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1、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补充了《本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开创了,图文并茂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本草纲目拾遗》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中华本草》共载药8980味,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中药性能总结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等作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五味:辛:能散、能行。
甘:能缓、能补、能和。
酸:能收、能涩。
苦:能坚,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
涩:能收,能敛。
淡:能渗,能利。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浮药:如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
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
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又称其双向性,还有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又能清热解毒、通便;前胡,既能降气祛痰,又能宣散风热。
凡性味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精华)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托名于神农,使之得以更加⼴泛的认同与流传。
载药365种、分三品、⾸载药性理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论配伍理论、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药”、“服药⾷忌”等。
●⾸创药物⾃然属性分类法:⽟⽯、草⽊、⾍兽、果、菜、⽶⾷等。
●系统、全⾯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
三、《新修本草》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长孙⽆忌等领衔编写,我国第⼀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
●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图⽂并茂,开创本草新篇章。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基础上,⼴泛采集医家常⽤和民间习⽤的验⽅单⽅,⼜从经史百家⽂献中整理出⼤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3000余⾸。
简称《证类本草》。
●集宋以前本草之⼤成,使⼤量古代⽂献得以保存,具有极⾼的学术价值和⽂献价值。
五、《本草纲⽬》 李时珍,全书共五⼗⼆卷,卷⾸附图1109幅,载药1892种。
序例和百病主治药各两卷,内容丰富。
卷五⾄卷五⼗⼆,分为⼗六部,六⼗类医`学教育搜集整理,不分三品。
每药分正名、注释名、⽓味、主治、集解、发明、正误等内容,最后附⽅。
六、《本草纲⽬拾遗》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乾隆三⼗年。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作,载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药921种,其中《本草纲⽬》未收载的716种。
其他名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本草再新》《植物名实图考》。
七、新中国的本草《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代表作。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本草经集注
名称 本草经集注 特征 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 作者 陶弘景 成书年代 南北朝梁代,公元500年左右
本草经集注
成就 1、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 2、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
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初 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载药730种; 4、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 5、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神农本草经
名称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特征 汉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 神农等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以前,公元2世纪
以前
神农本草经
成就 1、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4、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5、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 成就;
特征 宋金元时期本草代表作 作者 唐慎微 成书年代 宋,公元1082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成就 1、载药1746种; 2、附方3000余首; 3、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4、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本草纲目
名称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 特征 明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 李时珍 成书年代 明,1587年
本草纲目
成就 1、载药1892种; 2、附方11000首 3、序例部分对本朝史及药性理论进行了全
就 5、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
中华本草
名称 中华本草 特征 当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 成书年代 1999
中华本草
成就 1、载药8980味; 2、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传统药
历代本草著1
第01讲历代本草著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讲义编号NODE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五)《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李时珍。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
