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经典总结
明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明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明朝的建立与洪武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相对强大的王朝。
明朝的建立是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带领下完成的。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是一名出身贫苦的农民,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当时的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自己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并将都城定在南京。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包括削藩息兵、设立行省、整顿官制、推行农田水利和积极发展生产等。
洪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状况,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边防建设。
二、明朝的社会政治制度明朝的社会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实行了一系列相对封建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存在领地关系,地主对农民有相对的支配权。
在明朝时期,政治上实行集权制,皇帝权力至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明朝的官制是采用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弟有机会进入官僚阶层,成为朝廷官员。
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但也导致了官员层层推卸责任、欺压百姓的现象。
另外,明朝时期还实行了户口制度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对于农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束缚,也带来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明朝的军事战争明朝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内外重重的困难,不仅需要巩固国内的统一,还需要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做斗争,以维护国家的安全。
明朝历史上发生的较为著名的战争有崖山海战、国门战役、捉虏渡、土木围城等。
其中,崖山海战是明朝与倭寇之间的战争,明朝与倭寇有着长期的矛盾,最终在崖山战役中明朝取得了胜利。
而国门战役则是明朝与北方胡人的战争,明朝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较为重要的胜利。
这些战争都体现了明朝在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展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和军事策略。
四、明朝的文化与科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在文化和科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朝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存在于1368年至1644年,共历经276年。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在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崭露头角,并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明朝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
一、明朝的建立与早期统治(1368-1424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
他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中央至地方的官僚体系,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此外,他还重视农业发展,减轻税赋,鼓励农民耕种,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明成祖朱棣通过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其侄子建文帝的统治,自己登基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同时加强了对边疆的防御,特别是对北方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和加固。
二、明朝的鼎盛时期(1424-1521年)明成祖之后,明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宣德、正统、成化、弘治等年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宣德年间,瓷器制作达到了高峰,宣德炉尤其著名。
同时,明朝的海军力量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顶峰,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远航,展示了明朝的海上实力和对外开放的态度。
三、明朝的中期变革与挑战(1521-1572年)从嘉靖年间开始,明朝面临了多方面的挑战。
外有倭寇的侵扰和北方边疆的威胁,内有宦官势力的增长和官僚体系的腐败。
嘉靖皇帝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包括加强海防、整顿官僚体系、削弱宦官势力等。
四、明朝的晚期与灭亡(1572-1644年)到了明朝晚期,国家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
万历年间,宦官魏忠贤掌握了大权,导致政治腐败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同时,明朝还面临着后金的威胁,辽东边疆战事频繁。
最终,在农民起义和清军的双重压力下,明朝在1644年被推翻,结束了长达276年的统治。
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
政治上,明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法律制度;经济上,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对繁荣;文化上,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如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均出自这一时期;科技上,明朝期间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著作,如《天工开物》等。
中考历史明朝知识点总结
中考历史明朝知识点总结一、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农民起义领导者建立的朝代。
明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344年,当时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成为一名起义军领袖。
经过多年的战斗,朱元璋终于于1368年在南京建立了明朝,自立为皇帝,年号洪武,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元朝灭亡,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带来了政权的更迭,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制度之一,它是基于太监的全权统治权。
明朝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
另外,明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也是非常严格的,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这也为明朝政治制度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另外,明朝还开拓了对外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朝在政治上采取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实行了考试录用制度,这使得社会秩序稳定,国家政治发展繁荣。
三、明朝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制度方面,明朝继承了封建制度,依然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明朝的社会制度也是建立在庄重的基础上,对于农民的剥削也是非常严重的。
