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雨巷》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雨巷》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戴望舒诗歌的音韵美。

2、品味意象,体悟诗歌朦胧幽婉的意境美。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难点】对作品中“姑娘”含义的解读及作者身上体现的执著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

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2、现在请大家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三、赏美品美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

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⑴ 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

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 学生自由发言: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语文课文《雨巷》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语文课文《雨巷》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语文课文《雨巷》教学设计语文课文《雨巷》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雨巷》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课文《雨巷》教学设计1一、导入在江南水乡之中,有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在这条小巷里,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心声。

他的心声到底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这位青年的诗人,与他一道去领略那江南小巷的风景,去追寻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这首诗歌的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看看这首诗歌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划出这首诗歌的节奏)(播放《雨巷》的朗读音频)师:欣赏了这首诗歌的朗读音频,有谁能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它是欢欣喜悦的呢?还是忧愁哀怨的呢?生:忧愁哀怨。

师:没错,这首歌从头到尾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说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为忧伤、哀怨。

既然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忧伤哀怨的,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也应该读出这种情感。

下面就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出忧伤哀怨的感觉。

雨巷……师:同学们很有朝气,但缺乏点忧怨的感觉。

我们再来一遍,希望大家在这次朗读的过程中把语速放慢一点,语调低沉一点,读出诗中忧愁忧怨的感觉。

师:好。

大家这遍朗读得特别好。

由此呢,我们也可归纳出一条规律:就是我们在朗读一些表达忧愁哀怨情感的诗歌时,应该语速放慢,语调低沉。

事实上,在诗歌朗读中,我们除了要注意语速语调之外,还应该注意一些节奏与停顿。

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比如第一节中的两个“悠长”就可以拖长一点,更体现时间延续;第二节中三个丁香,第一个丁香是表姑娘的外表美,可以读得轻快一点,第二个丁香是表姑娘的芬芳和高洁,所以我们可以把声音拖长一点,让声音在空中回荡,读出那种心驰神往的感觉,第三个丁香既是表姑娘的忧愁,则要把声音压得低沉,表现心中的愁绪;在第五节中有两个“远了”,第一个应读重一点,而第二个则应读轻一点,读出姑娘虚无缥缈地走远的感觉。

雨巷教学设计(通用3篇)

雨巷教学设计(通用3篇)

雨巷教学设计(通用3篇)雨巷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方案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到达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为大家的雨巷教学设计(通用3篇),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要给学生示范,无论如何教师自己首先要敢于张开嘴,无论能否做到最好,但自己一定要“躬亲”,偶尔的使用名家录音是有必要的,但大多数时间要自己来,和学生一起成长。

我要求自己90%以上的课文由自己范读。

2、要给学生时间,特别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因为是高一,再加上大多数同学农村,我在课堂上要花去二十分钟的时间给诵读,我称之为铺垫,上来就让他们谈感受,分析意象,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

3、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给予指导。

在朗诵《雨巷》前,要让学生先理解它的感情基调,我采用了比拟的方法。

江涛有一首改编自戴望舒诗歌的歌曲《雨巷》,我找来放给学生听,他们一下子全明白了,歌曲比拟欢快,而原诗是忧伤而消沉的。

在问题设计上,我采用一竿子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触及诗歌最本质的问题。

1、作者所要传达的他自己的心愿就是作品中的一句诗:――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也就是说诗人的希望与“姑娘”意象组合?明确:从《诗经》开始,相思、求索主题就与“伊人”意象联系在一起了。

“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都是用来表现爱而生思,思而不得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的。

一般的诗人,在理想和抱负都破灭的情况下,总要追问一些原因,向社会,向祖先,向苍天。

追问不到答案时,最后向女性求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

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

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篇1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2.、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雨巷》这首现代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

教学重点:1.理解《雨巷》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2.学会运用诗歌语言进行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抽象意象。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

教学准备:1.课文《雨巷》的副本。

2. PowerPoint课件。

3.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下雨的图片和播放下雨的声音来引起学生对雨的感觉和联想,并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下雨时会有什么感觉?2.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雨巷》的全文和诗人余光中的简介,并说明今天的课程将学习这首现代诗。

3.集体朗读(10分钟)教师将《雨巷》逐句分段让学生跟读,然后组织全班进行集体朗读。

4.文字理解(10分钟)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懂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5.情感表达(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让他们根据《雨巷》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写一段与雨相关的情感故事,并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分享。

第二课时:1.复习(5分钟)教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交流他们的情感故事,并点评一些优秀的表达。

