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杜甫其人
⑴读书游历时期 (35岁以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代表作: 《兵车行》、《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
尾多联灾多病,艰今难天苦又恨独繁自霜登鬓临,高潦台倒。新停浊酒杯。
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 因病戒酒不举杯。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使诗人引起韶光 易逝的感觉;或许又会加重诗人的乡愁,长 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意象分析
风急
天
猿 渚
沙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鸟
高 啸哀 清 白 飞回
“猿啸哀、鸟飞回”就是 包含作者在内的千千万 万个流离失所者的真实 写照
意境肃杀凄凉
寓情于景,萧索惨淡 的画面照出诗人内心 的凄惨,哀猿的啼叫 暗示着作者的悲苦。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意象分析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潦艰百万不无渚风 登
倒难年里尽边清急 高
新苦多悲长落沙天
停恨病秋江木白高
浊繁独常滚萧鸟猿 酒霜登作滚萧飞啸
杜 甫
杯鬓台客来下回哀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人教版高一语文3必修《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想《登高》作为杜甫诗作中的经典,要注意对诗歌大意、诗中景物与诗歌情感的把握。
因此我设想能够在教学中能让学生以自主的、合作的心态,带入自己的情感、想象来解读诗歌。
由景入情,由情观景,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在不断地赏读分析中形成自己的见解,进入诗歌情境,真正地去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达到与诗人的共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有关常识;赏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中意象(景物),分析诗的内涵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表达的无限愁绪和哀思。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中意象(景物),感受诗人的无限愁绪和哀思。
教学方式赏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诗人杜甫)【PPT2】【提前写板书:题目、作者;字音、节奏】青年时期的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句;可叹英雄无路,中年时的他困居长安,写下了《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血泪诗篇;入朝为官不久,想要有所作为时,“安史之乱”爆发,他又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
在这十年里,他漂泊西南,写下了《蜀相》《旅夜书怀》《秋兴》《登高》《登岳阳楼》等一系列诗篇,这些诗篇也成就了他一代“诗圣”的美名。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他十年漂泊时期的一些经典诗作。
(生齐读诗作)【PPT3—5】这些诗篇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忧时伤世、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杜甫,走进他的《登高》。
首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齐读目标)二、学习目标【PPT6】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 合作赏读,品味艺术手法。
三、整体感知大家已做了预习,我们来明确【课前预习案】的字音与节奏。
(生共同明确)环节一:诵读【PPT7】请大家自由、反复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基调。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疏通诗意,把握情感基调)生自由读(2遍即可)环节二:展示1.明确诗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登高》美点赏析
人教版必修三备课文本解读:杜甫《登高》美点赏析【诗歌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美点赏析】《登高》一诗是“诗圣”杜甫的晚年诗作,曾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现在仍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教读课文。
此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我们无论是从章法、意象,还是从表达技巧等角度来赏析,都能感受到“旷代之作”的绝美。
一、章法布局之美从整体来看,《登高》一诗紧扣诗眼“悲”字来写。
诗的四联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写登高之所见,后面抒登高之所感,层次清晰。
诗歌四联的起承转合非常明显,首联从细处、微观的角度起笔,写眼前所见的具体景物;颔联从大处、宏观的角度承接,所见之景为秋季的整体氛围;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内心的悲苦;尾联则为“合”,对悲苦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补充。
起承转合平均分布在四联,让诗歌产生和谐的美感。
再品析诗歌的局部,前两联的写景句,不光是从微观到宏观,写出了层次,而且这两联四句,前后相互承接,其中一三句都是写山景,二四句都是写江景,真是绝妙之至。
在首联一二句中,诗人的视角也有变换,诗人在第一句中把视角放在“风急天高”的高远处,可算是仰视,第二句中把视角放在“渚清沙白”的低近处,可归为俯视,两句视角不同,俯仰之间,更加凸显层次之美。
接着看后两联的抒情句,同样很有章法。
颈联中的第五句从“万里”空间的角度立意,第六句是从“百年”时间的角度着笔,时空变幻,悲情四溢。
而尾联七八句,则是把个人生活多艰、国家民族多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艰难苦恨白发添,贫病潦倒人生难,两句极尽悲苦。
和写景句一样,在抒情句中也讲究了交互承接,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而“苦恨”,因“病”而“停杯”,前后承接的两句诗不光是角度一致,内容上也是紧密相连。
《登高》课件3(27张PPT)(人教版必修3)
品味语言
风急
天高 猿 啸哀 渚清
孤独无依 意境 漂泊痛苦 凄凉
沙白
鸟 飞回
•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 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 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 年的杜甫来说,会 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 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 达、坦荡、胸襟开阔。
研讨思想内容
•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 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 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 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 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 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 “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 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 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 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 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达标检测
无 处 停 息在 ,空 比中 喻盘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登高》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登高》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终一首诗。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育同学喜爱祖国语言文字,喜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肯定的审美力量,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同学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同学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同学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学问、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学问与力量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尝诗歌意境,培育初步鉴赏诗歌的力量;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育同学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蔽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三、说教法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同学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所以我将实行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育同学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量,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
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同学学问积淀和人生经受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
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登高》
飘零的身世,短暂的 生命在亘古苍茫的天地 间越发让人感到沉郁苍 凉。
鉴赏颈联 从颈联可以看出杜甫遭遇了哪些悲苦的事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孔子:“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研讨与练习(三):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 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登 杜
高甫
学习目标:
