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本挖掘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地方志、古籍数字化与循证图书馆学的文献综述

地方志、古籍数字化与循证图书馆学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情报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地方志、古籍数字化以及循证图书馆学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各自在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中取得了显著进展,而且其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本文从地方志、古籍数字化与循证图书馆学这三个领域出发,为图书情报领域提供全局视角,总结当前研究现状,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最后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地方志的数字化现状与挑战(一)研究现状近年来,地方志数字化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数据可视化与智能化处理方面。

黄涛等学者(2019)深入探索了地方志文献的可视化技术与方法,旨在通过创新的视觉呈现策略,增强地方志信息的可读性和用户友好性,使历史的深邃内涵与丰富细节得以直观展现[1]。

但是,地方志数字化进程中也遇到许多难题,如: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不足等,亟待学术界与业界共同努力解决。

尽管如此,学者们不断拓宽数字化技术研究边界,使地方志资源有效保存并跨越时空界限广泛传播,在历史研究、学术研究及政策制定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在解决数字化难题的挑战过程中,诸多学者做出卓越贡献。

在面向方志类古籍的探索中方面,李娜(2021)成功构建了多类型命名实体联合自动识别模型,提升了信息抽取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地方志资源的深度挖掘与高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在智慧数据驱动方面,王学昭等学者(2023)提出的场景化的情报研究模式,为地方志的数字化处理与智能分析开辟了新路径。

在探索过程中,学者们总结了一套以数据为驱动、融合智慧技术的情报研究体系,以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情报分析与决策支持[3],推动了地方志数字化领域的理论创新,为实践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二)研究问题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记录,其信息价值不可估量,而传统的纸质地方志存在难以保存、检索不便、传播受限等问题,严重[1]黄涛,李珏,张浩,等.地方志文献的可视化技术与方法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 2019(3):8.[2]李娜.面向方志类古籍的多类型命名实体联合自动识别模型构建[J].图书馆论坛, 2021, 41(12):11.[3]王学昭,王燕鹏,赵萍,等.场景化智慧数据驱动的情报研究模式:概念,技术框架和实验验证[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2023(5):1-9.制约了地方志信息的有效利用。

古代中国的古籍整理与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的古籍整理与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的古籍整理与研究方法古籍是古代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哲学知识。

在古代中国,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旨在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

古籍整理和研究方法也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的古籍整理与研究方法。

一、古籍的搜集与整理在古代,古籍的搜集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发现珍贵文献,另一方面可以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

古籍搜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征集法: 朝廷或学府会发出征集令,征求民间文献,尤其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珍本。

2.重编法: 在原有成套文献的基础上,去精取糟,重写整理,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3.抄录法: 以人工逐字手抄复制文献,以便将书传抄下来。

古籍的整理也非常重要,要做到尽可能地还原原文,包括一些细节上的修复和恢复。

古籍整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校对法:将一些原始版本和传抄版本进行比较,确定各抄本间的各种差异,最终复原朝代原貌。

2.注释法:对文献内容进行注释,解释义理。

注释中融汇了注释者的经历、感悟、哲理。

3.编目法:将整理完毕的文献分类、行次,设置篇目,编排编号,给整个文献以分类、序次和顺序,方便大家后续阅读。

二、古籍的研究方法古籍的研究是古代学者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研究方法。

古籍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比研究法:将一个时期、一个文化沿着性质、演变、渊源、互动及其意义所作的总结比较分析结论。

2.比较研究法:对整个时期或几个时期内的文化、政治、思想、文学等重要文献比较分析,列举比较结论。

3.纵向研究法:对一个时期、一个作家的某一件事情、某一文献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4.横向研究法: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相同或相关的事情、文献等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做出结论。

在古代,古籍的研究方法不仅仅是通过文献本身,同时也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政策法规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

三、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在古代中国,由于一些自然和文化灾难的影响,很多珍贵的古籍文献已经失传。

古籍ocr的数据、方法和应用

古籍ocr的数据、方法和应用

古籍ocr的数据、方法和应用1.引言1.1 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古籍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技术逐渐崭露头角,并在文献数字化与保护、学术研究与教育应用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古籍OCR是指将古代文献中的文字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化识别和转换的技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籍是以纸质形式存储和传播的,这给其文献保护、数字化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传统的古籍研究需要人工耗时耗力地阅读、解读和整理大量的古籍文献。

而古籍OCR技术的出现,使得古籍的数字化处理和利用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古籍OCR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光学设备将古籍文献的纸质原稿转化为电子图像,然后利用机器学习、图像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图像中的文字进行识别和提取。

这项技术的目标是将古籍中的文字准确地转换为可编辑、可搜索和可存储的电子文本,以便于后续的数字化和利用。

古籍OCR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学术机构等拥有大量古籍文献资源的单位。

这些数据不仅包括汉字、图形等各类文字信息,还涉及到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古籍文献。

这些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古籍OCR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挑战,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和实践平台。

古籍OCR的方法主要包括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

光学字符识别技术通过对文字图像进行分析和模式匹配,将图像中的文字识别成计算机可处理的文本数据。

图像处理技术则主要用于对图像进行增强、降噪和切割等操作,以提高OCR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古籍OCR的应用广泛涉及到文献数字化与保护和学术研究与教育应用两个方面。

在文献数字化与保护方面,古籍OCR可以将大量的纸质古籍转化为电子文本,从而实现古籍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有效地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学术研究与教育应用方面,古籍OCR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源,为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便利。

总之,古籍OCR在数据、方法和应用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本挖掘在中医药中的若干应用研究

文本挖掘在中医药中的若干应用研究

文本挖掘在中医药中的若干应用研究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文本挖掘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又称为文本数据挖掘或文本知识发现,是指从大量文本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在中医药领域,文本挖掘技术能够实现对古籍医书、现代文献、临床病例等海量文本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中医药领域的文本数据存在着种类繁多、格式不信息分散等问题,给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诸多挑战。

文本挖掘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中医药信息的利用率和研究效率。

文本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医药古籍医书的挖掘与整理,通过提取古籍中的方剂、药性、治法等信息,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二是对现代中医药文献的挖掘与分析,通过发现文献中的研究热点、趋势和规律,为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三是对临床病例的挖掘与利用,通过提取病例中的症状、体征、治法等信息,为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本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中医药文本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和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文本挖掘技术的概述又称文本数据挖掘或文本知识发现,是指从大量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它结合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通过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理解。

在文本挖掘中,常用的技术包括文本预处理、特征提取、文本分类、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关联规则挖掘等。

文本预处理是文本挖掘的基础步骤,包括分词、去停用词、词性标注等,以便将原始文本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形式。

古籍保护年度总结汇报(3篇)

古籍保护年度总结汇报(3篇)

第1篇一、前言古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的重要见证。

近年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年度,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以下成绩。

二、古籍保护工作进展1.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本年度,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古籍保护条例》等,为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2. 古籍普查与保护力度加大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等古籍收藏单位积极开展古籍普查工作,摸清古籍家底。

同时,加大古籍保护力度,对濒危古籍进行抢救性修复,确保古籍安全。

3. 古籍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取得进展古籍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是古籍保护的重要手段。

