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叙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能识别三种血管。
3、理解“静脉瓣、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能力目标1.通过对血管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教学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分三种血管。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视频。
(2)三种血管的课件,静脉曲张图片2.学生准备:网上查阅血管的有关血管疾病和保护血管的资料【教学方法】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效且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我采用的导入方法是通过学科知识导入。
先通过血管与最长的河流尼罗河对比,由一组直观的数据,让学生初步认识血管的神奇,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并能主动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内容设计1.三种血管概念的设计:首先,我将截取的三种血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三个图有什么不同,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即管壁的薄厚、弹性的大小、管腔的宽窄及静脉里有静脉瓣等。
又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特点,直观认识三种血管的血液流动及分布情况。
接着转换方式,用简单的文字箭头把三种血管及心脏串联起来,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框架。
紧跟练习,巩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
2、重点突破:我设计了两个重点模块:即讲解静脉瓣的结构、理解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特点及交换过程。
初中生物_第二节血流的管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
因此,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方法时,力争摒弃旧有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尽量多地考虑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和贯彻,特别注重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下面就我的本节课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有效且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我采用的导入方法是通过同学们熟悉的交通引入,同学们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交通是命脉,在我们身体内也有着一个繁忙的运输系统,他们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和来自肺部的氧气迅速运行到身体各处,同时也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及时运走,这些物质是通过血液运输的,血液是在哪里流动的?由此引出课题。
这个导入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的,因此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并能主动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在旧教材中是一个传统性的验证性实验。
为了体现新教材的理念,我重新设计了一份新的实验报告,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实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
具体安排是:1.首先请学生带着思考中的四个问题,阅读新教材第56、57页,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阅读完后,小组讨论。
除课本中四个问题,如果你还有新的问题,请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思考:(1 )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2 )各种血管血流速度一样吗?(3)管径最小的是哪种血管?红细胞是怎样通过的?(4)血液流动的方向性如何?2.提出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同时要爱护小动物。
初中生物_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包括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以及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描述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2.通过阅读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形成关爱生命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通过观看视频区分三种血管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中的流动特点。
2.比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难点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过程。
2.比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突破1.通过实验视频的观看,区分三种血管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中的流动特点,突破难点。
2.通过填空题的形式进行预习、总结,并以填表比较的形式进行复习巩固,突破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视频。
2.有关动脉、静脉的模型(用课本及生活当堂演示),PPT。
学生准备利用导学案预习课本,熟悉课本内容。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七年级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好奇心较强,学习积极性高,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
学生知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但不清楚血液是按照一定方向不停地流动,对三种血管的功能、特点及联系也不了解。
对自己血液在血管中是如何流动的十分感兴趣,探究欲望浓厚,喜欢合作学习,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如果教师能因势引导,肯定能事半功倍。
效果分析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先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点拨,更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反思第1篇: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反思1、本节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改变原有的教学中的教师过多地参与教学的状况,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一件事情来完成。
2、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让学生在自学中、生生互议中、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关注他人。
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求,在主动的求知中有所收获。
3、课堂上给学生的鼓励*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4、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给学生以时间进行自学、讨论、交流,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5、本节课的内容比较集中,很适合学生集中的进行自主学习,而且知识在书本中的交待也较清晰,适合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
6、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学习,本应该是一个用实验来介入的知识,可是由于自身的的能力有限以及一些较具体的教学实际问题等,将其改变成了对知识的应用,这有其不到之处,如果能通过这个实验来介入血管内容的学习也许学习效果会好,但是我肯定学生的学习兴致肯定会很高。
7、生生互议的环节安排的时间我感觉有些短,如果学生要是真正地交流的话,这短暂的2分钟的时间是不够的,但基于以往学生合作学习的教训,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虽不太可能,但却可以让学生有时间的紧迫感,能抓紧时间来交流,不到之处将在自学检测中得到补充,这样一来,弥补了交流的不充分,还节省了一点时间。
8、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的问题就是怎样能让这生生交流变得有实效,而不仅停留在表面上,这是我的困惑之一,也是我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解决的问题。
第2篇:七年级生物下册《血管》教学反思最近上课喜欢上和学生玩这样的游戏:给他们一幅图,让他们尽可能去寻找图上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并可做出自己的假设。
然后在观察、总结和假设中完成教学。
初中生物_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并区分三种血管。
4.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二、学习重点、难点1.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结构与功能特点。
2.能够在镜下分辨动脉与静脉血管。
