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总结
药理期末总结
药理期末总结药理学是药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过程以及药理学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关系。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通过系统地学习了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深入了解了不同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此总结中,我将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药物的分类药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比如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按照药物的作用部位和靶点分类等。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如酸类药物、碱类药物、酯类药物、胺类药物等。
不同类别的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药理效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有着不同的用途。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特定分子相互作用,使其发挥药理效应的过程。
药物与生物体内的靶分子结合,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效应。
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有:激动剂药物与靶受体结合,增加相应的生理活性;拮抗剂药物与靶受体结合,阻止生理活性的发生;酶抑制剂通过与特定酶结合,抑制其催化活性等。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药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药物的药理效应和副作用。
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是药物不断从体内释放出来的过程,也是判断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程的重要因素。
药物代谢的主要地点是肝脏,通过化学反应使药物转化为更易排泄的代谢物。
而药物的排泄是指将代谢后的药物或其代谢物从体内排出,主要通过肾脏的排泄作用完成。
了解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避免药物的积蓄和毒性反应。
四、药物的临床应用药物的临床应用是指将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过程。
临床应用涉及到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用法等方面的问题。
合理的药物选择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需要来确定的。
药物的剂量和用法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来确定的。
在临床应用药物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
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机制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进行。
药物的口服吸收可以经过胃肠道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运输、膜通透、吞咽等方式进行。
而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也各有其特殊的吸收机制。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吸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患者自身因素等。
其中,肠道黏膜、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健康状态对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大。
3. 药物吸收的应用药物的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吸收特点来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机制药物分布到组织器官内,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进行。
在血液循环中,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的间质空间向组织器官内分布,靶向组织也可能受到药物蛋白的结合影响。
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组织器官的灌注情况、蛋白结合状态等。
不同性质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率也会有所不同。
3. 药物分布的应用分布机制对于药物在体内的血浆浓度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来合理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在靶组织器官内的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等器官进行代谢,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在肝脏内,药物可以通过氧化、还原、羟基化、脱甲基化等酶系统进行代谢。
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主要包括肝脏功能状态、药物的结构特点、酶系统活性状态等。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肝脏的酶系统来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3. 药物代谢的应用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代谢特点来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1. 药物的排泄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方式进行排泄。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受体的作用和药物与受体的结合等。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通常包括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皮肤给药等。
吸收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特性,给药途径,患者的生理状态等。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通常包括在血浆、组织和细胞内的分布。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通常包括药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反应。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通常包括尿排泄、粪便排泄、呼吸排泄等。
药物对受体的作用是指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受体通常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在受体与药物结合后,会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从而产生药理学效应。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具有选择性和亲和性的,这也是药物选择性作用的基础。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药物与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位点,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可逆性的,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饱和性的等。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与药理学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来说,药物剂量越大,药理学效应就越明显,但也存在一个最大效应值,当达到这个值之后,再增加剂量也不能增加效应。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通常可以用剂量-反应曲线来描述,常见的曲线模型有S形曲线和双S形曲线等。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药物应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通常来说,药物的毒性效应是剂量依赖性的,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越大,产生的毒性效应就越明显。