本年度,我国古籍数字化项目取得显著成果,古籍数字化资源日益丰富,为古籍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4. 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古籍保护人才。

本年度,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古籍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5. 古籍保护宣传与普及古籍保护宣传与普及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提高全社会对古籍保护的认识。

通过举办古籍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增强公众对古籍保护的兴趣。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1. 古籍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古籍保护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目前我国古籍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建议: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 古籍保护人才短缺古籍保护工作需要专业人才,但目前我国古籍保护人才短缺,难以满足古籍保护工作的需求。

建议: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提高古籍保护人才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古籍保护事业。

3. 古籍保护与利用不平衡古籍保护与利用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古籍因保护不当而损毁,部分古籍因利用不足而闲置。

建议:加强古籍保护与利用的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古籍资源,发挥古籍在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数字人文视角下古籍资源知识挖掘与可视化研究——以《隋唐演义》为例

数字人文视角下古籍资源知识挖掘与可视化研究——以《隋唐演义》为例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科技计划 儒家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 (项目编号:2020RWC004)的研究成果之一㊂作者简介:董守轩,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人文㊂收稿日期:2023-10-29㊀㊀㊀㊀责任编辑:杨千子ʌ数字㊃人文ɔ数字人文视角下古籍资源知识挖掘与可视化研究∗以‘隋唐演义“为例Ә董守轩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岛,266100[摘㊀要]文章从数字人文角度出发,以图书馆馆藏资源及各类电子数据库为主要来源,运用SNS ㊁Python ㊁Ge-phi ㊁QGIS 等技术和软件,通过数据模型和传统图表结合的形式,绘制历史演义小说‘隋唐演义“人物关系及时空分布的可视化图谱㊂相关的分析结果有助于完成古籍的深入挖掘,丰富人文研究的范式,为古籍资源的整合与知识数据的联结提供新的思路㊂[关键词]数字人文㊀‘隋唐演义“㊀人物关系㊀时空分布[中图法分类号]G353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7845(2024)01-0056-08[引用本文格式]董守轩.数字人文视角下古籍资源知识挖掘与可视化研究 以‘隋唐演义“为例[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24(1):56-63.引言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以数据为基础,以平台为支撑,运用数字技术方法来研究人文科学的一门学科[1]㊂这一术语最初来自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领域,早期的人文计算仅是一种纯粹的技术工具㊂此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及时代的发展,人文计算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逐渐被用于一些人文社科领域㊂20世纪90年代初,人文计算开始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2]㊂2001年,约翰纳㊃德鲁克(Johanna Drucker)计算机与人文协会和在文学与语言计算协会(ACH /ALLC)联合会议上作的报告‘现状核实:数字人文项目与前景“(Re-ality Check :Projects and Prospects in Digital Humani-ties )是 数字人文 在学术领域的首次出现㊂2004年,苏珊㊃施莱布曼等人编纂的‘数字人文指南“使用数字人文概念,标志着这一术语从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的转变[3]㊂事实上,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人文学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比如各类古籍数据库的出现,如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4]㊁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5]㊁中华经典古籍库[6]等㊂这些数据库往往存储了海量的古籍文献,研究者可以通过其检索功能迅速㊁精确㊁全面地找出目标古籍的相关内容,从而开展研究㊂部分高校图书馆还提供书籍的电子扫描㊁文本识别㊁资源共享等服务,对文献资料的保存㊁整理㊁研究起到重要作用㊂除数据库外,数字人文还促进了学术地图平台及各类人物世系数据资源的建构,如王兆鹏教授团队开发的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平台[7],徐永明教授团队开发的 学术地图发布平台 [8],美国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联合北京大学等机构合作建立的 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 [9]等㊂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也将这些非文献类的新型数据库纳入馆藏,作为师生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及来源㊂除上述宏观层面的实践外,部分学者也开始使用SNS㊁GIS㊁NLP 等数字技术及相关软件对文学作品进行数字化呈现㊂如赵薇[10]借助SNS 对‘大波“三部曲人物关系及社会网络进行可视化研究㊂徐永明等[11]利用GIS 软件将‘全元诗“作者的地理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㊂孙建旺等[12]借助SVM 作为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微博文本的不同情感类型㊂传统文学作品的早期研究只能通过例证的形式对其中的主要人物或篇目进行分析,难以做到全面覆盖㊂而利用数字技术处理文本信息,则可以帮助研究者进行全景式 阅读,有效提取目标信息,并通过软件进行可视化㊂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借助大数据计算及科学图谱模型完成的,利用数字技术处理文本信息改变了传统人文研究的固化思维,并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㊂‘四雪草堂重订通俗隋唐演义“(以下简称‘隋唐演义“)是清代文学家褚人获所编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之作㊂全书以史为经,以事件为纬,叙述了隋朝至中唐的百余年历史,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中蕴含大量地名㊂书中的人物涉及社会各个阶层,既有王侯将相,也有平民百姓,这些人物以时间为序依次出场,构成了交错复杂的网状结构㊂因此,本文以书中的人物关系㊁空间分布为例,采用数字人文技术及相关理论,运用各类数据库㊁数字软件,以数据模型和图表相结合的形式,对书中人物的社交网络及地理空间分布等要素进行可视化呈现,将书中的人名㊁地名等实体具象化,并挖掘其内在的联系,从而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借鉴㊂书中的地名涵盖南北,基本囊括了隋唐时期的重要城市,具有重要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对了解明清小说家的创作倾向㊁隋唐的历史发展及图书资源知识的发现有着深刻的意义㊂1㊀‘隋唐演义“数据来源及数据清洗本文选取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扫描识别的‘隋唐演义“电子版为原始数据来源,利用Python㊁Gephi㊁QGIS等工具,通过数据采集㊁数据清洗㊁数据处理㊁数据可视化㊁数据分析等流程对‘隋唐演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实现对小说知识的挖掘和发现㊂其中,数据采集阶段主要是对书的文本进行爬取,并以txt文件的形式保存爬取出来的数据㊂数据清洗阶段是利用Python中的jieba库进行分词,提取书中的人物㊁地名等内容,并绘制相应的表格㊂数据处理阶段是运用Gephi㊁QGIS等数字软件对书中的社交网络㊁地理分布等进行分析㊂数据可视化阶段是运用Gephi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形成可视化图谱㊂数据分析阶段主要是对可视化图谱内容展开分析发掘,实现文本内容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㊂2㊀‘隋唐演义“社会网络与人物共现关系首先,利用Python中的jieba库对‘隋唐演义“的txt文本进行分词,通过jieba库的posseg模块提取人名,排除非人名词语㊂然后,结合书的具体文本内容及相关的历史文献,对同一个人物的不同指代称谓进行设置,建立映射词表㊂通过软件得到具体数据后,再结合书的文本内容进行人工比对和增补,由此得出‘隋唐演义“所有人物的人名数据㊂再次,使用Python对‘隋唐演义“txt文本进行识别,如果两个人物同时出现在同一段落中,则可认为二者存在某种联系㊂经数据分析与人工核对统计,最终得到书中的302位人物及7220组共现关系㊂最后,将人物与共现关系数据导入Gephi软件进行处理,获得人物共现关系的可视化图谱,并进行网络直径㊁网络平均度等网络特征指标的计算㊂图1㊀‘隋唐演义“资源知识发现流程2.1㊀‘隋唐演义“人物关系挖掘2.1.1㊀共现网络关系图谱建构图,也叫网络,表示为G=(V,E),其中V表示图中的节点集合,E表示图中边的集合[13]㊂在图论中,度数表示一个节点的连接数,即与该节点相连接的边的数目,一个节点的度越大就意味着这个节点在某种意义上越 重要 [14]㊂节点的度与节点的大小相关,节点度值越大则节点面积越大㊂将所得到人物与共现关系数据绘制到Excel表格,以CSV格式保存,利用Gephi软件读取表格数据,并进行人物矩阵网络关系图绘制㊂在操作过程中设置节点的大小,节点大小与度相关,度越大则节点面积越大㊂此外,连接两节点的边的粗细程度反映了两节点联系的紧密程度,两节点间的边越粗则代表联系越紧密,可视化结果如图2所示㊂图2㊀‘隋唐演义“人物共现网络关系2.1.2㊀人物共现关系的网络特征指标分析人物共现关系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通过网络平均度㊁平均路径长度㊁平均聚类系数等指标进行分析,‘隋唐演义“人物共现关系的网络特征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㊂表1㊀‘隋唐演义“人物共现关系的网络特征指标数据集节点数边数网络直径网络平均度平均聚类系数平均路径长度人物共现关系网络3027220623.910.684 2.4㊀㊀通过表1可以看出,本次录入的人物共有302位,他们相互之间构成的社交关系共7220条㊂共现关系网络中的人物,平均需要2 3步即可建立联系,而最长则需要6步才能建立㊂网络中的每个人物平均与23 24个其他人物存在共现关系㊂每个人物之间的平均聚类系数为0.684,即共现概率为68.40%㊂综上所述,‘隋唐演义“中的人物联系较为紧密,具有较为明显的小世界特性㊂2.1.3㊀基于中心度的网络人物中心性分析计算出人物共现关系网络中每个人物的中心度,统计出‘隋唐演义“前40位核心人物,按照中心度的大小依次排列,结果如表2所示㊂表2㊀基于中心度的‘隋唐演义“前40位核心人物㊀㊀结合图2和表2可以看出,秦琼的度中心性最高,在人物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㊂秦琼出场时间早㊁社交网络广,全书以其为中心连接了众多人物㊂从小说来看,秦琼出身没落的将门,混迹于市井草莽之中,因而结交了各路绿林豪杰㊂本书的前半部分以秦琼为中心,塑造了秦母宁夫人㊁秦妻张氏等女性形象,以及单雄信㊁王伯当㊁徐世勣等英雄形象㊂随着事件的发展引出瓦岗寨与李唐的线索㊂李渊和李世民作为唐王朝的缔造者,广泛联络豪杰㊁讨平各方势力,自然是书中的核心人物㊂而徐世勣㊁程咬金㊁李靖等人都是经历隋末动乱和大唐初建的功臣,与唐密切相关,也是较为重要之人㊂李密㊁窦建德㊁王世充及与之相关的单雄信㊁王伯当等人作为起兵反隋的重要领袖,在小说前半部分有较多的戏份,因此地位也比较突出㊂至于隋炀帝杨广㊁萧后,及与之相关的宇文化及㊁沙夫人㊁花夫人等,在小说中作为反面形象出现,在书里是连接隋唐历史交替的重要纽带,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㊂此外,还有李隆基㊁杨贵妃㊁安禄山等历史人物,虽在小说中出场较晚,但也具有多的戏份,处于重要的社交网络位置,因此地位也较高㊂2.2㊀‘隋唐演义“社交网络人物群体分析2.2.1㊀基于模块化的凝聚子群分解一般认为,模块化指数大于0.3,即代表网络具有较明显的社区结构,真实世界社区的模块化指数通常介于0.3 0.7之间[15]㊂经过计算,‘隋唐演义“网络的模块化指数为0.482,表明其具有较为明显的网络社区结构㊂利用Gephi模块化功能对‘隋唐演义“中的不同群体进行着色,以图谱的形式呈现人物的共现关系网络,从而较为清晰地区分互动相对频繁的群体,结果如图3所示㊂从图3可以看出,‘隋唐演义“人物的共现关系网络大致可分为4个群体,分别是以秦琼等为中心的A群体,占比43.05%;以杨广为中心的B群体,占比33.11%;以李隆基为中心的C群体,占比22.52%;以王勃为中心的D群体,占比1.32%,该群体完全处于边缘位置㊂除群体间的不同外,人物的共现关系网络还存在 中心 边缘 的差异㊂人物的共现关系网络边缘存在的大量孤立节点,说明众多边缘人物共现关联较少㊁地位较低㊂2.2.2㊀基于k-core的人物群体过滤利用k-core社交网络对人物的共现关系网络进行过滤,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出核心人物及其存在的共现关系㊂根据计算出的人物关系网络特征数据,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最终以k=12为标准对‘隋唐演义“中人物的共现关系网络进行过滤,保留核心人物群体共现关系,并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如图4所示㊂图3㊀‘隋唐演义“人物模块化分解共现网络图4㊀‘隋唐演义“人物k-core结构共现网络由于设置了k=12的参数,故图3人物模块化分解共现网络中的D群体因重要程度较低而消失㊂需要说明的是该群体比较特殊,仅有王勃㊁宇文钧㊁阎伯屿㊁吴子章4人㊂此4人仅出现在小说的第71回 武才人蓄发还宫秦郡君建坊邀宠 ㊂究其原因,是作者褚人获在撰写‘隋唐演义“的过程中,有意地将王勃为滕王阁撰写‘滕王阁序“的历史典故穿插进去㊂此章过后,书中便再未对该群体4人的生平活动进行交代㊂2.2.3㊀核心人物群体分析根据‘隋唐演义“人物在共现关系网络中的中心度排名㊁基于模块化的凝聚子群分解以及基于k-core的人物群体过滤,统计并划分前40名核心人物群体,结果如表3所示㊂表3㊀‘隋唐演义“核心人物群体划分编号核心人物核心人物数/所在群体数1秦琼㊁李世民㊁李密㊁李渊㊁窦建德㊁单雄信㊁贾润甫㊁王伯当㊁徐世勣㊁程咬金㊁王世充㊁翟让㊁李靖㊁李如珪㊁柴绍㊁罗士信㊁罗成㊁齐国远㊁秦怀玉㊁魏征㊁张公谨㊁窦线娘㊁张氏㊁尉迟恭㊁刘武周㊁李元吉㊁宁夫人㊁宇文述㊁孙安祖29/1302杨广㊁萧后㊁袁紫烟㊁宇文化及㊁沙夫人㊁杨义臣㊁朱贵儿㊁花夫人8/1003李隆基㊁杨贵妃㊁安禄山3/684无0/4㊀㊀‘隋唐演义“的人物分属4个群体,设置编号为1㊁2㊁3㊁4㊂结合表2可以看出,前40位核心人物在其中3个群体中都有分布㊂以秦琼㊁李世民㊁李密等人为代表的群体1所涵盖的核心人物最多㊂这些人物主要活动于小说的前期和中期,部分经历了隋唐两朝,见证了隋亡唐兴的历史进程,也是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群体㊂从人物构成来看,其主要是李渊父子及隋末的各路豪杰,如李密㊁窦建德㊁贾润甫等㊂需要注意的是,宇文述虽被归为这一群体,但其与以杨广为代表的群体2也有着密切联系,情况较为特殊㊂以杨广㊁萧后㊁袁紫烟为代表的群体2主要活动在隋末这一时间段,在书中的前半部分出场㊂从人物构成来看,这一群体具有明显的 隋 属性,多为隋朝的武将谋臣和后宫妃子㊂其中,萧后㊁袁紫烟等都是后妃,长期陪伴在杨广周围㊂宇文化及㊁杨义臣两人一奸一忠,都是杨广较为倚重的臣子㊂他们常出入宫廷,为杨广出谋划策,也形成较为紧密的人物关系㊂群体3的人数较少,只有李隆基㊁杨贵妃及安禄山3人㊂他们虽出场时间较晚,但却是全书后半部分的关键人物㊂李隆基晚年沉迷享乐,任用李林甫㊁杨国忠等人,导致朝政腐败,最终爆发安史之乱㊂在小说里,李隆基专宠杨贵妃,两人往来频繁,关系极为密切㊂而安禄山前期刻意讨好唐玄宗李隆基,后期则形成敌对,构成了复杂的人物关系㊂上述群体不仅在内部互相联系,还在外部与其他群体保持沟通与互动㊂尤其是群体1和群体2的多位人物都有着双向的互动,如群体1的所有人原先都是群体2中隋炀帝杨广的臣子,李渊㊁李世民更是传统意义上的 皇亲国戚 ,只是随着隋炀帝杨广的倒行逆施才反叛㊂此外,群体2中的袁紫烟本是隋炀帝的妃子,隋亡后流落民间,结识了群体1中的贾润甫㊁徐世勣等人,并最终嫁给徐世勣,加入李氏父子的阵营㊂由此完成了从群体2到群体1的转变㊂而群体3的李隆基在小说中不仅是李渊的后代,还被设定为隋炀帝宠妃朱贵儿的托生,而杨贵妃则相应地成为杨广的转世,两人由隋入唐,经历了两世的姻缘结合,这一点带有轮回果报的宗教思想㊂因此小说不同群体人物之间往来频繁,联系紧密㊂2.3㊀数字人文视角与传统人文视角人物研究对比与传统人文视角相比,数字人文视角下的‘隋唐演义“人物研究具有以下3个新的特点:其一,研究的人物数据更多㊁涉及范围更广㊂数字人文研究借助数字技术,对书中的全体人物进行分门别类的详细探究,研究对象更加全面,研究结论更加可信㊂其二,利用Python㊁Gephi等软件将书中的文本信息进行可视化呈现,还原所有人物的社交网络关系,能更为直观地识别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及联系的密切程度㊂其三,在图谱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SNS理论分析文本,借助相关的技术理论将书中人物划分为不同的凝聚子群,了解其内部关系及外在联系,更好地把握书中的人物布局㊂3 ‘隋唐演义“府㊁州㊁郡的时空分布首先,利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及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的地名沿革系统,限定时期为 隋(公元581年 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 公元907年) ,查找书中府㊁州㊁郡的经纬度坐标,保留3位小数㊂其次,将书中府㊁州㊁郡地名和出现频次绘制成Excel表格,结果如表4所示㊂表4㊀‘隋唐演义“中的府㊁州㊁郡空间及密度分布3.1㊀‘隋唐演义“府㊁州㊁郡时间分布特点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隋唐演义“以时间顺序进行叙事,但时间线索相对隐晦,只能通过不同皇帝的在位情况予以辨别㊂从书中的文本内容来看,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隋文帝 隋炀帝时期,唐高祖 唐太宗时期,唐高宗 唐代宗时期㊂将‘隋唐演义“的txt 文本按照上述3个阶段进行划分,并将其保存为3个txt 文件,运用Python 软件依次统计长安㊁洛阳㊁潞州等7个府㊁州㊁郡在3个时期的出现频次,绘制出河流图,结果如图5所示㊂图5㊀‘隋唐演义“代表城市各个时期频次河流分布㊀㊀从图5中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除西都长安㊁东都洛阳在3个时期内的分布较为均匀外,其余府㊁州㊁郡的分布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㊂这些州㊁府㊁郡都集中在书中的第一个阶段(隋文帝 隋炀帝时期),而到了唐代以后,他们的出现频次陡然减少㊂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来看,隋末群雄并起㊁逐鹿中原的情节显然是全书的中心,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部分㊂书中的主要人物秦琼㊁李世民㊁李渊等主要活跃于这一时期㊂而自第47回隋炀帝身死,至第100回唐代宗即位㊂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描写了唐朝百余年的历史,略显冗长散漫㊂通过历时变化可以看出,书中所讲述事件的后期从关注全国各地的人物事件,到只关注东㊁西二京的历史人物,经历了由整体地域空间到局部中心城市的转变㊂3.2㊀‘隋唐演义“府㊁州㊁郡空间分布特点‘隋唐演义“中出现的府㊁州㊁郡一级地点共57处,涉及较多的地名㊂从表4空间及密度分布来看,频次区间为 1 5 的府㊁州㊁郡级地名有30处,约占地名总数的一半㊂此外,区间为 6 10 的地名有9处,区间为 11 20 的地名有7处,区间为 21 50 的地名有4处,区间为 51 100 的地名有4处,区间为 101 300 的地名有3处㊂可见,即使是那些重要性不高的府㊁州㊁郡,‘隋唐演义“也给予了一定的记录㊂而涉及重要人物㊁事件的地方,更是加强着墨㊂ 记所遇之地,即系地;记相见之时,即编年㊂ [1]‘隋唐演义“已具备一定的 系地 意识,有意识地对地域空间进行记录,从而使文本内容更加真实可信㊂此外,这样的行文方式对事件的展开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清人物与空间的交互关系㊂小说描绘的是隋唐故事,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往往集中在长安㊁洛阳㊁幽州等北方都会,如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㊁安史之乱爆发于范阳㊁张巡死守睢阳等㊂同时,书中前半部分出场的豪杰也多为北方人士,故小说总体以北方各州郡为中心,呈现北多南少的特点㊂此外,书中的地名主要集中于唐代的河东㊁河南㊁河北3道㊂其中,河东道下辖的太原府是李渊父子的根据地,聚集了众多英杰,河东道的泽州㊁潞州也是小说较早出现的地名,重要人物秦琼㊁单雄信等人早期活动于此;河南道包括今山东大部及河南一部,其下辖的齐州㊁青州等属现在的山东,早期王伯当㊁程咬金等英雄人物位于此,导致此道地名较多;与之有别,河北道各州郡出现时间较晚,多在第14回后出现,其所属的幽州㊁贝州㊁涿州,属反派窦建德㊁安禄山等人的势力范围㊂3.3㊀数字人文视角与传统人文视角时空研究对比与传统人文视角相比,数字人文视角下的‘隋唐演义“空间研究具有几个新的特点:其一,可以采集的地理数据更多㊂传统研究往往只能选取个别地域,如对关陇地区隋唐人物进行研究[16-17]等㊂而数字人文研究可借助GIS技术及Python㊁QGIS等软件,对书中出现的地名及人物活动地域进行精确的经纬度定位,从而得出更为准确且全面的结论㊂其二,传统空间研究无法直观还原空间分布特点,而数字技术可以在唐代当时的历史地图上直接实现标注,形成空间及密度分布表,以图表和数据的形式使府㊁州㊁郡的区划分布变得一目了然,便于后续研究的展开㊂其三,传统研究不能做到深入理解书中不同时期的空间分布特点,而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对‘隋唐演义“文本的拆分,从而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府㊁州㊁郡分布有更为直观的了解,由此探知书中的编排布局及创作规律,从而更好地分析书中人物与时空分布之间的联系㊂4 