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_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哪些属于生态系统的特征
哪些属于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的六大特征包括组成特征、开放特征、时间特征、功能特征、空间特征和可持续性特征。
(1)组成特征
生态系统包括有生命成分和无生命成分(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根本标志。
(2)开放特征
各类生态系统都是不同程度的开放系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输入能量和物质,经过系统内的加工、转换再向环境输出。
(3)时间特征
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随着时间推移而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
生态系统也表现出这种明显的时间特点,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规律。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随着生态系统的发育呈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
(4)功能特征
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其功能特征主要体现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空间特征
生态系统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是生物体与环境在特定空间的组成,从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
(6)可持续性特征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转变思想,对生态系统加强管理,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全面发展。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课件
食物链
• 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
节肢动物
21
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70页
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6
222
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70页
寄生食物链
• 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 • 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
物、细菌和病毒 • 后者与前者是寄生关系
• 哺乳动物或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TC-1.5 C-11
D-5
H-37
P-809
能量金字塔
kcal.m2.y-1 TC -21
C- 383 H-3368
P-20810
D-5060
449
第四十九页,本课件共有70页
数量金字塔与生物量金字塔
TC-1
9 ×104 C
数量锥体 1/1000m2
H-2×105
P-1.5×106
夏季草原
TC-2
南极海洋浮游食物网
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70页
狼、狐、 雪鸮、贼鸥、隼
雀鹬 类
昆虫
麝牛、驯鹿 、雪兔
旅鼠、雷 鸟、雁
植被
食物关系 主线
能量关系
28
食物链的特点
• 陆地和浅水生态系统中,能流是以碎屑食物链为主。 • 陆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只有很少一部分通
向捕食食物链。
• 只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食物链才会成为能
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70页
11.1.3 生态系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英国学者坦斯利(Tansley)于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强调生物和环境的不可分割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为国际上生态学研究的焦点。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 生产者 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植物
蓝藻
硝化细菌
硫细菌
● 消费者 不能以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 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
消费者的种类: 食草动物(herbivores) 食肉动物(carnivores) 顶级食肉动物
● 分解者 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 为生产者能重复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能量。
真菌 蜣螂
秃鹫 蚯蚓
食物链和食物网
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 各营养级的消费者不能全部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 ◆ 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不是百分之百。 ◆ 各营养级的生物维持自特征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 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 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无机环境 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
● 生物群落 生产者(producer); 消费者(consumer); 分解者(decomposer)
生态系统的六大特征
生态系统的六大特征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自然单位。
它具有六大特征,分别是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弹性和边界。
一、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各个物种的相对丰度。
物种多样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一个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通常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强的生态功能。
二、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而食物链中的各个层次则通过捕食和被捕食来传递能量。
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
三、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在不同组分之间的流动和转化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这些循环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相互作用,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得以循环再利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稳定性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指的是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对于外界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修复能力。
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
五、弹性弹性是生态系统适应环境变化和干扰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通过调整内部结构和功能来适应外界的变化,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弹性越高,生态系统越能够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和干扰。
六、边界生态系统具有明确的边界,即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界限和联系。
生态系统的边界可以是地理上的界限,也可以是生物学上的界限。
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界交流和物质交换对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都非常重要。
生态系统具有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弹性和边界等六大特征。
这些特征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
了解和研究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生态系统,推动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六大特征
生态系统的六大特征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
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过程的基本单位,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1. 结构复杂性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由多个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同时,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等,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对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不断循环利用的。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这些有机物质被其他生物摄取和分解,最终又转化为无机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再次被植物吸收利用。
这种物质循环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一定的方向进行流动。
光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能量的流动是有损失的,每一级食物链的能量转化效率都不高,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总量逐级减少。
4. 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比如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会通过调整生物群落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式来恢复平衡。
5. 多样性生态系统中存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遗传多样性指的是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生态系统多样性则包括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比如森林、湿地、草原等。
6. 演替过程生态系统经历着不断的演替过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最初的生态系统可能只有少数几种生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逐渐演化并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形成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复杂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自我调节能力、多样性和演替过程等六大特征。
生态系统的五大特征
生态系统的五大特征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其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由多种生物组成,其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关系。
2.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摄食、代谢等活动消耗能量,同时也会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等途径获取能量。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链。
3.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摄食、排泄等活动,将物质带入生态系统中,这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被循环利用,形成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链。
4.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非生物因素和物理量等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5. 生态系统演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生态关系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形成生态系统的演化。
演化是生态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也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体现。
