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论语》《孟子》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中国古代的经典励志名人名言(最新)

中国古代的经典励志名人名言(最新)

1.中国古代的经典励志名人名言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理解?“学而时习之”是孔子思想理论的核心,是《论语》纲领。

习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鸟在日光下飞行,表示鸟在日光下练习飞行。

习的基本义是练习、学习。

学而时习之,是“順天應時”地,反复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道者,圣人行之,明道积德,因民之欲,教化万民,乘民之利,所以成圣贤。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圣人德配天地,道法自然,仰观俯察,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教下以道,以其德全不危,泽被万民。

圣人伏羲创立八卦,教民作网用于渔猎;神农尝百草,制耒耜,种五谷,治麻为布,削木为弓,辟市场;黄帝发明内经,制作舟车,推算历法,艺五种,兴文字,作干支;燧人氏钻燧取火;仓颉造字;伶伦制音;嫘祖养蚕缫丝;隶首作算数。

圣人因其大能(格(格:推究)物、致(致:求得)知(物性、物理、“物”在各种潜力下平衡的能力))大德(全德、积德)对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累功),为后世长期传颂(功德无量)。

《周易》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日: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君子在求道成圣之路上,怀着“保和太和乃利贞”之心,上下求索,积功累德。

古代圣人之言就是积功累德的理论成果,是经过反复实践的真理,是“十年乃字”之言,是“臣斯十世。

此之谓也”之言。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世界是物质的,现实世界里,形而上的东西不能脱离形而下的东西存在,“物”的理、性、命、质,通过用、通过实践是可以验证的。

我们现代人,把学到的东西,在实际工作加以运用,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反复修正,改正错误,弥补缺失,最终都会取得一定的成就。

期间有付出的艰辛,有迷惘困惑,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

学而时习之,设计师们看到自己设计的图纸变成高楼大厦、机器设备的时候,农业专家看着田野里自己培育优良的良种长成的庄稼丰收在望的时候,医生看着自己处方治愈的病人的时候,尤其是第一次,能够使他们有满满地成就感,获得感,荣誉感,满足感,自豪感,大概是古人说的“恬愉”、“不亦说乎”吧。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作者:于述胜邱星语来源:《中国教师》2015年第01期专栏主持人于述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学术史研究。

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学报》执行主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

《读经明理》专栏前言自“轴心时代”起,哲学即在人生对话中开启。

它展现的正是哲学本义: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不必高视“会友”“辅仁”之事,它其实就是读经典之书、明人生之理,增进人生智慧、提升人生境界,转化和完善人之世界观,让人过上有意义的幸福生活。

宋代书院讲学,被后人视为书院精神之代表。

其书院是有共同信仰的学者们的生活共同体:在特定师者引领下,学者们以经典为论题,切问近思,以明人生之道。

《论语》《孟子》式的对话,亦因以复兴。

朱子复修白鹿洞书院,其觅旧址、建黉舍、立学规之功固不可没,而其以讲学为生命、“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之精神,尤当为今人所效法。

1912年初,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世界观教育等在内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其所谓“世界观教育”,其实就是传统的意义之学,是通过哲学进行的关于精神自由的教育。

可惜的是,随后举行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所制定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和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删除了“世界观教育”这一要目,从制度上切断了教育与人的精神自由之密切关联。

自是以降,尽性成德之教为成材之教所涵盖,人生意义之学为知识技能之学所笼罩。

经学被拆分到哲学、文学或史学中,而后者则变成了大学里的高头讲章。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百余年来,“道”日不见重,“业”日向利而行,“解惑”亦日与人生疏远,沦为解考题之用。

如此,则知愈博而惑愈甚。

其为教为学,不亦悖乎?所幸天运往还,周而复始。

《论语》经典赏析

《论语》经典赏析

《论语》经典赏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学而第一》)【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赏析】孔子的这几句话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中不应只专注于书本,更应结合实际,从实践中获取经验。

就像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要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要把书本知识读活,做到活学活用,为自己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材建设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一观点其实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延续。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教育思想更有深刻的认识。

早在四十年代,他曾经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了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能力。

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

”到了六十年代进一步强调:“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的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语文的目的。

