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23次-复习1中建史
中国建筑史第23次-复习1中建史共87页
![中国建筑史第23次-复习1中建史共87页](https://img.taocdn.com/s3/m/0b98352c998fcc22bdd10d85.png)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建史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一注考试复习重点23-中建史-2
![一注考试复习重点23-中建史-2](https://img.taocdn.com/s3/m/30c106f8910ef12d2af9e74f.png)
79. 1908年建造的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是上海电话公司
80. 我国近代建筑教育始于1923年
81. 中国建筑师开始‘中国固有形式’的建筑活动是以南京中山陵为起点的
I I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声,晋、南北朝(北周除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75. ‘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宫室)壮丽,无以重威’是萧何对刘邦说的
76.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
77.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概括起来可分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新城市
由古代旧城市发展起来的半殖民地城市
55. 材、契、分是宋代木构的模数
56. 清式大式木作以斗口作标准确定尺寸
57. 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仿的是无锡的寄畅园
58. 清代的木构建筑斗拱高与柱高之比约为1:(5-6)
59.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三山五园’是瓮山(万寿山)清绮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
1. 宋代的建筑的书是《营造法式》作者李诫
2. 木结构正式采用统一模数制的是宋代,以‘材’为单位
3. 清朝颁布《工程做法则例》,改宋式的以“材、挈”为模数的计算方法为以斗口为模数
4. 宫殿中采用工字殿始于宋代; 唐代用于衙署
5. 宋代东京汴梁城的特点是沿街设肆,里坊制破坏
钟鼓楼的中轴线上,建立了金城和故宫最主要的一系列建筑物,宫殿群的轴线和北京全城线重合为一
(完整)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e295972e53a580217fcfe2d.png)
一、木构建筑的特点:1、优点: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4、井干式: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二、屋顶级别:高—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
明代徐杲、蒯祥四、原始社会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木骨泥墙房屋——由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居住区,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面):土坯砖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时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仰韶晚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我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五、夏(奴隶社会的开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夯土台上面阔8间殿堂,回廊围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永定柱(廊下支承木地板)遗迹。
中建史复习题完整
![中建史复习题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dcc288a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2.png)
中建史复习题完整中建史复习题1、名词解释:间:“间”有两个概念:四柱之间的空间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副阶: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
正式建筑: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单核多核2、填空: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是一明两暗庭院的构成主要有廊院式和合院式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以木构架形态为主体、并存多种形态的多元体系。
3、简答题:间的不等宽现象是什么1)依次递减 2)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庭院有哪些多元功能出廊的作用是什么①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了中间层次,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②结构上出廊更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4、填空题:抬梁式构架是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穿斗式构架是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穿斗式构架有两种做法密檩穿斗式和疏檩穿斗式根据部位的不同,宋代的斗拱可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5、名词解释:柱: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梁: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檩: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固定栱垫板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
宋代时起杠杆作用,清代做假昂。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雀替: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6、填图题:清式斗拱正立面、清式斗拱侧立面7、简答题: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是什么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穿斗式构架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局限性优点: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横担千,竖担万”2)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3)简化了屋面用料4)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5)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6)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局限性:1)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2)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载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二者的互补机制体现在哪两个方面1)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抬梁式:主要适用于官式建筑,适合作为宫殿、坛庙、陵寝、苑囿、衙署、大型寺观、大型宅第等建筑类型,以及北方地区厚墙厚顶的民间建筑的构架穿斗式:主要适用于南方的民间建筑以及一些小型寺庙2)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第一层次交融:正贴式、边贴式分别用两种构架第二层次交融:在穿斗式正贴中,渗入局部抬梁做法大、小式建筑区分的标志是什么1.