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是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药代动力学通常包括药物的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等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药物安全性和毒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和吸入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用药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
而皮肤吸收是一种局部给药的途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中。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快速达到药效的方法。
吸入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扩散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管灌注率等。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以局部作用也可以全身作用,这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分布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
药物经过代谢后往往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种类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毒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和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胆道、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会发生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例如清除率、半衰期等。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还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
药物有着多种作用机制,例如激动、抑制、拮抗等。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1.被动转运:是指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从高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2.滤过:是指水溶液的极性和非极性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而进行的跨膜转运,又称水溶液扩散。
3.简单扩散:是指脂溶性药物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又称脂溶性扩散。
4.转运载体:是指转运体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内源性物质结合后,发生构型改变,在细胞膜的另一侧将结合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释出。
5.主动转运:指药物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跨膜转运。
6.易化扩散:指药物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7.胞饮:又称吞饮或入胞,是指某些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内陷形成吞饮小泡而进入细胞内。
8.胞吐:又称胞裂外排出或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外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9.吸收: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坏的过程。
10.分布:是指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坏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11.代谢:是指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又称生物转化12.排泄:是指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体内消除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一级消除动力学:是指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4.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15.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16.药物消除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7.清除率: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引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药理学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安全性与疗效关系的学科。
药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安全性,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各章节进行重点总结。
一、药物吸收与分布:药物吸收主要发生在口服给药、静脉给药和肌肉注射等途径下。
药物吸收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溶解性、药物结构、给药途径等。
药物吸收后,会经过肝脏代谢,一部分药物会被降解,另一部分经过肝门静脉进入全身循环。
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受到体液和组织特性的影响,同时还存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影响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胎儿体内的分布。
二、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代谢发生在肝脏中,通过细胞内的酶系统将药物转化为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具有特定酶活性的变异亚型,导致药物代谢速度不同。
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药物被从血液中经过肾单位滤过,随后分泌到尿液中,同时还可以通过胆汁排泄、肺泌药和乳汁排泄等途径。
三、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有多种类型,包括激动性作用、抑制性作用和竞争性拮抗等。
例如,激动剂通过与受体结合产生药理效应,而拮抗剂则通过与受体结合阻断其他药物或内源性物质的作用。
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研究其效应分子和信号通路,以及影响药物吸收、分布和代谢的因素。
四、药物药理学作用: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发生的作用,可以是治疗效果也可以是不良反应。
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由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产生的,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或抑制特定信号通路,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通常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不同药物和剂量会产生不同的药理学效应。
五、药物安全性与疗效关系: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药物安全性主要包括药物的毒性、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药物疗效关系是指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剂量的关系,常通过临床试验进行评价,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1.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诱发加重感染:抑制免疫消化系统并发症心血管系统高血压骨质疏松、糖尿病、癫痫禁用(2)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反跳现象隔日疗法的用法和优点用法:早晨、隔日、一次给药,每天只给一次,构成一次高峰8产生一次抑制优点:减少对肾上腺皮质的抑制作用2.口服降糖药物分类磺酰脲类:格列苯脲双胍类: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曲格列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3.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核酸和叶酸的代谢4.耐药机制1)产生灭活酶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3)改变外膜的通透性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5.四代头孢的作用比较6.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1)耳毒性:前庭神经:头晕、视力减退、眩晕、共济失调耳蜗听神经:耳鸣、听力减退、永久性耳聋(2)肾毒性:蛋白尿,管型尿、血尿,氮质血症、肾功能降低,避免与肾毒性药物合用。
