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明清天坛建筑风格及其思想
北京天坛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精华
北京天坛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精华北京天坛,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精华之一。
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之地,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历史和建筑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从天坛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天坛始建于1420年,明成祖朱棣为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而兴建。
而后的明清两代,这里成为了皇帝祭天的主要场所。
天坛呈现的是中国传统祭祀的宏大仪式,标志着皇权的正统和天地和谐的观念。
经历多次修葺,天坛保存至今,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建筑特点天坛分为内外两个环境,外环称为“皇储园”,内环则是“祈年殿”。
整个建筑群采用了直线与曲线的相互烘托,以及阴阳平衡的设计理念。
天坛的建筑形式十分独特,主要由圆形、方形和交叉形建筑组成。
最著名的是“祈年殿”,它是一座双层的祭祀建筑,呈圆形的外形,直径约为36米。
祈年殿以青砖铺地,屋顶采用石板覆盖,建筑材料精细而独特。
三、文化意义天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它与皇权和万民生活息息相关。
天坛的设计布局体现了这种观念,通过建筑形式和仪式来表达对天地之间的关系的敬仰与感恩。
同时,天坛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品味。
无论从建筑结构还是装饰细节,都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天坛的历史和建筑艺术成就了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天坛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现代城市发展的象征之一。
北京天坛的存在,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伟大文明。
总结:天坛是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代表之一,它承载了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的仪式和文化观念。
通过对天坛的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天坛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和建筑的宝库,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让我们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继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的建筑特点天坛是中国古代敬神的重要场所之一,它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南部,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祭天之地。
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天坛的建筑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布局和精巧的结构,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首先,天坛的建筑特点之一是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
整个建筑群体的布局在几何形状上呈现出完美的圆形,象征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从外部看,天坛的围墙是圆形的,以示天圆地方的观念;而在内部,有一个三层的圆形祭坛,分别是圆形的祈年殿、圜丘、祈谷地,从上至下依次递减,形成层次感。
这种建筑布局力求达到宇宙与人类之间互动的效果,凸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其次,天坛的建筑特点是独创的木质结构。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质结构被广泛应用,而天坛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天坛的主要建筑都采用了优质的木材,如楠木、香樟木等。
这些木质结构具有优良的弹性和稳定性,能够抵御风霜雪雨的侵蚀,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同时,这些木构件经过精巧的加工和榫卯结合,形成了宏伟的建筑形态。
木构件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理念,也展示了中国木工技艺的卓越成就。
第三,天坛的建筑特点还在于其丰富的色彩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色彩的搭配,在天坛中也不例外。
天坛的建筑表面采用了多种鲜艳的颜色,如黄、红、绿等,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瑰丽多彩的景观。
这种色彩应用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具有象征意义。
比如,黄色被视为帝王的颜色,代表皇权和权威,因此在天坛的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黄色的应用。
这些丰富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整个建筑群体更加生动鲜活。
此外,天坛的建筑特点还包括对数学和天文的运用。
天坛的建筑群体严格依照数学法则和天文知识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规律的理解。
例如,圜丘的直径是祈谷地的约3倍,正好构成了一个黄金分割的比例。
这些精确的计算和布局使得天坛的建筑在视觉上更加和谐,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科学与艺术的并重。
中国的四大名楼天坛
中国的四大名楼天坛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祈年之地,也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天坛的建筑风格独特,宏伟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下面将为您简要介绍天坛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天坛的历史天坛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用于皇帝祭天祈祷丰收和国泰民安。
清朝时期,天坛逐渐成为了众多皇帝祭天的重要场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皇帝会亲自前往天坛祭天,并在此祈求上天的赐福。
天坛被誉为"天人合一之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和谐的理念。
二、天坛的建筑特点天坛包括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坛、皇穹宇和祭坛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祈年殿,它是天坛的核心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
祈年殿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圆地方"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殿顶呈圆形,象征着天,而殿底呈方形,象征着地。
这种特殊的建筑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独一无二,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深深的崇敬之情。
三、天坛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天坛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天坛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天坛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庙会、音乐会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文化享受。
总结:天坛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所展现的建筑风格独特、宏伟壮丽,代表了中国古人对天地和谐的理念。
此外,天坛还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未来,天坛将继续扮演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角色,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的博大精深。
天坛的神秘与庄严
天坛的神秘与庄严天坛,又称为北京天坛,是中国明清时期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之一,天坛建筑群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建筑风格,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座古老的祭祀场所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神秘与庄严的氛围,也能领略到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宇宙至高无上的敬畏之情。
天坛位于北京市的东南部,占地约273公顷,整个建筑群主要由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和神厨房等组成,分为内外两重圈层。
天坛的整体布局呈南北走向,内圈与外圈相连接,象征着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与和谐。
