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习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清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生,各种花次序递次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泼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如烟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循环往复。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仿佛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仿佛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开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是大自然的语言?
A. 动物的叫声
B. 植物的生长
C. 人类的语言
D. 季节的变化
答案:C
2.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哪种现象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A. 雪花纷飞
B. 落叶满地
C. 燕子归来
D. 果实累累
答案:C
二、填空题
1.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_________(填入动物名称)的迁徙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答案:大雁
2. 植物的_________(填入植物部位)在冬季枯萎,是大自然告诉我们冬季的信号。
答案:叶子
三、简答题
1. 描述一下大自然中,动物如何通过行为来传递信息。
答案:动物通过不同的行为来传递信息,如鸟类的鸣叫、狼的嚎叫、
蜜蜂的舞蹈等,这些行为都是它们之间交流的方式。
2. 举例说明大自然中植物如何通过变化来传递季节的信息。
答案:植物通过开花、结果、落叶等变化来传递季节的信息。
春天,
植物开始发芽开花;夏天,植物茂盛生长;秋天,植物开始落叶;冬天,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四、论述题
1. 请谈谈你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并说明它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答案: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自然界通过各种现象和变化传递信息的方式。
这些信息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农民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
情况来决定播种和收获的时间;气象学家通过观察云彩和风向来预测
天气变化。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
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
参考答案: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联系。
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
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
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思考回答。
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内容上的逻辑联系。
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
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纬度wěi 连翘qiǎo 怠惰du 孤寂jìB.藐小miǎo 描摹mó 凝神níng 蜉蝣yóuC.欢畅chàng 恬静tiǎn 栖息qī 呵护kēD.无稽jī 浑然hún 上乘chén 宇宙zhu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衰草连天______ 鬓毛衰______(a.shuāi b.suāi c.cuī d.chuī)②差异______ 差遣______ 差劲_______ 参差_______(a.chā b.chāi c.chà d.cī e.chài)③观测_______ 道观_______(a.guàn b.guān c. guǎn)④落叶_______ 落枕_______ 丢三落四_______(a.luó b.lu c.là d.lào)⑤播种_______ 耕种_______(a.zhng b.zhǒng c.zhōng)?3、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荣枯俗语农谚耐人寻味俯首贴耳B.离愁别苦凝神静听不记其数少见多怪C.苍海一粟无忧无虑千呵万护涵养水分D.饱学之士雅俗共赏不胜玫举昂首挺立二、阅读(一)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②冰雪____化,草木____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③再过两个月,燕子____然归来。
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的落下来。
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____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⑧到处呈现一片衰草____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⑨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____、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悬.殊(xián) 农谚.(yàn) 冰雪融.化(rónɡ)B.孕.育(yùn) 翩.然(biān) 销声匿.迹(nì)C.活跃.(yuè)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D.纬.度(wěi) 萌.发(ménɡ) 风雪载.途(zǎi)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蔌蔌地落下来。
改为。
(2)而山区的气侯、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察。
改为; 改为。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B.灵活C.灵便D.灵敏(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4.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连贯的话。
(填序号)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②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③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④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ft区的农业发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一个接一个。
造句略。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ft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ft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
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5、《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
8.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下列诗句蕴含的物候现象。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 【点拨】诗句的意思是:平原地区四月百花就 落尽了,而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由诗句中的“人间”和“山寺”可以看出是因 为地势高下不同。
反映了物候现象与地势高下的关系。
1)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做标题,新 颖别致,富有表现力。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贴切 风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训练点:说明文语言】试分析下面句子中 红色词语的表达作用。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 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 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 和,春天寒冷。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结合本文内容究下列诗句蕴含的物候现象。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点拨】诗句的意思是:北风席卷着大地把白 草吹折,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起大雪。结合地 理常识和诗句的意思可知,塞北由于纬度较高, 相比较于纬度较低的中原地区气候更为寒冷。 因此可以反映出物候现象与纬度的关系。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 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引用 )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 生的生物。( 打比方 )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 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 举例子 )( 列数字 )( 作比较 )
【点拨】 “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 )
A.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 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B.长沙市计划三年建设大约600余座公园,使之成为 “千园之城”。 C.随着城市街头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出行 带来便利,而且环保、经济。 D.烈士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是一个美 丽的大花园。 【点拨】 B项语意矛盾,应删去“大约”或“余”;C 项成分残缺,可删去“随着”;D项语序不当,“烈士 公园的国庆节”应改为“国庆节的烈士公园”。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附加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附加答案《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附加答案初二语文练习立春过后,大地慢慢从沉睡中⑴(A醒悟;B醒悟;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⑵(A次第;B连续;C接连;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燥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在秋风中⑶(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无影无踪。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打算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留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事。
杏花开了,就似乎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似乎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起先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⑴(B)⑵(八)⑶(C)2.说明下列词语。
无影无踪:这里指消逝了鸣叫声,臧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八)A.物候现象B.气候改变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改变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依次是:时间依次;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以上状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6.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喝气候有亲密关系,它们似乎在提示农夫适时支配你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说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犹如呈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爱好,又给人以剧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篇一」《大自然的语言》(一)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①__句,这段文字是按概括到具体(逻辑)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___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荣枯去来](4)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5)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