(3)神经肌肉麻痹作用,避免与肌松剂合用,一旦中毒,可使用肌松剂新斯的明、钙剂解毒。
(4)过敏反应:链霉素仅次于青霉素7.复方新诺明:5:1(1)作用环节相似,双重阻断四氢叶酸的合成(2)扩大抗菌谱减少耐药株的产生,延缓耐药性,(3)药代学参数相近(4)协同作用减少不良反应8.消化系统药物抗酸药H2受体阻断药抑制胃酸分泌药H+K+ATP酶抑制药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的药物M胆碱受体阻断药抗幽门螺杆菌药胃泌素受体阻断药9.平喘药分类一、抗炎性平喘药(一)糖皮质激素二、支气管扩张药(一)肾上腺受体激动药(二)茶碱类(三)M受体阻断药三、抗过敏平喘药(一)肥大细胞膜稳定药(二)H1受体阻断药(三)抗白三烯药物10.肝素(体内体外)抗凝机制: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加其活性。
临床应用:治疗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栓塞性疾病。
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用于体外抗凝如心血管手术、心导管检查和血液透析时防止血栓形成。
药理重点总结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动学):药理学中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药理学中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3.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4.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须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5.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6.再分布(redistribution):指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少的组织转移。
7.代谢(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代谢。
8.排泄: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体内消除的重要组成部分。
9.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恒比消除:在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0.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恒量消除: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体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11.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率。
12.消除率(clearance,CL):指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抗体清除,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一、药物的分类:1.根据作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等2.根据作用性质:促进剂、抑制剂、舒张剂、收缩剂等3.根据化学结构: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细胞毒药物等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受体结合:激动剂和拮抗剂通过与受体结合来调控生理功能2.酶作用:酶制剂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酶发挥作用3.通道调节:离子通道药物通过调控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4.细胞膜效应:膜稳定药物通过影响细胞膜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干预生理功能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1.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经过代谢而达到活性或失活状态2.肾脏排泄: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3.其他排泄途径:肠道、肺泌物等也是药物排泄途径四、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理作用之外的有害效应,如过敏反应、药物中毒等2.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增强或减弱其疗效,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五、个体差异对药物反应的影响:1. 遗传因素:基因型差异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差异,从而影响对药物的反应2. 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对药物的代谢、排泄也有影响3. 疾病状态:疾病、器官功能损害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药物用途:治疗、预防、诊断等2. 药物的用量、用法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用药规范和给药途径3.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性:有些药物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七、未来药理学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药物治疗:结合基因组学和药代动力学,实现对不同个体的个体化治疗2. 药物新疗法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RNA干预等3. 药物安全性评价:加强对新药物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和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总的来说,药理学作为临床医学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用药以及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药理学学期期末总结怎么写
药理学学期期末总结怎么写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学科,是现代医学和药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本学期的药理学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药物的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复习所学知识,现进行本学期药理学的综合总结。
一、药物的来源和分类药物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品。
药物可以来源于天然物质,如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可以是合成的化学物质。
根据其起源和性质,药物可以分为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
化学药物是以化学合成为主要手段制备的,常见的化学药物包括抗生素、激素等;生物药物则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如重组蛋白、抗体等。
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疗效。
药物的吸收通常发生在消化道,可以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分泌等方式实现。
药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物膜的渗透性、血流量和靶器官的亲和性等。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通过酶系统将药物转化为活性代谢物或无活性代谢物。
药物的排泄则通过肾脏、肝脏、肺和肠道等途径完成。
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对于合理应用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靶点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来发挥生物效应。
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与受体的结合、酶的抑制、离子通道的调节等。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一般遵循配体-受体理论,通过结合激活或抑制受体,改变靶细胞中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的活性。
药物的酶抑制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可逆性抑制来发挥作用。
药物的离子通道调节主要通过调节离子通道开放和关闭来改变靶细胞膜的电位和功能。
