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舆情应对工作的十大误区_杨兴坤

合集下载

对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认识三大偏差等10则

对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认识三大偏差等10则

对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认识三大偏差等10则作者:来源:《声屏世界》2012年第09期对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认识三大偏差突发事件会因为新闻报道的介入而成为重大公共事件。

这是政府层面,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一线的政府官员中,不少人一直以来所持的看法。

这并非客观态度,没有正视我国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有所增加的客观现实。

强调突发公共事件的客观性,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态度。

重大突发事件差不多“十五天换一个”,舆论关切不必在意。

这是一种侥幸态度。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以这种片面认识作为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某种指导性潜规则,本地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常常花心思想办法搪塞新闻报道,设法绕开舆论关切,等着其他地区发生新的重大突发事件,盼着媒体关注转移到新的重大突发事件上。

媒体只有第一时间客观报道的责任,没有进行舆论引导的义务。

重大突发事件牵涉多方利益,涉及人群广,社会关注度极高。

由此,不少媒体人认为,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上,政府无任何理由设置条件,妨碍媒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

这一认识混淆了“新闻报道”与“舆论引导”的异同。

固然舆论引导寓于新闻报道,但舆论引导又高于新闻报道,舆论引导是新闻报道的功能和目的属性。

舆论引导是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重要环节,舆论引导得当有助于处置工作顺利开展,反之则会被动。

媒体既有第一时间客观报道的责任,更有承担舆论引导的义务。

(据伍义林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第7期)广电上市需要做到“三个明晰”产权明晰。

经营性资产的剥离首先会遇到明晰经营权的问题,而广电在“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所有权和经营权模糊处理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存在是广电上市的一大障碍。

例如,2008年电广传媒改制重组流产,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产权不完整、关联交易过多、治理结构不规范等。

管理明晰。

长期的行政体制容易造成上市企业简单翻牌,管理人员依旧,管理机制依旧。

例如,有些改制后的集团公司新组建的董事会中,总台的党委书记任集团公司的党委书记,台长兼任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总裁,这样无视经营能力的权力集中,缺少管理层与经营层的制约,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政府舆情引导的十大策略

政府舆情引导的十大策略

政府舆情引导的十大策略
杨兴坤
【期刊名称】《党政论坛》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舆情及其引导是现阶段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

文章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政府舆情引导工作的策略与方法,并进行了简要的案例分析,方法有良好的操作性,对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杨兴坤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政府舆情引导的十大策略
2.重大疫情中政府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3.引导与规制: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政府应对的双重策略
4.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政府网络的舆情控制与引导策略
——以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等为例5.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政府网络的舆情控制与引导策略——以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等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舆情管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

舆情管理是指对公众的情绪、态度和意见进行全面掌握和有效引导,以维护组织或个人的声誉和利益。

然而,舆情管理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信息爆炸和传播速度快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上的信息爆炸,舆情信息的传播速度比以往更快。

这给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组织需要更及时地获取舆情信息,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可能会导致不准确或失实信息的扩散,给舆情管理带来更大的困难。

对策建议:建立实时监测机制组织需要建立实时监测机制,及时获取舆情信息。

可以利用关键词搜索、监测软件等工具对各类网络平台的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和收集。

同时,建立专门的团队负责舆情监测和分析,可以更及时的掌握舆情动态,制定有效的对策。

问题二:虚假信息与网络谣言在舆情管理中,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是常见的问题。

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快,使得谣言能够很容易传播并影响公众观念。

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对组织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和不稳定。

对策建议:加强信息核实和真实性评估面对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组织需要加强信息核实和真实性评估。

可以利用专业机构或专家对舆情信息进行评估和鉴别,减少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传播。

同时,组织还需要及时回应和澄清,向公众传递真实的信息和事实,以维护声誉和形象。

问题三:舆情危机管理能力不足舆情危机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舆情负面影响甚至伤害组织声誉和利益的事件。

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组织具备专业的危机管理能力,包括危机预警、危机应对和危机平息。

然而,很多组织在面对舆情危机时,由于缺乏经验和应对策略,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对策建议:建立健全的舆情危机管理体系组织需要建立健全的舆情危机管理体系,包括危机预警机制、危机管理团队和应急预案等。

