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进学生的心灵》有感
刘珊珊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读书体会

走进学生的心灵——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刘珊珊今年寒假学校发下《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这本书,也许是因为在大学我主修教育心理学的原因,我对这本书情有独钟。
自从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为什么有的老师批评学生时,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而有的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阅读了著名心理学家马志国编著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后,盘旋在头脑里的这些疑问也游刃而解。
马志国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在书中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孩子们不同的心理特质,并告诉老师如何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对症下药,加以区别地沟通与交流,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那么从今天开始,我要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做学生心灵的导师,走进学生的心灵,时刻给学生一个微笑,赢得孩子一张灿烂的笑脸!年三十的时候,孩子的拜年短信陆续而来,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条短信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老师,我发现你的笑容越来越少了,开始的时候你的温柔和微笑感染了我们,帮我们度过了刚来到这所新学校的种种不适应,可是现在你的笑容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呢?是因为我们不听话影响了你的心情吗?”看到了这条短信,我的心怦的一下,我的笑容为什么少了呢?是因为我想让他们看到我所谓的“权威”吗?看到我所谓的“严格”吗?我必须整天板着脸孩子们才能真的听话吗?孩子听话是我的目的还是孩子开心幸福是我的目的?班级的量化和教学成绩都名列前茅。
我又有什么不满足吗?看了《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后,我认真的反思了自己,决定重新把微笑又挂在了脸上,我们教师不应该像警察一样斥责逼问,应该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循循善诱,引领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轻快地行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搞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只有真正与学生相沟通,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也是教师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所以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试图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通过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来了解学生是我以后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高薇《走进学生心灵赢得学生信任》

走进学生心灵赢得学生信任各位领导、教育界的同仁们:大家好!我叫高薇,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徐水二中任教初中语文,担任班主任工作,曾获得河北省网络名师、保定市魅力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
我常听人说,人的一生中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我很幸福,因为在学生时代我遇到了很多好老师。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像我一样幸福。
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就是:《走进学生心灵,赢得学生信任》我当了14年初中语文老师,做了14年初中班主任,深知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教育的攻坚环节。
有的班主任经常向我抱怨,当今的学生个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叛逆”,也越来越难以管理。
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折射出学生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更多的学生渴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来发展自我。
在14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努力走进每个初中生的心灵,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老师都有着天然的信任感,相反不少学生往往对老师有着莫名的防范,半途接班的班主任遇到的这样的学生就更多一些。
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我的办法是:等待,耐心地等待教育契机,用真诚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2003年,我圆满地送走了第一届毕业班75班后,学校让我接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初三97班。
开学第一周我布置了一篇作业:说说我的语文老师。
一个叫乔泰的女生在周记上写道:“我对你不感兴趣,也没有写你的欲望。
看你的样子又是一个虚假的卫道士。
”从她简单的话语中我读出了她的直爽和尖刻。
我向其他同学了解她的情况,反馈的信息是:老师,您千万别答理她,她已经赶跑了三位老师了。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认为,切忌委婉含蓄,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不卑不亢,单刀直入。
我回信告诉她很感谢她的真诚,因为她说了真心话。
我的坦诚激发了她的斗志。
她开始用文字来和我“斗智斗勇”。
我等到了走近她的教育契机。
在信中,她从未附和过我的话,更不要说感激的言语,她写得更多的是对周围世界的指责和对我的质疑。
《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书笔记

