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理PPT课件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生理ppt课件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3、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 来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 贮存于垂体后叶。 作用: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 吸收尿减少 ②能与血管平滑肌的血管加压素受体 结合,让血管收缩,增加血压。
4、内皮素 来源:血管内皮
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不参与生理状态下的血压调节。 肿瘤、休克、禁水(渗透压↑)→ADH↑↑→ 血管收缩→BP ↑
2、外周静脉压(PVP):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二)、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静 脉阻力
1、体循环量: 体循环量↑(如:血量↑或容量血管收缩) →静脉回心血量↑ 体循环量↓:如失血时,则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2、心脏收缩力量 心脏收缩时→射血 心脏舒张时→从静脉中抽吸血液 当心脏收缩能力↑→心室排血↑→舒张时心 室内压↓(抽吸血液作用增强)→有利于静脉 回心。 反之,心肌收缩力↓
放。
②功能:由于直接通路血流较快,所以很少 进行物质交换。 而直接通路血流较快,且经常开放使部分 血液迅速经微循环回心。
3、动-静脉短路 ①特点:最短、最直、阻力最小→血流
最快,不能进行物质交换。 ②功能:调节体温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两个概念
1、滤过:由于管壁两侧静水压和胶 体渗透压的差异而引起的 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毛细 血管外的移动。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因素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自主性神经调节 (植物性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
自主性神经
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 的一部分走行其中)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⑴心交感神经:正性变时、变力、变传 导。 ⑵心迷走神经 :负性变时、变力、变传 导。
血管生理
五、微循环
(一) 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
1. 典型的微循环单元由以下七部分组成: 微动脉(控制微循环血量) 后微动脉(metarteriole)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真毛细血管血量) 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 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thoroughfare channel) 动-静脉吻合支(动-静脉短路,arteriovenous shunt) 微静脉(后阻力血管,影响毛细血管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 动脉血压
1. 正常值:90~140mmHg /60~90 mmHg 1) 收缩压:心缩中期动脉血压的最高值。 2) 舒张压: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3) 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4) 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 平均值。 平均动脉压 = 舒张压+1/3 脉压
(3) 淋巴回流: 丝虫病→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组织液聚集 (4)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过敏反应、炎症→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血浆蛋 白入组织液↑→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胶体 渗透压↑→滤过↑、重吸收↓→组织液↑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一个重要辅助系统 胸导管5/6 毛细淋巴管→集合淋巴管→ 右淋巴导管1/6 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回收蛋白质:维持血管内外胶体渗透压及水的平衡 运输脂肪、脂溶性Vit: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 防御功能:清除组织液中的细菌和大分子物质等 平衡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120ml/h淋巴液流入血液 →静脉
3. 外周阻力
舒张期血液流向外周↓↓→Q/V↑↑ →舒张压↑↑ 外周阻力↑
收缩期流向外周血↓ → Q/V↑ → 收 缩压 ↑ 脉压↓
主要影响舒张压的大小 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 减少脉压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输液时,如果CVP升高, 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CVP降低,提示输 液不足。
2.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8
3.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直立时:由于血液本身
35
3.动-静脉短路: 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耳廓等处。
路径:微A →动-静脉吻合支→微V 特点:管壁厚,流速快,一般不开放,完全无 交换作用。 作用:控制皮肤散热量,调节体温。
36
(三)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1. 代谢产物的作用:
局部代谢产物↑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
↓
微循环血流↓
真毛血管开放
的动力取决于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液之间 的压力差。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真毛细血管关闭
微循环血流↑
↑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局部代谢产物↓
2. 微A、后微A、微V还受交感神经支配
37