”到了七十年代针对当时人们认为语文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弊端,更加深刻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丁培忠先生生前对叶老的思想进行了明了的诠释:“(语文课)教一篇又一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其目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为了借助文章教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其他学科注重的是内容,而语文学科注重的是语言文字这种形式,也就是语言这种工具”,“千万不要以为发在你们手里的课本就是教材。

关于爱学习的名言名句

关于爱学习的名言名句

关于爱学习的名言名句关于爱学习的名言名句精选:1.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泽东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论语》4.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朱用纯5.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6.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

——郭沫若8.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对联集锦》9.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

——蔡尚思10.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清诗铎·读书》关于爱学习的名言名句: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3.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李诩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6.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王豫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1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1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1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1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1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1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20.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21.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朱熹22.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

——朱熹23.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朱熹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25.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孙中山26.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毛泽东27.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神童诗·劝学》28.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

先秦论语《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论语《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论语《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论语十二章先秦-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子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论语》、《孟子》名句汇总+译文

《论语》、《孟子》名句汇总+译文

《论语》、《孟子》名句汇总+译文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

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时常烦恼忧愁。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到了最寒冷的冬天,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最后凋谢的。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共同见解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不为他人所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四书一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

四书一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好好学习的古代名言50句

好好学习的古代名言50句

好好学习的古代名言50句古代名言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传颂,这些智慧的句子,不仅激励着我们前行,更体现了古代先贤们对于教育和学习的重视。

下面是50句关于好好学习的古代名言。

1.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切记经常反省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方法。

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论语·为政》学习必须不断进取,不能止步不前。

3.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通过回顾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获取新的知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学习应结合思考,思考同时也要有学习的行动。

5.生而知之者,艰于学而知之者,亦艰——《礼记·大学》天生聪明的人容易学习,但是凡事都需要辛勤努力。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孙子兵法学习需要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学而》要虚心学习,勇于向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请教。

8.学无止境——《大学》学习没有终点,不断追求知识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9.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益智篇读书如同药物,善于阅读可以治愚。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学习要广泛涉猎,深入思考,理解明辨,坚持实践。

11.不问则罔,问则两达——《礼记·大学》不去问问题,就无法获得答案;问了问题,就双方都能得到启发。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为政》学完知识后要及时复习巩固,这不是令人愉快吗?1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礼记》重复读书可以理解书中的意义。

14.学不可以已——孟子学习一定不能停止。

15.力学而无疑,然后入为师矣——《礼记·中庸》学习的功课要理解透彻,然后才能成为别人的老师。

1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诗经·大雅·文王》学习要包容吸纳各种知识,才能蓄势待发。

17.知足而不辱,知止而不殆——《论语·述而》满足于自己所学和所能,不贪婪虚荣,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失败。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教案(论语孟子选读)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教案(论语孟子选读)

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教案(论语孟子选读)【--学校述职报告】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陆洋【原文】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

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

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

曰:说,说道。

学:学习。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

时:按时。

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

初中必背古文16篇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背古文16篇原文及翻译

高考初中必背古文16篇翻译1、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

《论语》《孟子》《诗经》名句及翻译《论语》名句解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巧言令色,鲜矣仁【译】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译】和朋友交往,能够说话算数。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

(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上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7.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学而时习之》教案(论语孟子选读)

《学而时习之》教案(论语孟子选读)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陆洋【原文】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

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

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

曰:说,说道。

学:学习。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

时:按时。

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

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不:不是。

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

五年级《论语》《孟子》

五年级《论语》《孟子》

论语(一)国学经典再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我是小助手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愠:音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鲜:少的意思。

我是小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考考你的智慧1.学习的一个好方法是。

2.“说”的读音是:。

3.你知道的古代启蒙读物都有哪些呢?弘扬传统文化贾逵隔篱偷学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名叫贾逵,十五岁时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向他求教的人络绎不绝。

贾逵从小就聪颖过人。

他父亲早逝,母亲既要操持家务,又要为别人缝补浆洗来维持一家的生活,没有时间照料他。

幸运的是,贾逵有一个贤惠的姐姐,经常给他讲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

那时贾逵才四岁,他总是安安静静、津津有味地听姐姐讲故事,听完一个故事,又缠着姐姐再讲一个。

可是,姐姐哪有那么多的故事给他讲呢?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玩耍,忽然听到对面学堂里的老先生正在给学生们讲课,正好讲的是上次没给弟弟讲完的那个故事。

