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对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战略思考

对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战略思考
摘 要: 通过对秦 巴山区四川省北川 、 平武 、 汉 、 宣 万源 4个县 ( ) 困情况 与扶贫需求 的调研 , 市 贫 分析 了秦 巴山 区特
困县 ( 的贫 困原 因 , 出了推 进秦 巴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思路和建议 。 市) 提 关键词 : 巴山 区; 贫开发 ; 秦 扶 思路
中 图分类号 :3 3 8 F 2 .
市、 成渝经济区西北部 的中心城市 , 国家重要的电 是 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 、 西部重要 的汽车及零 部件 产 业 聚集 区 , 是 西南 地 区 粮 、 、 丝 和 生 猪 的重 要 也 油 蚕 产 区 , 要 的 中药材 产 地 。2 1 重 0 1年 , 阳市 G P达 绵 D
18. 亿 元 , 民人 均纯 收入 78 9 1 1 农 13元 。有 贫 困 人
震 后北川 、 武 山体 破 碎 , 平 生态 植 被 破 坏 严重 , 地质 灾 害及次 生灾 害十 分 严 重 , 质 灾 害 和河 道 治 地 理难 度 大 , 资源 环 境 更 加 脆 弱 。宣 汉 和万 源地 处 大
巴山地 质灾 害 区、 雨 滑坡 区 、I 暴 川 东伏 旱 气 候 区 , 生
耕种土地较 少, 且耕 居分离 , 耕种 距离远 ( 达几 公 里 ) 土地 坡 度 大 , , 土壤 条 件 差 , 种 土 地 受 到严 重 耕 破坏 , 产能 力低下 , 产成 本 和难度 较大 。地震 还 生 生 使通村 、 村内道路、 人饮设施等受到破坏。而东部宣 汉、 万源 因 山大沟 深 交 通 道 路 、 全饮 水 、 居 条 件 安 人 较差 , 中, 其 万源有 7 个村不通公路 ,4 8 15个村公路 未 硬化 , 9个乡 不通 客车 , 多数 村 乡 道路 建 设标 准 大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的实践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的实践

通过对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的电商扶贫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 示:
首先,政府在电商扶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政府不仅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还需要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培训人才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其次,开发本地特色农产品是电商扶贫的有效途径。通过挖掘贫困地区的特 色农产品,将其推向市场,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
一、背景介绍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指因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 后、贫困问题突出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对于全国脱贫攻坚事业具有 重要意义。然而,当前这些地区的教育扶贫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教育 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手段,也是实现教育公 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扶贫机制和政策

1、大别山区:大别山区在扶贫机制和政策方面,注重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 相结合。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扶贫政策,加大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的 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 推进的扶贫工作格局。
2、武陵山区:武陵山区在扶贫机制和政策方面,注重贫困户参与和精准识 别。当地政府深入了解贫困户的需求和困难,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制定个性化的帮 扶措施。同时,加强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
3、秦巴山区:秦巴山区在扶贫机制和政策方面,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当地政府在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同时加 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扶贫项目和成效
1、大别山区:大别山区的扶贫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 展和教育医疗等方面。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别山区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特色产业逐步壮大,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保护

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保护

机遇
政策支持
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政策支持,如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环保投入等,为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
绿色发展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秦巴山区在生态旅游、绿色 产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可以 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05
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 展望
03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
发展。
04
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与机遇
挑战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对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 力。例如,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水资源减少,进而影响植被生长和生物多 样性。
人类活动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对秦巴山区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例如 ,过度开发和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案例二:某河流流域污染治理的成效
总结词
该案例分析了某河流流域污染治理的成效, 包括治理前后的水质变化、生态恢复情况、 社会影响等方面。
详细描述
该案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污染治理措施, 如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排污监管等,使得 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河流生态逐渐恢复。同 时,这些措施还带来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提 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1 2 3
开展基础研究
加强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深入 了解秦巴山区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为保护和 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推广先进技术
积极引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推动秦巴山区生态 环境质量的改善。
加强科研合作

山区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现状与措施研究

山区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现状与措施研究

山区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现状与措施研究一、贫困地区现状分析山区贫困地区是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之一,也是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832个县级市、17350个行政村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

目前,贫困地区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 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低山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生产模式过时,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既不能吸引大量城镇人口,也不能使农民受益。

很多地区农户的土地比较贫瘠,产量低,收入不高,导致这些地区的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2. 教育、医疗水平差贫困地区的人民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很多地区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教育条件落后,尤其是农村区域的教育资源差距还比较大。

