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及总 结反思
学科
高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称
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和形成原因。
1.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自然带的分布图,分析掌握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教学目标
2.了解山地垂直自然带判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常见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及其原因。
创设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灵魂”的教学 教学策略选
活动在探究式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 择与设计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
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一:1、请迅速地将自然带景观图与相应的考
察站对应起来。
2、从 A 站到 E 站的植被有什么变化?试一试,找
出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教学过程
探究二:1、请迅速地将自然带景观图与相应的考
察站对应起来。
2、从一站到三站的植被有什么变化?试一试,找
出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探究三:图中的植被有什么变化?试一试,找出变
化的原因及规律
课例研究综 述
1、在创设情境或者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2、在兴趣激发中,自觉地完善探究; 3、问题设置讲究探究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4.联系现实生活中地域差异现象,探究地理事象内
在规律,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
学生不能长时间注意力集中,所以,要像一块“磁
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 学生学习能
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的课堂氛围。基于学生的认知水 力分析
平,设置问题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做到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的案例分析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的案例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学生面临着严峻的高考压力和学科知识难度的提升。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根据以往经验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案例一:地质灾害的教学方法地质灾害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质灾害,并掌握相应的应对措施,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了解不同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应对的重要性。
2. 多媒体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由此引发的现象,辅以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典型的地质灾害案例,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解决地质灾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对地质灾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仅能够理论上掌握相关知识,更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案例二:经济地理的教学方法经济地理是高考地理中一个重要的考点,但相对抽象和复杂,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案例研究:选取一些鲜活的经济地理案例,如某城市的发展规划、某地区的产业布局等,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经济地理的相关概念和实际运用。
2. 团队合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经济地理项目的模拟实践,如某企业的选址决策、某城市的旅游规划等,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视频教学:结合网络资源,寻找相关的经济地理视频教学素材,用生动的图像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对经济地理有了更全面和具体的了解,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
案例三:自然地理的教学方法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教学方法的应用:1. 实验演示: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展示自然地理中一些重要的自然现象,如风蚀、溶蚀等,让学生亲眼观察,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针对高中地理学科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以提升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将围绕“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大主题,涵盖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与之相互影响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人文地理要素。
通过综合分析、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从空间视角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背景。
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单元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地理知识网络,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包括主要气候类型、地形分布、水文特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2)了解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人文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及其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3)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相关软件进行地图阅读、空间数据分析以及简单的地理信息处理。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分析区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和优势,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3)运用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方法,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
(4)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地理教学是高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要求的教学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教学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应当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地球的自然环境时,可以选择一些当地的地理现象或者灾害事件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并且加深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同时,案例的选择还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展示出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教学案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与小学生、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设计地理教学案例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案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案例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案例的设计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学案例的实施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
教师在实施教学案例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点。
同时,学生在案例实施中要积极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和精心实施地理教学案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地理学科基础。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以高中地理学科为模板,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形成对地理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分析能力。
具体任务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地图使用技巧;分析区域差异和地理环境特点,探讨人地关系,以及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学研究的兴趣。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也日益深化。
因此,教学活动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考。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应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地球运动、气候形成、地形分类等。
(2)具备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空间感知和空间思维技能。
(3)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掌握地理学科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文献综述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实例中学习地理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4)结合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科,对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2)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增强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4)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高中地理成因问题教案模板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成因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地理成因问题的分析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理成因问题的基本概念。
2. 常见地理成因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地理成因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学生对地理成因问题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案例资料、小组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地理知识,准备好参与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地理成因问题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理成因问题是指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二、讲授新课1. 讲解地理成因问题的基本概念。
2. 举例说明常见的地理成因问题,如气候、地形、地貌、河流等。
三、案例分析1. 展示案例:某地气候干旱的原因。
2. 学生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气候干旱的原因。
