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

合集下载

悲剧理论视角下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解读

悲剧理论视角下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解读

悲剧理论视角下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解读摘要:1948年上映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是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享誉最多的一部影片,它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

该部影片德·西卡以二战后满目疮痍的罗马街头为背景,展现了生活在异化社会环境之下的罗马劳苦大众挣扎求存的社会现实,揭露了战争对于社会秩序、人的精神的摧残,整部作品充满了悲剧特点。

文章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影片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悲剧情节环境展示以及悲剧效果,进而揭示影片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偷自行车的人》;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9-0099-04(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姜煜蒋红艳∗∗∗第41卷第9期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9月Vol.41No.9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Sep .2021收稿日期:2020-11-20作者简介:姜煜(198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艺理论;通讯作者:蒋红艳(197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西方文艺理论。

维托里奥·德·西卡是20世纪举足轻重的电影导演,他在半个多世纪的电影生涯里指导了34部电影作品。

1948年上映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是他三部代表作中票房最好的一部。

这部电影为导演德·西卡带来许多的盛赞,从电影的故事情节中渗透出压抑的社会现状让观众感到窒息,同时精妙的情节设置使观众对剧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怜悯与恐惧得到充分融合,更好地展现悲剧的社会作用。

悲剧是希腊人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第一次对悲剧做了详细的论述,他首次建立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第一次有系统、有条理地确立了悲剧在文艺史中的地位,为后人对悲剧的分析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基础。

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佛罗伦萨国际独立制片人电影节、圣万桑国际体育片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

由此也可以看出意大利电影在国际中的地位。

《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1947年出品,中国于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配音复制,片头打着“进步电影”的标签,说是控诉了什么。

本片还开了电影史上首次全部使用非专业演员的先河。

荣获第二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特别奖。

战后,意大利经济一片萧条,罗马城里有大批失业的贫困者。

五尺男儿安东尼奥终于通过职介所找到了一份沿街刷广告的工作,这份工作必须有一辆自行车,而他的自行车已送进当铺。

在他的老婆又当了许多条床单等东西后,我们看见安东尼奥将那辆新赎出来的自行车扛在肩上走进了那家广告公司。

街市景物流动,安东尼奥的路重新与未来相通了,但是工作开始不到1个小时,一个小偷就将他的车偷跑了。

“一个穷人他的车被偷了,他就不得不到处去找。

”安东尼奥说着这句话,马上付出了实际行动。

车等于工作。

工作等于命。

因此车等于命。

随着安东尼奥找车的过程,我们看见了二手车市上与各种自行车配件为伍的小贩,在骤雨中骑车奔跑的群众,教堂里为了那碗免费菜汤才去听弥撒的“教徒”……都是一些富于贫穷趣味的事物,莫不与我们悠远而温馨的回忆有关,或切近正在体验着的现实,但通过影像看见,也有安东尼奥抓住了偷他车的小偷,但没有证据,反遭羞辱。

影片的高潮部分到了。

一大片自行车停在那里(好像我们在老国营企业大门外看见的那种景像)。

一辆自行车停在一面墙下。

安东尼奥焦虑地徘徊着,又绝望地坐在路边。

一辆辆自行车车轮从他脸前飞驰而过,那闪闪发光的幅条刺着他的眼睛。

洪大的人流不知从哪里涌出来,涌向停车场,无不以萧洒自如的动作推了自己的车就走。

而安东尼奥孤独地坐着!墙边那辆自行车还安全地停在那里,安东尼奥走过去也推上就走。

《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深度解析

《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深度解析

《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深度解析对于早期的很多大师级作品,观影后经常会出现不明觉厉的感觉。

这些电影的艺术性被大师们提到只能仰望的高度,所探讨的价值层面的东西又过于隐晦和深奥,而自己哲学素养又太浅薄,所以只能发出“看不懂,但很牛”的感叹。

至于这部电影,观影后的感受却是个例外。

因为它的故事没有太多的隐喻,也没有离奇的超现实主义元素,完全基于生活,真实到觉得它就发生我们身边。

所以观影完毕后,我也可以自豪地说:“偶也能读懂大师啦!”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缺乏高层次的艺术价值。

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它们不断探寻和追求的方向,现实生活背后的深沉思考正是它们艺术诉求。

这部1948年上映的影片有太多太多的头衔: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第二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七届金球奖最佳外国片,第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第一部全部使用非专业演员的电影。

绝对是我像这种“缺少艺术鉴赏能力,且又爱慕虚荣”的伪电影迷们的菜,哈哈。

电影一开场,便是一大群待业的人排队等候政府安排工作。

无奈僧多粥少,这么一大群人只有两三个工作岗位,比现在大学生求职找工作的情况可惨多了。

故事发生在二战之后的罗马,刚从战争之中缓过神来的欧洲人民显然还没有立马就摆脱贫困潦倒。

在这样社会环境下,得到一个工作机会对于这些底层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瑞奇?瑞奇?……”就业办的办事员显然是有点不耐烦了。

这个名叫“瑞奇”的家伙死哪了,有工作难道都不想要了?好在他的朋友在不远处的空地上找到了他,可笑的是这家伙正歪坐在地上摆弄石子呢。

主角登场了,就是这个别人都在争取工作机会而他却在空地低头摆弄石子的这么一个人。

原来这位“幸运”的家伙已经失业两年了,显然他在争取工作机会的事情上已经付出了过多的耐心,同时也承受了一次又一次工作落空的失落,所以这一次他已经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的热情了。

