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窑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名窑排行榜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名窑排行榜一、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
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
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二、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开始于绍兴十三年。
是由皇家自己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的制瓷窑场。
宋朝以后的官窑,则是国家机构的官府投资建立的制瓷窑场。
民窑,是百姓投资建立的窑场。
官窑与民窑的根本区别是窑场的所有权属性,而不是产品的形状和产品的归属对象。
官窑瓷器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在官窑中烧造出来的瓷器,这是完全意义的官窑瓷器;另一种是在官窑建立以前,由官方出具设计样式,规定质量标准和数量要求,并由宫廷太监专门监制、督造,在民窑中烧制好后,经过挑选,上品供应御用,中品供应宫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赏赐有功大臣,下品配发给地方官府作为公用。
后者并非官窑中生产,所带“官窑”二字,与窑场的所有权不符。
村夫认为,此类瓷器冠以“官用型瓷器”的名称比较准确一些。
另外,由民间自己设计烧制的精美瓷器被皇家所采用,只能叫做贡瓷,不能称为官窑瓷。
其中,专门为皇帝烧制的瓷器叫贡御瓷器,而为宫廷陈设和皇室成员烧制的瓷器,就只能称为贡瓷,不应称为贡御瓷。
中国历代名窑介绍
中国历代名窑介绍大同窑在今山西大同,故名。
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 "青瓷窑",距城二十三里。
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
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在今山西怀仁,故名。
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
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
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在今山西浑源,故名。
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
清乾隆《浑源州》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
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
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
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榆次窑在今山西太原盂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县,故名。
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
" 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自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平定窑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
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
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交城窑在今山西交城,故名。
始烧于唐,以自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
宋代有发展,仍以自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储彩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相同,储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品种有枕、洗等器,但产量较少。
五大名窑
五大名窑一、官窑紫口铁足话官窑宋徽宗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建窑烧制的御用瓷器,称为官窑,所制器物,有鼎、有炉、瓶、觚(饮酒器)等仿古铜器器形,另有陶瓷文具用品如笔筒、水滴、印泥盒等,均属佳品。
图:冰裂纹小茶壶官窑的特色是土质细腻,胎釉俱薄如纸。
色有月白、粉白、粉青、大绿、油质等,当时最受重视为月白,粉青次之。
开片,以冰裂纹为上品,梅花片次之,细碎纹最下。
其中器面有釉斑的。
以鳝血为上,黑纹次之。
可见北宋官窑的制作水准极高。
因金的入侵,汴京破灭,官窑随着北宋消失。
康王高宗在杭州建都是为南宋,宋高宗奠都后,即命邵成章在杭州凤凰山,仿官窑旧朱,建窑烧瓷,称为「内窑」,即是南宋官窑。
内窑比北宋官窑更成熟更精致,釉色以粉色为主,晶莹澄澈,足以比美青瓷,所用瓷土坯,略带亦色,所以露胎处烧成后颜色如铁,烧制时,器口向上釉下,口上的釉极薄,赤土隐隐透出,所以当时称「紫口铁足」。
两京官窑,因温度控制不善,釉中的铁质,氧化不均而产生窑变,呈现出紫红或褐色的斑点,古代民智末开,将窑变瓷器视为鬼怪作崇,不予保留,故迄今窑变传器不多。
故宫这一季展示了宋代文物特展,精品尽出,其中有粉青水仙四方盘号称故宫之宝,另有冰裂荷花器皿也极精美,展期至六月三十日,盼同仁都能拨空参观。
二、汝窑我国青瓷器从魏晋有瓷器以来,就是主要产品。
它釉中所含氧化铁是经过还原焰烧成的(氧化焰与还原焰是烧结过程中的空气控制,让空气氧完全燃烧称氧化,注入新空气称还原)。
若是烧得太过,就会呈现深众绿色,若烧的不过,就呈灰青色,所以氧化与还原是青瓷制造历史上两大技术。
到了宋代,这项技术被充份掌握,它是陶瓷发展史的重大成就,最著名的就是河南窑瓷器,河南生产青瓷的窑址,遍及临汝四乡,而以临汝县为集散地,宋代并在此设汝州窑务以抽税捐。
汝窑青瓷贵重当代,士大士尤其喜欢视为珍品。
有印花、刻花、素面三种,以素面为贵,釉色有天青、粉青、鸭蛋青、虾青、茶青等不同。
纹片有牛毛黄纹,细碎冰裂纹、蟹爪纹等,釉中气泡比官窑稍大,有如满天星斗,清澈度在宋代诸中,堪称第一。
一文了解中国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
一文了解中国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在宋朝以前中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最辉煌时期,中国五大名窑的出现,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而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五大名窑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一、钧窑背景: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今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
