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量是怎样计算的
降雨量径流量计算公式
降雨量径流量计算公式降雨量和径流量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先来说说降雨量。
降雨量呢,简单说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落到地面上的雨水的深度。
这就好比天上像是有个巨大的水龙头,哗啦啦地往下倒水,而我们要算一算到底倒了多少水到地上。
那径流量又是啥呢?它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比如说一条河,在一段时间内流过的水的多少就是径流量。
要计算降雨量,常用的公式是:降雨量(mm)= 雨量筒中雨水的深度(mm)。
听起来好像挺简单,但实际测量可没那么容易。
想象一下,下雨天,我们拿着雨量筒放在外面,眼巴巴地等着雨水落进去。
有时候风一吹,雨水可能就飘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雨量筒放的位置不太对,得到的数据就不准确啦。
再来说说径流量的计算。
常见的公式有:径流量 = 过水断面面积 ×流速 ×时间。
这就像是在算一条河在一段时间内运输了多少“货物”(水)。
不过要准确测量过水断面面积和流速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小山区考察水情。
那天下着小雨,我们带着各种测量工具,想要弄清楚当地的降雨量和径流量。
我们把雨量筒小心翼翼地放在空旷的地方,还得时刻盯着,怕有什么东西干扰了测量。
到了测量河流径流量的时候,更是费了好大的劲。
有人拿着流速仪在河边小心翼翼地测量,生怕一不小心掉进水里,还有人在计算过水断面面积,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得到了数据。
可是在计算的时候发现,因为一些小小的误差,结果和预期的不太一样。
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哪怕是一点点的偏差,在计算降雨量和径流量时都可能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降雨量和径流量的计算可重要啦。
比如说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要根据降雨量来规划水库的容量,要是算少了,水库可能装不下雨水,造成洪涝灾害;算多了,又浪费资源。
径流量的计算能帮助我们了解河流的水情,合理安排水资源的利用。
而且,对于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降雨量的计算也是关键。
要是算少了,下大雨的时候,街道可能就变成“小河”啦,给大家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是用来预测暴雨事件发生时的降雨量的一种数学模型。
在城市规划、水利工程和防洪减灾等领域中,暴雨重现期降雨量的计算对于设计防洪设施和制定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区域内发生的暴雨事件的平均降雨量。
暴雨事件的发生频率可以用重现期来表示,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一次的概率。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就是根据历史降雨数据和统计方法来预测未来暴雨事件的降雨量。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历史降雨数据,确定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量值。
一般来说,暴雨重现期降雨量与重现期呈正相关关系,即重现期越大,对应的暴雨重现期降雨量也越大。
因此,可以通过拟合历史降雨数据,得到暴雨重现期降雨量与重现期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预测未来暴雨事件的降雨量。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的具体应用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历史降雨数据。
首先需要收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历史降雨数据,包括降雨量、降雨时长、降雨强度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从气象局、水利部门或相关科研机构获取。
2. 确定暴雨重现期。
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确定要预测的暴雨事件的重现期。
一般来说,常用的重现期包括2年、5年、10年、20年、50年和100年等。
3. 拟合降雨数据。
利用统计方法对历史降雨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量值。
常用的拟合方法包括经验公式法、频率分析法、概率分布法等。
4. 计算暴雨重现期降雨量。
根据拟合结果,计算出对应重现期下的暴雨重现期降雨量。
这个值可以作为设计防洪设施和制定应急预案的依据。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的具体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拟合方法而有所不同。
常用的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包括经验公式法、频率分析法和概率分布法。
经验公式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根据历史降雨数据的统计特征来确定暴雨重现期降雨量的数学关系。
降雨量是如何计算的
降⾬量是如何计算的降⾬量是如何计算的从天空降落到地⾯上的⾬⽔,未经蒸发、渗透、流失⽽在⽔⾯上积聚的⽔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量(以毫⽶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降⾬的多少。
⽬前,测定降⾬量常⽤的仪器包括⾬量筒和量杯。
⾬量筒的直径⼀般为20厘⽶,内装⼀个漏⽃和⼀个瓶⼦。
量杯的直径为4厘⽶,它与⾬量筒是配套使⽤的。