这一独特的设计不仅凸显了整个建筑群的庄严与庄重,也彰显出古代中国人尊崇天地的信仰与敬畏。
天坛建筑群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祈年殿,也被称为“天坛大殿”。
这座建筑高达38米,直径约32.72米,为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最大之作。
整座殿宇以青瓦覆盖,内外均为红色,宛如一颗巨大的红宝石镶嵌在北京的南部。
殿内供奉着明朝皇帝祭天用的神像和祭器,保留了当时宫廷祭祀天地的场景,让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历史的厚重。
在天坛的北部,有一座巨大的半球形建筑,名为皇穹宇。
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使其成为天坛的主体建筑之一,也是展现天坛庄严氛围的典范。
在穹顶的中心,供奉着“天心石”,象征着皇帝与天地之间的沟通。
站在穹宇下,仰视巨大的圆顶,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代帝王的威严与崇高,体会到人与天地相互交融的神秘力量。
除了祈年殿和皇穹宇,天坛的登祀道和环壁也是其它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
登祀道以其线条简洁而富有韵律感的设计,将内圈和外圈的建筑完美地连接在一起,成为天坛整个建筑群的精华之一。
而环壁则起到围合的作用,既能保护内圈建筑的周护,又能使整个场所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天坛是一座集祭祀仪式、建筑艺术和宇宙观念于一体的瑰丽建筑,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民对天地至高无上的敬畏之情,以及他们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探索。
浅述明清天坛建筑风格及其思想
浅述明清天坛建筑风格及其思想摘要: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其中天坛作为皇帝祭天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和理念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筑技巧和建筑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晶。
关键词:天坛建筑风格天人合一一、考察经过一下北京西站,在乘坐出租车去往酒店的路上,看着北京城的蓝天白云让本来就很欢喜的心情变得更加雀跃起来,路边不管是豪华的商业建筑还是古老地道的四合院,都感受得到琉璃瓦的气息,十足的京城味。
安顿好行李之后,已是下午四点多,和同学一道在附近的胡同里找吃的,在一条名为鹞儿胡同的地方,和同学转悠了一会儿,见识了真正的胡同,有人力三轮车,红色的小木门,穿着白色背心遛狗的大爷,地道的北京儿化音,还有老北京酸奶、五角钱的老北京冰棍、豆汁儿和油条、嚼劲十足的老面馒头,各种甜食糕点……,一条小小的胡同,让我们见到了老北京人民生活的真实场景。
在这条胡同的尽头转了弯,又是一条比较宽阔的巷子,能容得下出租车穿行,又陆续穿过了几条胡同,发现虽然巷子多且都互相连接在一起,但并不是毫无章法,因为这些巷子几乎都是横平竖直的。
在北京问路,如果是问年纪大一点的老爷爷或是老奶奶,他们大都会告诉你往北走或是往南边去,这着实让我们一些南方来的同学找不着“北”。
北方人一般用东西南北来辩方位,而南方人一般讲前后左右,北方多平原,视野开阔;南方多山,地形蜿蜒曲折,这也算是一个由地形原因引起的文化差异吧。
吃完饭回到酒店,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便正式开始了为期七天的考察。
第一站,理所应当的是故宫,之后的六天里,我们分别参观了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国子监、夫子庙、清华大学、八达岭长城、十三陵(定陵)、天坛、南锣鼓巷、毛泽东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等地方。
参观故宫,让我领略到了皇家建筑的雄伟、富丽堂皇以及在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在景山,爬到最高点向南俯瞰整个故宫,雄浑壮阔的故宫呈现在眼前,心中顿生豪迈之情;颐和园和圆明园都是著名的皇家园林,不过,在欣赏今日美丽的园林风光时,也为当初慈禧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的奢侈而感到愤怒,当亲眼在圆明园看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那幅残留的大水法时,心里的怒火仍然难以消减,然而,更让人难过的是,看到圆明园里那么多商业建筑,那么多的商铺,心里不觉得一阵发酸,虽然能理解这是充分利用资源,不过,心里总觉得那些商铺就像一个巨大的疙瘩,搁在心里不舒服。
浅谈天坛建筑中体现的天人观念
浅谈北京天坛建筑中体现的天人观念摘要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清北京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光辉典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意识观念的一个缩影。
走近天坛,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天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本文通过对天坛建筑和祭祀文化的解读,浅谈天坛中蕴含的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人观念。
关键词:天坛,天人合一,回音建筑,天坛建筑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清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历经明清两代近500 年的不断完善,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它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光辉典范,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观念的一个缩影。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国家的存亡兴旺和上天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一定的场所、以一定的形式寻求上苍的庇佑,以实现江山永固和风调雨顺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天坛便是承载这一形式、完成这一目的的场所。
通过对天坛的解读,可以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其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天与人之间的种种微妙关系。
一、天坛与祭祀文化天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北面围墙高大,半圆形; 南面围墙略低,方形。
这是传承“天圆地方”说的古制,又寓意“天高地低”、“天尊地卑”。
1天坛建筑群落如同中国其他古建筑一样,由一根主轴线贯通。
这根主轴线上分布着南北两个主要的建筑群落,南部为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中间被一条高4 米,宽30 米,长360 米的“丹陛桥”连通。
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制度、设施都受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宇宙观思想的制约。
同样,天坛建筑从形制到祭天时的供品也无不出自古人对“天”“地”的理解。
除了整体布局喻意天圆地方以外,古人称祭天坛为“圜丘”(音圆通圆),祭地坛为“方泽”。
明清祭天时的供品“苍壁”也依天圆之意,苍通青,为天的颜色; 璧是中间有孔的圆形扁平玉器,玉是石之精,石是天地之精。
敬献“苍壁”为祭天时必备的礼仪,象征将人们创造的财富呈报于皇天上帝,故祭天典礼也称作“苍壁礼天”。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其建筑特点和美学意义如下:
一、建筑特点
1. 建筑布局:天坛的建筑布局非常精致,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外两个圆形区域,内圈为祭天区,外圈为祈年区,两个区域之间由环形的墙壁隔开。
2. 建筑材料:天坛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木材和砖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大圆形建筑,即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坛,这三个建筑都是由木材构成的。
3. 建筑形式:天坛的建筑形式非常独特,其建筑主要采用圆形和方形相结合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圆地方”的思想。
4. 建筑装饰:天坛的建筑装饰非常精美,建筑上采用了大量的彩画、雕刻和金字招牌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也富有象征意义。
二、美学意义
1. 宗教意义: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其建筑和装饰都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
2. 历史意义:天坛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 艺术意义:天坛的建筑和装饰非常精美,其采用的彩画、雕刻和金字招牌等装饰手法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意义。
4. 哲学意义:天坛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圆地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在建筑中得到了体现,也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综上所述,天坛的建筑特点和美学意义非常丰富,其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不仅具有宗教、历史、艺术和哲学意义,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1. 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与其他古典建筑相比,天坛的建筑特点有哪些呢?