窑址:河南省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器形:钧窑烧制器形有罐、双系壶、花口瓶、葫芦式瓶、三足盘、腰鼓等,而以壶、罐为常见。
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特点:1.窑变,宋瓷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构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2.蚯蚓走泥纹,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天然活动以加添裂纹,出窑后构成有规则的活动线条,十分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镂空斗笠碗美誉: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落日紫翠忽成岚”赞赏之。
传世作品: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二、汝窑背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窑址: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器形: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多拷贝古代青铜器样式,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五大名窑的内容
五大名窑的内容
宋代五大名窑包括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它们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代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学价值而闻名于世。
汝窑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青瓷闻名。
汝窑的青瓷釉色以天青色为主,釉面温润如玉,釉层薄而均匀,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
官窑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宋官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官窑的瓷器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等多种,釉面质感细腻,釉层肥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哥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市,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青瓷和黑瓷为主。
哥窑的瓷器釉面有开片纹理,称为“金丝铁线”,釉色有粉青、灰青、米黄等多种。
钧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钧瓷而闻名。
钧瓷的釉色以天青色、月白色、紫红色等为主,釉面有蚯蚓走泥纹、蟹爪纹等独特的纹理。
定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白瓷为主。
定窑的白瓷釉色洁白如雪,胎质细腻,器型规整,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的美誉。
总之,五大名窑的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釉色和纹理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五大名窑概况
宋代五大名窑概况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
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
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中国素有“瓷国”之誉,英文China既指中国,又指“瓷器”。
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史上,古代工匠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瓷器传奇,宋瓷便是其一。
唐五代时,宫廷就有收藏陶瓷之好,宋朝统治者也不例外。
最初,宋代朝廷先是指令几个烧瓷质量较好的窑场如定窑等烧造贡瓷,后又专门设立汝窑、钧窑等官办瓷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令后世垂涎的宋瓷由此诞生。
尽管五大名窑不能涵盖宋代瓷业生产的全貌,却集中体现了宋代的制瓷水平,从而也令宋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大高峰。
宋瓷的魅力就在其朴素与内敛,“宋瓷从装饰上看以素为主,汝、官、哥、钧都是青瓷,定窑则是白瓷。
”。
四大名窑
定窑有南北之分,初设窑于河北省曲阳县,古属定州,以后迁往景德镇,俗称定州为北定,景德镇为南定。
南定,胎质极细,色袖白,其袖为白玻璃釉。
定窑瓷器,釉薄有光,以色白而滋润者为佳,自似粉故又名粉定,亦称白定。
凡粉定之真者,其袖光润,与旧象牙颜色相似。
袖中多有柳纹开片,伪者釉或混、或太干、或太透亮、或太暗谈。
粉定种类不一,质釉而稍黄者,俗称土定,定器均覆烧。
其特点是,上边口沿无袖,制作的底足较小。
装饰花纹有:光素、凸花、画花、印花、刻花、堆花、绣花、划花、暗花等。
纹饰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密有致是它的主要特点。
大致有花者多,无花者少,以划花者为佳。
划花线条较细,比较简练,自由豪放。
花纹图案有:仿古铜花纹、牡丹、双鱼等。
造型有:盘、碗、瓶、炉、壶、瓷枕等。
官窑在河南开封,过去叫泞京,宋代“官窑”号称“五大名窑”之一,凤有“新官”、“旧官”之分,前者为南宋官窑,后者为北宋官窑。
胎与釉均薄如纸,有月白、粉红、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当时月白为上,粉青次之,以后变为粉青为上,月白次之,器物多为开片纹,以冰裂纹为上,梅花纹次之,细碎纹为下,开片纹有带黄黑线的为上品。
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
钧窑在河南省过去的钧州,现在的禹县。
钧窑瓷器色彩之多不可枚举,最著名有天青、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天蓝、胭脂红、朱砂红等。
有的上面还有杂以红色、紫色、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其变化,可以说复杂微妙,难以形容。
我国过去有人曾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形容它的美丽。
胎骨灰白,釉细而润有泪痕。
钧窑瓷器的另一特点是在瓷器上时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细线,其形状好象一条“蜓蚓走泥纹”,这一点往往成为后人鉴定钧窑瓷真伪的一个标准。
烧造时,是悬烧法(支钉烧)底足有刻数字者,单数为好,一般只是在精致的尊、盆及盆托等器物底部划阴文数码,从一到十不等。
过去对于这类钧瓷曾有种种推测。
例如: 1、在清人无名氏的《南窑笔记》一书内曾提到钧窑器“......有一二数目字样于足之间,盖配合,副之记号也”。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天青釉莲花碗,北宋时烧制,现已失传。