增加挤压面的作用2.支承挑檐檩3.联结柱网4.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5.抗震6.装饰作用7.等级标志8.模数作用宋代的材分制和清代的斗口制的比较宋代材分(fèn)制: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材的高宽比为3∶2材分八等:据等级之别而用:一等材6寸x9寸八等材3寸x4.5寸柱径大小已被确定:2个足材到3材即42分…45分之间8、填空题:台阶的类别根据做法不同可分为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和礓礤;根据部位不同可分为正阶踏跺、垂手踏跺和抄手踏跺9、简答题:台基的作用1.防水避潮:结构、生活2.稳固基础3.调适构图4.扩大体量5.调度空间6.等级标志7.独立建坛平台式台明的理性化特点台明的长宽尺寸遵循“下檐出”小于“上檐出”的规定,留出必要的“回水”。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材料最终版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材料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5ddb2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7c.png)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材料最终版绪论:1、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种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木构架建筑取材方便,加工方便,适应性强;用柱梁等承重,墙只起围合分隔的作用,因而有“墙倒而屋不塌”的说法:采用榫卯结合,有较强的抗震性;唐宋以后采用模数制,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和虫害,易受潮朽坏,并且由于简支体系的自身局限性,用材量大,跨度有限。
木构架建筑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
2、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3、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有何种特征?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此神庙建于山丘顶部、有多重空间组合,已出现序列式布局,庙内有成组的女神像,主像的尺寸比真人大一倍。
其中一个非主像的完整头部和真人相当。
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
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4、现存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5、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6、瓦的发明与运用始于哪个朝代?西周7、减柱造是什么时代建筑中常见做法?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
出现于11世纪后,辽金开始使用,可使室内空间宽敞。
元代盛行。
明以后少用。
8、简述汉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合,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
后世常见的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为普遍,本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
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仍采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抱夯台来形成大体量。
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尚未统一,远未像唐宋时期的定型化程度。
中建史复习01
![中建史复习01](https://img.taocdn.com/s3/m/d2aa5b5de518964bcf847c5d.png)
简答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那几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几朝代?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后期)元、明、清2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在哪个朝代?遗址在何处?有什么特点?默画平面图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出现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
其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间用廊子连接。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
屋顶已采用少量的瓦。
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在哪个朝代,为何图?有什么特点?最早的总平面图是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98cm*48cm*1cm的“铜版错银兆域图”。
推测制图年代为公元前308年,距今2300余年。
是按一定比例绘制的。
表示了陵墓的总平面布置:王、后、夫人五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五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其外有两道宫墙环绕。
4 汉代建筑方面的成就是什么?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斗拱普遍使用。
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3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有很大发展,说明石窟有几种类型,并举出几个实例1、塔院型:以塔为石窟中心的石窟,将窟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例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佛殿型:石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的石窟,例如山西太原天龙山第十六窟3、僧院型: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在石窟中放置佛像,周围凿若干小窟,每个窟供一僧打坐,例如敦煌第285窟6隋唐长安都城建设有何特点?1、总结各朝经验,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1)宫城居中、对称布置(2)城郭制度、三套方城(3)封闭里坊制(4)独立设市2、总结我国建筑群体及城市布局的经验,明显加强城市中轴线的作用,突出城市的主体建筑,是道路、市场对称,使城市布局完整统一。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f74600fcc7931b765ce152e.png)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绪论 1.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2.我国木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两两者的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适用这二者。