结语本研究充分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及SNS㊁GIS的相关方法论,从非结构化的‘隋唐演义“的小说文本中抽取出结构化的人物与府㊁州㊁郡实体,进行社交网络及地理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分析㊂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仅是基于长篇历史小说‘隋唐演义“的文本所展开的人物关系挖掘,网络所呈现的人物关系及地域空间与真实的历史可能会有所出入㊂此外,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塑造得比较简略,地名存在偏差,因此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的准确性㊂总之,本研究是将社会网络分析及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分析古典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实践尝试㊂通过数据采集㊁数据清洗㊁模型构建㊁数值统计㊁分析阐释等步骤完成从质化描述到量化分析㊁传统文学研究到数字人文结合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术视野,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思路与方法㊂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学者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研究传统人文学科,并推动其向前发展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王兆鹏,邵大为.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20(8):108-129,206-207. [2]㊀赵雪芹,党昭,李天娥.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J].北京档案,2021(1):18-22.[3]㊀薄一航.后数字时代计算思维下的电影研究新范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3(10):23-32.[4]㊀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个人版[EB/OL].[2023-11-17].ht-tp:///.[5]㊀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EB/OL].[2023-11-17].https://.[6]㊀中华经典古籍库[EB/OL].[2023-11-17].http://publish.an-/docShuju/platformSublibIndex.jspx?libId=6.[7]㊀搜韵.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EB/OL].[2023-11-17].ht-tps:///MPoetLifeMap.aspx.[8]㊀学术地图发布平台[EB/OL].[2023-11-17].http://amap..[9]㊀中国历代人物(CBDB)[EB/OL].[2023-11-17].https:///biog.[10]赵薇.社会网络分析与 ‘大波“三部曲 的人物功能[J].山东社会科学,2018(9):50-64.[11]徐永明,唐云芝.‘全元诗“作者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50-160. [12]孙建旺,吕学强,张雷瀚.基于词典与机器学习的中文微博情感分析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7):177-181. [13]Even S.Graph Algorith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11:1.[14]张春红,于翠波,朱新宁,等.社交网络(SNS)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42.[15]Green D G,Liu J,Abbass H A.Dual-phase evolution[M].NewYork:Springer,2014:3-40.[16]徐清廉.论隋唐的门阀之争与关陇集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91-98,111.[17]刘彭冰.关陇集团与关中文化本位研究综述[J].西部学刊,2017(12):36-38,63.Study on the Exploita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Knowledge in Ancient Book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 Taking Romance of the Sui and Tang as an ExampleDong ShouxuanCollege of Liberal Arts,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266100 Abstract㊀This artic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utilizes library collection resources and various electronic databases as the main basis.It employs methods and software such as SNS,Python,Gephi,and QGIS to draw the visualized charts of character relationships and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historical fiction Romance of the Sui and Tang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data mod-els and traditional charts.The analysis results contribute to th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ancient books,enrich the paradigm of humani-ties research,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ncient book resources and the linkage of knowledge data. Keywords㊀Digital humanities;Romance of the Sui and Tang;Character relationship;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上接第48页)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Capability Maturity Assessment ModelsJin YegangFudan University Library,Shanghai,200433Abstract㊀The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capability maturity assessment model identifies and improves deficiencies in practices by comparing current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practices with best practices.This study aims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capability maturity assessment models in the context of Big Science. To this end,a systematic mapping study was conducted on a series of high-quality research results published in five related databases.The analysis of30research out-comes highlights the deficienc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field.Despite the gradual refinement of the concept of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there is a lack of good consensus on the domain ontology among scholars,and the absence of objective factors in the models leads to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motivation in the field.In addition,there are issues with the unclear role positioning of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in the assessment models and a significant 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model construction and entities outside academia.The arti-cle hopes to provide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y of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capability maturity assess-ment models.Keywords㊀Research data management;Capability maturity;Maturity assessment;Systematic review;Systematic mapping study。