这件瓷器主要装饰有莲花纹,通体满釉,碗口以下有5道细开片,口沿稍残,底足略残,应为民间用瓷。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盘、碗、碟、洗等多为残器。
因此,我们认为宋代瓷器应该是单色釉为主,无纹饰者极少,而且多为皇室用瓷。
只有汝窑在其产品中具备了“五色”,即天青、粉青、月白、天蓝、淡绿;而官窑也仅在天青一种釉色上达到了高度艺术化。
我国古代对于青瓷的称呼多样,如:青瓷、黑瓷、青白瓷、秘色瓷、哥釉等等。
汝窑、官窑、哥窑都属青瓷系统,但因为宋代“汝、官、哥、钧”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将汝、官、哥、钧并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但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应该是指宋代官办和民办两大瓷窑系统,即所谓的“汝、官、哥、钧、定”,而钧窑则不在其内。
我国古代,通常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工艺品称之为“国粹”。
可以说,宋代的瓷器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其造型来说,不但大量烧制酒具,还广泛烧制各式日用品,不仅如此,宋瓷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比如:将梅瓶改变成执壶,在瓶身加以点缀,使得宋代的梅瓶更加别具一格;又比如:杯托的设计也突破了唐朝的传统,发展为杯形托,别致美观;再比如:在饮食器皿中的创新更加值得一提,宋代出现了成套的茶具,如:茶碾、茶罗、茶匙、茶瓶、茶盏等。
哥窑青瓷在我国南方是较为少见的,仅在广东地区有所发现。
它仿造前代名窑中的产品,既追求它的形式,又追求它的质感,更追求器物表现出的意境,甚至还会在花果、瓜果之类上面做一些文章。
除了哥窑外,北宋另一著名青瓷窑——汝窑也是非常精美。
汝窑的胎体薄,而且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大的器物上厚下薄的情况,而且大多数汝窑瓷器都是经过二次烧制而成的。
由于汝窑每一次出土的文物都只有几件或十几件,在宋代文献中也很难查到相关的记载,因此对汝窑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考古学的阶段。
中国古代十二名窑
中国古代十二名窑原创三联生活周刊2018-11-29 09:00:00中国陶瓷业历史悠久,艺术成就极高。
发展到唐代时,诞生了一批耳熟能详的窑口,其中越窑、邢窑遥相呼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进入宋代,瓷器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昌盛的辉煌时期,涌现出“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
除此之外,还有以烧制青瓷著称的耀州窑与龙泉窑,装饰手法丰富多样的磁州窑,将黑瓷之美推向顶峰的建窑,以创烧青白瓷闻名的景德镇窑。
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代表了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蔡小川摄)整理/王雯清越窑越窑因位于唐代越州而得名。
它是古代著名的青瓷窑,制瓷历史自汉至宋长达1000余年,中晚唐逐渐进入辉煌时期,北宋晚期逐渐衰落,是唐代“南青北白”格局中“南青”的杰出代表。
20世纪30年代,陈万里先生曾多次到宁绍平原调查越窑遗址,并于1953年到达上林湖,确认上林湖地区是越窑的中心产地。
90年代掀起了越窑考古的第一次高潮。
自2004年起,上林湖地区先后发掘了上林湖后司岙与荷花芯窑址以及古银淀湖的张家地窑址,对了解越窑的制作工艺、烧制年代、秘色瓷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张家地窑址出土了一批与越窑的透明玻璃釉完全不同,而与汝窑接近的乳浊釉类产品,第一次将越窑的下限推进到了南宋。
关于越窑的釉色之美,唐代诗人陆龟蒙描述其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从出土和传世的越窑青瓷来看,其胎质呈淡灰色,烧结致密,釉呈失透状。
晚唐五代时期釉色多呈湖水绿色,葱翠滋润,是为上乘之作。
典型的越窑青瓷造型也相当精湛,有许多器物做成仿生形,如仿照瓜果形制作的壶,模仿海棠花式的碗、碟、盘、盏。
唐代早期越窑青瓷极少装饰,五代时期刻、划纹饰逐渐兴盛起来,立体的纹饰与碧绿的釉色相映成趣。
越窑青瓷的釉色与造型深受唐代饮茶人士喜爱,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器列为茶具之首。
而对于越窑秘色瓷,历来争议颇多。
一般认为,“秘色瓷”之称始于中唐,盛烧于五代,曾被吴越钱氏指定为贡瓷。
当代十大名窑
"当代十大名窑" 由上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收藏》杂志、新浪收藏、艺超网联合主办,全国26个省市区收藏协会协办的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已于12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圆满结束。
荣获“当代十大名窑”传承奖的企业是:(钧瓷、定瓷、汝瓷、龙泉瓷、耀州瓷、德化瓷、珐琅瓷、潮州瓷、法蓝瓷、宜兴紫砂十大门类)河南省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德化县中国白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河南省汝州市玉松汝瓷有限公司、浙江省龙泉正聪青瓷研究所、江西省景德镇市熊建军珐琅彩瓷有限公司、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台湾企业)、广东省潮州市弘扬陶瓷有限公司、江苏省宜兴吕尧臣吕俊杰紫砂艺术馆1、河南省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钧瓷钧窑,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
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中国奢侈品联盟体成立后,中国元素十大奢侈品品牌亮相,河南钧瓷与中国奢侈品牌靠近了一步。
大宋官窑钧瓷名品,与茅台等品牌一起入选。
2、福建省德化县中国白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德化瓷中国福建德化生产的白色瓷器。
瓷质细腻纯净,透光度良好,釉色纯白、明亮莹润。
主要品种有日用细瓷和陈设艺术瓷。
建白瓷(即象牙白)、高白瓷和艺术瓷雕是德化瓷中3大独特产品。
北宋时期,德化就用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并出口外销。
到了南宋,清瓷生产中断,白瓷兴起。
家春岭、太平宫等窑场出品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白度高,透光度好,已达较高水平。
当时的陶瓷器成型以陶轮拉坯和陶模印坯为主,采用篾划、刻花、印花等装饰法。
3、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定瓷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在宋代属定州,故名。
中国古代四大名窑都是
中国古代四大名窑都是汝窑,官窑,钧窑,定窑。
2、中国官窑,官窑瓷器,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官窑迄今尚未发现窑址。