3. 教师点评,总结分析过程。
四、小组讨论1. 提出讨论问题:如何解决某地水土流失问题?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3.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地理成因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地理成因问题?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讲解地理成因问题的分析方法。
2.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分析方法解决地理成因问题。
三、案例分析1. 展示案例:某地地震的原因。
2. 学生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地震的原因。
3. 教师点评,总结分析过程。
四、小组讨论1. 提出讨论问题:如何预防地震灾害?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3.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地理成因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案例分析高中地理
教学案例分析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与其他学科一样,高中地理教学也需要认真设计并且实施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
因此,本文以《教学案例分析高中地理》为题,旨在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分析和讨论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其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高中地理教学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缺乏宏观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缺乏创新,大部分教师只是以授课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而不是利用跨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教师们也无法有效地掌控教学进程,不能根据学生的变化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充分发挥教学的效果。
此外,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性也存在较大差距。
教师大多倾向于停留在传统的地理内容上,如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忽视事实上生活中地理实践性教育也很重要的事实。
除此之外,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也缺乏实践性,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运用实践性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其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实践学习中的作用。
二、教学改进针对以上现状,建议采取的改进措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引入跨学科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的世界观和复杂变化,对地理的实际应用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2)增强教学实践性。
教师应该把传统的地理内容融入到生活实践活动中,比如通过实地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实际参与和体验地理实践,从而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利用地理教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加强其观察、分析、比较、演绎等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论从案例分析来看,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缺乏多元性、课堂活动设计缺乏创新以及教学的实践性不够等方面。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同时,也希望教师们能够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发挥好教学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
高三地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高三地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层及其各种现象的科学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高三地理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1.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他们可能会在地理课堂上分散注意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 缺乏实践与实例: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往往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需要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实例。
3. 大量记忆性知识:地理知识繁杂,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记忆,而这些记忆性知识容易遗忘。
二、解决方案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实例图片、播放地理相关的纪录片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帮助他们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解气候变化时可以引入全球变暖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3. 引入互动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工具,引入互动教学的方式。
可以设计一些地理知识竞赛、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时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关地理书籍或文章进行阅读,拓宽他们的地理知识面。
5. 提供复习指导:针对高三学生需要复习大量知识点的特点,可以提供复习指导,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做到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复习。
可以开设复习讲座、提供复习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三、总结在高三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引入互动教学、鼓励自主学习以及提供复习指导等方式,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地理学习环境,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一、引言地理是一门广泛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教育中,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技能,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分析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案例背景这个案例发生在某中学高二年级的地理课堂上。
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选择了一款地理模拟软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通过模拟真实的地理环境和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来深入了解地理现象。
三、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例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气候现象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气候形成的原理,能够通过模拟软件来研究不同气候区域的气候特点,并思考气候变化对农业、工业和人口分布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了项目学习的策略。
学生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
他们需要通过模拟软件收集相关气象数据并分析,然后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讨论。
通过这种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气候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气候形成的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
3. 数据收集:学生使用地理模拟软件收集各自气候区域的气象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
4. 数据分析: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数据,观察气象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5. 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6. 全班讨论:学生们就各个气候区域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7. 总结与概括: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并给予评价,帮助学生概括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学生们积极参与了实践和研究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技能。
他们通过模拟软件的操作和观察,更深入地理解了气候现象,并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特殊地区成因教案
高中地理特殊地区成因教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特殊地区的成因是一块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自然地理知识,还与历史、文化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内容,本文将提供一个高中地理特殊地区成因的教案范本,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特殊地区的成因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教案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特殊地区形成的基本原因和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等方式,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点。
首先,教案应该从特殊地区的分类开始,将特殊地区分为火山地区、地震带、沙漠地区、冰川地区等几大类。
每一类特殊地区的成因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分别进行详细的讲解。
例如,在讲解火山地区的成因时,教师可以引入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壳板块的运动如何导致岩浆上升至地表形成火山。
通过图解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过程。
同时,可以结合历史上著名的火山喷发事件,让学生了解火山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对于地震带的成因,教案应重点介绍地壳的断裂和应力积累导致的地震发生机制。
通过模拟实验或者现场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沙漠地区的成因则涉及到气候变化、风力作用等因素。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比如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来展示长期的气候变迁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
此外,还可以讨论人类活动对沙漠化过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至于冰川地区,教案应当强调气候因素对冰川形成的重要性。
通过对冰川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冰川对地形变化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可以引入全球变暖对冰川融化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未来环境变化的思考。
在教学方法上,教案鼓励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地形图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空间想象力。
