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机理和分析

合集下载

斑点类皮肤基本知识

斑点类皮肤基本知识

色斑的病理分析及治疗一、斑形成的机理(一)黑色素的合成与代谢⎫黑色素是由酪氨酸形成的,酪氨酸是在酪氨酸梅的作用下产生多巴再由多巴转变为多巴醌,多巴醌可经环合作用形成黑色素。

⎫不同人种其比例不同形成不同肤色和发色,如果在角化过程中造成变异,就会形成斑点。

⎫黑色素具有防晒、防老化、防癌变三大功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

(二)色斑的形成黑色素细胞位于皮肤中的基底层细胞中,当受到阳光紫外线、辐射、化妆品、药物及其它因素刺激后,导致皮肤黑色素沉着,一部分随角质层脱落;一部分则沉淀于基底层,通过血液循环排出体外,以上功能一旦失调,便形成色斑。

二、色斑形成的原因(一)内因1、遗传:如雀斑、痣、胎记等;2、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孕激素、黄体酮在体内增多时,会导致色素沉着,易形成黄褐斑、妊娠斑;3、内脏机能障碍:副肾脏机能失调、肝脏衰弱、癌症、结核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二)外因1、紫外线照射;2、食品如酱油、紫菜、胡萝卜、乌鸡、可口可乐、咖啡等;3、药品如减肥药、避孕药;4、情绪家庭不和、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4不当的化妆品或者不当的护理程序;5、外伤;6、工作环境。

三、色班的分类(一)雀斑成因:遗传、血脂过浓、过酸、免疫力低下、辐射(紫外线)、少喝水、皮肤干燥等。

形状:不连接一起的点状,呈黄褐色或淡褐色,分布在脸、手或全身。

症状:无身体不适治疗方法:腐蚀法(酸蚀法、冷冻法)、激光,可用美白系列淡化,不能除根。

(二)晒斑成因:紫外线、免疫力低下。

形状:点状,小块状、叶状,呈黄色或褐色,分布在脸、颈部。

症状:无身体不适治疗方法:用美白、祛斑系列可根除。

(三)褐斑1、妊娠斑(俗称蝴蝶斑)成因:怀孕形状:片状、蝶状,呈黄褐色,对称分布在面颊、鼻翼两侧为主。

症状:一般产后一年左右可自行消退,用美白系列,内服美白类口服液消退更快更彻底。

2、老年斑成因:45岁以上,肾功能、肝功能衰退,紫外线照射。

形状:无状,黄褐色,分布在脸、手、全身。

色斑形成的原理和机理

色斑形成的原理和机理

色斑形成的原理和机理1.引言1.1 概述色斑是人们常见的皮肤问题之一,它主要以形成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斑块为特征。

色斑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内分泌失调、阳光照射、荷尔蒙变化、面部护理不当等。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色斑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对人们的外貌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色斑形成的原理主要涉及机体内色素代谢的异常以及色素沉着的形成过程。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细胞通过酪氨酸酶的作用合成产生的,其中关键酶酪氨酸酶负责将酪氨酸转化为多巴醌。

随后,多巴醌再通过酪氨酸酶的作用转化为黑色素,最终被黑色素细胞释放到皮肤上。

然而,色斑的出现是由于这一代谢过程的紊乱。

例如,在黑色素细胞受到阳光的刺激后,体内的酪氨酸酶活性增强,导致多巴醌的生成过程加速。

这会使黑色素细胞产生过量的黑色素,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最终形成黑斑或雀斑。

此外,内分泌失调也会影响到黑色素的生成过程,如在妊娠期间,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这会导致黑色素细胞活跃度增加,从而使色斑更容易出现。