医疗卫生水平也比较落后,中西医结合的情况较少,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疫情和传染病的发生率高,导致医疗负担不断增大。

3. 人口素质较低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整体上比较低,缺乏科学文化和医学知识,少有运动爱好,甚至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深度内在因素也是贫困的重要原因。

二、目前扶贫措施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关注力度,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贫困地区的帮扶工作。

1. 精准扶贫精准扶贫为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家通过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采用精准扶贫的方法,使帮助对象更加明确,把中央政府等相关资源优先用于扶持首批贫困人口,从而协调各方力量增强脱贫攻坚的效力。

2. 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的核心是产业发展。

在山区贫困地区,政府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优质肥料,改进作物品种,增加农民种植农作物的收益。

同时,政府也大力支持地方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当地的资源禀赋开展新的经济活动,进一步扩大当地地区的产业基础,并通过创新和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3. 土地改革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最重要的财产。

陕西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

陕西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

陕西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作者:来源:《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年第02期陕西省坚持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扶贫资源,夯实各级责任,加强部门协作,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扶贫攻坚,为推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探索了一定的经验。

一、陕西省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及致贫原因分析陕西省土地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由北向南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大块。

总人口373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273.9万人,辖10个设区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7个县(市、区)、174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7888个行政村。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840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0%,16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还有55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0%。

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三大块、两条线”,即陕北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陕南秦巴中高山区“三大块”和关中沿秦岭北麓、渭北旱腰带“两条线”。

这些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一)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我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集中了全省98%的扶贫重点县、83%的扶贫重点村和80%的贫困人口。

这些地区多数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条件差,自然资源缺乏,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导致经济发展成本高,效益差,贫困群众增收困难。

(二)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低。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还是以农业为主,而农业又以种养业为主,种养业以种粮为主,产品单一,管理粗放,结构调整的步伐缓慢。

受自然资源、地理位置、资金和人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也举步维艰,普遍存在着“小、散、短”的问题。

“小”就是产业规模小,在农民收入和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散”就是产业布局分散,没有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短”就是产业链短,特色产业多为生产原始产品或者初级加工品的种养业,深加工和储藏、运输、销售链条尚未形成,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

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

P r o—p o o r T o u Hs m F r a me wo r k:L e s s o n s f r o m S t a t e Le v e l P o v e r t y—s t r i c k e n Ar e a s o f Qi n l i n g—Da b a Mo u n t a i n s i n S i c h u a n
a c c o u n t o f ma n y a s p e c t s o f P P T wh i l e s i mu l t a n e o u s l y e x p l a i n i n g t h e i f n di n g s l e a ne r d f r o m i f v e c a  ̄ e s a s r e s p e c t t o i s s u e s a s s o c i a t e d wi t h s u c c e s s f u l i m— 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P P r r . As a r e s u l t . a me t s y n he t t i c e n g i n e e r i n g ra f me wo r k wa s c o n s t ue r d f o r u n d e st r a n di n g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PP T a t he t s t a t e l e v e l ov p e ty r
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
以 四川秦 巴 山区 为例
唐 勇 , 张命 军 , 秦 宏瑶 , 梅 燕
( 1 .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5 9 ; 2 . 华侨 大 学 旅 游 学 院 , 福建 泉州 3 6 2 0 2 1 ; 3 . 四川大学 旅游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5 )

四川秦巴山区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四川秦巴山区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7 0 l j o u R N A L 0 F T 0 u I u M D E V E L 0 P M E N T
1 . 资源 组 合 优 势 。 旅 游 资源 类 型 较 多 、 分布 广 泛, 主 题众多, 特色突 出, 融 自然生态 、 农 业观 光、 民
( 三) 机会分析
四川秦 巴山区旅游扶贫发展 战略研究
张命军 唐 勇
( 1 .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 6 2 0 2 1 l 2 .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5 9 )
【 摘要】 四川秦巴山区 历来是四川扶贫开发的重点区 域 ,贫困I ' , G J l l  ̄然十分突出。本文
2 . 川 东北 区域 经济 一 体化 趋势 。 川东 北 五市地
3 . 交 通便 捷 优 势 。 区 内国道 3 1 8 、 2 1 2 、 2 1 0 线和 缘相近、 人缘相亲、 经济文化相通 。 随着川东北商交 GZ4 0 线纵 横 , 成南、 广绵 、 南 达渝 、 南 渝高速 公 会等活动的举办 , 各市打破区域界限, 共同整合区 路 以及襄 渝、 包成 、 成达及 兰渝铁 路 交错。 随着嘉 陵 域 资源要素 , 优势互补 , 川东北区域经 济一体 化 为旅 江 渠化 工程 的相 继竣工 , 将形成公路 、 铁路、 航空 、 航 运 四位一 体 的动 态交通体 系。 游产业开发带来重 大的战略 新机 遇 。 3 . 旅 游市 场 潜 力机 遇 。四川秦 巴 山区拥 有 良好
4 . 产业基础 优势。 四川秦 巴山区 系长江上游成 渝 的资源 优势及旅游 区位优势 , 依 靠成 都 、 西安、 重 庆
经 济 带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为川 陕甘 渝 结合 部 的贸易 等 巨大 的都市 客源 市场及 四川过 境 旅游 市场 。 打造