测量时,将⾬量筒中的⾬⽔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当天的降⾬量了。
中国⽓象局规定24⼩时内的降⾬量称之为⽇降⾬量,凡是⽇⾬量在10毫⽶以下称为⼩⾬,10.0-24.9毫⽶为中⾬,25.0-49.9毫⽶为⼤⾬,暴⾬为50.0-99.9毫⽶,⼤暴⾬为100.0-250.0毫⽶,超过250.0毫⽶的称为特⼤暴⾬。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
例如,多⾬的⼴东,⽇⾬量80毫⽶以上称暴⾬;少⾬的陕西延安地区,⽇⾬量达到30毫⽶以上就称为暴⾬。
如果你⼿边没有⾬量筒,那也不⽤担⼼,利⽤⼀些常见的器⽫,你完全可以⾃制⼀个,效果也相当不错。
取⼀个⼝径为20厘⽶的⼀次性塑料或纸制碗(可选⽤⼤⼩合适的⽅便⾯纸碗),在其底部凿⼀⽐⽟⽶粒稍⼤的⼩洞,然后将碗放在⼀个⽆盖的罐⼦上。
罐内有⼀玻璃瓶,瓶⼝与碗底的⼩洞相接。
简易⾬量筒就做好了。
简易⾬量筒做好后,便可将它放在离地70厘⽶⾼处(筒⼝距地⾯的距离)承接⾬⽔。
⾬腕,⽤秤称出瓶中的⽔重,30克⽔即相当于1毫⽶的降⾬量。
⾬量器的种类测量降⽔量的基本仪器有⾬量器和⾬量计两种。
1.⾬量器:是⽤于测量⼀段时间内累积降⽔量的仪器。
常见的⾬量器外壳是⾦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个⼝径为20厘⽶的盛⽔漏⽃,为防⽌⾬⽔溅失,保持容器⼝⾯积和形状,筒⼝⽤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刃状;下节筒内放⼀个储⽔瓶⽤来收集⾬⽔。
测量时,将⾬⽔倒⼊特制的⾬量杯内读出降⽔量毫⽶数。
降雪季节将储⽔瓶取出,换上不带漏⽃的筒⼝,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积换算成毫⽶数。
降水的测量原理
降水的测量原理降水是指地球上大气中的水分以液滴或固态形式从空中向地面下降的现象。
降水的测量原理主要是通过观测降水量和降水形态来确定降水的强度和类型。
下面将从降水量的测量原理和降水形态的测量原理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降水量的测量原理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面积内的降水水量。
常用的降水量测量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英寸(inch)等。
测量降水量的方法有雨量计法、蒸发皿法、雷达测量法等。
1.雨量计法雨量计是测量降水量最常用的设备之一。
雨量计的原理是利用一个特殊形状的漏斗,将降水收集到一个容器中,并通过量杯或标尺来记录收集到的降水量。
雨量计要求水流顺畅,漏斗口径较大,以确保较大的接收面积。
2.蒸发皿法蒸发皿法是通过测量降水后的蒸发量来间接计算降水量。
蒸发皿是一个浅而宽的容器,将容器中的水充分蒸发,然后根据蒸发前后的重量差计算降水量。
但是蒸发皿法的测量结果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适用性有限。
3.雷达测量法雷达测量是一种利用雷达波束与降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来测量降水量的技术。
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束遇到降水后会被散射,散射回来的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降水的强度和分布情况。
雷达测量不受限于地面点位,可以对较大范围的降水进行监测。
二、降水形态的测量原理降水形态是指降水的物理状态,主要包括雨、雪、雹、霰等。
测量降水形态的方法主要有观测形态外貌法、气象雷达识别法等。
1.观测形态外貌法观测形态外貌法是通过直接观察降水的形态外貌特征来判断降水的形态。
例如,雨是液态降水,雪是固态降水,雹是冰雹,霰是由雨和雪组成的降水形态。
观测形态外貌法简单直观,但准确性较低。
2.气象雷达识别法气象雷达识别法是一种利用雷达测量数据对降水形态进行识别的方法。
雷达可以通过回波强度、频率、时间等参数来判断降水的形态。
例如,回波强度较强的区域一般为雨区,回波强度较弱的区域一般为雪区。
气象雷达识别法可以较准确地判断降水的形态。
综上所述,降水量的测量原理主要通过雨量计法、蒸发皿法和雷达测量法来测量降水量,降水形态的测量原理主要通过观测形态外貌法和气象雷达识别法来判断降水的形态。
工程水文学公式范文
工程水文学公式范文1.降雨量计算公式:- 平均降雨强度(Ia):Ia = P / T,其中P是降雨量(mm),T是降雨时间(h)。
- 年最大降雨量(Pmax):Pmax = (P / T) * 365,其中P是降雨量(mm),T是降雨时间(h)。
2.面雨量计算公式:- 面平均降雨强度(Im):Im = P / A,其中P是降雨量(mm),A 是面积(km^2)。
- 面平均降雨量(Ia):Ia = (P / A) * 1000,其中P是降雨量(mm),A是面积(km^2)。
3.洪水频率计算公式:- 洪峰流量计算公式(Qp):Qp = C * A^B,其中Qp是洪峰流量(m^3/s),C和B是常数,A是汇流面积(km^2)。
-设计频率计算公式:P=1/(1-(1/T)),其中P是设计频率(%),T 是重现期(年)。
4.壁面径流计算公式:- 尼曼公式:Q = C * A * I * S,其中Q是径流流量(m^3/s),C 是径流系数,A是壁面面积(km^2),I是坡度(m/m),S是单位面积平均降雨量(mm/h)。
-基因斯特拉法(GIUH)公式:Q(t)=K*R(t)*h(t)*I(t),其中Q(t)是时刻t的径流量(m^3/s),K是单位过滤时间和流速的关系系数,R(t)是径流生成函数,h(t)是单位面积的历时洪流函数,I(t)是引起径流的均匀坡度过程。
5.土壤水分计算公式:-含水量计算公式:θ=(Vw/Vt)*100,其中θ是土壤含水量(%),Vw是土壤含水量体积(m^3),Vt是土壤总体积(m^3)。
- 不透水面积计算公式:A = (Pi - θ) * At,其中A是不透水面积(m^2),Pi是降雨量强度(mm/h),θ是土壤含水量(%),At是雨滴时间(h)。
6.蒸发计算公式:- 定性方法公式:E = C * P,其中E是蒸发量(mm),C是蒸发系数,P是降雨量(mm)。
- 量化方法公式:E = K * (Ts - T),其中E是蒸发量(mm),K是蒸发系数,Ts是水面表温度(℃),T是空气温度(℃)。
降水量计算方法
降水量计算方法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