(四)血液和组织血液之间物质交换 1.扩散(溶质分子); 2.吞饮(大分子的物质,如蛋白质); 3.滤过和重吸收(组织液的生成)
38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
指微静脉。舒缩活动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 比值,改变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第八讲-血管生理学
二、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s)
(一)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横截面积成 反比
•泊肃叶定律(Poiseuille’s law)
Q
π△Pr 8ηL
4
也可表示为:Q=K
r4 L
(P1
P2
)
Q是液体流量,ΔP是管道两端的压力差,r为管道半 径,L是管道长度,η是液体的黏滞度,K为常数,与 液体黏滞度η有关
(必要条件 )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1.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的形成
•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 •心室收缩射血为血压形成提供能量 •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使血流减慢及血压升高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可减小动脉血压的波动幅
度
主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示意图
一、血管有不同的分类,除运送和交换物质的 作用外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一)血管可按其生理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
•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 •分配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pre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 •毛细血管(capillary)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post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 •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短路血管(shunt vessel)
2 .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听诊法间接测量肱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3.动脉血压可用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平均动脉压等数 值表示,并在一定范围内正常波动
•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第二讲血管生理
富含弹性 纤维
富含平滑肌
弹性大
弹性贮备
舒缩性大
产生阻力的 主要部位 (调节阻力,阻力血管) 物质交换 (交换血管) 容量贮存 (容量血管 60-70%贮存)
毛细血管
仅一层内皮 细胞 壁薄、 管腔大
通透性大
小静脉、 大静脉
扩张性大 容量大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贮器血管:主A、肺A及大动脉 2.分配血管:中动脉(如肾动脉)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A及微A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起始部 5.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V 7.容量血管:静脉(容量大,可扩张性大) 8.短路血管:动-静脉短路(参与体温调节)
பைடு நூலகம்
血流动力学的几个问题
4. 压力:血液作 用于单位面积血 管 壁上的 侧压力 。 循环系统平均充 盈压:表示循环系统
中血液充盈的程度. 7 mmHg.
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
各段血管 的压力梯度: 主A:100mmHg 小A:85mmHg Cap:30mmHg
(∵平卧回心量↑→前负荷↑→肺郁血↑→呼吸困难)
③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 V 回心量↓→心输 量↓→ Bp↓→ 脑、视网膜供血不足→暂时的头晕、
昏厥,视物不清。
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1)体循环平均压: 血量 体循环平均压 回心血量 (2)心肌收缩力: →舒张期心室内压低→回心血量 (3)体位改变: 卧位转为立位→总V回心量↓ 立位转为卧位→总V回心量↑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肌肉收缩,静脉血流入心脏; 舒张时,利于回流。 (5)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大,CVP降低, 回心血量增多;呼气时,相反。
血管生理
↑ ↑↑ ↓ ↑ ↑↑ ↓
↑
↓ ↑↑
循环血量和血
管容量
↑
↑↑
备注
一般收缩压的高低反 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
多少
一般舒张压的高低反 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四)动脉脉搏 1. 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引起 动脉扩张和回缩,这种有节律的动脉搏动, 称为动脉脉搏。 2. 脉搏的强弱与心输出量、动脉的顺应性、外周阻力 有密切关系,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P = (P1-P2) : The pressure gradient between the two ends of vessels R = radius : The radius of the vessel L = length : the length of the vessel = viscosity : The viscosity of the blood
2. 神经调节: 微循环的血管平滑肌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
3. 体液调节:缩血管活性物质(NE, Adr等) 舒血管活性物质(局部代谢产物)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二)微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微循环学流量调节
代谢产 物堆积
毛细血管前 括约肌舒张
毛细血管 血流量增多
毛细血管 血流量减少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双重支配 1. 心交感神经 ②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
正性变时(窦房结P细胞)
