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虾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各种水生动植物进行养殖和繁殖,以满足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水产品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
水产养殖成为了满足水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虽然水产养殖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水产品,但其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本文将会就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质污染:水产养殖所需的饲料、药物和污水排放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残留会导致水质污染,给水生生物甚至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大量的饲料残渣和动物排泄物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栖息地破坏:为了满足养殖需求,人们往往会开垦湿地,在河湖中修建养殖场,这些行为会破坏水生物的栖息地,并导致水生物种群的减少,甚至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水产养殖所需的种苗往往需要捕捞或者人工培育,这些行为会影响原有水生动植物的种群结构,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规模进行水产养殖,但在养殖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长期来看,反而限制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水产养殖对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但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水产养殖也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可通过以下几点努力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监测和管控:对养殖场的排污口、潜水排放等进行监测和管控,防止因养殖污染水体,影响水质。
推广绿色养殖技术:采用循环水系统、水产- 农业联合养殖、沼气、生物规模投喂和各种全面利用技术,减少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其合理使用养殖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标准:通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同时引导和监督水产养殖实现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技术研发,推广绿色、高效的养殖技术,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水产养殖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水体质量和生物多样性。
如何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资源,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水产养殖对水体环境造成了污染。
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的投放和养殖动物的排泄物会释放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会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引发藻类过度生长。
藻类过度生长不仅消耗水中氧气,影响水中其他生物的生存,还可能产生毒素,对水生生态造成危害。
养殖过程中可能使用抗生素、农药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如果未经妥善处理,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水产养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海洋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过度的水产养殖却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
养殖网箱和养殖池塘的建设破坏了海底环境,损害了自然的栖息地。
饲养密度过高、饲料过量投放等都使得饲料浪费增加,养殖废弃物堆积如山也污染了海洋环境。
这些问题加剧了海洋生物的疾病风险,造成了养殖物种的大规模死亡。
尽管水产养殖存在着诸多环境问题,但通过采用合适的养殖模式和环保措施,可以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推广循环系统养殖技术,例如利用装备有生物过滤装置的养殖池塘,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净化和回收利用。
可以采用混养和复种技术,减少养殖密度,保持底栖生物栖息地,降低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量。
鼓励农药和抗生素的替代品的使用,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建立监管和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养殖业的规模和区域布局。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对养殖废水排放、养殖区域的格局、养殖场的规模等进行严格监管。
加强养殖业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提高养殖者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
鼓励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养殖业的水平和效益。
加大对环保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投入,不断改进养殖系统,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效优质品种,提高养殖的产出和效益,减少资源消耗。
在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都需积极参与。
水产养殖和水环境的关系
1.2 水产养殖业对天然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 一方面海水养殖的生产过程和发展需要清洁未受污染 的水域,受到海岸带其它人类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某些 海水养殖方式自身又是一个对近岸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污 染源,对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养殖业自身 污染已制约渔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水产养殖自身污染 主要来自营养盐和有机物的排放、养殖过程中化学药物的 使用、养殖鱼类的逃逸等
1.21·残饵与生物代谢
有关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欧洲网箱养殖鲑鱼所投入的饲料约有 80%的氮被鱼类直接摄食,摄食的部分仅约有25%的氮用于鱼类生长, 其余的65%被排泄,其中10%作为粪便排除体外。这意味着投入的饲 料仅约有1/5被有效利用,其余部分都作为污染物排入周围环境中。东 南亚对虾半精养或精养的饲料仅有5.8%的氮和4%的磷以对虾产品形 式收获,12.8%的氮和40%的磷排入海中,其余部分沉积在池底,在 精养池塘有约21.7%的氮和6%的磷收获,8.4%的氮和7.2%的磷排入 海中。在墨西哥半精养池塘,约35.5%的氮和6.1%的磷以虾的形式收 获,36.7%的氮和30.3%的磷排入海中[8]。含有机物及氮、磷营养盐 等废物大量排入水中,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甚至与其它因素结合, 形成赤潮。杨逸萍等报道人工投饵入虾池的氮占总输入氮的90%左右, 其中仅19%转化为虾体内氮,其余大部分(62~68%)积累于虾池底 部淤泥中,此外尚有8~12%以悬浮颗粒氮、溶解有机氮、溶解无机氮 等形式存在于水中。即使是在管理得很好的养虾场,也仍会有多达30 %的饲料未被虾摄食,其中所溶出的营养盐和有机质是影响养殖水环 境营养水平甚至造成虾池自身污染的重要因子。杨庆霄等[12]研究虾 塘残饵腐解对水质的影响,发现过量的虾饵大部分沉淀于池底,残饵 的分解使池底海水中的溶解氧在24h内由8mg/L下降到 6mg/L。暨卫东 在研究马銮湾水产养殖自身有机污染问题时,发现海水4m以下由于大 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水中溶解氧被消耗殆尽,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 嫌氧分解,并发生脱氧过程,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几乎还原为分 析零值,同时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恶化水生生态环境,对养殖业 造成潜在威胁。这些资料都深刻说明了水产养殖业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与破坏作用是相当严重的 。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是指人工培育和饲养水生动物的生产方式。