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后,为了满足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用瓷需要,先后建立了修内司官和郊坛官窑。
3、中国钧窑,在宋代青瓷独占瓷坛的时候,钧窑烧造的一种复杂的花釉瓷,是一支异军突起的名窑,它的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的钧台及八卦洞。
钧台窑是一座官办窑。
4、中国定窑,定瓷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由于宋时属定州而得名。
我国古代四大名窑有:越窑、耀州窑、龙泉窑、定窑。
1、越窑。
主要生产青瓷,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2、耀州窑。
是北方青瓷的代表。
其纹饰刻得非常清晰,带有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史籍上记载又叫刀刀见泥。
耀州窑始于唐代,北宋末为鼎盛期,终于民国。
3、龙泉窑。
以烧制青瓷而闻名,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
4、定窑。
主要生产白瓷,是中国北方白瓷的中心,始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
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
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四大名窑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名窑辈出,品类繁多,当时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为祖国的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官窑瓷器,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官窑迄今尚未发现窑址。
定窑定窑是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
始于唐朝晚期,终烧于元。
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
首创覆烧法。
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汝窑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
陆游《老学庵笔记》内曾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
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河北历史名窑优秀传统陶瓷文化研究
河北历史名窑优秀传统陶瓷文化研究张文松;张琳琳【摘要】河北省自古就是陶瓷产区与陶瓷文化大省,在历史长河中,河北陶瓷形成了以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四大历史名窑为主的历史文化.邢窑在唐中期生产极盛,出产的白瓷质地洁白优雅,与越窑一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定窑是宋代著名官窑,宋五大名窑之一,以产白瓷著称.磁州窑以白地黑花最为典型,属于大型民间窑,所烧瓷器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井陉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其中的瓷枕最具代表性.河北陶瓷文化是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重要文化资源,必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文化龙头.【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2)002【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河北省;历史名窑;陶瓷文化【作者】张文松;张琳琳【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3;河北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一、悠久而辉煌的河北陶瓷文化河北省有着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自古就是陶瓷产区与陶瓷文化大省。
早在新石器时期,河北地区就出现了陶器制作活动,河北各地如保定徐水南庄头、张家口阳原于家沟、武安磁山、邯郸百家村、正定南杨庄、唐山大城山等地都出土有新石器时期陶器[1],多属仰韶文化类型及龙山文化类型,文化遗存极为丰富。
河北平山古中山国王墓出土过一批精美的战国时期暗纹陶,又称“暗花陶”、“砑花陶”。
暗纹陶造型装饰多模仿青铜器,胎质细腻,由于烧成温度不高,胎多呈灰色或灰褐色,胎体表面呈黑色。
暗纹陶的装饰是在未干透的胎体表面压印,或辅以纹饰刻画,然后打磨装饰区。
这种压磨做法使得纹饰漆黑油亮,图形若隐若现,美轮美奂。
河北历史陶瓷文化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白瓷文化,中国白瓷源于河北内丘邢窑,隋唐时期的邢窑白瓷,与当时的浙江越窑青瓷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创造了北方陶瓷的代表,形成了丰富而发达的白瓷文化。
宋朝五大官窑之一的定窑(河北曲阳),把河北白瓷文化推到了顶峰,定窑白瓷享誉天下。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宋代五大名窑是指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和定窑。
钧窑,因窑变时釉色为红、紫二色,故名“钧”。
其釉色为一绝,浓淡兼备,有似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
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县,宋代属钧州,故名。
始于唐,盛于北宋,金元明清仍有制作,以元代品质最好,其中以宋代八卦纹片称绝。
汝窑,宋代属汝州,故名。
因临近汝河而得名。
它创烧于北宋晚期,是继定窑之后,北方地区的另一个著名瓷场。
官窑,宋代属官府所设之窑,又称“修内司官窑”。
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故名。
创烧于隋,兴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早期以烧青瓷为主,宋代创覆烧法,盘、碗、瓶、洗等各式器皿无所不备,其中的茶叶末釉色调清亮而美如碧玉,为宫廷垄断,多作为供器。
汝窑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因此地盛产汝瓷而得名。
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胎呈灰色,深灰色,俗称香灰胎,釉为天青色,多数为豆绿色,釉面滋润细腻,有明显酥油感觉。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盘、碗、洗、尊等为主。
主要用于装饰,还有为数不少的陈设品和日用品。
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宋时属定州,故名。
唐代已烧制白瓷,至宋代更有进步,胎薄质细,釉色润泽,白中略带粉红,有的器物上还印有“枢府”字样。
除烧白瓷外,还大量生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
