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课堂评价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
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
凭借教材,贾老师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
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
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
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于以上解读,贾老师制定以下四点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
于是,贾老师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并结合图片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优缺点 圆明园的毁灭教后反思不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优缺点1. 引言圆明园是清朝时期的一座皇家花园,也是中国古代宫苑建筑中的瑰宝,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价值。
然而,它在1860年发生的火灾中遭到了毁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的文化灾难。
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话题,我们需要对圆明园的毁灭进行深入的教学,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本文将对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教学反思优点2.1 引发学生兴趣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富有戏剧性和感情冲击力的历史事件,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通过教授圆明园的毁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2 增进学生历史知识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朝末年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在教授这个话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了解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等。
这种综合性的历史知识对学生的历史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2.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学生需要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的思考,从中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有重要意义。
2.4 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次巨大破坏,通过教授这个话题,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历史悲剧的同时,培养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3. 教学反思不足之处3.1 过于单向传授在传授圆明园的毁灭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讲解的方式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可能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不高,影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3.2 缺乏跨学科融合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单一学科的内容,缺乏跨学科的融合。
这样就无法全面地呈现圆明园毁灭事件的多面性,给学生带来限制和狭窄的认识。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篇一: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辛霞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诵读,在反复品读,颠倒句式等方式中体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控诉侵略者的无耻行径,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一、情感贯穿,收获美感一开课,辛老师情感铺垫,对“圆明园”简单的诠释,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大门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追忆昔日辉煌景观,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感悟原来的文本上,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
整堂课,教师通过建筑对称、语言变化、词语串联等方法带给同学们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一堂课,目标集中,情感凸显,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美,老师教得温和自然,不乏亲切之感,一切的完美结合,美得只剩下心醉。
二、方式多样,积累言语辛老师整堂课通过触摸词语,抓“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理解圆明园的布局和特点,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涵咏,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特让人有感受学习第三自然段,块面清晰,朗读中发现文中段落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建筑对称(可改为语言对称)、语言变化、在“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发现词语串联的特点,加之品读、想象、填空等多样的形式,积累了第三自然段那优美的语言。
三、抓重点词,体会感情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圆明园的绝美,激发心中的情感,教师运用了煽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了圆明园,走进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宏伟建筑”以及“珍贵文物”。
特别是对文中的六个“有”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进行了反复诵读,并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珍贵文物,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明园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圆明园的毁灭听评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听评课记录
课程名称:圆明园的毁灭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听课时间:[具体时间]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3. 探讨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圆明园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圆明园的建造历史、规模和特色。
3. 分析: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包括战争、侵略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圆明园毁灭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教师表现
1. 教态自然,语言流畅,讲解清晰。
2. 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四、学生表现
1.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活跃。
2. 对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效果
1. 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有了清晰的认识。
2. 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六、建议