在日常工作中,组织应加强对危机预警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危机。

虚拟社会的舆情风险防治

虚拟社会的舆情风险防治
[6 ]
阶段 。
[5 ]
我们将网络 舆 情 大 致 分 为 隐 藏 — 触 发 — 发 展 — 爆发 —消退五 个 阶 段 。 对 于 网 络 舆 情 隐 藏 阶 段 , 是 舆情监测的重 点 工 作 , 例如谣言会在这一时期逐渐 出现苗头 。 网络 舆 情 一 旦 被 触 发 , 就应及时做好舆 情上报 、 引导 、 实时监测等工作 。 而对于网 络 舆 情 发 展阶段 , 应做 好 舆 情 引 导 的 动 态 工 作 。 网 络 舆 情 爆 发阶段 , 也就是网络关注度最高的时间 , 重点 做 好 舆 情引导工作 , 这时可能需要与网民见面 , 或者 召 开 新 闻发布会 , 而这时事件也可能处于最难处理 的 阶 段 , 例如可能出 现 人 群 聚 集 等 。 网 络 舆 情 消 退 阶 段 , 也 。 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 防止舆情“死灰复燃 ” 二、 虚拟社会舆情触发因素及风险 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 , 风险的评估 可以对潜在风险爆发的概率及其危害性来判定 , 如舆 情风险坐标图 ( 图 1 ) 所示 , 将舆情风险概率和危害性划 分为五级, 以 100% 计算 , 每个等级相差 20% , 以此分别 对舆情风险因素进行评估 , 其中危 害 程 度 ( 或 事 件 结 果 ) 0 - 20% 主 要 包 括 引 发 讨 论 、 关 注、 质 疑 ; 20% - 40% 主要包括引发舆论攻击 、 成为舆论矛头 、 导致事件 影响扩大等; 40% - 60% 主要包括引发政府形象危机 或信任危机、 致使查处腐败等 ; 60% - 80% 主要包括引 发人肉搜索、 网络暴力 、 侵犯隐私等 ; 80% - 100% 主要 100% 表示 包括引发现实冲突 、 社会恐慌 、 群体事件等 , 危害极大, 例如舆情引发群体事件 、 现实冲突 、 社会恐 慌等 。如果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都很高 , 其风 险属于极高, 如果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都低 , 其风 险属于较低。图 1 中所示的几个区域是五种较为典型 的舆情风险状况 。 从实践来看 , 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 和直接触发因 素, 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 1. 突发事件引发舆情 一般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 、 事故灾难 、 公共卫 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 突发事件后的舆情风

给地方政府10条应对网络舆论的建议

给地方政府10条应对网络舆论的建议

给地方政府10条应对网络舆论的建议给地方政府10条应对网络舆论的建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1.我们已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

今天不仅有党报党刊、国营的电台电视台,还有都市报和网络媒体,以及境外媒体。

特别是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

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

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

湖南省委宣传部官员讲得到位:发生新闻是第一位的,发表新闻是第二位的;堵了一个记者的口,堵不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不了互联网上网民的口。

2.中国客观上已经产生一个“压力集团”,这就是3.38亿网民。

其中,包括2.26亿网民看网络新闻,新闻跟帖是最为草根化、大众化的网络舆论;1亿网民访问BBS,这是网络舆论形成和发酵的主要推手;1.82亿网民开博客且6425万人半年内更新,所谓网上“意见领袖”的博客是“权重”最高的网络舆论;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网民使用即时通讯工具,他们中的“公民报道者”托起了两种新锐的网络舆论载体——微博客和QQ群,每天都有可能用手机和互联网实时播报公共事件。

3.遭遇突发事件,政府要尽量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掌握主导权。

“危机管理”实质上是“危机沟通管理”。

例如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主张:“说真话,立刻说。

”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总结的经验是“速报事实,慎报原因”。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则要求“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4.社会问题非政治化。

研究表明,近年来很多地方的突发公共事件,包括群体性事件,当事人和围观民众的诉求都是地区性、行业性利益问题。

高明的地方领导者,总是善于把带有某种政治诉求的问题化解为地区性问题、行业性问题,把社会压力分解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一处置;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把这些具体的经济、民生方面的问题政治化,只会激化矛盾,让各种社会压力都集中到一个断裂点上。