2.意象描写(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诗歌中的意象描写,并解释其中抽象意象的具体含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一段意象描写所表达的意思。

3.课文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雨巷》的结构和诗人的写作意图,并让学生就其中的其中一句诗句进行解读和思考。

4.写作训练(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或事物,并借助《雨巷》中的意象进行描写,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活用所学知识。

5.作品分享(10分钟)教师选几篇学生的作品进行分享,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雨巷教学设计,学生除了能够学习中职语文书本知识外,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

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

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二、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

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雨巷教案【优秀8篇】

雨巷教案【优秀8篇】

雨巷教案【优秀8篇】雨巷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

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诗无达诂。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重难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导入课文一、朗读体会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

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

上单元的“点击链接”里提到了“朗读的要领”,请尝试一下,揣摩朗诵的技巧,读出美感来。

①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和学生评点)②听录音范读;(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③学生再读;(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二、进入诗歌(一)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

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1、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2、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3、情感基调(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4、表达技巧(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5、诗歌的内涵(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精选】《雨巷》教案4篇

【精选】《雨巷》教案4篇

《雨巷》教案【精选】《雨巷》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巷》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雨巷》歌曲,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

听的过程中简单了解作者及知识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1)问:读完这首诗歌,你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基本感情是什么?低沉幽怨(诗歌的基本感情往往称只之为基调)(2)问: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忧伤的感情呢?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沉)2.学生配乐朗读并点评(注意表现低沉幽怨情感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听录音,进行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却又充满忧伤的意境。

重点:理解和欣赏意象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可结合熟悉的诗歌简单了解意象)这首诗写得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许多意象,并感觉那朦胧飘忽的,缠绵哀怨的意境。

可轻声朗读全诗,分组讨论,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教师可提示理解和鉴赏方法:①分析意象包含了那些哪些信息?(意象本身有什么样的特点?)②结合全诗的内容去分析理解。

雨巷。

那幽深弯曲,窄得只能容下一人一车的小道,班驳古老,给人一种神秘感,具有特殊的魅力。

在江南小镇,这样的小巷随处可见,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是那样的“悠长、寂寥”,它与凄冷的雨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狭小阴暗的空间,似乎小而有形,又似乎大而无边,传递无限的愁绪和哀愁。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雨巷》word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雨巷》word教案
5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4、段落分析
(一)(1)“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2-6)“我”遇见丁香姑娘。
(三)(7)“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5、朗读全诗,分组讨论,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
下节课把结果向大家汇报。
听完歌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示同学们去逐节理解诗意
检查同学们对意象、意境的掌握情况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幻灯)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较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雨巷》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雨巷》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雨巷》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

2、弄清《雨巷》中寻梦者的彷徨、顽强。

课前准备: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

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师:刚才针对课文进行了探究,我想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了吧?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四、启发联想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雨巷》教学设计方案

《雨巷》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雨巷》,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理解并背诵《雨巷》这首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雨巷》这首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

三、教学难点1. 把握《雨巷》这首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雨巷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雨巷的氛围。

2. 提问:你们知道《雨巷》这首诗歌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如作者、体裁、创作背景等。

2.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

3. 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诗歌中的“雨巷”象征着什么?(2)诗歌中的“我”和“她”分别代表了什么?(3)诗歌中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2.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朗读感悟1. 教师示范朗读《雨巷》,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3. 学生分享朗读感受,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五)总结1. 教师总结《雨巷》这首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和情感。

2. 学生背诵《雨巷》这首诗歌。

(六)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2. 搜集有关戴望舒的诗歌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课堂氛围。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雨巷》教学设计4篇

《雨巷》教学设计4篇

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 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小结归纳: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 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 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四、拓展延伸 总结: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意象的分析,学习了《雨巷》这首诗。而优秀的 文学作品常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听歌曲《丁香花》,体会一下唐磊心中有位 怎样的姑娘?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 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并用今天所学的意象分析法学习,领悟诗 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树》、《再别康桥》或《雨巷》,仿写一首诗,注意意象的 选用。
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小组展示:诗人遇到或想象中的丁香姑娘是怎 样的呢?→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以《雨巷》为例,创作一首意象诗。的过程进 行。
(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 情感的含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象征抒情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诵读此诗。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 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学以致用,掌握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课前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完成前置性作业,包括生字词作 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再进行自主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雨中国现代诗歌《雨巷》这几天广州又下起 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宠儿,古往今来,有很多美丽的诗 歌都是歌颂雨的,请几个同学说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 色空蒙雨亦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中…在中国的现代诗歌中的故事,也总发生在雨天。雨,总是会给诗歌增添几分 诗意、美感雨,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 把握,“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 那美丽而又朦胧的《雨巷》。