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霍、霞等,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他的单位是毫米。
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
可分为:小瓯、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小雨:雨点清晰可见,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降水量小于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过程。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5〜1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 的降雨过程。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降雨量集雨面积计算公式
降雨量集雨面积计算公式在水文学和气象学中,降雨量和集雨面积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降雨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某一地区的降水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而集雨面积则是指降水所覆盖的地表面积,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在实际的水文和气象观测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降雨量和集雨面积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降水过程。
降雨量和集雨面积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即降雨量=降水强度×集雨面积。
其中,降水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降水量,通常以毫米/小时为单位。
降水强度可以通过气象观测站的记录或者气象雷达数据来获得。
集雨面积则是指降水所覆盖的地表面积,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或者遥感技术来获取。
在实际的计算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比如降水强度和集雨面积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降雨量和集雨面积分别进行积分,以获得总的降雨量。
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但基本的原理是一样的。
降雨量和集雨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水文和气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降水过程,从而更好地预测洪水和干旱等水文灾害。
其次,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比如确定水库的蓄水量和流域的产水量。
因此,降雨量和集雨面积之间的关系是水文和气象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问题。
除了降雨量和集雨面积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通过降雨量和集雨面积的计算来研究其他一些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降雨量和集雨面积来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不同降水事件的降雨量和集雨面积来研究降水过程的特点。
因此,降雨量和集雨面积的计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降水过程,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降雨量和集雨面积的计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对于水利工程来说,确定设计洪水和设计产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说,确定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流量和设计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雨水量计算公式
雨水量计算公式雨水量的计算是气象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准确计算雨水量,可以更好地了解降雨的分布特点,预测洪涝灾害和干旱情况,从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雨水量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1. 雨强计算公式雨强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量,通常用毫米/小时表示。
计算雨强的常用公式有以下两种:1.1. 故布尔公式故布尔公式是一种经验公式,适用于强度较大且不规则的降雨过程。
公式表达如下:I = (P/T) * 60其中,I为雨强(mm/h),P为总降雨量(mm),T为持续时间(分钟)。
1.2. 极值法极值法是一种统计方法,适用于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连续降雨过程。
具体步骤如下:1) 将给定降雨过程划分为若干时间段;2) 对每个时间段内的降雨量进行排序,得到一系列值;3) 选取指定的百分位(如85%或90%)对应的降雨量作为雨强。
2. 雨量计算公式雨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的降雨总量,通常用毫米表示。
计算雨量的常用公式有以下三种:2.1. 简化雨量计算公式简化雨量计算公式可用于计算常规的单次降雨事件,公式表达如下:R = (P * A) / 10000其中,R为雨量(mm),P为总降雨量(mm),A为实测面积(m²)。