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一、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迅猛扩散,舆情管理成为了企业、政府和组织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然而,在舆情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公众对各个机构的信任度,还可能给其带来严重的声誉损害。

首先,舆情监测与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技术虽然可以实现对大量信息进行自动抓取和整理,但对于复杂多变的舆情事件及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关系,往往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监测结果过于依赖机器算法导致缺乏主观感知,并且无法对不同媒体平台上报道内容进行有效筛选与评估。

其次,应急反应机制不够完善。

面对突发舆情事件时,许多机构往往没有预先制定具体而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

缺乏明确的指挥系统和紧密合作的团队配合使得应对措施无序且效果有限。

此外,在信息发布方面也存在问题,例如未能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达真实情况,容易引发谣言和不良影响。

此外,缺乏舆情风险评估意识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许多机构常常只在舆情事件已经发生后才意识到存在的潜在风险,这样一来,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事倍功半。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舆情事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

最后,缺乏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和方式。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大量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由传统媒体向社交平台转移。

但是许多机构对社交媒体的运用尚不成熟,往往无法及时抓住话题热点、快速反应,并与用户进行有效互动和沟通。

二、建议的解决措施针对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下是几项建议的解决措施:1. 提升舆情监测与分析能力。

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使其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舆情信息形势。

引入专业的舆情分析人员,通过主观评估和深度挖掘,提高对舆情事件的准确判断力。

2. 完善应急反应机制。

制定健全的舆情应急处理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及指挥系统。

建立紧密合作的团队,包括公共关系、法务、媒体等相关部门,并进行预案演练以提升应对能力。

同时加强与媒体间的沟通与合作,及时发布准确信息以回应公众关切。

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舆情处置是指对社会舆论、公众情绪等进行有效处理和管理的过程,是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舆情处置中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如信息传递不畅、处理机制不完善等。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加强信息传递、完善处理机制两个方面提出建议措施。

首先,信息传递不畅是目前舆情处置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舆情处置需要及时、准确地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公众,以避免形成误解和恶劣影响。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信息管控、官僚主义等原因,信息传递往往受到限制。

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政府和企业应主动公布相关信息,建立信息发布渠道,使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公众。

其次,在信息发布中应加强危机沟通能力。

舆情处置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危机沟通技巧,能够避免使用复杂、官方化的语言,用简洁、直接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公众。

此外,还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各部门之间、企业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形成信息优势,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其次,舆情处置的处理机制不完善也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处理机制不完善导致舆情处置不够迅速、科学,错失解决舆情的良机。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首先需要建立与时俱进的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

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是舆情处置工作的重要基础,它能够及时获取、整理和分析各类舆情信息,为舆情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应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

通过对舆情信息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舆情的蛛丝马迹,做好预警工作,以便及时调整舆情处理策略。

此外,还应加强协调机制。

舆情处置涉及多个部门、企业的合作和协调,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加强合作,确保舆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在加强信息传递和完善处理机制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提升舆情处置的效果。

首先,注重公众参与。

公众是舆情的主体和直接受众,他们的声音和看法应得到尊重和听取。

舆情处置人员应积极与公众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关切,并采取相应措施回应公众关切,增强舆情处置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舆情是指社会上形成一定规模的舆论对某一对象或事件的集中和关注程度,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

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互联网的普及,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也更加迅速和广泛。

舆情的处理和处置对于政府、企事业单位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不当的处理可能会导致负面影响进一步传播扩大,给企业品牌形象和社会稳定带来重大损失。

然而,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并提出对策。

首先,舆情处置问题的核心在于对舆情的把握和应对。

舆情形成和发展通常具有非线性、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了解和掌握舆情的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舆情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及时把握舆情的核心问题和变化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对策制定。

同时,要建立舆情信息采集分析机制,确保及时获得最新的舆情信息,能够精确判断舆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其次,舆情处置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舆情处置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各方参与和协同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

不同参与方对于舆情的理解和认知有所差异,信息的披露和共享也不够透明和及时。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协商,建立信息共享的机制,确保信息的全面、准确和及时传递。

同时,应注重加强对外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披露,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舆情处置中缺乏科学的决策和措施。

