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

合集下载

农村发展的基本国策与政策调整方案

农村发展的基本国策与政策调整方案

农村发展的基本国策与政策调整方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正在逐步调整和完善农村发展的基本国策与政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探讨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调整方案。

一、基本国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在农村发展的基本国策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首要任务。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升级,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此外,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发展动力。

二、政策调整:农产品价格保护和市场化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政策调整方案中应加强对农产品价格的保护。

一方面,建立稳定的收购价格政策,确保农民的收入不受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影响。

另一方面,倡导农产品市场化,加强农产品流通和营销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基本国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基本国策中,应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流转。

通过确权和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同时,还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四、政策调整:农村金融支持和融合发展为了促进农村发展,政策调整方案中应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

一方面,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和城市金融的融合发展,打破城乡金融壁垒,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

五、基本国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基本国策中,应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的提升。

同时,加强对农村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的支持,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竞争力。

此外,应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六、政策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了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政策调整方案中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民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农业发展政策解读

农业发展政策解读

农业发展政策解读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

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发展政策。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中国农业发展政策进行解读。

首先,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并提供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此外,政府还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二,农民增收是农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农业综合经营能力培训,帮助农民学习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政府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增加附加值的农业产业。

此外,政府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金融支持,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经营条件。

第三,农村发展是农业发展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首先,政府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农村生活和生产的条件。

其次,政府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此外,政府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最后,为了保障农业发展政策的有效实施,政府加强了监管和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农业部门和农业机构,负责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服务。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市场的监管,防止恶意炒作和不正当竞争,保障农民的利益。

总结来说,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的综合经营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金融支持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与发展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与发展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与发展目标一、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当前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乡村振兴战略从中央到地方得到了高度重视,政策导向明确,发展目标清晰。

本文将从政策导向和发展目标两个方面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

二、政策导向1. 以人民为中心乡村振兴战略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政府通过提供优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导向上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

政府鼓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 创新引领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注重科技创新,在政策导向上提出推动新农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政府加大对科技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村创业创新,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4. 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导向上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

政府通过加强农田生态修复、水源保护等措施,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乡村。

三、发展目标1.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益和质量,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的动力。

2. 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是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政府鼓励农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乡村产业集群,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潜力。

3.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加大对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性。

4. 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是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发展。

政府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支持,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5.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政府鼓励开展文明行为宣传教育,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水平。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与趋势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过去的历程和未来的趋势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一、历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推行农村合作化运动。

70年代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推行现代农业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发展了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单位。

2000年代初期,中国农业进入升级阶段,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现代农业投入力度等政策。

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措施。

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三农”工作的措施。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了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等重要措施。

二、趋势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是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农业产业水平。

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推进数字化农业、智能农业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

二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业向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是扩大农村电商的覆盖范围,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零售模式的发展。

四是推进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扩大农业经济的空间和升级发展的潜力。

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促进农村环境的治理,推动农业向绿色、有机、环保的方向发展。

总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虽然不同阶段政策措施各不相同,但发展一直保持着步伐稳健、积极向上的态势。

中国的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

中国的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

中国的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领域也成为国家改革的重要一环。

农业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村发展,解决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的现状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一、农业改革的必要性与背景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长期存在的农村土地问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以及农民收入低下等因素,农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进行农业改革势在必行。

农业改革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农业现代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

通过农业改革,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改革的重点领域与政策措施1.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农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

通过确权登记、流转市场建设等方式,将土地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这些措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性疫情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3.农业机械化进程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目前,中国正处于农业机械化推进的关键时期。

政府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通过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推广农业机械使用等方式,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发展的现状与挑战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农村工商业发展迅速,农村非农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引言概述: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国家政策的重要方向之一。

乡村振兴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村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乡村振兴的形势与政策。

一、农业产业升级1.1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1.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1.3 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升级的目标。

政府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农机具和农产品储运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二、农村经济多元化2.1 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农村特色产业是农村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3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农民合作经济是农村经济多元化的重要组织形式。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组织成立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1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农村道路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道路的通达性和交通安全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流通。