甘肃省康县扶贫开发现状思考

甘肃省康县扶贫开发现状思考
多 耕 地 基本 荒废 。 未 荒 废 的 耕地 有 农 户 尝 试 种 植 过 党 参 、 柴 胡等 中药材 , 但 因为 种 植 出的 药材 产量 低 、 品质差、 成本高 , 导 致 农 民 最 终 完 全 的放 弃 。 立地条件差、 土 地 贫 瘠 是 制 约农 户 脱 贫 致 富 的
农 民外 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 , 留守农村 劳力年龄偏 大、 文化程
度较低 、 接 受新 技 术 、 新 品种 、 新观 念 的 能力 低 。 入 访 的 农户 几 乎 每 家 的 收入 均 依 靠 打 工赚 取 ,而 很 多 的外 出打 工 者 也 多从 事 体 力 劳动 , 收入低、 来源不稳定; 留守 人 员 也 因 为 年 老 体 弱 、 年 少 受


联系村基本情况简介
重 要外 因之 一 。
陇南 市 位 于 甘 肃 省 东 南 部, 地 处 秦 巴 山 区贫 困带 , 其 中 陇 南 的武 都 区 、 成县、 文县、 宕 昌县 、 康县 、 西和县、 礼县 、 徽县、 两 当 县等9 个 县 区列 入 秦 巴山 区 连 片特 困地 区 , 是甘 肃 省 最贫 困 的 地 区 , 也 是 中国 最 为贫 困 的地 区之 一 。 陇 南 康 县 位 于 甘 肃 省 东 南 部, 境 内气 候 属 典 型 亚 热 带 向暖 温 带 过 渡 气 候 , 温和湿 润 , 雨 量 充 沛 。此 次 调 研 的 康 县长 坝 镇 地 处 大 龙 王 山北 麓 , 三面环 山, 位
躁, 河谷纵横, 土壤贫瘠,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属 于 我 国典 型
的环境敏感 区和生态脆弱区。 从走访的2 1 户贫困户统计来看, 几
乎 每 家 的种 地面 积 不 超 过 0 . 3 3 公 顷 , 而 且耕 地基 本 都 分布 在 山

陕南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区域战略定位研究

陕南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区域战略定位研究
Ab t a t n t i p p r t ez n c t n sau , c n mi e eo me tl tt sa d p l y o p r nt f i e n te s u h r sr c :I hs a e , h o el ai t ts e o o c d v lp na au oi p t i o ct si o t en o o s n c o u y 3 i h S a n iw r ay e n d te s ae i p st n n ft i r go a o fr d n a d t n tw sd s u s d t S aiu v r h a x e e a l zd,a h t tgc o i o i g o s e in w sc n i n r i h me .I d i o ,i a ic s e o U e v ro sp e t i o y
21 年 1 月 中共中央、 01 2 国务院发布的《 中国农村扶 贫开发纲要 (O l 22 2 l 一 00年) , 》 是今后一个时期我 国扶 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 将六盘山区、 巴山 秦 区、 武陵山区等区域以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的身份纳 入国家规划 , 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江西农业学报
2 1 ,4 9 :8 02 2 ( ) 12—14 8
AcaAgiutreJa g i t r l a in x c u
陕 南秦 巴山区扶贫 开发 的 区域 战 略定 位研 究
贾 长安, 李丹霞
( 商洛学院 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 , 陕西 商洛 760 ) 20 0

