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船山的哲学思想

生平概述:船山暮年回首平生,感慨系之,自题墓石,曰:“抱刘越石之孤愤,面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船山强烈批评佛道二教;批评地理解、继承宋明理学;对陆王及其後学的批评身为尖锐,力求使学风由虚返实;对程朱後学亦有批评,然其学仍有较浓的程朱色彩。近人熊十力论船山云:“晚明有王船山,作《易》内外传,宗主横渠,而和会于濂溪、伊川、朱子之间,独不满于邵氏。其学尊生以箴寂灭,明有以反空无,主动以起颓废,率性以一情欲,论益恢宏,浸与西洋思想接近矣。”(《十力语要》卷三)

一、太虚一实”、“理依于气”的宇宙观。
1、对“气”范畴的新规定。①、船山继承了张载“太虚即气”的气论,进一步肯定天人之间只是一“气”而已。他说:“人之所见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虚涵气,气充虚,无所谓无者。”、“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在王夫之看来,宇宙间只有气,这种客观存在的气只有聚散,没有生灭。【他还以木水土为例子,类推不可见之“气”的永恒不灭的特征:一车之薪,燃烧之後,化为烟灰,似乎消灭了。一甑之水,经过加热,化为蒸汽,挥发殆尽;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但实际上它们仍然各自归向了自己,只是人看不见罢了。有形之物尚且如此,无形的“气”更是不会创生和消灭了。】②、船上气本论的创造性:与以往气本论不同的是,船山没有把气仅看作“生物以息相吹”(张载)或“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摇而得”(王庭相)的具体实物,而是力图从哲学上对“气”进行更高的理论概括。他运用“实有”这一范畴,改造了“诚者物之终始”的传统命题,进一步规定了“气”的本质属性乃是一种客观实在性。他说“太虚一实也。故曰“诚者天之道”、“诚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也。”“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後有所终。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公闻也。”这种“实有”是最高的存在。船上力图超出具体实物的观念,借用“诚”这种绝对观念来说“气”是最高最后的本原、本体。这是气的本体论或存在论的表述。
2、理气关系:理依于气,气外无理。在理气关系上,船山坚持“理依于气”的观点,他不同意“理主气”、“理生气”。他说“理在气中,气无非理”、“气者,理之依”、“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理与气互相为体,而气外无理,理外亦不能成其气,善言理气者必

不判然离析之”。船山之意,理以气为根据,理就在气之中,不在气之外。程朱从所谓“理本气末”、“理气各为一物”的观念出发,得出的“气傍着理行”、“理在气外”,其危害在于将人导入“性理空谈”之中。船山的“理依于气”的观点,其实践意义在于把人的思想引导到现实世界中来。
3、道器关系:将理气关系引申到“道器”关系上,便是“天下惟器”、“道在器中”了。船上这明显有批评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船山说:“尽器,则道在器中矣。尽器难矣,尽器则道无不贯,尽道所以审器”、“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未有弓矢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船山的道器论,有两个方面意义:第一,就存在论而言,“天下惟器”,它肯定了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活世界的客观性、真实性,肯定了具体的、历史的、特殊的存在,肯定了个体性及其价值。第二, 就社会历史观而言,“未有弓矢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提出了开放与发展的社会史观,为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哲学论证,这正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所要达到的结论。
(周会民 1200字 2013.1.31 北大一教)

二、船山的人性论:质异则性异,性日生日成。
1、人性与物性比较。船山从人性与物性的不同入手,提出“质异则性异”的观点。他说:“凡物皆太和氤氲之气所成,有质则有性,有性则有德,草木鸟兽非无性无德,而质与人殊,则性亦殊,德亦殊尔。”《张子正蒙注至当篇》这就说,人与物均由太和氤氲之气构成,人与物有形质的差异,因此性有差异。
2、人性的生养过程。 在人性论上,船山在继承《中庸》的“天命之谓性”与《易传》的“继善成性”的观点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① 性日生日成。“性者生之理,未死以前皆生也,皆降命受性之日也。”、“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船山认为,人性并不是初生时就完全确定了的,人人会随着生命成长而不断接受天的禀赋(气的禀赋),不断有新的内涵。
②“习”在成性中的作用。船山肯定“习与性成”,认为后天习成对善化人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说:“人生以后,人既有权也,能自取而自用也。自取自用,则因乎习之所贯,为其情之所歆,于是纯疵莫择也。”、“天命之谓性,命日受则性日生矣。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形受以为器,气受以为充,理受以为徳。取之多,用之宏而壮大;取之纯,用之粹而善;取之驳,用之杂而恶,不知其所自生而生。是以君子自强不息,日乾夕惕,而择之、守之,