在处理复杂的舆情事件时,如果仅凭主观感觉和临时决策,很容易导致错误的判断和不适当的处置措施。

因此,舆情处置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模型和操作程序,将复杂的舆情问题量化、系统化,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供决策支持。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舆情处置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化建设,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危机处理经验,确保处置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最后,舆情处置中缺乏跨界合作和社会参与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处理舆情事件不仅仅是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责任,还需要广大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和支持。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问题:信息爆炸与虚假信息泛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爆炸现象越来越严重。

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发布和传播信息,这给舆情管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同时,虚假信息也不断涌现,造成了信息噪音和不实言论的泛滥。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众对信息的判断和信任,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对策建议:1. 加强信息筛选和核实能力:舆情管控部门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信息筛选和核实的能力。

引入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帮助快速鉴别虚假信息。

同时,鼓励媒体和社交平台加强自律,严格审核发布的内容,加强对虚假信息的打击和整治。

2. 提高公众媒体素养:舆情管控不仅需要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公众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

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媒体教育,培养公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媒体也应加强自身的道德和职业规范,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

二、问题:公众参与度不高与舆情炒作现象在舆情管控中,公众的参与度非常重要。

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公众参与度不够的问题。

公众对于政府的决策和舆情的影响力有限,导致政策执行困难,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

同时,舆情炒作现象也十分普遍,一些人或机构为了个人利益或传播不实信息而故意放大舆情,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对策建议:1. 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沟通:政府应积极主动地倾听公众心声,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公开度。

通过举办公众听证会、开展在线调查或征集意见等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防止舆情失控。

2. 加强舆情信息管控:针对舆情炒作现象,舆情管控部门应加大监测和处置力度。

通过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舆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置。

同时,严厉打击故意散布谣言和不实言论的行为,对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问题:缺乏有效的舆情风险应对机制舆情管控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有效的舆情风险应对机制。

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1.信息泄露和滥用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舆情管理面临着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问题。

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有些不负责任或恶意的个体或组织可能故意扭曲事实、发布虚假信息,从而对企业、政府等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一些犯罪分子也会利用网络号召暴力行为或进行侵权活动。

2.无法准确评估舆情由于互联网上信息海量且瞬息万变,舆论发展迅速且多样化,传统手段难以精确捕捉到全面而真实的舆情动态。

有时候重要内容被忽视了,一些表面上“火”的话题会被过度关注,并没有得出完整客观的结论。

这给企业或者政府决策带来了误导。

3.缺乏有效应对机制面对爆发性舆情事件的突然崛起与迅速蔓延,大部分企业及政府往往未能建立起完善进阶式预警与及时应对体系, 雪片式放大效应导致负面舆情爆发后立刻局势失控,对企业及相关利益方造成严重影响。

4.传统舆情分析工具的局限目前市场上大多数舆情分析工具仅基于关键词检索、信息量和转发分享等指标进行简单扫描与计算。

这样做虽然能够知道关注度,但无法真正了解用户态度和意见,并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此外,过于依赖技术手段容易出现误判或漏报。

二、改进建议1.加强监管与合作政府应在引导公众、企业自律的同时也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规制度以保护公众权益。

各个网络平台也应主动配合政府监管部门开展数据共享与协同行动,在不损害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增强列队介入灵活应变能力。

2.构建全面舆情监测体系除了依靠传统方式如新闻报道、论坛观察等搜集信息外,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发出语义理解及机器学习系统协助辅助人眼快速挖掘有效源内容, 从而更好了解当下舆论形势, 不再单纯局限在所谓热搜话题上,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定向的数据分析。

3.加强大数据分析应用利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舆情数据进行大规模处理和分析。

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综合各类权威信息源、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多渠道信息,制定科学的算法模型,实现对真实用户意见的精确洞察与预测。