要: 对陕南三 市的 区域定位状况、 经济发展 现状、 政策机遇进行 了分析 , 确定 了该 区域 的战略 定位 ; 进一步讨论 了利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对策——以四川巴中为例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对策——以四川巴中为例

维普资讯
中共 四川省 委省级 机关党校 学报
水利灌溉设施老化 , 田灌溉有效面积 比较有限 , 农 农 民实际上是靠 天吃饭 。如果没有一批 骨干水利 工程作支撑 , 农业 和农 民生产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 响。农村 电网改造 尚未完成 , 部分农村通 电难 、 用 电贵 , 一些地方 电价高达 17 .元一度 。 ( 社会事业落后 , 三) 上学难 、 看病难尤其突出 自实 施 “ 免 一补 ” 两 政策 以来 , 务教 育 阶段 的 义 学生上学难情况虽然有所改变, 但贫 困山区的孩子 上学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 三个 方 面 : 是农 村 中小学 危 房较 多 , 需 改 造 。 一 急 全市农村校舍大多是 2 世 纪 6一8 年代修 建的 O o O 土木、 砖木结构房屋 , 有的早 已超期服役 , 隐患 安全 大。二是教学设施差。一些学校教室紧张 , 超额大 班情 况严重 , 中学 最 高 班额 达 10人 。 学 最 高 班 0 小 额达 1 人 ; 0 8 有的学校教师没有办公 室 , 个老师 两 合用一张办公桌 , 同住一间房 , 同睡一架床 ; 学生的 活动场所就是坑坑洼洼的土操场 ; 更不用说图书阅 览、 实验设备 、 体育器材、 音乐美术设施及教具了。 三是学校经费缺口大。办公经费、 教师培训费严重 不足, 教师待遇低, 基本上校校有债务。四是读高 中、 大学的费用太高 , 农民对高 中以上的教育望而 生畏 。 看病难、 看病贵是贫困山区农民急切盼望解决 的重大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 一是农村 医疗基础条件差 , 业务用房严重不足 , 危房较多 , 医 疗设备极其简陋 ; 二是医疗技术人才奇缺 ; 三是投 入严重不足 ; 四是因病致贫人 口较多 。由于乡村医 疗条件差 , 技术落后 , 导致农 民生病必须到县城就 医, 从而增加了看病成本 , 而且药价居高不下。医 疗费用的快速上升, 大大超出了山区农民的支付能 力 。“ 做个阑尾炎 , 白耕一年 田” “ 、救护车一响 , 一 头猪 白养”这样的现状 , , 直接导致广大农 民不得不 采取“ 小病拖 , 大病挨 , 重病才往医院抬” 的做法 。 ( 农 民整体素质低 , 村管理跟不上形势 四) 农 的需要 全市农村人 口中初中文化 占 3 .%, 9 1 小学文 化 占 4 .%,5岁以上文盲率 占 83 28 1 .%。近年来 , 青壮年农民大都外 出打工 , 在农村搞生产的基本上 是老 、 妇 、 , 弱、 幼 这些人的文化素质低 , 思想观念比 较落后, 致使农村农 民整体素质低下 。由于农村素 质较高的人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收入 , 基本上都到外地打工或移居城市, 加之待遇低下 , 些能人不愿意于村级管理工作 , 致使村级干部队 伍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滑坡现象 , 村级管理工作 没有 到位 , 村级管理严重脱节 , 跟不上形势需要。 表现为: 一是部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 、 号召力不强 ; 二 是基 层组 织 驾驭市 场经济 的能力 比较 差 , 理 复 处 杂 问题和依法执政的能力不强 ; 三是村级班子中政 治素质好、 工作能力强 、 有知识 、 善管理 的年轻干部 “ 青黄不接” 。这些给新农村建设 工作带来不利影

加快重庆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的研究

加快重庆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的研究
城镇化率( %) 贫困村 ( 个)
2 0 . 9
2 7 9 4
1 5
3 3 . 8 5 5 5 3 1 2 7
1 5 . 8
3 3 . 9 5 2 0 0 1 1 O
1 4 . 5
3 1 . 6 4 8 6 7 9 3
2 1 . 9


城口 3 7 _ 2
2 4 . 7
云 阳 1 0 9 _ 3
1 3 4 - 3
奉节 1 2 8 . 4
1 0 6 . 3
巫 山 6 3 . 4
6 3 . 8
巫溪 4 7 . 3
5 3 . 9 Hale Waihona Puke 万州 6 2 2 . 6
1 7 4 . 6
贫攻坚战略和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开发式
扶贫 , 加快秦 巴山区集 中连片开发 , 对重 庆市实现 率先在西部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 战略 目标尤为重要 。