3.斗拱在宋代也称作“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 4.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6.P7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7.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8.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9.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3.整治环境:不一味的顺从环境,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 4.心理补偿,利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第23次复习1中建史
![第23次复习1中建史](https://img.taocdn.com/s3/m/08a331cb02020740bf1e9b4e.png)
明十三陵布局特点: ☆山峦环抱与环境结 合的好; ☆公共神道,轴线长 (7公里)而富于变化, 各单独陵体的变化也 很丰富。
明十三陵石牌坊、 大红门
明十三陵石像生
明长陵鸟瞰(方城明楼及棱恩殿)
高台建筑 齐临淄 秦始皇陵 汉长安城 砖石技术
(2)中期(隋、唐、五代、宋、辽、金) 隋: 赵州桥 李春 唐: 长安城---里坊制; 佛光寺大殿 宋: 东京卞梁(开封)---街巷制; 李诫《营造
法式》
高台建筑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隋)
佛光寺大殿(唐857年)
南禅寺大殿 唐(782年) ----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3)晚期(元、明、清) 明清故宫、明十三陵、天坛、砖、琉璃技
术、无梁殿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三、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1.城市建设
唐、宋城市特点比较(里坊制、街巷制) (1)城市初生期(原始晚期、夏、商、周)---要素分散无序,氏族
部落。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战国、秦、汉)---封建制形成、城市建
清式彩画常用的有三种: 1.和玺:以龙为母题; 2.旋子:以旋子(带卷涡纹的花瓣)为母题; 3.苏式:又称园林彩画,起源于南方园林,形式活泼,内容丰富。
著名人物与作品:
1.李冰父子 战国
2.李春
隋
3.李诫
北宋
4.张择端
北宋
5.计成
明代
6.官方
清
7.姚承祖 清
8.梁思成
现代
都江堰排灌水利工程 赵州桥(安济桥) 《营造法式》 《清明上河图》 《园冶》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营造法源》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https://img.taocdn.com/s3/m/144620f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4.png)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第⼀章绪论1. 简述⽊构架的优缺点(为什么⽊构架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P2⽊构建筑优点:1) 取材⽅便、易于加⼯2) 适应性强、部空间灵活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 施⼯速度快5) 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 ⽊材成才周期较长,对⽣态环境的破坏⽐较严重2) ⽊材易引发⽕灾,是⽐较⼤的缺点,历来⽐较重视消防,重视中⽤⽔中动植物作为装饰3) 简⽀梁体系难以满⾜更⼤更复杂的空间需要4) 易腐朽、易遭受⾍蚁等破坏2. 简述中国⽊构中穿⽃式与抬梁式结构的区别,并画简图表⽰。
(按照结构体系,⽊构建筑可以分为哪⼏种?)P3穿⽃式:⽤穿枋把柱⼦联系起来,形成⼀榀榀屋架,柱上直接放檩条,在沿檩条⽅向,⽤⽃拱把柱⼦串起来形成框架,整体性好,空间⼩,⽤于等南⽅地区,徽居⼀般⽤抬梁与穿⽃相混合。
优点:⽤材较⼩,⼭⾯抗风性较好,缺点:室柱密⽽空间不够开敞抬梁式:柱上搁梁,梁头搁檩条,梁上再⽤短柱⽀起较短的梁,柱上采⽤⽃拱时,梁头搁⽃拱上,梁可达3—5根,主要⽤于北⽅及宫殿、庙宇等⼤规模建筑。
井⼲式:最古⽼的形式,将圆⽊或半圆⽊两端开凹榫,组合承矩形⽊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
以圆⽊或者矩形六边形⽊材平⾏层叠,接头⽤榫卯交叉咬合,主要⽤于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材量⼤,⾯阔和进深都受到⽊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较厚重,⼀般⽤于盛产⽊材的林区。
3. 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拱的演变:P4⽃拱是中国⽊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所⽤是在柱⼦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3⽶左右。
唐宋以前,⽃拱的结构作⽤⼗分明显,布置疏朗,⽤料硕⼤;明清以后,⽃拱的装饰作⽤加强,排列丛密,⽤料变⼩,远看檐下⽃拱犹如密布⼀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仍未丧失。
名称: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为“⽃科”或者“⽃拱”宋: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铺作阑额清:柱头科、平⾝科)、⾓科额枋4.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P5简明:平⾯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中建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373ba9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0.png)
中建史复习资料1.中国的院落空间何时形成?绘制实例平面图并简述其特点。
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开始走向定型。
殿堂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隔间面阔统一,由此可以看出木构架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
殿堂为规整的廊院式,每根檐柱前两侧留有较小的柱洞推测是廊下支承木地板的永定柱遗迹。
董奉军是大帅哥,谢谢!2.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
木建筑覆盖面广各地地理气候生活习惯不同,有使之产生许多变化,在平面组成、外观造型等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
木建筑如此长期广泛的被作为一种长期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首先,木材越来越稀少。
其次,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再次,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他继续发展的前景。
因此,进入20世纪后,当新的建筑需求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理论出现时,传统的木架建筑被逐步取代。