NE+ β1-R → Gpro-AC-cAMP-PKA → T-钙通道开放 → 4期钙内流增加 → 4期去极化加快 → 自律性增强 → HR加快
第三节血管生理
第三节血管生理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不论体循环或肺循环,由心室射出的血液都流经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相互串联构成的血管系统,再返回心房。
在体循环,供应各器官的血管相互间又呈并联关系。
从生理功能上可将血管分为以下几类:1.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这些血管的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
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
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
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
大动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贮器作用。
2.分配血管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故称为分配血管。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对血流的阻力大,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微动脉的管壁富含平滑肌,后者的舒缩活动可使血管口径发生明显变化,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和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称为毛细血管前括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
它的收缩或舒张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关闭或开放,因此可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
5.交换血管指真毛细血管。
其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面有一薄层基膜,故通透性很高,成为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指微静脉。
微静脉因管径小,对血流也产生一定的阻力。
它们的舒缩可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情况。
7.容量血管静脉和相应的动脉比较,数量较多,口径较粗,管壁较薄,故其容量较大,而且可扩张性较大,即较小的压力变化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纳在静脉中。
动物生理学 第3节 血管生理 图文
4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起始部平滑肌环绕。 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
5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单层内皮细胞 。 血液和组织液进行交换的场所。
6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7 容量血管—静脉。数量多、口径粗、管壁薄。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1 动脉血压—主动脉血压。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 脉搏压/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2/3舒张压+1/3收缩压
主动脉/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
一方面可使心室间断地射血变为动脉内持续的血流;另一方面还 能缓冲血压的波动,使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变化幅度远小 于心室内压的变化幅度。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增加-收缩压2)心率:加快-心舒期短,主动脉内存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
收缩压升高不明显-导致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升高-动脉中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
不明显-导致脉压减小。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动物衰老时血管壁弹
层流现象:液体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都一致,与 管道的长轴平行。但各质点的流速不同。管道轴 心处流速最快。
湍流现象:当血流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就会发 生湍流,此时血液中各质点流动方向不一致,出 现旋涡。 条件:Re=ρVD/η>2000时
发生湍流时,血流量与血管两端压力差的平方根 成正比。
3 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静脉回心血量:依赖于静脉与右心房间的压力差
第二节 血管生理
• 对于一个器官来说,如果血液粘滞度不变, 则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的阻力 血管的口径。
• 阻力血管口径增大时,血流阻力降低,血 流量就增多;反之,当阻力血管口径缩小 时,器官血流量就减少。
• 血液粘滞度是决定血流阻力的另一因素。 全血的粘滞度为水的粘滞度的4-5倍。血液 粘滞度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系列物理学 问题属于血流动力学的范畴。
•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流量、阻力 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 由于血管是有弹性和可扩张的而不是硬质 的管道系统,血液是含有血细胞和胶体物 质等多种成分的液体,而不是理想液体, 因此血流动力学除与一般流体力学有共同 点之外,又有它自身的特点。
• 2.心率
• 如果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 流至外周的血液就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 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期血压就升高。
• 主要影响舒张压的高低。
• 3.外周阻力
• 外周阻力加大,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 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 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