另外,明朝的社会制度继承了封建家族制度,家族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不过,明朝在社会制度上也有一定的改变,在农村地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明朝还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四、明朝的经济发展明朝的经济发展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初经济实行严格的封建专制制度,后来逐渐转向自由经济体制。
明朝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同时,明朝还进行了对外贸易,改变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被动的局面。
在经济发展上,明朝推行了以农本经济,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和繁荣。
五、明朝的文化特点在文化方面,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文化方面,尤其是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明朝的知识点总结
明朝的知识点总结一、历史背景明朝的建立与元朝的覆灭有着密切的关系。
元朝由蒙古大军于1279年灭掉南宋朝,统一了中国。
但元朝的所谓“外夷”统治引起了汉族人的不满和反抗。
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成功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标志着元朝统治的结束和明朝的建立。
二、政治制度明朝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改革土地制度、军事制度和官制等,以确立自己的政治地位。
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之一就是推行科举制度,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并以此提拔官员。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层更加开放,农村也有了一些小农的地位。
此外,明朝政府实行了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
明初政府设立了太监监察,架空了中央和地方官员政策,举行了一场打击军阀政变成功。
三、经济发展明朝的经济也呈现出了一系列的特点。
农业生产是明朝经济的主要支柱,农民在生产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明初施行了许多农业改革政策,如废查田制,廢买卖田制,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然而,明朝城市的生产力并不高,城市一方面缩减了劳动力的开支,制造业生产力急速下滑。
到了明朝后期,国家的财政出现了紧张状况,社会经济环境陷入了一片混乱。
四、社会生活明朝社会生活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在科技方面,明朝的造纸术、航海和农业方面的发展成就尤为显着。
而在政治方面,明朝落实了礼仪法制,实行了缴税打折等便民政策,让人们感觉到了国家政策给人们的好处。
在文化上,明朝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成就。
明代的世界闻名的成就是《永乐大典》大书,是明朝品蜡石和木骨,硬装帖制,八十亿字,计载了知识。
可谓是成就一代事物。
五、文化艺术明代文化发展也十分繁荣,诗、词、绘画、雕塑等都迅速发展。
在诗歌方面,明代诗人有唐寅、文征明、徐渭等,他们的诗篇在叙事性与抒情性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书法方面,王羲之、颜真卿等书家的作品成为了明代书法的代表作品。
而在绘画方面,明代的画家吴道子、唐寅等的作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朝历史概括总结
明朝历史概括总结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位皇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其后通过两次北伐,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并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明朝的建立与初期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巩固了新王朝的政权。
朱元璋在位期间,推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丞相职位,直接领导六部,使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还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使得明朝初期政治相对清明。
在经济方面,明朝实行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如鼓励垦荒、减轻赋役、兴修水利等,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明朝还加强了与海外的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就是明朝海外贸易和外交活动的典型代表。
二、明朝的中期发展与变革明朝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明朝的统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一时期,明朝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宦官势力的崛起。
明朝中后期,宦官集团逐渐掌握了重要的政治权力,甚至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一现象对明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明朝中期还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和边疆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明朝政府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例如,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以缓解财政压力;加强边防建设,以抵御外敌入侵。
三、明朝的晚期危机与灭亡明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等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随后,清军入关,建立了清朝的统治。
明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政治腐败是导致明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晚期,官僚体制僵化、官员贪污成风、百姓负担沉重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同时,明朝在应对外敌入侵和农民起义等挑战时也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明朝的统治知识点总结
一、明朝的建立与统一1. 明朝的建立:明朝建立于1368年,由朱元璋领导的红巾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
2. 明朝的统一:明朝通过多次征服和战争,最终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打下了统一的基础。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1. 皇帝制度:明朝实行封建皇帝制,皇帝绝对统治,政治权力集于皇帝一人之手。
2. 官制体系:明朝实行官僚制度,设立了中央官府、地方官署、州县官员等,形成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
3. 科举制度:明朝设立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这使得社会阶层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对社会流动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三、明朝的社会制度1. 经济制度:明朝通过农业经济和海外贸易使得国家经济发展,建立了一定的市场经济体系。
2. 封建土地制度:明朝实行封建土地制度,以皇帝为大地主,统治者掌握土地和人民,实行文武分立,实行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3. 社会阶层:明朝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级,农民是社会的基本生产者,士族地位比较高,商人地位较低。
四、明朝的文化影响1. 教育制度:明朝实行科举制度,办学,士族通过科举制度成为官员,整个社会具有文化氛围。
2. 文学艺术:明朝文学以古文运动为主,主张雄文壮美,盛行诗词、戏曲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3. 科学技术:明朝发展了许多科学技术,工艺技术、农业技术等方面都有进步。