四、药物的药理效应药物的药理效应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引起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药物的药理效应可以分为治疗效应、副作用和毒性作用。
治疗效应是药物期望产生的治疗效果,如抗生素用于杀灭细菌、降压药用于降低血压等。
副作用是指药物产生的非预期的药理效应,如抗生素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衡、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等。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1.请用现代医学语言说明四气的的基本作用(并举例说明)问答题中药四气(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根据药性,中药分为寒凉药和温热药两大类。
四气对机体的影响具体如下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天麻有镇静作用;地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部分温热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麻黄兴奋中枢;人参增加中枢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B.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例知母,增加M受体合成;降低交感神经的功能:使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使机体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
部分温热药提高交感神经的功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例麻黄兴奋α受体,升高血压;黄芪增加β受体等。
C.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部分温热药提高内分泌系统的功能,①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例人参.等)②增强甲状腺功能.(例附子等);③增强性腺功能,(例冬虫夏草、淫羊藿等)。
部分寒凉药抑制内分泌功能。
例:龟板等。
D.对基础代谢的影响部分寒凉药降低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知母抑制机体代谢,使机体产热减少,解除低热部分温热药提高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附子提高机体的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加,解决怕冷E.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金银花、黄芩、黄连、柴胡等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
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2.人参问答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①增强学习记忆功能: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b1和Rg1.作用机制是:A.保护神经细胞,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和坏死。
B.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
C.促进脑内RNA和蛋白质合成D.促进脑内神经递质Ach的合成和释放,增加脑内M受体数目,提高脑内DA和NA的含量。
E.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增加脑重量及大脑皮层厚度,增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提高突触效能和结构的可塑性。
②中枢神经功能双向调节: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通过调节,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得到平衡。
药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范畴。
抗微生物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化学治疗: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谱: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
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
PAE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1、*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原理及解救措施原则。
中毒的原理:有机磷酸酯类+AChE——磷酰化AChE ---中毒时间过长——酶老化——递质Ach被AChE水解的量减少——突触间隙ACh 堆积——中毒症状。
专业护理药理知识点总结
专业护理药理知识点总结1. 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用途等多种分类方法进行归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肿瘤化疗药物、心血管药物等。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起效的方式,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起到杀菌作用,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来发挥抗病毒作用。
2.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可以分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阶段。
吸收是指药物经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成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排泄是指药物通过尿液、粪便、汗液等途径排出体外。
3. 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药物的剂量是指每次使用的药物量,通常以毫克(mg)或克(g)为单位。
药物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药物含量,通常以毫克/升(mg/L)或克/升(g/L)为单位。
合理的药物剂量和浓度能够确保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效果,并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
4.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中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的生理或心理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等。
药物的中毒是指因药物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中毒表现,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5.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药效增强、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等情况。
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与酒精的相互作用等。
6. 药物治疗原则药物治疗的原则包括个体化治疗、治疗整体而不是治疗症状、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和调整等。
在护理实践中,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对治疗过程进行监测和调整,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7. 药物管理药物管理是护士的重要工作之一,包括医嘱的合理解读、药物的正确配制和给药方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中毒的处理等。
护士在进行药物管理时应严格遵循医嘱规定,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药 理 学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第一章】1、药物:【概念】即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某些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
【第二章】1、选择性和二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属性。
任何药物都有二重性。
2、效能:指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此时已达到最大有效量,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
3、半数致死量LD50:能杀死一半试验总体之有害物质、有毒物质或游离辐射的剂量。
4、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