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但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水产养殖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养殖动物的粪便会释放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进入水体中。
这些营养物质过量地进入水体,会导致水中藻类猛增,形成蓝藻水华或赤潮现象,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产养殖对海洋和沿岸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饲养动物的废弃物和饵料残渣可能沉积在海底,改变海底沉积物的物质成分和生物组成。
养殖网箱和养殖笼具等设施也可能对海洋底栖动物和植物造成机械伤害。
这些都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环境影响的水产养殖也面临着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水产养殖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和饲料资源。
养殖一公斤虾需要用水1-2吨。
水产养殖的过度开发还会导致水中生物资源的过度捕捞,对野生鱼类的生存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可以加强水体环境监测和管理。
加强对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可以推广循环农业和生态养殖技术。
通过循环利用养殖废弃物和饲料残渣,减少对环境的负荷。
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如稻鱼共生和多种养殖,提高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还应加强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提高养殖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管理能力,确保养殖行为符合环境要求。
可以推广水产养殖与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养殖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养殖和生态恢复的共赢。
水产养殖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可以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效益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只有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才能确保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是指通过人工控制和经营方式,利用水域资源养殖和繁育各种水生生物的行为。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产养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这样会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
特别是在一些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大规模的水产养殖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对当地生态系统和农村居民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水产养殖的废水排放是个问题。
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排泄物以及化学药物等产生的废水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这些废水含有高浓度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等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系统和水质造成污染,甚至导致藻类爆发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水产养殖也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特别是对于海水养殖,养殖网和养殖笼等设施的放置会破坏海洋底栖生物和底部贝类的生存空间,也会改变了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
水产养殖业也积极采取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理管理水资源是关键。
通过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和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水产养殖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
加强废水处理和排放管理。
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将废水经过处理后排放,以减少对水质的影响。
也应选择合适的养殖技术和种养比例,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使废水的排放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养殖管理和监控。
对于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投喂和化学药物使用,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监控措施,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健全养殖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
推广科学技术和发展绿色养殖模式也是实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利用生态循环系统养殖模式,有效利用养殖废水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发展无水池循环养殖技术,减少水资源的使用。
并借助科技手段提高养殖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监测能力,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通过合理的管理和科技的进步,完善养殖管理制度和技术,水产养殖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是指利用水域进行各种水生动物(如鱼类、虾类、蟹类等)的培育、繁殖和养殖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随着人口增长和食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水产养殖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括水质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来看看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产生的废水、废料等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质污染,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特别是饲料残渣、动物粪便等有机物质会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水产养殖的规模化和密集化也会导致养殖区域的生态系统破坏,包括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针对水产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水产养殖的行为。
通过强制性的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限制养殖场的规模和密度,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应该推广水产养殖的科学技术,包括环境友好型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
通过提高养殖水产物种的选择性、增加水产养殖废弃物的处理率和降解率,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
也需要加强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和技术水平,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水产养殖的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水产养殖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环保投入。