三、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实验器材学生:预习“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复习显微镜的操作准备小金鱼四、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合作探究→知识构建”五、教学环节设计《第三节开花和结果》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观察、判断、理解问题的能力,并且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
本节教学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春期少年,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经过一学期的生物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因此本节的内容《血流的管道-血管》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对他们的探究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把握学生这一心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微观为宏观,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实验器材。
学生:预习“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复习显微镜的操作,准备小金鱼。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效果分析检测题采用5个选择题,5个填空题,针对本节的重点内容。
全班共69位同学,选择题有65位同学满分,4位同学分别错一个,3位同学粗心导致。
填空题共有62位同学满分,一位同学将血管认错。
班级63位同学满分,90分以上65人,80分以上68人,1人70分。
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整体掌握的程度较好,学生积极性较高,能够把握住本节课的重难点。
活跃程度比平常低一点,需要继续加强引导。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材分析“血流的管道——血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二节。
初中生物_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初中生物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种类及血液在不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2、通过分析资料和教材中提供的信息,知道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适合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2、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教学难点:1、组织好实验,达到理想效果。
2、能够在显微镜下分辨静脉和动脉血管。
5教法与学法教法:实验法、讲授法、比较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讨论法。
6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载玻片等。
2、搜集有关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录像资料。
3、课件。
学生准备:1、提前预习本课内容,查阅血管的有关资料。
2、准备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
7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和步骤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展示繁忙的城市交通运输线,在人体内也有一条繁忙的运输线——血管。
师生行为:学生思考问题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困惑导入课题,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中明确教学目标,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新课学习一、合作探究: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师生行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完成实验,并结合课本知识完成讨论题。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诱导、补充和完善。
二、血管1、血管分为哪三种类型?师生行为: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能使学生想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能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物_血流的管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血管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根据特点进行讨论得出三种血管的功能。
通过以上思考认识到血管对人体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保护血管的意识。
《血流的管道——血管》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可以说学生对血管都有不少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不深入系统,因此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并能从总体上把握这三种血管的关系。
《效果分析》本节课学生的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同时在大荧幕上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并加以分析,因此使得学生更加明确了本实验的实验现象,可以说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结合平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实验使学生直观的认识血管的特点,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思维活动。
至于人体内有哪些血管,以及它们有哪些特点与功能,教材按血流的方向进行了编排。
三种血管各有其特点与功能,但这三种血管共同构成了人体血液流动的管道,因此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1、目的要求:(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的血管内的流动情况2、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纱布3、方法步骤:(1)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境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使用较大光圈,左眼注视目镜调节反光镜,直到视野中出现圆形的明亮视野。
(2)用浸湿的纱布将小鱼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3)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便__________平贴在培养皿。
(4)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___________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5)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6)注意观察不同血管中的血液速度一样吗?二、不同血管的特点和功能血管名称血液方向血流速度血管壁特点功能分布图1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2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象,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湿棉絮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时常往棉絮上滴加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生物_第二节血流的管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
因此,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方法时,力争摒弃旧有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尽量多地考虑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和贯彻,特别注重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下面就我的本节课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有效且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我采用的导入方法是通过同学们熟悉的交通引入,同学们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交通是命脉,在我们身体内也有着一个繁忙的运输系统,他们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和来自肺部的氧气迅速运行到身体各处,同时也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及时运走,这些物质是通过血液运输的,血液是在哪里流动的?由此引出课题。
这个导入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的,因此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并能主动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在旧教材中是一个传统性的验证性实验。
为了体现新教材的理念,我重新设计了一份新的实验报告,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实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