2.2. 克里希温公式克里希温公式适用于较大范围的降雨事件,公式表达如下:R = (P * A) / (100 * E)其中,R为雨量(mm),P为总降雨量(mm),A为实测面积(m²),E为流域面积(km²)。
2.3. 等效雨量法等效雨量法是一种简化计算方法,将连续的降雨过程转化为等效雨量,适用于水资源管理和抗旱预测等领域。
计算公式如下:R = (P * A) / (100 * E * I)其中,R为雨量(mm),P为总降雨量(mm),A为实测面积(m²),E为流域面积(km²),I为雨强(mm/h)。
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降水是地球上最为普遍的自然现象之一,它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气象学中,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云层中落下的现象。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降水的数量和分布都有所不同。
为了更好地了解降水的特征和规律,科学家们需要对降水量进行测量和分析,并计算出平均降水量。
一、降水量的测量方法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量,通常用毫米(mm)或英寸(in)来表示。
为了测量降水量,气象学家们需要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其中最常见的是雨量计。
雨量计是一种能够准确测量雨水降落量的仪器。
它通常由一个漏斗和一个容器组成,漏斗用于收集雨水,容器用于测量雨水的数量。
当雨水落入漏斗中时,它会通过一个管道流入容器中,容器中的刻度表示了雨水的数量。
除了雨量计外,还有其他一些测量降水量的方法,例如雷达、卫星和地面监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更精确地测量降水量,并提供更多的数据,但它们的成本较高,需要更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二、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平均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地区的平均降水量。
通常情况下,平均降水量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
计算平均降水量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算术平均法和等权平均法。
1. 算术平均法算术平均法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计算平均降水量的方法。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平均降水量 = 总降水量÷ 年份数其中,总降水量是指在某一地区某一年内的总降水量,年份数是指计算平均降水量的年数。
例如,某地区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的总降水量为1000毫米,年份数为10年,则该地区的平均降水量为:平均降水量= 1000 ÷ 10 = 100 毫米/年2. 等权平均法等权平均法是一种将不同年份的降水量视为同等重要的方法。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平均降水量 = 年降水量之和÷ 年数其中,年降水量之和是指在某一地区所有年份的降水量之和,年数是指计算平均降水量的年数。
例如,某地区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的年降水量分别为100、110、90、120、130、100、90、80、110、120和100毫米,则该地区的平均降水量为:平均降水量 =(100+110+90+120+130+100+90+80+110+120+100)÷ 11 = 105.45 毫米/年三、平均降水量的意义和应用平均降水量是一个重要的气象指标,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
降水计算全过程范文
降水计算全过程范文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经过冷凝形成液态水滴或固态水晶后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降水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用来表示降水量的多少。
降水的计算是通过观测和对大气条件的分析来完成的,下面将详细介绍降水计算的全过程。
1.观测:降水的计算首先需要进行观测。
观测降水主要通过气象站的降水量计来完成,该仪器能够准确记录降水量的变化。
同时,还可以使用气象雷达、卫星等设备进行降水的观测,以获取更全面的降水数据。
2.数据采集:观测得到的降水数据需要进行采集和整理,以便后续分析和计算。
数据采集包括对降水量、降水时长、降水类型(如雨、雪、雾等)以及降水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的记录。
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对采集得到的降水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清理的过程。
这一步骤主要包括对数据进行去噪、填补缺失值、校正误差等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大气条件分析:降水的发生与大气条件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对大气条件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大气中的湿度、温度、气压、风速和风向等因素的变化情况,以确定降水的可能性和强度。
5.降水类型判断:根据大气条件的分析结果,可以判断降水的类型,如雨、雪、冰雹等。
不同的降水类型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特征,需要进行不同的计算方法。
