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是大自然的语言?
A. 动物的叫声
B. 植物的生长
C. 人类的语言
D. 季节的变化
答案:C
2.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哪种现象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A. 雪花纷飞
B. 落叶满地
C. 燕子归来
D. 果实累累
答案:C
二、填空题
1.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_________(填入动物名称)的迁徙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答案:大雁
2. 植物的_________(填入植物部位)在冬季枯萎,是大自然告诉我们冬季的信号。
答案:叶子
三、简答题
1. 描述一下大自然中,动物如何通过行为来传递信息。
答案:动物通过不同的行为来传递信息,如鸟类的鸣叫、狼的嚎叫、
蜜蜂的舞蹈等,这些行为都是它们之间交流的方式。
2. 举例说明大自然中植物如何通过变化来传递季节的信息。
答案:植物通过开花、结果、落叶等变化来传递季节的信息。
春天,
植物开始发芽开花;夏天,植物茂盛生长;秋天,植物开始落叶;冬天,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四、论述题
1. 请谈谈你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并说明它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答案: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自然界通过各种现象和变化传递信息的方式。
这些信息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农民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
情况来决定播种和收获的时间;气象学家通过观察云彩和风向来预测
天气变化。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A.竺可桢(zhú)翩然(piān) 重峦叠嶂(zhàng) ...B.萌发(méng)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uò) ...C.簌簌(sù)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经度(jīng) 差别(chā) 草长莺飞(cháng) ...【解析】B项,“销声匿迹”的“匿”读作nì;C项,“风雪载途”的“载”读作zài;D项,“草长莺飞”的“长”读作zhǎ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姝。
B.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嘴里,慢慢孕育,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C.熔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D.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堆移,真理会愈加显露。
【解析】A项,“悬姝”应为“悬殊”。
C项,“熔化”应为“融化”,“熔化”指的是固体通过加热而变成液体的过程,一般指金属、石蜡等;“融化(溶化)”指的是冰、雪变成水的过程,通常用“融化”。
D项,“堆移”应为“推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解析】“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一般作谓语,此处用来形容“变化”不妥。
4.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下列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的一)B(项是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解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纬度wěi 连翘qiǎo 怠惰du 孤寂jìB.藐小miǎo 描摹mó 凝神níng 蜉蝣yóuC.欢畅chàng 恬静tiǎn 栖息qī 呵护kēD.无稽jī 浑然hún 上乘chén 宇宙zhu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衰草连天______ 鬓毛衰______(a.shuāi b.suāi c.cuī d.chuī)②差异______ 差遣______ 差劲_______ 参差_______(a.chā b.chāi c.chà d.cī e.chài)③观测_______ 道观_______(a.guàn b.guān c. guǎn)④落叶_______ 落枕_______ 丢三落四_______(a.luó b.lu c.là d.lào)⑤播种_______ 耕种_______(a.zhng b.zhǒng c.zhōng)?3、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荣枯俗语农谚耐人寻味俯首贴耳B.离愁别苦凝神静听不记其数少见多怪C.苍海一粟无忧无虑千呵万护涵养水分D.饱学之士雅俗共赏不胜玫举昂首挺立二、阅读(一)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②冰雪____化,草木____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③再过两个月,燕子____然归来。
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的落下来。
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____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⑧到处呈现一片衰草____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⑨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____、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20xx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
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
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很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
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
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
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
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
但,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
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很多多荒谬举动。
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
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
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
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
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
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
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1—4题(18分)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16 课大自然的语言(13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9、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保持了一致。
(2分)10、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的科学。
(1分)11、文中划~~~~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分)12、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_(答不超过12个字)。
(1分)1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多说一个加一分(2分)14、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试题答案及解析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试题答案及解析题目一: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答案及解析: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环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和交流方式。
这种语言表现在动物的叫声、植物的香气、森林中的声音等形式上。
它是无需任何文字和符号的沟通方式,主要通过声音、气味、视觉和触觉等感官传递信息。
题目二:大自然的语言对人类有何作用?答案及解析:大自然的语言对人类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生命的奥秘。
通过观察和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可以发现动植物之间的互动关系、种群之间的协作机制等,从而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
其次,大自然的语言也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治愈。
沉浸在大自然的声音、气味和景色中,能够使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大自然的语言也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启发了艺术、文学和哲学等领域的创新。
题目三: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大自然的语言?答案及解析:要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大自然的语言,首先要具备观察和感知的能力。
只有通过敏锐的感官和仔细的观察,才能捕捉到大自然语言中微妙的变化和细节。
其次,要学会倾听和体会大自然的语言。
不仅要聆听动物的叫声和风吹草动的声音,还要倾注心灵去感受自然界的气息和氛围。
此外,与大自然保持联系也很重要。
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如远足、露营等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语言,与自然界进行互动和交流。
最后,要将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和利用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保护环境是人类理解和利用大自然语言的基础,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语言,并从中获得益处。
题目四:大自然的语言如何影响人类文化?答案及解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力之一。
首先,大自然的语言启发了人类艺术的创作。
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常常以自然的声音、景色和元素为灵感,将大自然的语言转化为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
其次,大自然的语言也影响了文学创作。
许多作家和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的景色和气息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有深度。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 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2)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解说事理的。