当他得知自己获得了一份贴海报的工作时,略微颤抖的双手、微微上扬的嘴角以及突然蹦出的一句“the hell with it”,都表现出他无以言表的激动和喜悦。

分析《偷自行车的人》

分析《偷自行车的人》

分析《偷自行车的人》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

故事背景是二战后的罗马,一个失业的男人里奇,家里有妻子和两个孩子需要养活,但工作始终没有着落,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但却被告知必须备有自行车才能胜任,妻子在无奈中当了自己作为嫁妆的六条床单买了辆自行车,自行车却在里奇工作的第一天被偷了,里奇带着他的孩子在街头寻找了一整天,在无奈之下偷了街头的一辆自行车却被逮到,车主看到里奇可怜就放了他,里奇紧紧攥着儿子布鲁诺的手哭泣着在人群中渐渐远去。

本片通过对战后意大利普通劳工阶层的深入刻画,体现了战后的社会现实,饰演两父子的非职业演员表演得十分生活化,许多场面令人感动。

(一)记录性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老百姓之间建立一种息息相关的关系。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记录性体现在其取材的真实性,贴近现实生活,在创作中不追求虚构或典型,影片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

影片追求的记录性目的是想更好地表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偷自行车的人》便是如此,其展现的就是当时意大利普通人物的生活。

这部影片以意大利社会失业问题为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费了很大的精力才找到工作,但是上下班必须借助自行车,工作的第一天自己刚赎回的自行车就被偷,故事在追回被人偷去的自行车过程中慢慢展开,主人公贫困无助,又被当成窃贼蒙受羞辱。

影片结构形式简单,但纪实性的风格,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意大利社会现实,传达了影片的主题。

(二)还原自然环境和故事时间的完整性影片大量使用了跟拍、肩扛拍摄的手法,极少使用特写镜头,光线上力求使用自然光,也没有使用布景,整个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罗马的街头。

它反对意大利的“白色电话片”,用真实、记录的手法指导电影的拍摄。

使得整部影片看起来真实感人。

影片一开场,一辆汽车伴随着字幕从画面穿过,从车上走下一些求职者,求职者越聚越多,影片用全景来表现。

主人公里奇在画面之外,直到工作介绍人喊到里奇的名字,他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从《偷自行车的人》看底层文学

从《偷自行车的人》看底层文学
从 偷 自行车的八 看底层文学
一西南 大学 文学 院
内容摘 要 : 新现 实主 义 电影《 自行 车的人 》 偷 落笔 于现 实 , 表现




候人 没有选 择的余地 。而片 中警 察的表现更 凸显 了社会 的悲剧 , 接 受 报案 时警察 的漫不 经心 , 们并 不能责 难 , 们每 天碰 到类似 的 我 他
小偷 的憎恨 而觉得 大快人 心 ; 又或者 我们 作这 样一个 似设 : 你也 是
便可 以给人彻 骨的凄寒 。写实 主义电影采取 纪实 的手法 , 把真 实当
成最 高境界 和理想 。就此 点言 , 这部 片子更多起 到的是一 部纪 录片 的作用 。评论家惯来认 为该片向社会 、 向当局提出 了抗议 、 进行 了斗
自行车 。正如我们 自身面对 同样 的偷 窃事 件时 , 大多数人便 会在 仇
否则他便可能也 成为这干万失业 人潮中的一员 。即使他 明知偷车贼 是装病 , 即使他 明知里 奇没有骗他 。 为一个讨生活 的小 警察 , 能 作 他
做到 的只是如此 。
《 自行 车 的人 》 得成功 , 于它落 笔 于现 实 , 偷 获 在 反映 了严酷 的 社会现象 , 及 了人 的灵魂 。这些是在 电视新 闻中看不到 的场景 , 触 是 变迁浪 尖的众生相 。德西 卡以其悲天悯 人的人文关 怀 , 了这些没 给 有话语权 的人 一个声音 。 个声 音不是豪言壮语 , 这 也不是哭天抢地 . 而是 一 个竭力 自我 压制 的呜咽声 ,这个声 音 只能 用心灵才 能听到 。
人, 我们应 当如何看待 ?对于时代 的不 幸 , 仅仅有 同情 心是远远不够
的。
事实上影 片中当我们看 到偷里奇 自行车 的人 , 我们 也痛恨 不起 来 , 同样住在 贫民区 , 大家人住在 一问屋 , 他 一 而且他是 家中惟 一的 男性劳 动力。当里奇将他拖 出来 , 他并没有 嚣张地反攻 , 他一直 在躲 避里奇 的追捕 , 可见他 内心是害怕 的 , 然而他能 够从事什 么T作 呢? 除 了偷 自 行车 他靠什么生存 呢? 自养犹不及 的情况 F 在 那些女眷有 没有可 能白养他这样 一个成年小 伙子 ?也许 他也尝试 过找 丁作 , 也 许他也在 熙熙攘攘 的求职人群 中乞求过 ,也许他也 在教堂祈 祷过 , , 然而最后 他惟 一能做 的就是转嫁 生存危机 , 偷取众多 如里奇 一样的 人 的生存机会和财产 , 取 自己生存 的机 会 。 以换 偷盗是有 罪的 , 偷盗 穷 人更是 有罪 的, 然而 , 求生是 无罪 的 。他只足 众 多偷车 贼 中的一 员, 里奇只是众 多被偷者 的一员 , 们在案件 巾是不共戴 天 的对 头 , 他 然 而放 在贫 民求 生的这个大 背景下 , 们又是 同样 不幸 的。正如里 他 奇痛恨偷 他 自行 车的人 , 最后 却又不得 不走上去偷 别人 的 自行车 的 道路 , 这是社 会环境 的影 响使人 的生 活陷入 一个 恶性循 环 , 很多 时 恶: 他大惊失色 , 从座位 上站起来仓 皇退 场了。这 出戏剧 正如一面镜 子 , 隐藏在新 王内心深 处不 可告 人 的秘 密发 掘 了出来 , 将 使之 曝于 明者眼 中。哈姆雷特终 于确定 了叔 父正是 杀害他父亲 的凶手 , 正是 夺走 他父 亲的生命 、 王冠 和王后 的人 。

