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期数学17.1 第1课时 勾股定理 (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17.1勾股定理(3)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养成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17.数学下册第17.1节勾股定理(3),学生在学习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勾股定理的应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但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房屋装修、篮球架安装等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提出问题:“在这些实际问题中,我们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呢?”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3.教师总结:通过实际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勾股定理。
(二)问题导向
1.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3.教师引导: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三)小组合作
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17.1.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总结反思,拓展提高:在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对勾股定理进行总结,明确其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同时,布置一些拓展提高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勾股定理为核心,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经过前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这些都为学习勾股定理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勾股定理涉及斜边与直角边的平方关系,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2.自主探究,发现定理: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直角三角形图形,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勾股定理的表达形式。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测量、计算,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3.精讲精练,突破难点:针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并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逐步掌握定理的证明方法。同时,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定理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我将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1.基础题:主要针对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解第三边。
2.提高题:涉及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建筑物的高度、距离等。
我会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在必要时给予指导。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可以检验自己对勾股定理的掌握程度,并为课后作业打下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古代建筑、现代桥梁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在数学中有什么特殊性质?”
2.学生观察后,教师总结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措施:
a.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进行详细讲解,通过画图、举例等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证明的严密性。
b.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列举并分析勾股数的特点,总结规律,以便更好地辨识和应用勾股数。
c.结合实际情境,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5.掌握勾股数的特点,能够辨识和列举出一组勾股数。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式来达成目标:
1.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性,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提高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
4.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理解抽象的数学公式,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5.通过分析勾股数的特点,让学生总结规律,增强数学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课件
bA
b c2 a2 22 12 3.
巩固练习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和b,斜边长为c.
(1)已知a=6,c=10,求b;
解:由勾股定理得62+b2=102, b=8;
a
(2)已知a=5,b=12,求c;
解:由勾股定理得52+122=c2 , c=13;
(3)已知c=25,b=15,求a. 解:由勾股定理得a2+152=252 , a=20.
x=10;
x
13
(2)由勾股定理得: ∵ x2+52=132 ∴ x2=132-52 =169-25 =144 x=12.
连接中考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勾为3,股为4,则弦为( A )
A.5
B.6
C.7
D.8
2. 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的边AB上,若EB=1,EC=2,
那么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 B )
1.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的边.
B
B
AC=8 6
C
10
8
15
A
C
A
AB=17
C B
2
C
30° A
B
45° A 2
BC 1,AC 3
BC 2,AC 2
课堂检测
2.直角三角形中,以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为7和8, 则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15 .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5,0) 和B(0,4),求这两点间的距离.
想要从A处沿圆柱表面爬到对角C处捕食,则它爬行的最短距离
是( C )
A.3 1π
B.3
2
C.3
4 π2 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 第1课时 勾股定理
B
解:(1) 据勾股定理得
c a2 b2 52 52 50 5 2. C
A
(2) 据勾股定理得
b c2 a2 22 12 3.
【变式题1】在 Rt△ABC 中, ∠C = 90°. (1) 若 a∶b = 1∶2 ,c = 5,求 a ; (2) 若 b = 15,∠A = 30°,求 a,c. 解:(1) 设 a = x,b = 2x,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得 x2 + (2x)2 = 52,解得 x 5, ∴ a 5 . (2) ∵A 30°,b 15,∴c 2a . 因此设 a = x,c = 2x,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得 (2x)2 - x2 = 152,解得 x 5 3 . ∴ a 5 3 ,c 10 3 .
1 4
BC2.
勾股定理
内容 注意
在Rt△ABC 中,∠C = 90°,a,
b 为直角边,c 为斜边,则有 a2 + b2 = c2.
在直角三角形中
看清哪个角是直角
已知两边没有指明是直角边 还是斜边时一定要分类讨论
D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
3
∴ ∴
1 2
AC×BC
12
CD = 5 .
=
1 2
AB×CD.
C
4
B
归纳 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可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
边的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积,它常与勾股定理联
合使用.
练一练
求下列图中未知数 x、y 的值:
81 x
144
解:由勾股定理可得 81 + 144 = x2,
解得 x = 15.