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讲义编号NODE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嘉祐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讲义编号NODE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讲义编号NODE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概述中药性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
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四气(一)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张欣莹07117127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七大部分。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二)试卷结构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三、考试内容(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我国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宋(1098~1108年)
唐慎微
共31卷,载药1746种,新增药500余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本草,是现今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备的重要参考书。
《本草纲目》
明(1596年)
李时珍
共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374种,附药图1109幅,附方11096条。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明代以前本草学说之大成。17世纪初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海药本草》
唐(约907~925年)
李珣
共6卷,载药124种,主为外国输入的药物。
《图经本草》
宋(1061年)
苏颂等
共21卷,为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图为实地写生绘制,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原书已失传,但其药图930余幅及文字说明仍存于《证类本草》之中。重视药材的道地性。为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新修本草》(《唐本草》)
唐(659年)
苏敬、李勣等22人
共54卷,载药850种,新增药114种,其中有不少外国输入药物,如安息香、血竭等。由政府组织编辑颁行,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采用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著作打下了基础。
《本草拾遗》
唐(741年)
陈藏器
共10卷,收载《新修本草》未载药物692种,各药一般记有性味、功效、生长环境、形态、产地及混淆品种考证等。
《本草纲目拾遗》
清(约1765年)
赵学敏
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记载的药物有716种。新增西洋参、冬虫夏草、鸦胆子等药物。
《晶珠本草》
清(约1840年)
德玛尔.旦增彭措
共载西藏东部、青海、四川西部的药材2294种。叙述了每种药的来源、生长环境、性味和功效等,是历代收载藏药最多的典籍。
历代本草类书籍简表
1山海经山海经密码先秦2五十二病方西汉以前(战国晚期)3范子计然春秋时期或汉代4神农本草经东汉5广雅三国魏明帝时(227-237)6崔豹《古今注》晋惠帝时(290-360)7郭璞西晋276-3248吴普本草魏晋时期约3世纪撰写于208-239之间9名医别录陶弘景整理魏晋时期约3世纪10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期420-479 亦有认为在唐末(祝亚平)11本草经集注南朝陶弘景(452年~536年)成书约500年以前12药性论唐甄权541-643李时珍认为)或五代后周(951~960)孟贯(范行准认为)13新修本草唐显庆时期657编写-659成书苏敬(苏恭)14《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
15食疗本草唐孟诜成书约在705~706 范行准认为原书名《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约在721~73616本草拾遗唐·陈藏器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17食医心镜唐咎殷约成书859年18海药本草五代李珣19日华子本草开宝年间(968-975)尚志钧认为吴越天宝年间908-92320蜀本草五代后蜀韩保昇约成书于935-94521本草和名日本醍醐天皇延喜年间(901~902)深江辅仁撰22开宝本草宋开宝年间刘翰、马志等①开宝新详定本草973 ②开宝重订本草974,通常指后者23天平御览药部李昉等983年编成24嘉佑本草掌禹锡苏颂等嘉佑二年编写1057,1060年完成25本草图经苏颂嘉佑六年编写1061次年颁行26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陈承)元佑七年初刊109227証类本草通常认为在1097-1100 110828大观本草1159年绍兴本草(依据大观本草校订)1116政和本草(有两种,现在流行的为元初张存惠据原本和《本草衍义》校刊的《重修政和经史备用本草》29本草衍义寇宗奭宋政和6年1116年成书,1119年刊30履巉岩本草南宋画家王介嘉定庚辰(1220年)31宝庆本草折衷南宋陈衍(1190~1264)成书于1248年32洁古珍珠囊张元素金成书约1200年33药类法象李杲(1180~1251)34汤液本草(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成书一般认为在1238~1248年35本草衍义补遗朱振亨(1281~1358)36本草发挥徐彦纯(~1384)37增广合剂局方38.药性总论39饮膳正要忽思慧133140救荒本草朱橚(1362?~1425)永乐间1403~1424成书41滇南本草约1436~1449年42兰茂(1397~1476)43本草会编汪机(1463-1539)44本草集要1496 成书(明)王纶1460~1537(汝言、节斋)编(集取《证类本草》)45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明1532年编成46本草蒙筌陈嘉谟(1486~1565年后)嘉靖年间1565成书47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王文洁约1578年成书48万病回春龚廷贤158749本草纲目李时珍(1518~1593)万历二十一年1593 金陵初版50本草真诠1602成书(明)杨崇魁编51本草原始1612成书(明)李中立(正宇)撰今河南杞县人52炮炙大法(明)缪希雍成书162253野菜博录鲍山歙县人(隐居黄山)成书于1622年54本草汇言倪朱谟成书在1624年之前55本草正张景岳成书1624年56本草乘雅半偈卢之颐(1598~1664)钱塘人1647年完成《本草乘雅》57本草崇原张志聪成书于166358本草述1664年成书刘若金59本草汇郭佩兰苏州人1655年成书60握灵本草王翃(翰臣、东臯)编浙江人1682终稿61本草备要(清)汪昂(讱庵)撰增订复刻本169462本经逢原张璐(1617~1699)成书于1695 (本书是从《纲目》中选常用药加以引申)63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徐大椿(1693~1771)成书于173664长沙药解黄元御成书1753年65本草从新吴仪洛浙江海盐人1757成书(本书是增补《本草备要》)66得配本草为浙江余姚三围医家合著成书约1761年67百草镜赵学楷赵学敏胞弟68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恕轩)编1765刊行69本草求真成书似1750年黄宫绣抚州宜黄人70质问本草(清)吴继志(子善)撰178271本草经读陈修园约在1801年后撰72本草述钩元刘若金撰杨时泰编约184273本草求原1848 (清)赵其光(寅谷)编74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濬(1789~1846)1848年刻植物名实图考长编75神农本草经赞1850 (魏)吴普等述(清)叶志诜(廷芳、东卿)撰76本草问答唐容川成书1893年77本草思辨录周岩(1832~1905)成书于190478分类草药性或草药性佚名民间师徒口授有关的记载成书约190679药义明辨1911 苏廷琬撰80日本植物名彙1884 松村任三(1856一1928)18本草便读1887年清张秉成撰(注:从图来看,很多似乎是选自日本的书籍,如阿魏图)82植物学大辞典1918年植物名汇拾遗1920年安吉张宗绪83《本草正义》1920年张山雷84植物名彙1921年松村任三85增订伪药条辨1928年刊曹炳章在郑肖岩1901《伪药条辨》的基础上增补编写的86汉药写真日1929年87中国新本草图志1931年赵燏黄著88药物出产辨陈仁山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出版1933年89新本草纲目1933年90现代本草生药学1934赵燏黄91药物图考1935年92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 陈存仁93中国植物图鉴1937年贾祖璋,贾祖珊94祁州药志1936年95中国药物学大纲(日)1936 伊豫專安96祁州药志1936赵燏黄97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赵燏黄1937年98中学植物教科书(日)松村任三,(日)齐田功太郎著;寿芝荪译194499中国北部之药草(日)石户谷勉著商务印书馆, 1946版1950年版100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1954年徐国钧新本草备要1955101药用植物志1955年~1965年生药学1958 徐国钧102中药志1959年~1961年103最新和汉药用植物日1959 剎米达夫104中药学1959年105药材资料汇编1959106山西中药志1959107四川中药志1960108陕西中药志1961109药材学1963年徐国钧110药材学1963年徐国钧111四川野生经济植物志1963112中药材品种论述(上)1964 谢老113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972~1976114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年115中药大辞典1975年116中药志(新版)1982年。
古代药学经典
一、《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问世。
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的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久服;中品120种,能治疗补虚、无毒或有小毒,应斟酌病情使用;下品125种,多为活性强的专科治疗用药、毒性大、不可多服、久服。
二、《名医别录》:现原书已失,本书是以《本经》为基础增添了一些新内容而成的。
三、《本草经集注》:是梁陶弘景于公元492-500年间著成,全书收载药物730种,采集注《本经》和《名医别录》各365种。
四、《新修本草》:是由唐王朝政府出面组织苏敬、李静22人集体编修的。
历时3年(公元675-659年)完稿,定名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共54卷,载药844种。
全书分为药图、图经(对药图的注解)和本草三部分,归纳和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
五、《证类本草》:宋代医药学有较大发展,这与王安石的变法,沈括的科学实践和医药学家唐慎策的卓越贡献分不开。
此期的本草著述较多,如收载药物983种的《开宝本草》、载药1082种的《嘉佑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以及《证类本草》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六、《本草纲目》:是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精力,广搜博采,参阅800多种书,行程成里实地考查,亲身实践,历时27年完成的一部科学巨著。
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09幅,新增药物374种,分为52卷16部62类,约200万字。
采用正名为纲,附释为目的办法,“以纲带目,纲举目张”,故书名叫《本草纲目》。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育生;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6.营养器官的变态;三植物的繁殖1.植物繁殖的类型;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3.花的形成和发育;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2.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1. 基因的基本概念、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2. 基因型、表型和环境的关系;3. 简单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案设计;四、考试要求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熟练掌握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理解并掌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2.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理解并熟练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分类及其结构与功能;掌握组织系统的概念和维管植物的组织系统;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1.理解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掌握种子的结构与萌发的外界条件;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其原因;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2.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掌握根尖的结构与发展;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构;理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8.了解果实的形成;掌握果实的类型及各种代表植物;9.理解并掌握生活史与世代交替的概念;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理解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了解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熟练掌握100种以上常见高等植物的拉丁属、种名和部分科名;2.了解孢子植物类群及特征及代表植物;3.理解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熟练掌握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4.熟练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分类原则和主要分类系统;了解各被子植物大类之间的主要区别特征和进化关系;5.理解常见植物的分类地位;掌握被子植物常见科的特点及代表植物;6.掌握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趋势;7.掌握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从低等植物进化到高等植物过程中植物营养体的演化、生殖方式的进化,以及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掌握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8.