《偷自行车的人》影视美学分析资料讲解

《偷自行车的人》影视美学分析资料讲解

《偷自行车的人》影视美学分析《偷自行车的人》影视美学分析《偷自行车的人》是由维托里奥·德·西卡于1948年导演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杰出之作。

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二战后,失业已两年的里奇终于找到贴海报的工作,为了工作当掉了家里的床单赎回了一辆自行车,不料却在工作第一天丢失了,里奇和儿子布鲁诺找遍罗马大街小巷后失望透顶的他,走上了偷自行车的道路,却被逮了个正着。

真实再现了战后罗马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悲苦现实下的温情影片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反映的只是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影片中的温情与悲苦现实之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主人公的故事为点,折射出整个社会贫困人民这个面的生活状况。

影片中的夫妻、兄妹、朋友、父子间的情感,使得整个反映现实的影片没有透出那种绝望到想死的感觉。

影片从开始里奇找打工作后去和妻子分享的时候,懊恼自己没有自行车,虽然自己很懊恼,但是还不忘帮助妻子提水桶;上班之前,布鲁诺看见妹妹躺在床上,又回去将窗户关上这个小动作虽然不起眼,但是却体现了他关爱妹妹的情感;自行车丢失后朋友们帮助里奇努力寻找,也是朋友们互帮互助的体现;寻找自行车过程中,父子情感的逐渐加深,是整个情感的一个精华表现。

寻找老人的过程中,听见有人落水后,里奇那惊慌的反应,后来发现不是儿子布鲁诺,带他去吃“大餐”,就顿悟了,除非要死人,其他的一切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影片中,虽然里奇寻找自行车过程中一直困难重重,但是这些情感却是一直支撑他的精神支柱。

影片中的现实表现,却是全面表现了整个社会的状况。

里奇送儿子去上班的时候,布鲁诺和门卫打招呼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在那里上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以看出贫困人家的孩子那么小,本该是上学的年纪,却要担负起挣钱养家的责任。

小孩挣钱的情节,还有就是里奇和同事贴海报的时候,同事踢开了一个拉风琴的小孩,小孩又跟着一个西装革履的人要钱,可是那人无动于衷,最后小孩落寞地走开了,镜头是一直跟着那个小孩的,很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社会贫富差距,以及那些富人们的冷漠。

从《偷自行车的人》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从《偷自行车的人》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从《偷自行车的人》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1. 前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背景和起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在二战后的意大利,是一种根植于社会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

《偷自行车的人》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偷自行车的人》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偷自行车的人》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偷自行车的人》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偷自行车的人》 1948 黑白片 90分钟意大利P.D.S影片公司摄制导演:维多里奥德西卡编剧:西柴烈柴伐梯尼维多里奥德西卡苏卓赛奇达米谷奥雷斯特皮昂科利阿杜尔富弗朗契盖拉尔杜盖拉《偷自行车的人》1948 黑白片 90分钟意大利P.D.S影片公司摄制导演:维多里奥·德·西卡编剧:西柴烈·柴伐梯尼维多里奥·德·西卡苏卓·赛奇·达米谷奥雷斯特·皮昂科利阿杜尔富·弗朗契盖拉尔杜·盖拉尔地盖拉尔杜·谢里爱利摄影:卡洛·蒙托里主要演员:朗培尔托·马齐奥拉尼(饰安东·里奇) 安左·斯塔尤拉(饰布鲁诺) 利阿纳拉·卡莱尔(饰玛丽亚)本片获1949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外语片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外国影片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剧情简介】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罗马。

《偷自行车的人》观影感受

《偷自行车的人》观影感受

近期开始迷上远古时期的电影,迷恋那个特效还不发达,场景还不梦幻的早期,不能用背景来烘托人物性格的时候,演员的演技就尤为重要,也彰显那个年代的真实感。

昨晚无意间看到的那部《偷自行车的人》,黑白电影,在没看影评前,就已经有震撼到的场景和细节。

比如:二战后,意大利人的穷困待业人员的窘境,主角在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必须要拥有一台自行车才能得到的工作的时候,欣喜的样子,他抱着妻子在窗外看里面的盛景,而正当妻子往里面看的时候,啪的一声,工作人员从屋内关上了窗,仿佛有某种隐喻。

对影片记忆深刻的几个情节:1. 小孩子的乖巧,在千篇一律把小孩塑造成只会调皮打闹的形象完全不一样,影片里的小男孩,懂事的让人心疼,他会主动帮爸爸擦亮新买回来的自行车,会在临出门前帮熟睡的妹妹关上窗,会时刻陪着爸爸,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哪怕中间因为爸爸丢失了自行车心情糟糕无意识打了他一巴掌,也只是委屈的躲到树后面,他或许太小还意识不到,那辆自行车是他们一家四口生活的全部,丢失了意味着生活即将跌入谷底。

于是,在爸爸慈爱的召唤下又乖乖听话的回到爸爸身边,没有那个年龄的娇气,有一种莫名的承担的力量。

当爸爸的自行车丢了以后,他也陪着一起东奔西跑寻找,之后一场落水事故,爸爸以为那个落水儿童是自己的儿子,紧张的寻找后面发现儿子好好的时候,决定带儿子去吃好吃的,他们点了酒和面包,小男孩边吃边看向另一桌吃着更丰盛大餐的小男孩,爸爸说:你要想天天像他那样吃大餐,就必须每个月挣够100万,那一刻,小男孩立马放下了手中的面包,爸爸又安慰到没事,你慢慢吃,这才重新拿起。

