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明清天坛建筑风格及其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明清天坛建筑风格及其思想

摘要: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

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其中天坛作为皇帝祭天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和理念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筑技巧和建筑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晶。

关键词:天坛建筑风格天人合一

一、考察经过

一下北京西站,在乘坐出租车去往酒店的路上,看着北京城的蓝天白云让本来就很欢喜的心情变得更加雀跃起来,路边不管是豪华的商业建筑还是古老地道的四合院,都感受得到琉璃瓦的气息,十足的京城味。安顿好行李之后,已是下午四点多,和同学一道在附近的胡同里找吃的,在一条名为鹞儿胡同的地方,和同学转悠了一会儿,见识了真正的胡同,有人力三轮车,红色的小木门,穿着白色背心遛狗的大爷,地道的北京儿化音,还有老北京酸奶、五角钱的老北京冰棍、豆汁儿和油条、嚼劲十足的老面馒头,各种甜食糕点……,一条小小的胡同,让我们见到了老北京人民生活的真实场景。在这条胡同的尽头转了弯,又是一条比较宽阔的巷子,能容得下出租车穿行,又陆续穿过了几条胡同,发现虽然巷子多且都互相连接在一起,但并不是毫无章法,因为这些巷子几乎都是横平竖直的。在北京问路,如果是问年纪大一点的老爷爷或是老奶奶,他们大都会告诉你往北走或是往南

边去,这着实让我们一些南方来的同学找不着“北”。北方人一般用东西南北来辩方位,而南方人一般讲前后左右,北方多平原,视野开阔;南方多山,地形蜿蜒曲折,这也算是一个由地形原因引起的文化差异吧。

吃完饭回到酒店,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便正式开始了为期七天的考察。第一站,理所应当的是故宫,之后的六天里,我们分别参观了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国子监、夫子庙、清华大学、八达岭长城、十三陵(定陵)、天坛、南锣鼓巷、毛泽东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等地方。参观故宫,让我领略到了皇家建筑的雄伟、富丽堂皇以及在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在景山,爬到最高点向南俯瞰整个故宫,雄浑壮阔的故宫呈现在眼前,心中顿生豪迈之情;颐和园和圆明园都是著名的皇家园林,不过,在欣赏今日美丽的园林风光时,也为当初慈禧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的奢侈而感到愤怒,当亲眼在圆明园看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那幅残留的大水法时,心里的怒火仍然难以消减,然而,更让人难过的是,看到圆明园里那么多商业建筑,那么多的商铺,心里不觉得一阵发酸,虽然能理解这是充分利用资源,不过,心里总觉得那些商铺就像一个巨大的疙瘩,搁在心里不舒服。国耻不能忘,不能让别人觉得我们遗忘了历史;国子监和孔夫庙博物馆紧挨着,一为当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一为祭祀先师孔子的地方,体现了我国自古代以来,对教育的重视;到了北京,不能不去的地方就是长城!清早驱车前往八达岭长城,一看见如巨龙般蜿蜒在山间的长城,就兴奋不已,迫不及待的想要攀登上去,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长城

才真正领略到长城的雄伟,尤如一条巨龙盘桓在北京城外。

最后一天安排的行程是参观天坛,第一眼看到天坛的主建筑之一——祈年殿,那样的视觉冲击现在还记忆犹新,不得不感叹古人的鬼斧神工,将建筑美与精神信仰融合为一体,不仅给予人美的享受,更让人能亲切的通过这些精美的砖瓦,穿越历史的轨道,去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下面将具体一一叙述。

二:天坛

(一)天坛建筑历史沿革: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天坛占地达27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

明清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祁谷的地方,祭天是各种祭祀中最为统治者重视,也是对统治者巩固政权,安定民心最重要的仪式之一。乾隆朝也不例外,因此,对天坛的修葺是规模最为宏大、细致,也是在设计施工中用工最多的。