以上是生态系统的五大特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
了解生态系统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生态系统一般特征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主要内容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基本概念
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 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净初级生产量(NP): NP = GP – R 总初级生产量(R): GP = NP + R
51
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根泉(root spring)是一个小的浅水泉.直径2m,水深10-20 cm。 John Teal曾研究过这个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经过计算他发现: 在平均1.28x107J/(m2·a)的能量总输入中,靠光合作用固定的只 有2.96x106J,其余的9.83x106J都是从陆地输入的植物残屑(即各种 陆生值物残体)。 在总计1.28x107J/(m2·a)的能量输入中,以残屑为食的植食动物 大约要吃掉9.62x106J /(m2·a)(占能量总输入的75%),其余的则沉 积在根泉泉底。
植物-固定的日光能 分解者-细胞外产物的吸收 呼吸量(R):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 消耗的全部能量。 生产量(P):生物在呼吸消耗后净剩的同化能量值 它以有机物质的形式累积在生物体内 或生态系统中。
生态效率—营养级之间
消费效率= n+1营养级的消费能量/ 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即 Ce = In+1 / Pn;
P=R*C*3.7/k P-----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 R-----相对光合率 C-----水中的叶绿素含量 k------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
3 淡水生态系统:营养物质(N、P)、光、 食草动物的捕食
初级生产—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三、消费者 是针对生产者而言的,即它们不能从无
机物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
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因此属于异养生物。 消费者按其营养方式上的不同又可分为: (1)食草动物 (2)食肉动物 (3)大型食肉动物或顶极食肉动物
四、分解者 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的 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 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正好与生产 者相反。 地球上生态系统虽然有很多类型,但通 过上面对池塘和草地生态系统的比较,可以 看到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如下图可代表生 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性模型,模型包括三个亚 系统,即生产者亚系统、消费者亚系统和分 解者亚系统。图中还表示了系统组成成分间 的主要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1.形态结构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 间位置、种的时间变化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 态结构(水平结构、层次结构、多维结构)。
2.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 养关系,构成了营养结构。营养结构的模式可 用下图表示:
第三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所固
定的能量和物质,
根据林德曼测量结果,这个比值大约为1/10, 曾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学定律。在其他不同 的生态系统中,高则可达30%,低则可能只有1%或 更低。
第六节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自然生态系统几乎都属于开放系统,只有 人工建立的、完全封闭的宇宙舱生态系统才可 归属于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下图(a)]必须依 赖于外界环境的输入,如果输入一旦停止,系 统也就失去了功能。开放系统如果具有调节其 功能的反馈机制,该系统就成为控制系统 [下 图(b)]。所谓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 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一个系统,如故其状 态能够决定输入,就说明它有反馈机制的存在。 下图(b)就是(a)加进了反馈环以后变成了可控 制系统[图(c)]。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整体。
它的基本特征包括:
1.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内包含多种物种,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2.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内的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作用,不断传递和转化能量,形成物质循环。
3.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不断地吸收、消耗和释放物质,包括水、碳、氧、氮、磷等元素。
这些物质通过生物体内外的转化和流动,完成物质循环。
4. 动态平衡:生态系统内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平衡,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动态平衡。
5. 生态脆弱性:生态系统对外部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受到破坏,破坏的影响可能会扩散到整个生态系统中。
6. 可持续性: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和环境要能够长期相互适应,保持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 三 大功能。 4、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 生态系统是当代生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研究
5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 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 部的比值关系。
• 传递效率 能流过程中各个不同点上能量之比值,可以称为传 递效率。 • 摄食量(I): 表示一个生物所摄取的能量。对于植物来说, 它代表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日光能;对于动物来说,它代表动 物吃进的食物的能量。 • 同化量(A) :对于动物来说,它是消化后吸收的能量,对 分解者是指细胞外的吸收能量;对于植物来说,它是指在光 合作用中所固定的能量,常常以总初级生产量来表示。 • 呼吸量(R) :指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消耗 的全部能量。 • 生产量(P): 指生物在呼吸消耗后净剩的同化能量值,它以 有机物质的形式累积在生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对于植物来 说,它是净初级生产量。对于动物来说,它是同化量扣除呼 吸量以后的净剩的能量值 。
•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 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雷击火烧、人类修建大 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质、喷洒大量农药、人为引入或消灭 某些生物等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 本身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 态危机。 •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 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 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 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以便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能基 本保持生物圈的稳定和平衡。
生态学:生态系统一般特征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主要内容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基本概念
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 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净初级生产量(NP): NP = GP – R 总初级生产量(R): GP = NP + R
生产量:每年每平米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干重或 每年每平米所固定的能量
生物量:在某一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寄存的 有机物质。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初级生产力分布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初级生产量变化
垂直变化:乔木层—灌木层—草被层逐渐增高 随群落演替而变化:早期低、中期高、顶级最小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生产效率
净初级生产力不是受光合作用固有的转化光能的能 力所限制,而是受其他生态因素限制
初级生产—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1. 陆地生态系统 光、CO2、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温 度是影响光合效率的主要因素,而食草动物的捕食减 少光合作用生物量。
初级生产—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2 水生生态系统:光
P=R*C*3.7/k P-----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 R-----相对光合率 C-----水中的叶绿素含量 k------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
3 淡水生态系统:营养物质(N、P)、光、 食草动物的捕食
初级生产—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 产量收割法
收获植物地上部分烘干至恒重,获得单位时间内的 净初级生产量
猎物种群生产量(886.4g)
未捕获(876.1g)
被捕获(10.3g)
被吃下(7.93g) C 未吃下(2.37g) 同化(7.3g) A 未同化(0.63g) FU
简述生态系统的特征
简述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系统。
它包含了生命的各种形式,包括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生态系统的一些特征: 1. 多样性:生态系统包含了大量的生物种类,这些生物种类具有不同的大小、形态、颜色、习性、行为等特征。
2. 互联性: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它们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是不断流动和循环的,这样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4. 开放性: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使得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
5. 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是一个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系统,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变化,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了无数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组成部分,而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网络。
了解生态系统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 1 -。
基础生态学10生态系统一般特征
第一节 参考文献
第一节 思考题--名词解释
从负反馈机制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试就生态系统中反馈机制的形成和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有哪些类型?各类型有何异同?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强。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什么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为什么说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简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论的意义。 简述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群。 谈谈你对生态平衡的看法?