企业应当注重自主创新,加强技术研发,推动水产养殖向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型发展。
社会应当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督和参与,提高公众对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局面。
针对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也有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积极提出解决方案。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提出了“蓝色革命”的概念,提倡养殖水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框架下,FAO通过技术合作、信息共享和政策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水产养殖的生产方式,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水产养殖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分析水产养殖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一方面,水产养殖的发展给水体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水产养殖行业也在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和海洋养殖网箱等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会对水体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量的饲料和养殖废物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水质恶化。
饲料中的化学物质和药物残留也可能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风险。
水产养殖行业还存在水面和底部污染、滥捕滥捞、遗弃养殖设施等问题,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水产养殖行业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水产养殖行业倡导节约、环保型养殖模式,采用高效养殖技术和设备,减少水体污染。
借助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科学饲养管理和废物处理等措施,实施生态养殖和循环养殖模式,大大减少了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水产养殖行业还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开展科研攻关,提高饲料效率,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
通过加强养殖池塘和海洋养殖网箱的管理,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降低从养殖到消费环节的风险。
水产养殖行业还加强了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动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建立养殖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水产养殖企业也与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和生态修复项目,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
水产养殖行业在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的也在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采取科学管理、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减少养殖对水体环境的负面影响。
未来,水产养殖行业需要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共同促进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水环境的污染来源以及原因
水产养殖水环境的污染来源以及原因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给水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水环境的污染来源以及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污染来源1. 养殖废水水产养殖的饲养过程中,鱼虾等生物在水中代谢,产生大量有机物、氨氮等废物,这些废物通过养殖底泥和水体直接排放到界面水体中,造成养殖废水的污染。
2. 养殖饲料水产养殖所需的饲料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和油脂,其中部分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会变成有机物质,排放到水体中,使水质变差。
3. 化学物质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通过灌溉、喷洒等途径或者鱼虾体内摄入,进入水体中,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4. 养殖场建设养殖场建设中,未经合理设计和施工的养殖设施,如养殖池、处理池、污水处理设施等,都可能造成水体污染。
5. 不良养殖管理由于水产养殖业亏损较大、管理水平较低、监管不到位等原因,有些养殖户不遵守规章制度,未能正确处理养殖废水等问题,导致水体污染加剧。
二、污染原因1. 养殖规模化和集约化由于水产养殖产出的利润相对较低,许多养殖户为了增加收益和效益,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养殖周期,这种介入的方式加重了废物排放问题、养殖底泥和废胁殖品对水质的污染负担。
2. 养殖种类和养殖密度不同养殖种类的废物组成以及排放量各不相同,养殖密度的大小也是影响水体污染的关键因素。
若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场的排放量就会超过接纳力,产生污染。
3. 不恰当的养殖技术若养殖技术不够专业和科学,将会在饲料质量、用药等方面存在不适当的处理方式,直接造成养殖废水的大量排放和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废水处理的不当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中;另一方面,在处理过程中,由于技术参数不合理或设备维护不及时等原因,使得排放物中的有机物、氨氮等物质含量没有得到很好的减少,导致水体环境质量下降。
养殖渔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
养殖渔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养殖渔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在满足人类食物需求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养殖渔业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养殖渔业对水质的影响养殖渔业的发展导致了水质的恶化。
养殖鱼类的粪便、饲料残渣和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物等污染物,会直接排入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
这些污染物的大量释放会影响水中的营养元素浓度,诱发蓝藻等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二、养殖渔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养殖渔业的发展也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养殖区域的人为经营活动破坏了海底的生物栖息地,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化学药物也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三、养殖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针对上述养殖渔业对环境的影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应加强养殖池塘和养殖设施的管理,控制排污量。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养殖过程中的废水进行处理,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其次,发展循环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例如,利用鱼粪作为肥料施于农田,减少化肥的使用;采用循环水系统,循环利用养殖过程中的废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