爸爸去祈求巫师的时候,他乖巧的跟着帮忙占座,当爸爸被小偷邻居那一群人团团围住的时候,他帮着去叫来了警察,当爸爸最后对生活绝望想走偏门也去偷别人自行车被当场抓住后,他穿越人群陪着无奈的爸爸,最后当爸爸被人原谅,他又紧紧握住了爸爸的手,太多太多温情的画面。

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不到十岁儿童该有的冷静和听话,他身上有一种强悍的力量,那种力量,叫“温暖”。

《偷自行车的人》艺术特色分析

《偷自行车的人》艺术特色分析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分析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艺术特色分析13广电接本贾曦201320112106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艺术特色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

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

故事背景是二战后的罗马,一个失业的男人里奇,家里有妻子和两个孩子需要养活,但工作始终没有着落,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但却被告知必须备有自行车才能胜任,妻子在无奈中当了自己作为嫁妆的六条床单买了辆自行车,自行车却在里奇工作的第一天被偷了,里奇带着他的孩子在街头寻找了一整天,在无奈之下偷了街头的一辆自行车却被逮到,车主看到里奇可怜就放了他,里奇紧紧攥着儿子布鲁诺的手哭泣着在人群中渐渐远去。

本片通过对战后意大利普通劳工阶层的深入刻画,体现了战后的社会现实,饰演两父子的非职业演员表演得十分生活化,许多场面令人感动。

这部拍摄于1948年的电影充分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影片揭示了意大利社会的现状——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的混乱。

它所体现的价值和艺术特色得到世人的肯定,并对后来的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电影的现实主义题材选择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的故事来自于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描述了主人公里奇和他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24小时,寻找他们那被丢失的自行车,结果却是一场空。

这段在报纸上只有两行字的东西,在德·西卡的影片中,却形成了一幕极为感人的悲剧。

影片的背景是二战后的意大利,这个曾在墨索里尼的带领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经过多年的战争摧残,百废待兴,许多社会问题在战争结束后变得更加突出,失业、饥饿、亲人的离去、精神空虚等一系列矛盾困扰着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电影导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这样的题材来反映和控诉战争的可怕和对人们的创伤。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赏析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赏析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美学特征

纪实美学与现实主义精 神的完美结合
用日常生活事件代替虚构 故事;不给观众提供出路答 案;反对编导分家;每个普 通人都是英雄;采用自然方 言 新现实主义反对戏剧化结 构,最大限度的体现了现实 生活的逻辑; 采用较为稳定的拍摄镜头 和平实的镜头角度,没有刻 意的画面构图 “德· 西卡的艺术是一种隐 藏艺术的艺术”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二、影片的主题
拒绝说教,不提供出路。影片的主题“隐而不现”, 影片没有编造事实,而是特意保留现实的完整性,使 电影成为现实的渐进线,生活本身变成有声有色的场 景。 以丢失的自行车为线索,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表 现出社会的贫困、危机以及它们带来的后果:失业、 黑市、卖淫、人的自私等,通过这些表象去揭示政治 的、经济的甚至哲理的深层含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将创造出一种最美丽的新电影。 这种电影追随着返家工人们缓慢疲惫的步伐” ——德· 桑蒂斯

形成背景:“白色电话片”脱离现实、战争的破坏、 电影工作者的自觉


新现实主义:1945-1952
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8);德· 桑蒂斯《罗马十一时》 (1952);罗伯特· 罗西里尼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等 表现主题:由英雄故事转向当下社会问题,如党派纷争、通货膨 胀和失业问题。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问题的提出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特点 2、《偷自行车的人》的镜头特征 3、影片中父子关系的微妙变化对此片有何影 响 4、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是怎样的 5、电影纪实美学的发展 扩展分析: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谢谢!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用当床单的钱,瑞奇买了一辆自行车。但是,这辆自行车在 行业,不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行业去从事,而是他们不愿意去
瑞奇贴第一份海报的时候就被偷了,在整部电影还演不到三 转变,他们的精神是空虚的,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的一切都不
分之一的时间的时候,他的自行车就被偷了,然后整部电影 想接受,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一日过一
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瑞奇和他的儿子在找自行车。其实,对 日罢了。所以,对于小武这类人来说,与其说是时代迫使的,
于瑞奇这个人物,能从他身上感受到的只有一点,就是“绝 不如说是他们自己的悲哀。
望”,一种深深的绝望。他的自行车被偷的时候,周围有很
二.电影意义分析比较
多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唯一一个上来帮助他的,
153
文学评论·影 视 文 学
会让一个地方变得生灵涂炭,让普通的老百姓失去他们的家 园。或许,有人会说,家园失去了有什么可怕的,还可以重 建啊。但是,重建一个家园谈何容易?几十年,几百年乃至 于上千年的基业一朝被毁,可是却不能一朝被重建,人民 只能默默承担战争的后果,战争带来的失业,战争带来的饥 荒。所以,影片中首先是对战争进行了批判。接下来,更加 值得批判的是政府的无作为。或许有人会说,偷窃的人才是 最应该被谴责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与其感叹人性的悲 凉,不如感叹政府的无能。普通的老百姓们已经处于水深火 热之中了,政府却没有办法拿出相应的对策,解决失业的问 题,给百姓们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在这里,可以与当时 中国的政策进行一个对比分析。中国同样经历过第二次世界 大战,并且当时是被日本侵略,日本在中国的烧杀抢掠行为 给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创伤。这个时期的中国的 情况应该比意大利的情况要差得多。但是,在二次大战之后, 中国所实施的是“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等政策,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民不仅仅没有失业,而且全部投身于 重建经济的热潮中。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有作为的政府在战 争之后的作用究竟有多么重要。对于当时的罗马政府,不能 说他们完全没有作为,但是它们的确没有找到有效的措施来 拯救当时的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其实,政府的有作 为在现在的社会,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如果一个国家, 所有的人民都有工作,每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那么谁还会 想要去偷窃呢?