具体安排是:1.首先请学生带着思考中的四个问题,阅读新教材第56、57页,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阅读完后,小组讨论。
除课本中四个问题,如果你还有新的问题,请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思考:(1 )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2 )各种血管血流速度一样吗?(3)管径最小的是哪种血管?红细胞是怎样通过的?(4)血液流动的方向性如何?2.提出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同时要爱护小动物。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第三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课前准备好不同颜色的绳子,让学生通过学习的动
静脉血流方向进行捆扎止血,先让一名同学上来,把手 教学过程
抬起,教师在其手上拴一根绳子表示出血点,然后由其
它同学展示如何止血。
1、本课能紧紧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教学,学生通过
观察录像、分析资料、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使难
点层层突破。通过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体现了新课程的
基本理念,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例研究综
2、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视频资料激发了 述
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顺利地完成了自学和对问题的分析这个目标任务;指导
学生把所学的书本知识跟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较
好地完成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增强对学生情感方面
的教育。 3、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对动脉血管
和欲望;要能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
所学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己的学
习需要来管理和控制学习环境,自己设置学习目标,根
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
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小组合作探究,教师
教学策略选 先用多媒体展示需要讨论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择与设计 完成,讨论三种血管的管壁特点,血流速度,血流方向,
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 教学目标
流动的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胆大心细、爱护小动物的情
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发现问题、分 学生学习能
析问题,提取出所需要的资料,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教学
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主动学习,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物_血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能力目标: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能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情感目标:渗透关爱老人、尊重教师的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能区分动脉、静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课题倒入:利用“想一想议一议”来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过度:不同的创伤,伤及的血管不同,出血的状况也不同。
这与不同血管中血流状况不同有关,下面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血管及其中血流的情况。
环节二:实验教师出示目的要求、实验用具。
学生明确要求。
教师出示实验步骤。
学生一分钟快熟阅读,然后做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利用相应视频,辅助学生理解各种血管的结构特点。
启发学生归纳三种血管的类型,血流速度、判断依据。
师板书。
做跟踪练习。
过度:我们已经学习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判断依据,那么这三种血管的血流方向、管壁特点、分布又如何能?环节三:教师出示三种血管的比较图。
学生根据图阅读教材57-58页完成图表。
三分钟。
教师出示三种血管的模型,学生根据模型讲台展示血管的血流方向、管壁特点、分布。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表格。
教师出示视频毛丝血管有那些特点适于物质交换。
然后学生总结。
做跟踪训练。
1、中医把脉,脉是指()血管。
2、手臂的“青筋”是指()血管。
3、思考医院的护士为病人输液时,常常先用一根胶皮管扎紧病人的上臂,待前臂上的血管凸现出来才一针到位.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教师出示静脉曲张图,学生解释。
总结达标测试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学情分析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主要问题,并遵循教授与实验并举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本节的学习内容。
学生已有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但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怎样筛选视野中获取的信息,把看到的知识说得更明白?特别是本节课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生命活体还是第一次,应该怎样处理观察材料才能保证活动的成功?怎样珍爱生命?……解决以上问题,学生不仅能形象直观的观察到三种血管的知识,还能归纳感悟出观察的方法。
初中生物_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1、动脉2、静脉链接生活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课本P58的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4、出血及止血的护理三、课堂小结复习本节内容,强化学生记忆。
四、情感升华的流动巡视指导结合视频分辨三种血管阅读课本P57页进一步巩固输液扎针的部位及静脉曲张的注意事项1、毛细血管有哪些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2、组织细胞和血液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画图讲解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形成保护自己与关爱他人的良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小组讨论、分析交流。
完成表格。
联系生活,深化知识小组讨论、分析交流。
书设计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1、血管的种类2、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教后感本节课的很多地方都进行了精心处理。
比如:课首安排了巧妙的导入,中间设计了自然的过渡,课尾安排了首尾呼应、照应了标题,使整节课条理明晰,浑然一体;特意安排了实验教学环节以兼顾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团结协作;渗透了比拟、类比、猜测等思维方法,“望文生义”法、综合利用感官法等学习方法以及学以致用等生物学基本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为七年级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和生活中已经有了一点生物学的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对血管既熟悉又陌生。
虽有流血、输液的经历,但对血管的种类,以及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还知之甚少。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部分的学习是整个生物学习的重点内容。
实验课的进行,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学习,也更贴近生活,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以至将来的工作。
本节课的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与点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明确实验步骤。
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用显微镜观察不同血管内血液的流速及特点,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并且突破了难点和重点。
学生探究、参与、互动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命。
初中生物_血流的管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一、探究实验二、血管的种类和特点【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但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怎样筛选视野中获取的信息,把看到的知识说得更明白?特别是本节课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生命活体还是第一次,应该怎样处理观察材料才能保证活动的成功?怎样珍爱生命?……解决以上问题,学生不仅能形象直观的观察到三种血管的知识,还能归纳感悟出观察的方法。
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又能形成多种能力。