3.2 完善农村水电供应农村水电供应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水电供应的改善力度,提高农村供水和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中国农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农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农业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农业论文选题参考1、南方农区草业在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分析——基于LMDI模型3、中国农业面对的国际环境及其趋势4、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的中国农业种植制度空间格局研究5、中国农业环境问题与对策6、中国农业贷款效率——基于双方程误差修正模型7、中国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绩效的实证分析8、公司农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未来选择?9、从生态农业到生态产业——论中国农业的生态转型10、中国农业结构的形成,演变与调整11、中国农业土壤N_2O排放量估算12、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分析13、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14、中国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Ⅰ)——模型的建立与灵敏度分析15、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16、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的规模研究——小块农地经营的案例分析17、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18、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19、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推进抑或效率驱动——一项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行业比较研究20、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二、中国农业论文题目大全1、制度经济学的逻辑与中国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2、在WTO框架下加强中国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3、“入世”后的中国农业财政支持政策4、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5、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6、中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背景与核心内容7、中国农业市场化进程测度8、中国农业信贷与农业GDP(1978~2001):一个协整分析9、“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10、创新平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策略研究——来自中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千百十”调研工程的思考11、论中国农业税制改革12、中国农业资源现状与近期潜力评估13、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和农民14、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15、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趋势:1978—200216、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向17、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与中国农业增长:一个经济解释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演进的研究19、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20、中国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中的创新和存在的问题三、热门中国农业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WTO框架下的中国农业(下)2、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3、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4、中国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Ⅱ)——模型的验证与净初级生产力估算5、关于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之研究6、中国农业收益与生产成本变动的结构分析7、中国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8、基于DEA模型的中国农业效率评价9、农村合作经济: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0、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基于省级层面的测度、发现与解释11、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测算及分解(1985~2005)12、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13、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14、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波动性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15、中国农业系统碳汇功能16、中国农业的增长源泉分析17、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18、21世纪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趋势与策略(下)19、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20、产权管制、制度行为与经济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经济体制转轨的证据(1958~2005年)四、关于中国农业毕业论文题目1、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2、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3、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4、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5、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6、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年7、中国农业合作社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8、中国农业的过去和未来9、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10、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中国农业应对WTO的宏观思考11、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12、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是挑战还是机遇13、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14、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及其构成15、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16、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17、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18、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19、财政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20、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农业论文题目1、中国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2、中国农业雹灾灾情及其季节分区3、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挑战4、论中国农业的集约化与持续化5、中国农业气侯区划试论6、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7、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距与收敛性分析8、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9、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历史借鉴10、WTO框架下的中国农业11、六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和三十年改革奇迹——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市场改革12、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13、中国农业气候生产力的一个模式14、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与保护对策15、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保护16、中国农业信贷与农业GDP(1978~2001)——一个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17、加入WTO:中国农业如何参与国际贸易竞争18、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建所70周年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回顾与前瞻19、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20、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水危机及其对策。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

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

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

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

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国的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而三农政策就是针对农村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分析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从而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变革与进步。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农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合作化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

此外,农村经济改革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规模修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9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逐渐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随后,农村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能够自主经营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等也得到了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金融支持和服务。

这一时期的三农政策为农村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进入新世纪的三农政策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农村问题更加复杂化,面临着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农村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三农政策以应对挑战。

其中,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四、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目前,中国的三农政策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农村贫困问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等。

因此,未来中国三农政策的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再者,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与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与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与实施路径一、政策导向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将之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优先。

以农业农村为基础,发挥农业农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产业兴旺。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3. 生态宜居。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修复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4. 公共服务完善。

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水平。

5. 农民增收。

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实施路径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权颁证,加强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为农民增加收入来源。

2.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设立乡村金融机构,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3. 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吸引人才和资本流入。

4.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乡村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 强化农村地域发展规划。

完善乡村规划,合理规划乡村空间布局,注重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统筹。

6. 加强教育与技术支持。

提供优质农村教育资源,推动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培养农村青年人才。

同时,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支持,提高农村科技水平。

7.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

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基层自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安管理机制,保障农村社会稳定。

8. 加强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支持。

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元化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9. 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

制定具体的扶贫政策,实行精准扶贫,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问题,助力农村脱贫致富。

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单一产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农业结构调整要尽快完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进程,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升级和优化。

二、加快农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通过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整合各类资源,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