• 可见,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 大小。另外,血液粘滞度也影响外周阻力。
•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 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 (二)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 1.每搏输出量
• 如果每搏输出量增大,心缩期射入主动脉 的血量增多,心缩期中主动脉和大动脉内 增加的血量变多,管壁所受的张力也更大, 故收缩期动脉血压的升高更加明显。
• 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主要使收 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可见,收缩压的高 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二、血流速度和血流阻力 三、动脉血压 四、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 五、毛细血管的功能 六、组织液
4-2血液循环-血管生理
5.交换血管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7.容量血管
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
微静脉:可改变毛细血管血压,从而影响血管内外 体液的分布 静脉:可容纳循环血量的60~70%——血液贮存库
8.短路血管
小动脉→小静脉(A-V平衡)
Page 6
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血流速度
Q=△P/R
注意: ①心输出量改变,可以导致器官和组织供血改变; ②血压改变(A、V压),可以导致器官和组织供血改变; ③器官内血流阻力改变可以改变器官血流量。 ①和②保持相对稳定情况下(生理状态),调整器官和组 织血流量的主要因素是:血管口径(血流阻力) 血流速度:最快——主动脉 最慢——毛细血管
Page 25
⑤呼吸运动:胸腔内的压力为负压(胸内压), 使胸腔内大静脉经常处于扩张状态。吸气时胸内 压加大,有利于静脉回流;呼气时胸内压减小, 静脉回流减小。呼吸运动的这种作用被称为“呼 吸泵”。
静 脉 回 流 增 加
Page 26
四.微循环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7个部分
Page 29
(三)微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调节
神经调节 交感N(+) 代谢产物 堆积 微A和微V 收缩 微循环 血流减少 Cap 血流减少 Cap前括 约肌收缩 代谢产物 消除 Cap前括 约肌舒张 Cap 血流增加 体液调节 (局部代谢产物)
Page 30
(四)Cap内外的物质交换
1.Cap内外的物质交换的方式
(二)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小、约占总阻力的15%;易变。
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血量增多或血管收缩→体 循环平均充盈压↑→静脉回心血量↑。 ②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量强→射血时心室 排空较完全→心舒期心室内压较低→心室对心房 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能力较强→静脉回流好。
高教版中职生理学基础(第4版)《血管》PPT课件
3.中心静脉压(CVP):
指右心房和腔V在右心房入口处的血压。 正常值:4-12cmH2O
CVP的影响因素:
(1)心脏射血能力 (2)静脉回心血量
问题:人下蹲几分钟后突然站立,会 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二)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①心肌收缩力 ②体位改变 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图 ④呼吸运动
三、微循环
(2)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心舒期A血量↑ ↓
心缩期血BP↑↑(明显)
(3)心率↑→心舒期↓↓→心舒期A血量↑ ↑
↓
心缩期↓
↓
SBP↑(不↓ 明显)
DBP ↑ ↑ (明显)
(4)大动脉弹性↓ →SBP↑、DBP↓→脉压↑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
Bp变化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
生理学基础(第4版)血管电子课件 中 职 高教版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BP)与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的有关概念与正常值▲
血压及动脉血压的概念: 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表示法: 脉压差(脉压) 平均动脉压:
掌握!
血压标准(2003年 WHO、美国高血压协会) ▲
血压值
功能:物质交换
四、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
(一)生成与回流
有效滤过压 =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
结果:
A端大于0,组织液生成
V端小于0,组织液回流
(二)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与水肿的关系):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4.淋巴回流
血管→舒张(肝、骨骼肌、 冠脉)
血管课件(共19张PPT)《畜禽解剖生理(第四版)》(高教版)
胎儿心脏房中隔 上有一卵圆孔。
主动脉和肺动脉 之间有动脉导管。
脐带内有两条脐 动脉和一条(马、 猪)或两条(牛) 脐静脉。
卵圆孔 动脉导管 脐动脉 脐静脉
(2)血液循环路径
动脉血 肝
后腔静脉 右心房
主动脉 头颈和前肢
通过卵圆孔入左心房 肺无呼吸
①脐动脉和脐静脉退化。 ②动脉导管闭锁。 ③卵圆孔封闭。
if
血管 血液
毛细血管
静脉瓣
毛细血管
肝血窦
大循环
环
前后
小循环
前后
全身的动脉分支
1)主动脉 弓及分支
2)臂头动 脉总干
3)颈总动脉
4)前肢动脉 5)胸主动脉 及分支 6)腹主 头、颈、前肢 和部分胸壁
后腔静脉系 腹部、骨盆部、 尾部和后肢静 脉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动脉血压及静脉回流的因素(小结)
动脉血压
1. 每搏量(收缩压+) 2. 血管阻力(舒张压+) 3. 血液的黏滞性 4. 动脉弹性(收缩压+) 5. 循环血量
静脉回流
心脏收缩力(+) 体位和重力(-) 呼吸运动(+) 骨骼肌收缩(+) 平均充盈压(+)
五、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
所以迂回通路也叫营养通路。
(二)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 大约:400 亿根;总面积:1000m2 在不同组织分布的密度不同。
(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 各种阻力,主要源于血液成分之间的内摩擦 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