1. 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你可以结合实际的听课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听课点评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点评桑庆文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就努力营造了一个朴素、实在、富有“文气”的课堂氛围。
可以说是一节较有语文味的好课。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亮点有五:一、教学目标定位合理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桑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合理,为本节课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语言,成功突破教学重难点是本课的亮点之二。
课文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为的是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过去的美好,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更能激起人们的痛惜与仇恨。
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感。
然而,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已不复存在,只能通过阅读课文感悟、想象等在脑海中再现昔日的景观,对此,桑老师让学生认真读书,有重点、有层次地理解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宏大的布局,然后重点感受圆明园宏伟的建筑。
当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来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或联系生活经验,或展开想像来理解金碧辉煌的殿堂大气之美和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秀气之美。
更喜的是教师巧妙地引出“……也有……”这个关联连词语让学生感受其妙处,使学生感受到了一个“也”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圆明园的建筑景观风格迥异,应有尽有,同时也体会到这样的句式在这句话里所表达的含蓄的自豪感,从而自然感受到了作者用词讲究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加之范读、引读、齐读、默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就有滋有味地将自己的感悟尽情地表达出来了。
这样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一个如诗入画的、梦幻般的皇家园林已在脑海中了……三、注重以情激情,以情传情是本课的亮点之三。
整堂课都将一种揪人肺腑的情感贯穿始终,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评王崧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
评王崧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作者:涓涓细流评王崧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第一次走进他的课堂,聆听他的教学。
收益颇多。
在王老师简单“下课”二字之后,深深刻在我脑海里的是四个字“大师风范”。
真的大师不愧是大师,特级教师不愧为特级教师。
能在这样的秋季走近他,我很荣幸。
他的课堂应证了那句话: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艺术。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王老师扎实的语言功底,足可跟任何一个有名的主持人一决高下,对我们老说,也无疑上了一堂生动的语言课。
我想,这些本事,我是学不来的,惟有在今后寻找差距,设立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使自己的课堂更多有些活力、多一些意境、多一些思想。
下面就谈谈我对这堂课的一些想法:一、排山倒海般的激情王老师整堂课情感的基调掌握得非常好,教师的语言精彩,富有情感,特别是大段大段排比句式的的使用,很煽情。
如学生在感受圆明园的瑰丽、宏伟、举世无双之后,教师在幽怨的民族乐器声的琴声中深沉地、饱含感情地倾诉:“这一切的一切早已化为了灰烬;这一切的一切早已不存在了,这一切的一切早已被两个强盗一把大火给毁灭了。
”学生情感在刚才得知圆明园的美好而无限向往的时候,来了个大转折,为学习后文奠定基础。
可以说,教师的情感、特别是这些富有情感的语言在课堂中从始至终都散发着魅力。
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课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语言再好,如果不能使学生的情感迸发出来,也是徒劳无功。
但王老师做到了这两者的结合。
他用自己的激情调动起了学生的激情,并用自己的语言使学生整堂课都沉浸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
感受最深的就是王老师在大段独白之后,紧跟着说:“下课!”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反应过来,过了很久才回过神来。
二、不露痕迹地引导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课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王老师在课堂上不着痕迹地引导,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课文伊始,教师和学生一起板书课题,每板书一个字,教师就停下来说明:“圆:圆满无缺的圆;明:光明普照的明;园:皇家园林的园。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对话式的名师课堂——课堂观察与评价:《圆明园的毁灭》引言背景: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
她首创的“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在全国小语界刮起一阵狂潮。
《圆明园的毁灭》是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又一次飞跃,是一堂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阅读教学课。
对我而言,窦老师的这堂课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即第21课。
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学环节及教学时间分配窦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的时候,对教材的安排主要以学生的思路为主,跳跃式讲解。
该课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如表1-1。
表1-1:《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图1-2: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饼图从表1-1和图1-2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是窦老师强调学生的朗读。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表达环节除了回答问题就是朗读课文,初读和精读一共所占的比例为84%。
在课后阅读窦老师编写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中,我发现窦老师这么做的原因,“读架构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互碰,交流提高的平台。
”1“朗读是每个人自我感受的外化,书法的是自我真实的情感,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了‘朗读的主人’,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
”2二是窦老师将生字词等疏通性的问题与初读课文相结合。
在初读课文之时,同学们就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
“对字、词,句进行解释,这些疏通性问题,不应该成为课堂质疑环节的重点。
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
”3初读的时间占38.76%为下文的升华做好铺垫。
三是窦老师有一个资料补充的环节,所占时间为精读部分的16.7%,这节阅读课是以朗读为主,但是在这之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求阅读者能够对语言所描绘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标题: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引言: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皇家园林,曾经被赞誉为“万园之园、园中之王”。
然而,它也历经沧桑,在184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遭到了外国侵略者的疯狂破坏和掠夺。