除了色素代谢异常,皮肤的防御功能也会影响色斑的形成。

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形成晒斑。

此外,过度清洁或刺激皮肤也可能造成皮肤屏障受损,使色素沉着更为明显。

因此,合理的面部护理对于预防和减轻色斑的形成很重要。

综上所述,色斑形成的原理和机理是多方面的,在了解色斑的基本原理后,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色斑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色斑的形成机制,为我们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护肤方案。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整个文章的组织和内容的安排进行简要介绍。

在这个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概述色斑形成的背景和意义,并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色斑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机理。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介绍色斑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机理。

皮肤 炎症反应 机理

皮肤 炎症反应 机理

皮肤炎症反应机理
皮肤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或内源性因素的一种防御机制。

当皮肤受到损伤、感染、过敏等刺激时,就会触发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的机理有以下几个步骤:
1. 血管扩张:受刺激后,局部血管会扩张,造成局部红、肿、热。

这是因为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血管充血和通透性增加。

2. 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能够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以进行炎症的清理和修复。

3. 白细胞浸润:炎症介质通过血管壁吸引白细胞向炎症部位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

这些免疫细胞能够吞噬损伤组织、击杀病原体或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以促进炎症的治愈。

4. 细胞因子释放:炎症过程中,免疫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

这些细胞因子起到了传导炎症信号、调控免疫细胞功能和组织修复等作用。

5. 组织修复:炎症反应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组织的完整和功能。

在炎症过程中,损伤组织会被清理、修复和再生,以恢复皮肤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总的来说,皮肤炎症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通过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参与了炎症信号传导、炎症细胞的浸润和功能调节、组织修复等过程,以保护皮肤免受损伤和感染。

皮肤衰老的机制

皮肤衰老的机制

1皮肤衰老的机制1.1皮肤自然衰老机制——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是皮肤衰老的重要原因皮肤像人体其他器官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老化,在皮肤自然老化过程中有一系列生物学的改变,如皮肤和皮下组织细胞成分的减少和免疫系统的改变。

皮肤老化的基本改变为皱纹的出现。

虽然目前关于衰老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对衰老机理近代比较完善的认识遗传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蛋白质合成差错灾难学说、脂褐素累积学说(即残查学)、内分泌功能减退学说、免疫功能下降学说、交联学说、自由基学说等。

但是针对皮肤衰老机制的报道却很少,而机体的衰老与皮肤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引发机体衰老的因素同样也是引起皮肤老化的重要原因。

目前关于皮肤衰老的机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皮肤衰老的基因调控学说,自由基学说,皮肤衰老的代谢失调学说,皮肤衰老的光老化作用等。

下面综合相关文献,从衰老的自由基学说入手,阐述有关皮肤衰老的机制。

近20年来,自由基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已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自由基(Free Radical)或称游离基(Radical),是指具有未配对价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生物体内的自由基主要有2类:一类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包括超氧阴离子自由基(0「?)、过氧化氧(H2O2)、经自由基(0H?)、单线态氧('O2)等;另一类是脂质自由基,包括燒氧自由基(LO-)、燒过氧基(LOO ?)等[”。

其他常见自由基还有以氮为中心的自由基,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氮(N02-)和过氧亚销酸阴离子(00N0-)等。

Haman于1955年最早提出自由基与衰老有关。

其中以0「和? 0H等活性氧蒸自由基(ROS)最为重要。

自由基的生成体系有许多种,以体内和体外来划分,体外因素有紫外线、高能电离福射如Y射线、吸收臭氧等,体内主要源于生化反应,生物的新陈代谢及物理化学因素均可产生氧自由基。

包括线粒体的电子传递(线粒体在活细胞中产生90 %的自由基,同时也是自由基损伤的重要目标,特别是裸露的线粒体DM,线粒体的衰老反映了机体的衰老程度)、微粒体细胞色素P-45()氧化、一些酶促反应(包括NADPH氧化酶途後、线粒体系统、黄漂吟氧化酶系统、环加氧酶和脱氧合酶系统等)及吞唾细胞的呼吸爆发等机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过氧化的自由基,正常情况下,它具有调节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细胞生长、抑制病毒和细菌的作用。

