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公开课完美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学生培养尊重生命和多样性的观念,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动物共栖现象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色笔,用于记录和绘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张图片中的动物在做什么吗?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基本概念。

教师展示几张不同动物共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共栖动物,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共栖现象的意义。

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探究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动物共栖现象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一种共栖动物的观察报告,包括它们的特点、共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
(五)互动讨论
1.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共栖现象的例子?
2.学生分享:请同学们轮流分享自己知道的共栖现象,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2.拓展: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共栖现象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
2.收集关于共栖现象的图片或视频,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五、教学反思
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重难点补充:
(一)导入新课
展示海葵与小丑鱼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两个生物在一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学生:它们好像在一起生活。
教师:对,它们就是共栖现象的一个例子。那么,什么是共栖现象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自主学习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特别是关于共栖现象的部分,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
(三)课堂讲解
1.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但分离后,双方都能独立生活。
2.讲解共栖现象的特点:互利共生、相互依存、分离后能独立生活。
3.讲解共栖现象的分类:互利共生、共栖共生、竞争共生。
(四)案例分析
1.展示案例:海葵与小丑鱼、犀牛与犀牛鸟、寄居蟹与海葵等。
2.分析案例:讲解每个案例中生物之间的共栖关系,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好,请停下。谁能告诉我共栖现象的定义?
学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但分离后,双方都能独立生活。
(三)课堂讲解
教师:很好。那么共栖现象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一一讲解。
展示共栖现象的特点。
教师:第一个特点是互利共生,就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对彼此都有好处。第二个特点是相互依存,它们需要彼此的存在。第三个特点是分离后能独立生活,即使不在一起,它们也能自己生存。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共栖现象,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动物共栖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保护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共栖现象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分析共栖现象中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实例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动物共栖的图片、视频资料。

2. 准备教学PPT,包括动物共栖实例讲解。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动物共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共栖现象?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有什么意义?2. 知识讲解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及共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题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共栖现象,并分析这些共栖现象中的相互关系。

小组内讨论,并选代表进行讲解。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共栖现象,如蜜蜂与花、苍蝇与腐肉等,引导学生理解共栖现象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6.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及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共栖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七、教学内容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共栖现象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引导学生关注共栖现象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八、教学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寻找共栖现象的实例。

2. 让学生动手制作关于共栖现象的展板或手抄报。

3. 开展关于共栖现象的演讲比赛或写作活动。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知道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通过观察、讨论,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共栖现象及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幼儿观察、讨论、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及实例。

2. 幼儿观察、讨论、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共栖现象的图片及视频。

2. 教具:动物玩偶。

3. 环境布置:自然生态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带领幼儿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图片中动物的名字。

b.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为什么生活在一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2. 讲解共栖现象:a. 解释共栖现象的定义,引导幼儿理解共栖现象。

b. 举例说明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共生菌帮助动物消化食物,动物帮助植物传粉等。

3. 观察、讨论:a. 组织幼儿观察教具中的动物玩偶,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b. 分组讨论:幼儿们认为这些动物生活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它们是如何相互帮助的?4. 实践活动:a.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共栖现象。

b. 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a. 回顾共栖现象的定义及作用。

b.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共栖动物,并说明原因。

6. 课后作业:a. 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b. 家长协助幼儿记录观察到的共栖现象,并拍照留念。

六、教学延伸:1. 开展“共栖动物知多少”的调查活动,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搜集有关共栖动物的资料,了解更多的共栖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2. 组织幼儿进行“共栖动物”绘画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喜欢的共栖动物。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发现并理解生活中的共栖现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知道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 常见的共栖生物案例分析4. 学生实践观察和分析共栖现象5. 环保意识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学生实践观察和分析共栖现象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的共栖生物案例。

3. 实践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身边的共栖现象。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共栖现象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共栖现象的图片和案例。

2. 实验材料:动植物标本、显微镜等。

3. 教学视频:介绍共栖现象的实例。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共栖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共栖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共栖现象?共栖现象有哪些特点?二、讲解共栖现象(15分钟)1. 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分析常见的共栖生物案例,如寄居蟹和海葵、牛和牛蝇等。