《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书笔记教师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管理艺术水平,老师在自己所做的工作中要切实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生命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用真诚,民主的态度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意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使学生在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
现代全新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
老师日常工作中教育教学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此为出发点和终点目标,实现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真诚关爱学生,形成情感认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做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必须拥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是自己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必须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这种爱要像农民爱土地,工人爱机器一样,发自内心,纯出天然。
教师要用严父慈母之爱,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认真处理好班级的日常事务,不能有私心,偏心,要以心换心,平等而真诚的对待学生。
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做好表率。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做好一个教师,无论在为人与工作上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要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品德高尚,乐于奉献,爱岗敬业,严格的以师德规范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教会他们懂得做人的价值。
教师在生活上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工作上要勤奋努力,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做好表率,在学生心灵深处培植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理念。
教师工作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处理问题时要使学生消除对立状态,接受老师的引导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问题的把握和在适当时候所用的教育方法技巧。
如果教师处理问题是巧妙的选取,切入口是以最佳的教育方法,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走进学生心灵作文

走进学生心灵作文英文回答:Walking into a student's mind is like entering a labyrinth,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surprises and challenges. As a student, I can say that our minds are constantly buzzing with thoughts,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that shape our daily lives.For example, there are times when I feel overwhelmed by the pressure to perform well in school. I often find myself juggling multiple assignment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social obligations, which can be mentally exhausting. This feeling of being pull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can create a sense of chaos in my mind, making it difficult to focus and stay motivated.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moments of pure joy and excitement that light up my mind. Whether it's acing a test, receiving praise from a teacher, or simply spending timewith friends, these positive experiences create a sense of fulfillment and happiness within me. It's like a burst of energy that fuels my passion for learning and growing as a person.中文回答:走进一个学生的心灵就像进入一个迷宫,充满了曲折、惊喜和挑战。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这本书让我深刻思考了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作者的描述,我意识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惑和挫折,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需要更加细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关爱。
我也深受书中的一些故事启发,比如作者提到了一个孩子因为沉默寡言,被家长误以为不喜欢交流,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和沟通的可能性。
这让我意识到,在和孩子交流时,不能仅仅凭表面上的行为来判断他们的内心想法,而是要多花时间去真正倾听他们的声音,用心去理解他们的需要和情感。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和孩子们的沟通方式,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关注和倾听孩子们内心的重要性。
我会更加努力地与孩子们建立起互信、亲密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我温暖的关爱和支持。
走进学生心灵的心得体会

走进学生心灵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接纳学生的情感需求,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需要不断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我们教育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学生,在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行为后,用心感知学生的内心状态。