五、明朝的外交关系1. 对外扩张:明朝对外开疆拓土,进行了对外扩张,建立对外贸易,对朝鲜、蒙古等国家进行了外交关系。
2. 对外贸易:明朝进行了对外贸易,发展了丝绸之路,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发展。
1. 内乱与外患:明朝后期,出现了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明军败局等问题。
2. 外敌入侵:明朝后期,出现了外敌入侵,明军战败对外民族侵袭,导致国家衰落。
3. 清军入侵:1644年,清朝入侵中国,明朝灭亡。
总结:明朝虽然统治时间不长,但对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
通过明朝的统治知识点总结,可以更深入了解明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明史》必考知识点梳理
《明史》必考知识点梳理
1. 明朝建立和发展
-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其统治时间为1368年至1644年。
- 明朝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亚洲和世界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这主要得益于它的繁荣和创新。
2. 明朝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 明朝的政治体制实行封建制、官僚制和科举制。
- 明朝的社会结构分为五个等级:士农工商和兵。
3. 明朝的经济和文化
- 明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手工业和商业。
- 明朝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和综合性,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4. 明朝对外交往
- 明朝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其与西方及周边国家的关系都有所发展和变化。
- 明朝时期官方的对外外交有海禁政策和三官殿贸易等条约和制度。
5. 明朝的内忧外患
- 明朝的内忧表现为社会阶层矛盾、经济危机、民生困苦等方面。
- 明朝的外患主要来自于边疆民族的侵扰和海外势力的挑战。
以上是《明史》必考知识点的梳理,学习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明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明朝考试知识点总结
明朝考试知识点总结一、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是在1368年,明朝军队攻占了元朝的首都大都,迫使元朝投降。
随后朱元璋自称大明天命皇帝,建立了明朝。
在此之前,我国已经经历了元朝和南宋的统治,而明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明朝的建立使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二、明朝的政治明朝的政治体制主要是明太祖建立的军阀政权。
明太祖设立了行中书省、中书省、东厂、西厂等机构,形成了明朝的中央集权制。
明太祖还建立了东厂、西厂,以及督禾监等机构,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明朝的政治体制还有科举制度、地方政府和土地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
三、明朝的经济明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而且国内贸易也非常发达。
明朝时期,中国的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发展了良田水利,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此外还兴修水利工程、兴办盐政、开辟矿藏等措施,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四、明朝的文化明朝的文化有很多方面,如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
明朝时期,书法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如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等泰斗的出现,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绘画方面明朝著名的画家有沈周、文征明、唐寅等。
五、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时期,中国与西洋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流。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向西传入了一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等。
明朝还与东南亚、东非、日本、朝鲜等国家进行了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明朝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而对于明朝的了解也是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明朝,也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不断发展,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明代历史重要事件概括
明代历史重要事件概括
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
了十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一些明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概括:
1. 建立明朝:明朝由朱元璋创建。
1368年,朱元璋成功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被尊为太祖皇帝。
这标志着元朝的结束和明朝的
开始。
2. 开创海上贸易:明朝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尤其在明成祖朱棣
的统治下取得了重大突破。
明成祖七下西洋,使明朝成为亚洲强国,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3. 明宪宗时期的靖难之役:明英宗死后,朱棣与兄长朱棉争夺
皇位,最终朱棣战胜了朱棉,成为明宪宗。
这场内战导致了大规模
的死亡和社会动荡,对明朝的稳定造成了巨大影响。
4. 明末农民起义:明朝末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其
中最著名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和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
这些农
民起义严重动摇了明朝的政权,加速了明朝的衰落和满洲族的入侵。
5. 明末满洲入侵:1644年,明朝灭亡,满洲族建立了清朝。
这标志着明朝的终结和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这些事件只是明代历史中的一部分,但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了解明代历史的重要事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
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Word count: 210)。
明朝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明朝的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明朝的建立和初期1.建立:明朝是在明太祖朱元璋领导下建立的,1368年他推翻了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
2.政治体制:明朝初期采取了军阀政治,将赏戚制度推广到各地,这是明朝初期政治体制的一个特点。
3.改革:明太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废除丞相之职,设立东厂、西厂等。
4.南京迁都:明朝建立初期,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也是明朝初期重要的事件之一。
5.对外扩展:明太祖进行了对外战争,扩张领土,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
二、内忧外患和朱棣改元明成祖时期1.内乱:朱棣在明成祖时期发生了内乱,如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并采取了一系列斩尽杀绝的手段,击败了反对势力。
2.改元:朱棣改元明成祖,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改革。
3.对外战争:明成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扩大了国土,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
