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学习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的论文
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的论文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的论文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学习理论,是在批评吸收传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是从行为主义出发,吸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思想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人格理论,在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在品德心理研究和道德教育研究方面也有所建树。
因此,论文联盟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也成为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极具代表性的一派。
该理论注重从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对儿童品德的形成进行研究,强调社会学习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内部因素对儿童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关注儿童如何在榜样示范的影响下学习特定道德行为,这对我们了解青少年个体道德行为的形成以及开展道德教育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一、道德认知的获得机制: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类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并非本能论所认为先天拥有一个行为库。
个体经由学习而获得行为和认知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也叫试误性学习,这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的,在直接经验其结果的强化性质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行为方式,是更为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行为的起源。
这是传统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任何由直接经验产生的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在替代经验的基础上产生。
这就是个体获得行为和认知的第二种途径:观察学习(也叫替代学习),这是人类获得新的行为更为普遍、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wW 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的替代学习,可以减少个体存活的风险,使人类的生存方式的社会传达过程成为可能。
论道德学习的基本机制
论道德学习的基本机制
人的道德学习是一种相当有趣的主题,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类的行为习惯和习惯。
人类的道德学习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和接受社会道德准则的过程。
这类准则通常被表达为法律、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和道德行为守则等形式。
学习道德行为,首先是理解和接受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然后自觉遵守它们。
由于道德学习不仅是一种可以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现象,而且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鼓励个体成长,提高道德水平。
道德学习的基本机制包括情景模式、典型事件和实践。
情景模式就是一种社会思维过程,其行为规范化,意味着在一定的情景下,人们倾向于采取相似的道德行为;典型事件则反映出典型的行为表现,从而有助于熟悉道德范式;实践则是保证道德行为以及对典型行为表现有更多认知和深刻体会的有效方式。
同时,人们在德性学习中也有许多复杂的伦理考量,例如,人们需要考虑的伦理因素有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及调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这也是道德学习的基本机制所必须考虑的。
最后,社交影响也是道德学习的一种重要机制,因为社会激励和惩罚对人的学习和行为影响重大。
另外,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也会影响道德学习,如同行、尊重、凝视抬头等社会礼仪,可以帮助孩子们增进道德素养。
总之,道德学习基本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它们不仅表现在道德行为准则和行为标准的接受上,还取决于伦理考量和社会激励等社会环境因素。
正是这种复杂的机制让道德学习变的更加全面而有效,从而造就了合乎道德书写的人类。
专题五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原 则,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道德资源。
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 德成果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 吸收其对当代中国发展有积极意义的精华。
三、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敬礼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谦即自谦,虚以处己; 敬即敬人,礼以待之。谦敬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 世的道德要求。礼是人与区别的标志。同时,提醒人们不骄不 矜,戒骄戒躁。
礼仪之邦 恭敬之心,礼也 事思敬 不居功 择善而从
退一步海阔天空
古代,清河人胡常与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 究经书,后来胡常做了官,但名誉却不如翟方进 好,胡嫉妒翟,在别人议论翟时总是不说翟好话, 翟知道后不仅没有以牙还牙,而是想出了一个退 让的方法。每当胡召集门生讲解经书时,翟就派 自己的得意门生到胡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且 诚心诚意,认认真真做好笔记。时间长了,胡明 白翟是有意推崇自己,于是内心十分不安。以后 在官场上不再贬低而是赞扬翟方进。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 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筑牢拒腐防变 的道德防线,通过加强道德 建设来鉴定党员干部的理想 信念,锤炼党员干部的道德 品质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 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 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 是“为人民服务”的问题。