学生有时也会明示或者暗示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例如诉说自己的困惑、疑虑,或者情绪低落等等。
这时,教育者不应冷漠对待,而应保持真诚地关注,及时进行沟通和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状态,帮助他们找到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化解心理上的困惑或疑虑。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良好的教育组织和社交环境,建立互信和互动的沟通机制,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思维导图、默写机制、感性影像等,激发学生视觉与听觉的体验,帮助他们形成多元化的感知方式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社交环境的建设,鼓励
学生参加集体性活动、小组研讨等,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技能,
并及时给予慰问和赞赏,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获得感。
最后,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attitude,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安定。
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
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让他
们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掌握知识。
如此,才能真正读懂学生的内心,走近学生的心灵,提高教学
质量,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
走进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生的心灵经常听一些老师说,学生在学校最听的是班主任的话。
事实也大多如此,那是为什么呢?对于上面这个问题我认为班主任和教师区别在于与学生沟通交流问题。
当天冷了,你问过学生冷暖吗?当学生遇到困难,你有过发现吗?你知道后像家长那样为他排忧解过难吗?当学生违纪时,你是不管他呢还是耐心询问和教育?……总之,你走近学生了吗?你走进学生心灵了吗?细想,我们没有做到,没有做好,所以学生不很听话,甚至不听话,进而有对着干的。
“不良的沟通方式是阻碍师生交流形成不良师生关系的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有果必有因,学生的任何一种行为出现。
都有它的客观、主观因素。
我们应该仔细了解学生的初衷,明白学生违纪行为产生的根源,那么,再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困难了。
老师们闲聊时,一位教师说:“这几天,班上的同学特别地不听话,连平时不言语的小个子也活跃起来,讲话还不听招呼,而且顶嘴。
”其实,在学生中,与教师凶的例子可不少,课堂上与教师顶撞的,还有当堂骂教师的,还有和教师动手的,等等。
现在的学生,都知道《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保护法》中的,教师不能打学生,又不能不准学生读书。
家长们现在也财大气粗,对教育不重视的居多。
还有那些留守儿童,无家长管教,学生自己就是家长,所以学生的性子也随着现实生活变得独立、刚毅,这也正常。
所以作为当代的教师,我们就得弯下腰来,静下心来,俯首倾听学生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感受,明白他们的观点,然后正确的分析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甚至是一些过激的言论和做法,我们都不能冒失地做出简单的处理。
记得班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学生小青上课时教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唱歌,而且不听教师的批评,还把试卷都撕成粉碎,教师喊他走办公室,他抱着桌子不去,闹得教师无法继续上课。
课后,我听说此事,非常地生气,心想:学校做出再严重的处分,也不觉得解恨,如此不通情理的学生班级无法容纳,不叫家长来领回去,是不行的,万一辍学也随他去,被校长骂也只有忍着点,只有劝其回家了。
走进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生的心灵心灵碰撞、情感交流、积极培养与正确引导是实施德育教育的良策。
今天,我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过程目前,学生对德育的认知仅仅是建立在校规、班规及家规的约束之上,学生处于一种被迫接受的阶段,没有产生良好的持久效应,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若没有恰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在工作中就会发现不良行为有反复性。
例如,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就读的陈恩念同学,在小学是一个被称为“刀枪不入”的学生。
原因是老师在施教的同时,总以一种高压手段对待他,使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沟通后,才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变。
然而,德育这一理念的建立是必要的,是为自主管理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一课。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良好的制度,学生就有了认知的目标。
如何让学生从认知到自觉遵守并自主管理呢?那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德育的“警察”岗位上下岗,辞退德育“保姆”,拒绝单纯德育知识灌输。
我们不能停留在成天的德育教育的呐喊之中,不能让德育教育成为一种禁锢模式,我们应当把警察式、保姆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统统抛弃,让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建立能让知与行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即达到内化目的有效途径,用爱心来架起师生间的情感桥梁,发挥心里教育的巨大作用。
二、注重与学生的情感建立了解学生是为建立师生友谊所走的第一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
例如,请学生写“老师,我想说…”或“我心目中的老师”等目的短文,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进一步了解学生中是否有吸烟、酗酒、打架、逃学、抄袭作业、早恋、迷恋网络等多种行为问题或心里障碍问题,便于及时“对症下药”。
当我们发现学生的优点或闪光点时,要加以肯定,因势利导,让学生的兴趣逐步转移到学习上来。
例一,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我们上的是“苹果课”,以此课例了解学生的心性:自私吗?有集体观念吗?有仁道主义精神吗?例二,上一堂让学生表现自我的课,谈谈各自的优点,通过这些活动为师生的沟通准备好第一手材料。
读《做学生心灵的导师》有感

读《做走进学生心灵的导师》有感寒假中,我仔细地的阅读了《做学生心灵的导师》这本书,读完之后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遇到一些突发状况也往往会手足无措。