另外,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造成的饲料残渣过多;选择环保型饲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加强监管与执法,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大对养殖渔业的监测和检查力度,对不合规的养殖行为进行处罚,推动养殖渔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最后,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推动养殖渔业的绿色发展。
通过研究和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养殖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养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养殖渔业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污水处理、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监管与执法以及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我们可以实现养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水体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养殖渔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
养殖渔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养殖渔业,作为满足人类对海鲜需求的重要手段,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养殖渔业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养殖渔业对水质的影响养殖渔业的大规模发展,导致饲养密度的增加,饲料和饲养废物的排放量大大增加。
这一系列因素对水质造成了冲击。
饲养废物中富含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过量排放会导致水域中氮磷含量超标,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导致藻类过度繁殖,引发赤潮等水生生物灾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1. 改善养殖设施:优化养殖网箱、池塘等设施的设计,减少养殖密度,使养殖过程中排放物的浓度减小,降低对水质的影响。
2. 循环利用养殖废物:开展废物处理技术研究,将养殖废物转化为肥料或能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定期监测水质: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水体生态健康。
二、养殖渔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养殖渔业的过程中,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部分引进的外来物种因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可能会抑制本地物种的生长或者传染疾病,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如下措施:1. 强化引进物种的风险评估:在引进外来物种之前,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确保其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2. 严格监管养殖水域:制定养殖水域管制政策,防止外来物种通过逃逸或释放对周边水域造成危害。
3. 加强监测和管理:建立物种监测和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控制外来物种引入的风险,防止对本地物种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三、养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养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1. 推广科学养殖技术:通过推广科学的养殖技术,提高渔业生产效益,减少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捕捞和资源浪费,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产养殖的生态效益与环境保护
水产养殖的生态效益与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是指人工养殖和繁殖水生动植物的一种经济活动,它在满足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水产养殖的生态效益,并介绍可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水产养殖带来的生态效益1. 生物多样性维护水产养殖过程中,种植的水生植物和养殖的水生动物可以提供新的生物栖息地,增加水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养殖区域中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多样,这对于保护和维护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2. 生态环境修复部分水产养殖过程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例如利用水生植物有效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部分养殖动物如贝类和虾类,可以将其底部的废物和沉积物吸收,减少富营养化现象,从而改善水体质量。
3. 经济效益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适当的水产养殖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水产养殖的环境保护措施1. 循环利用养殖废物在水产养殖中,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粪便和饲料残渣要得到有效处理。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合理的养殖池塘排水系统,将废物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水产养殖的密度,避免因养殖过度导致养殖区域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
通过科学的养殖规划,优化养殖密度,提高海水和淡水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3. 使用环保饲料和养殖方法选择环保饲料,减少饲料对水体的污染。
此外,在养殖过程中,采取科学的养殖技术,如优化投饲方式、减少药物使用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引入生物监测和保护在水产养殖区域建立生物监测系统,通过定期监测水体质量、鱼虾种群数量和健康状况等指标,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环境问题。
保护和恢复养殖地周围的海洋和淡水湿地,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结论水产养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合理利用水产养殖的生态效益,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是解决该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是指通过人工控制的方式,在水域中养殖各类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两种形式。
随着人口增长和食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已成为重要的食品生产方式之一。
水产养殖也伴随着一些环境问题,包括水质污染、生态系统破坏和资源耗竭等。
如何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来谈谈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和化学药物等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
养殖动物的粪便和残饵部分会使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升高,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激素和化学药物等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对水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2. 水域生态系统破坏:水产养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影响了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养殖池塘的填湖造成湿地面积减少,湖泊的水生植被受到破坏,水域中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3. 能源消耗和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包括用于水泵、通风设备以及养殖设施的供暖等。
