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5.《太阳系》 精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4)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4)

3.5 太阳系【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法学法】讨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讲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趣1.媒体播放: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入太空2.谈话:这些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事件?看了神舟十一号飞入太空,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讨论交流。

师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把探索和游览的目光集中到了神奇的宇宙,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导入新课:我们所在的星球属于宇宙中的太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太阳系更多的奥秘吧!(板书:太阳系)(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图像、声音、动画,产生壮观的感觉。

从中国航天史上的伟事出发,选择令人激动又自豪的“载人航天”话题,以谈话方式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对祖国航天事业壮举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对科学学习有着更多的神秘感与好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形成对科学新发展的兴趣。

)3.交流已有准备(1)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哪些知识?(2)学生交流:(设计思路:这一环节适应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把握小学教学的“个性”,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和收集资料,对于太阳系的研究在课前就已开始了。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太阳系》【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达成目标教后反思交流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学达标质疑解析延伸目标精炼回顾再现目标1、师出示54页课本图片。

2、火星的表面怎么有点像地球?其他行星是不是也这样呢?揭示课题:太阳系一、太阳系家族成员1、师: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2、师引导: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师:查找资料,了解太阳系家族成员之间还有哪些不同?二、介绍太阳系成员知识。

1、师分别介绍:太阳、木星、彗星、小行星、流星知识。

2、讨论:小行星与大行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1、生谈收获2、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太阳系家族,而且你们也学会了搜集资料,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1、学生观察。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了解到: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学生认真倾听。

2、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哈雷彗星。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5太阳系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5太阳系教科版

二、认识太阳系1、获取初始概念师:你们认为太阳系是什么样的?生:(预设:八大行星、太阳)师:这就是太阳系了吗?今天我们来借助虚拟现实设备,带领大家走进宇宙当中去观察了解太阳系。

2、借助VR进一步认识太阳系(1)第一次观察——场景1师:身处宇宙中之后,你认为的太阳系是什么样的?生:(预设:围绕太阳旋转——师:都是这样吗?)师:它们各自有没有差别?让我们飞得更近一些再来观察观察。

(2)第二次观察——场景2师:通过观察,能不能说一说什么是太阳系?生:(预设: **星有卫星——其他星也有吗?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大小不同——大小相差多少?有的有卫星有的没有——你看到哪些有哪些没有?公(自)转的周期不同——怎么不同了?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直观认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了解到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等。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形成、行星运动的规律等深层次内容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学会用图表和文字描述太阳系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2.难点:太阳系形成的原因、行星运动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宇宙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行星的特点,总结太阳系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行星特点的资料卡片;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4.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的美丽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太阳系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观看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结构。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系》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系》教案
教学
反思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的各种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太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天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球、月球和行星等。

他们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太阳系的整体概念和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太阳系的整体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掌握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能够描述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太阳系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太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基本知识、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难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或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天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各种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太阳系的模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用于小组讨论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太阳系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组成。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中的各个行星以及太阳系的特点。

教材内容涵盖了太阳系的形成、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太阳系的资源分布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太阳系的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宇宙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太阳系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勇于提问,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

2.让学生掌握太阳系的运动规律,理解太阳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系的构成及各个行星的特点。

2.太阳系的运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太阳系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太阳系模型或挂图,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3.准备行星特点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太阳系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2.呈现(10分钟)呈现太阳系的模型或挂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接着,介绍太阳系的各个行星,包括它们的名称、特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太阳系的问题。

例如:“太阳系中的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
《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 过程与方法
●明确太阳系中天体的不同属性并据此对他们进行分类。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太阳系的平面图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绘制太阳系的平面图形。

【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六年级学生的课外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了,通过日常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对于宇宙和天体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知道恒星是有生命的,恒星衰变之后会转变为白矮星,并最终成为宇宙黑洞。

他们甚至在此基础上提出过有关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部分问题以及时间倒流的真实度问题。

本课在前面简单介绍几类天文现象的基础上对太阳系这一宇宙基本天体结构进行介绍、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简单明了的宇宙观,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讨无限宇宙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3.5、太阳系》word教案(4)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3.5、太阳系》word教案(4)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宇宙
第五课太阳系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

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

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

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

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告诉学生有四个矮行星(冥王星,查龙星,齐娜星,谷神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搜索相关信息的兴趣。

整个教学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的简单介绍,结合图片或视频媒体加以说明,就比较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了。

对于太阳系成员更多的信息,让学生课外再搜集,待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小结交流,课堂上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太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宇宙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天文知识的基本概念。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理解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2.难点: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促进他们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

3.准备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

然后提出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同时,展示太阳系的结构,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引导他们发现太阳系的椭圆轨道和行星的相对运动。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太阳系》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太阳系》教科版