勾股定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巴比伦人和古代中国人 看出了这个关系,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证明 了这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视频来了解吧:
人教版八下数学17.1 课时1 勾股定理教案+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课时1 勾股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教学难点】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二、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例1如图,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CD⊥AB于D,求:(1)AC的长;(2)S△ABC;(3)CD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ABC;(3)根据面积公式得到CD·AB=BC·AC即可求出CD.解:(1)∵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AC=AB2-BC2=12cm;(2)S△ABC=12CB·AC=12×5×12=30(cm2);(3)∵S△ABC=12AC·BC=12CD·AB,∴CD=AC·BCAB=6013cm.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例2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 的周长.解析:本题应分△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5+9=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9-5=4,∴△ABC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类型三】勾股定理的证明例3探索与研究:方法1:如图: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 绕其顶点A 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 ,所以∠BAE =90°,且四边形ACFD 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的面积相等,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方法2:如图:该图形是由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等的Rt △BEA 和Rt △ACD 拼成的,你能根据图示再写出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 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进行解答;方法2:根据△ABC 和Rt △ACD 的面积之和等于Rt △ABD 和△BCD的面积之和解答.解:方法1:S 正方形ACFD =S 四边形ABFE =S △BAE +S △BFE ,即b 2=12c 2+12(b +a )(b -a ),整理得2b 2=c 2+b 2-a 2,∴a 2+b 2=c 2;方法2:此图也可以看成Rt △BEA 绕其直角顶点E 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得到.∵S 四边形ABCD =S △ABC +S △ACD ,S 四边形ABCD =S △ABD +S △BCD ,∴S △ABC +S △ACD=S △ABD +S △BCD ,即12b 2+12ab =12c 2+12a (b -a ),整理得b 2+ab =c 2+a (b -a ),b 2+ab =c 2+ab -a 2,∴a 2+b 2=c 2.方法总结: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然后利用大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图形的面积和化简整理证明勾股定理.知识点二: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例4 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分别为2,5,1,2.则最大的正方形E 的面积是________.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得正方形A、B的面积和为S1,正方形C、D的面积和为S2,S1+S2=S3,即S3=2+5+1+2=10.故答案为10.方法总结:能够发现正方形A、B、C、D的边长正好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条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最终能够证明正方形A、B、C、D的面积和即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板书设计】17.1 勾股定理课时1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勾股定理的证明“赵爽弦图”、“刘徽青朱出入图”、“詹姆斯·加菲尔德拼图”、“毕达哥拉斯图”.【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一些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课时1 勾股定理学案【学习目标】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一些文化历史背景,会用面积法来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重点】掌握用面积法来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习难点】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有关的运算.【自主学习】一、知识回顾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你能数出图中的正方形A、B 的面积吗?你又能想到什么方法算出正方形C的面积呢?AB CCBA方法1:补形法(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补成各边都在网格线上的正方形):左图:S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图:S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2:分割法(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分割成易求出面积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左图:S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图:S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考点1:勾股定理的认识及验证想一想 1.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去老朋友家做客,看到他朋友家用等腰三角形砖铺成的地面,联想到了正方形A,B和C面积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是什么关系吗?2.右图中正方形A、B、C所围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3.在网格中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以它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A、B、C 是否也有类似的面积关系?(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4.正方形A、B、C 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怎样的特殊关系?思考你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什么规律?你能结合字母表示出来吗?猜测: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________.活动2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以前的数学家们用拼图法来证明活动1的猜想.证法利用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的“赵爽弦图”=________,证明:∵S大正方形S小正方形=________,S大正方形=___·S三角形+S小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归纳: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公式变形:222222, ,=+--.a cb bc a c a b知识点2: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典例探究】例1如图,在Rt△ABC中,∠C=90°.(1)若a=b=5,求c;(2)若a=1,c=2,求b.变式题1 在Rt△ABC中,∠C=90°.(1)若a:b=1:2 ,c=5,求a;(2)若b=15,∠A=30°,求a,c.方法总结: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关系和第三边的长求未知两边时,要运用方程思想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变式题2在Rt△ABC中,AB=4,AC=3,求BC的长.方法总结:当直角三角形中所给的两条边没有指明是斜边或直角边时,其中一较长边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进行分类讨论,否则容易丢解.例2已知∠ACB=90°,CD⊥AB,AC=3,BC=4.求CD的长.方法总结: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可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积,它常与勾股定理联合使用.【跟踪训练】求下列图中未知数x、y的值:三、知识梳理内容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注意1.在直角三角形中2.看清哪个角是直角3.已知两边没有指明是直角边还是斜边时一定要分类讨论四、学习中我产生的疑惑【学习检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则a2+b2=c2B.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和的平方等于第三边的平方C.在Rt△ABC中,∠C=90°,所以a2+b2=c2D.在Rt△ABC中,∠B=90°,所以a2+b2=c22. 如图,Rt△ABC(∠C=90°)的主要性质:(用几何语言表示)(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2)若∠B=30°,则∠B的对边和斜边:_________.3.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_________.4. 右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则此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5.在△ABC中,∠C=90°.(1)若a=15,b=8,则c=_______.(2)若c=13,b=12,则a=_______.6.若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长是5和7,则第三边长的平方为_________.7.如图所示,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6,则正方形A,B的面积的和为_______.8.求斜边长17cm、一条直角边长15cm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9.如图,在△ABC中,AD⊥BC,∠B=45°,∠C=30°,AD=1,求△ABC的周长.10.如图,将长为10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6米,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1勾股定理教案