重庆秦 巴山片区发展现状
“ 重庆片区” 地处重庆东北部 , 共 有城 口县 、 云
阳县 、 奉节 县 、 巫 山县 、 巫溪县等五区县纳入 了国家 规划 。 考虑到经济流向 、 发展水平 、 主要交通干线走 向以及地理区位等因素 , 为更好地发挥万州 、 开县 、
开县 1 9 9 . 8
1 6 4 . 7
忠县 1 3 6 . 9
1 0 O . 5
合计 1 3 4 4 . 9
8 2 2 . 8
地 区生产总值( 万 k m )
总 人 口( 万人 )
非 农 业 人 口( 万人 ) 贫 困人 口( 万人 )
6 . 4 4 . 6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2000字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2000字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2000字精准扶贫调研报告2000字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的安排,月日上午,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基层代表和乡镇人大主席组成调研组,就县人民政府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一行深入到昂拉乡措加村实地查看了文化旅游扶贫项目昂拉赛康寺维修和农家乐改造情况,并与部分项目实施户进行了座谈。

听取了县扶贫局负责人有关情况汇报,并召开了座谈会。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20年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部署,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紧紧围绕年初县政府和州扶贫开发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深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实,共投入扶贫资金2418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藏区扶贫产业发展、旅游扶贫产业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等重点项目,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一)整村推进项目。

该项目投资700万元。

其中包括:1.投资301.6万元的4乡(镇)12村牛羊养殖及商铺购置项目。

2.投资200万元的坎布拉镇尖藏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

3.投资198.4万元的昂拉乡尖巴昂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

(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投资662万元,对7乡2镇浅脑山区生态及地质灾害区263户119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完工,正在准备验收。

(三)旅游扶贫项目。

一是投资200万元,实施了坎布拉旅游景区3村贫困群众扶贫产业发展商铺购置项目。

二是投资180万元,实施了昂拉乡措加村老景点改造项目,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正在准备验收。

(四)尖扎滩乡滩上四村产业扶贫农贸市场建设项目。

项目投资500万元,在尖扎滩乡建设萨尕尼哈农贸市场一座。

(五)创业、资助项目。

1.投资76万元,开展以烹饪技术、民族歌舞演艺、泥瓦工等专业的劳动技能雨露计划培训项目。

2.投入资金40万元,实施了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

3.投资60万元,对贫困大中专毕业生给予贴息贷款,鼓励创业。

湖北省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概况

湖北省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概况

湖北省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概况秦巴山片区横跨豫、鄂、渝、川、陕、甘六省市,覆盖80个县(市、区),国土面积2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65万人,涉及省份多,幅员面积广,内部差异大,致贫因素复杂。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涉及我省5个市16个革命老区县(市、区),面积4.8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84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27万人。

规划明确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和基本要求。

湖北秦巴山片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与陕西省、重庆市、河南省接壤,规划范围涉及10个县(市、区),包括十堰市所属的郧西县、郧县、丹江口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茅箭区、张湾区,襄阳市所属的保康县。

国土总面积30158平方公里。

2010年末,总人口377万,其中城镇人口103万人,乡村人口274万人。

一、自然条件。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属广义的秦岭巴山地区,秦岭山脉东段延伸到北部,武当山位于中部,大巴山东段横列于南部。

境内山大谷狭,高差大,坡度大,切割深。

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较丰富。

受海拔高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气候复杂多样。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国土广阔,地形复杂,生物资源南北兼有。

共有动植物3000多种,是我国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生物资源3100余种,中药材资源共有1360多种,素有"华中药库"之称,是全国重点中药材产区之一。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50多种,其中铌稀土、绿松石、金、银、磷等位于全国前列。

湖北省秦巴山片区山大坡陡,河流纵横,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水电资源蕴藏量达610多万kw,水资源总量438亿立方米。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和核心水源区,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建成后年可调水100亿立方米。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现状分析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现状分析

1.连片特困区农村贫困人口据2017年农村贫困检测报告可知,2016年贫困人口最多的片区是滇桂黔石漠化区有312万人,贫困人口最少的片区是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有46万人;与2012年相比,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片区是秦巴山区,减少428万人,减幅62.6%,贫困人口减少最少的片区是吕梁山区,减少40万人,减幅46%,从整个片区来讲,11个片区减少2885万人,减幅为57%,总的来讲,我国连片特困区的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