《偷自行车的人》观后感

《偷自行车的人》观后感

看《偷自行车的人》中的现实生活摘要《偷自行车的人》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从这部作品的几个片段来分析穷人在现实中的无奈,讨论人的际遇和环境对他的影响,透过一个里奇看到普通人的生活。

关键词《偷自行车的人》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影主要讲述已经失业两年的安东尼奥•里奇好不容易得来的贴海报的工作必须要骑车代步,而雇主却并不提供自行车,为了做这份工,里奇的老婆玛丽娅把家里唯一值点钱的床单拿去当了,一家人只好睡光床垫,才买了一辆旧自行车。

不料在上班第一天自行车就被偷了,里奇带着孩子找遍了罗马的大街小巷都没有找到,最后在绝望中萌生了偷自行车的想法,可是里奇却在孩子面前被抓住了,最后被人看在孩子的面上放过了,牵着孩子消失与人群之中。

这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它是生活的再现,没有激烈的冲突和精彩的镜头,却因此更显示出悲剧色彩。

因本片强调“现实主义”,于是演员表演和场面调度方面以几近全自然的形式,看本片时你很少会感到有人工导演过的痕迹,镜头之间的衔接也很流畅。

里奇的扮演者就是一个真正的失业者,在影片拍完后他又再次失业,影片中其他演员也都不是专业演员,可以说都是“路人”。

他们镜头里的恐惧、无助、茫然都是真实的,都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真实感悟,再现。

从里奇丢车到偷车,可以推断出当初偷他车的人也许只是一个和他有相同命运的普通人,出于不得已的原因,一切陷入一个死循。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

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了。

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

影片揭示了意大利社会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的混乱。

并像萨杜尔所说的那样:影片几乎成为“对某种生活方式,某一政权与失业现实的控诉”。

虽然影片语调是温和的,但情感冲突却是强烈的。

《偷自行车的人》影视美学分析

《偷自行车的人》影视美学分析

《偷自行车的人》影视美学分析《偷自行车的人》就是由维托里奥·德·西卡于1948年导演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杰出之作。

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二战后,失业已两年的里奇终于找到贴海报的工作,为了工作当掉了家里的床单赎回了一辆自行车,不料却在工作第一天丢失了,里奇与儿子布鲁诺找遍罗马大街小巷后失望透顶的她,走上了偷自行车的道路,却被逮了个正着。

真实再现了战后罗马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悲苦现实下的温情影片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反映的只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但就是就就是这样简单的影片中的温情与悲苦现实之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主人公的故事为点,折射出整个社会贫困人民这个面的生活状况。

影片中的夫妻、兄妹、朋友、父子间的情感,使得整个反映现实的影片没有透出那种绝望到想死的感觉。

影片从开始里奇找打工作后去与妻子分享的时候,懊恼自己没有自行车,虽然自己很懊恼,但就是还不忘帮助妻子提水桶;上班之前,布鲁诺瞧见妹妹躺在床上,又回去将窗户关上这个小动作虽然不起眼,但就是却体现了她关爱妹妹的情感;自行车丢失后朋友们帮助里奇努力寻找,也就是朋友们互帮互助的体现;寻找自行车过程中,父子情感的逐渐加深,就是整个情感的一个精华表现。

寻找老人的过程中,听见有人落水后,里奇那惊慌的反应,后来发现不就是儿子布鲁诺,带她去吃“大餐”,就顿悟了,除非要死人,其她的一切都不就是那么重要了。

影片中,虽然里奇寻找自行车过程中一直困难重重,但就是这些情感却就是一直支撑她的精神支柱。

影片中的现实表现,却就是全面表现了整个社会的状况。

里奇送儿子去上班的时候,布鲁诺与门卫打招呼的表现可以瞧出,她在那里上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以瞧出贫困人家的孩子那么小,本该就是上学的年纪,却要担负起挣钱养家的责任。

小孩挣钱的情节,还有就就是里奇与同事贴海报的时候,同事踢开了一个拉风琴的小孩,小孩又跟着一个西装革履的人要钱,可就是那人无动于衷,最后小孩落寞地走开了,镜头就是一直跟着那个小孩的,很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社会贫富差距,以及那些富人们的冷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声音美学——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声音美学——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

“约定俗成的语音、噪音、音乐三分法被电影和电视确认和应用,不但在电影构思、技术层面如此,而且在分析层面亦然。

”①法国著名学者米歇尔·希翁(Michel Chion)所说的三分法即“人声、音响和音乐”三种声音类型在电影艺术审美表现上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典型之作,《偷自行车的人》对声音的呈现坚持纪实美学原则,追求真实,与一切虚假为敌。

导演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对音响造型的真实捕捉、声音空间感的立体化追求和配乐细节的精准把握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声音美学追求。

一、音响造型的真实还原音响是纪实风格的一部分。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AndréBazin)给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纪实美学”②的高度评价。

二战以后,意大利电影工业受到战争重创,电影工作者被迫转变创作观念,采取直接“将摄像机扛到大街上”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并且掀起了一场美学革命,把摄影机作为冷漠叙事的旁观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偷自行车的人》的所有场景都在罗马街头实地拍摄,其并不致力于编造现实,而是凭借纪实主义手法将现实世界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和情感状态揭示给人看,在叙事过程中拒绝刻意设置戏剧冲突,只是冷静地呈现一个完整故事。

强调真实和生活化审美的纪实风格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准则,影片对音响的高保真度还原是追求纪实美学风格的高度体现。

声音存在于人类社会各处,人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声音早已习惯成自然。

严格来说,音响指的是生活环境的声音或声音的环境气氛,在银幕上创造现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声,“如果把电影的本性看成对物质现实的复原,那么电影中的声音则是对现实世界的重构”③。