【效果分析】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点记忆牢固,能轻松地解答1-5题.对于第6题,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做.主要原因是初一的学生大部分还没有摆脱小学学习知识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会自己去学习、分析问题,不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
今后在教学中应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多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使书本知识常识化。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为下节内容“血液循环”做基础的,是为突破重点和难点做铺垫的。
本节内容是生活现象、实验、图示教学的整合,其中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的实验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中、亲自去观察才能去突破这个难点。
这个实验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再去动手探索寻求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是做实验时,细节应及时指导,如在什么地方看到毛细血管?如何移动玻片?等,所用时间有些长,以至于整节课略显紧张。
【教材分析】“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一年级生物教材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本节教学通过对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初中生物_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以下是设计的学生版导学案内容时间:第8周--1 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分辨血管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3.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互助导学、对比观察、联系实际【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法】:把不清楚的地方记录下来,问老师或小组合作时请教(友情提示:快速阅读,找出重点词语)阅读课本P57-59文字和图片,完成以下问题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管壁特点管壁弹性管腔大小血流速度管腔压力运输方向2、请画出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图3.请用箭头标识右图静脉的血流方向,写出静脉瓣的功能<10-1> 智慧背囊:全身除内脏、脑和头部的大多数器官的静脉没有静脉瓣外,【自学达标练习】1.下列哪项与毛细血管特点不相符合?()A数量多,分布广 B管腔内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C管内血流速度很慢 D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2.所有血管中,管壁最薄的是()。
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某些静脉3.下列关于动脉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管壁厚B血流速度快 C都分布于较深部位 D弹性大4.下列血管有瓣膜的是()A.主动脉B.肺动脉C.毛细血管D.四肢静脉【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获得信息的能力,养成能够标志自己遇到的问题的阅读习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在课堂中更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
二、互助导学(求助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策略:观察记录时遇到疑问,请教老师或同学)1.探究任务一实物探究动脉、静脉的结构特点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尝试分辨动脉血管与静脉血管,并写明你的判断依据【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看一看,直观的体现出动脉和静脉血管的管壁厚薄、弹性等结构特点,更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印象更深刻。
初中生物_血液的管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1、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2、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课前准备(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2)三种血管的CAI课件。
教学法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教学过程《血流的管道—血管》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但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怎样筛选视野中获取的信息,把看到的知识说得更明白?特别是本节课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生命活体还是第一次,应该怎样处理观察材料才能保证活动的成功?怎样珍爱生命?……解决以上问题,学生不仅能形象直观的观察到三种血管的知识,还能归纳感悟出观察的方法。
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又能形成多种能力。
《血流的管道—血管》效果分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
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流的管道——血管》课例分析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流的管道——血管》课例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三种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和分布。
血管是对血液知识的延伸,属于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又是学习血液循环途径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中学生新奇心很强,而且本节内容与人的身体休戚相关,所以同学会有很大的爱好。
生活中同学都有受伤出血的经受,利于他们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依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三种血管之间的关系图片,能够辨别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淌状况。
(2)通过同学自学和回答下列问题,培育同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语言归纳、表达技能等。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同学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难点:辨别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淌状况。
为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突破难点,我采纳了以下教学策略:教法:创设情景、启发诱导、引导发觉法学法:自主学习、师友互助、小组争论法三、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人体因创伤出血图片,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出血状况?从而让同学分析得出,原来是伤及了不同的血管。
这样自然导入新课。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从同学熟识的生活情境入手,不仅让同学明确血液在血管中流淌,也让同学初步认知到血管不同,出血速度也不同。
〔二〕自主学习,师友沟通引导同学结合导学案上的自学思索题,先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学习本节内容。
然后进行师友沟通,师傅负责教会学友不会的自学思索。
最末学友在全班展示自学成果。
1、以表格对比形式分析三种血管的概念、结构与功能特点,有效地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2、整体分析三种血管的关系图,利用三种血管的概念,归纳总结出血液流淌方向,也为下一节血液循环的学习做好铺垫。
3、明确血管血流方向后,紧接着利用这一知识点,快速辨别三种血管,总结出辨别技巧,突破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比较观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爱护公物、团结协作的情感,建立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培养合作探究及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
2.比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学突破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区分这
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特点,突破难点。
2.通过讨论、填表比较,突破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这一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材料和用具。
