古玉的制作方法和雕刻技法。

2. 教学难点:良渚古玉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良渚古玉实物或图片、PPT、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良渚古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良渚文化背景,良渚古玉的特点、制作工艺和雕刻技法。

3. 案例分析:展示良渚古玉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良渚古玉的鉴赏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良渚古玉的制作和雕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

六、板书设计1. 良渚文化背景2. 良渚古玉特点3. 制作工艺与雕刻技法4. 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以良渚古玉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 撰写一篇关于良渚古玉的鉴赏心得。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掌握了良渚古玉的制作方法和雕刻技法。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3.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调动,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如何调整以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良渚文化,学习良渚古玉的制作方法和雕刻技法,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8青铜器浙美版2014秋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8青铜器浙美版2014秋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8青铜器浙美版2014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美版2014秋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第18课《青铜器》。

主要学习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制作方法。

详细内容包括:1. 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和艺术价值。

2. 青铜器的种类、造型、纹饰特点。

3. 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4. 教材第18页至19页的青铜器作品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感受青铜器的艺术魅力。

2. 学习青铜器的种类、造型、纹饰特点,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纹饰特点。

2.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种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青铜器实物或图片、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调色盘、橡皮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等特点,激发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

2. 新课内容:(1)介绍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种类。

(2)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特点。

(3)讲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用画笔、水彩颜料在画纸上模仿青铜器的纹饰。

(2)利用橡皮泥制作简单的青铜器模型。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青铜器作品为例,分析其造型、纹饰特点和艺术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为自己制作的青铜器模型设计纹饰。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制作工艺。

六、板书设计1. 青铜器2. 内容:(1)青铜器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2)青铜器的种类、造型、纹饰特点(3)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为自己制作的青铜器模型设计纹饰。

(2)了解我国其他古代青铜器作品,选择一个进行简要介绍。

2. 答案:(2)作品介绍:学生可选择教材中的青铜器作品进行介绍,包括作品名称、年代、造型、纹饰等特点。

浙美版小学美术 18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设计 (2)

浙美版小学美术 18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设计 (2)

18 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荷花的造型特点和寓意,尝试用多种形式来表现荷花的美。

2 欣赏自然中和绘画作品中的荷花,用水墨或其他形式来创作、表现荷花的美,感受中国画中借物抒情的魅力3 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领会。

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荷花的习性和造型特点,从感受水墨画特点的基础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掌握荷花表现方法的同时,能大胆地表现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荷花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的表现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的情感。

2学情分析1. 一般特征:小学五年级学生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

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

2. 入门技能:国画常识加书法书写。

3.学习风格:这个阶段学生对阅读有着强烈的渴求意识,尤其是自己喜欢对绘画材料的运用。

会想象,;有创新意识。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3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用多种美术形式表现荷花。

难点:创作有意境的荷花作品。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1.欣赏导入(1)今天我们要走近西湖,去欣赏那美丽的荷花。

(2)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形容荷花。

(3)引出课题:映日荷花别样红。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2.认识荷花。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荷花的种类特点、诗歌名句)。

(2)教师小结:无论是花、叶还是茎,都有其独特的美感,连秋天荷塘中的残荷都给人一种零落的韵味。

3.学习荷花的基本画法(1)荷花是文人墨客经常表现的作品主角,让我们来一起细细品味艺术家笔下美丽的荷花。

展示李苦禅作品《盛荷图》,引导赏析。

(2)教师示范。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学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荷花。

四年级上册美术精品教案18青铜器浙美版2014秋

四年级上册美术精品教案18青铜器浙美版2014秋

四年级上册美术精品教案18青铜器浙美版2014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第18课《青铜器》。

具体内容包括青铜器起源、发展历史、制作工艺以及其在中国艺术史上重要地位。

我们将详细学习青铜器种类、形状、纹饰等,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对青铜器艺术有更深刻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青铜器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认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欣赏青铜器美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青铜器制作工艺和纹饰设计。

2. 教学重点:青铜器历史、种类、形状和艺术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青铜器实物或图片、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青铜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青铜器起源、发展历史、制作工艺以及在我国艺术史上地位。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青铜器种类、形状、纹饰等特点,通过具体案例加深学生理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观察青铜器图片,分析其特点,进行速写练习。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青铜器艺术特点,每组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青铜器进行介绍。

6. 动手实践(20分钟)学生利用画纸、彩笔等材料,设计一款属于自己青铜器。

7.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1. 青铜器起源与发展2. 青铜器种类、形状、纹饰3. 青铜器艺术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款具有创意青铜器。