-实际问题中的勾股定理:展示勾股定理在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强化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举例解释:以一个具体的直角三角形为例,讲解如何应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的长度,并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
-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学生需要从几何和代数两个角度理解证明的逻辑。
-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学生需要能够将勾股定理应用于不同类型的题目中,包括逆向思维题。
2.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直观感知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相关计算,增强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勾股定理,学会从数学角度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增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了解勾股定理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勾股定理的概念和证明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勾股定理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个定理的概念和应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操作,对勾股定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反思的地方。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简单而美妙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1节《勾股定理》主要介绍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基础知识。
但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2.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教学法:通过几何画板等软件,直观地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深入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勾股定理的课件,包括证明过程的动画演示。
2.几何画板:用于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勾股定理的应用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篮球架、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是否存在勾股定理的应用。
让学生感受到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首先,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通过动态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存在的关系。
最后,给出勾股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1勾股定理说课稿
3.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基础作业:布置一定数量的基础习题,让学生巩固勾股定理的计算方法。
2.提高作业:设计一些拓展性题目,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主要内容:左侧包括勾股定理的定义、勾股数;中间部分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例题及解题步骤;右侧部分呈现本节课的总结和勾股定理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2.风格:板书采用简洁明了的字体,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重点、难点和关键步骤,以增强视觉效果。
3.作用: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便于复习和回顾。
3.技术工具:电子白板、几何画板等,方便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操作几何图形,提高课堂互动性。
(三)互动方式
为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我计划设计以下环节:
1.师生互动: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2.生生互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在小组内,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交流想法,达成共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测量学校周围建筑物中的直角三角形,计算其边长,并验证勾股定理。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在课程体系中,勾股定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面积计算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直角三角形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平面几何中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内容奠定基础。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十七章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7.1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一些文化历史背景,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一)创设问题情境1、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1)勾股定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西方国家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2)在中国,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曾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利用勾股定理来测量两地的地势差(3)我国著名的《算经十书》最早的一部《周髀算经》。
书中记载有“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这作为勾股定理特例的出现。
2、毕答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
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的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写特性。
(1)现在请你一观察一下,你能发现什么?(2)一般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吗?(二)师生行为教师讲故事(勾股定理的发现)、展示图片,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
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学生听故事发表见解,分组交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分割、拼接、数格子的个数等等方法。
阐述自己发现的结论。
(三)设计意图①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②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
③鼓励学生用语免得数学活动的困难,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并通过方法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用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将实际问题(地砖图形在三个正方形围成的一个直角三角形)转化成数学问题(探索直角三角形的特性三边关系)。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并证明勾股定理,理解勾股定理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引入直角三角形和斜边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并证明勾股定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实数、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但对于证明勾股定理,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学会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并证明勾股定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法、讲解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直角三角形和斜边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3.讲解: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解释勾股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4.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勾股定理的关键信息。