考研政治(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其本质决定于( )A.生产力B.经济基础C.上层建筑D.政治制度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D项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知识模块: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2.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的( )A.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的思想B.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的思想C.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的思想D.重视道德践履,强调道德修养的思想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通过名言警句考查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内容。
考查名言警句中反映的思想或原理,是考研政治惯用的命题手段,本部分名言警句众多。
考生在阅读到此类文字的时候,能做到一一对应,避免张冠李戴即可。
知识模块: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3.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只承认中国传统道德的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中国传统道德的个别性、特殊性,将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这种观点属于( )A.拿来主义B.复古论C.历史虚无主义D.闭关主义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态度,具体考查对历史复古主义的理解。
知识模块: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4.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是道德的( )A.认识功能B.调节功能C.导向功能D.激励功能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道德调节功能的定义。
“道德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研究成果述评
・全 国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
教 育部 重 点课 题
“ 德 习 理 和 践问 研 " 成果 评 道 学 的 论 实 题 究 研究 述
全 国教 育 科 学 规 划领 导 小 组 办公 室
由山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主持的全 国教育科 学 “ ・ 十 五”规 划. 育部 重点课题 “ 教 道德 学 习的理论 和 实践 问题研
了全 国教 育科 学规划领导 小组 办公 室组 织的专 家鉴 定 ,鉴 定专 家有华 中师范大学杜 时忠教授 、中山大学郑永廷教授 、
长 土壤 ,吸 纳其 中合理 的 、在 今天 仍不 失 其生 存价 值 的 因素并将 它 消融在 现代 思 想体 系 中 。因此 ,传 统是 任何
新 的模 式 建 构 所 不 可 回 避 的 。 否则 ,不 管 它如 何 有 创 见 ,都会 给 人一种 缺乏 意 义和 方 向 的感 觉 。此 外 ,在 多
世 界 中更好 地发挥 自己 的作用 ,增 强 自身 的竞 争力 ,就 必 须突 出 自己 的特 点 ,发 挥 自己的优 势 ,考虑 自己特定 的文化价 值观念 和教 育传统 。 然 而 ,传统的重要并不 意味着可 以以传 统的现代移 植 和 现代 阐释代替现代理论 的建 设。 因此 ,对待传统道德学 习模式 的第 二个基本思想是 ,建构新型 道德学习模式意 味 着对 旧观念 、旧模式 的否定 和突破 。没 有经过一个对传 统 的批 判和否定的过程 ,就不会 有新理论 的发展与进步 ,也 不会有 新模 式的开拓与创新 。如果说 ,对传统道德学 习模 式 的继 承和吸纳 为新 的道德学 习模式 的建设提供历 史的根 据 ,那 么对传统道德学 习模式 的批判 和创新则为道 德学 习 的现代 转化开辟道路 。需 要强调的是 ,对中国这样一个 具
论大学生学习道德建设
大学生学习道德建设是 当前大学生培养过程 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 大学生学习道德建设是指为了提升大学 生的学 习道德素质水平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 、 修养等实践活动的总称 。养成优 良的学习道德品质 , 增强科学的
学习道德意识 , 培育真挚而高尚的道德情感 , 树立坚定 的学习道德信念等是学习道德建设 的主要 内容 。学习道
德水 平 的高 低影 响 甚或 决 定着 大 学生 的 整体 道德 水 平 。针 对 大学 生 的实 际情 况 , 有必 要 大力 加 强大 学 生 的学 习道 德 建设 , 以全 面 提升 大学 生 的道德 素质 水 平 。
学生家长可以适时适度地和学生交流一些关于艰苦创业的看法力求让学生领略到父辈的辛酸经历祖辈奋力打拼的苦难历史等同时要高度注意沟通艺术在父辈与子辈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探求创新交流方式鼓励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让他们更加充满自信这些都能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也会改变其某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与行为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努力拼搏的学习意识形成优良的学习道德品行
一
、
大 学生学 习道德建设 的意义
( ) 利 于学 习道德 规 范 内化为 学 习道德 行 为 一 有
要 使 学 习道德 规 范 内化 为大 学 生 的学 习道 德 品质 与行 为 习惯 , 要 把大 学 生学 习道 德 教育 和 大学 生 自我 需
学习 、 成长 、 提升等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是学校学习道德教育与大学生 自我学 习道德建设融为一体的过程。把
自我 的学 习道德 水平 达 到更 高层次 。 自我反 省 的最 高 “ 官 ” 良心 。只有遵 循 良心 而做 出的测评 才是 真实 可 判 是
论道德教育的根基:道德学习
道 德 学 习 的 过 程 是 人 的一 生 , 因为 “ 无 完 人 ”所 以 人 , 二 、 德 学 习 之于 道 德 教 育 的 意义 道
道德学习应该是“ 活到老 , 学到老” 第 四, 。 道德学习的
1从逻 辑上 讲 , . 道德 学 习是 道德教 育 的基 础 与
.