官窑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宋代属官府设立的专烧贡瓷的窑场。
前人记载定窑“底有纹章,悉不施釉,足卷而釉露,紫口铁足”,是判断定窑是否为官窑的重要依据。
目前发现的南宋官窑瓷器有碗、盘、洗、盆、壶、瓶等器物,造型典雅秀美,胎薄釉润,质如碧玉,釉色青翠华滋,足底有粉状支钉痕,是南宋修内司官窑器的典型特征。
南宋官窑胎体较薄,釉层较厚,釉色滋润柔和,如同美玉。
釉面上常有少量泪痕,称为“蟹爪纹”。
修内司官窑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珍品,其工艺技术水平很高,与北宋官窑器相比,在胎质、釉色、造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哥窑是产于江西省修水县的一个瓷窑,有人也把它叫做“章窑”,又叫“龙泉窑”,是继北宋官窑后为宫廷烧制的瓷器。
中国五大名窑、六大窑系知识分享
中国五大名窑、六大窑系中国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
一、钧窑1、时间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钧瓷始烧于唐代,在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制的艺术高峰。
2、地点钧窑的故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以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目前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
3、产品特点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
钧瓷的窑变花釉,色彩丰富,釉层晶莹,釉中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艳,辉映竞芳。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等。
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二、汝窑1、时间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
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
2、地点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
3、产品特点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
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
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
三、官窑1、时间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官瓷是北宋末年宫廷官窑烧制的御用瓷器。
2、地点3、产品特点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四大名窑
四大名窑通常所讲的四大名窑即指宋代出现的“汝窑、哥窑、官窑、钧窑”,有时也把“定窑”并入一起,并称“五大名窑”。
现分别叙述四大名窑各自的产生背景和特征。
汝窑中国古代著名瓷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故名。
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
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被历代称颂,有“宋瓷之冠”美誉。
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
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仅65件,珍贵非常。
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
陆游《老学庵笔记》内曾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
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北宋出现“弃定用汝”,可能与宋微宗赵佶个人的审美观有关。
因为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微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赵佶作青词的多种记载。
“弃定用汝”正是这种崇尚青色的审美观的反映。
汝窑的艺术特点:1)胎质细洁,胎色灰中略带黄色,故称作“有灰胎”;2)釉色青中带绿,冷暖适中,微蕴水气3)器物形制仿古,朴素,不求复杂。
汝窑代表作是莲花式温碗,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汝窑代表作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
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
哥窑 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 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 也称章窑、龙泉窑。
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 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 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 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 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 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 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名窑
通常所讲的四大名窑即指宋代出现的“汝窑、哥窑、官窑、钧窑”,有时也把“定窑”并入一起,并称“五大名窑”。
现分别叙述四大名窑各自的产生背景和特征。
汝窑中国古代著名瓷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故名。
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
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被历代称颂,有“宋瓷之冠”美誉。
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
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仅65件,珍贵非常。
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
陆游《老学庵笔记》内曾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
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北宋出现“弃定用汝”,可能与宋微宗赵佶个人的审美观有关。
因为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微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赵佶作青词的多种记载。