(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过程视频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教材内容,网上查阅血管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血液的内容,生活中学生有创伤的生活经验,对血流的管道-血管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不能准确描述。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有分组实验,在课前进行分组,每组成员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结合,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通过分组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对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区分三种血管,清楚地认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以及不同血管内血流不同,明确
不同血管损伤出血特点不同。
利用表格比较让学生区分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联系生活中学生输液的经历,理解静脉和动脉的功能。
有关血管的疾病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例如:静脉曲张,同时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分析获取知识,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效果分析
在《血流的管道--血管》这节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些问题,从学生做题速度和准确性看,绝大部分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较好,达成度高。
在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展示交流讨论题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细致认真,对三种血管能很好的区分,充分认识不同的血管以及血管内血流的情况不同。
在分析“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怎样的物质交换”这一讨论题中,学生能对照图示准确回答物质交换过程,说明学生对图示和内容理解透彻,掌握牢固。
在对“输液时,为什么要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先用胶皮管捆扎起来?”这个问题的展示交流结果看,学生能根据静脉的功能去理解去分析,由此可见学生对各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扎实,能联系自身体验,学以致用。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材分析
《血流的管道--血管》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的人》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教学内容。
本节共用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血液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血流的管道--血管的有关知识。
本节内容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过创伤出血的经历。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思维活动。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观察,区分不同的血管以及血管内血流的情况不同。
继而分析人体的三种血管: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各有那些特点与功能。
教材中按血流方向进行学习,三种血管共同构成了人体血液流动的管道,让学生从血液循环这一整体去理解本节内容,为下节学习血液循环打好基础。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难点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自主探究:
一、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用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平贴在培养皿上。
为了防止鱼在培养皿中跳动,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3.观察过程中,应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保持体表湿润。
二、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1.动脉是指将血液从输送到的血管。
2.静脉是指将血液从送回的血管。
3.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与之间的血管。
4.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课堂训练
1.在显微镜下观察活金鱼尾部的毛细血管时,最好的方法是寻找( )
A.血液流向头部的血管 B.血液流向尾部的血管
C. 有搏动的微小血管
D. 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缓慢的血管
2.下列血管中管壁最厚、血流速度最快的是
( )
A.上肢动脉 B.上肢静脉
C.下肢静脉 D.下肢毛细血管
3.有一条长且带有分枝的家兔离体血管,将清水从较粗的一端灌人,但水不能从较细的一端流出,则这条血管可能是( )
A.大动脉 B.小动脉 C.静脉 D.毛细血管
4.管壁内表面具有瓣膜的血管是( )
A.动脉 B.毛细血管
C.静脉 D.三种血管都有
5.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的血管是( ) ;在手臂上可看到一条条的“青筋”是( )
A.动脉 B.毛细血管 C.静脉 D.小动脉
6.下列哪项是毛细血管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的
(
)
A.管腔非常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B.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
C.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D.以上都是
能力提升
1.下图为人体三种血管模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受伤后能喷射出鲜红色血液的结构是
[ ] 。
(2)内有瓣膜结构的是[ ] 。
(3)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 ] ,它的管壁只
由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适于它与组织细胞充分进
行。
2.根据“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前,要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
干部包裹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
(2)用显微镜观察时,应选用 (高或低)倍物镜,并使视野(填“亮”或“暗”)些。
,
(3)上图表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图,其中甲所示的血管是,乙所示的血管是,红细胞在所示的血管中呈单行通过,以保证的顺利进行。
3.下图为人体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图中所示血管
为,与其他血管相
比,管内血流速度。
(2)该血管中的营养物质主要由(填某器官的名称)吸收进入血液。
(3)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穿过毛细管壁,进入到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产生的等其他废物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交换后血液中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二氧化碳等废物含量。
(4)进入组织细胞内的氧气,最终在组织细胞的内被利用。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课后反思
1.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观察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能根据不同的血流情况区分不同的血管。
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
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2.利用表格比较学习了人体内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树立了学生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今后的学习中,让学生要多运用这种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3.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还有利于学生养成爱公物,讲卫生,团结协作,关爱生命的优秀品质。
4.这节课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有个别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动作不够规范,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加强规范操作,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
5.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课标分析
《血流的管道--血管》这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二节。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是学习人体循环系统,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前面所学的营养物质与气体如何在体内运输,也为后边学习体内废物的排出打下基础。
而物质是通过血液运输,血流的管道是血管。
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关系。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形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概念,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形成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