皮肤生理学精品PPT课件

皮肤生理学精品PPT课件
淡化技巧
淡化色斑的方法包括使用美白产品(如含有维生素C、熊果苷等成分的护肤品)、进行化学剥脱或激 光治疗等。此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预防色斑的出 现。
皱纹产生原因和抗衰老策略
产生原因
皱纹是皮肤老化的结果,主要由自然衰老、 紫外线照射、表情肌收缩等因素引起。皮肤 水分和胶原蛋白的流失也会导致皱纹的形成 。
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洁面产品和护肤品,避免使用含有酒精、香料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加强皮肤保湿和修复, 使用含有舒缓、镇静成分的护肤品;避免过度清洁和去角质,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注意饮食调理和避免长时间处 于恶劣环境中。
04
CATALOGUE
常见皮肤问题解析与对策
痤疮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
形成原因
痤疮主要由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皮脂 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 素引起。青春期激素变化、遗传、饮食 和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导致痤疮。
朗格汉斯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 ,能够识别并吞噬外来有害物
质。
真皮层组成与特点
真皮层主要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 网状纤维和基质等构成。
弹力纤维赋予皮肤弹性,使皮肤能够 迅速恢复原状。
胶原纤维是真皮层的主要成分,具有 强大的韧性和抗张能力,维持皮肤弹 性和紧致度。
网状纤维起到支撑和连接作用,维持 真皮层结构的稳定性。
有关。
湿疹
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 ,伴有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 。
银屑病
以鳞屑性红斑为特征,可累及 全身皮肤,病因复杂,与遗传 、免疫等因素有关。
白癜风
皮肤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 形成白斑,影响美观,可能与
自身免疫、遗传等有关。
预防措施和生活习惯改进
01

皮肤氧化科学依据

皮肤氧化科学依据

皮肤氧化科学依据
皮肤氧化的科学依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自由基的产生:皮肤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刺激,如
紫外线、环境污染、辐射等,这些因素会导致皮肤细胞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具有高度活性的物质,能够与细胞内的其他分子发生反应,造成细胞损伤,加速皮肤老化。

2.氧化应激反应:当皮肤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产生氧化应激反应。


种反应会导致细胞内的抗氧化系统失衡,使得自由基在细胞内积累,对细胞造成损害。

长期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会导致皮肤出现皱纹、色斑等问题。

3.细胞修复机制:皮肤细胞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是当氧化损伤积
累到一定程度时,细胞的修复能力会下降。

这会导致皮肤问题难以逆转,需要借助外部抗氧化产品来修复损伤。

因此,皮肤氧化的科学依据主要基于自由基的产生、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细胞修复机制的研究。