部编版七上《〈论语〉十二章》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论语〉十二章》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论语〉十二章》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称他为“至圣”“圣人”。

本文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二、主题概述本文选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主要论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品德修养方面的问题,强调了学习必须有谦虚求实的态度和勤于复习、善于思考的方法,还指出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学而时习之古义:按时;今义:时间。

学的时间短收获多古文

学的时间短收获多古文

学的时间短收获多古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7、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8、学至乎没而后止。

——《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4、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5、圣人无常师。

——韩愈《师说》16、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潜书·讲学》1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1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古文观止中关于读书的故事

古文观止中关于读书的故事

古文观止中关于读书的故事古文观止,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

其中,有关读书的故事更是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

本文将为您讲述古文观止中关于读书的三个故事,以期激发我们对读书的热爱与思考。

一、孔子的“学而时习之”《论语》开篇便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孔子弟子有若之口,讲述了孔子的读书观。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温故知新,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故事中,孔子的一位弟子名叫颜回,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颜回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孔子对颜回的勤奋好学十分赞赏,认为他是自己的得意门生。

二、孟子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在《离娄上》中提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句话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故事中,孟子的一位弟子请教孟子如何学习。

孟子告诉他,学习如同制作器物,必须遵循规矩。

只有按照规矩去制作,才能制作出精美的器物。

同样,只有遵循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学有所成。

三、刘向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刘向在《说苑》中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句话意味着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很多知识。

刘向认为,读书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身边的人学习。

故事中,刘向的一位朋友名叫匡衡,他家中贫寒,买不起蜡烛。

为了读书,匡衡每晚都会凿壁借光,向邻居请教。

正是这种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使得匡衡成为了一位大学问家。

总结:古文观止中关于读书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到刘向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们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 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 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 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 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 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 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 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 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 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 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 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呢?对于知识的寻求,不应该止步于满足。因为比永远不知道下一刻,
又会有怎样的只会诞生、繁衍。
教学相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应当把我们所体会的、所感悟的传
递给别人。老师将知识传递分享给学生,学生再从中领悟出新的思想,
继而就会爆发出新的火花。前人的智慧在后人的传承中会逐渐演变成越
来越完善的东西。
孔子之所以最后说“何有于我哉”,正是希望能让所有人明白,学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
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
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
天下者不与存焉。"
•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
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
1、课前故事
2、背诵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译文:

孔子说:“仲由啊,我教给你如何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
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 感悟:
• 对待知识,对待学习,我们要真诚.我们要经常做切身的自 省,同时坦诚自己所不知道的,以真诚的态度求知,才能日有 进步。当一个人坦承自己无知时,往往正是真知的开始。
• 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 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 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 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 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
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更显示了他对知识的智慧。
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 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
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发自内心,而非口头上说说“我学了什么什
么”。
学无止境,用渺小的一生去学习无边无际的知识,怎么可能会学完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 所以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 【注释】 • ①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②弥:更加,越发。
③循循然:有步骤地。
④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尔,相当于“然''。
⑤末:无。 • 【翻译】
•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为 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而“三问三不知”:
•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 “不知道。”
•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 “不知道。”
•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 “不知道。”
习学习,永远没有尽头、必须持之以恒。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 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启: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 路。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 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发: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 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 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 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 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 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接着全场响起经
久不息的掌声。当然,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他可
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
搪塞过去,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
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
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
,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
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
不在其中。"
• 感悟:
• 家庭平安乃能无忧,问心无愧方才安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则 是享受,一个人如能获此三者,快乐自会如同清泉汩汩流淌,常伴左 右。奈何,有的人迷恋于觥筹交错夜夜笙歌麻将声声,却腾不出时间 回家看看,与父母聊聊天,与兄弟谈谈心;有的人一味追名逐利损人 利己,无视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有的人惟恐别人强于自己, 受之于人的识见却不愿传之于人……他们忘记了,孝顺父母不能等待 ,健康与生命千金难买;他们忘记了,人就该活得像一个人,"岂能尽 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心无愧疚才能坦坦荡荡;他们忘记了,与他 人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启悟,既是感恩与回报社会,也是在薪火相 传中对生命长度的延伸、对人生意义的升华。家庭的宁静、自身的修 为、对社会的回馈,孟子眼中的三大快乐居然是一个立体式的架构, 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