6.降水强度计算:降水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降水的量。
常用的降水强度计算方法有平均降水强度和最大降水强度。
平均降水强度是指降水总量除以降水时间的比值,最大降水强度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降水量最大的数值。
7.降水量计算:降水量是指降水的总量,可以用来衡量降水的多少。
降水量的计算通常使用降水量计算公式,该公式根据具体的降水类型和降水强度来计算。
例如,对于雨水,可以使用公式降水量=平均降水强度×降水时间来计算。
8.降水频率计算:降水频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发生一定量降水的概率。
降水频率的计算可以通过统计其中一地区在不同年份或时间段内降水量超过其中一阈值的次数来完成。
9.数据分析和应用:最后一步是对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
降雨量划分标准
降雨量划分标准
一定时段内,降落到水平地面上(假定无渗漏、蒸发、流失等)的雨水深度叫做雨量。
如日降雨量是在1日内降落在某面积上的总雨量。
此外,还常有年降雨量、月降雨量以及多少小时降雨量等,若将逐日雨量累积相加,则可分别得出旬、月和年雨量。
次降雨量是指某次降雨开始至结束连续一次降雨的总量。
一、基本要素
(1)降雨历时和降雨时间:降雨历时是指一次降雨的持续时间,即一场降雨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
降雨时间是指对应某一降雨量而言的时段长,在此时间内,降雨并不一定是持续的。
降雨历时和降雨时间均以min、h计。
(2)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以mm/min 或mm/h计。
(3)降雨面积:指某次降雨所笼罩的水平面积,以km2计。
(4)暴雨中心:指暴雨强度较集中的局部地区。
二、等级划分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流域平均降水量的计算
流域平均降水量的计算
流域降雨量的计算流域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等。
1、等雨量线法。
等雨量线的基本思想是用等雨量线离散化计算区域,则相邻两条于两线之间的面积即可作为一个计算单元。
假设相邻两条等雨量线之间的降雨量呈线性变化,相邻两条等雨量线的算术平均值可以代表该计算单元的降雨量。
2、泰森多边形法。
泰森多边形的主要思想:利用垂直平分线对区域进行分割。
具体做法:根据计算区域内的雨量站网,以雨量站为顶点连接成若干个不嵌套的锐角三角形。
然后对每个三角形求重心(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然后利用这些重心,就可以将计算区域划分成若干计算单元,可以保证在每个计算单元的中心附近有一个雨量站。
3、权重平均法。
根据计算单元附近的雨量站与计算单元的相对位置赋予权重,然后加权平均。
降水量计算公式范文
降水量计算公式范文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水总量。
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来表示。
降水量的计算可以根据降水类型和观测数据进行估算。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降水量计算公式。
1.均匀降水量计算公式均匀降水量是指在一些地点上降水分布均匀的情况下,单位面积上的总降水量。
计算公式为:总降水量(mm)= 单位面积上降水总量(cm) x 10示例:如果地单位面积上的降水总量为10 cm,则降水量为10 x 10 = 100 mm。
2.非均匀降水量计算公式当降水分布不均匀时,可以通过网格计算法来进行降水量的估算。
网格计算法是将一定范围的区域分成若干个网格,然后根据每个网格中的降水量和该网格的面积来计算总降水量。
计算公式为:总降水量(mm)= Σ(每个网格的降水量(mm) x 网格面积)示例:假设地分成了4个网格,每个网格的面积分别为10, 20, 30, 40平方千米,降水量分别为20, 30, 40, 50 mm,则总降水量为:总降水量 = 20 x 10 + 30 x 20 + 40 x 30 + 50 x 40 = 3200 mm3.瞬时降水量计算公式瞬时降水量是指在一些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水量。
计算公式为:瞬时降水量(mm)= 总降水量(mm)/ 观测时长(小时)示例:如果地在1小时内降水总量为50 mm,则瞬时降水量为50 / 1 = 50 mm/h。
4.平均降水强度计算公式平均降水强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平均降水量。
计算公式为:平均降水强度(mm/h)= 总降水量(mm)/ 观测时长(小时)示例:如果地在6小时内降水总量为180 mm,则平均降水强度为180 / 6 = 30 mm/h。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降水量计算公式只能估算降水量,实际的测量数据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测量误差、观测点的空间布局等。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降水量数据,可以采用多点观测、雷达与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雨量计算公式
雨量计算公式
雨量计算公式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不同地区和时期的降雨量进行准确的计算。
雨量计算公式源于熵原理,它表达了一个区域在一定时间内(例如一个小时)由雨水蒸发和滴落的总量。
根据该公式,雨量平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M=(m/M)V,其中M是当地一定时间(假设为1小时)内降雨量,M是雨水蒸发量,V是滴落量。
也就是说,
某个地区一小时内的降雨量就是雨水蒸发量和滴落量的总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经典的雨量计算方法叫做Capstone方法,它针对多雨地区设计,并且可以更精确地衡量雨量。
该方法基于对不同尺度(如水文单位、地理单位和经济单位)降雨变化的分析,以及水文区分级的方法,它可以更精确地确定降雨的分布模式和时间位置。