读了这本书之后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与技巧。
在今后处理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时无形的增加了许多自信。
新课标理念要求我们给每个学生以人文关怀。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育人是教书的前提,育人有利于教书,教学应该与育人有机地结合。
教书育人既使学生成为大写的“人”,也促进教师的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洋溢着人文精神的魅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这是学生所渴望的。
那么,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要用心的、时常的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知道老师愿意做学生的朋友。
这样就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因为“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苏霍姆林斯基语)第二,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第三,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心中的权威,这种权威不仅仅是知识的权威,还要是生活的权威,只有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来找你,因为他们期盼从你这里找到答案。
总之,学生的心灵这座“冰山”,用眼是看不到的,要用心看。
有了心对心的观照,才能既看到“冰山一角”,又看到“冰山全貌”。
走进学生的心灵作文

走进学生的心灵作文走进学生的心灵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走进学生的心灵作文1小A,是我们班学习成绩最差的一名同学,据前任老师讲,小A 考试常会出现不及格的现象,同学们都烦她,因为她上课不守纪律,男生常常欺负她,学习不好嘛,好像大家在骨子里就看不起她。
课堂上,小A又开始说话了,我看了她好几眼,可她根本不看我。
听写本交上来,哎呀,她写的字根本让人无法辨认,而且空了许多格,一共十个词,小A只写对了两个字,而且还不规范。
我强压住怒火,告诉她要认真复习。
为了调动大家学语文尤其是写作文的兴趣,我在班里引导大家进行小说创作。
小A竟然第一个交上了一篇小说。
我一看,知道她是抄的,因为那内容全是《红楼梦》的原文,她还不嫌麻烦,一下子抄了七张作文稿纸。
我本想批评小A这种抄袭现象,但转念一想,平时要布置她写作业,她常不完成,这次,她可是主动抄了这么多呀?不行,批评只会降低她的学习与作业的热情,我何不假装不知道,让她在抄写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呢?于是,我在班上大力表扬小A,称她是班里第一个勇于进行小说创作尝试的人。
那节课下来,我意外地发现她竟听得那样认真。
之后的日子里,我在小A的日记中,经常鼓励她写字进步了,内容充实了等等。
慢慢的,她的日记越写越多,而且真的越来越工整了。
一天,小A悄悄找到我,要我给她一张照片,我问她做什么用,她说想贴到毕业留言簿上留作纪念。
在往常,这种事经常有。
我从未答应过任何同学,因为我怕影响他们的学习,更不愿让他们互相攀比着都来给我要照片。
我望着那双渴望又有些怯意的眼睛,犹豫了,若不给她,可能会让她失望的。
我对她说:“这样吧,明天我给你带照片来,但请先不要贴到你的留言簿上,也不要告诉任何同学你有我的照片,好吗?”小A高兴地答应了,快乐立刻写在了她的脸上……在这之后,小A的听写本上错字越来越少,字也写得越来越工整了。
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

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
书中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有人情味的人。
我看了久久不能释怀。
李老师以其真爱真情高举民主教育旗帜,真诚开展民主教育实践活动。
在李老师的心中,教育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教人做主人”,而更多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理解、尊重、热爱等等。
在《走进心灵》这本书中,共有九个主题,涉及方面从集体论到民主生活。
再到向学生学习等等。
件件真实感人的事情,一份份教育的真情,一一呈现。
最难忘的莫过于手记五一深入心灵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
而仅仅成了“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其后果必然是师生双方互相仇视。
联想自己的工作,由于班级男孩子多,不是这个上课说话,就是那个在楼道里追逐打闹。
刚制止住,又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打了起来,纠纷、矛盾不断出现,愤怒的情绪不禁产生,罚站、训斥成了常用的办法。
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总以忙为借口,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再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迫不及的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我会把那个上课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上课说话的内容,让他自己讲讲上课说话的害处。
并相信他会改掉这个毛病;我让打架的孩子先握手言和,再让他们想成对方,演一演,说一说,又会怎样做。
没等说完,孩子都知道错了……有几分耐心,有几分真诚。
把自己当成学生,就理解孩子的思维和做法。
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励他们,以此班主任的管理必须是情感教育,走进心灵的教育。
请让我们用和蔼、亲切、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做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老师,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走进学生心灵,关爱学生成长

走进学生心灵,关爱学生成长为了走进学生心灵,我们需要关爱学生成长。
XXX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因此,教师需要奉献纯洁的教育爱,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才能让孩子们爱上自己的课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走进学生心灵,以及如何关爱学生的成长的个人认识。
首先,尊重信任学生是育人的前提,也是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讽刺、责难或体罚学生。
我们应该用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尊重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需要允许孩子出差错,不要轻易地指责批评,要多点宽容,多一些像“没关系,下次加油”,“老师相信你能行”,“你进步了”的安慰。
我们需要多看到孩子的努力,用情感保护孩子敏锐的自尊心。