2.连片特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据2017年农村贫困检测报告可知,在2016年农村贫困发生率较高排前三的片区,分别是乌蒙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分别是13.5%、13.4%、12.4%,农村贫困发生率较低的片区是罗霄山区,是7.5%。

从2012年到2016年可以看出,农村贫困发生率上升幅度较大的片区是乌蒙山区、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这三个片区,分别是19.5%、16.5%、14.4%,农村贫困发生率上升幅度较小的是大别山区10.6%。

由此可知乌蒙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的贫困状况较严重,需加大减贫措施,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发展。

3.基本设施情况据2017年农村贫困检测报告可知,从住房、家庭设施及教育方面,2016年居住草土坯房的农户比重,大别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和罗霄山区农户比重都低于2%完成较好,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情况最差,比重为13.9%;使用照明电的农户基本实现全覆盖;饮水无困难的农户比重,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和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农户比重均达到90%以上,滇西边境情况最差比重为79.1%;使用柴草的农户比重,大兴安岭南麓山区表现情况最差,农户比重高达93.4%。

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便利的农户比重,大别山区做的很好,比重达92.0%,吕梁山区做的较差,比重占60.3%,其它片区表现情况各不同。

4.各个连片特困区的优劣势分析吕梁山区(沟壑纵横,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城镇化进程滞后,以城带乡能力弱;区域相对闭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发生率高)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农田水利等设施薄弱,农业支撑体系乏力;土地退化明显,自然灾害频发;农户收入来源单一,增收困难;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发展活力不足)燕山-太行山区(融入京津地区发展能力弱,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任务重,但生态与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六盘山区(干旱缺水严重,贫困面广程度深;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支撑不足;产业发展乏力,县域经济薄弱;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秦巴山区(农户生计脆弱,致贫原因复杂;区域发展差异大,产业支撑能力弱;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制约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科技支撑乏力;生态建设任务重,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大别山区(扶贫对象规模大,农户增收渠道单一,人地矛盾突出,矿产资源匮乏;洪涝干旱危害大,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区位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区域经济蓄势待发)武陵山区(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生态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现状分析陈振峰(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摘 要:现阶段,消除贫困是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秦巴山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及经济落后等因素,秦巴山区的很多地方都属于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贫困程度较为严重。

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探索旅游扶贫的路径,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旅游扶贫路径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秦巴山区特困地区的旅游资源概况秦巴山区是中国的丝绸之路南段重要组成部分,在秦岭和大巴山的交汇处,这里不仅有着雄奇的山川地貌,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秦巴山区的特困地区虽然经济条件较为艰苦,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壮丽的山水、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这些资源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旅游扶贫的重要性秦巴山区特困地区的旅游扶贫不仅可以增加地方收入,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

旅游扶贫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副产品加工、家庭旅馆等,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

三、旅游扶贫路径的研究1. 开发旅游线路要针对秦巴山区的特贫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旅游线路。

根据当地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景点和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可以结合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点,打造独特的农家体验和自然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秦巴山区特贫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需要加强建设。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当地交通、通讯、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当地的游客接待能力,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安全感。

3. 引进外部投资为了加快旅游扶贫的进程,可以引进外部投资,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

可以吸引一些旅游开发公司或者相关行业的企业来秦巴山区特贫地区投资兴业,共同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

4. 加强宣传推广为了提高秦巴山区特贫地区的知名度,需要加强宣传推广工作。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摘要】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贫困地区的重点之一,发展旅游扶贫是解决当地贫困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旅游扶贫的理论依据,探讨了实施该地区旅游扶贫的路径,并提出了政府支持和政策建议。

文章最后给出了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实施策略,评估了实施效果,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和未来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关键词: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政策支持、实施策略、效果评估、可持续发展、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秦巴山区位于中国中西部,横跨陕西、甘肃、四川、湖北四省区,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长期以来,秦巴山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较为滞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扶贫成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秦巴山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资源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由于地区发展滞后,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服务水平较低,使得旅游业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

如何通过旅游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的路径,通过分析地区现状和旅游扶贫的理论依据,提出可行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推动秦巴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旅游扶贫可以有效地促进特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特困地区消费,从而带动当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

旅游扶贫可以促进特困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特困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提高当地文化价值和知名度,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

我国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社会扶贫与乡村振新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社会扶贫与乡村振新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社会扶贫与乡村振新发展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仍然存在一些特困地区,特别是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的群众生活依然异常困难。