首先,天坛的建筑都是有重山叠水的设计的,山水布局构筑出宏大的空间,满足空间的表达要求,使空间有层次感。
其次,天坛的建筑大多采用室内外相连的设计,突出中庭的感觉,使得空间能够充分利用,非常精细。
最后,天坛的建筑一般都拥有壮观的正门和殿堂,使之呈现出宏伟的视觉效果,从而展示着建筑的重要性。
2. 天坛的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具有宏伟的外观,但它不仅仅是外观美,它还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首先,天坛是以“建筑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社会的文化功能,它是建筑史上的精品,刻画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粹发挥到最大程度,充分展示了天坛的建筑美学价值。
其次,天坛的建筑融合了古代与现代的风格,使之成为中国神秘的历史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具有艺术美感和宗教文化仪式作用,而且能够传承传统文化,使人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 1 -。
天坛简介介绍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活动,人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礼仪文化
礼仪制度
天坛的礼仪文化是古代中国礼仪制度的重要体现。在这里,帝王会按照严格的礼仪制度进 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天地的敬意和对祖先的怀念。
礼仪规范
天坛的礼仪文化不仅体现在祭祀活动中,还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这里,人们需要遵守 严格的礼仪规范,如言行举止、服饰穿戴等,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建筑尺度
天坛的建筑尺度宏大,以祈年 殿为例,其高度为38米,直径
为32米,巍峨壮观。
装饰艺术
雕刻艺术
天坛的雕刻艺术精湛,如祈年殿 上的龙凤石雕、丹凤朝阳壁画等 ,反映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彩绘艺术
天坛的彩绘艺术也十分精美,主要 建筑上的龙、凤、云、花卉等彩绘 图案,色彩鲜艳,寓意吉祥。
建筑装饰
天坛的建筑装饰丰富多样,如祈年 殿的琉璃瓦、祈谷坛的青铜鼎等, 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发挥品牌价值带动区域发展
充分挖掘天坛的品牌价值,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 文化产业繁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
THANKS 感谢观看
机遇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政府加大了对天坛的保护力度,提供了资金 和政策支持。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为天坛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 。
05 天坛的旅游价值
天坛的旅游价值
• 天坛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天地、祈求丰收的神圣场所, 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占 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丽的 园林景观。
旅游推广
天坛作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 游客前来参观。在旅游推广中, 天坛注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 产品,让游客在游览中了解和体 验天坛的历史和文化。
建筑史论述题试论述北京天坛建筑的艺术特色
北京天坛是我国古代皇帝祭祀神灵的场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我国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建筑的历史背景、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对北京天坛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
一、建筑的历史背景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修建过程中融合了我国古代祭祀思想和宇宙观念。
天坛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它代表了我国古代皇帝尊崇天地、帝王祭祀的权力象征和神圣仪式。
在地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方面也体现出我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总体布局1. 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帝举行祭天的地方。
它呈圆形,寓意天圆地方,呈现了我国古代人对宇宙的崇敬和理解。
祈年殿的建筑结构复杂巧妙,屋顶覆盖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彰显了古代我国建筑的工艺水准。
2. 圜丘圜丘是天坛的主祭坛,呈圆形,象征着天的神圣。
圜丘的建筑结构十分美丽,传统的斗拱结构和精致的装饰无不展现了古代我国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3. 祈谷坛祈谷坛是天坛的辅祭坛,用来祭祀五谷之神。
建筑形式简约优美,外观圆形的祭坛体现出我国古代人对丰收的向往和祈求。
三、建筑形式1. 皇穹宇皇穹宇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呈现出典型的我国式建筑风格。
它的屋顶呈圆形,象征着天空,整个建筑寓意着天与人的通联,展现了我国古代人对天文的敬畏和崇拜。
2. 祈年殿祈年殿的建筑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华之一。
它的设计巧妙,建筑材料精美,装饰艺术独特,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准。
3. 协天门协天门是天坛的正门,其建筑形式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庄严和威严。
门前巨大的圆形石墩、高大而宽厚的墙体和斗拱结构都体现了古代我国建筑的气势恢宏和雄浑大气。
四、装饰艺术1. 彩绘天坛建筑的彩绘装饰形式多样,包括了宫廷画、颜色描金、漆画等多种表现形式。
这些彩绘图案以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为题材,体现了我国古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
2. 瓦当天坛的瓦当装饰精美,其造型多样,雕刻工艺精湛。
宏伟的宫殿建筑北京天坛
宏伟的宫殿建筑北京天坛北京天坛是中国古代宏伟的宫殿建筑,位于北京市。
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神圣场所,天坛拥有精美的建筑群和独特的祭祀仪式。
本文将介绍天坛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文化意义。
一、历史背景天坛的修建可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当时明成祖朱棣为了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在北京南部修建了一座供奉上天的祭坛。