政府舆情应对工作十大原则

政府舆情应对工作十大原则

国家机关和 国家工作 人员 , 有提 出批 评和 作 中处于不利和被动的地位 。


以人 为本 , 生 命 第一
建议 的权利 。 ” 在依法保 护公众知情权 、 监
督 权的 同时 , 要依法规范公众及 网民的监 对那些 恶意散 布虚假 信息 、 诬 陷 以人为本是科 学发展观 的基本 要求 , 督行为,
主动准备新闻通稿等 和归宿 ; 把人作为经济社 会发展和现代化 侵 犯公 民人身权 、 隐私权 、 名誉权 的行为 , 和社会氛 围。例如 ,
建 设 的动力 和 目的 , 一切 为 了人 , 一切依 有 关 主管机关 要依 据情 节轻重 和危 害程 新 闻稿件 , 主动联 系有关媒体发布事件相 靠人, 不断满足人 民多方 面的现实需要 和 度 , 应依 法追 究法律责任 。我国出台 了诸 关公告或信息 , 而不是 以“ 主人 ” 姿态坐等 实 现人 的全 面发展。从本质上讲 , 以人 为 多关于互联 网的规 定和管理办法 , 也是舆 媒体调 查事实 真相 和进行 现场报道 。尤 本 就是一切从 “ 中国最广 大人 民的根本利 情 应对 工作 的法律 依据 , 例 如《 互联 网信 其是对重大敏感事件 、 突发性事件的新闻 益” 出发 , 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 不断满 足人 息服务管理办法》 等。 报道 和舆论 引导 , 要努力 抢 占先 机 , 把握
危 害 国家 利 益 以及对 网络监 督 压 坚 持以人为本 , 就是要 尊重 人的特性 和本 他 人 、
四、 主动应 对 。 抢 占先 机
舆情 一 旦 发生 , 相 关部 门应 通过 媒
打击 、 报复 的 , 对违反有关 网络管理或 体 , 主动 宣传 , 营造 有利 的主流舆论 态势 质, 把人 民的利益作为一切 工作 的出发点 制 、

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舆情管理是企业、政府等组织对社会公众在对其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发生的影响进行管理的过程。

好的舆情管理对于组织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对组织的声誉、品牌价值甚至生存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舆情管理并不总是轻松的,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

本文将探讨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缺乏及时反应舆情管理是一件需要及时反应的工作。

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许多组织并不能及时地反应。

这通常是由于缺乏一个快速反应机制所致。

企业应该考虑建立一个良好的舆情监测和反应机制,以确保随时可以采取必要的行动。

2.缺乏透明度对于组织而言,透明度是建立其声誉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组织可能会缺乏透明度,这会导致信息不足或者不准确。

透明度问题可能会引起公众的不信任,并对组织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对策是组织应该始终保持透明度,并确保可以透明地传达信息。

3.缺乏危机管理计划当危机发生时,组织可能没有准备好应对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下,组织可能会在应对舆情问题时出现失策。

组织应该建立一个危机管理计划,确定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措施、策略和责任分工。

4.缺乏对社会舆情的深入了解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深入了解社会公众对其活动的态度和看法非常重要。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组织可能没有对社会舆情进行深入了解。

这可能会导致组织在舆情管理过程中出现困难或者错失机会。

对策是组织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舆情分析方法,进行对社会舆情的深入了解,以指导和改进舆情管理工作。

5.缺乏对话沟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是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公众对其活动的看法和反应。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组织可能会缺乏对话和沟通。

这可能导致公众对组织的不满和不信任。

对策是组织应该建立一个对话和沟通的平台,使其可以与公众进行交流和互动。

6.缺乏专业的舆情管理团队舆情管理需要专业的能力和知识。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组织可能没有一个专业的舆情管理团队。

这可能导致组织在面对舆情问题时不知所措或者没有有效的应对办法。

政府舆情引导的十大策略

政府舆情引导的十大策略

作者: 杨兴坤
作者机构: 北京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出版物刊名: 党政论坛
页码: 18-2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3期
主题词: 信息化发展战略 舆情引导 网络安全 十大 政府 安全保障能力 国家安全 第一次会议
摘要: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力公室工作细则》、《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2014年重点工作》。

该领导小组将着眼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也从—个侧面表明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越来越重要。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偏差与对策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偏差与对策

作者: 向骏;向福明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闻与法学学院;湖北省秭归县委政法委维稳办
出版物刊名: 领导科学论坛
页码: 16-1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偏差;对策
摘要: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突发事件频发,随着网络媒介的深度介入,一些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方面,往往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应对体制机制不健全、应对时效滞后、综合应对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偏差。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就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应急预案制定、网络舆情引导、网络技术监控、网络舆情应对的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完善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综合能力。