为了减缓皮肤氧化,人们应该注意保护皮肤,避免过度暴露于紫外线、污染等有害因素,同时使用适当的抗氧化产品来抵抗氧化损伤。

手指皮肤的摩擦感知机理和影响因素

手指皮肤的摩擦感知机理和影响因素

手指皮肤的摩擦感知机理和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物体摩擦接触,触觉感知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手指通过抓摸织物可对织物的表面纹理、光滑性和柔软度等进行判断; 盲人通过触摸盲文凸点获取知识等.从生物力学角度而言,手指部位皮肤具有复杂的生理结构和力学特性,当手指与外界物体接触并产生相对运动时,手指皮肤产生压缩、拉伸等机械变形,诱发位于皮肤深层的机械刺激感受器产生相应的动作电位,将含有触觉信息的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识别物体的形状、纹理等物理特征,因此手指的摩擦滑动在触觉感知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皮肤摩擦感知性能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Miyashita 等通过对不同物理特性材料的热导率、表面能和粗糙度等参数的测量,指出热导率和表面能分别影响触摸时产生的温暖感和丝柔感,而粗糙度对温暖感、丝柔感和光滑感三种主要感觉均会产生影响; Lisa Skedung 等让志愿者通过触摸21 种不同的印刷纸做出手感判断,发现在分辨光滑和粗糙的印刷纸时表面粗糙度起主导作用,而在辨别一系列较光滑的印刷纸时摩擦力和热导率则更重要.李炜等通过测试摩擦过程中皮肤的机械信号( 摩擦力、黏着力等) 以及生理信号( 脑电波、皮肤温度和导电性等) ,对皮肤摩擦感知机制进行了客观量化研究,并研究了不同性别皮肤对摩擦不舒适度的感知能力,得出在相同摩擦条件下,女性的不舒适感要强于男性.庞强等通过摩擦试验采集受试者的各项生理数据并分析了其与主观不适感之间的关系,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人体由于摩擦产生的不适感进行量化.T Yamaguchi 等建立了一种可以把手指运动转化为2D 图形从而获取触觉信息的系统,在更微观的层次上对触觉感知进行研究.从以上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影响皮肤摩擦感知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与接触物体的粗糙度、热导率、压力、皮肤解剖位置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理反应等关系较大.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对皮肤的摩擦感知能力进行客观的量化评定,并将摩擦信号与人体主观感受相结合.鉴于此,本文作者以与外界物体接触最多的手指为研究对象,把试验过程中所测得的摩擦信号与受试者的主观感受联系在一起,采用客观分析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法向力、接触介质、纹理间距以及直径等对手指触觉感知灵敏性的影响,揭示手指皮肤的摩擦感知机理.研究结果可为改进生活用品的外观纹理结构设计及触觉仿生皮肤的研制等提供参考依据.1 实验部分1.1 样品准备选取8 块长100 mm、宽35 mm、厚2 mm 的镀锌板为底板分为两组,编号为a、b、c、d 和1、2、3、4,并且在两组锌板上固定等间距且直径分别为1.6 和0.8 mm 的木棒,作为手指接触样品的纹理间距设计,如图1 所示.8 块样品的纹理间距尺寸及木棒根数信息见表1.【图1.表1】考虑到触摸物体过程中右手食指的使用频率较高,故选取受试者的右手食指作为试验对象. 6 名年龄在22 ~26 岁之间,右手食指无异常的健康受试者( 其中男女各3 名) 参加了本次试验.试验开始前要求手指皮肤未涂抹化妆品或者外用药物,每次试验前受试者在恒定环境下静坐20 min 保持心情平静,用酒精擦拭受试部位皮肤后进行试验.1.2 方法摩擦试验在美国CETR 公司生产的UMT -II 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采用单向滑动模式.上摩擦副为手指皮肤,下摩擦副为接触样品,试验时手指固定于试验机上悬架部分,接触样品分别粘在A4白纸上且固定于试验台下端,试验过程如图 2 所示.