(3) 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4)文中运用了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参考答案:(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①,概括到具体(逻辑)(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2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
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
参考答案: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联系。
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
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含答案.doc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共2题) 1.给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它们。
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2)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3)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4)本段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7)这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__________________保持了一致。
2.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3、找出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的句子。
4.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12个字)。
5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6.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物候知识,模仿“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的修辞特点,完成下面两个句子腊梅开了,__________________枫叶红了,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荣枯 去来](2)[……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3)不能。
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
编辑了语文寒假作业:大自然的语言作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B)(2)(A)(3)(C)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喝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你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0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解析)
0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解析:注意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根据课文中有关“物候”的阐述回答。
二、参考答l.第1段,首先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风景画,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铺垫。
第2段,把花鸟草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内涵,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指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在了解物候现象的基础上,引出物候学这一科学概念,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由表及里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7-10段作者把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说明。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标示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说明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
解析:梳理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三、参考答案:例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句话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举北京物候记录的例子,列举具体的数字,把1962年和1961、1960年的物候记录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例2布谷岛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注意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四、参考答案:1.“传语”“暗示”“唱歌”,拟人手法的使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2.通过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还有古今差异。
“七种乔木”“后者““前者”“早九天”“提前九天”等体现了说明语言和准确性。
解析:仔细品读这两段文字,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幺:“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01 文题解读“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标题“大自然的语言”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点明了说明文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识拓展】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知识点02 文体知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分类: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知识点03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武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知识点04 字词积累1.字音: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2.词义:次第:依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
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的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打比方。
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主次关系如何。
)5.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阅读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附答案
阅读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附答案大自然的语言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搬家,出门要带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是圆圈——一圈就是一这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
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哪,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 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A.蝌蚪像黑色的“逗点”B.蝌蚪不像黑色的“逗点”2. 短文写了哪三种大自然的语言?请填一填。
(1)蝌蚪水中游,是来到人间。
(2)大雁南飞,是就在眼前。
(3)大树被砍倒后,会出现年轮,这些年轮在告诉人们树的。
3. 怎样才能找到“大自然的语言”?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爱学习,不粗心大意。
()(2)爱学习,爱写字,不随意乱跑。
()4.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下列“语言”你能“听”懂吗?(1)小蚂蚁搬家。
它在说:。
(2)乌云布满天空。
它在说:。
参考答案:1. A2.(1)春天(2)秋天(3)年轮一年长一圈3.(1)√(2)×4.(1)快要下雨了大雨马上到了。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A.竺可桢(zhú)翩然(piān) 重峦叠嶂(zhàng) ...B.萌发(méng)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uò) ...C.簌簌(sù)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经度(jīng) 差别(chā) 草长莺飞(cháng) ...【解析】B项,“销声匿迹”的“匿”读作nì;C项,“风雪载途”的“载”读作zài;D项,“草长莺飞”的“长”读作zhǎ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姝。
B.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嘴里,慢慢孕育,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C.熔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D.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堆移,真理会愈加显露。
【解析】A项,“悬姝”应为“悬殊”。
C项,“熔化”应为“融化”,“熔化”指的是固体通过加热而变成液体的过程,一般指金属、石蜡等;“融化(溶化)”指的是冰、雪变成水的过程,通常用“融化”。
D项,“堆移”应为“推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解析】“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一般作谓语,此处用来形容“变化”不妥。
4.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下列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的一)B(项是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解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大自然的语言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A.竺.可桢(zhú)翩.然(piān) 重峦叠嶂.(zhàng)B.萌.发(méng)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uò)C.簌.簌(sù)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D.经.度(jīng) 差.别(chā) 草长.莺飞(cháng)【解析】B项,“销声匿迹”的“匿”读作nì;C项,“风雪载途”的“载”读作zài;D项,“草长莺飞”的“长”读作zhǎ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姝。