师:通过观察,能不能说一说什么是太阳系?生:(预设: **星有卫星——其他星也有吗?大小不同——大小相差多少?有的有卫星有的没有——你看到哪些有哪些没有?公(自)转的周期不同——怎么不同了?颜色不同——为什么不同?)师:刚才的观察让大家对太阳系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这就是太阳系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这次观察活动结束后,共同回答“为什么叫太阳系?”这个问题。

(3)第三次观察——场景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回答为什么叫太阳系。

3、构建太阳系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太阳系有了这么多了解。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在头脑中建造一个太阳系,首先我们要建……然后再增加……还需要有……学生闭上眼睛,共同构建太阳系。

师:在构建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生:(预设:太难了、大、复杂、有规律、神奇)三、拓展延伸1、师:太阳系对我们来说已经很庞大、很复杂、很神奇了,那么太阳系之外是什么呢?生:银河系。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银河系。

学生介绍师:太阳系那么大、那么复杂,和银河系相比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里面是现阶段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观看、谈感受。

2、师:科学家们对宇宙刻苦的、不断研究,缘自于对所研究对象的深深热爱,我们来听一听这首《太阳系之歌》,它的词作者是著名的火星研究专家郑教授。

希望每位同学都成为像郑教授这样《太阳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掌握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八大行星的运动和分布状况决定的,按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案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案
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
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
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

师:同样要科学的依据。
课件
师:这是一组数据,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哪一组对呢?现在来摆一下他们的距离。
生:改正刚才的纸片顺序
生上黑板摆
师:在黑板上看到的是一条线,真实的宇宙会是这样的吗?
生:
师:为什么不会?
生:公转速度,和距离
师:都不一样,我们只是为了比较远近,能感受他们巨大吗(扩大10亿倍)
师:这就是建模型
课堂上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
师:请看这组数据,是科学家测得的八大行星及太阳的直径,通过比较直径能比较出什么?
生:大小
师:谁最大,谁最小?
师: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出来了,那和你刚才画的大小是一样的呢?
师:那能通过这组数据来修改你们的猜想图呢?

师:真的可以?那请哪位同学来画水星4千多千米大小的在纸上?

师:那我们在纸上画的是以什么为标准?
3.现在来到100米,100千米,......当到100亿千米时,我们看到什么呢?
...............
生:看到一个星系,?
师:那是哪:回答得非常准确,这就是我们生活地球所处的太阳系.
课件图
师:你看了这些相片后,你感受到太阳系的什么呢?
生:地球很小
生:太阳系很大,很辽阔
师:他知道八大行星和其他很多,你是怎么了解的呢,用什么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太阳系”。

学生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这一课将扩展到对太阳系这一天体系统的认识。

太阳系这一天体系统包括的天体数目很多,天体类型也很多,每个天体都很有特点。

太阳系其他的天体是不容易观测到的,所以,本课的学习不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

而太阳系又过于庞大,所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太阳系是不容易的。

教材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认识太阳系;2: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课标中对本内容的要求为“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这一内容标准也是帮助学生宏观认识太阳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了解太阳系;通过挑战活动或资料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布;通过数学方法处理数据,并通过对比,感受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运用资料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意识到太阳系中的天体运动是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处理数据感受太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教学准备:太阳系八大行星平面模型、课件、计算器、纸、尺、4块黑板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1.回顾地球与月球的关系及运动的方式提出问题:地球在围绕哪颗星球转动呢?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这张图片的内容是什么?生:太阳系师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系。

板书主题:太阳系二、了解太阳系的构成1.调查:学生了解的太阳系(师边听,边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词语写在黑板上)2.小结:太阳系的概念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流星、彗星、小行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3.关注:九大行星变成八大行星刚刚同学们对太阳系的描述中,曾经有人提到过九大行星,那么,现在怎么变成了八大行星了呢?学生回答:师:播放视频三、了解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1.感性认识八大行星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太阳系》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太阳系》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太阳系》教学设计(精选5篇)《太阳系》教学设计篇1教学背景分析:由于《太阳系》这一课知识点较密集,所以我根据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现状。

这一课的教学没有像以往那样在科学教室中完成,而是让学生们在网络教室中进行学习。

因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快捷性。

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项交流机会,形成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在网络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

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学习-交流汇报-知识延伸。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相关天体的特征,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系的其它有关知识。

(基于网络教学信息量大的优势而设计)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形成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行情况及有关数据,能分析推理出一些基本的运行规律。

教学难点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及运行规律。

教学准备网络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非常好看的录像片,你们想不想看?(播放一段杨利伟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

