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22课短文两篇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22课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课文《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爱莲说》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22课短文两篇,欢迎大家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22课短文两篇译文陋室铭山不在于它的高度,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它的深度,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陋室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一)导语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文言文朗读节奏
21、桃花源记的朗读节奏划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2、短文两篇陋室铭朗读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何陋/之有?爱莲说朗读节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3、核舟记朗读节奏划分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短文两篇的意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短文两篇的意思知识点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短文两篇》 译文及知识点归纳
短文两篇——《陋室铭》译文及问答题一、译文山不在于它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它有多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调弄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也没有成堆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问答题:1、第一句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暗示陋室不陋。
2、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统领全篇二字:德馨3、文章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它们有什么特点?居室环境:清幽宁静雅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情趣高雅4、文中为何提“诸葛亮”和“杨子云”?类比的手法,以古代名贤自喻,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也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高雅脱俗,而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5、文末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画龙点睛之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与前文的中心句——“惟吾德馨”遥相呼应,突出了作者甘居陋室,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爱莲说》一、译文水上的、陆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有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花。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池塘的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只能远远地欣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二、问答题1、本文写莲有何作用?通过描写莲美好的形象和品质,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心志。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一)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
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doc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XX大学生实习报告总结3000字社会实践只是一种磨练的过程。
对于结果,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襟: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一定非要用成功来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要求。
人生需要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是凭空出来的,是需要成本的,失败就是一种成本,有了成本的投入,就预示着的人生的收获即将开始。
小草用绿色证明自己,鸟儿用歌声证明自己,我们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打一份工,为以后的成功奠基吧!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板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的走向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记得老师曾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身份。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
结构脉络
月色入户 叙事——赏月缘由 怀民相与 贬居寂寞
记
承
积水空明
天 寺
写景——庭下月景
藻荇交横 景色宜人
夜
游
抒情——触景生 于是,就。) 遂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做动词,辉映。 ) 夕日欲颓( 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做动词,散步。)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疑难突破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 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 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 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课堂小练
1.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了(的时候),猿和鸟杂乱地鸣叫。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比喻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反问 )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二、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语文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语文1. 文学常识。
-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被称为“山中宰相”。
2. 原文及翻译。
-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 内容分析。
- 景物描写。
- 作者描绘了山川的多种美景。
先总述山川之美是古来共谈的话题,然后具体描写。
写山之高“高峰入云”,水之清“清流见底”,石壁色彩绚丽“五色交辉”,还有四季常青的青林翠竹。
从时间角度看,有早晨的“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傍晚的“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卷。
- 情感表达。
- 文章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能够欣赏这种奇景的自得之感,同时也流露出对谢灵运等前代山水诗人的钦慕。
4. 艺术特色。
- 语言优美。
- 文中多使用四字短句,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 描写手法多样。
- 运用了动静结合(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色彩搭配(如“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等描写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1. 文学常识。
-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说课稿2.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课文原文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4.八年级语文上《落日的幻觉》课文5.《短文两篇爱莲说》课堂检测(附答案)。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以下是《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一、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一、爱莲说水上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普遍喜爱牡丹。
我却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部是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二、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屋子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陶弘景)》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课文重要知识讲解《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短文两篇翻译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来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学问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是身体劳累。
(它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玩弄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初中文言文翻译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初中文言文翻译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二、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1. 文学常识。
-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文学家,被尊为“山中宰相”。
2. 原文及翻译。
-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 内容分析。
-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发端,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赞叹之情。
- 描写景物时,从仰视“高峰入云”,到俯视“清流见底”,再写平视所见的“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等,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描写。
- 文中描写早晨和傍晚景色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通过描写早晨的雾霭消散时猿鸟的鸣叫,傍晚夕阳西下时鱼儿的跃动,动静结合,写出了山川景色的生机与活力。
- 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既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之情,也暗示了自己能够欣赏这奇山异水的自得之情。
4. 写作特色。
- 语言优美,用词精妙。
如“五色交辉”中的“交辉”,生动地写出了石壁色彩相互辉映的美态;“沉鳞竞跃”中的“竞跃”,将鱼儿争相跳跃的动态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 融情于景,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 文学常识。
-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朗读节奏
21、桃花源记的朗读节奏划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 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 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2、短文两篇陋室铭朗读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
孔子曰:何陋/ 之有爱莲说朗读节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3、核舟记朗读节奏划分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 i 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 d 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