主要包括:1.勾股定理的定义2.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3.勾股定理的应用示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程度。
2.学生能否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对于学生的反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课后,要反思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4.总结归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勾股定理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通过总结归纳,教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教师设计具体情境,如测量未知边长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面临实际问题,引出勾股定理的学习需求。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勾股定理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思考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的规律。
2.教师给出勾股定理的定义,解释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并通过几何图形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2.教师设计合作任务,如共同制作勾股定理的演示道具,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3.教师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等。
2.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勾股定理,培养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
3.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勾股定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八年级下册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主要介绍勾股定理的定义、证明及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勾股定理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
但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2.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勾股定理。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勾股定理的应用场景。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勾股定理相关案例资料。
3.直角三角形道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直角三角形道具,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提问:“你们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吗?”学生思考后,教师给出答案:“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勾股定理。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勾股定理的定义及证明过程。
首先,介绍勾股定理的起源,然后展示古代数学家们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如赵爽弦图、欧几里得证明等。
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例如:“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长度分别是3cm和4cm,求斜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建筑设计、工程测量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逻辑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推理和计算。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勾股定理这一章节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在联系。然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仍存在以下困难: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灵活运用;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可能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拓展提高题: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涉及勾股定理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4.小组合作作业:布置一道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共同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勾股定理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5.思考题:提出一个关于勾股定理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定理的本质和内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情境:展示一个实际情境,如一块直角三角形的土地,要求学生计算斜边的长度。让学生意识到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勾股定理的概念:通过导入环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发现勾股定理。用数学符号表示勾股定理,并解释定理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ac b
证明:
b ca
cb
∵S大正方形=(a+b)2=a2+b2+2ab,
S大正方形=4S直角三角形+ S小正方形 =4× 1 ab+c2
2
=c2+2ab,
a
∴a2+b2+2ab=c2+2ab,
∴a2 +b2 =c2.
证法3 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的“总统证法”. 如图,图中的三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求证: a2 + b2 = c2.
(1)若a=b=5,求c;
B
(2)若a=1,c=2,求b.
解:(1)据勾股定理得
C
A
c a2 b2 52 52 50 5 2;
(2)据勾股定理得
b c2 a2 22 12 3.
【变式题1】在Rt△ABC中, ∠C=90°. (1)若a:b=1:2 ,c=5,求a; (2)若b=15,∠A=30°,求a,c. 解:(1)设a=x,b=2x,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得
根据前面求出的C的面积直接填出下表:
C A
B
C A
B
A的面积 B的面积 C的面积
左图 4
9
13
右图 16
9
25
思考 正方形A、B、C 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 间有怎样的特殊关系?
由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猜想:
命题1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
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
讲授新课
一 勾股定理的认识及验证 我们一起穿越回到2500年前,跟随毕达哥拉斯再去
他那位老朋友家做客,看到他朋友家用等腰三角形砖 铺成的地面(如图):
问题1 试问正方形A、B、 C面积之间有什么样的数 量关系?
AB
S正方形A S正方形B S正方形C
C
问题2 图中正方形A、B、C所围成的等腰直角三角 形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
C.在Rt△ABC中,∠C=90°,所以a2+b2=c2
D.在Rt△ABC中,∠B=90°,所以a2+b2=c2
2.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则此正方形的面
积为 36 cm².
8 cm
10 cm
3.在△ABC中,∠C=90°.
(1)若a=15,b=8,则c= 17 .
(2)若c=13,b=12,则a= 5
据说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勾股 定理的图形(如图).
很多学者认为如果宇宙“人”也拥有文明的话,那么他 们一定会认识这种语言,因为几乎所有具有古代文化 的民族和国家都对勾股定理有所了解.
勾股定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巴比伦人和古代中国人 看出了这个关系,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证明 了这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视频来了解吧:
例2 已知∠ACB=90°,CD⊥AB,AC=3,BC=4.求CD的长.
解:由勾股定理可得
A
AB2=AC2+BC2=25, 即 AB=5.
D 3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
∴ ∴
C12DA=C1×2B. C=
1 2
AB×CD.
C
4
B
5
归纳 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可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 边的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积,它常与勾股定理联 合使用.
练一练
求下列图中未知数x、y的值:
81 x
144
解:由勾股定理可得 81+ 144=x2,
解得x=15.
144 y
169
解:由勾股定理可得 y2+ 144=169,
解得 y=5
当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则a2+b2=c2
B.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和的平方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边的平方.
ac
b 下面动图形象的说明命题1的正确性,让我们跟着以 前的数学家们用拼图法来证明这一猜想.