环境音响一般来说包括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机械音响等,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声音在电影中都可作为音响效果加以艺术化,既营造出极致的逼真感,又可以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情感。

《偷自行车的人》中,现场拾取了奔跑声、公交车鸣笛声、集市熙攘声、汽车声、暴雨声、骑自行车声……多种声音素材的有序叠加丰富了画面的真实感。

评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评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评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作者:李斌娟来源:《电影评介》2017年第16期谈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总要想到1948年德·西卡执导的影片《偷自行车的人》。

作为世界电影史中一部经典的作品,《偷自行车的人》以其细腻的笔触、感人的情节、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表现风格,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影片一经问世便产生巨大反响,获得了第2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奖。

该片导演德·西卡早年从事表演事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很受大众欢迎的电影明星。

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演员,更是一个优秀的导演。

1942 年,他执导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驱之作《孩子们注视着我们》,随后拍摄了影片《擦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和《温别尔托·D》(1952),这几部新现实主义杰作都是德·西卡与编剧柴伐梯尼合作的。

德·西卡遵循新现实主义提倡的纪实美学原则,其作品风格真挚、朴实、自然,揭露了战后意大利存在的社会问题,表现出对意大利底层民众深厚的人文关怀。

20世纪40年代中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兴起。

新现实主义提倡写实主义传统,提出了“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

为了达到高度纪实性,影片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并采用实景拍摄,由非职业演员来演出。

在这次电影革新运动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新现实主义影片。

《偷自行车的人》就是一部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代表作品,也是德·西卡最享有盛誉的作品。

影片通过主人公寻找自行车,展示了二战后意大利社会的真实面貌。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安东·里奇好不容易得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但是需要一辆自行车。

他和妻子当掉家里的床单赎回了自行车,但第一天上班自行车就被一个小伙子偷走,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带着儿子布鲁诺穿梭在罗马的大街小巷急切地寻找,但毫无着落。

最后无望的里奇迫不得已去偷别人的自行车,结果被发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特征探析——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特征探析——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

126(下)2018.06意大利在经历了“二战”以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陷入了崩溃,人民经受着物质的匮乏与精神上的极大伤害,失业、贫穷、犯罪等问题困扰着整个社会。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在痛恨法西斯对民族伤害的同时,也有感于现实社会的严峻形势,于是便借助于电影,用新的手法来表现社会的现状与他们的想法,这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潮流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

新现实主义潮流之下的影片多通过朴实、真挚的风格再现真实的残酷生活,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

《偷自行车的人》正是这股潮流之下最典型的影片。

电影以社会现实为依托,以1948年意大利社会失业问题为背景,由于当时意大利的交通工具极度缺乏,因而丢自行车是很常见的事,影片便借助这一最常见的事展开。

影片不仅表现的内容接近生活,影片的表现手法,包括镜头的运用、演员等都贴近生活,表现客观真实。

正如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所阐述:“《偷自行车的人》当然是一部新现实主义影片,它符合自1946年以来从最优秀的影片中提炼出来的全部原则。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在内容和题材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他们毫不避讳地去集中表现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面对那种混乱的社会现实,为了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突破了以往好莱坞传统电影,表现了传达现实的态度。

电影中运用实景拍摄、非专业演员,突破性地使用长镜头,并按自然时间顺序进行叙事,以各种方式极力地追求纪实,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电影表现体系更加完善丰富。

写实主义在电影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电影的审美特征也具有多样性。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对纪实的追求(一)影片的记录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记录性体现在其取材的真实性,贴近现实生活,在创作中不追求虚构或典型,影片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

影片追求的记录性目的是想更好地表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偷自行车的人》便是如此,其展现的就是当时意大利普通人物的生活。

这部影片以意大利社会失业问题为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费了很大的精力才找到工作,但是上下班必须借助自行车,工作的第一天自己刚赎回的自行车就被偷,故事在追回被人偷去的自行车过程中慢慢展开,主人公贫困无助,又被当成窃贼蒙受羞辱。

《偷自行车的人》观后感

《偷自行车的人》观后感

《偷自行车的人》观后感正在看一部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我倒并没有像影片介绍写的那样感到亲切,反而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我想它引起了我对生活的焦虑。

我应该承认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它让我想到我的生活中忽略了的东西,将我周围的人的生活强行推到我的面前,但是它们并不令人愉快,我的心情比那个失去了生计的来源——自行车的主人公好不到哪去。

顿时一幕幕画面充斥在我的脑海,千百种念头在我心中翻滚。

我常常因为做一件不同的事、见一个不同的人而进入不同的心境,那么什么是我呢,哪个状态是真实的存在呢?唉,热爱秩序,但是它似乎很容易就会失去。

那么我就该愉快地参与到那个我感到无法把握的游戏中去,让它随便把我置于怎样的心境中吗?就该解除对我的思维活动的控制和引导吗?是的,我们对于不熟悉的事物会感到恐惧,是它导致了不宽容吗?我觉得如果现在把我的思想刻板地搬到纸上,而不加以整理,你看到的就会是另一种风格了,但是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呢,甚至不让我们尝试一下,我们的规则一直在妨碍我们的创造,一直在束缚,一直使我们对出格感到隐隐的担忧。

我担心的只是我的文字跟不上思维的速度。

要一边进行丰富的联想一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可能吗?我想到我们的行动有这样的区别,一种是不计后果、不加掩饰,直白坦率的流露,另一种是在自身的想象中预见到我们的冲动付诸实施的情景,担心别人会怎么想,评价它是否符合某种规范,然后决定是否让它发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他只能虚伪一下了,而且这种情况越多,他就越不舒服,也越讨厌和别人的交往,难道不是这样吗?那些人类中的出众者,或者只是与众不同者,如果任凭自己的冲动变成行动,肯定会做出许多出人意料的事、说出许多出人意料的话,为自己添上很多麻烦,因为很少有人能正确评价,在习惯的作用下,他们干脆沉默了(如果他们的行动奢求别人的回应,那么就不该做,如果不需要别人的回应做做也无妨)。