结果 或 目的是形成并完善道 德知识经验 的积 累与行 前 提
为的修炼 , 即形成 良好 的品德结 构或完善 的人格。第 五, 道德 学习的方式是主动性的实践与体悟 。
2道 德 学 习的特 征 .
任何完整 的道德教育理论都 应包括 “ 道德如何 学” 的学习理论与 “ 如何根据学 的理论进行教” 的教育道德 。实践——建构性 是道德学 习重要机
、
道德 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1 德 学 习的 内涵 . 道
制。 第六 , 道德学习是情景性学习 , 即道德学 习是通过 创设道德场景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的体验式学 习。
道德学 习是个 体通过 习得特 定社会所公 允的道 因为道德规范是一定情境下 人与人之 间直 接或间接 德规则和行为方式 , 借助 主动性 的实践 与体悟 , 形成 交往 的规范 , 它不 同于理性 的抽象 知识 , 德规范具 道 并完善道德知识经验积累与行为修炼的人生历程 。 有情境性 , 它 故道德规范 的学习也就离不开一定情境 的 包含 这样五层意思 : 第一 , 道德学习 的主体是 具有主 作用 。 情景性是道德学 习的一个重要 方式 。 第七 , 道德 动性 的个体 ,强调学 习者在 道德学习过程 中的积极 学习是终身学 习,即终 身道 德学习是终身 的 自主育 性、 自觉性与 自愿性 。 第二 , 道德学习的内容是特定社 德、 自我 修养 的过程 , 内在 目标是促进 自我德性 的 其
主体性与综合性的交融:综合单元性道德学习论解析
( .6 。他 之 所 以 使 用 “ 德 学 习 ” 而不 是 “ P8 ) 道 道 德教育 ” ,实 际 上 “ 有 探 索 由 儿 童 自主 谋 求 充 具 分 地 培 养 自己 的 道 德 性 ,主 体 地 思 考 并 身 体 力 行 应 该 如 何 更 好 地 生 存 这 一 以儿 童 为 主 体 的道 德 教 育 的 意 图”3( P 1 - 1 ) L1P . 7 8 。
一
、
何 谓 综 合 单 元 性 道 德 学 习
要 理 解 综 合 单 元 性 道 德 学 习 的概 念 乃 至 其 整
个 理 论 的思 想 ,把 握 “ 体 性 ” 和 “ 合 性 ” 这 主 综 两 点 至 关 重 要 。而 这 两 点 又 分 别 主 要 体 现 在 其 中 的 “ 德 学 习 ” 和 “ 合 单 元 性 ” 这 两 个 概 念 道 综
上。
( )“ 德 学 习 ”— — 主 体 性 一 道 押 谷 使 用 的 “ 德 学 习 ” 这 一 概 念 ,所 指 的 道 是 “ 援 儿 童 自 己 培 养 道 德 性 的 道 德 教 育 ”2 支 L j
的道 德教育 理论 … ( P 1 6 1 ) P .0 ~10 。而在 最近 涌 现 出 的若 干 道 德 教 育 理 论 中 ,对 日本 中 小学 道 德 教 育 实 践 影 响 最 大 的 , 当属 押 谷 由夫 提 出 的 “ 综 合 单 元 性 道 德 学 习论 ” 。 综 合 单 元 性 道 德 学 习论 是 押 谷 由夫 博 士 在 文 部 省 初 等 中 等 教 育 局 担 任 道 德 教 育 的课 程 调查 官 期 间 ( 9 8~ 2 0 18 0 1年 末 ) 提 出 并 推 广 的 。 其 基 本思想 和 主 张 在 他 出 版 的 《 德 教 育 新 时代 》 道 ( 土社 ,19 国 9 4年 ) 《 造 培 育 心 灵 的 学 校 教 、 创 育》 ( 文书 院 ,1 9 光 9 5年) 综 合单元 性道德 学 、《 习论 的提倡 》 ( 文溪 堂 ,19 9 5年 ) 新 道德教 育 、《 的理 念与方 法》 ( 东洋 馆 出版社 ,1 9 9 9年 ) 关 、《 于 “ 德时 间”成立 过程 的研 究》 ( 道 东洋 馆 出版 社 ,2 0 0 1年 )等 著 作 中均 有 阐述 ,但 在 《 合 综 单元 性道德学 习论 的提倡》 中得 到最 系统 、全 面 的展 开 。 本 文 试 对 综 合 性 单 元 性 道 德 学 习 论 的基 本 主 张 和 观 点 作 一 概 要 性 的 考 察 和 分 析 , 以期 对 我 国 的道 德 教 育 有 所 启 示 。
论“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可以从其所主张的学习形式、教育原则、师生关系几方面借鉴该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实践—建构道德学习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道德教育理论,它重视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道德学习”是与“道德教授”相对而言的,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探讨学生在道德上的发展变化,也就是他是如何学习道德的①。
“实践—建构”学习理论的观点是:道德学习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实践,个体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进行借鉴,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一种道德学习理论,“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理论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道德学习是实践的,是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有两点是比较突出的:一是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不够。
道德的习得和其他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它必须通过人的感性实践,通过亲身的参与,才能被人直接体验、感受和建构。
因为道德这种“知识”在本体意义上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认识、掌握、创造道德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亲自去实践道德、体验道德来实现。
同时,道德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统一体,这些要素无法分割地统一在人的道德实践中,单纯的内部心理活动尤其是理智上的活动绝不能直面真实的道德。