这些能源的使用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对环境造成压力。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如何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的水产养殖应该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实现生产方式的更新和优化。
我们需要加强水产养殖的管理和监督。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水产养殖业的监管,确保养殖场所和生产过程符合环境保护标准。
监测水质、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指标,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加以处置。
水产养殖业应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通过使用高效的过滤设备和循环水系统,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排放,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压力。
水产养殖应该加强科研技术创新,推动水产养殖技术的升级。
通过改良饲料配方,减少饲料浪费和排泄物的生成;利用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及时发现水域中的污染物质,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养殖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水产养殖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养殖过程中,由于饲料和排泄物的投放,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和磷酸盐等营养物质浓度增加,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下降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和化学药物也会渗入水体,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并可能导致抗药性菌株的产生。
水产养殖对海洋和河流沿岸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养殖区域的底质沉积物中积累了大量的废物和排泄物,不仅会造成底质环境的污染,还有可能导致底生生物受到威胁。
养殖区域的人工鱼礁和鱼网等设施,也会破坏海洋和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影响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迁徙和繁殖。
水产养殖也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选择养殖场址,避免选择对环境敏感的区域。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饲料和排泄物过度集中,减少养殖废物对水体的负荷。
实施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对养殖过程中的废物进行及时清理和处理,减少水体污染。
对于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禁滥用,并定期检测废水中的残留物含量。
加强水产养殖的监管与管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养殖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水产养殖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养殖户依法经营,提高养殖户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
水产养殖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管理手段,可以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产业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养殖渔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
养殖渔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养殖渔业是指通过人工的方式养殖水生生物,包括鱼类、贝类、虾类等。
尽管养殖渔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养殖渔业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养殖渔业对水体环境的影响1. 水质污染:养殖渔业的水体排放物主要包括饲料残渣、鱼粪等有机物质。
大量排放的有机物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促进水藻繁殖,造成藻华,进而引发水体缺氧。
此外,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和化学药物也可能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
2. 底质沉积:养殖过程中的底质沉积主要是指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鱼粪和饲料残渣等有机物质在水底的堆积。
底质沉积会导致水体底部富营养化,破坏底栖生物的生息环境,并可能引发富营养化的连锁反应。
3. 捕捞资源压力:养殖渔业的发展也加剧了对捕捞资源的压力。
为了获得养殖初级生产物,如鱼苗,养殖渔业需要从野生捕获的资源中获得。
这导致了野生鱼类资源的过度捕捞,破坏了生态平衡和海洋生物多样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1. 环境监测与治理: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对养殖渔业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水体污染问题。
利用生态工程方法,如湿地建设和水生植物的利用,净化水体,降低水体的营养盐含量。
2. 科学养殖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措施,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有机物排放。
例如,合理配置饲料,避免过度投喂;定期清理底质沉积物,防止富营养化的发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避免对水生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3. 转向可持续养殖模式:推广生态养殖和循环养殖模式,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建立生态系统,促进生态链的形成和运转,实现养殖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循环养殖模式通过循环利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4. 加强政策支持和宣传教育:加强对养殖渔业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引导养殖渔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渔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技能,促进可持续养殖理念的传播和实施。
养殖渔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
养殖渔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养殖渔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柱。
然而,养殖渔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养殖渔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讨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首先,养殖渔业对水体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大规模的养殖场通常会排放大量废水和饲料残渣,这些含有氮和磷的物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过度生长,形成藻华,并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
这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可能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
其次,养殖渔业也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
大规模养殖所需的饲料和鱼种通常需要从野生捕捞中获取。