文本挖掘的演变历史

文本挖掘的演变历史

文本挖掘的演变历史一、引言文本挖掘是一门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大量文本数据中自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学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本挖掘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回顾文本挖掘的演变历史,从早期的基础技术到现代的高级应用,展示文本挖掘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二、早期的文本挖掘技术早期的文本挖掘技术主要集中在文本分类和信息检索领域。

通过构建特征向量和分类器,研究人员可以将文本按照预定义的类别进行分类。

同时,开发了各种信息检索技术,如倒排索引和向量空间模型,以提高文本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文本挖掘的拓展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文本挖掘逐渐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在商业领域,文本挖掘被广泛用于市场调研、舆情分析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

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企业可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在医疗领域,文本挖掘被用于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文本挖掘技术从大量的医学文献中提取疾病的特征和治疗方法,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同时,文本挖掘也可以分析药物的研发历史和临床试验结果,加速新药的研发过程。

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领域,文本挖掘被用于舆情分析和用户行为预测。

通过分析大量的社交媒体数据,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公众对特定事件或产品的情感和态度,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合理的决策。

同时,文本挖掘也可以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兴趣偏好,为个性化推荐和广告定向提供支持。

四、文本挖掘的技术进展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文本挖掘的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

传统的文本挖掘技术主要依赖于手工构建特征和分类器,存在着特征选择和维度灾难等问题。

而现代的文本挖掘技术主要基于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神经网络模型自动学习特征表示,提高了文本挖掘的效果和效率。

文本挖掘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本数据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如何高效地处理和分析大规模的文本数据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古典文献学研究的语料库构建与利用

古典文献学研究的语料库构建与利用

古典文献学研究的语料库构建与利用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及其相关文化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古代文献的整理、翻译、解读以及相关文化背景。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语料库的构建与利用逐渐成为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古典文献学研究的语料库构建与利用展开讨论。

一、古典文献学语料库的构建1. 数字化文献资源收集与整理语料库的构建首先需要收集与整理相关的数字化文献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是古代文献的原始版本、翻译版本、注释或研究成果等。

优质的文献资源收集对于构建语料库至关重要。

2. 文本标注与结构化在收集到数字化文献资源后,需要对文本进行标注和结构化处理。

标注可以包括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句法分析等,以便后续的语言处理和语料分析工作。