以养性也,于是有生以后,日生之性益善而无有恶焉。”
③结论:人性是一个动态的生成长养的过程,它有两方面:第一,人性是人通过日新之气不断接受天之所赋的“自生而生”的自然过程;第二,人性是人积极用世、谨慎敬业、择善而固执之的自觉修身养性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的统合,才使人性能够日益完善、完美。
④船山人性论的影响:船上既容纳了“天命之谓性”命题中的合理成分,又从人的主动选择的角度论述了人性的动态生成过程,使人性的形成与主体价值选择有密切的关联,由此而突出了个体的能动性。此为船山对传统人性论的极其重要之贡献。
(710字 周会民 2013.2.1 北大一教)

三、船山的理欲观 (与朱子理欲观相比较)
“理欲关系”是社会发展中道德伦理规范与人的感性欲求的关系。对这一问题,船山与朱子在形式上虽有相同之处,但本质上是不同。
1、首先,从理论基础来说,朱子强调的是“理在气先”,而王夫之则强调“理依于气”,具体到伦理学中,朱子强调的是“以理制欲”,展示了理与欲之间的矛盾性,船山强调的则是“欲中见理”,突出了欲与理的统一性。船山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之见(自注:饮食、货;男女、色)”、“惟然,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船山认为这种理欲观“朴实有味”,既“不堕俗儒”,又“不入异端”。
2、其次,船山肯定了人对美食美色追求的正当性,这与朱子把“美色美味”当作人欲而大加鞭挞的观点不同。船山说“君子敬天地之产而秩以其分,重饮食男女之辩而协以其中安。苟其食鱼,则以河鲂为美,亦恶得而弗河鲂哉?苟其娶妻,则以齐姜为正,亦恶得而弗齐姜哉?”这就肯定了人的社会化的感性欲求的合理性。
3、再次,需要指出的是,船上虽然持“理依于气”、“有欲斯有理”,虽然肯定了美食、美色等的正当性,但是并不是说他全部否定朱子理欲观而认同放纵人欲。实际上,他仍部分倾向朱子“去人欲”的主张,比如他对“声色、货利、权势、事功”仍未能完全肯定,认为这些妨碍了“天理”,对日生日成的人性之长养不利,主张通过“日习于理而欲自遏”(《张子正蒙注.诚明》)。因此,从这个面向来讲,船山又有对朱子理欲观继承的一面。
(610字 周会民 2013.2.1 下午)

四、船山的知行观
1、程朱、阳明知行观。程朱从修养论的角度去讲知行关系说“知先行後,知为行之本”(程颐)、“论先後,当以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朱子),认为知先行後。而阳明有感于当时“知而不行”的士风

而主“知行合一”,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船山的知行观的形成既有吸收程朱、阳明知行观的成分,又是时代背景使然。
2、船山知行观。①首先,船山提出“知行”相分。这是船山知行观的前提,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不懂得知行各有功效,这是阳明知行合一的毛病所在。他还说:“有从大段分界限者,则如讲求义理为知,应事接物为行是也。乃讲求之中,力其讲求之事,则亦有行矣。”船山的“知”主要指的是“知识”,“行”则不光如前人讲的指应事接物,还指用心求知识这一活动过程。②其次,知行先后上,船山认为“行在先,知在後”。他引《尚书》、《论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仁者先难而后获”之言说“艰者必先也,先其难而易者从之易矣”,行难,所以行在先,知在後。船山与程朱知行观最为不同之处。③再次,“知行”二者孰轻孰重方面,船山认为,“知之方面,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行知之效果;知焉,为可以得行之效”、“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由此可知,知行二者之中,行是根本,在认识的过程中,行起着主导的作用,知需要用行来检验,“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後知之真”。很显然,这“重”行的观念是针对晚明学风的“蹈虚”、“空谈”而发。
3、评价。总之,船山重“行”的知行观,既是其痛析明亡之因而以疗救士气时风之目的所致,更是其气化宇宙观、理依于气、道在器中的哲学根源上的表现。
(700字 周会民 2013.2.1 晚 北大一教)

(总字数 3600字 周会民 2013.2.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