了解被子植物起源的主要学说;掌握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主要学派;理解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五植物分子系统学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编制日期:2013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遗传学考试大纲本遗传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遗传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孟德尔定律、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染色体和连锁群、数量性状2、伴性遗传3、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4、其它类型的性决定五染色体和连锁群1、连锁与交换2、真菌类的遗传学分析3、人类连锁分析与细胞学图六数量性状遗传1、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分析2、分析数量性状的基本的统计方法3、遗传变异和遗传率4、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七遗传物质的改变1、染色体结构的改变2、染色体数目的改变3、基因突变概说4、突变的检出5、诱发突变3、基因表达的调控十二遗传和进化1、进化概说2、进化理论3、新种形成4、育种实践中的人工选择5、育种实践中的远缘杂交二、考试要求一孟德尔定律1、理解显性与隐性、基因型与表现型等基本概念;2、理解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灵活运用孟德尔定律进行杂交组合后代基因型与表现型的预测与解释;3、掌握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1、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3、掌握数量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和数量性状的遗传率估算;4、了解近交的概念,掌握近交系数的计算方法;5、理解杂交优势的遗传学理论七遗传物质的改变1、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的特点和发生机制;2、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发生机制和遗传效应;3、理解染色体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3、了解非整倍体及其应用;4、掌握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5、理解自发突变,诱发突变的分子机制;6、了解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八遗传的分子基础1、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理解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3、理解DNA与蛋白质合成;4、理解基因概念,基因与DNA的关系;5、了解工具酶的种类和用途;九突变和重组机理5、掌握遗传漂变、适合度、选择系数的概念.6、理解群体的多态现象及其维持机制;7、掌握物种的概念、隔离的方式,理解物种形成的过程和式样;8、掌握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的内容;9、了解育种实践中人工选择的作用;三.主要参考书目刘祖洞遗传学上、下册,高教出版社;。
中药-本草著作
本草著作1.汉代《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成书。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载药365种。
创立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奠定中药学基本理论。
2.魏晋南北朝《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梁代(约公元500年)成书。
载药730种,载药数为《本经》的两倍。
本书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首创了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内容除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等内容,故可认为本书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
第一部综合性本草。
3.唐代《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由政府颁行,李勣、苏敬等人编写的。
成书于公元659年。
共收载药物850种,并附有药物图谱。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对我国和世界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4.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
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前)成书,全书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以掌禹锡的《嘉祐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为蓝本,对宋以前历代文献中有关药物资料都进行了采纳总结。
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5.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成书。
全书分十六部,五十二卷;分十六纲,六十二目。
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图1160幅,附方11000余首。
该书不仅对我国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方面,对世界科学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
是世界科学宝库。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清嘉庆八年(公元1765年),全书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载者716种。
对《本草纲目》作了补充,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药学。
古本草增补新药之冠。
7.当代《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全书共34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幅。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总论占6分)1.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创立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1976815093)2. 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730种药物综合本草编写模式;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补充《本经》。
3.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宋唐慎微1746种。
5.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1892种方11000余首6. 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古本草增补新药之冠。