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法规,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扶持、土地政策等多方面的政策,保障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五、推动农业企业化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鼓励农户组织成各类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企业主体,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六、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人才,要加大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掌握农业前沿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

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倡导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升级。

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势的充分利用。

九、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的质量检验体系,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与措施

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与措施

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与措施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导向与措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政策导向和措施,以及它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政策导向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保障粮食安全,我国政府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力度,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产品产量布局。

此举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2. 农田水利政策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为了解决农田灌溉不足等问题,我国政府通过投资建设灌溉设施、改善农田排水系统等措施,提高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普及率和效率,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 农产品流通和质量安全政策为了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流通体系建设,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者的信心,促进农产品的销售。

二、政策措施1.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农业技术培训、科技示范等政策措施,推广适用的农业技术和农机装备,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的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 农村金融支持政策为了解决农民融资难题,我国政府设立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农村小额信贷等服务,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民创业。

此外,我国政府还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3. 农民收入保障政策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我国政府实施多项政策,例如调整农业支持价格、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扩大农村就业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三、政策效果与问题1. 政策效果通过以上政策导向和措施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农产品供给充足,农业结构逐渐优化,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存在问题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方向与政策导向

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方向与政策导向

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方向与政策导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政府需要明确政策导向,给予相关支持。

本文将探讨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方向以及政策导向。

创新发展的方向在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过程中,首先应重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方式,可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和排水设施,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要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产业,提供税收优惠和土地租赁支持等,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此外,农村旅游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中国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农家乐等项目的经营,提高农民收入。

政策导向的重要性在推动农村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政策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需要制定明确的政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首先,政府可以出台完善的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确保土地产权的明晰和流转便利,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为农村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动农村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通过加强农村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一批懂农业、会经营的专业人才,提升农村经济的管理水平。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为农民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总结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方向与政策导向密不可分。

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论文农业是我国最古老的产业,具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发展趋势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形势与政策有关农业发展趋势的论文篇一《我国农业土地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要]我国有三大产业,第一大产业就是农业,据统计我国有85%的农民,也就是说我们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和基石,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所以对农业土地问题的研究,对农业的发展,甚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农业;土地;发展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农业是属于原料产业,它是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社会生产的发展始于农业,有了农业的发展才有了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甚至才有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土地,狭义的来讲指的就是地球上的陆地,它是人们生活、发展以及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虽然土地是一切社会生产活动中所共同需要的条件,但是对于不用的生产部门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比如,在工业和其他的非农业部门中,土地并不直接投入到生产过程当,但在农业部门中,土地则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因而,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没有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的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无从谈起。

二、现行农业土地使用现状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

而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农业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它包括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等等。

(一)我国农业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首先,土地开发不合理现象严重。

我国虽然拥有世界第三位的土地资源,但我国土地使用现实则是山区面积大,山高谷深,高坡等地带耕地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则土地使用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因而在这些地方的人们为了生存就采取了一些不负责任的“开发”方式。

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

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

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农业是人类的基础性产业,它负责着为人们提供食品、纤维和燃料等重要物资的任务。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与资源的日益紧张,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农业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一、技术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核心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农业发展的核心。

在现代农业中,高新技术已经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改良传统作物的性状,增强其抗病能力和适应性,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生物技术可以生产高效的肥料和农药,减少了对大量化肥和化学药品的依赖,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优先发展现代化种植业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计,也关系到全社会的粮食安全。

然而,在传统农业中,由于种植技术落后,政策支持不充分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产量和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因此,应该优先发展现代化种植业,加大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提高种植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增强其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三、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传统的农业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例如过度依赖人工劳动和化学农药,给环境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农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可以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种植观念,转向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等生态友好型的种植方式,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例如农业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也是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过去,城市和农村的联系主要是农产品的输送和销售。

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为了解决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粗放式农业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障碍。

例如,可以鼓励城市居民投资养殖和种植业,将城市与区域农业进行紧密的联结,实现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

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发展历程

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发展历程

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

本文将从政策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其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二、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三农问题”为核心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21世纪初期的农业政策21世纪初期,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农村发展”为核心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四、当前的农业政策当前,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中国的农业政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的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前,中国的农业政策已经进入了乡村振兴的阶段,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美丽宜居乡村。