结构化处理涉及到文献篇章的分段、章节的划分等,有助于研究者进行文本的定位和摘录。

3. 多维度数据关联与补充古典文献学研究需要考察文献与历史、文化、地理等多个领域的关联。

因此,在构建语料库时,可以将古代文献与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等数据进行关联。

这样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维度的文献分析和研究可能。

二、古典文献学语料库的利用1. 文本抽取与统计分析构建好的古典文献学语料库可以进行文本抽取和统计分析。

通过提取关键词、短语、主题等信息,可以揭示古代文献中的重要概念和主题。

同时,通过对文本进行统计分析,如频次统计、词频分布等,可以了解文献的用词习惯和句法特点。

2. 文本挖掘与信息提取利用文本挖掘和信息提取技术,可以从古典文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可以进行实体关系抽取,找出文献中的人物关系、事件关系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命名实体的识别和分类,如人名、地名、时间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便利。

3. 文本对比与翻译研究通过构建古典文献学语料库,可以方便进行文本对比和翻译研究。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对比,可以了解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变体。

同时,也可以进行文献的翻译比较研究,对不同翻译版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古籍整理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古籍整理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用某种 方法或工具把古籍 内容输 人汁算 机中 , 现 阶段 出版界 传统 的铅字排版技术 已经 完全 被电子录入所取代 , 而电子录
入 的主要 内容包括文字 、 图像 、 图文混合等。其次 , 电子校勘 , 利用计算 机可以将所有校对对象 的全文 在瞬间查遍 , 然后根 据程序设定 好的规则将文献 中的错误 、 疑 问之处做 出迅 速定 位, 可以精确到卷 、 节、 行、 字, 这样的工作效率是令人工 校勘 难 以企及 的 ; 而软 件联 机无 纸校对则是 电子校勘技术 中应用
及 文文 比较 。再次 , 电子统计 , 该 技术在现代文献计量学中的
地位十 分重要 , 而在古 籍数字化 整理过程 中 , 主要 利用 电子 统计技术进行字频分析 ,不过近年来 又开 发出一 种新技术 , 即定量分析 。最后 , 古籍整理 中, 类书、 家谱 、 方志等是 比较特
究 我国历代社会政治 、 经济 、 军事、 科技 、 文化 、 外交 以及 社会
丁序进行整 理 、 出版 ; 其次 , 古籍 资源存在诸 多错漏 问题 , 得 以流传至今 的古籍多为刻本或传抄 本 , 所谓刻本 即采用 雕版
印刷 而成 的书籍 , 还有 一些为 活字 印刷 的版本 , 但不管 是刻 本 还是 活字本 , 其文字 上均有诸 多错漏 , 而抄 本 中的错 误则 更多; 最后 , 流传 至今的占籍 多数均不只一种版本 , 不 同版本 的内容 町能存在 m入 。
发展变化等方 面的最重要 的原始材料。古籍资源的主要特点
殊的资源 , 而 将这类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意义重大 。比如建
立类书资源数据库可 以将 丰富 、 系统的数据优势充分发 挥出 来; 电子家谱 则把 常见 的文字符 号 、 视频符号 等转换为数 字

文本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文本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文本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据量不断增加,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但同时也给信息处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文本挖掘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本文将会从定义、分类、技术原理、典型应用四个方面分析文本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一、概述文本挖掘(Text Mining)是指从大量未经结构化的文本数据中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文本挖掘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金融、医疗、新闻、社交、生物等领域。

二、分类文本挖掘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根据应用场景和技术手段的不同,文本挖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文本分类:指将文本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类。

2. 文本聚类:指将文本按照相似性进行分组,每个组称为一个聚类。

3. 关键词抽取:从文本数据中提取出最能反映文本意义的词语。

4. 实体抽取:识别文本中的人名、地名、机构名等实体元素。

5. 情感分析:根据文本上下文的分析,判别文本的情感倾向。

三、技术原理文本挖掘技术的基本流程包括分词、特征选择、建立模型、模型评估等。

其中,文本的分词是指将文本内容分割成适当的词语,词语则是文本挖掘的基本单位。

文本特征是指用来描述文本某一局部或所有的特殊性质,包括词频、信息熵、TF-IDF等。

其中,TF-IDF是计算一个词语在文档中出现频率和在所有文档中出现频率之比,用于衡量一个词语对于一个文档的重要性。

建立模型包括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其中最常见的算法包括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等。

模型评估则是通过预测和现实的比较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预测性。

四、典型应用文本挖掘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报分析:文本挖掘可以用来分析各种新闻、论文等文本信息,帮助政府、企业等机构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 金融分析:文本挖掘可以用于金融新闻和分析报告的挖掘和分析,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3. 市场营销:文本挖掘可以帮助企业利用社交媒体和用户评论等文本信息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找出潜在的商业机会。

古籍工作情况报告

古籍工作情况报告

一、前言古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近年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就古籍工作情况作如下报告。

二、古籍保护工作进展1.古籍整理与研究(1)古籍普查:近年来,我国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积极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古籍家底。

据统计,全国古籍普查已完成90%以上,共计70余万种古籍。

(2)古籍整理:针对普查过程中发现的濒危古籍,各级文化部门加大抢救力度,开展古籍整理工作。

目前,已完成大量古籍整理项目,包括古籍影印、数字化、编纂索引等。

(3)古籍研究:专家学者们对古籍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古籍中的历史、文化、科技等价值。

近年来,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古籍研究成果。

2.古籍保护与修复(1)古籍保护: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各级文化部门加大对古籍保护的投入,提高古籍保护水平。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0家古籍保护单位。

(2)古籍修复:针对古籍破损情况,我国古籍修复技术不断进步,修复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成功修复了一批珍贵古籍,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3.古籍数字化(1)古籍数字化工程:我国古籍数字化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已累计完成10余万种古籍的数字化工作。

(2)古籍数据库建设:为方便古籍资源利用,我国建立了多个古籍数据库,如国家图书馆古籍数据库、中国知网古籍数据库等。

4.古籍传播与推广(1)古籍阅读推广:各地图书馆、文化机构积极开展古籍阅读推广活动,提高公众对古籍的认知度和兴趣。

(2)古籍展览展示:举办各类古籍展览,展示古籍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1.存在问题(1)古籍保护意识不足:部分古籍收藏单位对古籍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古籍受损严重。

(2)古籍修复技术有待提高:古籍修复技术仍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古籍保护需求。

(3)古籍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古籍文字识别、图像处理等。

中 国古典学研究方法有哪些创新之处

中 国古典学研究方法有哪些创新之处

中国古典学研究方法有哪些创新之处中国古典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古典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一、多学科交叉研究传统的中国古典学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如历史学专注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考证,文学研究侧重于文学作品的分析等。

然而,如今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强调多学科交叉。

例如,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的发掘和研究,为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提供更直观、更具体的证据。

又如,将文学与哲学、社会学相结合,从哲学思想的层面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或者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使我们能够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古典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大量的古籍文献被数字化,建立了丰富的数据库。

这使得学者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和检索资料,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其次,利用数据分析和文本挖掘技术,可以对海量的文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

例如,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和分析,了解某个时期、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或者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相似度比较,发现不同文献之间的关联和传承关系。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为古籍的保存和修复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高清扫描、数字建模等技术,可以更好地保存古籍的原貌,同时为受损古籍的修复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比较研究方法的拓展比较研究是中国古典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过去,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上。