•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能。 •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3、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一、人物生平(回顾)
杜甫
诗史 、诗圣 、三吏三别 一生的四个时期
①(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 ②(35-44岁)长安的十年困守时期 ③(45-48岁)陷贼与为官时期 ④(49-59岁)漂泊西南时期
三、朗读体悟
1、齐读: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自由读:读懂诗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55岁在夔州所作。当时, 安史之乱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隙而起, 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骚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 天地间”。途中,在重阳节登高抒怀。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亦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 等。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
祈福、团圆。
国运:社会骚乱、民不聊生 自身:八苦——壮志未酬
《登高》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共3篇
《登高》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共3篇《登高》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1《登高》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在人教版高二必修二中担任选修课的角色。
这首诗虽然短小精悍,但却隐含着深刻的哲理,是一首极富思考性的诗歌。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登高》的解读,来为大家详细介绍这首诗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简要内容。
《登高》的写作背景是杜甫在游历西南地区时写的。
这首诗可以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描述作者登高的景象,后半部分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首先,杜甫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里,杜甫用诗人的笔触描绘了天际的高原上猿猴的啸声和鸟儿的飞行画面,形象生动。
在这句话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那就是“高”。
在诗歌中,高山被赋予了很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人们想要追求的、向上的精神高度,也象征着成功和雄心壮志。
接着,杜甫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话不仅写出了大江奔流的壮阔,还通过“千古风流人物”这个意象表达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杜甫钟情于自然和历史这两个宏大的主题。
紧接着,杜甫进入了他情感的抒发:“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里,杜甫以故垒为依托,在心中憧憬着一个更加宏伟、更加美好的未来。
他希望通过向高处努力,来实现他内心的所得所愿。
并且,在这句诗中,杜甫使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表达方式,那就是“青天外”。
这里“外”字表达了杜甫心中隐藏着若干无法道尽的情感和渴望。
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其他的趣味。
比如说,一些特定的名词出现的频率,以及诗歌中的句子结构和节奏。
在《登高》中,“青天”和“白鹭”等词语频繁地出现,被反复引用;此外,句子的几个部分以“半落”和“二水中分”为划分标志,非常规矩。
总之,这些细节如同彩色画笔一般,为全篇诗歌增添了更加精致的层次。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通过《登高》这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读者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高》PPT课件
小结前四句:
首联两句,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 构成一幅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 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 颔联写山景、江景,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 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悲怆。同 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你能否把这个场景画下来呢?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
——让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小结后四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 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 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 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 顿挫。
杜甫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 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 开来的重要作用,白居易、韩愈、李商隐、苏 轼、黄庭坚、陆游、元好问等大诗人皆被沾溉, 历史影响无与伦比,在宋朝起被尊称为“诗 圣”。
杜甫生平
• 杜甫祖父为唐初著名诗人杜审言。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在洛阳 结识李白。后居困长安近十年,参加科举,为权奸李林甫黜落。后以 献《三大礼赋》,被唐玄宗赏识,待制集贤院。不久安禄山乱起,杜 甫被安史叛军俘获,潜逃至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故世称“杜拾 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天下大乱,杜甫弃官,移 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后依节度使严武,武表为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漂 流到湖北、湖南一带,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 《登高》PPT
至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无悲剧,我们实在太爱大团圆结局了。03
思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 “沉”即“深”——深刻、深广、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空高远明净,更显人渺小孤单。
秋气逼人,天气 寒冷,内心凄凉。
冷色调上给人一 种清冷的感觉。
为景物蒙上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 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 相似。以鸟自况,孤独无依。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水中陆地、水落而出 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请再读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潦倒:国事艰难,国家动乱;人生潦倒,生活艰 难,漂泊在外,两鬓如霜,壮志难酬。两个词形容的既 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 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深厚 ▪ “郁”即“积”——真实、凝重、
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 情感的千回百折 ▪ 节奏的徐疾相间
作业:以第一人称扩写《登高》,试试看在青 葱岁月里体会这样一个垂暮老人的人生。
பைடு நூலகம்
登高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 城南少陵以西,自号,世称少陵。野曾老任检 校工部杜员少外陵郎,世称。是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杜工人部。与李白并成为“现”实,他也 被后人成为“”。从开元李杜盛世到安史 之乱,他见证了诗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过程,作品被称为“”。
登高优秀教案人教版
登高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杜甫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爽约。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创此佳作。
学习本诗,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的解读,主义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格律诗的诵读兴趣和能力远远高于其它诗篇。
2、高中学生在思想上渐渐送优质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往往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二十个阅读与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
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3、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现代诗歌,对意象有了一定的认知,用过意象连接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用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本诗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风。
2、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