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训练和实践活动,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比较严重。
论道德学习的基本机制
论道德学习的基本机制
康明已
【期刊名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道德学习有自己的机制,任何有效的德育都应建立在道德学习机制的基础上.人所具有的道德本能既是道德学习的前提,也为人的道德学习提供了动力.道德学习以此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性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而是交互在一起,综合地发挥着作用,共同实现道德的学习.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康明已
【作者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思想理论课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构建大众向道德榜样学习的道德机制
2.伦理制度:道德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兼论如何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根本途径——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4.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讲座第三讲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5.探索道德建设新机制——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德与法治研究论文: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学习的策略
道德与法治研究论文: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学习的策略美德之教的困境呼唤道德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道德学习就是学生自主道德建构的过程,即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和改变生活的过程。
虽然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但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作用。
在关注生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问题聚焦现实生活,以典型的生活事件唤醒生活经验,以调查探究类活动深入生活等策略促进学习。
在反思生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维度的对话引发不同经验的冲突,以体验活动促使学生换位思考,在与“类经验”的互动中拓展学生的视域等策略促进学习。
在改变生活方面,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作为改变生活的起点,以生活智慧的学习突破改变生活的障碍,以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生活等策略促进学习。
自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德育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自主道德学习。
基于这样的新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强调由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式教学转向促进学生自主道德建构的教学。
为什么要从教授道德转向道德学习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道德学习指的是什么?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一、美德之教的困境呼唤道德学习自古希腊以来,“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一直存在于道德教育领域。
苏格拉底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方面,他假设“美德即知识”,那么,美德可教。
因为知识可教,所以道德可教;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可以教授美德的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必须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德,并知道如何把这些真正的美德教给别人。
在苏格拉底看来,那些自称知道什么是真正美德的人仅仅是拥有关于美德的一种看法而已,他们并不知道何谓真正的美德。
苏格拉底的矛盾不仅限于他的思考,还体现在他的行为之中。
一方面他坚持不存在“美德之师”的观点,另一方面他自己却又在城邦中“教授”美德,还因此背上蛊惑青年人的罪名。
对于苏格拉底的矛盾,如果我们能从教授道德转向道德学习的视角去看待,就不再是矛盾了。
因为苏格拉底在城邦中是使用“助产术”唤醒青年人学习的“欲望”,促使他们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学习美德。
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ppt
(1)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3)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 的全面发展的动力。