答案:学生可自由发挥,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意青铜器。

2. 作业要求:完成设计图,并简要介绍设计理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青铜器解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青铜器相关资料,深入解青铜器文化,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认识。

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第18课 青铜器 》教学设计

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第18课 青铜器 》教学设计

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第18课青铜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8课青铜器》选自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艺术特点,通过欣赏和分析不同时期的青铜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青铜器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装饰手法等方面,配以精美的图片,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青铜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青铜器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青铜器,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青铜器。

2.难点:对青铜器的装饰手法和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艺术特点等知识。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青铜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不同时期的青铜器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带齐美术学习用具,如画笔、水彩颜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铜器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对青铜器的了解,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同时,教师讲解青铜器的装饰手法,如casting、forging 等,让学生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8课《良渚古玉》教案浙美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8课《良渚古玉》教案浙美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十八课良渚古玉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良渚文化的历史、地域分布等知识,感受良渚文化玉器的特征。

2.通过对良渚文化玉器在材质、色彩、造型、纹饰等特征的欣赏、描述,以及利用适当的工具、材料表现良渚文化的玉器或神徽,提高审美评述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激发对良渚古玉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古老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对文化遗址的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

良渚文化不仅在浙江省有很高的认知度,而且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也有相当的知名度。

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在全国多个博物馆均有陈列,在书店或图书馆也能找到有关良渚文化的文献、图片。

通过上网查询,还能找到更多有关良渚文化的资料,在当地还能买到良渚文化器物的复制品。

这给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主要呈现了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玉器,具体介绍了玉琮、“神徽纹”——神人兽面纹及各类玉器。

教科书通过“小知识”、“想一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了解良渚古玉的神韵、特征,感受良渚古玉的美感特征。

同时,通过“学习建议”及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探究与创作活动。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

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良渚古玉的欣赏,了解传统文化。

学习基本的欣赏方法,学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良渚玉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以及自己欣赏的感受,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和水平。

2.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了解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难点: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三、教学课时l 课时四、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彩泥、签字笔等。

(教师)相关图片、课件及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1.欣赏导人。

(1)出示 PPT 提问:①请看大屏幕,这幅照片拍的是什么?②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这是考古发掘现场,是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现场。

他们在进行考古发掘。

(3)提问①你知道良渚在哪里吗?②你对良渚文化有哪些了解?出示 PPT,学生讨论交流。

四年级美术上册第18课青铜器教案浙美版

四年级美术上册第18课青铜器教案浙美版

青铜器—、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青铜器的学问,观赏青铜器的造型美。

2.领会青铜珍宝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

3.培育酷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

青铜器曾经是等级森严的制度的产物,是反映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物质文化的体现。

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进青铜器的世界,透过青铜器古色斑斓的外表、繁多的造型、诡秘的花纹、奇异的铭文,看到的是一个时代青铜艺术的辉煌。

通过接触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拓宽艺术视野。

让学生在感悟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和铭文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的同时,领会祖先遗留下的青铜珍宝的无穷魅力。

青铜器年头久远,再加上其名称常常出现很多生僻字,让学生充溢新奇。

所以在教学设计方案一中,老师通过设置富有挑战的内容“识字嬉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通过青铜器之间的多次比较观赏,加强学生对青铜器艺术特点的相识,感受青铜器所隐藏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难点:通过青铜器的艺术与文化,领会其魅力。

三、课前打算(学生)水彩笔、铅画纸等作画工具。

(老师)课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

(1)课件展示。

老师:鼎、蠱、鬲、甎、瓿、簋、觯、爵、罪、觚、盍、卣……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古代青铜器的名称。

青铜器的年头久远,再加上这些平常几乎没怎么见过的字,不仅吓住了你们,其实也让很多大人敬而远之。

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青铜器艺术馆里走一走,挑几件作品和大家观赏,到时很多同学会觉得:哦,原来这些不过是古人那些精致、华丽的生活用品罢了!(2)出示课题。

2.新课绽开。

(1 )青铜器的概念,青铜器的作用。

夏、商、周时期,青铜作为珍贵金属,主要被制成礼仪用器,多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实行隆重典礼等盛大场合。

(2)青铜器——鼎。

老师: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

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

鼎是青铜器种的重器,也是礼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预案J I A O X U E Y U A N单位名称:苍南县民族中学授课班级:八年级段任教学科:美术授课者:二OO八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课题:理想家居(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居室设计的基本要素、风格特点、设计原则;2. 提高学生对室内环境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3.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环境。