4、知人论世,学会通过了解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5、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鉴赏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掌握其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2、难点:知人论世,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主题。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引导法等。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准备:学生预习、ppt八、教学过程:1、导入: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青,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的一首关于“登高”的诗——《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封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3.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2学情分析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
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
其次,不朽名作的特点是寄寓深广,古今评价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极好凭借。
第三,诗为语言之精华,是诗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
诵读乃赏诗之要着,精心感悟之时,设身处地,心惟口诵,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一步。
3重点难点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一、诵读感知先有情1.教学蓄势:播放《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哀郢》朗读。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
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二、寄意遥深“三秋图”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登高》(共17页PPT)
由于时事,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在成都过了一 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又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 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 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篇。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 “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 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 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五个问题请好好思考,可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 将你的心得写于作业本上,下次 课上我们进行讨论及解答。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尝困于衣食”,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奔走献赋, 取得少许资助。这段时期,诗人写了一些批评时政、讽刺 权贵的诗篇,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 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 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 《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做左拾遗。其后,他用诗 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 “三吏”、“三别”。
赏析: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 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 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 感交集,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余旺波(一)作者介绍: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都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叫“盛唐”。
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历史时期,唐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峰,诗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
公元712年,诗坛上冉冉升起了一轮鲜红鲜红的太阳,这轮太阳姓杜,名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
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正因为杜甫写出了诗史,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
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也特别擅长律诗和绝句的写作,许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
(二)诵读作品,细读注释,理解词句。
(三)作品赏析:作为能够写出“诗史”的“诗圣”,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
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时期。
稍有历史常识的同学都知道,发端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
所以,他的许多作品中,不仅寄寓了深沉的个人情感,而且也饱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
《登高》就是这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2.5《登高》文学赏析
《登高》文学赏析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登高 PPT课件 18 人教版
•
52、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
53、年少时,梦想在心中激扬迸进,势不可挡,只是我们还没学会去战斗。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学会了战斗,却已没有了拼搏的勇气。因此,我们转向自身,攻击自己,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
54、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
5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39、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
40、事虽微,不为不成;道虽迩,不行不至。
•
41、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
4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
43、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
44、仁慈是一种聋子能听到、哑巴能了解的语言。
•
4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
46、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
•
47、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
48、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
49、人往往会这样,顺风顺水,人的智力就会下降一些;如果突遇挫折,智力就会应激增长。
•
50、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不是无知,而是对无知的无知,才是知的死亡。
•
51、对于最有能力的领航人风浪总是格外的汹涌。
•
32、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
33、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
34、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
•
35、生命可以不轰轰烈烈,但应掷地有声。
•
36、每临大事,心必静心,静则神明,豁然冰释。
•
37、别人认识你是你的面容和躯体,人们定义你是你的头脑和心灵。
《登高》优质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登高》优质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导入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二)背景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1.听教者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听录音朗读5.集体朗读四、赏析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
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
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人教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
(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
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
(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
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
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生:分组讨论。
(讨论激烈,气氛较好)
师:讨论结束。
同学们坐回原位,请组内选一位代表回答。
生: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八种。
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师: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生:清渚和白沙。
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
霜天竟自由。
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
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生: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
生: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
师: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