(5)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队里阶级之间开 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由社会 经济基础所决定 的一种社会意识 形态,它通过社 会舆论、传统习 俗和人们的内心 信念来维系,是 对人们的行为进 行善恶评价的心 理意识、原则规 范和行为活动的 总和。
道德含义的理解
❖ 本质规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决定意识。
❖ 作用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
社会因素 历史因素 自我因素
❖ 评价方式:善恶评价 ❖ 表现形式:道德意识、道德规范、行为活动。
知和行的实践统一
经济决定道德
如:私有制的出现,带来了道德观的变化;
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的任何奴役、买卖、虐待以至 随意杀害都被视为合乎道德的行为,而奴隶的任何反抗言行则 都被看作是大逆不道;
在封建社会中,维护地主阶级的专制制度和宗法等级制度 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 (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 ^O^)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後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 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麽,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资产阶级的基本原则。 私有制被推翻,公有制建立,道德观也必然发生变化。
论道德学习的基本机制
即人对 生活 中 的影 响因素 的接 受是 以机 械反 射 的方 式进 行 的 , 涉及 主观 的选择 。 不 接受 暗示 的一个 根本特 点在 于接 受 某 种影 响而 不 自知 , 或者说 是 “ 受影 响于 浑然 不觉 之 中” 至 。
于暗示 发 出一 方 , 可能 是 有意 识 的 , 可 能 是无 意 识 的 。 则 也
的人 其所 接受 的道德 影响 为什么 会有很 大 的不 同。 通过 接受 暗示进 行道 德 学 习多发 生在道 德影 响一致 性
的情 况 下 。 致 性 的 影 响 有 两 种 , 种 即 上 文 提 到 的 生 活 中 一 一
德 瓣
论道德学 习的基本机制
口
摘
康 明 已
要: 道德 学 习有 自己的机制 , 何 有效 的德 育都应 建立在 道德 学 习机制 的基 础 上。人 所 具有 的道德 本 能 任
既 是 道 德 学 习 的 前 提 , 为 人 的 道 德 学 习 提 供 了动 力 。道 德 学 习 以 此 为 基 础 , 过 接 受 暗 示 、 反 思 性 选 择 和 自主 也 通 非 性 选 择 的 交 互 作 用 而 实 现 。 受 暗 示 、 反 思 性 选 择 和 自主 选择 不 是 孤 立 发 挥 作 用 的 , 是 交 互 在 一 起 , 合 地 发 接 非 而 综 挥 着 作 用 , 同 实现 道 德 的 学 习 。 共
的道 德影 响与 自己本 身 固有 道德倾 向与志趣 相 一致 ,这 种
情 况 下 , 们无 意 问就接受 了暗示和 影响 。 人 另一 种是 指生 活 中各 方面 的道德 暗示 和影 响 在价 值上 比较 一致 。如果 来 自 不 同方 面 的暗示 和影 响互 相矛 盾 , 有诸 多 互相 抵触 之处 , 就 比较容 易 引起 人 的警觉 , 使人 做 出 自己 的选 择 。 迫 这种 一致 性 也 有两 种 情况 : 是 正面 的 一致 性 , 一 二是 负 面 的一 致性 。 正 面 的一 致 性 即来 自生 活 各方 面 的 暗示 和 影 响 都是 正 面
2015自考生思修:第四章-加强道德理论学习
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客观条件。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思考1:
道德是天生就有的吗?
第14页,共65页。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 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 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 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 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 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4、在选择方案上有两个限制条件: 一是不用随机和偶然的选择(如抽签办法),
为显示出我们深藏内心的道德选择根据 二是不能不选,采取放任自流,让丛林规则起
作用
第4页,共65页。
第一节、道德及其发展 第二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第三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5页,共65页。
古时候“道”与“德”是分开使用,表示不同的意思。
延安时代的道德是战时状态的非常态表现 (人员的绝对纯化、经济的赤贫、国难当头的现实
是延安时代的特殊社会背景)
结论
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
第26页,共65页。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1、道德的功能的涵义
主要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 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2、道德的主要功能
要高?
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
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21页,共65页。
道德是不是无价的?