7. 中华本草:8980 味中药性能药物的性能,又称药性,是指药物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称为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而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前者即中药的作用、功效或功能。
后者包括毒性作用和副作用等。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一些要点1. 四气的作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凉血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补阴,温经等作用。
2. 五味的作用:3. 归经的理论基础:脏腑经络理论。
依据药物对脏腑经络病变的治疗作用进行归纳而定。
4.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品种混乱、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离经悖法(中医理论为指导)、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疗程过长、配伍不当、管理不善、辩证不准、个体差异。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1. 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
有高级和初级之别。
高级功效,是高度概括,表述用语成熟简练,简明扼要;初级功效,是对中药针对机体某种状况的作用的客观记载,表述用语原始直白,虽也简明,但不精练。
功效的确定:首先广泛收集资料;其次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
功效的表述:多用动宾短语结构。
中国本草发展历代典籍介绍
中国本草发展历代典籍介绍中国本草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对草本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物质进行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以下是对中国本草学发展历代典籍的介绍。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集成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本草学的早期典籍之一、该书记载了大量神秘生物的形态、功效以及生长环境等信息,为后来的本草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一,它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篇介绍了大量的草本植物及其应用,对药物性能、配伍和用量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后世本草学家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典籍。
它是由传说中的中医学奠基人神农氏所撰写的,记载了大量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用价值和应用方法。
《神农本草经》对中国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草纲目》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中国,它被译成多种外语,并被引用和翻译到欧洲等地。
可以说,《本草纲目》对世界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上述的主要典籍外,中国本草学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典籍,如《唐本草》、《纲目提要》、《本草衍义》等。
这些典籍都对中国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总之,中国本草学的发展历代典籍丰富多样,其中《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典籍不仅记录了丰富的草药资源,还对药物的性能、配伍和用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这些典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古代记载药物学问的专着称为“本草”。
从秦、汉到清代,本草着作约有400种之多。
1.《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觉察的最早的医学方书。
其中载有247种药物。
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
着者不详,成书年月约在西汉以前,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学问。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收载于后代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的辑本。
3.《神农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根底编撰而成,载药730种。
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知名未用七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4.《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公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
该书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
消失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根底。
唐代个人编着的本草亦多,的有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五代前蜀李南的《海药本草》等。
5.《开宝本草》是在宋代开宝年间官命刘翰、马志等在唐代本草的根底上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后又重加详定,称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
宋代嘉祜年间,官命掌禹锡等编辑《嘉祜补注神农本草》,简称为《嘉祜补注本草》或《嘉祜本草》,新增药物99种。
又令苏颂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
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非常重视药材的道地性。
《证类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
北宋后期唐慎微将《嘉祜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本钱草、图经合一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历代中医药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中医药本草著作简介在浩如烟海的本草典籍和医药文献中,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中医药学的宝贵经验和卓越贡献,它既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又是研究和发展中药学的基础。
现将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于下。
一、《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
该书虽假托传说中的神农而作,但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补充和完善。