这样从降水信息的微观、宏观以及行业角度可以给出更准确的雨量计算结果。
总而言之,雨量计算公式是利用熵原理和Capstone方法对降
雨量进行准确分析和计算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不仅有助于对地区雨量的实时预报,还可以用于水资源分析、水文建模和气象预报等领域。
它的准确度和灵敏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并被用于制定水资源、气象灾害预警和灾害维护等重要的水资源利用决策。
降雨计算公式范文
降雨计算公式范文1. 税拉万公式(Traverse)税拉万公式是一种简单的方法,用于估算降雨量。
它基于一个假设,即降雨的强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均匀分布的。
税拉万公式的计算公式如下:降雨量=面积×强度其中面积为计算区域的面积,强度为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
2. 李希梅罗公式(Meierhofer)李希梅罗公式是一种根据实测数据来计算降雨量的公式。
公式的计算方法如下:降雨量=1.92×(雨量数据-补偿因子)其中补偿因子是一个经验值,用于考虑其他因素对降雨量的影响。
3. 哈里森公式(Harrison)哈里森公式是一种可以用来估算降雨量的经验公式。
公式的计算方法如下:降雨量=Σ(a×R^b)其中a和b是经验系数,R是一小时雨强。
4. 普里普莱特公式(Primitive)普里普莱特公式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洪水流量的公式。
公式的计算方法如下:洪水流量=C×A×[(K×Q^m)/(K+Q^m)]其中C是经验系数,A是流域的面积,Q是实时的降雨量。
5. 四代冈利帕斯公式(Gumbel)四代冈利帕斯公式是一种用于估算极值降雨的公式。
公式的计算方法如下:极值降雨 = a + b × log(N)其中a和b是经验系数,N是计算区域的年频率。
6. 增色公式(Thiessen)增色公式是一种用于估算站点降雨量的公式。
公式的计算方法如下:站点降雨量=Σ(站点i的面积×站点i的降雨量)/Σ(站点i的面积)其中站点i是计算区域内的站点。
以上只是几个常见的降雨计算公式,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公式和方法可以用于降雨量的计算和预测。
不同的公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目的,选择适合的公式需要考虑到地理条件、气象要素和数据可靠性等因素。
天气预报的降雨量是怎么计算的
天气预报的降雨量是怎么计算的雨量器的种类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
常见的雨量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容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
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出降水量毫米数。
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雨量计又分翻斗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和测量累积降水量的有线遥测仪器。
分感应器和记录器两部分,其间用电缆连接。
感应器用翻斗测量,它是用中间隔板间开的两个完全对称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绕水平轴转动,从而使两侧容器轮流接水,当一侧容器装满一定量雨水时(0.1或0.2毫米),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转,将水倒出,随着降雨持续,将使翻斗左右翻转,接触开关将翻斗翻转次数变成电信号,送到记录器,在累积计数器和自记钟上读出降水资料。
虹吸式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仪器。
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状和大小与雨量器相同。
当雨水经过漏斗导入量筒后,量筒内的浮子将随水位升高而上浮,带动自记笔在自记纸上划出水位上升的曲线。
当量筒内的水位达到10毫米时,借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笔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记录。
自记钟给出降水量随时间的累积过程。
据气象部门介绍:气象预报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
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我们知道,每亩地面积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
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这样,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50公斤水。
据测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
雨水量的计算说明书
雨水量计算说明书一、雨水量的计算1.1 根据该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为:497.0)724.3()y lg 625.01(078.992++=t T q 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公式(ha s L ∙/)y T ——设计重现期(a)t ——设计降雨历时(min )重现期:y T =1年,降雨历时:t=t 1+mt 2。
式中 t 1——地面集水时间(min ), 取5~15min ;t 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暗管取2,明渠取1.2。
在该城镇中采用暗管排水,取m=2, t 1=10min 。
1.2 径流系数计算根据规划的地区类别,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