4.振兴经济:明成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植棉花、推广种植农作物,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5.修改行政管理制度:明成祖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如对官制的改革,建立了秦镇制等。
三、明朝中期和朱厚熜时期1.政治:明朝中期政治体制比较稳定,朱厚熜实施了一系列对外扩张政策。
2.改元:朱厚熜改元明英宗,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军事改革。
3.对外战争:在朱厚熜时期,明朝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扩大了国土,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
4.经济发展:明英宗时期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改革,如加强国家的财政管理,振兴国家经济。
5.文化:明英宗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繁荣期,如文学、绘画、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四、明朝晚期和朱厚照时期1.政治:明朝晚期政治比较混乱,朱厚照实施了一系列对外扩张政策。
2.改元:朱厚照改元明孝宗,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军事改革。
3.对外战争:在朱厚照时期,明朝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扩大了国土,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
4.经济发展:明孝宗时期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改革,如加强国家的财政管理,振兴国家经济。
九年级明朝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明朝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九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明朝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一、明朝的建立与发展1. 约定时间及建立:明朝于1368年至1644年存在,是中华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
2.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承贵,后尊号为明太祖朱元璋。
3. 政治体制:设立六部、都察院等行政机构,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二、明朝社会经济1. 农业与手工业:明代农业发展较为繁荣,引进玉米、红薯等作物;手工业方面制瓷、制造丝织品等产业也有显著进步。
2. 商业与海外贸易:明代商业经济相对发达,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如明宣宗时期的郑和下西洋。
三、明朝的文化与科技1. 文学艺术:明代文学较为繁荣,代表人物有文学家杨慎、戏曲家汤显祖等;绘画方面,明朝出现了很多著名画家,如唐寅、仇英等。
2. 科技与发明:明代的科技发展不落后,明成祖修建了北京的皇城及紫禁城,还有明代名匠郑和的航海技术成就。
四、明朝的政治与外交1. 粉饰太平:明太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手段确保国家的稳定,如实行科举制度,限制官员资格,加强中央集权等。
2. 与蒙古、朝鲜的关系:明朝与蒙古和朝鲜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往来和战争,如对抗蒙古的“七子之乱”以及与朝鲜的勘合浦海战等。
五、明朝的衰落与灭亡1. 内忧内患:明朝后期,由于腐败、赋税重等原因,社会出现动荡,如土木堡和倭寇等事件。
2. 清朝入侵:1644年,由满洲族领导的清朝入侵中国,明朝灭亡,结束了明代的历史。
六、明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科举制度:明朝确立的科举制度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推动了文人士人的社会地位提升以及文化发展。
2. 文化与艺术:明代的文化和艺术成就为后世所沿袭,明朝的出版业兴盛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对外交往:明朝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以及航海技术水平对中国历史和国际贸易史产生重要影响。
明朝所有的知识点总结
明朝所有的知识点总结一、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与前朝的衰落密切相关。
元朝统治中国长达约百年之久,但元朝统治下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经济衰落,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红巾起义和靖难之役被认为是明朝建立的直接原因。
1. 红巾起义红巾起义是由农民领袖朱元璋于1337年在江西发动的一场反抗元朝的起义。
朱元璋组织了各地起义军,并在战乱中崭露头角,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领袖之一。
2. 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红巾起义成功后,对元朝进行的最后一次攻坚战。
此役中,明太祖朱元璋击败元军,进而建立明朝,正式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 明太祖的称帝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正式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以其英明的政治布局和刚毅的军事手段,使明朝在建立初期就取得了巨大的政治成就。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政治制度在历史上也有其特色和影响。
明朝政治制度既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政治制度,也有其自己的创新之处。
1. 中央集权明朝中央政权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其下设有丞相、六部、九卿等官职,对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进行督导。
2. 科举制度明朝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社会的上层阶级可以通过读书进入仕途,扩大了社会上层阶级的垂直流动。
3. 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后,社会底层农民仍然受到剥削、压迫,因此农民起义也在明朝时期频频发生。
其中有些农民起义还对明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比如黄巢起义、张士诚起义等。
三、明朝的经济1. 开疆拓土明朝在建立初期,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和边境的稳定,采取了一系列开疆拓土、修筑长城的措施。
明朝进行了多次北伐,加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
2. 以农为主尽管明朝进行了多次开疆拓土的军事行动,但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明朝国力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上。
明代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包括引进新的农作物、开垦荒地、开发水利、兴修水利工程等。
高中明朝知识点总结
高中明朝知识点总结一、明朝的建立明朝建立于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它的建立标志着元朝的灭亡,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朱元璋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皇权,开创了明朝王朝。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权制度、官制和科举制度。
明朝的皇权制度是封建统治的典型代表,皇帝占有最高的统治权力。
官制是明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它包括了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中央官制由六部和三公九卿组成,地方官制分为省、道、府、州、县等。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官员被称为进士,是国家的官员主体。
三、明朝的经济制度明朝的经济制度主要是农业经济,良田制度是明朝农业制度的基础。
农业生产是明朝经济的命脉,明朝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手工业主要包括了丝绸、陶瓷、纺织等。
