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期末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文言文复习之《醉翁亭记》复习要点

文言文复习之《醉翁亭记》复习要点

《醉翁亭记》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二、理解性默写1、写醉翁亭丰姿的句子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的由来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第二段中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4、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5、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8、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9、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2、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13、最能体现滁人游山欢乐的句子是:前者呼,后者应。

14、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三、写夕照全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三、出自本课的成语 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酒宴场面非常热烈。

2.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九露出来。

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3.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表示事情出现转机。

4.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酒中。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篇目。

以下是关于《醉翁亭记》的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记物、记景。

《醉翁亭记》属于记景抒情类。

二、重点字词1、环滁(chú):环绕着滁州城。

2、林壑(hè)尤美: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蔚然,茂盛的样子。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5、翼然临于泉上:(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名之者谁: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名,命名,取名。

7、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8、辄(zhé)醉:就喝醉了。

辄,就。

9、意不在酒:意趣不在酒上。

10、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12、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13、云归而岩穴暝(míng):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

暝,昏暗。

14、晦(huì)明变化者: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15、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发,开放。

16、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秀,茂盛。

17、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18、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9、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20、伛偻(yǔ lǚ)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伛偻,腰背弯曲。

21、泉香而酒洌(liè):泉水香甜,酒水清澈。

醉翁亭记提纲

醉翁亭记提纲

《醉翁亭记》一、常识积累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二、文言知识㈠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②朝.而往,暮.而归:在早晨,在傍晚③杂然而前.陈:在前面,向前④酿泉为酒:用酿泉的水2.意动乐.其乐:以……为乐㈡一词多义1.乐①山水之乐:乐趣②禽鸟乐也:欢乐,快乐③乐其乐:以……为乐2.意①醉翁之意:情趣②意稍舒:心情③意暇甚:神情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3.谓①告诉,对……说:谓其妻曰秦王谓唐雎曰②说:谓为信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③叫做,称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太守自谓也(命名)④认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⑤是:太守谓谁?4.而①并列:溪深而鱼肥②递进:而年又最高③承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④修饰:朝而往⑤转折:而不知人之乐5.开①日出而林霏开:消散②连月不开:放晴6.霏①日出而林霏开:雾气②霪雨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7.归①吾谁与归:归依②云归而岩穴暝:聚拢③暮而归:返回8.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②佳木秀而繁阴:滋长㈢积累句子辄:就饮少辄醉//造饮辄尽㈣文言句式1.判断句(21个判断句)例:环滁皆山也。

2.倒装句①水声潺潺:定语后置②歌于途:状语后置③述以文:状语后置三、课文分析㈠主旨、主线1.主旨: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这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2.主线:乐3.“乐”的含义:宴酣之乐山水之乐乐民之乐↓与民同乐4.“乐”与“醉”的关系?“乐”是本质,“醉”是表象㈡内容1.滁人游乐和太守宴饮四幅图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2.“太守醉也”醉的含义宴饮而醉,醉在山水景色,醉在与民同乐3.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各是什么?禽鸟之乐:山林之乐游人之乐:山水之乐,从太守游而乐太守之乐:与民同乐四、积累拓展1.成语:⑴出自本课的成语:峰回路转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醉翁之意不在酒⑵组成语辄:(就)动辄得咎浅尝辄止2.比较孟子、范仲淹、欧阳修思想。

答:他们的思想都源自于儒家“以民为本”的传统思想。

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体现了仁爱思想,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醉翁亭记背诵提纲

醉翁亭记背诵提纲

醉翁亭记背诵提纲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

“乐”字贯穿全文的线索。

2、用原文语句回答:①、写醉翁亭命名的缘由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写景的作用是什么?由远而近;写醉翁亭周围环境的优美,引出醉翁亭,为下文写太守与民同乐作铺垫。

5、请抓住一个特点,对文章的第二小节进行赏析。

示例:语言简洁。

这一小节写了山间的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每种都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只写了一句话。