然而,这座初建的坛在朱棣的儿子明英宗时期失火,于是决定在原址上重建。
这个决定经过了多次审议和改进,终于在1420年完成了修建,成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天坛。
二、建筑特色1.整体布局天坛的建筑布局十分讲究,以圜丘坛为中心,东、南、西三条主轴线上依次为皇穹宇、祈年殿和农神庙。
整个建筑群组成了一个庄严而谐调的天人合一的画卷。
2.圜丘坛圜丘坛是天坛的核心建筑,它呈圆形,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坛主要由三层石台组成,每层台上分别置一块大型圆石。
圆石外面环绕着白色石栏,使得整个坛显得庄重肃穆。
3.皇穹宇皇穹宇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的场所。
它为圆顶单楼,使用典雅的黄色琉璃瓦覆盖,象征着皇权的神圣与尊贵。
4.祈年殿祈年殿作为天坛的南门,也是仪式中皇帝的休息和准备仪式的地方。
祈年殿的建筑形式与皇穹宇相似,具有高大庄严的气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之一。
5.农神庙农神庙位于天坛的西侧,用以祭祀中国古代的农业神农,是对农业的崇敬与感恩的象征。
三、文化意义天坛不仅仅是一座庄重肃穆的宫殿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天坛的修建和祭祀仪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即天子代表天与地连接。
这种观念至今仍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
此外,天坛也成为了游客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重要景点之一。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天坛,欣赏其宏伟的建筑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总结起来,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古代宏伟的宫殿建筑,凝聚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其建筑特色和布局的精妙设计,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天坛的存在,不仅凝聚着中国人对天地神明的崇拜之情,更为世人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
天坛-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天坛设计天坛(见图1)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
天坛建筑群具有规划合理的建设格局,极富特色的建造形制,完备系统的建筑功能以及寓意深刻的设计内涵。
其建造设计极具时代特色,浓缩了史学、美学、伦理学、建筑学、声学、哲学、天文学等多方面的珍贵价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品之作。
本文将从天坛建筑群的主要建筑、布局、功能性、所体现的古代观念等方面阐释天坛的设计特点。
一、天坛建筑群的主要建筑1、祈谷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
祈年殿(见图2)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之地。
祈年殿外形恢弘威严、有擎天之势,静雅之中又带动感。
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支撑上层屋檐,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
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极具观赏性;其独特的三重檐攒尖式建筑结构也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图1(天坛)图2(祈年殿)2、圜丘坛圜丘坛(见图3)主体建筑由三层台基组成,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
在设计思维中巧妙的运用了声、力、美学原理,天心石(见图4)更是享有“亿兆景从”的美名。
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
图3(圜丘坛)图4(天心石)3、神乐署神乐署(见图5)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殿宇众多,环境优美。
图5(神乐署)二、由天坛造型特点看古代的天人观念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天坛的设计都反映出强烈的天人之间的关系。
天坛中的设计把抽象的“天”具体地物化成了可见可触的建筑。
以祈年殿为例,一句“三重蓝顶,一道圆墙,二十八柱,四海名扬。
”可以概括祈年殿的鲜明特点。
“三重蓝顶”说的是祈年殿是琉璃瓦圆攒尖顶的三重檐圆形大殿。
三重檐覆三色琉璃瓦,从上至下依次为蓝、黄、绿,分别代表昊天、皇帝和庶民。
天坛中国古代的祭祀与宇宙观念
天坛中国古代的祭祀与宇宙观念天坛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展示了中国古代人对于宇宙观念的理解和崇拜。
在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建筑中,中国人祈祷着好天气、丰收和国家的繁荣。
本文将探讨天坛的历史背景、祭祀仪式内容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宇宙观念。
天坛位于北京市南部,占地面积约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之一。
天坛的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等。
其中,圜丘是最核心的建筑,象征天,皇穹宇象征地,而祈年殿则象征人间。
这种“天人合一”的布局表达了中国古代对于天地人三界统一的宇宙观念。
天坛每年有两次重要的祭祀活动,即春季祭祀和冬季祭祀。
春季祭祀在立春后的第一天进行,通常是在2月或3月。
冬季祭祀则在冬至这一天进行,通常是在12月或1月。
这两次祭祀活动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代表国家和民众上天祈求丰收和国家的繁荣。
祭祀仪式在天坛的圜丘和皇穹宇前举行,经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和祈祷,以表达对上天的崇拜和祈求。
在春季祭祀中,天子会向天神奏乐,献祭丰盛的食物和酒水,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冬季祭祀中,天子会除服为百姓祈福,祈求来年免除灾害和疾病的困扰。
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天地的崇拜,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于宇宙观念的深刻理解。
中国古代人认为,天地宇宙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体系,人类只是其中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
天坛的建筑布局和祭祀仪式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天地统一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
此外,在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一些象征物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于宇宙观念的认知。