二、政策导向——“三农”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是实施“三农”优先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重要方面的发展,并将资源和政策倾斜于农村地区,推动乡村振兴。

三、支持措施——土地改革为了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实施了土地改革。

通过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等措施,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激发了土地资源的活力,并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四、支持措施——产业扶贫支持乡村振兴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产业扶贫。

政府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农民创业就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贫困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五、支持措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持措施。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条件。

六、支持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护农田和水源,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七、支持措施——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驱动力。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支持措施——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政府加强对农村人才教育培养的支持,鼓励农民参与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九、支持措施——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政府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解决农村金融资源不足的问题,支持乡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1.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大幅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业逐渐向农业产业化、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多元化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增加农产品供给,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破除农村土地制度的束缚,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引导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和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数量。

4.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同时,中国也推动了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的质量符合国际标准,提升了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1.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未来,中国农业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中国农业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注重发展绿色、智能化的农业。

加快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满足人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3. 加强农村产业发展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农村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4. 提高农业品牌竞争力未来,中国农业将注重培育和推广农产品品牌,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农业发展政策导向解读

农业发展政策导向解读

农业发展政策导向解读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口增长的趋势,农业发展被视为保障粮食安全、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

本文将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导向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相关政策。

首先,我国农业发展政策的导向是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

在这一导向下,政府着力推动农技创新、农业科技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农民收入。

政府还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组织形式的发展,以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政府农业发展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导向。

这意味着政府将更加注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

通过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政府希望实现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竞争力。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和差异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三,绿色农业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导向之一。

面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加大了对绿色农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测力度,保障人民对农产品的消费信心。

通过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政府希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农村扶贫和农民收入增加是政府农业发展政策的重点导向。

中国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贫困问题,政府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农村扶贫和农民收入增加。

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增加收入的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综上所述,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导向是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村扶贫和农民收入增加。

乡村振兴的政策方向和发展趋势

乡村振兴的政策方向和发展趋势

乡村振兴的政策方向和发展趋势乡村振兴是中国政府提出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社会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乡村振兴的政策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措施,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

这些政策着眼于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强调要实现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二、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农村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加工和物流等来提升农村产业效益。

同时,要注重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特色产业,将乡村发展与城市消费需求结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乡村品牌。

三、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

引入社会力量,促进乡村社会组织发展,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农村治理格局。

同时,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满足农民的教育、医疗等需求。

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保护农田生态,推行绿色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此外,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水资源保护等能力,促进农村生态和谐发展。

五、加强农民素质提升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提高农民的素质水平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此外,要关注农民的文化需求,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让农民享受到现代文化的普惠。

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乡村振兴的大趋势,有助于解决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政府应加强城乡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衔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资源、产业、人才的有机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温铁军原创 | 2011-01-20 10:36 | 投票编辑推荐标签:政策导向农业发展内容提要: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的制约长期存在是讨论中国农业本体论问题的基本前提。

根据农业经济活动主要与自然过程结合的本质特征,世界农业可以划分为三种经营类型:大农场农业、小农场农业和小农户农业,任何不顾客观条件推进以大农场规模化为经验原型的“农业现代化”都会造成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双重负外部性。

中国2007年提出“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和综合价值属农业政策的重大转变,需要进一步探寻新的激励和补偿机制。

关键词: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多功能性;转变;政策导向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明确作出“两个阶段和两个反哺”的论断**。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这对于缓解“三农”困境进而服务于国家宏观发展具有重大战略调整的历史意义; 2007年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 200 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新目标。

本文关于中国农业发展政策和农业本体论的结构转变的讨论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中提出的。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性是讨论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基本前提中国的“三农”问题事实上产生于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1996年作者首次正式提出“三农”问题时就明确强调“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紧约束下加快工业化必然造成城乡对立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在这之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继续恶化的客观趋势。

显然,这个客观趋势不是个别的农业微观领域的政策调节所能够根本缓解的。

农经理论界普遍认同:只有国家政策体系朝着缓解这两个基本矛盾的方向转变,“三农”困境才有可能得以改观。

因此,当2005年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家战略,社会各界都对其深寄厚望。

正如十六大所指出,城乡二元结构基本体制矛盾将长期存在,这个基本体制矛盾对于发展和稳定是把“双刃剑”:既是“五项统筹”之首———“城乡统筹”所针对的主要体制矛盾,又是一个时期内保持国家历经多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仍能维护安定的“稳定器”。