本评课稿将从教师语言的角度,分析圆明园的毁灭并进行评价。
一、教师语言的力量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其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更好地传达知识和价值观。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明确传达情感,使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二、圆明园的毁灭概述184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其中圆明园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英法联军在园中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和掠夺,将园内珍贵文物、艺术品和建筑毁于一旦。
圆明园的毁灭彻底打破了中国人民的心灵,被视为对中国尊严和文化的重大侮辱。
三、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1.客观、准确的语言描述教师应当客观准确地描述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基于史实讲述从英法联军入侵到对园内文物的掠夺和建筑的破坏的连续事件。
同时,语言的运用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惨烈和震撼。
2.注重情感共鸣的语言表达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语言表达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
可以采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园内文物和建筑遭受到的摧残和亵渎。
3.尊重历史、引发对侵略者的审视教师的语言应当尊重历史事实,同时引导学生审视侵略者的行为。
通过对侵略者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侵略者对中国的挑衅和侮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对圆明园的毁灭进行评价1.对侵略者的谴责教师语言中应当包含对侵略者的谴责,使学生对侵略者的行为表示愤怒和不满。
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慨,激发学生保护传统文化和国家尊严的意识。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品评
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课堂品评第一课时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
知道学哪篇课文吗?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生:我。
(三、五个举手)师:好,请坐。
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
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
看四遍更不得了。
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
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
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评:于永正老师时刻不忘鼓励学生,教学生自学。
还有在写课题时并不是一个人独自地就把课题写完了,而是教学生写字的要点,注意汉字的形体美。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
读书要学会做记号。
请拿出笔。
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
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
(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
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
(教师巡视)(评:于老师教学生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留下思考的痕迹,值得我们学习。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
自己试一试。
(教师指导)师:把书放下。
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
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评:于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读完后的感受,引发学生思考)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生:我痛恨英法联军!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师:他读出一个难过、痛心、恨。
(板书“恨”字)注意“恨”这个字的写法,竖心,先两边后中间。
这位同学说了,他一恨英法联军,二恨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
穿其线化其难求其效———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赏析
穿其线化其难求其效———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赏析作者:朱碧月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7年第10期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实在精彩。
这堂课从课题质疑、课堂板块、言语训练、资源引用、教师板书、情感认识、思维发展这七个方面出发,梳理和提取课堂的线索,交织而成并相互融合,搭建起了整个课堂的架构。
一、穿插课题质疑线,强化主题的认识开课前,窦老师是这么问的———师:我写三个字,大家注意看,跟着读。
(板书“圆明园”)看到这三个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结课时,窦老师是这么问的———师: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了,请闭上眼睛。
上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这是课堂中出现的第一条线索,在课题质疑中开始,在课题质疑中结束。
这样的线索设置,使课堂教学更清晰,也符合孩童的心理认知和学习特点,将对主题的认识进行了强化与升华,使课堂结构更完整。
二、穿插课堂板块线,强化整体的把握课题质疑线,出现在了课堂的前与后。
而课堂板块线,则是贯穿于整篇课文的学习。
这个结构图,再现了窦老师的板块结构。
课前预习,带领学生走近圆明园;课堂之始,通过解读不可估量的价值到不可估量的损失,来走进圆明园;临近尾声,带领学生满怀愤懑走出圆明园,走出历史的阴影;最后,让学生带着思考离开圆明园,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个板块,从接近到进入,从走出到离开,窦老师紧紧围绕“圆明园”,串连成线,向四周发散,覆盖全篇,让学生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学习,线索明显,板块清晰,强化了对课堂的整体把握。
三、穿插言语训练线,强化语言的训练课堂的线索感,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言语训练上。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含有不少连接词,窦老师选择了其中的“是……也是……”进行说话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而且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层次的,也是线索感极强的。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情感深沉,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课文。
今天有幸聆听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的这堂课,感受颇深。
一、成功之处(一)情境创设,激发情感在导入环节,授课教师姓名老师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先播放了一段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视频,那美轮美奂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园林景观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圆明园之中。
这种情境创设,为后续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伤痛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注重朗读,以读促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在课堂上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特别是在讲到圆明园毁灭的部分,老师让学生带着沉痛的心情去读,学生们的朗读声中充满了悲愤,很好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三)巧妙引导,突破重难点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辉煌以及它毁灭的巨大损失。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来理解课文。