一位哲人问两个男人,如果有人出100元买你
们的爱妻, 你们是否愿意,两人都摇头,他又
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与感悟
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与感悟摘要:这门课教会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去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提高修养,完善人格。
关键词:意义必要性感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具体地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
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
学习这门课程能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成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长成才的途径和方法。
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领域,用深刻的哲理和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
学习这门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掌握修身养性、陶冶气质的方法,掌握法律基础知识,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论道德学习
二 、道 德 学 习是 以情 感 的 生成 为 核 心 的 学
习
制性 。 《 会 生 存 》 出 , 育 “ 学 指 教 已不 再 是 从 外 部 强 加
在 学 习 者 身 上 的东 西 ,也 不 是 强 加 在 别 的人 身 上 的
学 生 的道 德 学 习 以道 德 规 范 为 中介 , 言 之 , 换 主 要 是 对 道 德 规 范 的学 习 。 德 规 范 的 学 习 , 同 于 知 道 不 识 、 能 的学 习 , 是 以情 感 为核 心 的认 知学 习 、 技 它 情 感 学 习 与 行 为 学 习 的有 机 统 一 。道 德 是 一 种 情 感 性 存 在 , 一 种 对 事 、 人 、 社 会 的 态 度 , 本 的不 在 是 对 对 根 于 “ 不 知 ” “ 不 做 ” 问题 , 在 于 “ 不 愿 知 ” 知 、做 的 而 愿 、 “ 不 愿 做 ” 问题 。“ ” 以是 记 忆 的 ,行 ” 以是 愿 的 知 可 “ 可 训练 的 、 迫 的, “ ” 能是生成的 、 强 但 情 只 内发 的。 所 以 , 感 在 道 德 学 习 、 德 教 育 中的 作 用 , 只是 形 情 道 不
有 什 么特 点 呢 ?
一
、
道 德 学 习是 对 道 德 规 范 的 接 受一 建 构
学 习
人 的经 验 有 两 种来 源 : 现 学 习 和 接 受 学 习 。 发 从
发 生 学 的 意义 上 讲 , 的经 验 来 源 于 发 现 学 习 。 人 对从
事 发 明创 造 的科 学 家 来 说 , 主 要 是 发 现 学 习 。 也 但学
成 道 德 行 为 的 “ 化 剂 ” 而 是 道德 生 成 的核 心 。 催 , 道德
论道德学习的特性
范 的社会交往 性,决定 了道德规 范
学 习不是人对物 的认知 ,而是对人
惯是不 能教授 的,因为道 德行为从
本质上看是一种在 一定社会交往 实
践 中产生 的适应 性行为,是在处理
与人道德关系 的把握 。 因此 , 生学 学
习道德规范就 不应限于对道德规 范
在 自觉或 不 自觉地 学 习道德行 为 ; 当某 一道德 行为 反复持 久地 出现 , 便形成 了道 德习惯,也就形成 了稳 固 的心理定势或道德品质 。 二、 从道 德学习的思维看 : 是 它 以“ ” 我 为轴 心, 认知 、 理解“ 人与我 ” 看 ,均表 明它是一种 人与人道德关 关系 的过程 “ 所谓 道德思维 , 是指根据道德 感 知而进行 的理 性思维 和推 理 , 是 对道德现象 的本 质、 特征 、 内部联系 和发展规律 的认识过程 。道德思维 的形式 是判 断和推理 ” ( 。 引丈 出 自
维普资讯
霜
薮三 点 聪
道德学 习与知识学习是不尽 相
出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 的 行为。道德行为受道德意 识即道德 认识、 道德情 感等的支配 , 由于道德 认识 、道德情感本身 是对 道德关系
的“ 受 ” 好恶 ”因此 , 接 和“ , 受道德意
人 与人 关 系 时表 现 出来 的外 显 行 为 ,这种外 显行 为是无法或很难在
课 堂或书 本学 习过程 中发生 的 , 而
的记忆和掌握 , 而应 旨在 理解、 感悟
蕴含在道德规 范 中的人与人的道 德
关系 。 学生在生活中感知道德现象 ,
也不是单纯地 感知所谓 “ ” 善 与
只 能在 人对 人实施 的行 为 中产 生 。 在生活 中, 人们通过相互交往 , 自觉 或不 自觉地 实施道 德行为, 同时也
论终身道德学习的意涵及其实现
然 视 角和侧 重 点有所 不 同 。但 都 在一定 程 度上 触及
主 张 由学 习者 自主选 择 、 自主决定 、自主 安排 和 自
主 进行 。 ( 三 )反 思性
终身 道德 学 习的本 质 ,即都 强调 终身 道 德学 习是伴 随所 有年 龄 阶段 的人一 生 的学 习活动 ,强 调终 身道