3.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了那些进展?在夏时期,发现我国迄今为止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甲骨文出现于商朝,手工业专业分工已很明显,青铜工艺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建筑技术水平亦随之有了明显的提高。
西周时期以出现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处于各方面的需要,建造大量高台宫室,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建殿堂屋宇。
董奉军是大帅哥,谢谢!4.举例说明中国砖石技术的成就。
1中国在春秋时期出现了用砖的历史,各诸侯国建造了大量高台宫室。
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台。
2战国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装修用的专业出现了。
如地下所筑墓室中,用长约1m,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大块空心砖做墓壁与墓底。
中国建筑史中建史复习2
![中国建筑史中建史复习2](https://img.taocdn.com/s3/m/f29cd389d0d233d4b14e690c.png)
第一章填空题:1.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先驱是乐嘉藻。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机构是中国营造学社。
3.中国营造学社的两位骨干、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是梁思成和刘敦桢。
4.单体建筑平面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间和出廊。
5.右图中的建筑是三合院。
判断改错题:1.民间建筑面阔方向的开间数一律取阳数。
(ⅹ)民间建筑面阔方向的开间数不一定取阳数,根据实际需要而定2.间在平面中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尽间、梢间。
(ⅹ)间在平面中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3.平面为正方形的建筑是正式建筑。
(ⅹ)平面为长方形的建筑是正式建筑。
名词解释: 间,副阶“间”有两个概念:•四柱之间的空间•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副阶周匝: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周匝。
简答题:1.出廊的四种做法、等级及出廊的优点。
2.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是什么?有哪些优点?论述题:论述说明庭院式组群的布局特点。
第二章台基的四个构成要素包括台明、台阶、栏杆和月台。
平台式台明根据包砌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砖砌台明和满装石作。
台阶的类别根据做法不同可以分为垂带踏垛、如意踏垛和礓礤。
台基的组合有单台组合体、月台组合体和重台组合体三种。
判断改错题:台明的长宽尺寸要求“下檐出”大于“上檐出”。
(ⅹ)台明的长宽尺寸要求“下檐出”小于“上檐出”。
台明的做法按等级从高到低为须弥座—砖砌台明—满装石作。
(ⅹ)台明的做法按等级从高到低为须弥座—满装石作—砖砌台明。
无论等级高低,台阶的做法中都有砚窝石。
(√)须弥座可以做成全部光素的。
(√)明清出陛数量定型为“单阶”、“两阶”和“三阶”。
(ⅹ)明清出陛数量定型为“单阶”和“三阶”。
月台组合体是在单台组合体中增加了月台的组合,此时月台的形制与基座的形制可以不一致。
(ⅹ)月台组合体是在单台组合体中增加了月台的组合,此时月台的形制与基座的形制要完全一致。
简答题:右图中的两个台明分别是什么朝代的?比较说明二者区别。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d333d63c1ec5da51e2705c.png)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适用专业:建筑学、建筑工程技术等辅导教材:《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7版复习要点:绪论1、中国木架建筑的特征;2、木构架建筑类型;3、中国古建筑类型。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括1、河姆渡文化时期建筑特征;2、仰韶文化时期建筑特征;3、西周时期瓦发明的意义;4、唐代建筑特征;5、宋代建筑特征;6、明代建筑特征;7、清代建筑特征。
第二章城市建设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2、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类型;3、汉长安城布局特征;4,北魏洛阳城市特征;5、隋朝大兴城布局特征;6、北宋东京城市布局结构;7、元大都城市特征;8、明清北京城布局特征。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1、住宅的演进;2、住宅构筑类型;3、土楼建筑特征;4、北京四合院的特征。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唐大明宫建筑特征;3、明清北京故宫特征;4、坛庙的历史发展与类型;5、北京天坛特征;6、明十三陵布局特征。
第五章宗教建筑1、我国佛教寺院的两种基本类型;2、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建筑特征;3、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东大殿)建筑特征;4、河北正定隆兴寺建筑特征;5、天津蓟县独乐寺建筑特征;6、佛塔的种类;7、北京妙应寺白塔建筑特征。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1、颐和园布局特点;2、避暑山庄布局特点;3、私家园林设计基本原则与手法;4、苏州留园布局手法。
第八、九章木构建筑特征、大木作小木作1、斗拱;2、梭柱;3、金厢斗地槽;4、雀替;5、直梁和月梁;6、椽、檩、瓜柱、叉手和托脚;7、屋顶形式;8、中国古建筑有着特殊的曲面屋顶的用途;9、举折、天花、藻井、须弥座、如意踏步、斜道;10、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开卷考试《中国建筑史》复习范围1、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2、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3、简述山西应县释迦塔的造型特征及结构技术成就4、简述晋祠圣母殿的造型特征5、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6、写出五种中国古建筑屋顶名称,并绘制立面简图7、写出三种不同地区的民居并简述其特点8、试举出建筑近代建筑师3位及其代表作品9、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10、写出中国塔五种主要类型,并各举一实例(说明建造年代和地点)11、试举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塔一座,简要描述其特征12、简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技术成就13、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14、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15、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16、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17、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18、元大都的规划特点19、简述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20、北宋东京城的特点21、《营造法式》及其成就22、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3、论述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24、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25、试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26、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27、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28、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29、试论唐代到清代木构建筑单体造型的演变30、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31、屋面举架是什么意思?32、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材之一有何优缺点?33、分析北京故宫中轴线前三殿以南的空间处理手法?34、南北朝时石窟寺有几种类型?35、分析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水面处理手法。