这导致了野生资源的过度捕捞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养殖鱼的逃逸也可能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这些逃逸的鱼可能带来新的竞争和捕食者,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然而,面对养殖渔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方面,改善养殖渔业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养殖渔业的经营行为,并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养殖场的废水排放符合环境标准。
此外,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养殖渔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方面,推动技术创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发展环保型的养殖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废水的排放和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对水体质量的影响。
例如,利用先进的过滤装置和循环系统,可以减少废水的排放量,同时,研发高效的饲料,可以减少饲料残渣的产生,提高养殖过程的资源利用率。
此外,养殖渔业与沿海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
通过合理规划养殖场的位置和布局,与旅游业相结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经济互补。
例如,将养殖场打造成生态旅游景点,让游客参观了解养殖过程,增加对养殖产品的认知和信任,同时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养殖渔业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可以减少这些影响并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是指人为在水域中培育、饲养水生生物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随着人口增长和对海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水体污染养殖过程中,饲料残留物、粪便和化学药物残留等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
富营养化会导致水华的产生,影响水质,损害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产养殖中,为了提高产量往往采用高密度养殖的方式,这样会导致当地水生生物的数量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竞争压力,从而导致非目标物种的消失,减少了当地水域的生物多样性。
三、海岸线环境破坏养殖场的建设和运行会对海岸线环境造成破坏,如沿海栖息地破坏、水产养殖船只航行引起的水下噪音和废水排放等。
这些都会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四、土地资源利用部分水产养殖对陆地资源的利用较大,养殖场周边的土地资源往往需要用于鱼塘的建设和排放区的规划,这就可能导致土地的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也开始意识到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对环境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应该是在充分考虑了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养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那么,如何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呢?要加强养殖场管理,确保饲料的合理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理。
要采用生态友好的养殖方式,如循环水养殖、多级种植等方式,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生物植物共生等方式来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确保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存在。
加强水产养殖规划,合理利用海洋资源,避免对陆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强对受威胁物种的保护。
除了政府的管理规定和行业的自律外,科技创新也是实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研发新型饲料、养殖技术等来提高养殖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鱼虾养殖污染对周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鱼虾养殖污染对周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分
析
鱼虾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它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食物,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
但是,长期以来,沿海地区和内陆水域的鱼虾养殖也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污染。
首先,鱼虾养殖会导致水质污染,这主要是因为饲料、排泄物和药品残留物的直接排放和漂浮物的沉积。
这些物质会破坏水域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和藻类的平衡,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另外,放养的鱼虾数量过多,也容易造成养殖环境的过饱和,从而导致水质恶化。
其次,鱼虾养殖也可能对周边生物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因为养殖用水的大量使用和排放,水体温度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号召本地生物的数量和生长速度;另一方面,养殖场的建设和运营还可能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例如破坏河岸带植被、影响底栖生物等。
但是,在鱼虾养殖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来减轻这些影响:
1. 加强管理和监管,对养殖场的开展和排污行为进行管控,要求其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合法合规地开展养殖和处理废水。
2. 推广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水质净化和水处理技术处理养殖废水,从而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3. 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社会和养殖业的环保意识。
4. 调整养殖方式和方式,探索可持续性的养殖方式,比如利用光合作用和自然氮循环等技术来控制污染、改进饲料配方等等。
在鱼虾养殖的管理和开展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水生生态系统是非常脆弱的,因而需要关注和保护。
只有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生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识到这些影响,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养殖场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各种有机物和养分,比如氨氮、亚硝酸盐、总磷等,这些物质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藻类过度生长,甚至会引起蓝藻水华等问题。
此外,养殖场还可能带来鱼病、寄生虫等问题,对水体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除了水环境,水产养殖还会对土壤和空气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比如,大规模养殖场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废弃物,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就会污染土壤和空气。
同时,水产养殖还需要大量的饲料,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土壤侵蚀、农药残留等。
为了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1. 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