例如,圆形被视为完整和和谐的象征,因此天坛的主要建筑圆丘和皇穹宇都是圆形的。
而朱色则被认为是吉祥和权威的象征,因此天坛的建筑多以朱红色为主。
这些象征物品不仅赋予了天坛独特的氛围,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于宇宙秩序和和谐的追求。
总的来说,天坛作为中国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性质的建筑,更是中国人对于宇宙观念的体现。
天坛公园设计风格分析报告
天坛公园设计风格分析报告一、概述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一座古代的宫殿式建筑群,也是一座融合了歌舞、音乐和文化的公园。
天坛公园占地面积约273公顷,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皇家祭祀建筑群。
本文将对天坛公园的设计风格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建筑风格天坛公园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宫殿建筑和圆形建筑。
1. 宫殿建筑天坛公园内有一座主体建筑——祈年殿,其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宫殿风格。
祈年殿是一座三层木结构建筑,高达38米。
整个建筑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飞檐和彩绘等元素,展现出一种庄重而华丽的宫廷气息。
建筑内部有天坛祭坛模型,供游客参观和了解天坛举行祭天活动的过程。
宫殿建筑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朝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圆形建筑天坛公园内的圆形建筑主要包括圜丘和圜丘坛。
圜丘是一座祭天场所,其主体建筑为一个高昂的圆形基座,上面建有三层圆形石台,以及一座金顶的圆形建筑。
整个建筑呈现出纯粹的圆形造型,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圜丘坛是天坛公园内举行祭天仪式的场所,也是一个大型的园林景观。
圆形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间和谐统一的崇拜和追求。
三、园林设计风格天坛公园不仅是一座宫殿式建筑群,更是一座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工园林的公园。
其园林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元素丰富、布局合理、线条流畅和植被繁茂。
1. 元素丰富天坛公园内有众多的建筑、湖泊、假山和花坛等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魅力。
建筑元素有宛若仙境的云石墙、古朴典雅的月门、精美细致的承露台等。
湖泊和假山元素则为公园增添了一份静谧和神秘。
花坛和绿草如茵的草坪则为公园增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
2. 布局合理天坛公园的布局十分合理,将重要的建筑和景点分布在整个公园的不同区域。
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的建筑和景点形成了一条主轴线,贯穿公园的全长,确保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公园内的道路和小桥也根据景点的位置进行布置,使游客能够顺利地参观。
3. 线条流畅天坛公园内的建筑、假山和湖泊的线条都非常流畅,没有突兀之感。
怎样介绍北京天坛
怎样介绍北京天坛北京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被誉为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杰出代表和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
这座古老的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
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20年),是明清时期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的场所。
天坛占地面积约273公顷,整个建筑群包括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和东西方的祈谷壇。
首先,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天坛的整体布局。
天坛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南部是祈年殿和皇穹宇,北部是圜丘坛和祈谷壇。
南部部分是天坛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举行祭天仪式的地方。
而北部则是祭祀谷物的场所。
从建筑的角度来说,天坛的设计和布局十分精妙。
整个建筑群以圆形为主,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古代天地观念。
祈年殿、皇穹宇和祈谷坛都是圆形的,象征着天空和上帝的完美。
而圜丘坛是一个三层的圆形坛台,上面建有圆形的祭坛,象征着天人之间的神圣联系。
在天坛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气势磅礴的祈年殿了。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殿,也是皇帝祭天仪式的中心。
殿内供奉着圣神牌位和皇帝祭天所用的祭器。
殿前的石阶上,还有一块巨大的石砖,被称为“神石”。
相传每年农历夏至这天,皇帝会亲自祭天,而神石上会出现唐帝李世民和享康年号的字迹。
在祈年殿的北侧,是皇穹宇,是整个天坛建筑的精华之一。
皇穹宇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建筑,直径为32.72米,高38.2米。
它由一组木结构梁柱组成,没有使用一颗铁钉或一滴水泥。
穹宇的屋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双层结构,内层是漆黑的,外层是蓝色的。
这种颜色的使用是为了体现天地阴阳的哲学思想。
圜丘坛是天坛中最神圣的地方,是皇帝祭祀上天灵魂的地方。
圜丘坛有三层,每层都有石阶,使人向上流行自上而下。
在圜丘坛的最高处,有一个圆形的祭坛,面积为741.6平方米。
祭坛上方有一块名为“天心石”的巨石,相传是天地之间的交汇点,象征着神圣的力量。
除了以上介绍的主要建筑外,天坛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建筑和景点,如东侧的皇穹宇辅宇、西侧的祈谷壇和长廊等。
对《天坛祈年殿》进行欣赏评述
天坛祈年殿是北京市著名的历史古迹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下面我们将对天坛祈年殿进行欣赏评述,从历史背景、建筑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
一、历史背景1. 天坛祈年殿建立于明代永乐年间,是用于祭祀天地神灵以祈年丰收的祭坛。
2. 天坛祈年殿所在的天坛公园是我国最大的祭天神庙建筑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裙之一。
3. 天坛祈年殿曾经是我国古代皇帝举行祭天祈谷仪式的地方,体现了古代我国人对自然和农业的崇拜之情。
二、建筑风格1. 天坛祈年殿为圆形建筑,有三重环形围墙,外圈墙以地势高低构筑成圆形土耳墩,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2. 祈年殿主体建筑为方形,呈现出典雅的气势。
殿顶为三层楼阁式结构,寓意天人交往和祈年之意。