从社会稳定角度看,其一,以往历次危机中,广大农村地区都是国家经济实现“软着陆”的载体,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这个数亿劳动力的“蓄水池”的池底还没有被完全打破,不仅执政党的农村基本制度没有被改变, 2·4亿农民家庭大多数还有“二亩三分地”,而且300多万个村社也还有机动地、村办企业、多种经营等内部化处理严重负外部性问题的回旋余地;失业返乡的农民工除了农活,还可以参与很多力所能及的家庭和村社内部多种经营工副业(资源极度短缺或条件极为恶劣地区除外),而不至于使失业危机集中爆发在城市。

其二,在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提出的同时,胡锦涛主席强调了中国应该走“城镇化”道路,因为中国这样的农民人口大国不可能如西方那样单靠加速城市化就能解决“三农”问题。

根据近年来作者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实地调研,一般发展中国家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名的激进的城市化往往是“空间平移、集中贫困”,进而成为社会动乱成规模发生的基础条件*;很多发展中国家确实有比中国高得多的城市化率,但其城市化往往是依靠贫民窟实现的。

根据作者的大量实地调查,那些贫民窟地区由于只是贫困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空间平移集中,往往造成黄赌毒泛滥、黑社会控制,无法实现政府的有效治理。

其三,近年来新增社会冲突之中,相当数量是各地政府以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为名,强行占有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以获取土地资本化增值收益的政府违法造成的(甘藏春, 2007)。

有鉴于此,我们一方面认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的一般性观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不能回避的问题恰在于,既得利益集团在体制改革和突破创新名义下所强调的各种“化”所体现的无外乎是与西方18—19世纪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并无二致的内涵;如果有所不同,也只是那个时期的列强得以通过殖民地扩张战略缓解国内矛盾,而中国人无论怎样师从西方也不再有复制这种制度路径的可能。

综上,虽然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三农”问题产生并且日益严峻的重要体制症结,但在各地这种政府主导利益集团更多占用农村资源的改革实践之中却越来越不具备打破这个体制矛盾的条件;无视现阶段的客观约束条件,即便主观上具有良好意愿,最终也只能导致成本由全社会尤其是并无多少资源应对动荡的大众来承担。

因此,我们才需要承认、强调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基本体制矛盾的长期性,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并不是城市“化”农村。

二、新中国前五十年农业政策的背景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国于1956年提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方面是在发展模式上全面学习苏联,并为此构建了意识形态化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是迫于城市工业部门已经制造出来的工业产品急需借助国家权利下乡的压力。

时至今日,虽然半个世纪以来都难以找到几个投入产出合理的农业现代化典型,人们却还是在不断的教训之中继续着对这个照搬于先苏后美的教条化目标的执着,继续着对惟其继承了殖民地资源扩张遗产才有大农场的少数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经验的明显有悖常识的片面性认识。

诚然,面对中国小农经济的农业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徘徊的困局,任何人都会学看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经验,但却几乎很少人能看到这些经验的其他方面。

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农业自身内在具有自然过程与经济过程高度结合的特征;在世界近代通过殖民化推进工业化的资本文明史中,农业内在特质不可能被根除,遂客观上分化为三个异质性很强的不同类型:一是大农场农业,主要是前殖民地国家(美加澳为代表)因彻底殖民化造成资源广大而得以有条件实现农业规模化和资本化;政府对应提出的则是公司化、产业化的农业政策和推进农业全球贸易的话语权。

二是小农场农业,主要是前宗主国(欧盟为代表)因欧洲人口增长绝对值大于移出人口绝对值致使资源愈益有限而只能实现农业资本化与生态化相结合,并且出现60%农场由兼业化中产阶级市民兼业经营,遂导致一方面其农业没有自由市场体制下的竞争力而政府对应设立多种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与农业生态化高度相关的绿色社会运动从欧洲兴起。

三是小农户农业,主要是未被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东亚传统小农经济国家(日韩为代表)因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而唯有国家战略目标之下的政府介入甚至干预———通过对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才能维持“三农”的稳定。