【图2略】为确保手指在摩擦运动过程中保持恒定的速度、接触力以及与样品的接触面积,设计并加工了如图2左侧所示的连接件.连接件斜下端套筒用于固定手指,连接件垂直上端与摩擦机测力传感器相连.试验前受试者把右手食指放入连接件的套筒后可与水平面始终保持30°夹角,以保证食指指腹与样品的最大恒定接触面积.试验时摩擦试验机上的传动系统通过连接件的垂直上端硅胶垫片将法向载荷施加在指尖,固定于摩擦机上传动系统的食指随着摩擦机以设定的载荷及速度在接触样品上滑动.在研究法向载荷的影响时Fn 依次设为0.2、1、2、3 和4 N 来模拟手指接触物体的触摸力,运动速度4 mm/s,运动位移72 mm.试验介质分别为干态和在手指表面涂抹洗洁精两种状态,并且在不考虑直径的影响时均选用第一组为试验样品.在研究样品直径的影响时,法向力保持为恒定 2 N,其他试验条件均不变.环境温度为20 ± 2℃,空气相对湿度为70% ± 5%.对于每一受试者,相同试验条件下进行3 次重复试验,每次试验间隔20 min.记录摩擦力及接触力曲线,同时让受试者对滑过的木棒根数进行判断.为确保试验中的判断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要求带上眼罩,并且让受试者同时随机触摸另外 4 种不等间距的试验样品,以避免由于样品等距可能造成受试者心理上做出习惯性判断.2 结果及分析2.1 指尖受力与感知状况分析图3 为试验过程中手指分别滑过无木棒的镀锌板与样品时指尖皮肤的法向压力和摩擦力随位移变化的典型曲线.可见手指在滑过样品时法向压力和摩擦力曲线有着明显周期性变化规律[见图3( b) ],而在滑过镀锌板时曲线变化较为平缓并且没有明显的周期性[见图3( a) ].这是因为试验样品表面凹凸起伏( 既存在木棒自身形状造成的凸起又存在由于木棒的间距造成的凹陷) ,并且手指皮肤也具有非线性黏性等复杂的生物力学特性,在受到外界的挤压、拉伸等刺激时会造成该部位的皮肤产生变形.当手指在样品表面滑动时,依次经过凸起-凹陷-凸起的重复循环,当经过样品的凹陷处( 木棒之间的空隙) 时,此处指尖实际受力和所受摩擦力明显减小,接着连接件带动手指继续滑动,处于凹陷处的皮肤开始“爬上”相邻的木棒,与木棒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这一过程中指尖所受压力和摩擦力都开始逐渐增加,当接触面积最大也就是到达木棒的最高处时,皮肤所受的压力和摩擦力也达到最大,然后手指随着连接件的运动逐渐离开木棒,指尖所受压力和摩擦力又开始减小直至进入下一个凹陷,如此依次循环往复,这一结果与Lewis 等在研究不同几何尺寸沟槽的摩擦力曲线时的分析相一致.这一运动过程中由于指尖皮肤所受法向压力和摩擦力的大小交替变化,从而使指尖产生了压缩、牵扯及恢复等周期性变形,这些力学信号会刺激位于指尖皮肤内的机械性刺激感受器,使其产生动作电位,把信号传递到人的大脑皮层,经过人脑的分析、计算从而产生感知,对木棒的形状、数目信息做出判断.【图3】2.2 法向力、纹理间距对摩擦感知的影响分析把六名志愿者分别从1 到6 进行编号,通过以上摩擦感知试验,分别对不同法向力作用下四种样品的根数做出判断,得到如图4 所示散点图,其中横线代表样品木棒的实际数目并且由于不同志愿者对同一试验样品的判断结果有重叠,故在散点处的括号内标示出了判断结果相同的人数.由于样品a 的纹理较密集间距较小,当法向力设定为0.2、1、2 和3 N 时志愿者无法对样品a 的根数做出判断,所以在上述三种力的作用下无试验结果,即使在 4 N 的法向力作用下,志愿者做出的判断也与实际值差别较大,而且结果较分散[见图4( a) ].在图4( b ~d)中可以看出: 随着木棒纹理间距的增大,在同一法向力作用下,受试者判断结果的准确性也逐渐增高,尤其是样品d,受试者的判断准确性最高.由此得出,随着对手指施加的法向力及纹理间距的逐渐增大,受试者判断的准确性也逐步提高,摩擦感知能力增强.【图4略】由图3( b) 结果可知,指尖滑过样品时压力曲线周期性变化的波动程度可以反映出手指滑过样品时指尖皮肤变形程度的大小.图5 给出了受试者手指依次在不同法向力的作用下触摸样品a、b、c、d,得到的指尖所受压力曲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从图5 中可以看出: 随着对手指施加法向力的增大,触摸每种样品时手指皮肤受力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逐渐增大,也即手指皮肤的变形程度逐渐增大.