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苏轼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水调歌头【原文】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水调歌头【翻译文】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
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
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
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
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水调歌头【评析】这首词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隐退的决心,不希望被世间的功名利禄所束缚,也表现了兄弟二人手足情深。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
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
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
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
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
而後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
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
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
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
词中的「困轩冕」衹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
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
水调歌头的原文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标签宋词精选、宋词三百首、月亮、初中古诗、高中古诗、怀人、豪放、中秋节、祝福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全宋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全宋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原文诗人:苏轼朝代:北宋明月几时存有,五更问青天。
无人知晓天上宫阙,今夕就是何年。
我欲乘风月夜,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舞动弄清楚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水调歌头》赏析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
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
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水调歌头》原文及注释
《水调歌头》【年代】:宋【作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赏析: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
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
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注释】: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4篇并附译文)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4篇并附译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苏轼水调歌头的意思
苏轼水调歌头的意思苏轼水调歌头的意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是赏月中的经典词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意思,欢迎阅读!《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的意思一: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苏轼水调歌头的意思二: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苏轼水调歌头的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水调歌头苏轼译文及注释
《水调歌头》苏轼译文及注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介绍: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译文:对着明亮的月亮,我问它从何时开始升起?不知道那遥远的天宫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那里,却又害怕那华丽的玉宇宫殿,高处太过寒冷。
我独自起舞,与清冷的月影相伴,这情景比起在人间,似乎更胜一筹。
月亮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照亮了那些无法入睡的人。
月亮啊,你不该有这么多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显得那么圆满?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古以来就难以完全改变的事情。
我只希望人们都能长久相伴,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源于唐代大曲《水调》。
明月几时有:询问月亮何时升起。
宫阙:古代宫殿,此处指天宫。
琼楼玉宇:美玉建造的宫殿,形容仙境。
高处不胜寒:高处经不住寒冷,暗指天上。
清影:清冷的月影,也指舞动的影子。
朱阁: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无眠:失眠的人,此处指因月光而不能入睡的人。
应:应该。
恨:遗憾,此处指对离别的感伤。
别时:分离的时候。
《水调歌头》全诗
《水调歌头》全诗【诗词原文】《水调歌头》北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精华赏析】关于苏轼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抒发中秋感慨,表达中秋祝愿,这首词也成为了中秋诗词经典中的经典。
第二,就是表达兄弟之间的手足亲情。
这首《水调歌头》中秋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这一年,苏轼正在密州知州任上。
中秋佳节的晚上,苏轼挥笔写下了吟咏中秋的千古名作。
在这首词前面还加了一行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就是弟弟苏辙的字。
苏轼在这首词的序言中说“作此篇,兼怀子由”,明确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关切之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词一开篇就颇具苏东坡式的豪迈。
中秋是一年中明月最美好的时光,岂可轻易辜负!苏轼劈头一问,其实已蕴含着对自然天道的质疑: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耀着宇宙天地的呢?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苏轼不善饮酒,可是面对着宇宙的玄妙,他也忍不住对酒当歌,把酒问月:他仰望着自古以来就高悬夜空的明月,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思接千载。
世间人事在发生着沧桑巨变,可是永恒不变的明月却依然充满睿智地凝望着人间的陵谷变迁。
既然是“把酒问青天”,接下来笔锋自然一转来到了天上:“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间已经沧海桑田,那么天上现在是何年何月何日了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是整首词当中最有“仙气”的几句。
随着苏轼的情绪抒发,我们仿佛能够看到高台上翩翩玉立的苏轼,宽袍长袖随着秋风轻轻扬起,好像是一位随时都能御风而行的神仙真人。
苏轼在词中所写到“天上宫阙”其实象征着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远离人间俗世,归隐田园山林的悠然。
在他的词中,“天上”和“人间”实际是代表着出世和入世的矛盾纠结。
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