由此看来,乡土中国属原住民为主的东亚小农村社制经济基础;应该借鉴何种模式本来也是常识问题。

进一步的讨论可得出两个去意识形态化的经验判断:其一,依据这三种类型之中任何一种的经验所形成的理论都不可能具有全球普适性。

其二,这三种类型之中都没有足以支撑“农业现代化”成之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成功典范。

其次,更应关注农业现代化(资本深化)的实际困境。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一方面,农业中基因技术、生物技术、灌溉设施和技术广泛应用,科研院所和农场日益密切联系,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高科技装备,使现代农业具备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征;其中美加澳大农场引入大型联合机械、飞播、防治病虫害等广泛运用,提高了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也内在地具备了技术与资本密集、排斥劳动的特征;另一方面,恰恰因为农业已经成为具有现代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制度体系完善的参与全球资本化竞争的产业,所以才几乎都陷入农业生产的高成本和农场主收入依赖政府高补贴的新恶性循环;乃至于除了少数几个在殖民地时期掠夺性占据土地资源得以形成大农场的国家之外,欧盟的小农场和东亚的小农户为主的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农业尽管实现了现代化,若没有政府补贴,在市场化和全球化条件下面对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竞争几乎都要破产。

其三,人口与资源关系作为基本国情通常是任何体制的政府农业政策调整都必须遵从的硬约束。

中国拥有世界农民人口的30%,却只有9%的耕地和5%的水资源。

在这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里, 9亿多农村户籍人口、2·3亿农户,在市场自由化和农地产权已经相对私有化的制度情况下,农户不仅高度分散且土地分割细碎,属于世界上兼业化程度最高的、最细小的农业单位,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经济根本不具有可比性;或可借鉴的只能是小农场/小农户为主的发达国家农业发展道路。

事实上,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强调农民权益、农村区域综合发展和食品质量安全的综合性“三农”政策;欧盟则在90年代后期改变了早期与产业资本结合的单一的农业政策,根据农业本体论内涵的多功能性,提出更多具有人类安全与生态环保等公共品性质的现代农业理念。

三、发展中国家的教训与经验:朝鲜与古巴的农业道路还应引以为鉴的是朝鲜与古巴的农业道路及其经验教训*(文佳筠, 2006)。

朝鲜在20世纪90年代所遭遇的饥荒及随后的长期粮食安全困境是近年来最不为人所真正了解的农业现代化灾难之一。

人们一般都意识形态化地归因于某种政权的统治,理由就是一个控制了一切的政府就必须为粮食的歉收负责。

这掩盖了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依赖农机和化肥的现代化农业产出水平必然受石油和化肥的供给能力的影响,只要突然地出现这些投入品短缺,产量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

朝鲜是依照前苏联的“机械化+化学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来发展农业的,进而形成了对技术、机械、石油、化学肥料以及杀虫剂等农业物资的进口依赖。

在前苏联维持经互会体制时期,这种模式使其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 20世纪80年代末期朝鲜在粮食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实现了城市人口高达70%。

但由于前苏联在1991年解体,随之是维持前苏联东欧内部换货贸易的“经互会体系”1992年解体,对朝鲜石油、农机设备、化肥和杀虫剂的供应突然急剧减少,而在传统农业生产力条件下靠30%的农村人口从事体力劳动却根本不可能养活70%的城市人口。

就像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于1998年11月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朝鲜高度机械化的农业面临着一种严重的窘境,因为其4/5的机动化农业机械和设备由于荒废以及缺少配件和燃料而无法使用……事实上,由于找不到运输卡车,已收割的粮食被长期堆放在地里。

”另据第一作者实地调查,大约1/3的粮食产量之所以成为“收获损失”主要在于缺乏机械和人工。

饥荒发生后朝鲜粮食安全形势长期严峻,仍然拘泥现代化目标的政府在封锁的条件下并没有可能做出根本改变。

更需要警惕的是,任何石油短缺的国家都有可能经历相似的灾难。

古巴也曾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在某些方面,古巴面临的挑战甚至更大。

在1989年以前,朝鲜的粮食是自给自足的;而据估计,古巴有57%的粮食要靠进口,这是因为其农业长期受殖民地种植园经济单一作物规模化生产的影响,尤其是其国有农业部门主要集中于食糖专业化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大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