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达标训练1.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mãng(2)孕育yùn(3)销声匿迹nì(4)连翘qiáo(5)载途zài(6)草长莺飞yīng2.解释词语。
(1)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5)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6)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3.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你能再举一些身边具体的事例吗?物候现象。
略能力提高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⑤这叫逆温层。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__各段的第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①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
②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③一般出现在秋冬之交,尤其是在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试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试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试题及答案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树桩上一道道的圆圈,一圈就是一年。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
2.从文中我又知道了三种大自然的语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细心粗心
2.(1)白云飘得高高,第二天准是晴天。
(2)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3)树桩上的年轮,一圈表示一年。
0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习题)(解析版)
0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0·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连翘.(qiào)悬殊.(shū)衰.草连天(shuāi)草木荣.枯(róng)B.侵.害(qīn)延.迟(yán)周而.复始(ér)风雪载.途(zhài)C.孕.育(yùn)农谚.(yàn)冰雪融.化(róng)翩.然自来(piān)D.了解.(jiě)纬.度(wěi)销声匿.迹(nì)簌簌.落下(shù)【答案】C【解析】A.翘qiào—qiáo;B.载zhài—zài;D.簌shù—sù;故选C。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草木萌发周而复始消声匿迹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答案】D【解析】A.应为“销声匿迹”;B.应为“冰雪融化”;C.应为“采集种子”;故选D。
3.(2020·浙江杭州市·八年级)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答案】D【解析】D.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
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此题与“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的语境不符。
故选D。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市场经济,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B.对于我们来说,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和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A.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销声匿迹(nì)纬度(wěi)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弋阳(yì)D.风雪载途(zhài)隧道(suì)头晕目眩(xuàn)窥见(kuī)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2)A.得心映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3)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B.制定C.确定D.肯定(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B.神奇C.神异D.神秘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B)(2)(A)(3)(C)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喝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你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5大自然的语言练习含答案1
一、基础测试1.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3)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二、阅读理解3.《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4.“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A.说明拟人比喻B.叙述拟人比喻C.描写对偶拟人D.抒情比喻拟人5、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A.竺可桢(zhú)翩然(piān) 重峦叠嶂(zhàng) ...B.萌发(méng)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uò) ...C.簌簌(sù)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经度(jīng) 差别(chā) 草长莺飞(cháng) ...【解析】B项,“销声匿迹”的“匿”读作nì;C项,“风雪载途”的“载”读作zài;D项,“草长莺飞”的“长”读作zhǎ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姝。
B.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嘴里,慢慢孕育,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C.熔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D.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堆移,真理会愈加显露。
【解析】A项,“悬姝”应为“悬殊”。
C项,“熔化”应为“融化”,“熔化”指的是固体通过加热而变成液体的过程,一般指金属、石蜡等;“融化(溶化)”指的是冰、雪变成水的过程,通常用“融化”。
D项,“堆移”应为“推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解析】“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一般作谓语,此处用来形容“变化”不妥。
4.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下列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的一)B(项是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解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
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思考回答。
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内容上的逻辑联系。
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
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点拨:举了逆温层的例子说明特殊情况;“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是在作比较,同时又对“逆温层”下了个定义。
(2)打比方点拨::把这些自然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是列数字。
能力提高
1.先总后分,由一股到特殊。
2.山腰处于逆温层……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3.略
4.不是。因为正常情况大家都比较熟悉,且有切身体验,故一笔带过;而特殊情况大家比较陌生,为了让读者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所以细细道来。
一、自主实践
1.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竺可桢(zhú zhēn) 翩然(piān) 孕育(yùn)
B.销声匿迹(xiāo nì) 农谚(yàn) 延迟(yàn)
C.簌簌(sù) 风雪载途(zāi) 衰草连天(shuāi)
D.经度(jìng) 差别(chā) 海棠(táng)
二、能力提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⑥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⑦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2.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 )
A.翩然(……的样子) 销声匿迹(隐藏)
B.次第(一个接一个地) 风雪载途(装载)
C.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草木荣枯(茂盛)
D.悬殊(差异) 周而复始(转一圈)
3.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1.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⑦句中的“这个道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实际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明“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4.选文在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正常情况(第②句)仅一笔带过,而特殊情况却细细道来,且举例加以说明,这是不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谈谈你的理解。
A.草长鹰飞 衰草连天 农谚 灵敏
B.北雁南飞 冰雪融化 显著 物侯
C.鸟语花香 籁籁下落 山脚 丘陵
D.割麦插禾 草木萌发 内陆 孕育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6.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
(2)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3)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
(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5.调整句序:正确的句序应是:
①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④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⑤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扇蹦貌。⑦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⑧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答案与提示
自主实践
1.A
2.B 点拨:载,充满。
3.D 点拨:A项 鹰——莺;B项 侯——候;C项 籁——簌。A项属同音字误用,BC两项属形似字误用。
4.(1)B (2)B
5.②⑤⑧⑦④③⑥①点拨:按一年四季中物候现象出现的顺序排序。这段文字可以说是按时间排序的一个典范,应认真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