养殖场应定期进行水质监测,掌握废水排放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废水,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管和约束力,防止养殖场违法排污行为。
2. 推广科学养殖技术。
科学养殖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养殖场对环境的影响。
比如,食物链式养殖可以利用物种之间的关联,减少养殖过程中废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压力。
同时,生态系统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也可以减少养殖场对环境的影响。
3. 开展资源循环利用。
资源循环利用是一种减少养殖场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
比如,将养殖废气用于温室的供热和植物的生长,同时,将养殖废水用于农作物的灌溉,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降低养殖场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是指在水域中利用养、殖、荒等技术手段,养殖各种生物的一种养殖方式,利用水体养殖水产品的产业模式。
水产养殖的较低投资和高效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参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影响。
首先,水产养殖会对水环境造成影响,如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药物、兽药等化学物质,它们的残留或污染物质极易被导致水质污染,造成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水产养殖的养殖网、渔排等设施对水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这些设施会干扰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环境,进而影响水产资源的养护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体系。
首先,可采用生态养殖方式,充分利用水生态系统,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养殖密度和饲料种类,充分利用海洋养殖的生态优势,减少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次,要加强养殖过程的监管,遵守环保标准,选择低污染、低抗药性养殖药物,控制养殖密度,实现水产养殖与环境兼顾的目标。
最后,还需加强典型水产养殖区域的规划设计,使其成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区域。
总之,水产养殖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加强环保意识和科学养殖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是应对自然环境变化和全球变暖的有效途径之一。
鱼虾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鱼虾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我们小组对水产养殖方面的调查与资料表明,以及实践过程中的观察据统计,影响我国每年直接入海的废水量高达80亿吨。
另外,大量富含有机质、无机氮和磷及有机农药的农业污水也随经流进入内陆水体与近海水域,致使养殖水质恶化,严重地影响养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
我国水产养殖生物基本上都是野生型,未经过家化过程的遗传改良,因而,除保留了野生型对环境温度等变化适应性较强的优点外,更多地表现为对养殖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如密度化、营养条件、病原体的侵害和恶化的水环境等。
由于海水养殖野生型种类的种质难以适应逐渐恶化的环境,经过长期密集养殖后易发生大规模死亡,此外,野生型群体经过数代养殖后,其子孙性状分离,可能有一部分个体是对某些环境(病原)的敏感型,易发生死亡,并透发其他个体的死亡。
这就是我国水产养殖的种质问题。
对水库进行综合开发,发展水产养殖就是主要的开发方式之一。
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业主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向水库进行人工投肥(饵),肥料包括过磷酸钙、尿素、氯化铵、碳酸氢铵等化学肥料和人、畜、禽粪尿、油籽饼等农家肥。
投肥增加了水体的N、P、K等营养盐,促进了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等滤食型鱼类的“天然饵料”的生长,在提高水体鱼获量的同时,也给水库环境带来污染,影响了居民的饮水安全。
此外,在淡水养殖中,由于环境恶化等原因,草鱼等病害严重,在传统海水池塘对虾、滩涂类养殖中,养殖种类或类群单一问题由来己久。
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在不同生态类型海区的养殖类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某海区适于某种生物养殖,其养殖,其养殖生物理就会严重超过环境负荷,进行掠夺式养殖。
局部海区期结构单一的密集养殖,使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由于超支而贫乏,造成循环过程紊乱和生态失调,致使某些污损、赤潮和病原生物异常发生,而且由于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多样性低,食物链短,能量转化率虽高,但是生态系统的的稳定性差,极易引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这是我国水产养殖的病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虾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我们小组对水产养殖方面的调查与资料表明,以及实践过程中的观察据统计,影响我国每年直接入海的废水量高达80亿吨。
另外,大量富含有机质、无机氮和磷及有机农药的农业污水也随经流进入内陆水体与近海水域,致使养殖水质恶化,严重地影响养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
我国水产养殖生物基本上都是野生型,未经过家化过程的遗传改良,因而,除保留了野生型对环境温度等变化适应性较强的优点外,更多地表现为对养殖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如密度化、营养条件、病原体的侵害和恶化的水环境等。
由于海水养殖野生型种类的种质难以适应逐渐恶化的环境,经过长期密集养殖后易发生大规模死亡,此外,野生型群体经过数代养殖后,其子孙性状分离,可能有一部分个体是对某些环境(病原)的敏感型,易发生死亡,并透发其他个体的死亡。
这就是我国水产养殖的种质问题。
对水库进行综合开发,发展水产养殖就是主要的开发方式之一。
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业主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向水库进行人工投肥(饵),肥料包括过磷酸钙、尿素、氯化铵、碳酸氢铵等化学肥料和人、畜、禽粪尿、油籽饼等农家肥。
投肥增加了水体的N、P、K等营养盐,促进了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等滤食型鱼类的“天然饵料”的生长,在提高水体鱼获量的同时,也给水库环境带来污染,影响了居民的饮水安全。
此外,在淡水养殖中,由于环境恶化等原因,草鱼等病害严重,在传统海水池塘对虾、滩涂类养殖中,养殖种类或类群单一问题由来己久。
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在不同生态类型海区的养殖类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某海区适于某种生物养殖,其养殖,其养殖生物理就会严重超过环境负荷,进行掠夺式养殖。
局部海区期结构单一的密集养殖,使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由于超支而贫乏,造成循环过程紊乱和生态失调,致使某些污损、赤潮和病原生物异常发生,而且由于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多样性低,食物链短,能量转化率虽高,但是生态系统的的稳定性差,极易引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这是我国水产养殖的病害问题。
除了外源污染物的进入外,养殖业本身对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大量新增加的养殖设施使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流场发生改变,而且,由于养殖设施的屏障效应,使流速降低,影响起了营养物质的输入和污物的输出,使陆源污染物得不到及时的稀释扩散,滞留顺养殖水域。
由于堆积了大量生产加工过程的废弃物等有机物并矿化,使海底和池底抬升,水深变浅,既降低了水域的使用功能,也成为二次污染的污染源,此外,植物性种类有机质的溶出,动物性种类养殖过程中的人工饵及代谢产物的排放等都对水域环境造成危害。