明朝对外贸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远销世界各地。
四、明朝的文化制度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它在文化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明朝的文化主要包括了中央文化和地方文化。
中央文化是指明朝政府在文化方面进行的统一规划和制度建设,地方文化是指各地方在文化方面的独特传统和发展。
明朝的文化制度包括了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等。
五、明朝的社会制度明朝的社会制度主要包括了阶级结构和家庭制度。
明朝的阶级结构主要是指官僚地主阶级和农民工匠商阶级,官僚地主阶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拥有最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权。
家庭制度是明朝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影响社会风气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六、明朝的军事制度明朝的军事制度主要包括了军事组织和武器装备。
明朝的军事组织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典型代表,它包括了军队组织、兵役制度、边防防御等。
武器装备是明朝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朝的军事装备包括了冷兵器和火器两大类。
明朝时期知识点总结
明朝时期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制度1.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自称“洪武”,并迁都至南京。
2. 政治体制明朝的政治体制以皇权至高、严格的官僚制度为特征。
朱元璋实行“一条鞭法”,确定官员的俸禄等级与品级,打破了世袭制,提倡科举制。
3. 科举制度明朝实行了一套完整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优秀人才,使得社会阶层得到了相对的流动。
科举制度对于明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 重农抑商政策明朝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农业至上,限制商人财富的积累。
同时还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5. 征课制度明朝实行了征课制度,以保障国家财政的收入,这也使得农民的负担变得沉重,引发了不少民变和农民起义。
二、经济文化1. 农业明朝时期自然灾害较少,农业飞速发展。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了屯田制,使得南方的荒地得到充分利用。
后期加强了对水利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2. 商业在明朝早期,“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城市也得到了较大的繁荣。
3. 文化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文学、绘画等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的文学以戏曲、小说为代表,艺术也充满了生动和活泼的特色。
4. 科技明朝时期科技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朱元璋下令修订了《武经总要》,重视火器的发展。
在农田水利、纺织、造纸、印刷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外交政策1. 对外战争明朝前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扩张,先后与元朝、北元、琉球等进行了战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但到了后期,明朝的对外战争渐渐陷入了被动局面。
2. 对外贸易明朝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明朝对外贸易主要以东南亚国家和中亚、中东、非洲等国家为主,贸易的规模颇大,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社会制度1. 奴婢制度明朝时期社会上存在着奴婢制度,大地主家庭和寺庙对奴婢的剥削依然存在。
2. 农民起义明朝时期由于税收压力、天灾等原因,引发了许多农民起义。
明史知识点总结
明史知识点总结一、明朝的建立明朝始于1368年,这一年,朱元璋经过多年的反元斗争,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家,靠着自己的才智和勇气,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
在《明史》中,对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和建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包括他在起义战争中的善战能力,以及在继位后的政治措施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记载。
而且,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得明朝由一个崭新的民族国家逐步走向繁荣和富强。
二、明初的政治改革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政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巩固自己的政权。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改革官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整顿财政,建立仓米制度;改革军队,建立都指挥使制度等。
这些改革措施对明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明代初年出现了一系列由于农民战争和民变运动引发的社会动荡,明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来应对,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建立后,一方面积极进行对外扩张,另一方面也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往来。
明代初年,朱元璋先后灭亡了元朝和南宋,统一了中国的疆土,使得明朝的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在对外关系方面,明朝还与蒙古、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交往,促进了当时国际上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始终保持了对朝鲜的关爱,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为两国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四、明朝的文化繁荣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这在《明史》中也有详细的记载。
在明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文学方面,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如曹雪芹、吴承恩、文征明等人。
他们的作品为中国古典文学留下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红楼梦》、《西游记》等著名的文学作品,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
在科学技术方面,明朝时期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明初,朱元璋就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科学技术的研究,使得明代科学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历史明朝重要知识点总结
历史明朝重要知识点总结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始于公元1368年,当时朱元璋领导农民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军事领袖,朱元璋经过多年的战争和斗争,最终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以南京为首都的大明王朝。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为后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
明朝的国家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中央政权集中在皇帝手中,而地方政权则由官员负责管理。