因此,我在上课时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给予每位学生参加研究活动的机会。
在课堂上,我经常采用开火车、男女生比赛、小组评比等形式来提问和进行计算练。
同时,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都有一种成就感,特别是那些后进生。
在他们答对题时,我会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你真棒!”“很好!”然后让全班学生把掌声送给他。
这些赞赏的话语就像一缕春风,温暖着孩子的心灵。
其次,我们需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不歧视后进生,保持公平和公正。
无论在哪方面,我都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
当然,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我们需要及时帮助他改正,育人与教学并重。
在我的班里,有一个小女孩,长得特别可爱,但是她上课不爱动脑筋,也没有仔细读题的惯,所以数学成绩特别差。
但我并没有放弃她,我总是很亲切地叫她小乖乖,经常请她起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开始,同学们总是会哄堂大笑,但我制止了他们,并叫他们要尊重她的人。
后来,她只要是会的题目就会积极地举手回答了。
我会及时地表扬她:“回答得很好,你近来比以前用功了,所以进步了,老师相信你还会表现得更好。
读走进学生的心灵有感

读走进学生的心灵有感“读走进学生的心灵有感”,这是一句看似简单却又深刻的话语。
阐述了“读书可以安慰心灵”的最好体现。
阅读不仅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之一,更是教育学生、提升人类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大量的阅读之中,学生的心灵也会得到深刻的理解和抚慰,而现在,笔者就来谈谈我对“读走进学生的心灵有感”的理解与体验。
阅读,是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我常常听到学生们说,在阅读的时候,就仿佛置身异境,不时旋转逸行,被书中的人物或事件所感染。
其实,这种感觉既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反思。
它能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人性、文化,并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阅读可以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形成生活智慧。
读《红楼梦》时,我显然感受到那些女子的悲伤、张飞跃然的悲痛,还有曹操、刘备的各种智谋……而且,在我安静思考的时候,小说中的景象也会随之闪现。
所有这些都使我的中心受到强烈的触动,语言和文字的魔力如此强大,以至无法描述。
同样的,自己的所见所闻也可以透过文字传达给他人,也能够得到他人的共鸣。
当我接触到不同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化艺术形式时,也总会从学术思考的角度审视其内涵、形式和价值,从而让我更好地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这种认识不仅与个人的求知欲望和艺术涵养有关,还是一种文化意识、文学素养的提升。
阅读能够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生命与人性的意义。
阅读中蕴含的生命和人性内涵永远在人们心灵的深处浸润着。
无论是通过经典文献,还是通过任何一种你摄入的人文常识,你所感受到的都是人性和生命永不可逆的意义,以及外化的形态。
有些经典对于个体的作用可能是流于感情的体验,在某些时刻唤起人们悲剧和愉悦的共情反应,然而,在理性、科学之外的价值方面,生命和人性内涵揭示的丰富、多样、复杂的现实人性,以及人性思考和实践得到的价值提升,是不能多加赞扬的。
阅读不仅仅只是给予了我们一种文化提高的途径,它更是教育学生、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大量的阅读体验,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也能够令我们形成真正有效的知识核心。
张迎春--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有感北碚区东阳小学张迎春说实话,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只是在凭着感觉和一点所谓的经验,可以说是糊里糊涂的。
今期,读了学校为班主任配发的《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才深感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这当中有多少的方法技巧和机智可以施行,班主任如果能够发挥智慧深入了解和灵活掌握相关心理效应,相信工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刘儒德在这本书中的每一节都以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引出心理效应,然后结合实验、故事和案例阐述班主任在工作中怎么样有效运用这一心理效应。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似乎自己投身其中,班主任巧妙运用心理学知识处理各种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此书读来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
下面就我印象最深的几个方面具体谈谈我的感受:一、“爱”是前提。
班主任是与学生的心贴得最近的老师,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班主任的心中永远要充满爱。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种爱不是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我对他们严厉,我对他们冷嘲热讽,我对他们恨铁不成钢,我强硬地要他们去做完不成的任务等等,这种爱都不是真正的爱。
因为你没有去想过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没有深入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而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当然的,我要你怎么样,我都是为你好。
殊不知,这样却疏远了学生。
真正的爱学生,就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的每一份快乐和忧伤,与他们做朋友,让他们信任你。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一些弱孩子或缺乏爱的一些孩子,班主任要多鼓励,多关心,切实帮助他们,让他们觉得你是爱他们的。
这样,他们才会相信你,尊敬你。
我们班有好几个父母离异或父母不在身边,无人管教,也没多少关爱的孩子。
他们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极差,有时真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或者有放弃他们的念头。
《走进心灵》读后感及心得6篇

《走进心灵》读后感及心得6篇《走进心灵》读后感及心得篇1李老师以教育家的视角,高瞻远瞩,展示了他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思想。
本书分德育的现状、教育者应具有的情怀、教育应充满民主和班主任工作艺术探索四个方面。