《中国建筑史》总复习参考答案
![《中国建筑史》总复习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06714cf7ec4afe04a1dfc6.png)
《中国建筑史》总复习一、填空题中国建筑史共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等三部分。
1.中国原始社会的建筑起源主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鸟巢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P153. 瓦的发现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P224. 中国木构建筑中后世常见的两种木架结构形式即穿斗式和抬梁式,是代出现的 P285. 中国佛教建筑的三种常见的形式是佛塔、佛寺和石窟。
P316. 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赵州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大拱由28 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P357. 唐代的砖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等三种。
其中西安小雁塔(唐代留下)是砖石塔中的一种,它属密檐式式的砖塔。
P378.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它是北宋代将作监李诫所著的。
P399.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84米,是宋代时最高的一座砖石塔。
P41 10.我国现在最早的一座琉璃塔是在砖砌塔身外加砌了一层铁色琉璃面砖作外皮,它是河南开封佑国寺塔。
P4111.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类是新建城市;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扩建。
P5312.隋大兴与唐长安的城市布局大体相同,唐长安是在隋大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本沿用隋的城市布局,只是主要宫殿往东北移至大明宫。
P60 13.窑洞主有靠山窑、平地窑、和锢窑等三种常见形式。
其中第三种是用金属溶液填塞窑洞的空隙而成。
14.四合院通常有内、外院之分,内院是家庭活动的地方,它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界分内外。
大门方向一般朝东南向(巽位)。
P9115.干阑式住宅通常由晒台、楼柱、楼顶和火堂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
16.客家土楼主有圆楼和方楼两种,通常高4层(或以上),一般一、二层为厨房和牲畜圈,三、四层为住房,而一、二层对外是不开窗的。
17.碉楼外观的显著特征是石墙和木窗。
中建史复习
![中建史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3e0acf14693daef5ef73d49.png)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 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 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建史复习题2答案
![中建史复习题2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05696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3.png)
一、填空题1.洛阳白马寺2.西周南北朝3.唐南禅寺大殿山门4.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土朱刷饰和玺旋子苏式5.金厢斗底槽副阶周匝分心槽6.宇文恺刘秉忠也黑迭尔郭守敬7.材斗口二、名词解释1.彩画作:木构表面施以油漆彩画,既保护了木材,又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2.干阑建筑:干阑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仍多采用这种建筑。
有人认为这种建筑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
3.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4.坞壁:汉代一种特殊的庄园式住宅,平地建坞四周环以高墙,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有很好的防御性5.垂花门: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画板连珠等富丽木雕。
屋顶用勾连搭。
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门三、简答1.秦汉风格是在商周时期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的建筑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等)的基础上,统一了春秋战国时期以齐、晋为主的中园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而形成的。
代表秦汉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
其特点是:A.都城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B.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台榭式建筑C.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D.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E.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色调浓重F.重要建筑追求象征含义,虽然多有宗教性内容,但都能为人所理解G.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2.道教的许多宗教仪规模仿佛教,所以道观建筑与佛寺基本相同,没有特别的宗教特征。
如佛寺山门设两金刚力士,导管设龙虎神像;佛寺天王殿设四天王,道观设四值功曹像;佛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道观三清殿供老子一气化三清像;佛寺有戒坛、转轮藏,道观也有同类建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晚期(元、明、清) 明清故宫、明十三陵、天坛、砖、琉璃技
术、无梁殿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三、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1.城市建设