同时,建议组织实地考察或邀请专家讲座,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第一手的地理信息和科学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
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分组讨论:A、B、C三地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提示思考方向:①湿季的季节;②干季的季节。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处处展现了地理的事物、现象,我们怀着对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研究和探索未知规律,发现多种表象下面原来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能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因此,教学与考试复习中我们可以用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案例一:天文现象的了解及实际观测,以狮子座流星雨为例。
提出问题:流星、流星雨现象的发生规律及对地球的影响相关知识:“人类认识的宇宙”学习方式:资料查找,分析总结过程指导:1、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对话、讲小故事,形成问题。
2、制定探索方案收集有关流星雨报道的报纸、杂志,收集有关天文知识、书籍,音、视频教材,上网查寻国际流星雨网站。
3、组织学生参观天文台观察双子座流星雨,请有关专家作报告。
形成结果:1、讨论流星、流星雨现象的发生规律及对地球的影响。
2、学生撰写小论文,交流有关各自学习结果。
案例二:本市的商品房价格最高的在江滨地带,别墅区较多地出现在一些丘陵缓坡地带,同时房屋面向东南。
提出问题:高价商品房出现地带的理由?别墅区的方位选择原因?相关知识:“气候资源与建筑”等。
学习方式:
形成自主判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在两个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在地理教学中,案例的教学方法有其实际的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案例的任务是针对高中地理课程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具体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教学案例将围绕“城市化与环境保护”主题进行,涵盖城市化进程、城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内容。
2、教学对象本教学案例的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但对于复杂的地理案例分析和解决策略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城市化的概念、类型、进程及影响;(2)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3)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学会分析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地理数据,解决实际问题;(5)提高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和制作能力;(6)培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总结地理规律;(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能力;(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4)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提高实践能力;(5)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情感;(2)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世界地理现象,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5)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取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退一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地理高中特殊地貌教案模板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特殊地貌的概念,认识几种常见的特殊地貌类型,如火山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特殊地貌的概念和类型。
2. 常见特殊地貌的成因及分布。
教学难点:1. 特殊地貌成因的复杂性。
2. 特殊地貌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地图等。
2. 教学案例:如火山喷发、冰川运动、海岸侵蚀等。
3. 实地考察材料:如地质图、地貌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地球地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地貌的多样性。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特殊地貌?特殊地貌有哪些类型?二、新课讲授1. 讲解特殊地貌的概念,介绍特殊地貌的类型。
2. 介绍火山地貌:展示火山喷发的视频,讲解火山地貌的成因及分布。
3. 介绍冰川地貌:展示冰川运动的图片,讲解冰川地貌的成因及分布。
4. 介绍海岸地貌:展示海岸侵蚀的图片,讲解海岸地貌的成因及分布。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练习题:(1)列举三种特殊地貌类型。
(2)简述火山地貌的成因及分布。
(3)简述冰川地貌的成因及分布。
(4)简述海岸地貌的成因及分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点评。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特殊地貌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2. 提出思考问题:如何保护特殊地貌?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什么是特殊地貌?特殊地貌有哪些类型?2. 引导学生回顾火山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特殊地貌的成因及分布。
二、新课讲授1. 介绍其他特殊地貌:如峡谷地貌、沙漠地貌、瀑布地貌等。
2. 以峡谷地貌为例,讲解峡谷地貌的成因及分布。
3. 以沙漠地貌为例,讲解沙漠地貌的成因及分布。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地理学科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社会现象,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高二地理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方案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高二地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内容以人教版高二地理课本为例,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地球上的大气2. 地球上的水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 城市与区域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问题导入:提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结合课本内容,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地理现象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
(三)课堂练习1. 课堂提问:针对新课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巩固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地理书籍、网站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1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关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类型、分布特点等方面的判断题,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概念。
2.选择题:设置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阐述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规律,以及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情况。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喀斯特地貌类型,分析其成因、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资料、相互交流,形成小组观点。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喀斯特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解答方式,了解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作业:布置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4.1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分布特点;
2.掌握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如峰丛、峰林、溶洞、地下河等;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喀斯特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料,分析喀斯特地貌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及成因;
1.地理知识体系不完善,对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理解不深;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最终5篇)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最终5篇)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案例及其分析潮安县铁铺中学陈湘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地理事物、现象,使我们对这些事物和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并通过研究和探索未知规律,透过多种表象发现其是相互联系。
而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高一地理新教材内容主要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能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时常运用丰富的案例,让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培养其智力,锻炼其能力。
高一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如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内容。
在这一节中有许多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经常接触到。
比如天气的阴晴、冷暖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够掌握其变化的规律。
如果在上课前提出这些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并加以适当的导入,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此外,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比较详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这节课的内容呢?我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第一、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讲这个内容时,我加入了铁铺镇近几天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
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暖空气影响我市天气,结合此次的暖空气过境情况,形象地解释了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暖锋的知识。
第二、联系日常生活。
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潮州市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分析与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
高中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优秀案例