造成以上象的原因:一:首先是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理论和技术己经满足不了实际生产的需要,科研滞后于生产的现象己经严重影响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多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海水养殖理论和技术方面缺乏真正的突破,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和有关部门对海水养殖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和投入的不足。
二:其次是缺乏整体开发利用的战略意识。
不合理开发加剧人类活动对湖泊、河口和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近年来,我国滩涂埋栖性类资源的严重哀退,与沿岸带不合理开发破坏滩涂埋栖性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息地密切相关。
如干旱地区利用昂贵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养鱼,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也造成地下水趋向枯竭,导致局部地面下沉进而导致海水倒灌,后果不堪设想。
三:据专家预测,人类对水产品的消费量在今后15-20年时间内将增加50-60%。
近年来水产养殖业作为全球水产品供给量的主要生产方式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迎合了人们对水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但是由于水产养殖自身的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使得大部分养殖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传统养殖方式虽可以通过增加养殖面积来增加养殖总量,但养殖效益已明显下降,水产品质量降低;养殖营养物的外排、化学药物的使用造成水体自身污染,环境恶化;主要养殖品种病情严重且呈暴发性流行;在海水养殖业中,由于人为对滩涂和养殖海域的破坏,造成大面积赤潮,使得沿岸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域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有人曾做过统计,意外地发现我国赤潮发生的规律与对虾养殖产量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全国废水排放量却没有相关关系。
我国渤海湾是我国对虾养殖产区,近年来由于高密度的养殖造成养殖水体破坏,水体日益富营养化,赤潮发生频率升高,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对虾和贝类养殖业的严重衰退。
90年代初期在全国暴发的对虾流行病是给人们敲响的警钟。
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新的养殖模式、研究新养殖技术、方法等等来减轻养殖环境压力,维系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健康养殖”这一概念被提出并付诸实施。
如美国在养虾方面从虾苗着手,提出健康无病毒的SPF虾苗并用于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工投施过磷酸钙、尿素等化肥,增加了水体N、P、K 等营养盐的含量,导致水体中蓝、绿藻大量繁殖,水体呈现深绿色,同时有明显的藻腥味;大量藻类产生的藻毒素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同时,藻类衰败期耗氧严重,导致水体缺氧,影响其它水生生物的生长,导致库区生态失衡。
另一方面是人为投施人、畜、禽粪尿,不仅增加了水体营养盐污染,而且同时给水体带来了细菌、肠道菌群等病源微生物和有机物的污染,这对居民饮水安全是一大威胁。
社会影响人工投肥导致水体污染,水库水质降低,进而威胁到下游附近十万居民的引水安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投喂的饲料残饵的发酵分解、动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氨氮、动物尸体腐败的恶臭、水质的富营养化及药物的残留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控制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目前主要通过生化方法消解氨氮、采用科学配制饲料及投喂技术、推行健康养殖观念、减少用药带来的污染等综合措施.解决方案一:新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将朝着生态养殖和工程养殖方面发展。
其理论基础是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达到互相友好、持续高效,其总体目标是:实现养殖生物良种化、养殖技术生态工程化、养殖产品优质高值化和养殖环境洁净化,最终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倡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开展科学放养:养殖模式是影响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重要技术关键。
养殖模式包括养殖品种搭配、放养密度、投入产出水平以及养鱼和其它生产方式的结合等诸多方面。
许多现行的水产养殖模式多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品种搭配不够合理,养殖生产方式单一,结果非但达不到所追求的高产高效,反而造成了自身养殖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可持续的健康养殖模式应当是品种结构搭配合理,投入和产量水平适中,养鱼和种植业、禽畜养殖业有机结合,通过养殖系统内部的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在取得理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
在这方面,应当在我国传统综合养鱼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和模式,形成适合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文化、经济特点的健康养殖模式。
三:养殖设施是开展养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养殖设施的结构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产养殖应用以及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
我国的水产养殖设施,尤其是作为最主要养殖方式的池塘,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养殖方式中的结构和布局,仅具有提供鱼类生长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
我国虽然在七八十年代对鱼池进行过大规模的改造,也主要限于鱼池的大小、形状和深度。
现行鱼池的水质控制功能差,在养殖过程中难以对池水进行有效的调控,池水水质逐渐变差,严重影响了养殖的效果。
养殖过程结束以后,富含各种营养盐类及其它废弃物的池水大多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种现行的鱼池构造和设计已不能适应健康养殖和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构建水库生态库滨带,加强水库周边环境的治理。
库滨带的构建是基于生物净化的原理,在地面水汇入水库之前人为设置一个生物过渡带,从岸上到水下滨区形成一个自然、和谐、稳定的生态净化区。
在近水岸边种植灌木、乔草等植被;水陆结合部种植水生微管束植物,如荷、莲、芦苇、蒲草等挺水植物;水下滨区种植睡莲、慈菇、黑藻等浮叶、沉水植物,形成三个植被区。
当地表的污水依次缓慢流经三个区域时,水中的N、P等污染物被植被降解、吸收,水中含带的泥沙可以被乔草、灌木等有效截留。
污染治理与水土保持同步进行。
同时,挺水植被不仅可以防浪护坡,而且还是水生禽鸟、水生昆虫的良好栖息地,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态圈。
岸边的荷、莲、芦苇等植物还是一道亮丽的景观五:对于已经形成的污染可以根据库区水位的高低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
高水位期可以采用“生物方法”治理,即通过加大滤食型鱼类如鳙鱼、鲢鱼等的放养密度,这些鱼类以水中浮游的藻类、蚤类等动植物为食,这样可以消除大量繁殖的藻类。
对于低水位期,特别是死库容以下,藻类大量繁殖容易形成“水华”。
由于中小型水库的死库容一般都比较小,可以采用喷洒除藻剂或用石灰调节水体的PH值等方法来抑制藻类的生长,防止“水华”的形成。
总之,要开展健康养殖,达到养殖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现行的养殖设施结构进行改造,新型的养殖设施,除了具有提供鱼类生长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水质调控和净化功能,使养殖用水能够内部循环使用。
这种养殖设施既能极大地改善养殖效果,同时又能够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真正做到健康养殖。
在各种养殖模式中,应重点研究海水浅海、滩涂综合多元养殖、生态养殖、海水池塘持续养殖、低耗、高产的健康养殖技术工艺。
特别是维持养殖区、浅海、滩涂及投饵养殖的生态自净功能,开发环境清洁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等。
指导老师:张在学小组组长:庄伟宏小组组员:陈蒙龙裴行超黄植贤云维锐云大同李裔集吴福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