唐、宋城市特点比较(里坊制、街巷制) (1)城市初生期(原始晚期、夏、商、周)---要素分散无序,氏族
部落。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战国、秦、汉)---封建制形成、城市建
设高潮。 新模式产生:“里”(或坊)—居住区, “市”——工、商业区 (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北魏洛阳:320坊;曹魏邺城: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 唐长安---里坊制典范。 (4)开放式街市期---街巷制(宋以后) 汴梁---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转折点,取消了夜禁与里坊制,水陆 交通发达,商业繁荣。
房屋外形分三段: 屋顶、屋身、台基
间、面阔、进深
抬梁式(叠梁式)---柱承梁、梁上立短柱,其上再 置梁,梁两端承檩,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
优: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 缺:柱梁等用材较大,耗材较多。
穿斗式(立贴式)---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 用若干穿枋联系,南方使用较多;穿斗式有时和 抬梁式混合使用(抬梁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 山墙);
复习一 中国建筑史部分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古代房屋外形分三段:基座、屋身、屋顶 2.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 3.屋顶的5种形式: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 4.屋顶翼角的出翘与起翘 5.南方屋顶翼角水戗发戗、嫩戗发戗 6.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 7.斗栱的作用及主要构件(斗、栱、昂、翘、升) 8.木构架主要构件(梁、檩、枋、椽、柱)
高台建筑 齐临淄 秦始皇陵 汉长安城 砖石技术
(2)中期(隋、唐、五代、宋、辽、金) 隋: 赵州桥 李春 唐: 长安城---里坊制; 佛光寺大殿 宋: 东京卞梁(开封)---街巷制; 李诫《营造
法式》
高台建筑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隋)
佛光寺大殿(唐857年)
南禅寺大殿 唐(782年) ----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北京四合院
福建土楼
傣族竹楼
各地民居
3.宫殿、坛庙、陵墓 (1)宫殿 明清故宫特点
(2)坛庙 天坛建筑群的组成:祈年殿、圜丘
(3)陵墓
秦始皇陵:堆土为陵(方上)350米,高46米 唐乾陵:因山为陵 明十三陵:结合地形好、公用1)规模庞大、功能齐全、布局井然,古代大型组群布局的典范; (2)择中立宫、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布局上对前朝各个时期优秀作法形制
一朵斗栱的组成 斗栱的分解
三架梁
五架梁(四椽栿) 柱
椽子椽 檩、桁(槫)
枋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 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 段。 北方---穴居---地面建筑 南方---巢居---干阑建筑 1.原始社会的建筑 河姆渡文化:干阑建筑,木构架,有榫、卯。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木骨泥墙,分区、向心、半 地穴。
北京四合院(如京城的缩影) 北京四合院平面图
北京四合院组成: 正房、耳房、厢房、垂花门、倒座、大门、抄手游廊…
北京四合院特点: ☆中轴对称; ☆等级分明; 以空间等级区分人的等级;主从、正偏、内外 垂花门的高度与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 ☆秩序井然; 以建筑秩序展示伦理秩序;尊卑、贵贱、男女、长幼 ☆内向环境; 防风沙、干扰、噪音,安全、安静; ☆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
优:用材较小,山面抗风 性能好。
缺:室内柱密,空间不够 开阔。
井干式 ☆将圆木两端开凹榫,组成巨型木框,层层相叠作墙
壁,圆木是承重墙; ☆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 ☆仅见于盛产木材的地方。
木构架的三种基本形式
常见四种屋顶形式
屋顶的几种形式
屋顶翼角的出翘与起翘 出翘
起翘
南方屋顶翼角水戗发戗、嫩戗发戗 ☆水戗发戗:屋顶不起翘,由戗脊发戗,如拙政园绣猗亭; ☆嫩戗发戗:由子角梁顶起屋顶,如拙政园绿猗亭。
北京故宫鸟瞰
故宫太和殿立面、平面
北京天坛 北面墙为圆形,南面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分两组:祭天的圜丘与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
(1)祈年殿 三层须弥座,平面正圆形,上为三重檐青色琉璃瓦圆形攒 尖顶;
(2)圜丘 ☆坛三层,祭天; ☆四周绕以圆形平面和方形平面矮墙各一重。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2.奴隶社会的建筑 夯土技术、茅茨土阶、高台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的庭院建筑遗址。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中国最早的四合院,最早的 “瓦”屋。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复原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复原(推测为宗庙遗址)
3.封建社会的建筑 (1)早期(战国~南北朝)
集大成者; (3)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三层8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上;
内廷三殿:乾清宫(皇帝正寝)、交泰殿、坤宁宫(皇后居所); 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即皋门、库门、雉门、应 门、路门。 (4)太和殿 ☆举行典礼、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的场所; ☆面阔十一间,进深5间,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三层汉白玉须弥台基, 宏大威严、金碧辉煌; ☆和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 (5)午门采用门阙合一的形式,在城座上建立一组建筑。
水戗发戗(拙政园绣猗亭)
嫩戗发戗(拙政园绿猗亭)
宋式宋举式折举折
清式举架
清式举架五檩、七檩、九檩
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 ☆清举架先从檐檩开始,自下而上,
宋举折先从脊檩开始,自上而下; ☆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
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 ☆清举架屋面比宋举折屋面更为陡峻,
清屋面坡度为1:0.8~1:0.9, 宋屋面坡度为1:0.6左右。
唐长安城、里坊制
唐大明宫含元殿
北宋东京
(宋)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明清北京平面图
“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 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中国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安阳、杭州
2.住宅建筑 各地民居: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云南竹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