三、实践观察(10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标本,寻找共栖现象。

2. 各组汇报观察结果,讨论共栖现象的意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分析视频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五、环保意识培养(5分钟)1. 引导学生探讨共栖现象与环保的关系。

2. 提出环保建议,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共栖现象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观察、分析和讨论中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共栖现象的图片,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讨论、提问等。

3. 学生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年级《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四年级《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四年级《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四年级《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导入
1、导言: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动物世界去看一看动物世界中的有趣现象。

2、播放影片,创设虚拟情景,激趣。

3、揭示课题《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解释“共栖”的含义。

(媒体展示课题)
(二)、指导阅读
1、引导学生从文题质疑,多媒体显示学生所提的`三个主要问题。

2、带着问题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1)四人一小组开火车读全文,理解全文内容。

(学习建议:在听其他同学读时,边听边思考,可在书上批注,做记号,可结合大屏幕上的表格学习相关内容。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学习建议:交流时还可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为什么这些共栖现象有趣?”,在小组中讨论。


(3)汇报学习情况。

(同时播放文本和动物图片)
(三)再读课文,进行口语训练。

1、从
2、
3、4自然段选一段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解其中某种动物的特点。

2、同桌以某种动物的身份合作介绍文中一种共栖现象,老师预先拟定题目供学生参考:“我在牙缝中觅食”“犀牛的哨兵”“百舌鸟的忠实听众”等。

3、全班汇报(同时播放共栖图片,若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影片。


(四)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其它共栖现象和其它动物有趣味的现象。

2、全班交流。

(老师也准备了一两个共栖或其他有趣的现象跟学生交流,交流时播放课件,动物图片或电影片断)
(五)总结。

①小结全文
②结束语。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学科领域:生物学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使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及其共栖方式。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及其共栖方式。

教学难点:1.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共栖现象。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动物共生现象。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及其共栖方式。

环节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环节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共栖现象。

2.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学习。

环节五: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自己对共栖现象的认识和体会。

三、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一幅共栖现象的图片,并写上说明。

2. 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

四、教学反思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家长反馈意见。

六、教学内容拓展环节一:共栖现象的应用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共栖现象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共栖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环节二:共栖现象与人类生活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学生举例说明共栖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七、课堂互动游戏环节一:共栖现象知多少1. 教师设计一个关于共栖现象的互动游戏,如问答、填空等。

2. 学生参与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二:共栖现象我来秀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共栖动物,扮演相应的角色。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知道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认识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认识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教学难点:1.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海葵和小丑鱼、犀牛和犀牛鸟、狐狸和兔子等共栖动物的图片。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猜这些图片中的动物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入共栖现象的概念。

二、学习共栖现象(10分钟)1. 教师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了解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的共栖动物是如何相互受益的。

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总结并强调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共栖动物,研究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2.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总结共栖动物的特点和共栖现象的作用。

3. 每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共栖现象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教师提出保护自然界中共栖动物的建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提高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共栖现象,知道共栖现象是不同物种间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

2.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共栖现象及其特点。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共栖动物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共栖现象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2. 能够发现和描述生活中的共栖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记录卡、画笔等绘画工具。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共栖动物的例子,如犀牛和鸟、海葵和小丑鱼等,引导幼儿观察和关注共栖现象。

2. 讲解:教师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及其意义,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共栖现象。

3. 观察:让幼儿观察和描述一些共栖动物的特点,如外观、生活习性等。

4. 操作:让幼儿通过绘画、记录卡等方式,记录和表达自己观察到的共栖动物。

5. 讨论: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共栖现象,引导幼儿发现和理解共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6. 总结:教师总结共栖现象的特点和意义,强调共栖现象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7. 延伸:让幼儿课后观察和记录更多的共栖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8. 作业: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共栖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共栖现象。

2. 运用观察法,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和描述共栖动物的特点。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4. 利用记录法,让幼儿通过绘画、记录卡等方式,记录和表达自己观察到的共栖动物。

5. 运用家园合作法,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共栖现象。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精选7篇)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精选7篇)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精选7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篇1《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篇课文所对应的单元是四下第三单元。

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根据单元教学主题,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什么是共栖现象。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第三,。

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还是以精读课文来对待的。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列举的三组动物共鸣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悟作者怎样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产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3、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