言简意赅,作者的情感也蕴涵在里面。

(大意正确即可)6、第三段中有四幅画面,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滁州的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人民安居乐业而高兴。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7、本文以乐为线索,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了欧阳修怎样的情怀?(或文章的主题)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8.作者用乐贯穿全篇,请问总计写了哪几种乐?从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答:作者写了五种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太守因山水而醉,因喝酒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也因治理好滁州让百姓生活快乐而自我陶醉而醉。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篇目。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复习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反对浮华靡丽的文风。

欧阳修在文学、史学、经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作品风格平易流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滁州地处偏僻,欧阳修在治理滁州期间,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百姓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他在闲暇之时,常与宾客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醉翁亭记》,表达了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字词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环,环绕。

2、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壑,山谷。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蔚然,茂盛的样子。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回,曲折、回环。

5、翼然临于泉上:(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

临,居高面下。

6、名之者谁: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名,命名,取名。

7、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谓,称呼,命名。

8、辄醉:就喝醉。

辄,就。

9、意不在酒:意趣不在酒上。

意,情趣。

10、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得,领会。

寓,寄托。

1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近似“像那”。

霏,弥漫的云气。

开,散开。

13、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归,聚拢。

暝,昏暗。

14、晦明变化者: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晦,昏暗。

15、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花。

发,开放。

醉翁亭记复习教案

醉翁亭记复习教案

醉翁亭记复习教案第一章:复习目标与重点1.1 复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1.2 复习重点1) 掌握《醉翁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义。

3) 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特色。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课文内容回顾2.1 课文概述《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描绘了醉翁亭的自然风光和作者与友人们的游赏乐趣。

2.2 人物形象1) 醉翁:幽默风趣、随性自然、与世无争的文学家形象。

2) 友人们:各具特色,展现了当时文人的风采。

2.3 故事情节文章通过描绘醉翁亭的美景,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们游赏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和人生的热爱。

2.4 写作特色1)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第三章:重点难点解析3.1 重点词语解析1) 醉翁之意不在酒:指作者游赏山水,并非真意为饮酒,而是欣赏自然美景。

2)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达了作者以山水为乐,将愉悦的心情寄托在酒上。

3.2 难点句子解析例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解析: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醉翁亭的独特风貌,寓意着作者的人生态度。

第四章:课堂练习与拓展4.1 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简述醉翁亭的自然风光。

2) 分析文中表现醉翁形象特点的句子。

4.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山水游记的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特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2 展望未来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掌握更多经典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醉翁亭记》复习指南

《醉翁亭记》复习指南

《醉翁亭记》复习指南一、字句解释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关键字:环:环绕。

其:代词,指滁州。

诸:众、各。

壑:山谷。

尤:尤其,特别。

句译: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它西南面的各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美丽。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关键字:蔚然:茂盛的样子。

深:幽深。

秀:秀美。

句译:远远望去草木茂盛而幽深秀美的,就是琅琊山。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关键字:行:走。

于:从。

句译:在山里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之间奔泻而下的山泉,就是酿泉。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关键字: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靠近。

句译:山峰回环,山路弯转,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靠近泉边的,那就是醉翁亭。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关键字:作:建造。

句译: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关键字:名:命名。

谓:命名。

句译:给亭子取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命名的。

7.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关键字:辄:就。

号:取别号(名号)。

句译:太守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给自己取名号叫醉翁。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关键字:意:情趣。

句译: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之间。

9.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关键字:乐:快乐,乐趣。

得:领会。

寓:寄托。

句译: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的。

1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关键字:霏:原指雨、雾纷飞,此指雾气。

开:消散。

归:聚拢。

岩穴:山谷。

暝:昏暗。

晦:阴暗。

明:明亮。

句译:像那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幽暗,那种或昏暗或明亮交替变化的,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的景色)。

1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散文。

这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复习知识点的总结。

一、文学常识1、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3、“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二、重点字词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壑,山谷。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蔚然,茂盛的样子。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5、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临,靠近。

6、作亭者谁:建造亭子的人是谁。

7、名之者谁:给它取名的人是谁。

8、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9、辄醉:就醉了。

辄,就。

10、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意,情趣。

11、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于欣赏山水的美景。

12、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1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得,领会。

寓,寄托。

1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近似“像那”。

霏,雾气。

15、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归,聚拢。

暝,昏暗。

16、晦明变化者: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17、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发,开放。