证法1 让我们跟着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拼图,再用所 拼的图形证明命题吧.
b
a
c
b
a
c
a
b
cb a b-a
赵爽弦图
证明:∵S大正方形=c2, S小正方形=(b-a)2, ∴S大正方形=4·S三角形+S小正方形,
x2+(2x)2=52,解得 x 5,a 5 .
(2) A 30,b 15 , c 2a . 因此设a=x,c=2x,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得 (2x)2-x2=152, 解得 x 5 3 . a 5 3 ,c 10 3 .
归纳 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关系和第三边的长求未知两 边时,要运用方程思想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 程求解.
a
b
c
证明:
S梯形
1 (a 2
b)(a
b),
S梯形
1 2
ab
1 2
ab
1 43; b2 = c2.
b
归纳总结
勾股定理
ac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 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b 在我国又称商高定理,在外国则叫毕达哥拉斯定理, 或百牛定理.
公式变形: a c2 - b2 ,
【变式题2】 在Rt△ABC中,AB=4,AC=3,求BC的长.
解:本题斜边不确定,需分类讨论:
当AB为斜边时,如图,BC 42 32 7;
当BC为斜边时,如图,BC 42 32 5.
B B
4
3
C 图 A
4
A
3
图
C
归纳 当直角三角形中所给的两条边没有指明是斜边或 直角边时,其中一较长边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 边,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进行分类讨论,否则容易丢解.
AC2+ 1
4
BC2.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 2
AB2= 9 .
2
学习目标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一 些文化历史背景,会用面积法来证明勾股定理,体 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
2.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
导入新课
情景引入 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着“人”呢?为了探寻这一点,世 界上许多科学家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 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
AB C
一直角边2 + 另一直角边2 = 斜边2
问题3 在网格中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以它的三边为 边长的三个正方形A、B、C 是否也有类似的面积关 系?观察下边两幅图(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
C A
B
C A
B
这两幅图中A,B的 面积都好求,该 怎样求C的面积呢?
方法1:补形法(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补成各边 都在网格线上的正方形):
C A
B
C A
B
左图: 右图:
SC
55
4
1 2
2 3
13
SC
7
7
4
1 2
4
3
25
方法2:分割法(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分割成易 求出面积的三角形和四边形):
C A
B
C A
B
左图:
SC
4
1 2
2 3
11 13
右图:
SC
4
1 2
4 3
11
25
你还有其他 办法求C的 面积吗?
能力提升: 7.如图,以Rt△ABC的三边长为斜边分别向外作等腰直
角三角形.若斜边AB=3,求△ABE及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AE=BE,
∴S△ABE=
1 2
AE·BE=
1 2
AE2.
又∵AE2+BE2=AB2,
∴2AE2=AB2,
∴S△ABE=
1 4
AB2=
9 4
;
同理可得S△AHC+S△BCF= 1 又∵AC2+BC2=AB2, 4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cm2).
6.如图,在△ABC中,AD⊥BC,∠B=45°,∠C=30°, AD=1,求△ABC的周长.
解:∵AD⊥BC,∴∠ADB=∠ADC=90°. 在Rt△ADB中,∵∠B+∠BAD=90°,∠B=45°, ∴∠B=∠BAD=45°, ∴BD=AD=1,∴AB= 2 . 在Rt△ADC中,∵∠C=30°, ∴AC=2AD=2, ∴CD= 3 ,∴BC=BD+CD=1+ 3 , ∴△ABC的周长=AB+AC+BC= 2 3 3 .
c2 4 1 ab b a2 a2 b2.
2
“赵爽弦图”表现了我国古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 明才智,它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因为,这个图案被 选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的会徽.
证法2 毕达哥拉斯证法,请先用手中的四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按图示进行拼图,然后分析其面积关系 后证明吧.
.
4.若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长是5和7,则第三边长
的平方为__7_4_或__2_4__.
5.求斜边长17 cm、一条直角边长15 cm的直角三 角形的面积.
解:设另一条直角边长是x cm. 由勾股定理得152+ x2 =172, 即x2=172-152=289–225=64, ∴ x=±8(负值舍去), ∴另一直角边长为8 cm,
b c2 - a2 ,
a、b、c为正数
c a2 b2
小贴士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 称为“勾”,下半部分称为“股”.我国古代学者把直 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 称为“股”,斜边称为“弦”.
勾
股
勾2+股2=弦2
二 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