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本场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诗文(34分)1.默写与运用(1)醉里挑灯看剑,O(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枯藤老树昏鸦,o(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小张去夏日西湖游玩时,看见了美丽的花朵,浅浅的草坪,他可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两句来表示。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庆历末,妖贼王则盗据甘陵,贾魏公镇北门,仓卒遣将引兵还城,未有破贼之计。

公日夜忧思,有指使马遂者白公曰:“坚城深池,不可力取,愿得公一言。

”公壮其言,遣行。

见贼偶坐,为陈朝廷恩信:“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

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将,提兵数千,不日城陷。

”辞甚激切,贼不答。

遂度终不能听,遂急击贼仆地,扼其喉几死。

2.甲文选自《》一书。

3.下列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故不为可得也()A.暂且B.假如C.随便D.已忘(2)遂度终不能听()A.度过B.揣测C.测量D.准则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下列对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B.表现出了战争胶着C.引出下文马遂前去与敌军谈判D.突出贾魏公的无能6.甲文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乙文马遂的行为符合甲文中的论点。

上海市西初级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市西初级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市西初级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③航:小船。

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上海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上海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上海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1)C(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故答案为:⑴C;⑵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对照诗歌内容对照题干内容即可做出选择;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海教科实验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

上海教科实验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

上海教科实验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 “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C. “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 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答案】(1)C(2)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解析】【分析】(1)C错误,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2)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 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

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故答案为:⑴C;⑵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这是一道选择题,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歌的理解,考生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说法,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上海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上海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上海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________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________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2)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

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3)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的意思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由此可知,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的意思是“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由此可知,下片用它“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上海西延安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西延安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西延安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颂钓者(唐)德诚禅师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2)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1)生机盎然;萧瑟寒冷(2)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比较阅读能力。

第一首诗描写麦浪、草根、肥水、新蛙、蝴蝶、东风、野草花等景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阵阵秋风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醉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一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l了红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了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故答案为:⑴生机盎然;萧瑟寒冷;⑵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
欧阳修传(节选)
范仲淹以言事①贬,在廷多论救②,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
2023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阶段评估
(满分:150分 时间:100分钟)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应用(12分)
1.默写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浮光跃金,__________。(《岳阳楼记》)
(3)未果,寻病终,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句意为: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进呈仁宗。为:写。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丙】文第二段画线句“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中的重点词语“皆”“以”“见”分别是“都”“因为”“被”的意思,因此,意思是: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为直言范仲淹之事而被放逐。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

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

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曰:“臣以政知之。

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

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也。

”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注】①佚(yì):通“逸”,逃跑。

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

③躐(liè):超越。

④趣:同“促”。

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⑥组:丝带。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昔者舜工于使人工:________②然犹策之不已策:________(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定公躐席而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舜不穷其民/安陵君其许寡人(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上海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上海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上海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 “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 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垂钓碧溪上”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

“乘舟梦日边”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

借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作者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诗中写了哪两种画眉鸟?写它们时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林中画眉和笼中画眉,对比。

(2)这首诗托物言志(或“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解析】【分析】(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

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

上海市西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上海市西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上海市西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 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 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答案】(1)C(2)①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②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③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解析】【分析】⑴C项,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故选C。

⑵这两句写了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而且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最新上海市西初级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最新上海市西初级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上海市西初级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陵春①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1)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1)示例一: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

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2)示例一: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

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运思缜密独到。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独坐[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均写了夜景,但季节不同,王维的诗的是1 ,周弼的诗的是2 。

(2)两诗均描绘了诗人独坐,但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王诗写的是1 的心境。

周诗写的是2 的心境。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________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明卿:作者的好友。

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甲】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注】①吴钩:刀名,刃弯。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宋)赵长卿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

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 忆江南B. 如梦令C. 浣溪沙D. 沁园春(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的妙处?4.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行锦衣①红夺②彩霞明,侵晓③春游向野庭④。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⑤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泛指显贵者的服装。