18、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秀,茂盛。

19、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20、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21、行者休于树: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22、伛偻提携: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

伛偻,腰背弯曲。

提携,领着走,拉着走。

23、临溪而渔:到溪边钓鱼。

渔,捕鱼。

24、溪深而鱼肥:溪水深,鱼儿肥。

醉翁亭记复习纲要.docx

醉翁亭记复习纲要.docx

《醉翁亭记》简答题汇总1、“醉翁”的由來是什么?请用文屮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3.文章中微露主旨(破题句、核心命意句,奠定感情基调句)的句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4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写出从本文中演化而来的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

山肴野簌。

&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了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7、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贯穿全文的字:“乐”& “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一一与民同乐。

a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儿幅图画?分别是什么?重点是什么?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重点是:太守醉1 d第③段写了哪些人?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写了滁人(游人)、太守、众宾。

他们共同的心情是“乐”。

12作者用“乐”贯穿全篇,写了哪儿种乐?请结合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境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酬之乐”,近取“山肴野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之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U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Z间也”,醉翁Z意仅在山水Z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13怎样理解《醉翁亭记》一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答:作者既有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有治理好滁州的得意,还有寄情山水排遣贬谪后的心中的郁闷的感情。

14 “醉翁Z意……得Z心,而寓Z酒” 一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连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醉翁亭记复习提纲

醉翁亭记复习提纲

《醉翁亭记》一、文学常识:①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②题解: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二、语句翻译及重点词句: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环:皆:也:其:诸:林:壑:尤:美:望之:之:蔚然:深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山:潺潺: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回:翼然:临:于: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名:自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译:辄:号:曰:年又最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意:山水之乐:乎:得:寓: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若夫:霏:开:归:岩穴:瞑:晦: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芳:发:幽香:佳木:秀:繁:风霜高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至于:负者:伛偻:提携: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译:临:渔:酿:泉香而酒冽:冽,山肴:肴,野蔌:蔌,杂然:陈: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酣:丝、竹:丝,竹,射:奕:觥:筹:交错:苍颜:颓然: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8《醉翁亭记》复习提纲

28《醉翁亭记》复习提纲

《醉翁亭记》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字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zhé)醉岩穴瞑(míng)伛偻(yǚ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三、文言词汇积累。

1、解释重点词。

环.滁:环绕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有亭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由上而下作.亭者谁:建造名.之者谁:取名,命名太守自谓..也: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饮少辄.醉:就故自号.曰醉翁也:取号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寄托林霏./开.:雾气/消散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昏暗野芳发..而幽香:香花/开放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四时之景:四季风霜高洁....:风高霜洁,天高气爽负.者歌于途:背山肴野蔌.:菜蔬泉香而酒洌:清杂然..而前陈.者:错落的样子/摆开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弈.者胜:下棋觥筹..交错:酒杯/酒筹苍颜..白发:容颜苍老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随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高处和低处的树林醒能述.以文者:记述太守谓.谁:是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快乐颓然..乎其间者: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伛偻提携: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提携..,牵,领。

这里指小孩。

2、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意趣今:意思野芳.发而幽香古:香花今:芳香山间之四时.也古:季节今:时间3、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去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若夫霪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由上而下临.溪而渔靠近,这里是“在……旁”谓太守自谓.称呼太守谓.谁是乐山水之乐.乐趣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而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承接关系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关系,却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乎颓然乎.其间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吗4、词类活用。

醉翁亭记复习提纲

醉翁亭记复习提纲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风霜高洁】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秋高气爽。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络绎不绝】:来来往往而不停绝,络绎不绝。
《醉翁亭记》
环(围绕)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顺着山)行六七里,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到)明年(第二年),政通(顺利)人和(和乐),百废具(通“俱”,全,都)兴。乃(于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在)其上。属(通“嘱”)予作文以(来)记之。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些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
7、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9、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 山岳也潜伏起形体;
10、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 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
整体把握 特殊句式:贯穿文章的一个句式:……者,……也(共21个),…而…(共25个)。 应译为:……是……。 这是文言文的判断句式。 中心思想:全文以“乐”字为线索,层层深入,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乐民所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各段段意:第一段:交代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得名的缘由 第二段:早晚的景象变化和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三段:滁人的游山之乐和太守的宴游之乐 第四段:作者日暮醉归,在议论中含蓄点明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复习点