三、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2、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四、教学难点: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课前学生预习要求。

1、看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以及文中相关动物的图片。

2、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组别谁和谁共栖共栖的原因第一对第二对第三对七、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脑海中印象深刻的情景。

导入新课,读题激疑:1、解释“共栖”的意思,2、教师整理问题(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检查预习1、字词:第一组词语:沼泽虻蛆残渣剔牙育雏寝食不安第二组词语:皱褶缝皮肤薄吸血着地照看2、句子:原来,犀牛的皮肤很厚,有很多皱褶。

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

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

3、出示课前预习的表格课文都讲了些哪些动物之间的共栖现象?它们为什么会共栖在一起?了解文章结构,引出题眼1、根据板书,结合自己的预习,用一句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动物共栖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共栖现象对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共栖现象对动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实例。

二、教学准备教学材料:1. PPT课件:介绍共栖现象的图片和实例。

2. 视频材料:播放有关共栖现象的短视频。

3. 学生分组活动材料:动物图片和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课件和视频材料。

2. 电脑:用于播放视频材料。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习性吗?”Step 2: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利用PPT课件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举例说明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实例。

Step 3:观察和分析(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动物图片和相关信息。

2. 要求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并讨论共栖现象对动物的意义。

Step 4:视频材料观看(5分钟)1. 播放有关共栖现象的短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共栖现象。

2.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共栖现象的特点和意义。

Step 5: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利用PPT课件总结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2. 提问:“你们认为共栖现象对动物有什么意义?”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找其他有关动物共栖现象的资料,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共栖现象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对共栖现象的理解。

利用视频材料和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共栖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设置,延伸学生的学习范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生物共栖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分类2.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实例及作用3. 共栖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 共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的意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共栖实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共栖生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共栖实例,如蚂蚁与蚜虫、蜜蜂与花、海葵与小丑鱼等,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探讨共栖现象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共栖现象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

7.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名称:共栖现象观察比赛2.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共栖现象的能力。

3.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共栖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共栖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4. 活动步骤: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共栖现象。

b. 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共栖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c. 各组分享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d.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共栖现象的特点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目的:评估学生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评价方法:学生观察报告、小组讨论表现、课堂提问回答。

3. 评价内容:a. 学生观察报告的质量,包括观察到的共栖现象、生物特点和作用等。

b. 小组讨论的表现,包括参与程度、分析和总结能力等。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大班教案【活动设计】动物世界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动物朋友总能唤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但是仅仅和身边的动物亲密接触已经满足不了大班幼儿了,他们需要对动物有更主动地探究和更全面的了解。

动物王国有着许许多多的秘密,如:动物如何睡觉、如何捕食猎物、为什么有好看的花纹等等,这些都是幼儿经常能够关注到的,也是了解最多的。

其实平时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会发现一些动物总是在另一种动物身边打转,只是我们没有去在意而已,关注最多的却是不同动物之间的相互残杀,而忽略了不同动物之间的另外一些现象,如:共栖、共生等等。

所以结合大班动物王国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去探究动物的秘密。

【活动目标】1、了解三对不同种动物之间的共栖现象,知道它们共栖的原因。

2、通过活动、知识经验的积累给其它动物进行准确的配对。

3、萌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难点】理解什么是共栖。

【活动重点】知道三对不同种动物之间共栖的原因。

【活动准备】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配对的图片、PPT【活动过程】一、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在动物王国里我们已经探索了许多动物的秘密,今天老师还想请你们和我一起去探索动物的其他秘密。

二、理解共栖现象1、出示图片灰太狼和懒羊羊。

师:灰太狼今天抓到了一只小羊,一想到可以吃羊了就非常的开心。

为什么狼总要抓羊呢?(幼儿回答)师:在动物王国里当一种动物被另一种动物吃掉,我们把这样的关系叫做“天敌”。

就像狼和羊一样,两种不同的动物之间就是天敌。

(引出:狼和羊是天敌的关系,并理解天敌的意思)2、解释共栖现象。

师:两种不同的动物之间有天敌的关系,也有两种不同的动物之间是朋友的,那什么是朋友?(幼儿回答)师:朋友就是要互相帮助,在动物王国里两种不同的动物之间如果互相帮助的,而且它们生活在一起,如果少了这个朋友就会遇到很多的麻烦。