作为老师的我感悟原来教育可以如此精彩。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的对象是活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走进心灵》分别从了九个方面阐述了走进心灵的民主教育:手记一“谷建芬与‘未来班’”。
从“童心的信任与期盼”到“友谊在继续”无不透漏着谷阿姨与孩子们的深厚友情。
手记二“集体主义教育新论”对学生集体主义的情操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启蒙等。
一个个精彩的事例是我真切的感受到李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汇。
手记三“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一代新人,平等意识、法制观念、独立人格等民主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和学生拥有同样的义务和权利。
当我读到“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中的“班级法律的诞生”。
“新生入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第二,若让我们的班成为一个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第三,为了保证同学们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班级不只是李老师的,而是每一个同学的,要求这个班好是每个人的愿望,制定‘班规’同样是每一个人的愿望,那么,这个‘班规’理所应当由班上每一个人起草。
”让每一个人都称为“立法者”,接着再由班干部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初稿,请全班同学反复讨论、修改最后成为正式班规,非常具有权威性。
这个制定班规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民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是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
其中在班规中还明确规定了班主任的一项,这又体现了班规的互制性,这样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班规又怎能不使学生信服呢?是呀!作为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前一阵,我认真学习了《走进孩子的心灵》一书,通过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面对拥有各种性格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处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精心的培育,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到达心灵的沟通。
在今后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一、慷慨表扬,鼓励是金“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以前听到这句话,觉得对老师是多么的不公平啊!通过学习,我觉得孩子教不好,关键是没有找到适宜的教育方法。
那么多个孩子,性格不一、喜好不同,让一个老师教育好这么多孩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我觉得越是不容易,才能现实我们工作具有挑战性。
只有当我们付出了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当老师板下脸批评学生时,请想想这个孩子可爱的一面吧。
再批评的时候别忘了鼓励一下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因为小小的依据赞扬、依据鼓励、一句欣赏的话语,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应该信奉:慷慨表扬,吝啬批评,鼓励是金。
二、为孩子创造闪光的时机面对不听话的学生,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通过学习,我觉得关键是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使他们增强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催促自己改掉自身存在的毛病,这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怎样才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呢?就是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学生上进的火花一旦发现就要充分肯定,大力扶持。
金子要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辉。
后进生也需要老师为他创造一定的时机,他的闪光点才会为人所知,为人所赏,作为老师,千万不能因为差生某一方面差而一票否决,从而使闪光点被压制,不能发挥。
这样做,对于后进生来说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书感悟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书感悟《走进孩子的心灵》读书感悟《走进孩子的心灵》书中收录了百余篇典型教育案例,按“个性天空”、“心灵交融”、“成长烦恼”、“家校沟通”、“绵绵爱心”、“情感风铃”、“宽容理解”、“无声的艺术”分类,字里行间表现出班主任们强烈的进取心和不倦的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是编者多年的教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丰厚积淀。
此书文字清新易懂,极具可读性。
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
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学生才能主动地与你交流,喜欢你的课。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
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
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
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
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
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是一种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和引导。
当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时,学生才能真正受益,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我们应该重视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教育是一种关怀,是一种给予。
当教育者把关怀和爱心注入到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是被尊重和关爱的,学生的心灵才真正得到滋养。