②夺:赛过。

③侵晓:天刚亮,拂晓。

④野庭:田野。

⑤骄骢(cōng):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泛指骏马。

(1)本诗描述了富家公子身穿“________”,骑着“骄骢”,天刚亮就到野外“________”,结果“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③花中。

上海西郊学校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西郊学校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西郊学校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清)冯云山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皇甫冉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②,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③,何时泛碗花。

【注释】①陆鸿渐: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

他和这首诗的作者皇甫冉是好友。

②菉:草名。

③王孙草:代指茶叶。

(1)诗中哪些词语突出了采茶生活的危险和辛苦?(2)“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这两句诗妙趣横生,请作赏析。

4.阅读《行路难》,完成后面小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 的诗句是,。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上海民办师大实验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民办师大实验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民办师大实验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宋)孔武仲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

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黄裳(宋)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________(填写传统节日名称)的场景。

(2)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

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

(1)端午节(2)有道理,“冲”比“飞”好。

“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

龙舟竞渡,即赛龙船。

相传伟大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

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

当地居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

男女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

这首词描会的是端午节的场景。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飞”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

上海奉贤区实验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奉贤区实验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上海奉贤区实验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释】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颈联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前四句是怎样描写“州宅堂前荷花”的?请加以赏析。

上海宝山实验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上海宝山实验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上海宝山实验学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冬天的池沼——给WI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冬天的池沼,枯干得像老人的眼——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冬天的池沼,荒芜得像老人的发——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1940年1月11日(选自《艾青诗选》)(1)此诗写于1940年1月,原稿题下有注为“——给WI”据《长编》所计,1939年11月,诗人与前妻张竹如婚姻终结,而在此前的1939年6月20日艾青已经与韦嫈yīng女士结为伴侣,题注中的“WI”自然是韦嫈了。

请你根据此诗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稿下的注释,分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2)请你仿写。

这首诗共有四节,请你模仿前三节诗的句式和意象特点,展开联想或想象,在第三节后再写一节。

(前三节与第四节是总分关系,加一节后,让前四节与后一节构成总分关系。

)【答案】(1)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

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2)略【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把冬天的池沼分别比作寂寞、心酸的老人的心,被劳苦磨失了光辉、枯干的老人的眼,荒芜,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老人的发,阴郁、悲哀的老人。

诗人选取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痛苦、心酸、忧郁的心情,结合诗人当时经历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

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2)分析前三节诗,这三节诗句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冬天的池沼比作什么得像老人的什么,接着在承接这个比喻进一步刻画。

仿写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的特点。

比如冬天的池沼比作褶皱得像老人的脸,像刀刻似的沟壑纵横的脸。

故答案为:⑴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韦鼎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杜牧 (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2)这首词景、理、情水交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

说说你的理解。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过摩诃池(其二)宋祁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①东海不为田?(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注释】①争教:怎么能让。

(1)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由。

(2)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A.乐B.叹C.伤14.古诗阅读辋口①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唐〕裴迪积雨晦空曲②,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答裴迪〔唐〕王维森森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注释】①辋口:辋谷口。

终南山辋川是王维的居住地。

②空曲:高峻险要的山峰。

(1)这是一组赠答诗,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________”相应和。

(2)裴迪问“南山复何在”,王维答“心知白云外”。

这一问一答传达出彼此怎样的情谊?请简要分析。

15.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山坡·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

16.阅读下面这首诗游东田谢眺戚戚苦无悰①,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②,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③,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①悰(cóng):快乐。

②陟(zhì)累榭:登上多层的台榭。

③阡阡:通“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呈现的景象,并写出全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的变化。

1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20.阅读《行路难》和《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古诗词往往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增强情感表达。

《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抒写了诗人________;《过零丁洋》中则运用“双关”,巧借战败之地、被囚之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

(2)《行路难》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阔襟怀。

请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感受或启示。

【参考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2.(1)①用典。

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

“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