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下面是关于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的内容,欢迎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年代:宋作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2023年最新的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2023年最新的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苏轼《水调歌头》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全宋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全宋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原文诗人:苏轼:北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喜怒哀乐,月圆月亏。
在古代很难见面。
愿我们都能长寿。
虽然相隔遥远,我们仍然可以一起分享月亮的美丽。
《水调歌头》译文月亮什么时候来?拿着杯子问青天。
我不知道天堂的宫殿。
今年是哪一年。
我想乘风归来,我怕我不能喜欢这九天的寒冷和寒冷。
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欣赏着明月的影子,回到月宫怎么能与在人间相提并论呢!转到朱红亭,月光低照在齐窗上,床上的人郁郁寡欢,不眠不休。
明月不应该有任何怨恨,但为什么亲戚离开时它总是圆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全面。
我希望你能安全健康,分享千里之外的明月。
《水调歌头》赏析这个词是中秋节赏月、爱民的作品。
它表达了对他哥哥苏哲的无限记忆。
诗人运用意象描写的手法,勾勒出一种天空明月、千里美景、孤独而遥远的境界氛围。
他的反世俗独立情绪与过去的神话和传说融为一体。
在满月里,有着强烈的哲学意义。
可以说,这是一部与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叹作品。
这部关于月亮的电影是为了看月亮,幻想月亮宫里的神仙。
下一部电影是关于在赏月之后身体的分裂和希望。
诗人把月亮视为生命和情感的朋友。
他不仅能感受到自然客观存在的美,还能欣赏到人的爱的情感,从而达到物我共情、人月合一的境界,体现了非常丰富的人类情感的美好愿望。
从月亮的移动和变化,盈亏的循环,联想到生活的悲欢离合,并得出结论,一切都不应该是完美的。
整个词是奇妙的,大胆的和有意义的。
它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神仙“归来”和直舞“天下”的遮蔽和困惑,离开欲望进入世界,以及胸襟开阔、自适应的乐观主义和长寿的美好愿望,富有哲理和人文情怀。
思想崇高,思想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它以宽广的胸怀结束,这是诗人情感的自然表达。
它既有魅力又有魅力,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水调歌头全集——苏轼
水调歌头全集一、《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北宋•苏轼原文: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译文: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
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
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
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
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⑵东武:指密州。
⑶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
⑷彭门:指徐州。
⑸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
⑹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
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
⑺“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
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
⑻“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丝竹,泛指管弦乐器。
⑼“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
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⑽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
轩冕(xuān miǎn):古代官员的车服。
借指做官。
⑾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⑿岁云暮:即岁暮。
云,语助词。
⒀要褐裘(qiú):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
水调歌头苏轼全诗意思
水调歌头苏轼全诗意思导语:《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该词原文和全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水调歌头》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全诗意思: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水调歌头》知识点归纳:1、诗人用月不能总圆人不能总欢在这里来宽慰自己,表现他政治上虽受到打击但是也不能消沉颓废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诗人希望彼此能情谊深长,在相隔很远的地方仍能共享美好月色的幸福(祝愿人们生活幸福)的`诗句;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水调歌头》 北宋 苏轼
《水调歌头》北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句意;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婵娟是中国神话中嫦娥的另外一个称谓,通常代指“月亮”或者“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此处的意思是“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在这首词的序中,就明确表达了苏轼的初衷:“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由此可见,这首词的初衷是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苏辙而作,不过后来,引用的人越来越多,词的寓意也就越来越广,扩大到情侣、朋友之间了!《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鉴赏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鉴赏摘要:一、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简介二、水调歌头原文解析三、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和意义四、水调歌头的赏析正文:一、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水调歌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文化评论家,其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四大家”。
二、水调歌头原文解析原文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和意义水调歌头以中秋明月为背景,表达了词人苏轼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词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把酒问青天”、“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词人以中秋明月为载体,抒发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四、水调歌头的赏析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词句、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受到了后世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清代著名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水调歌头:“此词以中秋明月为背景,极写人生感慨,语意高妙,想象丰富,洵为词中杰作。