你们看到了什么?欣赏完我们美丽的家-地球,你是否也想到太空去看一看呢?二、自主探究1.初步探究教师谈话: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太阳系参观游览。

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我们了?(电脑上出现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的八大行星)。

那就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看你都能发现些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言)学生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2.自主质疑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3.5太阳系》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中的各种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模型和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直观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天文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太阳、地球、月球等。

但他们对太阳系的整体认识还不够系统,对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了解也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太阳系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卫星等天体。

2.掌握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系的组成及其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太阳系中的各种天体。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模型等,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4.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太阳系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太阳系的图片、模型等。

2.太阳系模型:用于学生实践活动。

3.学生分组: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太阳系的组成,介绍太阳、行星、卫星等天体。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3.5 太阳系|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3.5 太阳系|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重要特点2、能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1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2、通过3D建模整体感知太阳系的空间排布【教学难点】1、利用3D技术营造比较真实的场景和感官体验2、太阳系建模中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已经了解了一部分太阳系的知识,但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很多学生对太阳系各个星球大小和距离没有一个比较立体的印象,我们将利用3D技术,实际空间建模,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系,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会更好地去理解太阳系独特的构造。

【所需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电脑、ppt 课件、太阳系3D课件及3D眼镜、建模支架、超轻黏土、大号红色气球(模拟太阳)太阳系相关数据表格、学生学习单、长软尺、地球仪、太阳系各个星球卡片2.学生准备:查找太阳系的相关资料,文具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技术支持设计意图一、导入1、地球仪引出建模概念2、出示课题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对建模有一定认识教师提示建模的概念教师将通过ppt揭示本课研究主题《太阳系》思考地球仪和地球的关系尝试理解建模的概念和对实际学习生活的意义PPt地球仪PPT图片一开始就直接讲抽象的建模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太适合,借用地球仪让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入手更容易理解建模意义。

从自己身边出发让学生能体会到自己和太阳系的关系二、太阳系构成1、已知的太阳系2D建模2、3D展示构建的太阳系模型3、提问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了解的太阳系1、讨论展示你所知道的太阳系2、尝试填写学习单中太阳系的组成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展示3D的太阳系模型,让学生体会平面和空间的不同构造重点介绍太阳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恒星、行星和卫星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八大行星中1、最大、最小、最近、最远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和同学简单交流观看3D视频,建立空间概念寻找数据支撑,完成学习记录单学生之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单3D太阳系模型,3D眼镜学习记录单,相关数据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我们有必要知道前概念中的有效因素。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
【教学内容】模拟太阳系、了解火星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八大行星模型、太阳系家族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8)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8)
学生抢答,“我最喜欢木星,因为木星是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
学生平板答题,提交试卷
学生举手解答,巩固“金星反向自转”“小行星带出现在木星和火星之间”“哈雷彗星周期76年,下次造访地球2061年7月28日”等知识点。
冥王星被踢出九大行星。
因为,冥王星自身质量和体积也不够,而且它不能清除轨道上的其他天体。
3.通过电子书包的分组讨论功能,让学生在建模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电子产品比较感兴趣,已有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能够完成老师要求收集的资料。学生能够快速的浏览信息,但是抓不清重点,所以在本节课中让学生自学为主,让他们在自学中获取太阳系构成及八大行星的信息。
1.通过美国航天航空局拍摄合成的图片引出八大行星之间的个头差异,引出建模。
2.数据处理
3.建模
4.我是小小讲解员
1.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美国航炭航空局拍摄并合成的八大行星的图片,从图片上来看它们的个头相差不多,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差距远远不止这些。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八大行星的差距,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大家看到了,老师准备了大小不同的球状物体,小组讨论,建立八大行星模型需要注意考虑哪些问题?
2.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是丰富啊!有太阳系天体组成的、有太阳系起源及其演化的、有八大行星的,有太阳系各天体介绍的。老师对信息进行了筛选与整合并发到了大家的平板上,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1、太阳系由哪些天体构成?2、太阳系的中心是什么,为什么以它为中心?3、太阳系有哪八大行星?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先自行阅读材料,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附表1
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过程与方法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课件、九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1. 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课件出示的材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根据课件的材料)
(5)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2)讨论:建立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
(3)提供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阅读资料。

(4)交流从数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5)讨论: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制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材料?
(6)教师提示: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大小。

(7)学生计算。

(8)部分操作:
·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

·根据各行星的直径,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

·将行星插在支架上。

(9)思考: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那么模型中的各行星的距离和大小是怎样的?
(10)根据假设计算。

(11)集体在操场上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立。

(12)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练习】
完成课件中的练习题。

【总结】
学生谈在本节课中学习的体会和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