比如,在讲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老师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等词语,想象圆明园的美景。
在讲到圆明园的文物时,老师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数据,如“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文物的珍贵和丰富。
通过这些巧妙的引导,学生们对课文的重难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在课堂的结尾,授课教师姓名老师没有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进行了拓展延伸。
老师让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要努力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强大;有的说要爱护文物,不随意破坏。
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升华了主题,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不足之处(一)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讲解圆明园的辉煌部分时,授课教师姓名老师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讲解圆明园毁灭的部分有些仓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那种沉痛的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通用7篇)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编写评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篇1高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
我觉得它贴近新课高,教学过高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
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得非常巧妙、新颖,多媒体运用得也非常恰当。
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讲“辉煌”再说“毁灭”的教学高序来走,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外书籍,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使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真正价值。
然后再以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直面毁灭,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震撼,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悲痛、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之长,再让学生想象: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烧掉一个建筑只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会烧掉多少东西?这个部分,老师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以及配合播放的无声录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深深的撞击。
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鸦雀无声,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习完“毁灭”,然后学习“辉煌”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精选11篇)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精选11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评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篇1《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
教者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讲解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围绕“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三个中心句展开,从它的精妙布局、宏伟建筑要、珍贵文物这三方面来展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纵观全课,主要有以下可取之处:1、注重情感投入,增强教学效果。
叶老师业务素质较高,能够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演出一场好戏,投入自己的全部真情,时而让学生沉浸在昔日的美景中,时而让学生充满愤怒、惋惜之情。
从美景到毁灭,整个画面、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的情感受到强烈熏陶。
如在课末,全体学生站起来高呼: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爱国之情得以升华,推到了极致。
2、合理使用课件,提升学生情感。
教者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展示圆明园各类景观和被毁灭后的大量图片,引导学生先观察再朗读,结合教师言语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3、落实课标要求,朗读指导到位。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
”叶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磨擦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通过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放手让学生默读,师生引读、全班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使用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几点个人见解:1、整堂课容量较大,面面俱到,略显仓促,一代而过,教师导的多,学生悟的少。
2、本文的情感基调。
以聊天的方式贯穿全课是否妥当?3、“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不可估量”等重点词语的品析是否可以再深入点?4、两次出示军官和士兵统统掠走、任意破坏的场面的语段,可否直接出示图片或影片,学生感受更直接?也可节省时间。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评课教师:于宏伟《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选自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统编教材推广以来,双线组元与语文要素这些词语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就是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双线组元。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国家之殇。
本单元课文学习的语文要素是: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匙腾老师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可以看出,匙腾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非常准确的!接下来我按照顺序点评匙腾老师授课过程中的几个亮点。
一、测评导入,扎实高效。
上课伊始,匙老师以练习题的形式回顾了第一课时的内容。
从练习题的选择上,可以看出匙老师非常的用心,有生词、成语,有易错字、近义词,有课文内容相关知识。
可以说非常全面。
然后匙老师以“的圆明园”请同学们填空,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回顾了本文主旨。
最后,匙老师以“课文介绍了圆明园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导入本课的学习,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的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二、合作展示,自主开放。