从强 调对 个体 道德 的教 育和 培养 .转 向强调 引导 和
念 和价 值追求 。终 身道德 学 习 问题 的提 出 ,既契合 了 “ 生存 论 ”道 德 的本质 。又顺 应 了德 育 自身 发展
的规 律 .它 对于 充分 彰显 作 为道 德学 习 主体 的人 的 价值 和 尊严 ,有 效解 决 现实 社会 的道 德 问题 和德 育
德 学 习是对 学 习者 学 习权力 的珍 视 和学 习积极 性 的
反 思和 批判 是人 类 最重要 的理性 能力 ,不 管是 儿 童 的道德 学 习方式 还 是成 人 的道德 学 习方 式 ,都
激励 ,强 调终 身道 德学 习离 不 开道德 主 体对 道德 的 反思 、体 验 和超越 。由此可 见 ,终 身道 德学 习与 其
帮助个体 自主开展道德学习与道德修养 ;第二层含
义 则是 帮 助个 体 确立 终 身 道德 学 习的理 念 、愿望 、
态度 和方 法 ,养成 终身 道德 学 习的行 为习惯 。以促 进 其终 身 的道 德 发 展 [ 3 ] 。刘 海 娟 则从 道 德 反 思 和 道德 体验 的维 度 .认为终 身 道德学 习是 指一 个人 在
者 的 道德 主 体 地 位 ,倡 导 生 活 实践 的 融 入 支撑 .重 视 网络 道 德 学 习的 价 值 引领 , 强化 学 校 道 德 教 育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学习论》笔记
(王健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ISBN 7-5338-4614-1/G.4584)
第一章道德学习的本质与特点
+++学校系统中学生的学习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与道德学习。
前两种用以形成能力系统,学会做事,后者以形成品德系统,学会做人。
(p1)
道德学习是以社会规范为载体的价值学习,是形成品德结构的社会化过程。
(p1)
***道德学习是一种价值学习,这是因为“道德学习”赖以为载体的社会规范表现为一种“价值标准”。
***道德学习实质是品德建构,这是因为“品德”本身作为一种合乎社会规范的个体心理特性和行为表现,本身就是一种“交往经验结构”。
它包含着“动机”和“行为”两个部分,构成一个结构。
***道德学习本质是体验式学习。
这是因为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知者,对社会规范的认识;情者,获得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情感体验;行者,形成执行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
)。
体验式学习的生成性、整合性、情感性、个别性特征符合这种特征。
+++道德学习的两类范式:
倡导性规范与移情学习:倡导性规范=以鼓励褒奖的方式引导号召公众去积极付诸实施的亲社会规范。
这类学习重在唤起个体的某种精神力量,激发某种强烈的行为动因,以促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移情学习和体验训练,是其最重要的途径。
禁止性规范与抗诱惑学习:禁止性规范=以惩罚警告的方式加以制止的不良行为准则。
这类学习重在制约个体不合理的欲望与冲动,形成自律机制。
+++道德学习的社会功能与个体意义:社会稳定之基础、个体成人之必需。
(注意这里对“道德学习”作为学校学习的第三种形态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引申的一系列界定。
注意对“体验式学习”的展开。
注意“两类不同范式”等)
第二章道德学习的发生发展
+++道德学习是“内化”与“建构”的统一
+++个体道德发生学考察,主要来自:A源于对规则的尊重;B亲子依恋是社会信赖建立的基础;C亲社会性为源于人与人理解。
D家庭是个体道德成长的摇篮(亲情孕育爱心;教养方式培育道德主体性;合理的愿望教育养成自律;精神文化氛围影响精神需求)。
+++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导性:必要性体现在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可能性表现为“可教性、可控性”两个方面。
学校道德教育主导性实现的条件:依赖于社会认知训练;与心里需要息息相关;要注意发展的层次性找准逻辑起点;注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注意这里提到的“个体道德发生学”,以及学校主导性实现的条件)
第三章道德学习的三种状态
+++依从性道德学习:
界定:社会规范的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是一种非理性的学习,属于社会价值内化的初级阶段。
(p53)
“依从”的心理表现:从众现象;服从现象。
“依从”的特点: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
“依从”的作用:道德内化的开始;为认同的产生奠定基础
“依从性道德学习的条件”:a从众学习的条件: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内聚力、群体成员的专长;同时还要注意个人特性的影响。
B服从学习的条件:直接的外在压力(鼓励和惩罚)、间接的外在压力(情境压力)。
+++认同性道德学习:
界定:社会规范的一种主动接受状态。
是自觉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属于道德的理性学习(p61).
