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

一、

1.鲁迅:A、受古典文学熏陶,受中国民间艺术熏陶;B、幼年未产生从文思想,准备以“从医”为职业。C、弃医从文,要改变他们的精神——推文艺。

郭沫若:A、从小受古典文学熏陶,对人物传记相当喜欢;B、从小就有“文学倾向”;C、“弃医从文”,富国强兵的意识,选医,五四运动波及日本留学引发压抑的文学兴趣。

G&L:虽都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但是鲁迅在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比郭沫若有更痛苦的思想斗争,又在更深层、更复杂的思想内涵过渡中各方面的准备也更充分,几乎同时崛起的新文化运动中,领域不同,采用的斗争形式不同,所信奉的文艺观点不同,思想转变的情况不同。接受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文艺思想的侧重点不同

鲁迅:1、对东欧弱小民族的作家作品,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较重视。2、文艺思想上,对日文艺批判家厨川白材等人的文艺观点较欣赏。3、进化论对他曾产生过长远的影响。

郭沫若:1、偏爱泰戈尔的作品,歌德、海子的诗歌和小说,俄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剧作,美诗人惠特曼的诗歌等也给他深刻的影响。2、文艺思想上,受尼采学说:论神论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

2、思想转变的情况不同

鲁迅:经过较长时间阵痛的渐变后而发生质的飞跃,最后成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接受马列之一之后才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3、创造化倾向创作方法不同

鲁迅:小说描写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更多的是破坏性的呐喊,贯穿着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郭沫若:《女神》等憧憬着革命思想和强烈激情,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基础。

二、两人最初的误解和隔阂

1、“处女媒婆”说

编排时鲁迅创作置于翻译之后,郭沫若提出质疑,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精加遏制。鲁迅重视翻译,认为应先翻译,才能促进中国文学创作,郭沫若尊重创作,相对看轻翻译,对于中国文学发展途径不同

2、《呐喊》的评论

成仿吾全面批判《呐喊》,创作社与之矛盾产生,郭沫若在创作社。

3、半途而废的联合行动

A、同居广州,仍未曾见面。

B、鲁迅在创作社成仿吾起草的宣言上签字,政治场一致。

C、鲁迅长去创作社购书谈天。

D、鲁迅创作社从误解,对立到隔阂逐步消除

4、“革命文学”论争中笔墨相机

A、成仿吾在日本接受极“左”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影响,他认为《创造周

刊》的使命已过去,没必要与鲁迅联合。B、创作社同仁改变了态度。C、《文化批判》《原<创造周刊>》首先对准了鲁迅。D、1928.8杜荃(郭沫若)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判鲁迅,鲁迅反击,评价,“左联”成立。

5、“一瞥”引起的风波

A、1931.8.12鲁迅作《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演讲对文学研究会的评价高些,对创作涉及极其革命文学评价低些,,“有些才干+流氓式”的

B、郭沫若的反驳,鲁迅同时反唇相讥。

C、重开论战的激烈,言辞程度并不亚于上一次。

6、在两个口号论争中消除隔阂

1936.8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与“国防文学”的两个口号论争

1936.8鲁迅抱病写《参徐懋庸并关于同一战线问题》郭沫若读后写了《搜苗的检阅》一文,发表了带有自我检讨性质的感想,两人隔阂消除。

郭沫若的遗憾:1936.10鲁迅去世

郭沫若追悼鲁迅:方悬明叠坠双星东亚西欧殒泪

饮诵二心憾无一面天地南北遍招魂

郭沫若感激鲁迅,对过去受到鲁迅的批判感到高兴,自慰

7、文学成就与学术成就之比较

A、都广泛的从事了文学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所获取的成就都十分突出,但由于两人的思想文化气质和学术能力,学术兴趣的差异,所以在各自有明显的侧重点。

B、a、都涉足到小说创作,历史小说创作和杂文撰写方面,虽均有建树,但就各自达到的水平获得的成就以及产生的影响来看,鲁迅显然胜过郭

b、均涉及就提诗词创作,并有不少佳作,可说各有千秋

c、郭还致力于新诗和历史剧创作,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也是鲁未涉及的领域。

d、就从事的领域来看,郭比鲁更广一些,从创作成果的影响来说,鲁比郭大一些。

鲁迅与胡适比较研究

一.“胡”是引起争议的人物之一

1.a.他参加过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特别是文学革命发挥过带头的革命的作用。

b.他又从新文化运动的同一战线分化出去,后来国民党反动政府服务。

2.1954年国内曾对胡适展开过一次规模巨大的批判运动,这对清除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影响还是有意义的,但在某些论文和学术著作中,出现了一种简单化的趋向,忽视胡的变化有一个过程。

3.新时期以来,开始探讨如何正确评价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1.从战友到分到杨彪:

他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共同为现代文学的诞生,发展和成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曾相互配合,并肩作战。后来,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共产主义者;胡适一直追随国民党,最后死于台湾。

2.两人情况比较:

1)同是家庭破落,但是影响不同:

a.鲁迅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中并不很愁生计,但家中发生两次变故,封建大家庭逐渐破落,家庭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世态炎凉,认识到上层社会的丑态和冷酷,给鲁迅的思想发展以深刻的影响。为此,他总是用冷峻和批判的目光审视社会和中国的文化传统。

b.胡适生于官僚地主兼茶商家庭。胡适家庭也因两次大变故而破落,与鲁迅家庭相比,胡适的家庭还过得去,送胡适入私塾读书,因此,胡适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c.两人所受影响不同:胡适的影响是多元的,复杂的。对社会人情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鲁迅那么深刻地认识,因此缺少鲁迅那种冷峻和批判的目光。

2)同样到农村,但认识不同:

a.鲁迅小时候到农村,对于中国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有初步了解,也可以说是鲁迅认识中国社会的第一课。所以,后来鲁迅献身新文化运动拿起笔进行写作时,主要以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并由此形成了他小说创作中独特的农民问题主题。

b.胡适的童年也是在农村度过的,他了解农民应该比鲁迅更多,然而事实却相反。

c.与鲁迅相比,造成胡适的先天不足,不了解中国农民问题以及农民的命根子——土地问题

3)同样走上人生之路,但所抱态度不同:

a.18岁的鲁迅离开家,独立地走上人生之路、

鲁迅有以下几种选择:

①去做幕友或商人

②进本地的“中西学堂”或是“求是书院”

③去南京。开始在江南水师学堂,后进南京矿路学堂。在这里,受严复《天演

论》的严重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觉得要进步深造,所以想去日本留

学,正好有官方派遣,如愿以偿,鲁迅抱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走上人生之

路,具有鲜明的必然性和主动性。

b.胡适表现为偶然性和被动性

从家乡到上海求学完全是母亲的主意,胡适只不过顺从而已,到上海后,为了不上维新方面的知识,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考取官费留学生,也是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