3. 建筑整体色调为明黄,融合了我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典型特征,体现出皇家庄严与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
三、艺术特色1. 天坛祈年殿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一,融入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文化和精湛技艺。
2. 祈年殿的建筑结构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和榫卯结构,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3. 整个建筑的装饰和雕刻线条流畅,寓意丰收和祥和,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
四、总结评述天坛祈年殿作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其建筑风格雄伟典雅,艺术特色独特,融入了古代我国人的宇宙观念和对自然的崇拜之情。
在现代,天坛祈年殿依然是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值得人们去欣赏和学习。
天坛祈年殿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和精湛的工艺艺术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永远流传下去,成为后人学习和参照的典范。
天坛祈年殿的壮丽建筑和丰富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建筑工艺上,祈年殿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和榫卯结构,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这种古代木质建筑不仅在结构上独具特色,在防火和抗震方面也表现出卓越的性能。
天坛建筑特点
天坛建筑特点天坛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其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丝绸之路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从外观到内部结构,天坛建筑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天坛建筑的特点,从其整体布局、建筑材料、装饰艺术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天坛建筑的整体布局往往呈现出周而不比的形态。
这种布局方式被称为“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整体造型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追求。
天坛的中心是圆形的祈年殿,围绕其四周是一系列环形、方形和八角形的殿堂。
这种分层布局给人以升腾的感觉,同时也强调了祭祀活动的庄严和神圣性。
其次,天坛建筑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也是其独特之处。
天坛建筑大多选用上等的木材和石料进行建造,尤其是檀木和花岗岩。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更加协调和谐。
同时,建筑师还注重利用材料的质感和纹理来增强建筑的美感和触感,使观者能够有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天坛建筑的装饰艺术也是其独特之处。
天坛建筑的外墙往往被绘有精致细腻的图案和文字,这些图案和文字大多以五彩斑斓的彩绘形式呈现。
绘画中以龙、麒麟、凤凰等瑞兽图案为主,寓意吉祥和祝福。
同时,建筑内部的天花板和壁画也是其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装饰用具象、抽象的绘画手法来展示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故事,以及对天地神明的崇拜和敬意。
此外,天坛建筑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神明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在中国古代的理念中,皇帝是人间与天地之间的中介者,通过祭祀仪式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安定和繁荣。
因此,天坛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古代中国皇权的象征,并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天坛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建筑材料、装饰艺术和文化意义,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无论从建筑学的角度还是文化学的角度,天坛建筑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天坛建筑特点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天坛介绍——精选推荐
天坛讲解词天坛,位于北京南城,是明清帝国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
在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中处于首要位置是一座典型的坛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皇帝自古以来不是凡夫俗子,他们都自称天子,是“奉天承运”。
明太祖朱元璋说:“人君者,父天母地。
”既然他是天的儿子当然是要祭天,要向天禀报下界的情况,要向天祈求丰收。
这样就有了天坛。
天坛的建筑构造无论形体,还是颜色,都充分表示出古代帝国皇帝至高无上的威势和托天治民的思想。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举世闻名。
北京天坛始建于永乐四年,至永乐十八年完工,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
每年的三孟举行祭祀。
第一次是在孟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孟夏,即夏至,在圜丘坛祈雨,保佑一年到头风调雨顺;第三次是孟冬即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
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
外坛墙总长6416米,原来仅设西门,为天坛的正门,是当年皇帝前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
现在的东、南、北各门,都是后来开辟的。
内坛墙总长3292米,分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门"。
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处举行,名为天地坛。
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地坛)后,才实行天地分祭,从此这里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
内坛又分为斋宫,圜丘坛和祈谷坛三部分。
斋宫在西,圜丘坛在南,南北两坛之间有丹陛桥相连,使得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另有长廊,万寿亭,七星石,九龙柏等点缀其间。
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从局部构架来看,天坛都是出类拔萃举世无双的建筑杰作,给人以神秘而崇高的震撼。
