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22课短文两篇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22课短文两篇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22课短文两篇翻译

八年级语文课文《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爱莲说》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22课短文两篇,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22课短文两篇译文

陋室铭

山不在于它的高度,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它的深度,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在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暑假预学案:10.《短文两篇》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暑假预学案:10.《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朝代】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奏划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注释】

1.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 山川:山河。之:的。

3. 共谈:共同谈赏的。

4.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 四时:四季。俱:都。

7. 歇:消。

8. 乱:此起彼伏。

9.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11.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3.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语文翻译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语文翻译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语文翻译

学习中的困难莫过于一节一节的台阶,虽然台阶很陡,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攀登一层一层的台阶,才能实现学习的理想。古人更是如此。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原文:《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知识点归纳

《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7、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四、课文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

酬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 之美,古来/ 共谈。顶峰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 竞跃。实是来,未复有 / 能与其奇者。/ 入云,清流 / 见底。两岸 / / 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 / 欲界之仙都。自 / 康乐 / 以

译文:

山川风景的漂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美的啊。雄伟的山岳耸入云端,明亮的溪流清亮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翠的林木,葱绿的竹丛,四时长存。清早的薄雾将要

消失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喊声;斜阳快要落山的时

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可以赏识这类奇丽风景

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夜,解衣 / 欲睡,月色 / 入户,欣然 / 起行。念 / 无与为乐者,遂 / 至承天寺 / 寻张怀民。怀民 /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 如积水空明,水中 / 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 无月哪处 / 无竹柏但 / 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昼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十分美好),我快乐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

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漫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

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织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

有竹子和松柏不过缺乏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doc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doc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XX大学生实习报告总结3000字

社会实践只是一种磨练的过程。对于结果,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襟: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一定非要用成功来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要求。人生需要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是凭空出来的,是需要成本的,失败就是一种成本,有了成本的投入,就预示着的人生的收获即将开始。

部编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之《短文两篇》(共14张PPT)

部编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之《短文两篇》(共14张PPT)

)B
第四页,共14页。
五、阅读课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答谢中书书》。 ①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山川(shān chuān)之美, ,全文围绕着一个 “晨词昏句美变 是化“ ”字之展美开、。动共静写古相了来衬共山 映之谈水 衬美”之(sh美ā等nsh。uǐ其) 中、写晨色彩昏搭变配化之之” 美美、的 ②“高峰入晓云雾,将清歇流,见猿底鸟”乱以鸣;夕日欲颓,沉鳞两竞种跃视。角,写
,用笔洗练,境界仰清观新俯。察 ③山“实之高是、欲水界之之净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
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 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流露(liúlù)于笔端。
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第五页,共14页。
六、阅读课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记承天寺夜游》。
① 全文记可叙 以分为三个层次: 赏月(shǎnɡ yuè)散步的时间,原因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就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大概是
全,都 坠落
这里指欣赏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只是
第二页,共14页。
二、翻译句子,要求准确通顺。 1、山山川川景色之的美美,丽,古自来古共以来谈就。是文人雅士共同(gòngtóng)欣
赏赞叹的。
2、清 快晓晨要的落雾薄山将雾的将时歇要候,消,散潜猿游(x鸟在iā水乱o中sà鸣的n鱼);的儿时夕争候相日,跳传欲出来水颓猿面、,。鸟沉此起鳞彼竞伏的跃鸣。叫声;夕阳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注音
周敦dūn颐y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 n。晋jìn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yú独爱莲 之出淤yū泥而不染rǎn,濯zhuó 清涟liá n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qīng,亭 tíng亭净jìng植zhí,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 玩焉。 予yú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 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yí乎众矣!

练习:
•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 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 养的启示。

仿写《爱莲说》
• 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 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 之志。
我则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 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


翻译:
香远益清qīng,亭tíng亭净jìng植zhí, 香,香气;远,散播得远(形作动);益, 更加;清,清幽;亭亭,耸立的样子;植, 立;净,洁净;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 立在那里。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 在水中,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 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 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
示意图:山-----水-----陋室 仙-----龙-----吾 名-----灵-----德馨
3.陋室真的很陋吗?作者 从哪几方面写“陋”室?
居室环境
交往之人
日常生活
4.作者笔下的陋室环境如何?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恬静、雅致、
令人赏心悦目。
5.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 活又怎么样? 交往之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乱:使动用法, 使……扰乱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 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 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 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博学 的人,往来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朴素的古 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 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南 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 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谈笑风生,纵情畅怀。 日常生活: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怡然自得,高雅脱俗。
6.你觉得陋室的主人是一 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有高洁伟岸的节操 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人。
7.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南阳诸葛庐” 和“西蜀子云亭”呢?
“诸葛庐”、“子云亭”和“陋室”形成了 类比,他们的主人都是受人敬仰的古代名人, 作者提起他们,是为了自比他们。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10.短文两篇

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

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总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鳞lín藻zǎo荇xìng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的美,自古以来都喜欢谈论。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点拨:重点理解“康乐”“与”等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念”“为”等词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织纵横,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这是个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和喻体。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点拨:重点理解“但”“闲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答谢中书书》一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翻译

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翻译

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翻译

八年级语文只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来使用的,它不是指代语言文字 ,不是交际工具 ,不具有工具性 ,工具性不可能成为语文的本质特性。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上第10课短⽂两篇⽂⾔现象、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词多义、⽂⾔句式】【重点句⼦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知识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现象,并解析:

①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③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⑤⼣⽇欲颓.:古今异义,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⑥古来共谈.:古今异义,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⑦五⾊交辉.:词类活⽤,名词作动词,辉映。

①但.少闲⼈如吾两⼈者⽿:古今异义,古义:只是,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但少闲⼈如吾两⼈者⽿.:古今异义,古义:助词,表⽰限制语⽓,相当于“⽽已”“罢了”;今义:名词,⽿朵。

③但少闲⼈

..如吾两⼈者⽿:古今异义,古义:不追名逐利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今义与事⽆关的⼈。

④⽉⾊⼊户.:古今异义,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家。

⑤念.⽆与为乐者:古今异义,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⑥盖.⽵柏影也: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的东西。

⑦相与步于中庭

..:古今异义,古义:院⼦⾥;今义:庭⼦中间。

⑧相与步于中庭:词类活⽤,名词作动词,散步。

⑨怀民亦未寝:词类活⽤,名词作动词,睡,卧。

2、⼀词多义: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

翻译

10.短文两篇

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

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

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

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

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

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

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7、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四、课文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词解翻译阅读赏析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词解翻译阅读赏析知识点

《短文两篇》知识点

一、文题解读

《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500 53),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第二个“书”,即书信。文题意为作者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三、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

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三年( 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四、知识链接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