其成书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
原书已佚,现存各种版本均系后人考订、整理、辑复而成。
其序例部分简要的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功用大多朴实有验。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
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500年左右(南北朝梁代)。
在序例部分除对《本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
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有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
该书全面系统的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该书是在普查全国药材基础上,由长孙无忌、苏敬等21人共同编撰而成。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共54卷,载药850种。
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著作的先例。
本书的完成依靠了国际的行政力量和充足的人力物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公元1546年问世的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该书无论在内容和编写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并很快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历代本草书代表
书名 简称 神农本草经 本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补充 唐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 神农氏 陶弘景 官方 唐慎微 李时珍 赵学敏 国家 成书时间 药品数量 东汉末年 365 南北朝公元500年左右 730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850 金元时代 1746 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 1892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 载药716种新增716种 19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开发新药研制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
历代本草书代表
学术贡献 总结了汉代之前我国医药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补充了本经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补充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的歌德药方书早887年
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 不仅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失传的药方书籍的部分具有很高的实 不仅对中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傣医学及苗医药的教学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等有一定
2017执业中药师中药知识一讲义: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2017 执业中药师中药知识一讲义:历代本草代表作
简介
2017 年执业药师考试各科目试题下载版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1、作者:秦汉时代的著作。
2、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3、学术价值: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在我国药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②收载药物365 种,所记药物功效大多翔实可靠。
③所载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
④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服药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
1、作者:陶弘景。
2、成书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代。
3、学术价值:①开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
②收载药物730 种。
③丰富了药学理论,如增加了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
三、《唐本草》
1、作者:苏敬等21 人集体著作。
2、成书年代:唐代。
3、学术价值:①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有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②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进方法。
③收载药物850 种。
④对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此时期出现了不少新药、外来药。
加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时值南北分裂,对北方药物载录不全,政府遂命苏敬等修订本草,历经2年修成。
本书对唐以前本草进行总结修订,并以图文并茂方式开创了本草著作先河。
因该书为首次由政府组织颁行的药学专著,故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对当时国内外医药学界影响较广。
流传近三百六十余年,至宋开宝年间,北宋政府以此为基础修篡《开宝本草》,从此《新修本草》便销声匿迹。
本书以尚志钧辑复《唐新修本草》和其辑复的《开宝本草》作了详细对照,发现《新修本草》内容及原文基本被《开宝本草》所涵盖,考虑到重复,所以只选《开宝本草》辑录之。
五、《本草拾遗》唐·陈藏器撰。
陈氏鉴于《唐新修本草》多有遗漏和纷乱,遂将遗漏药物收集起来名为《拾遗》,又将纷乱的药物以详审和辨解,称为《解纷》,总名为《本草拾遗》。
本书共收载大多来自民间的《新修本草》所漏载药物692种,并根据临床实践将药物分为十类,即后世所谓“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大大丰富了方剂学治方法则,为后世按性效分类药物提供了启蒙,以至唐宋诸家本草名著,如《海药本草》、《开宝本草》、《证类本草》等都有援引本书资料。
本书堪称唐代私人本草著作中翘楚,李时珍评本书:“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考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本书选录为由尚志钧辑校《本草拾遗》(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年10月)有关内容。
六、《海药本草》唐末五代·李珣所著。
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较为繁盛的历史时期,陆海贸易、文交流频繁,从而出现了不少从海外传入或从海外移植南方的药物,以香料药物居多。
李珣是定居中国的阿拉伯药商后裔,家世以售卖香药为业,故李珣很早就对香味药比较熟悉,广泛搜集此类药物,又因其人擅长文学,所以最终写成《海药本草》,重点论述了香味药物的功能和应用,是唐末五代著名的地方性本草,在本草学史中独具特色。
