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语文教案]八上短文两篇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是一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短文写作技巧的好文章。

本期教案主要针对该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中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提高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写出自己的短文。

2、教学重点(1)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短文写作技巧。

3、教学难点(1)提高写作能力,由浅入深地展开短文写作。

(2)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写作2、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学生自学第一篇短文《菜市场的买卖》,尝试总结其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课堂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第一篇短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短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语言运用等进行讨论,以确保学生准确了解文章内容和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4)写作指导教师列举短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语言运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写出自己的短文,也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写出自己的短文。

(5)学习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三、教学效果评估1、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并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学生在短文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教学反馈(1)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2)教学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下一节课进行调整和完善。

八上短文两篇教案

八上短文两篇教案

八上短文两篇教案教案标题:八上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短文;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篇适合八年级学生的短文,主题和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关;2. 针对每篇短文准备一套阅读理解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3. 准备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短文写作。

教学步骤:第一课:阅读理解1. 导入:通过图片、问题或引言等方式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2. 阅读短文:让学生阅读第一篇短文,理解文章大意;3. 阅读理解题目:根据第一篇短文准备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理解题;4. 讲解答案:让学生交流答案,并解释正确答案的原因;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短文中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答案;6.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他们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向全班展示。

第二课:短文写作1. 导入:复习上一课的阅读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2. 解读写作要求:给学生讲解写作任务的要求和要点,例如写作主题、结构和语言表达等;3. 分组合作: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短文进行写作;4. 策划和组织:每个小组根据写作要求,共同策划和组织短文的结构和内容;5. 写作实践: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写作实践,互相合作、互相帮助;6. 交流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他们的短文向全班展示,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频率和量;2.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3. 定期组织写作比赛或阅读分享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评价:1. 阅读理解题目的答案和小组讨论的质量;2. 学生短文的写作质量和合作程度;3. 学生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上是一份针对八上短文两篇的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八上短文两篇 教案

八上短文两篇 教案

八上短文两篇教案教案标题:八上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八年级上册的短文。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巧,正确地阅读和理解短文的内容。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短文,培养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短文,培养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短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和相关课文。

2. 课堂教具:投影仪、黑板、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问题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短文一(20分钟)1. 教师先简要介绍短文的主题和背景,引导学生对短文内容进行预测。

2. 教师朗读短文,学生跟读。

3. 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4.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短文的整体理解和讨论,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短文的理解。

三、阅读短文二(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短文的主题和背景,引导学生对短文内容进行预测。

2. 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3.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短文的整体理解和讨论,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短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对短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提供一些与短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进行相关的讨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和总结。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阅读相关的短文,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对短文内容进行预测、个人或小组合作阅读、整体理解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通过拓展延伸的环节,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文两篇》,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 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写作手法的深入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并查阅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课文的写作手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背影》的学习,理解文章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典型描写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八、教学步骤:1. 让学生预习课文《背影》,了解文章背景,阅读课文。

2. 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驱动学生深入思考。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等,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散文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贴近生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篇具体的短文。通过分析《背影》和《鹿柴》,了解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表达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作美的散文。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感受两篇短文的主旨思想,特别是作者对亲情和自然的情感表达。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会从字词、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分析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评析作品。
举例解释:
-在《背影》中,重点分析父亲送别场景的描写,理解其中蕴含的父爱深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短文两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品味;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美好情感的关注,激发对家人、自然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巧,为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短文两篇》这节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反思。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策略方法
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导学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读准字音: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荇(xìnɡ)
2。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3.教师配乐范读
4.巡视指导,归纳总结
5.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研读共品
三、研读课文:
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七、探究方法
1.意境优美。2。结构缜密.
3。语言凝练。
教师出示问题,适时引导
师友相互讨论谈感受。
全班交流心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提高
八、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九、布置作业:
1。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
教师总结提升。
教师点评,作重点强调。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四、把握文章主旨
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师适时引导,进行学法指导。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1。师友讨论共品.
2.全班交流。
互助释疑
五、交流疑点,互相解答。
六、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协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协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所以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水平。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个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能够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积聚一些白话虚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了解作者丰厚巧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才干目的1.注重诵读,在读的进程中掌握文意,逐渐提高先生的自学才干。

2.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育先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才干。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巧、言语的精练及规划的匠心所在,提高先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才干。

德育目的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真美妙,培育先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冷静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先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规划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画了优美的山川风景,言语精巧,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画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言语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员应指点先生朗诵,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拍、韵律、情调,在诵读中细心品味文章的言语,深化作品意境,取得美的享用。

教学中宜以朗诵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拟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言语作风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先生留意比拟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言语作风,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预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诵磁带●课时布置、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点朗诵,力图美读课文;在重复诵读中,全体感知文意;激起先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先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化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教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教案你喜爱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方、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消失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消失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方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非常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状况。

分小组竞赛,检查积累材料的状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留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诞生贵族家庭。

剑桥高校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同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同学朗读课文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非常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学问归纳、总结。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两篇短文的主旨,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抒情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中国古代文人情怀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重点:两篇短文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对中国古代文人观察自然、抒发情感的方式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深层含义。

激发学生通过文言文学习,体验和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感悟。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医学家,其《答谢中书书》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苏轼: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其《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夜游承天寺的经历,抒发了作者的超脱情怀。

教学准备:《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课文PPT课件,包含陶弘景、苏轼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两篇短文内容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自然”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陶弘景和苏轼的图片及简介,简要介绍两位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陶弘景和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缥碧”、“婀娜”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及其情感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情感与自然:讨论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短文两篇》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 课文《荷塘月色》的阅读与解析。