醉翁亭记复习点

《醉翁亭记》复习点〔一〕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联系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作者角度去设想、去挖掘。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1、读准字的音环滁()琅玡()林壑()辄醉()穴暝()伛偻()酒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2、通假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二、解词名之者谁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以……为乐。

饮少辄醉辄:总是,就。

太守谓谁谓:是学习本文1、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2、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

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

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4、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作者自号“醉翁”。

《醉翁亭记》期末复习提纲

《醉翁亭记》期末复习提纲

岳阳楼记范仲淹一.文学常识。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2、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二.字音。

熠.熠生辉(yì)万顷.碧波(qǐng)聆.听(líng)拳.拳心语(quán)滕.子京(téng)谪.守(zhé)属.(zhǔ)衔.远山(xián)浩浩汤.汤(shāng)朝晖.夕阴(huī)矣.(yǐ)若夫.(fú)淫.雨霏.霏(yínfēi)阴风怒号.(háo )浊.浪排空(zhuó)日星隐曜.(yào)樯.倾楫.摧(qiángjí)薄.暮冥.冥(bómíng)忧谗.畏讥(chán)一碧万顷.(qǐng)岸芷汀..兰(zhǐtīng)皓.月千里(hào)心旷.神怡.(kuàngyí)宠辱偕.忘(xié)嗟夫..(jiēfú)三.重点字、词、短语等。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长官)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越.明年(及、到)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百废具.兴(通“俱”,全,皆)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横.无际涯(广远)横无际涯..(边)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朝晖.夕阴(日光)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然则..北通巫峡(虽然如此,那么)南极.潇湘(尽)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迁客..骚人(谪迁的人)迁客骚人..(诗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若夫..淫雨霏霏(近似“像那”,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若夫淫雨..霏霏(连绵的雨)若夫淫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放晴)浊浪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潜行....(山岳隐没了形体)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薄.暮冥冥(迫近)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至若..春和景明(近似“至于”,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至若春和景.明(日光)波澜不惊.(起、动)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极言其广)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沙鸥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锦鳞..游泳(美丽的鱼)岸芷.汀兰(香草的一种)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郁郁..青青(形容草木茂盛)而或长烟一.空(全)而或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影沉璧.(圆形的玉)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此乐何极..(哪有穷极)宠.辱偕忘(荣耀)宠辱偕.忘(一起)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把.酒临风(持、执)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宗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殿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指朝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是进.亦忧(在朝廷上做官)退.亦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在……之前)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在……之后)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提纲醉翁亭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提纲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但是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别有专心不在酒,在意山川之间也。

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一样样,而乐亦无量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来往而不停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但是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华者,众宾欢也。

苍颜鹤发,寂然乎此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纷乱,太守归而嘉宾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但是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滁州城的四周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远眺望去,那树木旺盛又安静又明媚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山路行走六七里,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相同的亭子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建筑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名来命名的,太守同嘉宾抵达这里饮酒,喝少许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名叫“醉翁”。

醉翁的情味不在酒上,而在明媚的山川之间。

赏识山川的乐趣,领悟在内心,寄望在酒上。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靠拢来,山谷就黯淡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状况,就是山中的清早和夜晚。

野花开放,发散出幽微的香气,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每日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显现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色。

醉翁亭记(复习提纲)

醉翁亭记(复习提纲)

....宾客从.(跟随)也。

树林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离开)而.(表示承接)禽鸟乐.(作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的)乐.(乐趣),而.(却)不知人之.(的)乐.(乐趣);人知从.(跟随)太守游而.(表示承接)乐.(作乐),而.(却)不知太守之.(无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乐.(以……为乐)其.(指代游人)乐.(乐趣)也。

醉能同其.(指代游人)乐.(作乐),醒能述.(记述)以.(用)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为,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字词。