比如一个烈士在就义之前慷慨陈词,如果听众都是麻木的人他还有说的必要吗,又或者只是想着这句话能流传的广些,流芳后世?只要我们的冲动被压抑,都是对自己有损的,不压抑也许会损害到别人,可是有时不用受罚,那么那些暴露狂其实是在损人利己,而那些做事不去考虑别人想法的人就是顶幸福的了。

《偷自行车的人》艺术特色分析

《偷自行车的人》艺术特色分析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分析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艺术特色分析13广电接本贾曦201320112106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艺术特色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

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

故事背景是二战后的罗马,一个失业的男人里奇,家里有妻子和两个孩子需要养活,但工作始终没有着落,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但却被告知必须备有自行车才能胜任,妻子在无奈中当了自己作为嫁妆的六条床单买了辆自行车,自行车却在里奇工作的第一天被偷了,里奇带着他的孩子在街头寻找了一整天,在无奈之下偷了街头的一辆自行车却被逮到,车主看到里奇可怜就放了他,里奇紧紧攥着儿子布鲁诺的手哭泣着在人群中渐渐远去。

本片通过对战后意大利普通劳工阶层的深入刻画,体现了战后的社会现实,饰演两父子的非职业演员表演得十分生活化,许多场面令人感动。

这部拍摄于1948年的电影充分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影片揭示了意大利社会的现状——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的混乱。

它所体现的价值和艺术特色得到世人的肯定,并对后来的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电影的现实主义题材选择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的故事来自于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描述了主人公里奇和他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24小时,寻找他们那被丢失的自行车,结果却是一场空。

这段在报纸上只有两行字的东西,在德·西卡的影片中,却形成了一幕极为感人的悲剧。

影片的背景是二战后的意大利,这个曾在墨索里尼的带领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经过多年的战争摧残,百废待兴,许多社会问题在战争结束后变得更加突出,失业、饥饿、亲人的离去、精神空虚等一系列矛盾困扰着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电影导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这样的题材来反映和控诉战争的可怕和对人们的创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偷自行车的人
故事梗概:
影片讲述了一个失业两年的工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张贴广告的工作,但做这个工作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

于是他把妻子陪嫁的被单送进当铺,赎回了早先当出去的自行车,但第一天工作自行车就被人偷了。

他同儿子找了整整一天也一无所获。

情急之下,他决定也去偷一辆自行车,结果被人抓住,遭了一顿打。

具体分析:
《偷自行车的人》由意大利著导演德•西卡所拍摄的具有“新现实主义”特点的作品。

真实与整体审美,是新现实主义影片创作中的两大特色。

该影片以自行车被偷这一件小事,揭示了当时意大利社会真实的生活状态。

同时也通过对小人物残酷生存问题的表现,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共鸣。

一.符合时代主题,揭露社会问题,反映普通人的生活。

影片拍摄时,恰值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社会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就是“失业”问题。

影片一开始便交代了这样一个时代背景。

在职业介绍前面人山人海,大家都焦急的等着工作。

负责人出来喊名时,里奇坐在远处,仿佛与己无关。

刻画的恰似睡眼惺忪的社会形态,传递出的却是生存压力下疲乏的精神面貌。

僧多粥少的无望境遇,让观者分明体会到了残酷竞争的现实意义。

而这个戏剧性的全部起源和中心,就是一辆自行车,对一直失业的他来说,有了自行车就意味着告别失业。

此时影片就交待出了自行车的重要性——是一家四口的生计所系。

但在自行车以外,乃是里奇背负着的生活的压力,对妻儿的职责。

所以真正的戏剧性,是压力、职责与贫穷、挨饿这两大力量在自行车这个决定性力量身上的交汇,正是有了这个大的前提,因此以后的故事发展与人物行为才会更让人感动与心酸。

在当掉床单赎回自行车之后,里奇有了工作,于是妻子去了看相女人那里“还愿”,在她看来,找到工作并非“人为”,而是“神助”,是上帝帮助里奇找到了工作。

这恰恰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迫于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人们无力反抗,唯有依赖虚幻的神灵——上帝。

为了跟踪偷车贼,里奇闯入正在做弥撒的教堂,引起众人怒目,秩序混乱。

可在教堂里大家看见的却是这样一个场景,做弥撒的人问的最多的是什么时候有汤喝,而神职人员关心的只是秩序,里奇呢,仅仅只想找回自己的车。

是的,他不在意什么弥撒,因为知道这不能解决问题。

然而,里奇经过两天的寻找仍旧没找回自己被偷的自行车,开始时还反对妻子依靠上帝的他,也迫于无奈去了看相女人那里,既然现实无法解救自己,唯有依靠上帝了。

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他在为自己找回心灵上的一种安慰。

这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无奈,同时更是一种悲哀。

无论是把持教堂的虚拟的上帝,还是那个算命婆,上帝的民间代言人,都无法拯救里奇的巨大损失,不能让他黑暗的明天变得光明。

上帝已死,这一声大喊可能真是极端震撼的,同样也让人体会了生活压力下信仰沦丧的痛苦——众神在关键的时刻都会背叛你,靠天还不如靠自己。

在影片中展现了许许多多的社会现实。

在生活压力下,许多人不得不变成“第三只手”,看看那繁荣的买车黑市,再看看警察的态度:“掉车的人多了,我们不可能为了寻一辆车出动一个车队吧。

”足以见得,偷窃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是何其的普遍,而主人公里奇由被偷人变成了偷窃者,对于这样一个“小偷”我并没有办法产生厌恶感,更多的是对他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尊严的无奈与辛酸的同情。