结合试验中受试者的主观判断可以看出: 对于每一种样品其判断的准确性都与指尖皮肤的变化程度呈正相关特性,尤其是对于样品 d 而言,此种现象更为明显,也就是说指尖皮肤的变形程度越大,受试者的触觉分辨能力越强.这说明指尖皮肤所受压力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人体的触觉感知状况.【图5】2.3 摩擦力、纹理间距对摩擦感知的影响分析实验过程中,通过在样品和受试者指尖部位涂抹洗洁精来改变接触运动时的摩擦系数.在保证施加到指尖上的法向力依然分别为0.2、1、2、3 和4 N的工况下,让受试者再次对四种样品木棒数目做出判断,得到如图6 所示散点图.由于在五种法向力作用下志愿者均无法对样品a 的根数做出判断,故没有做出a 样品的散点图.对比图4 和图6 可以发现:在改变接触介质之后,样品表面变得更为光滑使受试者判断的准确性明显下降,只有在加大法向力和纹理间距的 c 和d 样品中,受试者判断的准确性才逐渐提高.图7 示出了在法向力分别保持0.2、1、2、3 和4 N的条件下,有无洗洁精介质情况下手指与四种样品接触时的摩擦力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在加入洗洁精后指尖皮肤所受摩擦力明显减小,结合图4 和图6 中受试者在干态和洗洁精接触介质状况下的主观判断结果,发现对于每一种试验样品而言,在加入洗洁精后判断准确性均有所降低,说明受试者的感知判断的准确性与摩擦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即摩擦力减小则触觉分辨能力也随之下降.从这一结果可以得出,手指在触摸物体时,接触介质引起的摩擦力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触觉感知的灵敏程度.【图略】2.4 不同试验样品直径对摩擦感知的影响分析将第一组试验样品a、b、c、d 与第二组样品1、2、3、4 的判断结果进行对比,得到如图8 所示散点图,由于受试者对样品 1 和样品 a 在此种试验条件下均不能做出判断,所以只示出了第一组样品的2、3、4 与第二组样品的b、c、d 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木棒直径较小的第二组样品而言判断结果的准确性稍有下降.图9 示出了两组样品指尖皮肤受力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通过对比发现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第一组样品的指尖皮肤变形程度大于第二组,因而受试者的感知灵敏程度更强.【图9】3 结论a.手指滑过试验样品时由于指尖皮肤受到挤压和拉伸形变,引起手指皮肤压力和摩擦力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可以感知样品的数目信息.b.随着对手指施加的法向力及样品纹理间距的逐渐增大,受试者判断的准确性逐步提高,手指摩擦感知能力增强.c.指尖与样品之间的润滑介质减小了手指皮肤与样品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了受试者感知判断的准确性.d.针对本文试验中两组不同木棒直径的样品而言,直径较大的一组引起的指尖皮肤变形量较大,因而摩擦感知灵敏性更高.参考文献:[1]Li W.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skin under reciprocatingsliding[D].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06 ( inChinese) [李炜.皮肤的往复滑动摩擦特性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2]Li Y F.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frictional and elastic propertiesof human skin[D].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and Astronautics,2008 ( in Chinese) [李远峰.人体皮肤摩擦和弹性性能的试验研究[D].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论文来源参考:。