B.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嘴里,慢慢孕育,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C.熔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D.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堆移,真理会愈加显露。
【解析】A项,“悬姝”应为“悬殊”。
C项,“熔化”应为“融化”,“熔化”指的是固体通过加热而变成液体的过程,一般指金属、石蜡等;“融化(溶化)”指的是冰、雪变成水的过程,通常用“融化”。
D项,“堆移”应为“推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解析】“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一般作谓语,此处用来形容“变化”不妥。
4.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下列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的一项是(B)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解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
5.文学常识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__物候知识__的说明文,作者是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__竺可桢__。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6.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答案】第一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二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解析】分析文段内容及文段的结构风格可知,节选的两段文字均在开头就点明所要说明的内容然后进行具体说明,因此各段的首句即为中心句。
7.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答案】含义: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的气层。
形成原因: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时间及气候条件:一般出现在山地秋冬两季,尤其是在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
【解析】由选文第一段中的“这叫逆温层”可以推测,前边应该讲了何为逆温层,后文说明了逆温层的成因、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8.第一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案】举例子。
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解析】由“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以及“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可知,这是通过举例子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作答这类题目时注意结合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第二段中加点词语“后者”具体指代什么?【答案】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解析】“后者”和“前者”对应,不管是分析后者所指代的还是前者所指代的,均应从出现该词的语句中去寻找答案。
针对该题分析文段内容应该是“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后者”即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作答时注意分清“前者”“后者”,切勿颠倒。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春色正中分刘汉杰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历法,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
所谓节气,即时节和气候。
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岁有二十四节气。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恰逢春季之半,故名“春分”;又因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
②按古人“候应”之说,每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与之对应。
春分有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生活于北方的古人认为它“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二候雷乃发生,春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天空开始打雷;三候始电,雨多了,闪电也开始出现。
此时,甘霖滋润,万物勃发,人们可以欣赏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了。
③春分是农事播种的季节,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春分时节的气温回升较快,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
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仲春二月,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可以种地黄,采桃花、茜草、土瓜根等。
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④春分是祭祀的日子。
春分时节有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等祭祀活动。
帝王祭日是春祭的重要活动,从先秦开始,祭日已经成为帝王的独享祭祀。
明清之前,帝王一年之内要有多次祭日活动;明清之时,则固定在春分这一天,地点设在京城的日坛,祭日的仪式颇为隆重。
百姓祭祖也在春分举行。
此俗流行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尤以南方的客家人聚居区为盛。
祭祖一般从春分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之前。
春分前后,还有一项祭祀活动——春社祭神。
社,为土地神;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也称“春社日”。
《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南北朝时期楚地春社的情形:这一天,四邻宗亲在神庙树下搭棚屋,宰牲祭神,祈求社神赐福,祈盼五谷丰登。
⑤春分有特有的饮食习俗,春分吃“春菜”。
春菜可以泛指春天里的各种应时蔬菜,但在广东开平一带,春菜特指当地的一种野苋菜。
每逢春分之日,村民们就到田野里采摘春菜,把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俗言“春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分这天还有吃汤圆,喝汤面的习俗。
汤圆不仅人们食用,还要分享给鸟吃:把煮好的汤圆用竹叉插着,置于田边地头,名曰“粘雀子嘴”。
据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等鸟的嘴,以防它们来啄食稻谷,以保年景丰收。
春分酿春酒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浙江于潜,民众春分造酒存于瓮,过三伏天糟粕自化,色赤味醇,谓之“春分酒”,预示着甜美生活长长久久。
⑥春分还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
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
”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
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这种玩法简单的民间游戏叫“春分竖蛋”,深受百姓喜爱。
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分日妇女多出游,称“踏青”;儿童则竞放纸鸢为戏,谚云“杨柳青,放风筝”。
⑦“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裴回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诗人徐铉的《春分日》,道出了春分时节春色的美妙,万物的变化。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0.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选文②~⑥段依次从候应现象、__农事播种__、祭祀活动、__饮食习俗__和__游戏活动____五个方面介绍了春分的相关知识。
【解析】细读②~⑥段,可知第②段介绍的是候应现象,第③段介绍的是农事活动,第④段介绍的是祭祀,第⑤段介绍了饮食习俗,第⑥段介绍的是游戏活动。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11.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答案】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把“春祭”习俗(活动)分为帝王祭日、百姓祭祖、春社祭神三类,并逐类介绍了它们的特点,使文章条理清楚。
【解析】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
这一段将春祭分成了三类,属于分类别,作用在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12.下面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来。
【答案】不能删除。
“据说”是“根据他人的说法”的意思,具有限制作用,说明不是自己亲身经历。
如果删去,与实际不符合。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
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
回答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题目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观点+论证+结论。
其中论证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先正面解析某个词语的本义及在句中的含义,再从反面说明如果去掉就成了什么情况。
13.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哪几类物象?人们总结“候应”有什么作用?请根据选文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作答。
材料一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意思是说,初候梧桐开花,5天后田鼠变成鹌鹑之类的小鸟,再过5天,天空出现彩虹。
(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劳动人民在总结“候应”时,关注了动物、植物、非生物(如霜降雪飘、水流冰化、风云变化等)三类物象;人们总结“候应”,有利于指导农事,还可以帮助人们安排生活。
【解析】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需要明确文章内容,细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据此概括解答。
文章第②段指出关注动物和自然现象,材料一指出关注植物;根据材料二可知人们可以用候应来指导农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