高中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教学目标:1. 能够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某种地貌的区域分布与形态特征。
(区域认知)2. 能够运用整体性知识,说明某种地貌景观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3. 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某种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地理实践力)4.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某种地貌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二教学重点难点:1.判断某种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某种地貌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知识结构】【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视频喀斯特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喀斯特地貌情景。
一.初识喀斯特地貌研学第一站:中国山东寿光现代中学地理园寿光现代中学坐落于美丽的弥河河畔,1999年7月奠基,2000年9月竣工,总投资3亿多元,占地46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学校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按国家级普通高中示范校标准设计,集城市园林建设、教育教学、教学科研、体育运动于一身。
“中国百强中学”;是"全国创新教育示范校";"全国奥赛金牌学校";"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
寿光现代中学地理园于2010年左右建成,极大丰富了地理学科的教学体验。
【自主学习】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
2.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地区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化学反应原理)。
流水侵蚀(溶蚀):流水堆积:4.喀斯特地貌的分层(地上、地下)分布。
地上地貌:地下地貌:设计意图:1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热爱校园。
2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研学第二站:贵州省织金县“织金洞”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距省城贵阳120千米。
地理坐标26°38′31″~26°52′35″N, 105°44′42″~106°11′38″,公园占地面积170 平方千米,海拔900~1670米。
高中奇葩地理问题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中的奇葩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地理学科中的奇葩问题。
2.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奇葩问题的多样性。
2. 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组奇葩地理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与地理学科有何关联。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奇葩地理问题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1. 教师介绍地理学科中的奇葩问题,如“地球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奇葩问题的成因,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这些问题。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奇葩地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尝试找出问题的答案。
3. 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研究成果。
四、课堂展示1.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
2.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六、课后作业1. 学生选择一个奇葩地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小论文。
2. 学生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在地理学习中的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展示情况。
2. 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奇葩地理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创新思维: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展现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
等等。
)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
分组讨论:A、B、C三地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提示思考方向:
①湿季的季节;
②干季的季节。
(A地: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湿季。
(或者: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西北风,风从赤道附近洋面吹来,给该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从而形成湿季。
)
B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处于东南风的背风地带,形成了雨影区,与大分水岭东侧相比,降水明显减少,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C地: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介于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之间,其成因与地中海气候成因相同,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炎热干燥的干季,冬季在西风带的控制下,风从海洋吹来,较多形成湿季。
)
典型例题: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带各部分的主要成因或特征是(ABCD)
A.北部赤道低压与东南信风交替控制
B.南部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
C.东部地处背风区,降水较少
D.北部夏湿冬干,南部冬湿夏干
列举特殊气候现象的材料:
①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中美洲的东北部。
这些地区都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②东非高原虽有赤道穿过,但未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③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在炎热的赤道地带,有一群气候寒冷的岛屿。
岛上生长着寒带植物,还栖息着原本生长在极寒地区的南极企鹅。
这群被称为热带“寒冷岛”的岛屿,名叫加拉帕戈斯群岛(科隆群岛)。
2、河流侵蚀问题。
(课件显示)某河段。
(如右图)
问:该河段哪岸受侵蚀呢?
再出示南半球某河段。
(如右图)
问:该河段哪一岸被侵蚀呢?请分析原因。
(河流流经弯道时,受惯性的影响远远大于地转偏向力,由于惯性,河
水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因此就会出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所
以,在弯曲河道中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如右图))
典型例题:
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
B处好? ,理由是:。
2、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因为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
2、与北岸(即左岸)相连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泥沙堆积。
3、三角洲问题。
(课件显示)各大河形成的三角洲图。
问:在河口地区一般会形成三角洲。
你知道形成三角洲的条件是什么吗?(学生讨论)
①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
(物质条件)
②泥沙沉积。
(河流动力减弱,流速变缓。
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
)
③内力作用(地壳的升降)
典型例题:
刚果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呢?
参考答案:
泥沙来源方面:
①刚果河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水土流失较轻。
②刚果河流经刚果盆地时,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入海泥沙量较少。
泥沙沉积方面:
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因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
因此在入海口地区未形成明显的三角洲。
学生思考:
①从内、外力两个方面说明亚马孙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亚马孙河口处地壳下沉;亚马孙河流域植被好,河流含沙量小。
)
②钱塘江口(杭州湾)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钱塘江泥沙含量稀少;涌潮的巨大冲刷力,使泥沙不能沉积下来。
)
4、农业方面。
(利用高考题导入)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
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
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C)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列举农业方面的有关材料:
①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32°N;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范围。
)
②温室大棚。
(改善作物生长的热量因素)
③修建梯田。
(对地形的改造)
④我国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被称为“塞外江南”。
尼罗河河谷形成“绿色走廊”。
(引水灌溉)
⑤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水源)
5、工业方面。
(利用高考题导入)
右图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
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
该地盛
行南风。
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
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
问:既然要搬迁,为什么要在此地规划工业区呢?
(原来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
)
问:后来为什么要搬迁呢?
(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新城区,影响居住环境,需迁出城区。
)
列举工业方面的有关材料:
①普通家具厂是市场导向型;黑龙江省的伊春家具厂主导因素是原料;跨国公司在珠三角设立高档家具分厂则是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优势,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②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微电子、高级时装属技术导向型。
③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市场导向型;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原料导向型。
④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原料导向型;北京、大庆液态奶生产基地的落成则是为了接近市场。
6、铁路选线
(出示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俄罗斯北亚地形图。
)
问:俄罗斯亚洲部分南部多山,可西伯利亚大铁路不从北部经过而沿南部山区修建,这是为什么? (北部气候寒冷,冻土沼泽广布,人口稀少;南部气候较温暖,人口、城镇较多,运输量较大。
)
作业布置:课后收集、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通过对特殊地理现象的归纳与成因分析,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真正透彻地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还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知识迁移水平,建立了分析问题的一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