在学校里,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心。
只有当学生内心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成长中去。
教育是一种启迪,是一种引导。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挑战,教育者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学生的思想灌注一剂强心针,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挫折中找到力量。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要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思想的指引者和精神的寄托者。
教育是一种陶冶,是一种熏陶。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而教育者则是学生思想的塑造者。
教育者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纯洁的学习环境和优美的精神家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当学生的心灵受到良好的陶冶时,他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扰所动摇。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业。
家庭是学生心灵的摇篮,教育者需要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我们需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下茁壮成长。
学生自己也要热爱学习,关注自己的心灵成长,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让教育真正走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者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如何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真正的教育和熏陶,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走进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生的心灵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又送走了一届毕业生。
期待已久的中考分数终于下来了,学生成绩斐然,一中上线7人,二中以上人数30人,巩固率100%,从开学到中考结束,没有一个学生流失。
学生与家长非常满意,纷纷打来电话,表达谢意!与此同时,今年参加高考的近三十名学生也相约聚在我家,向我报喜:南开的、华科的、武大的、武汉理工的……好不热闹!一种职业的幸福感油不过生!回首多年的毕业班班主任工作,让人感受走进学生,唤醒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心灵交流的魅力!让学生很体面地坐在教室里——心灵交流的基点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因为各方面原因,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绝绝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学生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留守在家,家庭教育、管理严重缺失,部分学生分化过早,不完成作业、玩游戏、厌学、逃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坐在教室里,也是成天玩手机,听MP4等,成为老师、班级不受欢迎的角色,于是丧失信心、自卑,最后导致辍学。
为了尽可能不让这部分学生流失,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很体面地坐在教室,不自卑,受老师的注重,并积极学习,学有所获。
为做到这些,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1、在座位上消除“等级”,不以成绩好坏排座位,贴标签。
座位每4周换一次,让每位学生都有坐在靠前、靠中间座位的机会,并搭配好同桌,以便帮扶。
2、一个月之内,与每位学生至少沟通一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对有些疑问即时予以指导、引导、建议,并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感觉到自己“被注重”,不是多余的,或说可有可无的,使自己尽早融入到班集体中。
3、教师检查作业时,弹性检查。
在作业是否有做上一视同仁,在完成作业的质量上,做到心中有数,分层要求。
只要尽了力,有进步,就要表扬。
让学困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与优生一样也很高,老师并未放弃自己,自己还“被重视”着。
4、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不凭印象,不凭好恶,一视同仁。
5、经常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各方面才能的舞台,寻找他们各个方面的闪光点,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让他们具有“成就感”,能“被尊重”,感到坐在教室里并不比别人差,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得到学生的认同——心灵交流的桥梁因为种种原因,时下的学生不好管,难管,学生不喜欢老师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走进学生的心灵》有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走进学生的心灵》是编者多年的教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丰富积淀。
书中收录的百余篇典型教育案例,充分体现了班主任的聪明才智,字里行间表现出他们强烈进取心和不倦的创新精神值得我学习;文字清新易懂,极具可读性,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通过本书的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
对于班主任来说,完全相同的教育情境是没有的,普遍适用的最佳教育模式也是不存在的。
通过本书的学习,让我明白作为班主任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班主任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和对症下药等方面。
读这本书,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
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
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
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
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夏庄小学六年级三班班主任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