5、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时机损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
6、继发反应:是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又称为治疗矛盾。
7、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的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含量少,1mg/10fmol)8、激动药:又称兴奋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9、拮抗药:又称阻滞药,只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拮抗药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10、首过消除: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舌下给药,直肠给药没有)11、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①血浆蛋白结合率;②体内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③体液PH值;④局部器官的血流量;⑤药物与某些器官的亲和力。
12、影响药物效应的生理因素:①年龄;②性别;③个体差异;④种族;⑤精神因素。
【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药理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促进腺体分泌。
3、兴奋平滑肌。
【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应用:1、重症肌无力2、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肌松药过量的解救。
【有机磷中毒的解救方法】轻中度中毒可用阿托品,中度及重度中毒时,阿托品常与胆碱酯酶复活药合用,以彻底消除病因与症状。
【M胆碱受体阻滞药】阿托品药理作用:1、松驰平滑肌2、抑制腺体分泌3、眼: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4、心血管系统:兴奋心脏,扩张小血管5、兴奋中枢阿托品临床应用:1、内脏绞痛2、腺体分泌过多3、眼科: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配镜4、抗体克5、抗缓慢性心率失常6、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α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药理作用:1、收缩血管(除冠状动脉外,几乎所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均出现强烈收缩作用)2、兴奋心脏3、升高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都升高)4、大剂量时血糖升高,增加孕妇子宫收缩频率。
中职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职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 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
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直肠给药等。
药物的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本身的性质、给药部位的血流情况、以及药物与食物相互作用等。
2. 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液循环情况、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组织和器官的药物亲和性等因素的影响。
3. 药物的代谢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作用而失去药理活性的过程。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转化成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有时比原药物更容易排泄。
4. 药物的排泄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排泄途径包括肾脏排泄、肠道排泄、呼吸道排泄和皮肤排泄等。
药物的排泄受到肾功能、肝功能、以及药物本身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 药物的作用方式药物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或功能,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药物的作用方式包括激动效应、拮抗效应、替代效应等。
2. 药物的作用靶点药物可通过与生物体内的特定受体、酶或其他分子结合,从而发挥作用。
例如,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受体的作用而产生降血压的效果。
3. 药物的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强度、作用时效以及作用持续时间等特性。
通过药效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从而合理应用药物。
三、常见药物的药理作用1. 抗生素抗生素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疾病。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不同类型的细菌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药效。
2. 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能够缓解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3. 抗病毒药抗病毒药能够抑制或杀灭病毒的生长繁殖,从而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疾病。
不同种类的抗病毒药对不同类型的病毒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药效。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问题回答:第一章总论基础知识1、药物运转的基本规律:方式:①被动转运:指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简单扩散是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
(影响药物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有:药物分子量的大小、脂溶性高低和极性大小。
pH值对弱酸(碱)性药物转运的影响(弱酸性药物喜欢碱性环境,反之亦然)。
)②主动转运:指药物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换、排泄2、首关消除:指药物经过肠粘膜及肝脏时被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无首关消除。
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点:①两者结合具有可逆性和饱和性,其在血液中维持结合与游离的动态平衡;②结合后分子变大,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而暂时“储存”在血液中,不能到达靶位发生作用;③结合具有非特异性,而可供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及结合位点有限,多个物质可能竞争结合同一蛋白或相同位点而发生置换现象。
4、肝微粒体酶:肝微粒体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中,是一个酶系统。
可催化数百种药物的氧化过程,又名单加氧酶。
特点是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和活性可受药物影响5、酶诱导和抑制: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或减弱,增强的为酶诱导剂,减弱的为酶抑制剂。
酶诱导可引起合成的底物代谢速率加快,血药浓度下降,因此药理作用减弱。
6、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体内药物浓度比值恒定,也称恒比消除。
其药—时曲线在坐标图上为曲线,但在半对数坐标图上为直线,也称线性动力学过程。
7、零级消除动力学:特点: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不论血药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在半对数坐标图上药—时曲线下降部分呈曲线,又称非线性动力学。
半衰期不稳定,与给药剂量或血药浓度有关。
8、药物消除动力学的重要参数(1)药物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其可以确定给药间隔时间,通常间隔一个t1/2。
药理课期末总结
药理课期末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主要研究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本学期的药理学课程,主要涉及药物的分类、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知识,以及药物的靶点、作用机制等药效学知识。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药理学对于现代医学的重要性,并对于理解药物治疗的原理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学习药理学中所总结的几个重点。