教学重点:欣赏不同风格的家居设计,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家居设计的特点,教学难点:在欣赏不同风格家居设计的同时能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

(教师)有关中外优秀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展开讨论:说说自己喜欢的家居是怎么样的?二、展示:(两套不同风格住宅的图片)1、一套理想的家居包括哪些居室空间?(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等。

)2、根据录像中的两套住宅特点,分析一下主人的职业、爱好等。

结论:成功的家居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需要,其次才是美丽大方。

三、引导欣赏,分析理解1、结合P4范例,欣赏(1)《具有西方现代感的居室设计》(2)《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居室设计》(3)《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家具结合在一起的设计》的家居设计讨论:这些不同风格的居室设计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结论:(1)注重点线面的构成关系,(2)更注重图案的装饰。

四、了解居室设计要素(一)居室设计色彩1、欣赏P4范例,2、让学生谈谈书上的设计作品在颜色上是如何运用的,给你有什么感觉?3、总结:室内色彩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所以处理得当才能符合功能要求,取得美的效果。

A、合理运用对比色或调和色的搭配,能在室内环境中加强视觉的空间感,从而达到使视野扩大或缩小的作用。

B、在室内设计中为了突出重点陈设,背景色调应处于从属地位。

同时室内整体空间应以低纯度的色调为主,然后再以高纯度色彩在局部和重点进行点缀,这样便可以起到典雅、丰富的视觉效果。

C、冷暖色调的搭配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的环境气氛。

冷色调给人以清静感,而暖色调容易使人兴奋。

作为家具的布置,其色块的点缀是影响室内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居室设计的材料运用。

1、欣赏P5页范例,2、让学生谈谈书上的设计作品是如何选择和运用材料来体现文化精神和人文感受。

3、总结:A、现代生活的居住环境要求室内设计符合生态学,运用无毒无害的纯天然材料和绿色建材,创造出回归自然、环保节能、宁静清新且自然、简朴、高雅的室内环境。

B、新材料的出现赋予室内装饰丰富的物质基础,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质地特征进行合理搭配,从而获得千变万化不同风格的艺术效果。

人们在材料选择上已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大胆地尝试运用新材料。

五、布置作业,学会评述(1)教师运用课件出示一些居室设计的图片,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居室设计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3)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一下自己的卧室或书房的长、宽、高以及家具的长、宽、高。

六、提供课题,研究拓展收集自己身边的居室设计的图片资料,并对它们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题:理想家居(二)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与设计制作活动,让学生学会对作品的评价;2. 通过平面图、立面图绘制以及居室模型制作,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素养;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环境。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类型家居设计的特点,初步学会居室的平面制图或模型制作教学难点:在欣赏不同风格家居设计的同时能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方案一:教学准备:(学生)绘图工具,自己回家测量卧室或书房的数据。

(教师)本教室的平面图和立面图,CAD图纸范例若干教学过程:一、动手实践,激发兴趣1、分四个小组,按组测量教室的长宽以及教室四个立面尺寸(每个小组可以测量一个立面)。

2、测量要求:①小组同学要合作完成;②测量数值以毫米为单位。

二、分析理解,示范操作(1)教师出示教室平面图,提问:你们从平面图上可以了解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理解教室平面图的内容:a.表明教室形状、内部的布置及朝向。

b.表明教室的尺寸。

c.表明教室的结构形式及主要建筑材料。

d.表明教室门窗的编号及朝向。

(2)教师以教室为例,示范绘制平面图。

a.线的运用:实线、虚线、点断线(—·—·—)。

b.门和窗平面的画法。

c.家具平面的画法。

d.尺寸的标注。

(3)教师出示教室立面图,提问:你们从立面图上可以了解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理解教室立面图的内容:a.表明教室外形、门窗、家具等等的位置。

b.用标高表示出教室的总高度,各种门窗、家具高度等。

c.表明教室墙面所用材料及装饰。

(4)教师以教室为例,示范绘制立面图。

a.线的运用:实线、虚线、点断线。

b.门和窗立面的画法。

c.家具立面的画法。

d.尺寸的标注。

(5)居室效果图。

1、观察教科书第6页左下两张居室效果图,说说《电脑效果图》与《手绘效果图》的区别以及效果图的作用。

2、居室效果图:将设计完成的空间,通过笔、电脑等工具将它的体积、色彩、结构展示在我们眼前,使我们更直观的看到所设计的效果。

电脑效果图比手绘效果图更加逼真。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按10∶1的比例绘制自己房间或卧室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方案二:课前准备(学生)制作房间模型的工具及材料。