生产者(绿色植物)
消费者 (动物)
还原者 (细菌、真菌)
放牧系统
净初级 生产
分解系统
死有机物
太阳辐射能
呼吸散失
呼吸散失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
能流
物流
环境 (土壤、空气、水)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1
3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①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 (生物群落)
三大功能群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空间结构
时间结构
营养结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哈!哈!
植物汁液
蝉 (初级消费者)
螳螂 (二级消费者)
黄雀 (三级消费者)
鹰 (四级消费者) (顶极食肉动物)
一个食物链的例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食物链(food chain)和营养级(trophic level):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地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阶层或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食物链的类型:根据食物链的起点不同,可将其分成两大类: 牧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又称捕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如绿色植物,草食动物、各级食肉动物。寄生食物链可以看作捕食食物链的一种特殊类型。 腐食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又称碎屑食物链,从死亡的有机体或腐屑开始。
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系统的六大特征包括组成特征、开放特征、时间特征、功能特征、空间特征和可持续性特征。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扩展资料
(1)组成特征
生态系统包括有生命成分和无生命成分(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根本标志。
(2)开放特征
各类生态系统都是不同程度的开放系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输入能量和物质,经过系统内的'加工、转换再向环境输出。
(3)时间特征
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随着时间推移而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
生态系统也表现出这种明显的时间特点,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规律。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随着生态系统的发育呈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
(4)功能特征
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其功能特征主要体现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空间特征
生态系统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是生物体与环境在特定空间的组成,从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
(6)可持续性特征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转变思想,对生态系统加强管理,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i 数量金字塔: 单位面积内生产者的个体数目为塔基, 以相同面积内各营养级位有机体数目构成塔 身及塔顶。一般每一个营养级所包括的有机 体数目,沿食物链向上递减。 缺点:有时植食动物比生产者数目多。 如昆虫和树木;个体大小差别很大;个体大 小有很大差别,只有个体数目多少来说明问 题有局限性。
能量金字塔表达营养结构最全面,确切
3、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
量度营养级位之间的转化效率。 (1)消费效率(利用效率)(consumption efficiency) 消费效率(Ce)=In+1/NPn 消费效率量度一个营养级对前一营养级的相对取食 压力。一般在20-35%范围内。每一营养级净生产 的65%-75%进入碎屑食物链,被损失到系统之外。 利用效率(Ue)=An+1/NPn 利用效率的高低,说明前一营养级的净生产量被后 一营养级同化多少。
垂直带特点 垂直带谱的基带与该山体所地区的水平地带
性植被相一致。越向高纬度,垂直带谱越简 单,极地为冻原带,水平带与垂直带重合。 在同一纬度内,经度不同也影响山体植被的 垂直带谱。如长白山(东经128度)、西部 的天山(东经86度),两者均北纬42度。 但长白山距海较近,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天山位于内陆,属荒漠范围。
2、食物链类型
(1)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 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食物链。 如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2)碎屑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 以动、植物的遗体被食腐性生物(小型土壤动物、真菌、 细菌)取食,然后到他们的捕食者的食物链。植物残体—— 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 (3)寄生性食物链: 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它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 继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后者与前者是寄 生性关系。如哺乳动物或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 菌——病毒。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北方针叶林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指热带高温高湿地区那种茂密高耸而常绿的森林类 型。 a.位置 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 b.气候特点 (1)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6度以上。年降雨25004500毫米,全年均匀分布,无明显旱季。这里无明显的季 节变化。 (2)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其风化壳可达 100米。土壤养分极为贫瘠,而且为酸性。 (3)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储存在植物中,每年一部 分植物死去,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 直接被的树根和真菌所吸收,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输入
其它
输出
能源
太阳
物质和生物 环境
系统
能量、物质 迁出的生物
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模型
环境
§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生产者(producers) 生物环境 消费者(consumers) 分解者(decomposers) 生态系统 太阳辐射能 非生物环境 无机物质
有机物质
生产者: 自养型植物,包括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化能 合成细菌。绿色植物利用日光作为能源,通过光合作用 将吸收的水、CO2和无机盐类合成初级产品——碳水化 合物,可进一步合成脂肪和蛋白质。这些有机物成为地 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 消费者: 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动物和某些腐生或寄生菌类, 异养型生物,只能依赖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为营养来获 得能量。
3、生态系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英国学者坦斯利(Tansley)于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 的概念,强调生物和环境的不可分割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为国际上生态学研究的焦点。 发展背景: (1)空间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环境监测仪器设 备、放射性同位素等的发展,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定 生态环境的变化。 (2)随着世界工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举世瞩目的世 界性问题,如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日益严重。