七、《日华子本草》目前比较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本书约成书于唐末五代吴越天宝年间。
有学者认为作者姓大名明,号日华子,但后世因证据不足,多倾向于姓氏不详。
全书共20卷,载药600余种,对药物性味进行了较新颍、详细的论述,并将药性分为温、暖、热、凉、冷、平六类,并对某些药提出一些新的药性。
该书总结了唐末及五代时期的药物学成就,记载功用切于实效,作为一部民间本草名著,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齐名,对后世本草学,尤其宋代本草学的继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书辑录尚志钧辑校《日华子本草》(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年月10月)有关内容。
八、《开宝本草》宋开宝六年,宋太祖诏命刘翰、马志(道士)等九人在《唐新修本草》和《蜀本草》基础上,参考《本草拾遗》,重修本草,最后经卢多逊等定稿,修成《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又经李勣等重校,定名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为《开宝本草》。
体例基本沿袭《新修本草》,新增133种,共载药983种,新增大多为当时名医常用的有效药。
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本书一改以前手抄本草以流传的方法,改为雕版印刷,使中国药典性本草有了第一个印刷刊本。
九、《本草图经》北宋·苏颂编。
北宋中叶,宋廷沿令全国各州郡征集本地区所产药材标本及实物图,并收集功用,经苏颂等人于1061年编成《本草图经》,载药780种,并绘药图933幅,把辨药和用药结合起来。
该书重点讨论药物来源和鉴别,药性讨论虽非每药必有,但所论药性逻辑说理性很强,对后世本草图谱绘制、识药、用药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十、《本草衍义》北宋·寇宗奭撰。
寇氏认为,医家临证,全凭熟解药理,而《唐新修本草》、宋《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及《图经本草》诸书又显不足。
于是,寇氏对以上诸家本草进行了详尽的辩证考释,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医药学理论与实践,对其中470余种药物的性味效验进行补充辨释,指出并纠正了前人在论药时的许多疏漏及错误。
对后世,尤其金元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东垣、朱丹溪均对此书极力推荐,“本草之学,自此一变”(《日本访书志》清·杨守敬)。
本书所选均来自颜正华、常章富、黄幼群所点校《本草衍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3月)中有关内容。
十一、《珍珠囊》金·张元素(洁古)撰。
张氏与刘河间同时代,为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创始人。
该书主要结合《素问》理论,阐述了100种临床常用药物的“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在药物归经、引经报使、脏腑辩证用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易水学派乃至后世临床的发展产生过指导性作用。
但原书已失传,《珍珠囊》书名最早见于元·王好古《汤液本草》中所引用98条“《珍》云”,王氏在序中言“其源出于洁古老人珍珠囊也”。
其后元·杜思敬在其《济生拔粹》卷五以《洁古老人珍珠囊》引录全书,共113味,较《汤液本草》所引更具体详实,但条文内容基本一致。
故本书所引《珍珠囊》内容基本以《汤液本草》为主。
十二、《药类法象》、《用药心法》元·李杲(东垣)著。
金元时期是中医药学继承和发扬较为辉煌的一个里程碑。
作为奠基人之一的李东垣,其脾胃内伤学说以一部《脾胃论》永载医史。
李氏善于遣药,创立新方,对后世临床诊疗有极深远的影响,明代医学家王纶在春《明医杂著》中曾有“内伤法东垣”的结论性评价。
所以东垣所写《药类法象》、《用药心法》是中医后学必读书目。
在易水学派“升降浮沉”,“引经报使”,“气味分经”基础上,前者归纳总结诸药,功效要点之外,比较突出地介绍了药物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趋势(如脏腑,经络,三焦及四肢头目等),非常适于临床需要。
后者则着重介绍与临床用药制方密切相关的一些机理,且仅被《汤液本草》引录,从书中行文风格看,更象是王好古师事李东垣时整理的东垣用药心传。
鉴于此,本书对《汤液本草》中“东垣云”之类言论一并收于此条下,以便读者对东垣药论有一较完整的理解。
本书辑录《药类法象》选自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药类法象》,《用药心法》及“东垣云”均选自张瑞贤等编著《本草名著集成·汤液本草》(华夏出版社,1998年10月)中有关内容。
十三、《汤液本草》元·王好古著。
本书是一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著作,因作者师承张元素、李东垣两位金元时期的医学巨匠,故尽得两派真传。
文中载药242种,主要继承张,李二人学说,并选择结合前代诸名家灼论,最后附以己见,对药性,尤其是药物归经理论给予了特别关注,对金元时期药性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四、《本草发挥》明·徐彦纯编著。
徐氏乃朱丹溪弟子,因而受金元时期各大学派影响较深,除张从正以外,“取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成无已数家之说,合成一书,别无增益”(时珍语)。
虽为汇集诸家之说,与《汤液本草》有相似之处,但所引中有不少条文为《汤液本草》所缺漏,故仍为一部研究金元学说的有参考价值的著作,尤其在明初时期医药学界产生过颇深的影响。
十五、《本草衍义补遗》元·朱丹溪著,明·方广增订。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医学家。
探讨内伤杂病证治,首创滋阴降火之法,世称“养阴派”,与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并称为“金元四大家”。
本书主要是对寇宗所著《本草衍义》的补充和阐发,主要论药性,且以五行药性为特色。
原书药物153种,经方广增订后新增43种,可以认为是丹溪药学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引丹溪论述基本出自本书,对研究丹溪理论和临床思想有一定的启发。
十六、《本草蒙筌》明·陈嘉谟著。
本书名“蒙筌”,意在便于初学,但在药性理论上多有阐发,李时珍曾评之为:“间附己意于后,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曰‘蒙筌’,诚称其实。
”《本草纲目》及后世本草专著多有引述。
本书的最显著特色是以形、色、性、味、体五类高度概括药性,重点讨论辩证用药及药性药理,在药性理论上独树一帜。
十七、《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钻研医药过程中深感前代诸家本草“桀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立志重编本草。
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历经27年,参考800余种文献,以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蓝本,全面总结前人及诸经典著作经验,同时依据作者自己及其父的临床实践进行了转述和发挥,对1892种药物按“从贱至贵”的原则,分为16部,部下分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下列目,纲目清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详尽记载药性理论的各个方面,兼涉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气象学等诸多自然科学领域,对后世医药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八、《药鉴》明·杜文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