《雨巷》教学设计4篇

《雨巷》教学设计4篇

《雨巷》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探究重点】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探究难点】把握“丁香”这个意象,体会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体会感情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2、思考:整首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忧愁、苦闷、惆怅。

三、局部鉴赏,体会感情1、意象:⑴本诗题目为“雨巷”,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怎样的“雨巷”?请从诗中进行归纳。

(朗读、思考)巷──悠长、寂寥、狭窄、衰败,曲折。

封闭,沉闷。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雨──这封闭、沉闷的环境中下着绵绵细雨,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活力和生机。

环境的压抑衬托内心的孤寂、苦闷。

⑵在这条令人窒息的雨巷中,“我”在干什么?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彳亍,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⑶“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又是怎样的姑娘?朗读第二节,回答。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忧愁。

⑷“丁香一样地忧愁”,以丁香来表现愁情不是戴望舒的独创,在中国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①写“愁”的名诗名句: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丁香结即丁香花蕾。

以此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②以“丁香结”“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来表现忧愁,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结着愁怨的姑娘”由丁香之愁过渡到写姑娘之愁。

“结”字将抽象的情绪写得具体可感,突出了愁之深(层层紧紧包裹起来)、愁之浓(浓得难以化开)、愁之美(如一个美丽的结,一个忧郁的结)。

这是一个愁结,也是一个心结。

③中国古诗中有许多意象,古代文人常常对花伤春,对月伤神,梅、兰、竹、菊是高洁的象征,折一枝柳代表相思离别,诗人为何借丁香来抒发愁怨?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但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雨巷》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雨巷》word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难点:感悟诗人忧郁、彷徨的复杂情感。 情境教学法、 诵读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品读鉴赏法、微博交流 大纲规定: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 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敢于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本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心理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潜移默化的功能,设 置诵读、鉴赏等环节,并通过微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参 与中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获得更深更新的审美体验,让学生爱上诗歌,爱上文学! 1、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意境。 2、上网查找有关戴望舒及象征主义等资料。 3、把对“雨巷”和“丁香姑娘”的初步解读发到老师的新 浪微博上。 意图:预习是首要环 节。上网找资料,用 微博,既是信息化学 习的需要,也是个性 化解读诗歌的起点。
寻找彷徨中的美丽
——《雨巷》教学设计
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 钱静波
课 题 地 位 课 时 教学对象 一课时 职高一年级学生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课型 教学用具 诗歌鉴赏课 多媒体
教材分析
《雨巷》写于 1927 年夏天,当时戴望舒因参加进步活动避于友人家,心中充满 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诗歌正是他这种心情的体现。全诗借助雨巷、篱墙、 油纸伞、丁香姑娘等意象,抒发了因美好理想破灭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彷徨感。戴望 舒由此赢得 “雨巷诗人”的美名。诗歌巧妙地将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 意象进行了完美结合,是中国现代新诗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这是一个缺失人文情怀,充斥快餐文化的时代。我的学生是这个时代中个性鲜 明的职高学生。他们远离诗歌、亲近动漫;他们敢于求新、疏于思考。教师应充分 利用诗歌等文学形式,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象的选择之巧、组合之妙。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赏、微博讨论等方法,加强对诗歌意象的解读能力。 感悟诗人的忧郁情感,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重点:1、体会诗歌意象的选择、组合之巧妙。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案 语文人教版下册第17课雨巷.doc

教案 语文人教版下册第17课雨巷.doc

第17课《雨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戴望舒诗歌的音韵美。

2.品味意象,体悟诗歌朦胧幽婉的意境美。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难点: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听一段钢琴曲歌曲的题目叫《丁香花》,歌词中的丁香花是怎样的花?(忧郁的花,娇嫩的花,紫色美丽的花)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

(板书课题)。

戴望舒出生于杭州,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中国诗坛的名诗人,《雨巷》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也因此他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2.创作背景都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留下那个时代的影子,那么《雨巷》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同学介绍。

这首诗约写于1927年的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江苏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二、走近雨巷,留神初读(1)感受诗歌的故事美1.下面就让我们在朗诵名家乔榛的带领下走近雨巷,熟悉诗歌,注意字音。