此外,明朝建立了严格的官僚体制,并采取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得明朝国家政权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治理,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化发展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辉煌时期,它在文学、艺术、建筑、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文学方面,明朝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学家,如吴敬梓、金圣叹等人,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艺术方面,明朝的绘画和书法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的绘画家和书法家大多承袭了唐朝和宋朝的传统,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建筑方面,明代的建筑工艺和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很多宏伟的建筑,如紫禁城、明孝陵等都是明朝建筑的代表作品。
科技进步在科技方面,明朝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和工业方面。
明朝时期,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种农业技术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
同时,明朝的手工业和纺织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手工业品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使得明朝的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航海和地理方面,明朝也有很大的成就,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重要的贸易中心。
总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朝代,它的政治制度、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明朝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一个辉煌时期。
明朝知识点总结高中
明朝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历史背景明朝建立于1368年,是继元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统一时期重新开始。
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出身农民,经过几十年的战乱,终于在南京自立为帝,定都南京,并且先后消灭了北方的忽必烈的孙子元顺帝和最后一个抵抗势力南明张献忠起义军,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政权。
明朝的建立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异族入侵和统治之后,汉族的统治者重新回到政治舞台,这不仅是民族的反抗,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反叛。
明朝初建国政权推行了改革,国家繁荣了三百年,国内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因此明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局势的让居。
二、政治制度明朝实行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政权集中于皇帝手中,但相对于其他封建王朝,明朝的政治制度更加注重官僚制度,相对开放。
明朝时期建立了严密的官僚机构,推行科举选拔政府官员。
官员选拔主要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考取成绩优秀的士子可以进入官场。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士人有机会进入权力中心,这对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明朝还实行了很多政治改革,如设立监察院,建立土地调查机构,实行巡按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豪强的活动,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但在明朝后期,官僚门阀集团日益强大,社会矛盾激化,这导致了明朝政治的衰败和末期的灭亡。
三、经济发展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
在农业方面,由于明朝加强了对农业的政策,如允科税法、谷贱伤农法等,使得农民得到了一定的保护,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产品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
同时,明朝时期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各地都有相当发达的手工业,尤以丝织业、造纸业最为有名。
丝织业发达主要体现在苏州、杭州等地,造纸业发达则主要体现在四川、湖南等地。
此外,瓷器、铁器、木器等手工艺品也有很好的发展,这些手工业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四、文化成就文化是明朝最为辉煌的领域之一,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化成就。
七年级历史明朝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明朝知识点总结明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七年级历史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明朝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历史时期。
一、明朝的历史背景明朝是1368年至1644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建立者为朱元璋。
明朝建立前,元朝统治了中国近100年,社会动荡不安。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被誉为“太祖”,其一生经历了许多战争和政治斗争,最终建立了明朝王朝。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皇帝,其下设立六部和九卿。
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负责管理各个领域的事务。
九卿则分为三大类:东阁、中书、西阁,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此外,明朝还建立了都察院和东厂等特殊机构用于监察各级官员和处理政治异议。
三、明朝的经济文化明朝时期,经济呈现出多种特点。
手工业、商业、水利和造船业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纺织制造、瓷器制作等手工业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种植湘米和淮扬菜成为民间经济的支柱。
明朝时期书法、绘画、诗歌、小说等文化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名人如唐伯虎、杨慎、文征明等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四、明朝的科技发展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科技创新使得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得到了改善。
在农业方面,人们开始使用水稻和茶叶等新的作物;矿山开发、冶炼技术等也有较大的进步。
在工艺方面,人们发明了如数学望远镜、船舶设计等许多创新性的技术。
总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明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遗产,加深对于中华文明的认识和感悟。
历明朝历史总结简短(优选5篇)
历明朝历史总结简短第1篇明代正值小冰河时期,整体气温都较为寒冷。
在明初,气候寒冷,洪武二十七年至正统三年(1394至1438年)间,气候回复正常,随后的15年间又转寒。
景泰四年(1453年),山东至江西大带下大雪,长江下游一带“冻死人民无算”。
寒潮至景泰七年(145 6年)结束,其后气温较为波动,但整体以寒时较多,至嘉靖十年(1536年)为止,在此之后的三十多年间,明朝的气温都较为暖。
万历五年(1577年),再次出现寒潮,寒冷的气温持续至明王朝结束,崇祯二年至十六年(1629至1643年)的气温更是史无前例地低。
小冰河时期的出现被视为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
明朝一代气候较为干燥。
在元末明初(1352至1374年)间,进入了干燥期。
在十五世纪的首二十五年间,气候湿润,但在1426年(宣德元年)便遭遇大干旱。
接下来的后七十五年,虽偶有湿润期,但整体来说干旱不断。