地方媒体舆论监督十大误区

地方媒体舆论监督十大误区

地方媒体舆论监督十大误区
蒋帅璞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09(000)015
【摘要】当前,地方媒体在舆论监督上存在着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来自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群众,也来自地方新闻工作者本身。

因此,有必要澄清地方媒体舆论监督上的误区,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舆论监督理念,提高舆论监督效果。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蒋帅璞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的现状及问题探究 [J], 马骏
2.地方媒体如何在舆论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 [J], 黄玉华
3.新媒体崛起后地方媒体舆论监督报道之应对 [J], 蔡成
4.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生态困境探索 [J], 张期望;
5.将"异地舆论监督"进行下去——兼论地方媒体如何做好异地舆论监督 [J], 赵乐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谣言的产生与舆情引导

网络谣言的产生与舆情引导

网络谣言的产生与舆情引导作者:杨兴坤吴向向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03期摘要: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

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是极为复杂的。

其中,心理原因是滋生谣言的内部因素,社会原因是产生谣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技术为谣言提供了便利,政府公信力下降助长了谣言滋生。

此外,个人、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合力加剧了谣言的形成和传播。

要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需要政府、社会、传媒、个人等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谣言应对;舆情引导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5)03-0085-06突发事件爆发后极易引发谣言。

如1923 年日本东京大地震后,关于旅日朝鲜侨民纵火、投毒的谣言,使2613 名在日朝侨被杀;1978 年希腊塞萨洛尼基市地震后,谣言造成该市超过半数人逃走、固定资产被抛售和食品遭抢购等恐慌。

谣言不仅扰乱社会生活秩序、危害社会稳定,还会降低政府公信力。

消除谣言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舆情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有效地应对谣言、消弭谣言。

一、谣言与网络谣言谣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一般是指没有事实基础、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方式传播的言论。

某些人(或者某一群体、集团和国家)出于特定的动机和目的,可能会主动制造或散布一些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谣言。