(教师)室内建筑模型资料图片(幻灯)。

教学过程一、展示上节课的作业,导入新课1、教师有选择地讲评上节课学生绘制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2、教师出示居室设计流程:设计制图(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实物模型这堂课的任务是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新课)。

二、投影展示家居模型,开拓思路1、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这套家具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各房间的功能安排。

2、分析制作此模型的材料。

3、对此设计方案及制作步骤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观察课本中的示范作品●家居模型的制作流程:(P7)画出设计图纸—→用塑料板搭出模型框架—→用泡沫材料制作家具—→根据设计意图,粘贴家具。

四、布置作业,表达感受1、主题: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的模型。

2、要求:(1)先设计绘制平面图、立面图。

(2)根据平面图、平面图进行模型制作,制作时注意比例、色彩、肌理等关系。

五、作品展示,学习评价课题:大学之门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校门建筑作为学校出入口标志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欣赏、领会大学校门造型所体现的各自独特风格和美感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2.初步学习校门的设计,懂得校门的一般结构,认识校门造型的形式美,掌握校门设计的基本方法。

通过利用各种美术媒材进行设计练习,提高空间设计的创造与实践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树立志向;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并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美术设计的独特价值。

教学重点:能够欣赏不同风格与美感的大学校门造型,懂得校门的一般建筑结构,初步学会利用徒手画或制作模型设计出校园的大门。

教学难点:理解大学校门造型中反映出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出有一定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且结构合理的学校校门造型。

方案一:教学准备:(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询收集相关大学的资料。

(教师)课件,当地一些学校校门设计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出示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宣传资料或录取通知书,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大学,是每个学子都向往的地方,被称为“双子星座”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更是每位学子心中理想的求学殿堂。

1、设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大学?”(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请学生讲出中外一些著名大学的校名。

)2、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一看到上面的建筑,人们能够立刻知道这是哪一所大学?(引出课题:大学的校门是学校的标志与象征。

)二、引导学生观察北大与清华校门设计的各自特色?1、简介北京大学的历史沿革:北京大学是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许多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都出自该校。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就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

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后,“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阵地。

2、引导学思考:在中国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一所大学,它的校门设计整体上给人什么感觉?与平时所见到的其他大学校门比较有什么不同?结论:北京大学校门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其他大学校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样式,这种木结构的殿门式的大门,具有古香古色的建筑美感,且显得古朴、庄严、典雅。

3、引导观察、分析这座校门造型中的传统建筑构件或元素。

a.三开间古典朱漆宫门,圆柱方枋、雕梁画栋,斗拱彩绘、大红宫灯,显得庄严典雅。

b.门正中悬挂着“北京大学”的匾额。

“北京大学”四字是根据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给北大校徽亲笔题字放大而成的,与红色的校门浑然一体;牌匾微微向前倾斜,给每一个人的瞻望提供了一个极为恰当的角度,也会使人顿生一种庄严肃穆感。

c.威武的石狮,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使校门凝重里透着一种威严。

4、思考或分析: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据说当初修建此门时,曾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力求设计出与校园内建筑风格一致的校门,最后终于选定现在这样一个三开大门的殿门式建筑。

这一古典民族建筑风格,体现出的正是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历史与内涵。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或者将来,该校门的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

是人们认识北大的重要窗口。

如今,该校门已经不单单是师生进出的校园大门,而是已经演变为北大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进入这座大门,就进入了北大这块精神的圣地,登上了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5、对比、欣赏分析:同样有着近百年校史的清华大学的老校门造型:a.西方古典复古主义的风格。

b.拱券、立柱、装饰线、涡卷。

提问:与北京大学校门传统建筑风格不同,为什么清华大学老校门有外来文化的痕迹?(从校门造型的建筑风格引起学生对学校历史与文化的探索。

)6、简介清华大学的历史沿革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的发展初期,显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

7、对比清华大学新旧两座校门设计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学生在比照中观察、寻找、分析、理解)A、联系:新校门在体量与形式上与旧校门相似,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的统一与继承,B、区别:但新校门整体的现代建筑几何形体构成风格,也符合清华大学作为一所偏重于理工科的综合性大学的特征。

8、思考:清华大学老校门不仅是一个围合空间的入口,它作为一个校门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再次强调校门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一个进出的通道,同时反映了这个学校的历史、文化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