(听好指出录音中的一个小小失误:消散了甚至她太息般的眼光,眼光一目光)2.从朗诵中我们感受到全诗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情绪?(全诗弥漫着凄婉、感伤的情怀。

)3.诗人带着忧伤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给大家一些提示。

暮春时节,从江南水乡的(雨巷)中,袅袅地走来一位长发披肩的姑娘,她撑着一把淡雅的(油纸伞),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悄然而来,飘然而去……三、徜徉雨巷,品味精读(2)寻找诗歌的意象美1.这是一条怎样的江南小巷?悠长、悠长又寂寥的,有着颓圮的篱墙,下着绵绵的细雨。

为什么反复说“悠长”?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加上诗人的描述,更让人觉得巷子的无限延伸,仿佛看不到尽头。

“寂寥”和“颓圮的篱墙”写出了小巷的狭窄、残破、萧条、冷清,可以想象小巷的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路人,也必是行色匆匆。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巷》这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及意境。

2.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意象,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进行对比,增强语感。

3. 能够朗读《雨巷》这首诗歌并体会其中韵律美和情绪。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老师在课前准备好下雨的声音,并播放给学生听。

然后利用图片展示下雨的情景,引导学生谈论下雨时的感受和所见所闻。

引导学生对雨天的情感有一些预备,为后面的理解诗歌做准备。

2. 导入课文:给学生分发《雨巷》的诗歌原文,并让学生一起朗读诗歌。

然后,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诗的整体结构特点和诗歌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让学生预测诗歌内容和意境。

3. 感受诗歌:针对诗中的一些比喻和意象进行导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老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考:1)“缺口的心”、“古戍的矮墙”等诗中的比喻意味着什么?2)诗歌中的“雨巷”和“巷子里的姑娘”是真实存在的吗?它们是什么意象的集合?4. 对比练习: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类似于课文中描绘的情景,通过对比来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意象。

学生可以选择“树上的鸟儿”、“楼前的老人”等等,通过将其与课文中的“雨巷”、“巷子里的姑娘”进行对比,加深理解和感受。

5. 朗读训练: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后,分小组进行诗歌朗读比赛。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以朗读和表演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让全班一起品味诗歌的韵律美和情绪。

6. 拓展延伸:让学生以《雨巷》为题材,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可以使用类似的比喻和意象,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自评:学生可以完成一份课后作业,自己总结和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对诗歌的理解。

3. 明星评论:每堂课选出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和表演,全班学生进行评价,并选择最佳的表演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彷徨中的美丽
——《雨巷》教学设计
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钱静波
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格式:丁香姑娘有___的特点,象征了____。

参考:“丁香姑娘”有冷漠、惆怅、美丽动人的特点,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恋人;也可能象征着诗人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

(学生有多种解读,都应鼓励)
过渡:意象有如此丰富内涵,但意象不是随机选取,有机组合能更彰显诗歌主旨。

3、意象组合之妙(10分钟)
(1)缺失体验
针对诗歌最重要两个意象,引导学生假设缺失其中某个意象,意境有何变化?结合有关内容诵读感悟。

①缺失体验之雨巷
讨论:缺了“雨”会怎样?(淡了意境)
缺了“小巷”怎样?(少了背景)
(结合3、4、5节诵读)
②缺失体验之丁香姑娘
讨论:缺了“丁香”修饰语又如何?
(少了美感、淡了愁绪)(结合诗歌2、3、6节诵读)(2)情感体验
①引导学生诵读首尾两节,抓关键词语,谈发现。

参考:首尾前后照应,只把“逢着”改为“飘过”。

②设疑:“逢着”和“飘过”能否互换?
参考:不可。

这两节主要意象巧妙组合,渲染了从开始对美好理想的希望,到最后理想破灭的迷茫之情,诗人有失望但没有绝望。

如更换,则情感颠倒,无法凸显主旨。

③有感情比较朗读首尾两节,体会希望和失望的感情。

展现板书:
雨巷象。

1、学生四人一
组讨论,并尝
试自我解决问
题。

2、结合有关段
落诵读。

3、学生比较朗
读,体会“逢
着”和“飘过”
的情感变化。

这个环
节能激起学
生学习的欲
望。

通过缺失
体验和情感
比较体验两
个环节后,学
生更深刻体
会到巧妙的
意象组合对
诗歌意境和
主旨的推波
助澜作用。


而突破重难
点。

板书体现“雨
巷”和“丁香
姑娘”两个主
要意象,既表
明诗人的生
存环境,又体
现诗人忧郁
之情。

丁香
姑娘
戴望舒
忧郁彷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