“认同”的类型:偶像认同;价值认同
“认同”的特点: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认同”的作用:品德建构之关键、形成信念之中介
“认同性道德学习的条件”:偶像;榜样(相似性、地位或身份、行为的性质、行为的后果);模仿(示范的引导、观察中接受、训练中强化);清除义情障碍;关注时代呼唤等
+++信奉性道德学习:
界定:社会规范的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通过社会价值内化为个体价值,实现道德学习的人格化过程。
它是理性学习和非理性学习的整合,是品德形成的高级阶段(p76)。
“信奉”的类型:价值信念、价值内化
“信奉”的特点:高度自觉行为、高度主动行为、坚定性行为
“信奉”的作用:对道德规范的高遵从状态;标志自觉机制的形成;表明品德建构完成“信奉性道德学习的条件”:a对规范价值的认识:认识规范实践后的后果;使认识系统化概括化。
b社会规范情绪体验:注意情绪特性、注意“认知因素、刺激因素、生理因素”三种输入的整合、注意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情绪体验。
(实际上:依从-认同-信奉,体现了道德学习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道德学习的人本化主题
+++道德人本化:德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实现人的德性发展。
具体表现在:其一,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更多地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活动,使之成为个体健康的人生之必需;其二,德育的过程与方法,更多地强调回归生活、实践体悟,淡化教育的痕迹。
(p86)。
+++作者将这个主题具体化为:
品格教育:通过一整套美德的学习,形成人类共同推崇的核心道德价值观,从而完成个体社会化,建构个体的社会适应系统的过程。
具体化为:“诚信”乃为人之道、“责任”乃成事之师、“自律”乃立身之本。
关爱教育:以关怀为价值取向,以个体关爱品质的形成为目标的道德教育。
幸福教育:为促进人的精神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
通过“劳动的快乐、读书的享受、对大自然的惊叹、必要的信仰教育等实现。
(人本化=淡化,润物细无声的德育)
第五章道德学习的课程模式
+++道德学习的呈现形态:作者提出了两条“路线”:其一,从生活形态过渡到课程形态的“路线”:道德学习的起源是生活形态,存在于“习俗”之中。
但是,随着发展,产生了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道德学习无处不在,道德学习必须借助于某种学科和某种活动,没有孤立、单纯的道德学习,所以没有必要单独设立课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道德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零散的、随机出现的个体生活的道德经验也需要一定的整合贯通的形式,所以需要课程形态。
其二,从学科课程过渡到综合课程性态的“路线”:德育课程最为担心的是作为一门需要确保“个体获得足够的方向一致的道德经验积累”的课程,常常会蜕化为社会规范知识课,变成“揭题-明理-拓展-导行”模式。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逐步倡导并形成了“突出高度综合的一个主题背后支撑一个有逻辑的、紧密的结构”的“综合课程”。
+++道德学习的课程理念:作者提出:现代道德课程模式,应遵循儿童体验式学习的心理规律,关住学生的切身感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凸显“课程内容生活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过程整体化”三大特征。
+++道德学习的心理过程:作者归纳为:a在一定教育情境下的感受、体验、觉知、理解为特点的“直接的学习过程”;b道德学习的开端是多样化的,是知情意行的整合。
+++道德学习的模式:作者概括为:情境感受(含艺术情境、人为情境、现实情境等)、活动体悟、价值辨析道德反思(修身、自我调节)。
(对于德育课程化,本章最为重要。
德育课程化,不仅仅是用传统的课程来束缚,而是要形成新的形态)
第六章基于各科学习的道德学习
+++作者提到的“学科德育”的理论基础:学科学习和价值学习的内在一致性(学科知识是价值形成的前提;各科教学本身有诸多价值因素;真善美的内在统一)。
至于特征,大致有以下:间接性,情感性、随机性。
+++作者似乎很关注这个建筑在对学科本身的的特征。
作者的归类:
1、“以人文学习是选拔实现德育的精神性”
2、“以自然学科实现德育的的神圣性”
3、“课堂生活中的精神愉悦”
第七章校园道德生活场
+++运用“隐性课程”得出“道德生活场”的一般介绍。
作者分为建筑文化、礼仪文化、仪式教育、关注生存、学生社团等,努力在探索
第八章道德学习中的教师
+++尊重与倾听;接纳与同感;理解与对话、期待与等待
第九章道德学习中的评价
第十章道德学习不良及其矫正
第十一章网络背景下的道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