纬度引起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量不同,产生热 量差异。如从赤道到两极,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0.50.7度。
2)、经度:海陆、大气环流
经度地带性: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 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 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向变 化,即由沿海的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 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植被因水分状况而按 经度呈带状依次更替。)。 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 方向从高到低的有规律分布,这种现象称为 植被水平分布。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 性。
4、生态系统在生物科学中的位置
宇宙 太阳系 行星 地球 生物圈 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有机体 器官系统 器官 组织 细胞
生态域
分子
原子
5、生态系统的特征
(1)动态特征
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 态系统总是从比较简单的结构向复杂结构状态发展,最 后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2)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特征
3)、海拔:温度(100-0.6°)、降水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海拔高度每上升 100米,气温下降0.6度。相当于平地北 移60公里。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 垂直地带性: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 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 垂直带谱: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依次出现的 植被带的具体顺序。
(3)陆地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格局
2、陆地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面积及生产力: 人类采伐前:6×109hm2 (45.8%) 1985年:4.17 ×109hm2 (31.7%)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的有机质: 102×109 T 森林:58 ×109 T,占 56.8%(草地20.8 ×109T 农作物占:10.5 ×109 T)
3、生态金字塔
(1)概念:
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 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构成的生态金 字塔分别为生物量、能量和数量金字塔。
(2)类型
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i 能量金字塔:
各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的多少来构成的生态金字 塔。以相同的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生产者和各级消费 者所积累的能量比率来构造(千卡/平方米.年)。
(2)林德曼效率
林得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
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 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 右。
§6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它必 然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相应变化,这些变化 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负反馈: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 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正反馈: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 系列变化,反过来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 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
第十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系统?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 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构成系统的条件:
由若干要素所组成
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 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
2、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 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 成的统一整体。
分解者:
异养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土壤原生动物和 一些土壤中小型无脊椎动物。将复杂的有机物还原为无 机物,把养分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中。
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Food chain)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 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 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称为食物链 。
(2)、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格局
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出现生态 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 现热带雨林(Tropical forest)、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 温带落叶阔叶林(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寒温带北方针叶林(Taiga, coniferous forest)、苔原(Tundra)。即纬 度地带性(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有 规律分布)。 我国纬度地带性: 从南自南沙群岛,北至黑龙江,跨50多个 纬度,由于纬度的差异,从南向北形成各种热量 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于此相应, 在湿润森林区域内,植被类型由南到北顺序为: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温带落叶阔叶 林、寒温带针叶林区。
表示食物通过食物链的效率,永远是正 塔型; 数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小生物体的重要性; 生物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大生物体的重要 性。
§5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
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 的比值,常以百分数表示。
1、能量参数
(1)摄取量(I):表示各生物所摄取的能
量。 (2)同化量(A):动物消化道内被吸收的 能量,即消费者吸收所采食的食物能;植物 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日光能。 (3)呼吸量(R):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 和各种活动所消耗的全部能量。 (4)生产量(P):生物呼吸消耗后所净剩 的同化能量值。 P= A- R
ii 生物量金字塔
以相同单位面积上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生物量即生 命物质总量建立的金字塔。对陆地、浅水生态系统中比较 典型,因为生产者是大型的,所以塔基比较大,金字塔比 较规则; 但对于湖泊和开旷海洋,第一性生产者主要为微型藻 类,生活周期短,繁殖迅速,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利用, 在任何时间它的现存量很低,导致这些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金字塔呈倒金字塔形。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