弘治十七年(1504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降雨量回复常态,但之后的天气都异常干燥,尤以嘉靖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544至1546年),万历十三年至十七年(1585至1589年),万历四十二至四十七年(1614年至1619年)为严重。
明朝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地震。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二日(1556年1月23日),在渭河流域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嘉靖大地震),受灾范围达到250公里,震级约在里氏8级左右。
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1604年12月29日),在东南沿海发生了一次大地震(1604年泉州地震),破坏了泉州、漳州这两个海上贸易中心。
在月港,庐舍倾圮殆尽,但死亡人数不多。
明代的瘟疫主要集中在以下这些时期:永乐五年至九年(1407至1411年)、万历十五年至十六年(1587至1588年),明代最后的六年(1439至1641年、1643至1644年,明末大鼠疫)。
后两次的瘟疫都应为鼠疫,中国人口史家曹树基认为,万历、崇祯两次的鼠役是因为中国农民在迁居蒙古草原的时候,侵犯了可能带有鼠疫的长爪沙鼠而引致的。
明朝历史经典总结
明朝历史经典总结第十八章明朝(1368年-1644年)1368年,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永乐时,明成祖迁都北京。
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后,明朝逐渐由盛转衰。
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
第一节明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一、明初皇权的高度膨胀中央机构的变化明初,中央设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太祖废丞相后,挑选文臣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及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他批阅奏章。
明成祖以后,阁臣权力渐重,形成了内阁制度,事实上担负了宰相的职权。
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还有: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
还设立锦衣卫,进一步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地方组织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废行省,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
布政司之下则为府、县。
军制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节制诸军。
后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都督府仅管兵籍和军政,不直接统军。
兵部掌握军官的选授权,而军队最高指挥权则由皇帝掌握。
在军队编制方面,则实行卫所制度。
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司又归统于五军都督府。
京都的卫军则为四十八卫军(后增到七十二卫)、三千营和神机营,合称"京军三大营"。
刑法明政府编定《大明律》,加强了维护君主集权的内容。
但《大明律》对保护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明太祖又亲自编撰了《大诰》三篇,汇集大量严惩官民贪污索贿、逃税抗租等案例。
明代还实行廷杖制度,以震慑官员,维护皇权。
科举与学校明朝科举考试,三年一科。
分乡试、会试和廷试三级。
答题必须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为依据,文章格式则定为八股文。
明代学校包括中央国子监、府县学和民间社学。
学习内容主要有四书、五经及《大诰》、《大明律》等。
文字狱明朝建国后,还大行文字狱,以血腥手段摧残知识分子,维护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明朝(1368年-1644年)1368年,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永乐时,明成祖迁都北京。
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后,明朝逐渐由盛转衰。
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
第一节明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一、明初皇权的高度膨胀中央机构的变化明初,中央设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太祖废丞相后,挑选文臣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及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他批阅奏章。
明成祖以后,阁臣权力渐重,形成了内阁制度,事实上担负了宰相的职权。
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还有: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
还设立锦衣卫,进一步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地方组织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废行省,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
布政司之下则为府、县。
军制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节制诸军。
后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都督府仅管兵籍和军政,不直接统军。
兵部掌握军官的选授权,而军队最高指挥权则由皇帝掌握。
在军队编制方面,则实行卫所制度。
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司又归统于五军都督府。
京都的卫军则为四十八卫军(后增到七十二卫)、三千营和神机营,合称"京军三大营"。
刑法明政府编定《大明律》,加强了维护君主集权的内容。
但《大明律》对保护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明太祖又亲自编撰了《大诰》三篇,汇集大量严惩官民贪污索贿、逃税抗租等案例。
明代还实行廷杖制度,以震慑官员,维护皇权。
科举与学校明朝科举考试,三年一科。
分乡试、会试和廷试三级。
答题必须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为依据,文章格式则定为八股文。
明代学校包括中央国子监、府县学和民间社学。
学习内容主要有四书、五经及《大诰》、《大明律》等。
文字狱明朝建国后,还大行文字狱,以血腥手段摧残知识分子,维护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打击豪强、贪官的措施明太祖多次下令将地主豪富从本乡迁徙到外地,使他们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实力。
明太祖非常重视吏治,严禁官吏蠹政害民。
他对贪官的惩治尤重,甚至剥皮枭首示众。
杀戮功臣为了防止功臣对皇权造成威胁,朱元璋采取了无情杀戮的手段。
一时狱案迭起,其中最大的狱案是"胡蓝之狱"。
"靖难之役" 明太祖时,实行分封制,企图"慎固边防,翼卫王室"。
但却造成藩王势力膨胀的后果。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了削藩的措施。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
经过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朱棣夺取帝位,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继续实行削藩的政策,铲除了威胁中央的藩王势力,加强了君主集权。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对边防和北方广大地区的控制。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初恢复生产的措施朱元璋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积极鼓励、保护生产的政策。
明初,政府多次下令释放奴隶,禁止庶民之家存养奴婢。
明政府还颁布法令,提高佃户的地位。
明政府除了鼓励垦荒之外,还大力推行屯田政策。
明代的屯田主要有民屯和军屯两种。
以后,又出现了商屯。
明初,封建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多次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
明太祖还采取了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等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明初虽保留匠户制度,但工匠比元朝有较多的自由。
明代工匠基本上分成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和住坐匠在服役之外,都可以"自由趁作"。