而现在,比较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

一方面,在时间维度上,不仅可以将中国古代文化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还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化进行纵向对比,以揭示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规律。

另一方面,在空间维度上,除了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还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从而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 以“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为中心的古籍数字化工作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  以“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为中心的古籍数字化工作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 以“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
为中心的古籍数字化工作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引领古籍数字 化新篇章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引领古籍数字化新篇章
中华古籍,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一 直备受。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保存难度大,以及利用不便等原因,这些宝贵的 文献资料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我国政府积极推进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中华古籍资源库”的建 设。
(2)技术难题:虽然已开展了一些数字化工作,但在技术上仍存在一些难题, 如如何更好地保留古籍的原貌和信息,如何提高数字化效率和准确性等问题。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华古籍的数字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而在这个过 程中,国际合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华古籍数字化的国际 合作的重要性和相关问题。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引领古籍数字化新篇章
“中华古籍资源库”是一个以数字化方式保护和利用古籍的综合性平台,其 建设的核心是古籍数字化工作。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 成果。通过对全国各大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的古籍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数字化 加工,我们成功地抢救和保护了大量珍贵的古籍。同时,我们也注重提高数字化 工作的标准和规范化,以确保数字化信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引领古籍数字化新篇章
总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斐然,其中以“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为 中心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全面数字化保护和高效利用 古籍资源,我们不仅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文化的 交流与互鉴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中华古籍资源 库”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实现全球范围内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古典文献学研究中的文本分析方法

古典文献学研究中的文本分析方法

古典文献学研究中的文本分析方法概述古典文献学研究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解读。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文本分析方法成为古典文献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文本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处理大量的文本材料,通过统计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手段,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工具,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背后的文化现象。

常用的文本分析方法1. 词频分析:词频分析是文本分析中最常见和基础的方法。

通过统计文本中每个词语出现的频率和位置,可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常用词汇和重要主题。

词频分析可以通过简单统计方法,如词频计数、排序和可视化等方式进行。

2. 主题建模:主题建模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出文本中的主题和话题的方法。

在古典文献学研究中,主题建模可以帮助识别并理解古代文献中的重要主题和思想观点。

常用的主题建模方法有潜在语义分析(LSA)、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等。

3. 情感分析:情感分析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文本中的情感倾向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

在古典文献学研究中,情感分析可以揭示古代文献中的情感表达和作者态度,对于理解文献的情感色彩和背后的文化情绪非常重要。

情感分析常用的方法有词典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等。

4. 网络分析:网络分析是一种通过构建和分析文本之间的关系网络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文化联系和知识传播的方法。

网络分析可以将古代文献中的人物、事件、概念等元素通过网络节点和边连接起来,通过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特征,揭示文献背后的关联关系。

5. 文本分类与测量:文本分类是一种通过将文本归类到不同的类别中,从而了解文本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差异的方法。

在古典文献学研究中,文本分类可以帮助识别和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或不同作者的文献特征以及对于文献评论的影响。

6. 文本标引:文本标引是指通过对文本进行关键词标注,以便更快地定位和检索文本内容的方法。

在古典文献学研究中,文本标引可以帮助研究者快速准确地找到文献中涉及的关键信息和观点,提高研究效率。

文本挖掘技术综述

文本挖掘技术综述

文本挖掘技术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文本数据在各个领域产生并积累,如何从海量的文本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本挖掘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对文本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以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和模式。

本文旨在对文本挖掘技术进行全面的综述,从基本概念、主要方法、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文本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对文本挖掘技术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帮助读者对文本挖掘技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着,将重点介绍文本挖掘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预处理、特征提取、文本分类、聚类分析、情感分析、实体识别等,并对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本文还将探讨文本挖掘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新闻推荐、舆情监控、电子商务、生物医学等,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文本挖掘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同时,也将分析文本挖掘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数据稀疏性、语义鸿沟、计算效率等,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文本挖掘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文本挖掘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对文本挖掘技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文本挖掘技术知识框架,推动文本挖掘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二、文本挖掘的基本流程文本挖掘,作为数据挖掘的一个分支,专注于从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其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数据收集:需要收集并整理相关的文本数据。

这些数据可能来源于网络、数据库、文档、社交媒体等,涵盖了各种语言、格式和领域。

数据预处理:在得到原始文本数据后,需要进行一系列预处理操作,包括去除无关字符、标点符号,进行分词、词干提取、词性标注等。

这些操作的目的是将文本数据转化为适合后续处理的结构化形式。

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方法与技巧

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方法与技巧

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方法与技巧1. 引言•简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概述古籍整理和研究的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2. 古籍整理的基本流程1.收集:收集相关古籍文献,包括纸质版和数字化版本2.数字化处理:将纸质版古籍进行扫描或拍摄,并转化为电子文档格式3.文字识别与校对:使用OCR技术将图片中的文字识别出来,并经过人工校对以确保准确性4.元数据标注:标注涉及古籍的相关信息,如作者、出版商、年代等,以便后续检索和管理3. 古籍研究的方法与技巧3.1 文本分析与解读•对古籍文本进行逐字逐句地分析,包括语义、结构、修辞等方面的解读,并进行注释和评析。

3.2 考证法•根据已知资料和相关历史背景,通过比对、推理等方式,找出原始文献中可能存在的错误、遗漏或矛盾,并进行修正和解释。

3.3 古籍校勘•根据多个版本的古籍文献进行对比和校勘,以找出原始版本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排除后期修改和误传的可能性。

3.4 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将古籍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下进行分析,以增加对其含义和价值的理解。

3.5 技术手段辅助研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辅助分析、大数据挖掘等方法,来处理庞大的古籍文献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4. 古籍整理与研究实践案例•这一部分可以列举具体案例,介绍成功应用上述方法与技巧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的项目或成果,并阐明其意义与价值。

5. 结论•总结本文介绍的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中,推动古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资料: - 张之香等,《古籍整理方法论》 - 陈勇,《古籍研究导论》。

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知识库构建及应用研究

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知识库构建及应用研究

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知识库构建及应用研究引言古代典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知识。

然而,由于语言的障碍,许多人无法直接阅读古代典籍。

因此,构建一个跨语言的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库,不仅有助于推广和传承古代文化,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知识库的构建方法和应用研究。

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库构建方法为了构建一个跨语言的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库,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收集收集古代典籍的文本数据是构建知识库的首要任务。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收集数据:•从已有的数字化典籍数据库中提取文本数据,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中国国学网等;•手工录入古代典籍的文本,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利用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将纸质典籍转化为电子文本。

2. 数据清理与标注由于古代典籍的文本存在着许多特殊性,如异体字、古代用字等,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清理和标注,以便后续的处理和应用。

清理和标注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去除文本中的噪音,如版权信息、注释等;•校对和修复文本中的错误,如漏字、错字等;•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将文本划分为词语和句子,标注每个词语的词性。

3. 文本对齐与翻译跨语言知识库的核心是将古代典籍文本与其他语言的对应文本进行对齐与翻译。

这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和机器翻译(MT)技术来实现。

•使用CAT工具对古代典籍的原文和翻译文本进行对齐,将每个句子或段落对应起来;•利用机器翻译技术将古代典籍的文本进行翻译,可以使用统计机器翻译(SMT)或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MT)等方法。