在学生了解合作内容后,小组内同学借助合作学习单进行合作交流。
然后小组汇报,充分体现新课堂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主导与点拨。
在学生汇报圆明园的布局时,教师通过抓住“举世闻名”与“众星拱月”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圆明园的历史地位与布局特点。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匙老师巧妙地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众星拱月”,简单且直观,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圆明三园与其他校园的关系。
在学生汇报圆明园建中宏伟与收藏精美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过渡句感知文章结构。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说课稿一等奖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与总结
成功经验总结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不足之处剖析
教学内容不够深 入,需要进一步 拓展和深化
教学方法单一,缺 乏多样性,需要尝 试新的教学方法
课堂互动不够充 分,需要加强师 生之间的互动
课程背景介绍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评课说课稿的目的和意义
促进教师专业发 展:通过评课说 课,教师可以反 思自己的教学实 践,发现教学中 的问题,提高教 学水平。
促进学生学习: 通过评课说课, 教师可以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 调整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校发展: 通过评课说课, 学校可以了解教 师的教学情况, 为学校的发展提 供参考。
添加副标题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说课稿一 等奖教学反思点评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教学内容分析
05 教学效果评价
07 教学反思与总结
02 引言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06 教学特色与创新点
08 结语
添加章节标题
引言
课程背景介绍
圆明园的毁灭背景
评课说课稿的目的和意义
一等奖教学反思点评的内 容和要求
学生掌握情况评估
学生对圆明园 的历史背景和 价值有更深入
的理解
学生能够清晰 地阐述圆明园 的毁灭原因和
影响
学生对相关历 史事件和人物 有更全面的认
识
学生对相关历 史事件和人物 有更全面的认
识
教学效果反思与改进建议
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对圆明园的毁 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清晰地 阐述历史背景和原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资料补充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大量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增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2. 情感引导恰当通过引导学生对圆明园辉煌景观的赞美和对毁灭过程的悲愤,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3. 读写结合有效安排了小练笔环节,让学生写下对圆明园毁灭的感受,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二、不足之处
1. 学生自主探究不足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和讨论,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仍然不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2. 对历史背景挖掘不够深入对于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只是简单提及,没有深入挖掘和分析,导致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国际形势了解不够全面,影响了对课文主题的深刻理解。
3. 课堂节奏把控欠佳在讲解圆明园辉煌部分时,用时过长,导致后面毁灭部分的讲解和情感升华略显仓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感悟。
三、改进措施
1. 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更多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加强对历史背景知识的补充和讲解,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
3.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控,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扎实有效地进行。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嘉宾们大家好!下面我对罗柱森老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罗柱森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罗柱森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罗柱森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罗柱森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柱森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柱森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五、运用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柱森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柱森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圆明园的毁灭》课堂评价
殷付庆:教师首先出示图片,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态大方,对课本熟悉!紧紧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展开的。
一次次地读小珍珠鸟在我肩头睡熟的段落,使信赖、境界深深扎入学生的心。
张京英: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速度读课文,读完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学生一下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样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整篇文本的思路,抓住了行文的基本思路,实际上也就实现了课文的粗略感受。
王延:教师让学生学习圆明园昔日的画面。
这些画面的想象,其实就是再次让学生梳理了文本,理清了整体的思路。
而后面老师抓课文的重点段落让同桌两个人来读一读,这个设计也是独具匠心的。
从言语到画面,再从画面到言语,文字被赋予了生命,有了自己的温度。
一次次地整体感知,条理越来越清晰,学习越来越深入。
沙西叶:教师通过先进的电教设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能顺利地找到文章的重点,祥写和略写。
当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老师出示了相应的图片,加上美妙的音乐,更让学生体会深刻。
无疑,先进的电教手段的运用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胡凤云: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展现自我,尤其小组讨论时,组长真正起到了小老师的作用,讨论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设计讨论的问题合情合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幻灯片制作精美,拓展延伸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达到了主题的升华。
汪玉霞:教师课前导入非常新颖,通过珍珠鸟的图片的观察,学生在课文中找珍珠鸟的外貌时也容易多了,只是课堂检测时时间有点短,有些学生没有完成校对。
顾少华:本课中心突出,重难点把握很好,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教师教态大方,语言感染力很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