”当代著名诗人、词人、评论家陈洪深在《宋词鉴赏辞典》中也对水调歌头给予了高度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以中秋明月为主题,通过对明月、天上宫阙、琼楼玉宇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既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堪称中秋词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 他,才华盖世,贡献卓著。散文与韩、柳、比肩;诗与黄 庭坚相齐;词与辛弃疾并举;书法、绘画也属开山之尊,在他 所涉及的领域里,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他,勤政爱民,造福苍生。历仕四朝,屡任地方官。所到 之处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百姓拥戴,有口皆碑。并多次向朝 庭进言,革故鼎新。显示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雄才大 略。 他,乐观豪迈,睿智旷达。政治上的失意令许多封建官僚 深陷泥淖而无力自拔,发出英雄末路之叹,而他则失意不失志, 一曲“大江东去”,千古绝唱唱到今,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 情感魅力。 同学们说,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 首词《水调歌头》。
[板书课题]
(三)作者简介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故事典 故:被贬黄州,躬耕于村东)唐宋八 大家之一(三苏、韩柳、王安石、曾 巩、欧阳修)眉州眉山人,作品有词 集《东坡乐府》等。 • 生平简介:苏轼,22岁便中进士,入 世做官后,因新旧党之争,先后被贬 到杭州、密州、徐州、潮州做地方官, 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 来又相继被贬到惠州、琼州、儋州。 所以苏轼在自题画像中说过:问汝平 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另外, 苏轼可谓是一位艺术天才,在诗、词、 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造诣极高。
板书设计
交代写作时间与写作目的 月下饮酒 对月怀人 手足情深 乐观旷达
(八)拓展迁移
Hale Waihona Puke 假设你穿越历史,回到宋代,看到 了此时正在月下饮酒,思念弟弟的苏 轼,你们之间会产生怎么样的对话呢? (要求对话内容积极向上,不偏离词 的主题。)
《但愿人长久》 ——王菲 纠正:绮qi 第三声 齐背《水调歌头》
(九)作业布置
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吟诵出了“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 前面学习《十五夜望月》中王建发出 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 家”的感叹,可见月亮成为古代文人 墨客情感的一种寄托,课后请大家搜 集整理写月的诗词名句,每人至少五 句,多多益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其代 表作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这 首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词 的大意,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 观、旷达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其代表 作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这首 词。疏通词的大意,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 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引导学生 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树立正确的 人生态度。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水调歌头》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
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可谓脍炙人口,前人评论说:自东坡咏月 词一出,余词尽废。同样给予这首词很高的评价, 《水调歌头》是苏轼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 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 美好祝愿。对于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四)背景简介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当 时,苏轼被贬在密州做地方官,政治 失意,而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有七 年没有见面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 苏轼把酒望月,有所思,有所想,写 下了这首词。
(五)读词 (1)学生读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六)说词
(1)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时间和写作目的(板书) (2)说词大意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分句说说这首词的 大意,教师给出示范: 如说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先读 出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说大 意是:明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 着酒杯问青天。
明确:上阕:(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什么时候出 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 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我欲乘风 归去,)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 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只怕玉石砌成 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 中宫殿叫广寒宫)。(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 间?)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 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下阕:(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月 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 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 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 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人有 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 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 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十)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苏轼 的《水调歌头》,在诵读中体味到了苏轼 虽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 啊,客观事物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去 改变对生活的态度,老师衷心的希望大家, 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 困难、挫败,都不要气馁不要退缩,时刻 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
1、引读法
2、点拨法
三、说学法
1、诵读体悟法 ——朗读品味,细细领悟 2、自主合作探究法 ——体验交流,演绎认知 3、读说结合法 ——各抒己见,加深认识
四、说教学设想
一课时完成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1、搜集查询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 及其名篇代表作。 2、反复诵读《水调歌头》这首词
(六)说词
(3)根据刚刚对词大意的疏通理解,思 考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主要写了什么? (分别用四个字做出概括) 明确:上阕:月下饮酒 下阕:对月怀人
(七)品词
(1)通过诵读学习这首词,你从苏轼身上 学习到了什么? 明确:手足情深、乐观旷达 (2)苏轼的乐观旷达可谓是一种可贵的品 质,我们在前面学习他的《浣溪沙》时, 也感受到他的热爱生活,乐观旷达,大家 记不记得《浣溪沙》中下阕的名句? 明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