崇祯十七年(1644 年)五月,清军占领北京,摄政王多尔衮以“燕京势居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为由,恭请顺治迁都北京。九月顺治御驾北京城,北京再次成为大一统王朝首都。虽然满族的传统是祭拜堂子,但是,早在入关之前皇太极就接受范文程等汉人的建议,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建造圜丘、方泽,祭告天地。顺治元年(1644 年)清军进关后便立即派遣使臣于北京的天坛行祭祀大礼。

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并没有对天坛的规制进行重大的变革,只是在祭祀礼仪上更加完善。顺治二年(1645 年)清朝定坛庙祭祀则例。祭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系统和详尽的,《清史稿》评价清代祭祀制度时说:“度越唐、明远矣。”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 年)经历了顺、康、雍三朝的建设与发展,经济繁荣,国库充实,政治稳定,乾隆帝认为有条件致力于各种礼制的建设,于是天坛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改建及修缮,使这一时期成为天坛历史上继明朝嘉靖年间改制后的又一重要时期。

乾隆七年(1742 年),弘历下令修缮斋宫,对祭天大典前皇帝斋

戒的宫殿——斋宫进行修缮,斋宫坐西朝东,面对天坛,殿瓦采用绿色而非传统宫殿建筑通常采用的黄色,以此表示子对父的恭敬。君对天的臣服。斋宫四周建有两重方形围墙,两道深池沿墙环绕,河廊可以驻守重兵,以保卫在此进行斋戒的皇宫贵族的安全。

乾隆十二年(1747 年),将圜丘的土墙的浮土铲去,以城砖包砌,同年,奏准拆崇雩坛,祈雨礼改于圜丘举行,拆下的城砖用于天坛内外坛垣的修理,这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弃繁从简,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还简化了祭祀礼仪的程序。乾隆十四年(1749 年),扩建圜丘。扩建后的圜丘坛不但在面积上比明代的圜丘坛大为增加,在结构和造型艺术上也远远超过后者。原坛瓦砌及栏板、栏柱,皆青色琉璃,扩建后的圜丘改用艾叶青石,朴素浑坚,栏板用汉白玉,洁白圣洁,方圆两重壝墙层层延伸,将天坛延伸到了广阔的林海之中,古代帝王的千秋家国梦在坚固的艾叶青石,神秘的汉白玉的装点下变

得坚不可摧。

乾隆十六年(1751 年),皇帝认为大享殿名不符实:“考大享之名,与孟春祈谷异义”。遂降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意为祈求有好的收成,五谷丰登。重修祈年殿,并将殿上琉璃瓦色由原来的“青、黄、绿”三色改为“纯青”一色,祈年门和两侧配殿也同时改成了青瓦,统一整齐。青色意喻着春天与生命,青(苍)亦是天的颜色,弘历对祈谷坛内建筑颜色使用的调整标志着由明朝合祀天地向清朝单纯祈谷的变化,中国古建筑大都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展现建筑理念和设计思想,从“名符其实”的修改,到颜色象征意义的运用就体现了这一点。

乾隆十七年(1752 年),改建皇穹宇。将皇穹宇重檐式殿顶改作单檐式,地面用青石铺馒,围墙墙身及槛墙用临清(今山东临清)城砖砌成。此城砖以“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著称于世,皇穹宇围墙形成了奇特的回音现象,成为当今举世闻名的“回音壁”。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浓厚的贵阳观念,古人的阴阳观念在认为阴与阳是世界本原,是天地万物生育、生存的基本条件的同时,竭力拔高阳的地位,他们将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乾隆朝将神库(皇穹宇)的重檐式殿顶改作单檐式,很可能就是受这一贵阳观念的影响。

乾隆十九年(1754 年),在天坛西门外墙之南新建“圜丘坛门”,原来的西门称之为“祈谷坛门”,形成了南北两坛,规制严谨的格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为阳,地为阴,陆路方位中南为阳,北为阴,清朝大修天坛之后形成的南坛祭天,北坛祈谷的格局显然与此有着千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