如何实施社会扶贫与乡村振新发展对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就我国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社会扶贫与乡村振新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特困地区的现状我国14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

这些地区的综合实力较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活贫困。

尤其是在当前疫情的影响下,这些特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二、社会扶贫对策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特困地区的群众普遍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应当重点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每个群众都能够享有基本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权利。

2. 提高教育水平。

特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应当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鼓励优秀教师到特困地区支教,提高特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3. 发展特色产业。

特困地区应当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和自然条件,培育和发展一批本地适宜的产业,增加特困地区的经济收入。

4. 加强卫生健康工作。

特困地区的医疗条件较差,应当加大对特困地区的卫生健康工作投入,提高特困地区的医疗条件,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

5. 加强就业服务。

特困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应当加大对特困地区的就业服务投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特困地区的群众就业创业。

三、乡村振新发展对策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特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应当加强对特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特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2. 改善生态环境。

特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应当加强对特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特困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特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精准扶贫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

精准扶贫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

精准扶贫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作者:郭晓鸣蒲实高杰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16年第05期专家名片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奖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是,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精准扶贫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为了及时把握问题、提出对策,笔者近期深入四川秦巴山区、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集中连片区的多个贫困县,通过入户调查、专题座谈等方式了解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PART1五大问题需关注调查显示,当前各地精准扶贫工作动员充分、参与广泛、责任明确、措施具体,对于矫正传统扶贫模式粗放低效的突出问题成效显著。

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多种复杂原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仍然存在一系列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和矛盾,亟待通过机制完善和政策调整加以解决。

通过多地实地调研发现,以下五方面问题需要高度关注:——精准瞄准过程中的识别误差问题仍然突出。

精准瞄准扶持对象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瞄准到户的精准度明显高于传统扶贫模式。

但调研发现,各地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瞄而不准”的问题:一是人为因素导致识别误差。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帮扶力度的增大,对农户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强。

为获得贫困户资格,部分农户通过隐瞒、转移等手段降低家庭收入,甚至出现了与父母分家以降低单户收入的行为。

无序争夺和挤占贫困户指标不仅显著降低了扶贫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而且人为扩大了贫困面。

二是制度因素导致识别误差。

由于缺乏对农户主动参与的有效激励,在贫困户确定过程中,普通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户在民主评议中“走过场”,表决时“随大流”。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序言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片区”)跨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于一体,内部差异大、贫困因素复杂,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O]46号)与《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等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结合秦巴山片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明确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体现了差异性扶贫政策特征,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规划范围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的80个县(市、区)。

国土总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

2010年末,总人口376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5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6.3万人。

第二节自然条件秦巴山片区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华北平原西南部,跨秦岭、大巴山,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汉中、安康、商丹和徽成等盆地。

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变化显著,有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一暖温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50一1300mm。

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是淮河、汉江、丹江、洛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水系发达,径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天然气蕴藏量大。

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1694元和455.2元,分别是2001年的3.84倍和4.4倍;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30:35:35调整为2010年的21:46:33;201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为13155元和3978元,分别是2001年的3.3倍和2.8倍;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16.7%提升到2010年的3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现状及对策研究
为了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形势的新变化,国家适时调整了扶贫开发思路,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全国确定11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的战场,涵盖了陕西境内秦巴山、六盘山、吕梁山3个连片特困地区。

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在陕西的范围包括汉中、安康、商洛市全部县(区)和西安市周至县以及宝鸡市太白县,共计30个县(区)(以下简称秦巴山区片区),占国家确定的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76
个县(区)39.5%,是陕西最大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一、陕西秦巴山区片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秦巴山区片区自然条件。

秦巴山区片区位于陕西南部,秦岭、巴山两大山脉横贯东西,汉江、丹江穿境而过,地形地貌多样,高山延绵、丘陵广布、盆地和川道狭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库区于一体,跨省交界广、贫困人口集中。

陕西秦巴山区国土面积7.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6.8%。

2011年末,耕地574.80千公顷,占全省20.1%,常住人口899.9万人,占全省24.0%,约有6万多少数民族人口。

(二)秦巴山区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秦巴山区特别是陕南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1年,秦巴山区片区地区生产总值1500.09亿元,财政总收入124.5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282元和5132元。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西汉、西康、沪陕、十天等高速公路和襄渝铁路复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2公里,铁路运营里程1080公里,交通运输瓶颈制约明显缓解。