我们把这两种不同动物之间的关系叫做“共栖”。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哪些动物之间有共栖的关系。

(析:动物共栖现象是一个很新的知识点,为了让幼儿理解什么是共栖,在活动中我以“朋友”做铺垫然后延伸到“共栖”,并把这个难点前置,这对以下内容就会有更好的认识。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及其特点;2.探究动物共栖现象的原因;3.了解各种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图片,PPT制作软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在黑板上写下“动物共栖现象”四个字,并请学生围绕该词发表一下自己对它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经常见到一些动物在一起出现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种现象。

二、知识讲授(10分钟)1.通过播放图片和视频等素材,简要介绍一下动物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分析动物共栖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讨论。

三、讨论与案例分析(20分钟)1.分小组讨论,根据自己身边见到的动物共栖现象,回答以下问题:a.你们身边有哪些动物常常共栖在一起?b.你们认为它们为什么会选择共栖?c.它们是否能够互相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或帮助?2.请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补充。

四、案例解析与总结(15分钟)1.选择几个典型的动物共栖现象作为案例,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2.进行小结,总结出动物共栖现象的原因和特点。

五、小组表演(25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动物共栖现象进行表演。

2.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可以选择进行情景再现,模拟动物的行为和互动等等。

3.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请其他小组和全班同学给予评价和点评。

六、课堂作业(5分钟)请学生回家后整理当天所学内容,制作一个PPT或写一篇小论文,总结一下自己所了解的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并了解动物共栖现象,增强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小组表演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总结和课后的作业,学生们能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构建PPT的能力。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_1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_1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
本文是关于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6个生字
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共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新课
2.板书质疑
3.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例:什么是共栖,谁与谁共栖,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等.(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运用学过的方法读懂课文
(2)以表格式进行摘录
(3)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2,交流学习情况
3,回答什么是共栖学生自学,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并按要求做笔记.
引导学生通过所填表格总结并发言.
动物共栖指不同物种间互惠共生的现象.
了解学习情况,并做适时指导
达到自读自悟
三,知识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生继续填写表格,进行知识积累加强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锻炼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人文教育
1,学习了课文,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说给大家听.
2,把你最想说的那句话写在表格的旁边,并表格贴在读书笔记本上.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做笔记
意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观念.
提醒学生要注重积累
板书参考:
(凶猛强大)(弱小无比)
犀牛犀牛鸟
共栖鳄鱼燕千鸟(牙签鸟)
金黄鼠百舌鸟
…………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一等奖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一等奖设计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一等奖设计《《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一等奖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精彩教案一等奖设计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了解共栖现象,弄清共栖原因,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继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1.学习课文,了解共栖现象,弄清共栖原因,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继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划分1课时一、出示挂图或播放录相引入。

1.出示挂图,因导看图,师讲解。

(文中的或课外的都可以)(如犀牛与犀牛鸟)(1)看图:图上有什么动物?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动物的特征吗?(2)它们正在于什么?生:图上画了一头犀牛和一只小鸟。

犀牛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身材约5米,高2米,重1吨以上,巨大的头上长着锐利无比的角。

非常凶猛,连豹、狮、大象都不敢惹它。

那只黑色的小鸟正在犀牛身上跳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师:对,这种小鸟人们叫它犀牛鸟,它们正在为犀牛捉犀牛皮肤皱褶(看图理解)里的昆虫和蛆卵。

犀牛因此皮肤也不痒了,舒服得很呢。

所以它们成了一对好朋友。

这种屈牛鸟还很机灵,一感觉到周围有动静。

就惊飞起来,还不停地叫着给犀牛放哨。

多有趣呀!一只是凶猛强大的野兽,一只是弱小无比的小鸟,它们居然能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真让人难以相信,可是,生物界里就有这么有趣的现象.科学家称这种现象叫“共栖现象”(板:共栖现象)今大,我们来学习新课: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二、自由读文,完成练习。

1.画出课文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或,也允许讨论解决。

3.说说课文讲述了哪些生物的共栖现象。

三、汇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或小黑板)检查字音。

朝夕与共沼泽牛虻(máng)残渣(zhā)和睦相处皱褶(zhè)蛆(qū)卵剔牙2.说说以下词语意思。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四年级语文下册:《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同学们,在自然界里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共栖。