2. 课文《秋天的怀念》的阅读与解析。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荷塘月色》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课文《秋天的怀念》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1. 对课文《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2. 对课文《秋天的怀念》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进行深入解析。

3.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2. 利用黑板和PPT辅助教学,清晰展示课文结构和重要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2.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荷塘月色》和《秋天的怀念》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内容解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4. 修辞分析: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技巧。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2)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课外文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两篇》教案篇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导语】《短⽂两篇》即《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短⽂两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短⽂两篇》教案⼀ 教学⽬标 1、背诵并默写课⽂。

2、掌握常⽤⽂⾔词语,理解课⽂⼤意。

3、品味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课⽂;背诵、默写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内容:《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封书信,作者⽤凝练的语⾔描绘了秀美的⼭川景⾊,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之美的⾃豪感。

学习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导⼊新课。

简介作者古⼈云:“仁者乐⼭,智者乐⽔。

”⼭⽔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数⽂⼈墨客的⽆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量的歌咏⾃然⼭⽔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篇⼭⽔⼩品——《答谢中书书》。

⼀、简介作者 陶弘景(学⽣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

⼆、范读课⽂ a.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b.⾃由朗读课⽂两三遍,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三、疏通⽂意 a.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有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指欣赏。

b.全⽂讨论,理解⽂章⼤意。

在四⼈⼩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c.教师抽查背诵。

四、品味、探究⽂章内涵 齐背课⽂,思考下列问题: a.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b.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川景⾊的? 四⼈⼩组讨论交流,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知⾳⽐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仰视“⾼峰⼊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平看“两岸⽯壁”“青林翠⽵”,最后⼜分“晓”“⼣”两层来写,⼀句⼀景,次第井然。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和主旨。

(2)分析和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运用文学语言进行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2. 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写作指导书籍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短文两篇》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标记出不理解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准备与同学交流。

3. 课堂讲解:(1)老师讲解《短文两篇》的内容和主旨,解答学生的疑问。

(2)老师分析和解释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评价。

5. 写作练习:(1)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或社会问题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包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语文教案]八上短文两篇教案教案示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篇上好的散文精品,一篇出自中国的大家郭沫若,一篇出自英国的大家罗素。

两篇文章加起来不到一千字,
内容涉及到鲁迅诗歌与书法艺术的成就和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

两篇文章都具有思路清晰,言简意赅的特点。

请同学们在阅读中注
意体会。

先学习《鲁迅诗稿序》。

二、了解文序的特点
明确:序是一种写在文首,用来说明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有的序还直接对作品发表评论,研究阐发有关问题。

按序的内容和体裁写的文章,如果放在文首,
则称作“序”,一般图书常用“序言”、“前言”、“叙言”、
“序录”;科技书藉常用“绪论”、“序论”、“引论”等。

如果
放在文后,则称作“跋”,也有称“题跋”、“跋尾”、“后序”、“书后”、“后记”等。

序可以由作者自己写(一般称“自序”),也可以请他人写(一般称“序”或“代序”)。

1、师范读
2、生结合注释自读,疏通文义,体会感情。

积累词语:犀角烛怪肝胆照人臻荟萃拘挛靡涯面聆謦欬
3、生分小组互读检查、评议。

4、教师抽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投影显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每臻绝唱(zhēn)边缘(yán)拘挛(luán)
B、犀角烛怪(xī)篆隶(zhuàn)好其书(hào)
C、面聆謦颏(qǐnghài)战栗(lì)遏制(è)
D、靡涯(yá)赐予(cí)欣然(xī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每臻绝唱(达到)犀角烛怪(蜡烛)
B、荟而萃之(聚集)面聆謦颏(当面)
C、肝胆照人(比喻真诚的心)寥寥(静寂,空虚)
D、遏制(止)欣然(旺盛)
明确:1、B(A缘yuánB颏hàiC赐cì)
2、B(A烛:照C寥寥:形容极少D欣然:愉快的样子)
请优秀者展示读。

提示:句式精妙。

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音节铿锵,朗朗上口。

短句如“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春温秋肃,默化潜移”短得有力;长句如“对方生与死……表现具足”长得自然。

还有类似对偶句,对的工整。

文言词汇,语言简练含蓄,语句优美动听。

用典自然。

三、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鲁迅诗歌和书法有什么特点?
2、郭沫若对其作了怎样的评价?
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学习鲁迅的诗歌与书法?
4、全文共三段,其相互关系如何?
提示:
1、特点:诗歌……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

书法……自成风格,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2、评价,诗歌……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书法……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3、学其人,更要好其诗,好其书。

1、比较两文结构
明确:议论文一般有四种结构模式,即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和总分式。

两文均属总分式,只不过前者先分后总,后者先总后分。

最执着最痛苦的?
3、深入探讨:《我为谁而生》又译为《我的人生追求》,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些人生追求?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呢?
讨论明确
1、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式结构。

2、一是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二是对无穷知识的追求,三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

第三种是令作者最执着最痛苦。

(教师打出投影介绍罗素有关情况。


五、课堂小结
这两篇短文让我们深刻感受了深厚的中外文化,从内容上说《我为谁而生》体现了西方人对待成功,对待生死的认识,《鲁迅诗稿序》中传递了鲁迅诗歌与书法的精神与魅力;从语言风格上说,
《我为谁而生》善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语
严谨而缜密《鲁迅诗稿序》则用文言写成,语言凝练而含蓄,展现
了我国古汉语经久不衰的魅力。

让我们再次齐读两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