城市市区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值0.5—0.8,在此城镇计算中C1-10取0.6,C11取0.4。
单位面积径流量:497.020)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6.0++⨯t 497.021)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4.0++⨯t设计流量Q 为:0q A Q ⨯=灌渠内雨水流行时间为:t 2=L/v式中 L ——管长(m )V ——雨水在管内的流速(m/s )坡降:L S h ⨯=设计管内底标高的最小值为地面标高减去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加上管径,埋深为设计地面标高减去设计管底标高。
管径、流速、流量等的确定采用满流水力计算表。
二、雨水管网定线2.1排水体制的选择规划区排水设施不完善,无完整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排放,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片区内规划用地竖向高程均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线之上。
暴雨强度公式根据附录:福建各地暴雨强度公式选用。
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2.2管线定线原则: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要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降水量计算公式
降水量计算公式降水量计算公式是大气科学、气象学和水文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描述了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接收到的降水总量。
在气候变化研究、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降水量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一、降水量定义降水量是指地表接收到单位面积上在一定时间内降水的总量,通常用毫米(mm)作为单位,表示为P。
二、降水量计算公式常用的降水量计算公式主要有3种:1. 平均降水量计算公式平均降水量是指某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总降水量除以该地区的总面积。
其计算公式为:P = A / S其中,P表示平均降水量,A表示该时间段内所有降水量的累积值,S表示该地区的总面积。
这种计算方法通常适用于降水量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因为它没有考虑地区内部的空间分布情况,所以与真实情况可能不太一致。
2. 等值线法计算公式等值线法是指通过连续的等值线(等高线)将地图上降水量分布分离成许多不同的部分,然后对每一部分进行计算。
其计算公式为:P = Σ(Pi * Ai) / ΣAi其中,Pi表示某小区域内的降水量,Ai为该小区域的面积,Σ表示对所有小区域求和。
这种计算方法考虑了地区内部的空间分布情况,所以更加准确。
但是,它需要有高分辨率的降水量数据和相应的地图才能进行计算,因此难以应用于一些较为偏远或缺乏资料的地区。
3. 水平面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水平面面积加权平均法是指将地图上的每一个小区域的降水量乘以该小区域在水平面上的面积,然后对所有小区域求和并除以该地区的总面积。
其计算公式为:P = Σ(Pi * Ai * hi) / Σ(Ai * hi)其中,hi表示该小区域在水平面上的高度,其他符号与等值线法计算公式相同。
这种计算方法不仅考虑了地区内部的空间分布情况,而且还考虑了地形的影响。
它的优点是可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地理区域,但需要有高分辨率的高度数据和相应的地图才能进行计算。
三、降水量计算应用1. 水文方面降水量是水文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用于描述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接收到的降雨总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雨量是怎样计算的?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目前,测定降雨量常用的仪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
雨量筒的直径一般为20厘米,内装一个漏斗和一个瓶子。
量杯的直径为4厘米,它与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
测量时,将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当天的降雨量了。
中国气象局规定: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
例如,多雨的广东,日雨量80毫米以上称暴雨;少雨的陕西延安地区,日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就称为暴雨。
如果你手边没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担心,利用一些常见的器皿,你完全可以自制一个,效果也相当不错。
取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纸制碗(可选用大小合适的方便面纸碗),在其底部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后将碗放在一个无盖的罐子上。
罐内有一玻璃瓶,瓶口与碗底的小洞相接。
简易雨量筒就做好了。
简易雨量筒做好后,便可将它放在离地70厘米高处(筒口距地面的距离)承接雨水。
雨停后,用秤称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当于1毫米的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