你们想了解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30课《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读准“栖”字的读者。

3.解题,谁能根据自己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说一说什么是共栖。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奇趣”“水火不相容”“居然”“和睦相处”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2.重点探究2-4自然段,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

为什么说这些共栖现象是有趣的;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2)小组内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①第2自然段讲了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犀牛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

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犀牛鸟啄食寄生在犀牛身上的昆虫和蛆卵,还能为犀牛鸟放哨、报警。

所以大犀牛和小小的犀牛鸟成了一对好朋友。

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②第4自然段讲了鳄鱼和燕千鸟是如何和睦相处的。

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鳄鱼张开大嘴巴,燕千鸟就飞进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课文教作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蒲岐三小邱敏敏设计理念1、新课标我们提出语文教学应更多地指向“语言文字运用”。

为此,我们应该明确,语文课堂不仅要关注课文“写什么”,更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课文“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语言的秘密”。

这样,教师才能利用课本,巧教作文,真正在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2、生本课堂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

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教学的职能,让学生在自主与探究性的学习与解决问题过程中,真正爱上阅读,学会学习。

教材分析《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篇课文所对应的单元是四下第三单元。

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同时,这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文章结构清晰的科普文。

根据单元教学主题并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重点是理解科普文写作时如何以代表性的例子阐述现象,并且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有序地表达。

选学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教师应注意讲读与自读的知识迁移与能力训练的衔接,完成“教”向“学”的过渡转化。

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教师适度地加以引导和调控,达到预期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针对小班化班级的特点,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明白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怎么写”,从而迁移运用,获得语言形式上的习得。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认识动物共栖现象。

2、掌握总分的的段式结构,学习用典型例子阐述现象。

3、关注表达,品味语言,用有趣的语言有序地描写其它动物共栖现象。

教学重难点:用有趣的语言有序地描写其它动物共栖现象。

课前准备1、课前分小组,选立小组长2、介绍闯关游戏3、明确: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读准字音“栖”,明确表示居住、停留的意思的时候读qi,表示不安定的意思的时候读xi,齐读课题)二、小组合作,完成“一号任务”1、课前预习了吗?小组讨论,完成“一号任务”2、交流:根据表格,说说谁和谁共栖?谁为谁做了什么?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小结:利用表格,梳理文章内容,是一种很好地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评价小组表现。

【设计意图】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内容清晰可见,四年级的孩子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交流中,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了课文“写什么”的问题。

三、趣味驱动,完成“二号任务”1、这篇文章作者写了四个自然段,如果只能留下两个,你选哪两段?小组讨论,给出答案。

(屏幕出示)二号任务:请你选择需要留下来的两个段落,在方框里打上“√”1□2□3□4□2、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留下第一自然段?(第1段为概括,2、3、4为举例,结合学生回答,理清文章的结构)3、为什么作者要写四个自然段。

2、3、4自然段的写法有何不同?讲述留下的理由(地点不一样、动物种类不同、大小不同、帮助方式不同等)小结:作者选取的着三个例子都具有代表性,写文章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才更具有说服力、吸引力。

【设计意图】潘新和教授也曾提出“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才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阅读,应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

为此,我们应该更加明确,语文课堂不仅要关注课文“写什么”,更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课文“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语言的秘密”。

四、关注表达,完成三号任务1、(屏幕出示)三号任务:仿照课文写鲨鱼和向导鱼的共栖现象。

出示鲨鱼与向导鱼的图片写之前,让我们来了解作者是怎么写这种共栖现象的。

2、学习二三段的写法。

(1)学“有序”请看第 2 自然段,如果要把它分为两层,该怎么分?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理清课文是先写了“共栖画面”,用“原来”一词连接,再写“共栖的原因)学习说明文,不仅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还要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2)学“有趣”课文二三自然段中,哪些句子生动地写出了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请把这些句子划出来。

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学生汇报自读自划的有关句子。

①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②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

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③当地人经常可以看到鳄鱼在岸边张开大嘴巴,燕千鸟飞进飞出,鳄鱼丝毫不会伤害它们。