美国社会学家波斯特曼和奥尔波特(Postman&Allport)曾提出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他们通过这个公式指出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及其模糊性成正比关系,即事件越重要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社会效果就越大,而当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近于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1]。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如网站、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手机短信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部门协同配合完成
亡人数的情况时有出
○杨兴坤
的,而不是某个部门
现。
能独立有效应对的。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就有媒体 新闻媒体监督力量的增强,媒体逐渐 任何网络舆情一般都会至少涉及宣
曝出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 觉醒,这种观念已经不适时宜了。 传部门、新闻办、新闻出版部门、事
经想给某网络媒体300万元封口费,
论的焦点,涉及到事件责任承担问 题,就会有人质疑和反问。在网络舆 情应对中,面对质疑和反问的时候,
前,舆情应对工作主要存在以下观念 于耳,流言小道消息不断,事态不断 切忌草率作答回复。
上的误区:
扩大升级。这种观念是官本位思想的
四、舆情乃是宣传部门的事
一、事实真相应该可以掩盖
体现,相关部门应及时摈弃这种观
五、小事化了,勿惊动上级
相,最终收取封口费的记者也受到了 论、给事实定性、给事件盖棺定论。
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都有“大事
法律的惩处。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舆情应对工作是严肃而认真的事情, 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事不如
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封 在没有调查清楚真相前,就草率地发 少一事”的心态,于是尽量避免发布
道要求,一些政府部门并不是以平等 70码左右”,还很难直接看出是一个 大、大事拖炸”,使舆情爆发,不
的心态,主动满足其要求,特别是对 结论性的言论,而其关键之处在于, 可控制。
于自己不想公布的信息,往往采取打 车速快慢是案件的关键点,是舆情争
我们强调将突发事件、信访案件
2013年5月号 党政论坛 19
相关事实,而面对媒体的时候,也采 取尽量不说少说为宜的策略,公众就 难以了解事件真相,而媒体总会不断 追问,如此便会形成恶性循环。
盘根问底,报道事实真相是媒 体的基本职责和权力,也是媒体存在 的根本基础。因此,不要认为媒体报 道就是在挑刺揭短。报道事实真相、 揭露社会问题、追查问题原因是媒体 的职能,与政府部门应履行自己的职 责,做好份内之事一样。当然,我们 也要求媒体不能捏造事实,报道虚 假信息。
三、公布事实就是公布结论
件主管部门。总之,只要与部门业务
以封锁消息。2008年7月14日河北蔚县
信息公开是舆情应对工作的基本 和职能相关,舆情应对就是其不可推
矿难事故发生后,也曝出当地政府及 原则,信息公开只需要公布已经调查 卸职责。
企业,给记者封口费,以瞒报矿难真 清楚、查证核实的信息,而不是下结
主观地认为,只要保密工作做得好, 权干涉其新闻报道,更没权力指令媒 舆情应对只是宣传部门或者新闻办的
事实真相应该可以掩盖。随着我国政 体,这是中西方观念和传统的差异, 职能,自己完成本职工作即可。尤其
府追责制度和引咎辞职制度的逐步建 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 是对于网络舆情,有的部门或工作人
PARTY&GOVERNMENT
FORUM
当代行政
PARTY & GOVERNMENT FORUM
等尽量化解在基层,就地解决。但一 旦爆发突发事件,出现舆情,并不能 采取私下化解、瞒报压制等措施,这 是不利于事件处置和舆情应对的。
六、重视事件,却忽视舆情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多发,因而近年 来群体性事件也屡次发生。各级地方 政府对群体事件的应对和处置极为重 视,危机管理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 能力也不断地得到提升。在突发事件 和舆情的应对中,有些政府部门重视 突发事件本身,却往往忽视舆情的应 对,普遍存在这么一种心态,即:事 件我们已经处理好了,网上管它怎么 说去吧;事件我们已经处理得近乎完 美了,公众还能说什么。 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观念,在 处置突发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始终 都伴随着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并应 及时总结,在事件处置过程还应及 时了解舆情的焦点、动向,及时回应 公众和网民的关切,合理引导舆论, 同时,应以最快的速度将事件处理进 展、处理结果,及时通告媒体,让公 众和网民知晓,这样可以平息很多不 必要的舆论。2008年1月7日,湖北省 天门市发生的城管殴人致死事件中, 尽管当地政府当即组织调查并进行处 理,但过了几天才公布事件真相及调 查处理结果,致使不实传言通过网络 炒作演变成社会现实舆情,引发上万 人游行。 七、事实已明了,沉默是金 部分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 和舆情的时候,存在这么一种认识: 事实真相已经查明,无需再多言,媒 体和公众可以通过相关网站或公告查 询,这时沉默是金,言多必失;或者 是事实明摆着,大家自己看吧,我们 不讲。但是公众和媒体即使知道事实 了,他们也希望从政府权威部门的口 中说出来。这时政府不能害怕讲,