明前期的赋役制度明朝建国后,编造了鱼鳞图册(因图册上所绘土地方位若鱼鳞,故名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上载明田亩位置、土地等级及户主姓名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明太祖还采取了"以良民治良民"的办法,在南方地区创立了粮长制。
即挑选地主充当粮长,负责征收本地税粮。
明初,以110户为一里,其中丁粮多者10人为里长,余百户分为10甲,设甲首一人。
明政府同时编造了《黄册》。
即经过里、县、府和布政使司几级组织,对本辖区民户情况层层登记造册,最后上报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
它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依据。
明初,农民所负担的徭役有三类,即均工夫役、里甲正役和杂役。
均工夫役是明中央政府向各地摊派的徭役;以里甲为单位所服的徭役,为里甲正役;杂役则指地方各级衙门的差役。
明初经济的恢复、发展明初,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无论是耕地数量,还是粮食、经济作物的产量,都明显提高。
其中棉花的种植比宋元时更加普遍,已成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明初,手工业以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等的发展最为突出。
纺纱织布已成为农村的重要家庭副业。
与此同时,制瓷业也进入鼎盛时期。
如当时的江西景德镇,瓷器生产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制瓷工艺方面取得许多新的成就。
其中尤以宣德时的青花瓷、祭红最著名。
明前期,官营矿冶发展迟缓,而民营矿冶却稳步发展,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前列,制造了如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各种巨大、先进的海船。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明前期的商业和城市经济很快繁荣起来。
当时的南京,人烟稠密,店铺、住宅连廓栉比。
其余如苏州、杭州、成都等等城市也相当繁荣。
明政府在京师和各地设立宣课司、税课司及税课局等机构,征收商税;并于济宁、淮安(今属江苏)、扬州等运河七个口岸,按船收税。
明初,铸"洪武通宝钱",又发行"大明宝钞"。
但大明宝钞很快贬值。
第二节明中后期的政治与与张居正改革一、明中叶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明朝自宣德以后,吏治渐趋腐败,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明英宗即位初,太后委政内阁,出现了明朝内阁的"票拟"制度。
从此,为争夺大学士,特别是首辅之职,官僚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明武宗死后,明世宗在尊生父兴献王为帝的问题上,与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官员发生冲突。
即所"大礼议"之争。
结果,杨廷和罢官,大批官吏受到惩罚。
以后,张璁、夏言和严嵩等先后为首辅,斗争更加激烈。
严嵩当政时期,政治极为黑暗。
隆庆以后,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互相斗争,先后入为首辅。
明成祖时,开始对宦官委以出使、监军等大权,又由太监掌管东厂特务机构。
明英宗以后,宦官逐渐控制了朝权。
其中司礼监宦官掌奏章机要,代皇帝用红笔批写奏章,称"批红"。
史称:"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于是,先后出现了明英宗时的王振、明宪宗时的汪直以及明武宗时的刘瑾等诸多弄权太监,其中又以刘瑾气焰最为薰天。
正德时,特务组织厂、卫合势,人民深受其害。
宦官在专权的同时,还大肆贪污受贿,搜括民财。
土地兼并的剧烈明代中期以后,土地日益集中。
明代皇帝带头兼并地产,藩王、外戚、宦官以及官僚都凭借权势疯狂兼并田地。
在此形势下,缙绅、地主也纷纷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大量土地。
于是,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的严重后果。
在土地兼并剧烈发展的情况之下,不仅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而且卫所屯田也逐渐破坏。
从而影响到明朝的财政收入,并削弱了国防力量。
赋役和地租的加重明代进入中叶后,农民的赋税负担日益加重。
正统初,明政府将江南诸省田赋改征银,称"金花银"。
以后,折银率改变,农民赋税负担增加了三倍。
为了应付与北方俺答汗和东南倭寇战争的需要,明朝对田赋多次实行加派。
明代中期,江南官田赋税过重的现象极为突出。
农民佃种地主的土地,受到的剥削更为繁重。
地租常占收成的一半以上。
除了高额地租之外,地主还对农民进行额外榨取。
伴随着土地兼并,官僚、地主又把赋税转嫁给穷苦农民,造成严重的赋役不均后果。
财政危机明武宗以后,由于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
与此同时,政府支出却与日俱增。
明世宗时,已出现财政亏空。
明穆宗即位后,更形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二、明中叶的农民起义明代中期,随着大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各地农民遂奋起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
其中在正统时,爆发了闽、浙、赣三省的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天顺、成化时,在荆襄山区又爆发了刘通、李原领导的大规模流民起义;正德年间,在河北又出现了杨虎、刘六等领导的起义。
此起彼伏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对明朝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三、张居正的改革万历初年,在统治危机日益加重之时,出现了张居正的改革。
在政治上,张居正对腐朽的吏治进行了整顿,"用人唯才",同时,裁减了许多冗官。
在边防上,张居正加强了与蒙古的政治联系,开展中原与蒙古族之间的贸易往来。
他还调戚继光、李成梁等镇守北疆,增修长城沿线防御工事。
在经济上,张居正实行了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即所谓"一条鞭法"。
其一,赋役合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其二,农民出钱代役;其三,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麦以外,其余田赋一律征银;其四,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
一条鞭法的实行,简化了赋役征收的手续,改变了赋与役分开征收的办法,并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
它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条鞭法还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张居正改革以后,明朝的政治、财政形势都有所好转。
但是,这场改革因触动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统治遂日趋衰落。
第三节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农业生产除了在耕作技术上有所进步外,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显著的增加,如棉花、茶叶、甘蔗、花生、番薯、玉蜀黍、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相当普遍。
手工业水平的提高明中叶以后,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景德镇的民窑生产有很大的发展;冶、铸铁业形成了佛山(今属广东)、阳城(今属山西)、尤溪(今属福建)等中心;丝纺织业出现了构造复杂、先进的织机,可以织造各色花纹;棉纺织业技术进步,产量大为提高。
其余如印刷、造船等业,也都有较大发展。
明中叶,手工业工场内分工更加细密,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进了产品质量。
商品经济的活跃到明代中叶,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田赋、力役的折银,促使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于是,农业、手工业产品大量涌进市场,甚至远销海外。
明中叶后,出现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原料和手工业品生产的地域分工趋势。
如江南湖州(今属浙江)普遍种桑养蚕,山东、河南广泛种植棉花;苏州、杭州等地成为丝织业生产中心,松江(今属上海)地区则是著名的棉纺业中心。
这就促进了各地区间的商品交换。
明中叶以后,商业资本十分活跃。
全国各地有许多商人和商业资本集团。
最著名的有徽商、晋商、江右商、闽商、粤商、吴越商及关陕商等。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明中期以后城市经济日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