原来,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燕千鸟是在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

因此,燕千鸟也叫“牙签鸟”。

有时燕千鸟不在身边,鳄鱼就会爬到岸上张开大嘴巴。

④附近树上的燕千鸟看见了,立即飞过来为鳄鱼剔牙。

这样燕千鸟吃饱了,鳄鱼的牙也不痛不痒了。

(3)全体出示,发现原因3、迁移运用:提供材料仿写材料:鲨鱼名片:生活在海洋中的鲨鱼性情凶猛。

最大的鲨鱼身长12米,有好几吨重。

它的牙齿锋利无比。

它不仅捕食鱼、虾,还捕食海狮、海豹、鲸等动物,是“海上魔王。

向导鱼名片:个小,只有30厘米左右长。

据说,鲨鱼视力不好,向导鱼能引导鲨鱼找到食物,还能给鲨鱼清洁皮肤,鲨鱼呢会把吃剩的食物给向导鱼,遇到危险时,还允许向导鱼躲到自己的嘴里。

生活在海洋中的鲨鱼性情凶猛。

最大的鲨鱼身长12米,有好几吨重。

它的牙齿锋利无比。

它不仅捕食鱼、虾,还捕食海狮、海豹、鲸等动物,是“海上魔王”。

【设计意图】学生在任务驱使下,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将课堂上所学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到学生的写作中,指导有针对性,练笔更具有实效性。

五、交流收获,课堂总结1、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一些收获?2、其实大自然中像这样不可思议的动物之间共栖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出示图片观看)有趣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网上去查看一下,看看它们的共栖现象。

板书设计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有序有趣作业设计必做作业:阅读推荐《动物的互惠互助》选做作业:1、课外搜集一些其它的关于动物的有趣现象。

2、根据犀牛和犀牛鸟的共栖现象改编成一则妙趣横生的科学童话。

教学反思:这次有幸参加了市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技艺评优活动,上了《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下面浅谈我感受最深的几点:《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一篇选读课文,选学课文是本单元精读、略读课文的延伸,更多侧重兴趣的培养和课外的延伸。

我们在略读教学中也必须要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艰难转身。

在备课中要梳理强烈的导学意识,使教学设计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来进行,走出“教师过度讲析”的误区,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

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化教为学,还学于生,用三张任务单(一号任务:自己对自己说,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

二号任务:请你选择需要留下的两个段落,在方格里打勾。

三号任务:用提供的信息,仿照课文写鲨鱼和向导鱼的共栖现象。

)作为研读课文的主线串起了整堂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求。

整堂课,都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任务单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作者写了四个自然段,如果只能留下两个,你选哪两段?等学生选择好并交流完毕之后,又让大家讨论为什么大部分同学要把第一段留下。

这个问题让学生对课文整体的脉络了然于心,理清了课文的总分结构,并了解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

接着我又提出为什么作者要写四个自然段。

2、3、4自然段的写法有何不同?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尺浪”,这些话题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起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给予了学生很多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孩子们通过阅读思考,找到了各自然段的不同特点和写法,否定了刚才自己只选两段的想法。

这样,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愉悦,课堂也显得更灵动。

纵观整堂课,我将自己的定位非常准确,作为一个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将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不是说精读课文是学习的,那么略读课文就是实践的。

为了让孩子能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更深的理解,我出示了第三个任务单(用提供的信息,让孩子仿照课文写鲨鱼和向导鱼的共栖现象。

)之后就进行了一步步的引导:鲨鱼给你什么感觉?向导鱼呢?要是让你来写它们的共栖现象,还要了解哪些信息?写之前,让我们来了解作者是怎么写这种共栖现象的……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的写法,并说说哪儿让你感到有趣,为什么有趣?学生在任务驱使下,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十分钟的仿写训练不但迁移到孩子的已有知识的整理,还落实了读写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动笔能力。

从学生的片段交流中可以得知大部分孩子已经学会了对课文写法的迁移运用。

不足之处:1、这堂课对文本的学习放在较低的位置上。

2、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

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比如文本中“有趣”的统领作用应有所突显。

通过引导学生有层次的阅读感悟,让学生在内容理解、情感体会与语言感悟上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