(泊肃叶定律) 8Lη
外周阻力R= πr4
L:血管长度;r:血管半径; η:血液粘滞性
(三)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 横截面的血量(容积速度)
R是调节血流量的重要因素
△P(血管两端压力) Q(血流量)=
重搏波
↓
1.上升支:(快速射血期)心室收缩时 血管壁的聚然扩张;受射血速度、心输 出量及射血阻力、主A 瓣状态(开放是 否完全)的影响。
2.下降支:(射血后期,心舒期扩张的 血管回缩)反映外周阻力的高低及主动A 瓣的功能状态
降中峡:因室内压降低主A瓣突然关 闭,主动脉内血液返流形成
脉搏图和切脉的意义 1,反映心率和心律 2,反映心脏收缩力和血管弹性 3,反映主动脉瓣的情况 4,测定射血时间
特点:经常开放,血流快,很少物质交换。 功能:使部分血液从微循环快速进入静脉。
2,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 ——微静脉
功能:无物质交换;调节体温。
3,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特点:途径长,流速慢,通透性好。
功能: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通
透
性大,无收缩性,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5.容量血管:微静脉、小静脉,中静脉及大静脉
(与对应的动脉比较,口径大、管壁薄,可扩张性 大、 容量大:65% of total)
6.短路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吻合支
二、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s):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流动的力学;主要研究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 原因: (条件)
血液充盈
心脏动力
血管阻力
1,心脏动力的作用 2,外周阻力的作用:小、微动脉的作用 3,大血管壁的弹性
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形成收缩压
大血管壁的弹力回缩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形 成舒张压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动
收缩压:13.3~16.0kpa (100~120mmHg) 舒张压: 8~10.6kpa (60~80mmHg) 脉 压: 4.0~5.3kqa (30~40mmHg) (收缩
压与舒张压差值) 平均动脉压:13.3kpa (100mmHg)
高血压和低血压的标准
3.血压在各段变化
左心室
17.3
主动脉
13.3
中小动脉
12.6
微动脉起始端 11.3
毛细血管起始端 4.0
微静脉起始端 1.5
外周静脉
0.5~1.4
下腔静脉
0.39~1.18
右心房
0~0.7 kPa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BP↑ (收缩压↑为主 →脉压↑) (2)心率 (舒张压升高为主) (3)外周阻力↑→血液外流↓→心舒期未贮存在血管内Biblioteka 外周静脉0.5~1.4
下腔静脉
0.39~1.18
右心房
0~0.7 kPa
2.外周静脉压(外周器官V的血压) 反映:心功能状态 (功能↓,V血回流↓) V瓣膜状态(V曲张)
(二)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
(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值,静脉阻力)
1.体循环平均压 2.心脏收缩力 3.体位改变和重力的影响 4.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
四、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 (一)静脉血压
1.中心静脉压(4~12cmH2O, 0.39~ 1.18kpa):
右心房、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与静脉回心血 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血压在各段变化
左心室
17.3
主动脉
13.3
中小动脉
12.6
微动脉起始端 11.3
毛细血管起始端 4.0
微静脉起始端 1.5
流量、阻力、压力极其相互间的关系 (一)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
壁的侧压力(压强)(动、静脉血压)
国际单位:Pa(帕)(牛顿/米2) 1mmHg~133Pa,0.133kpa
120/90mmHg~16/12kpa 90mmHg~12kpa 30mmHg~4kp
体循环平均压:
心跳停止时,体循环各段血管中的压力相 等,此时的血压是单纯由血液充盈所产生 的压力,称体循环平均压。
血量↑→舒张压↑>收缩压↑ (舒张压的高低可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动脉管壁弹性,年龄↑→弹性变化→弹性↓→
BP ↑(收缩压为主) (5)血液的粘滞性 (6)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血量↑→BP↑
容量↑、血量↓→BP↓
(二)动脉脉搏——由于动脉压力变化引 起动脉管壁发生周期性的搏动
叩击波
↓
切迹
↓
血液循环
(一)组成:
直通毛细血管→微静脉
↑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分闸门)
(闸门)
→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 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小动脉的结构特征:有完整的环行平滑肌 易受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受神经影响小,但是对 CO2, H+, 激肽组胺等敏感
1,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 通毛细血管——微静脉
第三节 血管生理
血压形成
动静脉血压
组织液生成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主A、肺A干及其大分支 (富含弹性纤维有较大的弹性,少量平滑肌,可扩张性; 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期的作用)
2,分配血管:中动脉 (平滑肌较多,管理器官的血流量)
3.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 (弹性纤维少,平滑肌较多,有较大的舒、缩性)
R(血流阻力)
Q(血流量)= 外周阻力R=
△P(血管两端压力) R(血流阻力)
8Lη πr4
Q(血流量) =
△Pπr4 8Lη
血流线速度 V=Q/A
V:血流速度;Q:血流量;A:总横断面积
血流速度的特点:
1,流速随心脏舒缩变化 2,层流现象 3,轴流现象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几个基本概念: 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脉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