第一,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药物按照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激动剂、拮抗剂、酶抑制剂、酶诱导剂等不同类型。
激动剂可以增强人体某些器官的功能,而拮抗剂则可以抑制某些药物或内源性物质的作用。
此外,药物的作用机制也与药物在体内的靶点有关,如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一些常见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对药物的了解,可以更好地预测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效果。
第二,药代动力学的知识。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通过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去向和速度,从而明确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等因素的重要性。
此外,药代动力学的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和药物的副作用,从而合理应用药物。
第三,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所有的药物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在药物治疗中必须注意合理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是可预测的,如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胃肠道反应;而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预测的,如过敏反应。
通过学习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我们可以对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风险评估,并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四,临床应用和合理用药。
药理学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在临床应用中,药物的选择、给药途径、剂量、频率等因素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特点来确定。
合理用药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理学知识点大总结
药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药理学的研究对象:药物和机体。
药理学研究内容: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第二章药效学一、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二、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包括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防治作用,即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根据治疗目的,又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作用无关,并给人体带来不适或危害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如阿托品治疗胃肠绞痛引起的口干。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可以避免。
如链霉素的耳毒性。
3、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导致的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4、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巴比妥类的宿醉现象。
5、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又称反跳反应。
如普萘洛尔、糖皮质激素。
6、特异质反应:只跟遗传基因有关。
如蚕豆病。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受体:存在于生物膜上,能与配体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特定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大分子。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分内源性和外源性。
亲和力: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能够激动受体的能力。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三章药动学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二、跨膜转运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为简单扩散。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三、体内过程(一)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吸收越快,显效越快;吸收越多,药效越强。
主要影响因素--给药途径。
11.口服给药最常用,但存在首关消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序言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及规律的学科。
2、药理学研究内容: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1、ADME: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
1、跨膜转运方式:①被动转运:简单扩散(脂溶扩散、水溶扩散)、易化扩散;②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③膜动转运:胞饮、胞吐。
2、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①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②给药途径:除静脉给药外,其它给药途径都有吸收过程,不同给药途径吸收速率的一般规律为:气雾吸入>腹腔注射>舌下给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
(口服给药,吸收部位为胃肠道,会有首过效应,用舌下给药的方式适合经胃肠吸收时易被破坏或首过效应明显的药物)首过效应or首过消除: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③制剂因素:溶液剂、乳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缓释剂、控释剂。
4、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①血浆蛋白结合率(只有非结合型的游离药物才能透过生物膜转运到各组织器官发挥作)②细胞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③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酸遇酸、碱遇碱,难解离,脂溶性高,易转移;酸遇碱,碱遇酸,易解离,脂溶性低,难转移。
④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⑤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5、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代谢部位主要为肝脏。
6、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CYP)存在于肝细胞内置网上,可促进数百种药物的代谢。
7、酶的诱导:某些化学物质能提高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代谢的速率;酶的诱导作用可产生两种临床后果:使治疗效果减弱or增强。
酶的抑制:某些化学物质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减慢代谢的速率;酶的抑制作用可产生两种临床后果:使治疗效果减弱or增强。
8、消除: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消除器官被排除体外的过程,消除主要器官为肾脏。
9、肾消除:肾小球滤过(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分泌主要在近端肾小管细胞进行,重吸收在远端肾小管进行);肾小管重吸收(主动重吸收在近曲小管,被动重吸收在远曲小管)10、水溶性药物难于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类脂质膜,易从尿中排出,而亲脂性分子易被重吸收。
酸化尿液,弱碱性药物在肾小管中大部分解离,重吸收少,消除增加。
临床上改变尿液pH值是解救药物中毒的有效措施:酸化用:碱化用:NaHCO311、肝肠循环: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可从粪便排出体外,但也有药物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