二、划线句翻译。

(见整理本)三、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连词,表并列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承接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承接6、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承接7、野芳发而幽香连词,表承接8、佳木秀而繁阴连词,表承接9、水落而石出者连词,表承接10、朝而往连词,表修饰11、暮而归连词,表修饰12、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承接13、往来而不绝者连词,表并列14、临溪而渔连词,表修饰15、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16、泉香而酒冽连词,表并列17、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18、坐起而喧哗者连词,表并列19、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2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承接21、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2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连词,表承接2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出自本文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错杂放置。

形容众人一起宴饮时的热闹景象。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真相大白。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

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词类活用:(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5)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6)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称呼)(7) 鸣声上下(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8)负者歌于途(歌:名作动)(9)伛偻提携(老人小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一.文学常识。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是欧阳修,他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人,宋代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二.字音。

环滁.chú林壑.尤美hè琅琊
..lángyá潺.潺chán
饮少辄.醉zhé若夫.fú林霏.fēi 岩穴暝. míng
晦.明变化huì伛偻
..提携.yǔlǚxié酒洌.liè山肴.野蔌.yáosù
射者中. zhòng 弈.者胜yì觥筹
..交错gōngchóu 颓.然tuí
树林阴翳.yì
三.重点字、词、短语等。

环滁
..而深秀者,琅琊也(茂盛的样子)..皆山也(环绕滁州城)望之蔚然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名.之者谁(取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太守自谓
....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若夫日
出而林霏开
......(烟云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
....者(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野芳发而幽香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
佳木秀而繁阴
......(好的树林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风霜高洁
..歌于途(背着东西的人)....(天高气爽,霜色洁白)至于负者
行者休于树
..提携(指老人)
...(在树下休息)伛偻
伛偻提携
....(指老老少少的行人)..(指小孩子)伛偻提携
山肴
..野蔌(野味)山肴野蔌.(菜蔬)
山肴野蔌
....(野味野菜)杂然而前陈.者(摆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尽兴地喝酒)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弦乐器)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管乐器)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射.者中(投壶)弈.者胜(下棋)
觥.筹交错(酒杯)觥筹.交错(酒筹)
觥筹交错
..白发(脸色苍老)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苍颜
颓然
......(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指醉态)颓然乎其间者
树林阴翳.(遮盖)树林阴翳
..(枝叶茂密成阴。


鸣声上下
....(指鸟到处叫)
..(高处和低处的树林)鸣声上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能同其乐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醒能述以文者
人)
太守谓.谁(为,是)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它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那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很快乐啊。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五.成语积累。

【觥筹交错】酒杯与酒筹交叉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

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六.文言文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快乐)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云归.而岩穴暝(归聚,聚拢)
③太守自谓.也(命名,取名)太守谓.谁(为,是)
④环滁皆山也.(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山之僧智仙也.(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在乎山水之间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舒缓语气)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
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临.溪而渔(来到)
⑦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并列)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递进)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顺承)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顺承)
野芳发而.幽香(连词,表顺承)佳木秀而.繁阴(连词,表顺承)
水落而.石出者(连词,表顺承)朝而.往(连词,表修饰)
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往来而.不绝者(连词,表修饰)临溪而.渔(连词,表顺承)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连词,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起坐而.喧哗者(连词,表并列)
已而.夕阳在山(助词,表示时间的副词词尾)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顺承)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承)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连词,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却,连词,表转折)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连词,表修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却,连词,表转折)
2.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词用做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般动词用做意动词,以……为乐。

③山.行六七里名词用做状语,沿着山路。

④杂然而前.陈者名词用做状语,在前面。

⑤翼.然临于泉上词用做语,。

⑥自号.曰醉翁也词用做词,。

3.古今异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愿望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③颓然
..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形容醉态)今义:颓废的样子
④野芳.发而幽香古义(香花)今义:芳香
七.默写练习。

1、《饮酒》(其五)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上文揭开谜底,体现了作者心情的闲适和心志的高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2、《行路难》中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悲慨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体现杜甫生活条件贫苦艰难的句子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反应作者崇高理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最能体现作者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发挥神奇想象,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己亥杂诗》中以花自喻,表明心志的千古名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