天坛法天成象,充分体现了先民对天的认识和对天的崇敬。
天坛建筑设计特色与成就
天坛建筑设计特色与成就成就天坛建筑浓缩了史学、美学、伦理学、建筑学、声学、哲学、天文学等多方面的珍贵价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品之作,它规划合理的建筑格局,极富特色的建筑形制,完备系统的建筑功能,寓意深刻的建筑内涵。
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许多世纪以来,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对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之象征。
在天坛广阔的坛域内,除了古老的祭祀建筑外,最令人心旷神怡的就是那些历经沧桑依旧生机勃勃、茂密葱郁的古柏林了。
中国自古就在坛庙四周植松柏,以示尊崇。
天坛古柏是明清时期随着天坛的初建、扩建而栽植的,也有少数为元代所植,至今已有数百年的树龄,现颇具规模,坛内古柏达3500余株,集中分布在中轴线祭祀建筑的周围,为祭坛增添了无限的庄重和肃穆,营造出一片清幽静谧的园林景观。
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1中轴线布局2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孤兀地位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主建筑与环境: 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出生与天接近之感,除建筑外,遍植柏林,使建筑落于绿色之中,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祈年殿、皇穹宇)。
建筑尺度:天坛虽为祭天之所,却未象西方建筑那样一味地追求超大的建筑尺度,而是按照“百尺为形”的原则进行控制,即使是最高的祈年殿,绝对高度也不过38米。
然而,由于祈年门的欲扬先抑手法、三层台基的烘托积极层层渐收的三重檐攒尖顶的视错觉,使祈年殿获得了气势恢弘的尺度感和视觉效果。
四、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绿化的大量运用和建筑的数量和体量上的少来充分体现“天”.通过主轴线来控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有的节省,“无”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明清天坛建筑风格及其思想摘要: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其中天坛作为皇帝祭天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和理念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筑技巧和建筑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晶。
关键词:天坛建筑风格天人合一一、考察经过一下北京西站,在乘坐出租车去往酒店的路上,看着北京城的蓝天白云让本来就很欢喜的心情变得更加雀跃起来,路边不管是豪华的商业建筑还是古老地道的四合院,都感受得到琉璃瓦的气息,十足的京城味。
安顿好行李之后,已是下午四点多,和同学一道在附近的胡同里找吃的,在一条名为鹞儿胡同的地方,和同学转悠了一会儿,见识了真正的胡同,有人力三轮车,红色的小木门,穿着白色背心遛狗的大爷,地道的北京儿化音,还有老北京酸奶、五角钱的老北京冰棍、豆汁儿和油条、嚼劲十足的老面馒头,各种甜食糕点……,一条小小的胡同,让我们见到了老北京人民生活的真实场景。
在这条胡同的尽头转了弯,又是一条比较宽阔的巷子,能容得下出租车穿行,又陆续穿过了几条胡同,发现虽然巷子多且都互相连接在一起,但并不是毫无章法,因为这些巷子几乎都是横平竖直的。
在北京问路,如果是问年纪大一点的老爷爷或是老奶奶,他们大都会告诉你往北走或是往南边去,这着实让我们一些南方来的同学找不着“北”。
北方人一般用东西南北来辩方位,而南方人一般讲前后左右,北方多平原,视野开阔;南方多山,地形蜿蜒曲折,这也算是一个由地形原因引起的文化差异吧。
吃完饭回到酒店,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便正式开始了为期七天的考察。
第一站,理所应当的是故宫,之后的六天里,我们分别参观了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国子监、夫子庙、清华大学、八达岭长城、十三陵(定陵)、天坛、南锣鼓巷、毛泽东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等地方。
参观故宫,让我领略到了皇家建筑的雄伟、富丽堂皇以及在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在景山,爬到最高点向南俯瞰整个故宫,雄浑壮阔的故宫呈现在眼前,心中顿生豪迈之情;颐和园和圆明园都是著名的皇家园林,不过,在欣赏今日美丽的园林风光时,也为当初慈禧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的奢侈而感到愤怒,当亲眼在圆明园看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那幅残留的大水法时,心里的怒火仍然难以消减,然而,更让人难过的是,看到圆明园里那么多商业建筑,那么多的商铺,心里不觉得一阵发酸,虽然能理解这是充分利用资源,不过,心里总觉得那些商铺就像一个巨大的疙瘩,搁在心里不舒服。
国耻不能忘,不能让别人觉得我们遗忘了历史;国子监和孔夫庙博物馆紧挨着,一为当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一为祭祀先师孔子的地方,体现了我国自古代以来,对教育的重视;到了北京,不能不去的地方就是长城!清早驱车前往八达岭长城,一看见如巨龙般蜿蜒在山间的长城,就兴奋不已,迫不及待的想要攀登上去,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登上长城才真正领略到长城的雄伟,尤如一条巨龙盘桓在北京城外。
最后一天安排的行程是参观天坛,第一眼看到天坛的主建筑之一——祈年殿,那样的视觉冲击现在还记忆犹新,不得不感叹古人的鬼斧神工,将建筑美与精神信仰融合为一体,不仅给予人美的享受,更让人能亲切的通过这些精美的砖瓦,穿越历史的轨道,去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
下面将具体一一叙述。
二:天坛(一)天坛建筑历史沿革: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
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
天坛占地达27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
明清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祁谷的地方,祭天是各种祭祀中最为统治者重视,也是对统治者巩固政权,安定民心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乾隆朝也不例外,因此,对天坛的修葺是规模最为宏大、细致,也是在设计施工中用工最多的。
崇祯十七年(1644 年)五月,清军占领北京,摄政王多尔衮以“燕京势居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为由,恭请顺治迁都北京。
九月顺治御驾北京城,北京再次成为大一统王朝首都。
虽然满族的传统是祭拜堂子,但是,早在入关之前皇太极就接受范文程等汉人的建议,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建造圜丘、方泽,祭告天地。
顺治元年(1644 年)清军进关后便立即派遣使臣于北京的天坛行祭祀大礼。
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并没有对天坛的规制进行重大的变革,只是在祭祀礼仪上更加完善。
顺治二年(1645 年)清朝定坛庙祭祀则例。