立和完善,某些政府
员认为,我们工作不
部门或政府官员,因 为害怕追究责任,也 倾向于封锁消息,掩
政府舆情应对
接触网络,甚至单位 只有内网不能连接外 网,网络舆情工作与
盖事实真相,甚至不 惜捏造事实、撒谎。 我国频繁发生的矿难
工作的十大误区
我们有何关系? 但事实上,舆
情应对工作是需要多
事故中谎报、瞒报伤
PARTY&GOVERNMENT
FORUM
当代行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IRECTED BY SHANGHAI PARTY INSTITUTE OF CCP &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思 想观念会无形地影响人们的 行为。错误的观念会给工作 造成极大的危害和障碍,目
压手段,认为可以指令媒体,让其保 持沉默、让其“闭嘴”。这反而激起 媒体和公众的愤怒,使质疑批评不绝
而应主动讲、大胆讲、大声讲、多 讲,让更多的人知道事实真相。例如 2010年2月20日至21日山西的地震谣 言,就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各种形式, 诸如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短 信、公告、新闻发布会等进行辟谣, 在这种情况,如果保持沉默,或是只 能通过网络发布相关信息,结果可能 是灾难性的。
八、网民不讲理,不予理睬 某些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或舆 情爆发后,常常抱怨公众或网民不明 真相、被人利用,不讲道理。他们认 为事实清楚,案情明了,于是对部分 公众或网民的质疑、“无理取闹”不 予理睬,置之不理。有的政府部门认 为,事实已经调查清楚,事件已经平 息,就完事大吉了,殊不知舆情就像 野火一样,一有风吹草动,点点星火 又会死灰复燃。这种不理不睬势必会 激怒媒体和公众,激发其逆反心理, 导致事件和舆情升级。 从现实情况来看,诸多群体性 事件都是由于对小的舆情不重视, 对公众的合理要求不闻不问,矛盾挤 压,一拖再拖,最后导致事件升级。 甘肃陇南“11·17”打砸抢烧事件、 贵州瓮安“6·28”事件、云南省孟 连“7·19”胶农事件、河北省定州市 绳油村“6·11”事件,部分原因都是 由于未及时处置舆情和矛盾。 九、舆论即曝光,挑刺揭短 有的政府部门或公务人员认为, 舆论就是曝光,媒体就是来挑刺的, 揭人短处的。因为这种心理和看法, 这些部门和公务人员害怕接触媒体, 常常与媒体对立,怀疑媒体的意图, 不信任媒体,常采取不理智或过火的 言行。国内已发生多起打砸媒体记者 及其报道器材的事件,就是这一问题 的最好例证。因为害怕曝光,害怕媒 体挑出更多问题,这些政府部门或公 务人员就会尽量不让媒体报道、知晓
压制舆论不可能解决问题。
案”中,交警在案情通报会上称“当 拖再拖,或岿然不动、不理不睬。而
二、政府完全可以指令媒体
时车速在70码左右”引起了网友的质 网民和媒体最受不了的就是“不被重
舆情或突发事件一旦爆发,面 疑,最后杭州市公安局不得不对此公 视”,当媒体吸引不到眼球的时候,
对各路媒体的质疑、提问及其采访报 开道歉。在此案件里“当时车速在 便会“发难”,最终导致“小事拖
舆情应对工作涉及诸多主体,
面对突发事件或敏感问题引发 念,将媒体和公众置于与自己平等的 包括公安部门、宣传部门、新闻办、
的网络或社会舆情,某些政府部门 位置上。
共青团、教育部门、企业、行业协会
或企业,害怕事实真相暴露,害怕矛
媒体在西方被称为第四权力,具 以及事件主管部门等。在有些部门或
盾升级,首先想到的是封锁消息,并 有与政府相等的权力和地位,政府无 公务人员中存在一个观念误区,认为
十、家丑不外扬,内部解决 “家丑不可外扬”是中国几千年 的传统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家丑”已经 难以不外扬了。因为受这种思想的影 响,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出 现问题后,常常寻求办法尽可能内 部解决或者在一定范围内解决,私下 解决,相关信息也只在内部或一定范 围内传递,可是往往最终信息还是 走漏了。 消息一旦走漏,舆论哗然,必 然导致事件升级,引爆舆情;即使 消息一时没有走漏,也会引起网民猜 疑、媒体质疑,必然出现谣言和小道 消息,引发舆情,导致事件升级。因 此,做不到“家丑”不可外扬,就不 能寻求内部解决问题,“家丑”一旦 传出去会放大负面问题和问题的负面 影响。总之,现代社会,政府或其 他组织在出了问题后,一开始就应主 动暴露“家丑”,彻底公开信息,公 开解决问题,更有利于事件处理和舆 情应对。 舆情应对与媒体工作,应摈弃 上述错误观念和错误认识,才有利于 突发事件的处理。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经济 与管理工程学院)
口费”是封不住真相,封不住事实 布结论,转移舆论焦点,不仅不利于 相关事件或舆情的信息。同时,害怕
的。总之,无论是网络舆情,还是其 舆情引导,还会引起网民和公众的更 事情“捅出去”了,上级会怪罪,
他舆情,简单封堵、一堵了之的时代 多质疑与不满,进而成为舆论攻击对 会受到上级的惩罚,于是采取鸵鸟
一去不复还。一味删帖、封堵信息、 象,成为舆情的焦点。在杭州“飙车 政策,或心存侥幸、犹疑观望,或一
(责任编辑 矫海霞)
20
党政论坛 2013年5月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