“弃定用汝”正是这种崇尚青色的审美观的反映。
汝窑的艺术特点:
1)胎质细洁,胎色灰中略带黄色,故称作“有灰胎”;
2)釉色青中带绿,冷暖适中,微蕴水气
3)器物形制仿古,朴素,不求复杂。
汝窑代表作是莲花式温碗,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汝窑代表作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
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
哥窑 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 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 也称章窑、龙泉窑。
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 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 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 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 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 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 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 也具有“紫口铁足”。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 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 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
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
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哥窑的艺术特点:
1)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2)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轮廓亦柔和流畅;
3)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哥窑代表作是米色釉贯耳瓶,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
口沿两侧对称置贯耳。
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铜礼器。
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构成视觉上的均衡,给人以稳重之感。
通身细碎开片,静穆、优美。
官窑是继汝窑后为满足宋朝皇室特别是宋徽宗个人的艺术爱好,而在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窑烧瓷的窑口,史称“汴京官窑”,学术界又称为“旧官”。
宋代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甚少,这是因为黄河古道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改道,窑址均被淹没无存,实物也难以寻找之故,所以考古界无法考证,这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研究是一件憾事。
而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朝皇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也就是南宋初年,当时的南宋皇帝宋高宗便在京都又设官窑于修内司(即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即杭州郊坛下官窑),这个时期烧造的瓷器则称为“南宋官”,学术界又称之“新官”。
官窑的艺术特点
1)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
2)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红如铁;
3)作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
官窑的代表作是月白双耳三足炉,器通高16厘米,口径30.6厘米,深12.5厘米,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器形仿自秦汉自铜器,淳朴大方,通体施月白釉,下承三足,炉腹内壁有开片纹,是北宋官窑精品。
钧窑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
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县),故名。
亦称“均窑”、“钧州窑”。
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经历宋金至元代。
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境内有窑地近一百处,以小白峪历史最早,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
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
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窑址发掘出土数以千计供宫廷陈设用的这类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个从一到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绝大多数窑均烧窑器物,天蓝、月白釉较多。
一部分窑址还发现烧磁州窑白地黑花、三彩、红绿彩等品种,其中以扒村窑
质量最好。
钧窑,传世不多,评价甚高。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钧窑的艺术特点:
1)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
2)钧瓷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
3)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
4)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浩然之气。
钧窑的代表作是玫瑰紫釉尊,尊仿青铜器式样,口沿外撇,直颈,鼓腹,圈足。
器内外通体施铜红窑变釉。
口沿下至颈部以天蓝釉为主,晕散数道玫瑰紫红釉。
腹部则主要施玫瑰紫红釉。
器内兼施玫瑰紫与天蓝色釉。
底刻“六”字款并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庄规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
在蓝紫融汇、交织变化的釉色中,呈现蚯蚓走泥纹,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
此尊应为宫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传世钧窑瓷器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