祭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系统和详尽的,《清史稿》评价清代祭祀制度时说:“度越唐、明远矣。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 年)经历了顺、康、雍三朝的建设与发展,经济繁荣,国库充实,政治稳定,乾隆帝认为有条件致力于各种礼制的建设,于是天坛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改建及修缮,使这一时期成为天坛历史上继明朝嘉靖年间改制后的又一重要时期。
乾隆七年(1742 年),弘历下令修缮斋宫,对祭天大典前皇帝斋戒的宫殿——斋宫进行修缮,斋宫坐西朝东,面对天坛,殿瓦采用绿色而非传统宫殿建筑通常采用的黄色,以此表示子对父的恭敬。
君对天的臣服。
斋宫四周建有两重方形围墙,两道深池沿墙环绕,河廊可以驻守重兵,以保卫在此进行斋戒的皇宫贵族的安全。
乾隆十二年(1747 年),将圜丘的土墙的浮土铲去,以城砖包砌,同年,奏准拆崇雩坛,祈雨礼改于圜丘举行,拆下的城砖用于天坛内外坛垣的修理,这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弃繁从简,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还简化了祭祀礼仪的程序。
乾隆十四年(1749 年),扩建圜丘。
扩建后的圜丘坛不但在面积上比明代的圜丘坛大为增加,在结构和造型艺术上也远远超过后者。
原坛瓦砌及栏板、栏柱,皆青色琉璃,扩建后的圜丘改用艾叶青石,朴素浑坚,栏板用汉白玉,洁白圣洁,方圆两重壝墙层层延伸,将天坛延伸到了广阔的林海之中,古代帝王的千秋家国梦在坚固的艾叶青石,神秘的汉白玉的装点下变得坚不可摧。
乾隆十六年(1751 年),皇帝认为大享殿名不符实:“考大享之名,与孟春祈谷异义”。
遂降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意为祈求有好的收成,五谷丰登。
重修祈年殿,并将殿上琉璃瓦色由原来的“青、黄、绿”三色改为“纯青”一色,祈年门和两侧配殿也同时改成了青瓦,统一整齐。
青色意喻着春天与生命,青(苍)亦是天的颜色,弘历对祈谷坛内建筑颜色使用的调整标志着由明朝合祀天地向清朝单纯祈谷的变化,中国古建筑大都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展现建筑理念和设计思想,从“名符其实”的修改,到颜色象征意义的运用就体现了这一点。
乾隆十七年(1752 年),改建皇穹宇。
将皇穹宇重檐式殿顶改作单檐式,地面用青石铺馒,围墙墙身及槛墙用临清(今山东临清)城砖砌成。
此城砖以“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著称于世,皇穹宇围墙形成了奇特的回音现象,成为当今举世闻名的“回音壁”。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浓厚的贵阳观念,古人的阴阳观念在认为阴与阳是世界本原,是天地万物生育、生存的基本条件的同时,竭力拔高阳的地位,他们将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乾隆朝将神库(皇穹宇)的重檐式殿顶改作单檐式,很可能就是受这一贵阳观念的影响。
乾隆十九年(1754 年),在天坛西门外墙之南新建“圜丘坛门”,原来的西门称之为“祈谷坛门”,形成了南北两坛,规制严谨的格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为阳,地为阴,陆路方位中南为阳,北为阴,清朝大修天坛之后形成的南坛祭天,北坛祈谷的格局显然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乾隆朝改造后,天坛再没有经受过较大的改建,而是光绪十五年(1889 年)祈年殿毁于雷火,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 重建完毕。
今日我们所看到的祈年殿就是光绪年间所建造的。
(二)建筑风格“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
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
天坛占地达27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
”1(1)天坛以九为始《周易》之全部卦爻符号体系,是数之象征、数的“理想国”与数之“宇宙秩序”。
中国古人认为阳尊阴卑,以阳为贵。
天坛的建造依照古人“阴阳”理论,选址上按古人“阳中之阳”的观念,将坛址定在都城的东南方位,以合东南阳天的说法,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依次为“旧天”、“月天”、“金星天”、“木星天”、“水星天”、“火星天”、“土星天”、“二十八宿天”以及“宗动天”,因此,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象征寰宇之“九重”,他们认为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为了表示上天的崇高和展现祭天建筑的纯阳性而且在祭天建筑的建造格式采用九或九的倍数进行设计。
圜丘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圜丘坛共有三层,每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每层皆以汉白玉栏板环绕,汉白玉栏板的数目均为九或九的倍1北京天坛公园官方网站数:上层三十二、中层七十二、下层一百零八。
另外,坛台各层铺有扇面形石板,其数目亦为九或九的倍数。
最上层的中心为天心石(也称太极石),以天心石为中心向外扩散,第一环为九块,外层依次以九的倍数增加,直至第九环的八十一块;中层则从第十环的九十块至十八环的一百六十二块;下层从十九环的一百七十一块至二十七环的二百四十三块。
同时,坛台的上层直径为九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二十一丈(取三七),共合四十五丈(取五九)象征九五至尊,天与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中国古代称帝王为“九五至尊”,源自《周易》乾卦九五艾辞:“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这里的“龙”是封建帝王的象征。
帝王如云天之飞龙,光明无量、前路无限,刚健、辉光,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观念。
(2)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①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孤兀②地位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③主建筑与环境: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出生与天接近之感,④除建筑外,遍植柏林,使建筑落于绿色之中,⑤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祈年殿、皇穹宇)⑥建筑尺度:天坛虽为祭天之所,却未象西方建筑那样一味地追求超大的建筑尺度,而是按照“百尺为形”的原则进行控制,即使是最高的祈年殿,绝对高度也不过38米。
然而,由于祈年门的欲扬先抑手法、三层台基的烘托积极层层渐收的三重檐攒尖顶的视错觉,使祈年4殿获得了气势恢弘的尺度感和视觉效果。
⑦"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方法的运用:绿化的大量运用和建筑的数量和体量上的少来充分体现“天”.通过主轴线来控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有的节省,“无”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3)色彩的运用明代祈谷坛祈年殿的三重檐攒尖顶的上、中、下檐分别用青、黄、绿色琉璃瓦以象征天、地与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