二.纪实手法的运用
当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一句口号——“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作为“新现实主
义”代表作之一的《偷自行车的人》在拍摄过程中运用了许多纪实手法,比如说它所有的地点都是实景拍摄,如人来人往的罗马街头,妓院,工会等等这些场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同时,它的演员全部都采用了业余演员,他们都来自社会的底层,让小人物来演小人物,更有效地表现人物的命运,体现出纪实性的魅力。

除去这些,该电影纪实手法最大的体现便是在镜头的运用上,片中出现了大量的运动镜头、景深镜头以及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所主张的长镜头,摄影机随着人物而运动,并没有进行传统的场面调度。

在里奇等人去市场找回车子那段,几乎都是用运动镜拍摄的,也有少数长镜头的运用,记录了里奇寻车的真实过程,体现出了寻车的艰难。

这种运动镜头,尤其是长镜头的运用,给人一种真实感,导演用镜头将观众带进了画面,一路追随着里奇,体验着寻车的艰难。

比如影片中在表现里奇打算偷车时心中的矛盾状态,导演特意采用了同一镜头的重复拍摄,来表现主人公的犹豫不决。

三.没有爱情,没有大喜大悲,却体现了人间冷暖
在整部影片中戏份最多的便是里奇跟小布鲁诺父子。

小布鲁诺最感动我的角色,因为在我看来,孩子的表达更加的真实与直接。

记得有这样一个场景,父亲要去上班了,小布鲁诺在暗暗的房间中认真而又卖力地擦着车,并且心疼地一一指出车的破损说要向老板讨回来,那表情像极了小大人,成熟的让人心疼。

到后来找车的时候,小布鲁诺准确地描述出车的样子。

这显些都是故意安排的,如果一个孩子用另一种方式承担着生存的压力,那一定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小布鲁诺与里奇间的父子情也是在整个充满压抑与无奈的情节中最温暖人心的部分。

从教堂出来后,里奇跟丢了老乞丐,小布鲁诺责怪地说了句:“你不应该让他去领汤,如果是我就不会这样做。

”奔波了一天的里奇没有能控制住情绪打了小布鲁诺一个耳光。

他伤心地哭了,不肯走到父亲身边。

里奇只好让他在河岸边等,他自己下去寻找偷车贼,忽然听到数人大叫:孩子落水了!他慌忙往回冲,那焦虑的眼神,那满头的汗,一组特写镜头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孩子的关爱与担心。

落水儿童被救上来时,他刚好看到那个小身影出现在梯级尽头,抱了衣服坐下。

此刻,自行车忽然轻如鸿毛。

他仿佛松了一口气,对自己的儿子说:走我们吃饭去,为什么在穷途末路的时候还要把自己弄得这么不开心呢?于是他带着儿子踏进了高档的餐厅,用仅剩的钱吃了一顿。

两个人站在餐馆门口,父亲的神态有点复杂,似乎进了一个不是属于他们这个阶级进的地方,然而父亲看了儿子两眼后还是很决然的进来了:忘记一切,去喝一杯。

父亲是兴奋的,而布鲁诺却注意到了旁边那桌资产阶级家庭丰盛的食物,布鲁诺对一块炸鸡块的满足与那个贵族小孩不时转过头的轻蔑眼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便是阶级地位与贫富差距的社会现实的体现。

父亲高兴得说: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任何事,因为我们都是人类。

我想乐观的心态,也就是穷人唯一的财富了。

最后里奇实在没了办法于是他偷了自行车,里奇骑着车拼命在街道中不停地逃,身后追上来“捉贼”的人也越来越多,眼看着众人与他的距离越来越近,观众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

而此时儿子布鲁诺神情紧张的近景镜头与众人追车的全景镜头的对切,也更有效地表达出了当时的这种紧张气氛。

被抓后,众人不停地羞辱里奇,骂他、打他,要把他送警局。

可里奇却毫无反抗的意思,他的内心充满了罪恶感和羞耻感。

儿子布鲁诺冲进人群,扯起父亲的衣角,哭喊着“爸爸、爸爸……”。

众人却把里奇拉走,坚持要送警局。

接下来的镜头,十分让人感动——儿子布鲁诺捡起里奇被打掉在地上的帽子,用手拍了拍上面被人踩上去的灰尘,跟着人群走了过去。

帽子可以说是一种尊严的象征,而里奇的帽子掉了,说明他的尊严受到了践踏。

虽然偷车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但是迫于无奈而偷窃的父亲在儿子心中仍然是最值得尊重的。

他捡起父亲的帽子,实际上是想要留住父亲仅剩的那一点尊严。

车主看到布鲁诺可怜的样子,决定放过里奇,不再追究。

里奇在众人的辱骂声中,和儿子离去。

他表情麻木地走在街道上,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憎恨。

在儿子面前因偷窃而被羞辱,
使他无地自容。

现在的他不光是生计无望,尊严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无疑是对生活和人格的双重打击。

最后,他再也无法压抑心中的情绪,哭了出来。

此时,小布鲁诺拉住了父亲的手,其实是在给父亲鼓劲,告诉他,父亲永远都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这个镜头,让观众看到了情感的光辉,从一个纯真、懂事的孩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无论多么点背倒霉的人,面对命运的捉弄,身后总会有一个家,为他遮风挡雨。

四.没有答案的结尾,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里奇最终没能找回自行车,他只能与自己的儿子举步维艰地融进罗马大街的人流中,在前面等待他的,是失业和挨饿?我们谁都不知道。

这是真实的人生,无所谓喜剧结尾,也无所谓悲剧,只是从头到尾透着艰难。

就像这部影片的立意:从芸芸大众里随手捞出一个蚂蚁一般毫不起眼的个体,用眼睛跟随他度过了戏剧性的几天,然后再重新把他掷还进人群里。

赵寰
110750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