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12、一级动力学过程(一级速率过程、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dC/dt)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13、零级动力学过程(零级速率过程、恒量消除):药物自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14、米-曼氏速率过程:是一级动力学与零级动力学互相移行的过程。
15、半衰期:通常是指血浆消除t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16、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第三章受体理论与药物效应动力学1、不良反应:在治疗剂量下,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可能产生一些其他的作用,大都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称为不良反应。
2、不良反应的类型:副作用: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毒性反应:在用药剂量较大和(或)用药时间过长情况下发生的机体组织、器官以器质性损伤为主的严重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药物(有时可能是杂质)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但仍存留的生物效应;致畸作用: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发生畸胎(致畸、致癌、致突变)。
3、药物作用机制——受体机制受体:能够与药物结合产生相互作用,发动细胞反应的大分子或大分子复合物;受体特征:特异性、高亲和力、饱和性、可逆性4、激动剂:激动剂与受体既有高亲和力,也有高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Emax),也称为完全激动剂。
(α=1内在活性)5、部分激动剂:(0<α<1)6、拮抗剂:一种配体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引起生物学效应,但阻断该受体激动剂介导的作用。
(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α=0)竞争性拮抗剂:药物与受体有亲和力但不产生受体激动效应,可以阻止激动剂与该受体的结合;非竞争性拮抗剂:结合到受体蛋白上与激动剂结合位点不同的部位,阻止激动剂引起受体激动的药物;不可逆性拮抗剂:药物与受体形成共价键或结合异常紧密,以至于激动剂无法与受体结合7、量反应:用数量表示药物的反应。
8、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数值越小强度越大。
9、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有时称最大效能。
10、效价强度:药物达到等效强度时所需要的计量。
11、质反应:指的是观察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结果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表示的反应(药物反应发生性质变化)。
12、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该值越大,则安全性越高。
第五章胆碱能系统激动药和阻断药1、M胆碱受体激动剂——胆碱脂类(卡巴胆碱)、拟胆碱生物碱类(毛果芸香碱)毛果芸香碱or匹鲁卡品药理作用:(1)眼: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近视);(2)腺体分泌增加;(3)兴奋平滑肌。
临床应用:青光眼、虹膜炎2、M胆碱受体阻断药——非选择性(哌仑西平)、选择性(阿托品)阿托品药理作用:(1)心脏作用:①心率:治疗剂量时使心率短暂轻度减慢;较大剂量时使心率加快;②房室传导加快;(2)血管作用:治疗量无明显影响;较大剂量时使皮肤血管舒张,抗休克;(3)平滑肌作用:松弛多种平滑肌,对痉挛的平滑肌松弛作用较显著。
强度比较,胃肠>膀胱>胆管、输尿管、支气管;(4)眼睛作用: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远视);(5)腺体作用:抑制腺体分泌,唾液腺、汗腺>呼吸道腺、泪腺>胃腺;(6)中枢神经系统(CNS)作用:大剂量可以兴奋中枢神经。
临床应用:(1)缓解内脏绞痛(2)眼科:1)虹膜睫状体炎2)验光、检查眼底(3)抑制腺体分泌:1)全身麻醉前给药2)严重盗汗的流涎症(4)抗心律失常;(5)抗休克;(6)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解救。
不良反应:(1)小剂量(0.5mg):心率轻度减慢,略有口干、少汗;(2)较大剂量(1.0~2.0mg):口渴、心率加快、瞳孔扩大、调节麻痹、视近物略模糊;(3)中毒剂量(5.0~10mg)除上述症状加重外,还能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4)严重中毒:由兴奋转入抑制,出现昏迷甚至延髓麻痹等。
3、比较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对眼的作用和用途阿托品作用:1)散瞳:阻断虹膜括约肌M受体.2)升高眼内压:散瞳使前房角变窄,阻碍房水回流.3)调节麻痹:以致视近物模糊,视远物清楚用途:虹膜睫状体炎;散瞳检查眼底;验光配镜.毛果芸香碱作用:1)缩瞳:激动虹膜括约肌M受体。
2)降低眼内压:促进房水回流3)调节痉挛:以致近视物清楚,视远物模糊,用途: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4、抗胆碱酯酶药——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新斯的明药理作用:对骨骼肌及胃肠平滑肌兴奋作用较强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2)腹气胀和尿潴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非除极化型(竞争性)肌松药和阿托品中毒的解救。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症状:急性中毒:轻度以M样症状为主,中度者可同时出现M样和N样症状,严重者除M样和N样症状外,还有显著的CNS症状。
(1)M样症状:(用阿托品解)瞳孔缩小、消化系统、腺体分泌、呼吸困难、小便失禁、心血管系统症状;(2)N样症状:(用解磷定解)血压生高、肌束颤动(3)CNS症状:(用解磷定解)5、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氯解磷定第六章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1、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AD)、多巴胺(DA)、麻黄碱肾上腺素:药理作用:(1)心脏:兴奋激动β1,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兴奋性加强;(2)血管:激动血管上的α受体可产生缩血管作用,激动血管上的β受体舒血管;收缩:皮肤、黏膜血管,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支气管黏膜血管,脑血管(弱);舒张:骨骼肌和冠状血管;(3)血压:双向反应: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而后出现微弱的降压反应;(4)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临床应用:(1)心脏骤停;(2)过敏性休克:(原理)肾上腺素通过激动α受体,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压,并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通过激动β受体,改善心功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抑制过敏物质释放,扩张冠状动脉,可迅速缓解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是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
(3)支气管哮喘;(4)局部止血;(5)减少局麻药的吸收;(6)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血清病;(7)治疗青光眼。
多巴胺:其受体分布于肾脏、肠系膜系统;麻黄碱:中枢兴奋作用较显著。
2、α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NA)药理作用:(1)收缩血管;(2)心肌收缩力加强,传导加速,心肌耗氧量增加,心率减慢;(3)血压升高。
不良反应:(1)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2)急性肾功能衰竭;(3)停药后的血压下降。
3、β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ISO):用于支气管哮喘4、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临床应用:(1)治疗外周血管痉挛疾病:雷诺病,血管闭塞性脉管炎;(2)NA滴注外漏,防止阻止缺血性坏死;(3)嗜铬细胞瘤;(4)高血压;(5)抗休克;(6)抗心力衰竭。
5、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心得安)药理作用:(1)β受体阻断作用:1)心血管系统: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房室传导减慢、血管收2)支气管平滑肌:收缩3)代谢:抑制脂肪、糖原分解4)肾素:抑制肾素释放(2)内在拟交感活性:(ISA)防止阻断作用过强,部分激动β受体(3)膜稳定作用:阻滞钠离子通道,阻滞冲动传导。
临床作用:(1)抗心律失常;(2)治疗心绞痛和心肌梗死;(3)抗高血压;(4)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