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面实现“两免一补”和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在校率99.6%,普通高中入学率80%。

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93%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新农合参合率96.9%。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植树造林653.43万亩,退耕还林66.78万亩,森林覆盖率62.7%。

二、陕西秦巴山区片区贫困状况
近年来,陕西秦巴山区片区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但与陕北、关中地区相比,陕南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近几年全国百强县排名、西部百强县排名和“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排名中,陕西秦巴山区县(区)均榜上无名。

(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陕西秦巴山区片区是全省贫困人口的主要所在地;2011年公布的全省56个国家贫困县中,秦巴山区有29个,占全省多一半。

按照省政府制定的2500元贫困标准计算,2011年,秦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人口有307.34万人,贫困发生率37.5%,比全省高9.3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占全省39.7%,全省有近40%贫困人口集中在秦巴山区。

(二)交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发。

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陕西秦巴山区片区交通不够发达。

铁路运输方面,由于山区铁路建设投资较大,陕南大部分地区无铁路通过;公路运输方面,虽然近几年陆续贯通了西汉、西康、西商线,陕南汉中、安康和商洛市政府所在地目前均通高速,但是很多县乡公路等级低,当地很多经济作物、矿产品和农产品等无法及时运出,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

秦巴山区居民大多居住于山、川或者盆地较为平坦地段,当季节性降雨较为明显时,常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

近年来陕西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等措施,但由于其地理特征与气候原因,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泥石流、洪水等灾害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少。

陕西秦巴山区片区国土面积占全省36.8%,人口占24.0%。

2011年,陕西秦巴山区片区生产总值占全省12.1%,人均生产总值13164元,分别为全省和全国49.8%和48.5%;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9.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省7.6%,二产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13%;财政总收入124.53亿元,占全省4.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87亿元,占全省3.1%,其中:各项税收占全省7.6%。

(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

2011年,陕西秦巴山区片区有医院、卫生院4368个,占全省9.5%,每万人口医院床位29张,为全省79.1%,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4人,为全省82.2%,通有线电视村占全部村50%,比全省低3.6个百分点,在27个农业县中,17个县有线电视入户率在30%以下。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陕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域每10万人口拥有大学生4922人,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文盲率5.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

有25.9%的县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在90%以下;有16个县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在60%以下。

可以看出陕西秦巴山区片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居住条件差、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

(五)居民收入低,生活水平较差。

2011年,陕西秦巴山区片区农民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12个县(区),18个县(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商洛市7个县(区)全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安康市汉滨区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余29个县(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26个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有4个县(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陕西秦巴山区片区贫困因素分析
(一)城镇化水平低,产业承载能力弱。

陕西秦巴山区片区交通不便,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人口密度较低,小城镇发展缓慢且规模较小,集聚功能差,综合承载力弱,经济结构单一,劳动力就地转移困难较多。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陕西秦巴山区片区每个镇平均人口6400余人,城镇化率32.9%,比全省低12.8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5个百分点;2011年陕西秦巴山区片区人口密度119人/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水平少63人,城
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只有汉中市政府所在地汉台区、安康市政府所在地汉滨区,其余28个县(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农业装备程度差,农业生产水平低。

陕西秦巴山区片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高。

2011年,30个县(区)化肥、农药和地膜使用量分别占全省4.8%、7.8%和17.9%;农机总动力401.12万千瓦,占全省19.7%;每公顷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装备水平6.9千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千瓦;粮食总产量258.30万吨,占全省21.7%,粮食亩产215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公斤;蔬菜总产量387.46万吨,占全省27.4%,蔬菜亩产1684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00公斤;水果总产量占全省7.3%,亩产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0公斤。

(三)财政投入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由于投资和投入的相对不足,陕西秦巴山区片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相对滞后。

2011年,陕西秦巴山区片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均占全省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全省24.4%,教育、科技、卫生支出122.40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5.2%,比全省低0.6个百分点,占全省教育、科技、卫生支出24.1%,医疗卫生支出占全省25.6%。

公路里程5.39万公里,占全省9.7%,高等级公路2167公里,占全省12.4%。

水利设施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

有22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占乡镇总数3.8%;4662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62.6%,1097个行政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14.7%。

(四)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位于水源上游的陕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域内有很多项目的开发受到限制,由此造成生产结构单一,且以农业为主,也使农民收入构成集中于外出务工收入。

2011年,陕西秦巴山区片区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0%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只占35%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