4. 知识库建模与存储构建知识库需要将文本数据进行结构化建模,以方便后续的检索和应用。

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基于本体的建模方法,使用本体描述典籍的层次结构、关系及其属性;•基于图数据库的建模方法,使用图的节点和边来表示典籍的关系和属性。

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库的应用研究构建一个跨语言的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库后,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应用研究。

让古籍与数字化时代共振

让古籍与数字化时代共振

让古籍与数字化时代共振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24年第20期◆热点关注应该如何阅读古籍?人们通常认为,阅读古籍要选择合适的版本,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对照其他文献,才能更好地体会古籍的独特之处。

然而,“找不到、不会用、读不懂”是人们阅读古籍时出现的常见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正在慢慢解决。

近日,在“识典古籍”数字化平台上,读者多了“古籍智能助手”的选项——选中读不懂的古文原文点击“问AI”,就可以看到这句话的翻译,并可以用日常说话的方式,让智能助手总结文本内容,提出可供参考的研究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古籍智能助手大大降低了古籍的阅读门槛,让流传千百年的宝贵文献走入寻常百姓家。

事实上,以古籍智能助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还有更长远的价值——在让更多读者亲近古籍的同时,也为古籍数字化工作带来了机遇,“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有可能实现文化典籍永久保护和传承。

”业内人士据此表示。

(节选自《“识典古籍”邂逅人工智能古籍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国青年网”2024年3月15日,有删改)◆热点解读古籍中蕴含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时间跨度长,涉及的学科范围广,阅读门槛较高。

许多读者对浩如烟海且艰涩难懂的古籍望而生畏,古籍的阅读和利用率难以提高。

数字人文以其独有的文本挖掘、文本标记技术对古籍文本进行深度的分析,辅助读者高效阅读。

然而,古籍“数字化”仅仅是第一步,只有让古籍进入大众的视野,不让它们束之高阁,引导人们体会古籍里的故事和思想,挖掘蕴含于其中的精髓,才能真正做到古籍的继承和传播。

◆思维延伸你阅读过哪些古籍?有没有一些好的读书经验分享给大家?请以“我读古籍”为话题,结合實际,介绍一种或几种阅读方法。

(300字左右)。

我国文化遗产领域数字人文研究热点与趋势探究

我国文化遗产领域数字人文研究热点与趋势探究

我国文化遗产领域数字人文研究热点与趋势探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数字人文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 (6)2.1 数字化与数字化技术 (8)2.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 (9)2.3 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 (11)2.4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 (12)三、我国文化遗产领域数字人文研究热点 (14)3.1 文献计量学视角下的研究热点分析 (15)3.2 社会网络分析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 (17)3.3 语义分析与知识图谱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 (18)3.4 大数据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 (19)四、我国文化遗产领域数字人文发展趋势 (20)4.1 技术融合与创新 (22)4.2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23)4.3 国际化与合作 (24)4.4 政策支持与引导 (25)五、结论与展望 (27)5.1 研究成果总结 (28)5.2 存在问题与不足 (29)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一、内容概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人文已成为当前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数字人文研究的现状、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本文回顾了数字人文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前景与价值。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梳理了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领域数字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数字化技术应用、文化遗产价值挖掘、数字化传播与展示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古籍数字化、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等,并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本文预测了未来我国文化遗产领域数字人文的发展趋势,指出跨学科融合、智能化技术应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遗产的共享与传播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文化传承行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文化传承行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文化传承行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第一章文化遗产概述 (2)1.1 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 (3)1.1.1 文化遗产的定义 (3)1.1.2 文化遗产的价值 (3)1.2 我国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3)1.2.1 我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 (3)1.2.2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3)1.2.3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4)第二章数字化保护技术概述 (4)2.1 数字化保护技术的概念 (4)2.2 数字化保护技术发展趋势 (4)2.2.1 数据采集技术的多样化 (5)2.2.2 数据存储技术的升级 (5)2.2.3 数据管理技术的智能化 (5)2.2.4 数据展示技术的创新 (5)2.2.5 数据传播技术的拓展 (5)第三章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与处理 (6)3.1 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方法 (6)3.1.1 图像采集 (6)3.1.2 音频采集 (6)3.1.3 视频采集 (6)3.1.4 文字与文献采集 (6)3.2 文化遗产数字化处理技术 (7)3.2.1 图像处理 (7)3.2.2 音频处理 (7)3.2.3 视频处理 (7)3.2.4 文字与文献处理 (7)第四章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与管理 (7)4.1 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策略 (7)4.2 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 (8)第五章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9)5.1 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平台 (9)5.1.1 平台建设背景 (9)5.1.2 平台建设内容 (9)5.1.3 平台建设策略 (10)5.2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渠道 (10)5.2.1 互联网传播 (10)5.2.2 线下活动 (10)5.2.3 跨界合作 (10)第六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政策法规 (11)6.1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11)6.1.1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11)6.1.2 部门规章与政策 (11)6.1.3 地方性法规与政策 (11)6.2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政策法规实施 (12)6.2.1 政策宣传与培训 (12)6.2.2 资金支持与项目申报 (12)6.2.3 技术研发与应用 (12)6.2.4 监督管理与评估 (12)6.2.5 国际交流与合作 (12)第七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项目实践 (12)7.1 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案例 (12)7.1.1 项目背景 (12)7.1.2 项目目标 (12)7.1.3 实施过程 (13)7.1.4 项目成果 (13)7.2 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项目案例 (13)7.2.1 项目背景 (13)7.2.2 项目目标 (13)7.2.3 实施过程 (13)7.2.4 项目成果 (14)第八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人才培养 (14)8.1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人才培养模式 (14)8.2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人才培养途径 (14)第九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产业发展 (15)9.1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产业现状 (15)9.1.1 产业发展概述 (15)9.1.2 产业规模与增长 (15)9.1.3 产业链构成 (15)9.2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产业发展趋势 (16)9.2.1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16)9.2.2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16)9.2.3 跨界融合成为新趋势 (16)9.2.4 社会参与度逐步提高 (16)9.2.5 国际化进程加速 (16)第十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国际合作 (16)10.1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国际合作现状 (17)10.2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国际合作策略 (17)第一章文化遗产概述1.1 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1.1.1 文化遗产的定义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文本挖掘技术综述
林立涛;王东波
【期刊名称】《科技情报研究》
【年(卷),期】2023(5)1
【摘要】[目的/意义]采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文本挖掘技术、方法和理念,对海量中国古籍进行文本挖掘,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而且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过程]在厘清古籍文本挖掘概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古籍文本挖掘技术应用现状,从文本特征提取技术、词汇级文本挖掘技术、句子级文本挖掘技术、篇章级文本挖掘技术和知识组织与呈现等5个方面梳理了广泛用于古籍文本挖掘的算法、模型、工具。

[结果/结论]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古籍文本挖掘领域的常用技术,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14页(P78-91)
【作者】林立涛;王东波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计算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5.1
【相关文献】
1.基于文本挖掘的专利技术主题分析研究综述
2.基于本体论的文本挖掘技术综述
3.文本挖掘技术综述
4.电力文本挖掘技术研究综述
5.十年来(2011-2020年)我国古籍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