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机理及临床应用1

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机理及临床应用1

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机理及临床应用摘要:瘙痒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类疾病,常见的病种主要有慢性湿疹、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等,这些疾病常发展为慢性病程。

因其瘙痒剧烈,患者经常搔抓,病久之后皮损呈浸润肥厚或苔藓样变,因而外涂药物难以渗入皮肤深层,临床疗效较差。

祖国中医应用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可以明显减轻瘙痒症状,改善皮损状态,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关键词:瘙痒性皮肤病,慢性病程,火针1.火针的发展火针疗法始源于先秦时期,早在《黄帝内经》中,对火针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就有初步的描述,称火针为“燔针”“焠刺”,但对火针的整体认识却不够全面,如《灵枢·经筋》记载:“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说明当时运用火针仅限于治疗寒证,而热证则不能用。

唐宋时期,经过古代医家的整理,火针疗法不断趋于系统化,适应症已从痹症、经筋、骨病,扩大到内科、外科、眼科、五官科等的治疗。

如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先将火针应用于外科,治疗疮疡、瘰疬痰核等。

至明清时期,火针已进入成熟阶段,如明代医家高武首次提出火针治疗的机理,认为“火针亦行气,火针惟借火力,无补虚泄实之害。

”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得到了普及和提高,由此,火针也重新得到了重视,治疗范围远远超出了古籍所记载的相关内容。

在治疗传统疾病痈疽、痹痛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应用于临床上各科疾病。

贺氏火针疗法指出:“凡属寒热虚实,病灶轻重远近,无所不宜。

”2.火针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概况2.1慢性湿疹湿疹患者多由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之品,导致脾胃受损,失其健运,从而湿热内蕴,又外感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热湿邪阻于肌肤而发病。

且湿性黏滞留恋难去,故病程易致慢性,迁延不愈。

应用火针治疗湿疹,可开启腧穴腠理,点刺后针孔不会很快闭合,能使体内郁结的风热湿毒之邪有所出路,从而减轻瘙痒。

“久病入络”,“若风寒湿之气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邪。

”慢性湿疹因病久邪气侵入血络后,经脉瘀滞失于濡养而发瘙痒。

皮肤老化机理

皮肤老化机理

皮肤老化机理
皮肤老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和机制。

1. 自然老化: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自然衰老。

皮肤的细胞更新速度变慢,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的产生减少,角质层变厚,导致皮肤干燥、松弛和皱纹的出现。

2. 紫外线辐射: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导致皮肤老化。

紫外线能损伤皮肤的结构蛋白质,如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并诱发皮肤细胞的氧化应激,造成皮肤发红、晒斑、皱纹和皮肤癌的形成。

3. 自由基损伤:自由基是通过代谢过程产生的高度活跃的分子,它们与皮肤细胞的DNA、脂质和蛋白质反应,造成损伤和炎症。

自由基的累积会加速皮肤老化的过程。

4. 炎症反应:皮肤受到刺激或感染时,会产生炎症反应。

慢性炎症反应会加速皮肤老化,并导致皮肤问题,如痤疮和湿疹。

5.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烟草使用、不良饮食、缺乏运动和不合理的皮肤护理等,都会影响皮肤的健康和老化速度。

综上所述,皮肤老化是由多个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正确护理皮肤,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辐射和自由基损伤,可以延缓皮肤老化的过程。

visa皮肤检测机理

visa皮肤检测机理

解密VISA皮肤检测机理:科学评估肌肤健康在当今的美容护肤领域,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我们的皮肤状况。

其中,VISA皮肤检测作为一种先进的皮肤评估工具,凭借其精确的检测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详细的皮肤状况分析。

本文将为您揭示VISA皮肤检测的机理及其如何帮助我们改善肌肤健康。

## VISA皮肤检测概述VISA(VISIA Complexion Analysis)是一种高精度、高科技的皮肤检测设备,由美国Canfield Scientific公司研发。

它采用独特的多光谱成像技术,通过超高清像素以及不同光源照射,捕捉并分析面部皮肤的各种问题,如色斑、皱纹、痘印、毛孔等。

此外,VISA还能检测出脸部护肤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成分,帮助消费者避免使用对肌肤有负面影响的产品。

## VISA皮肤检测的机理1. 多光谱成像技术:VISA系统采用8种不同的光源,包括可见光、偏振光、交叉偏振光、紫外线A(UVA)、紫外线B(UVB)等。

这些光源可以揭示皮肤表面及深层的问题,例如:- 可见光下观察肤色均匀度和纹理。

- 偏振光和交叉偏振光用于观察表皮斑点和色素沉着。

- UVA和UVB光源可揭示隐藏的皮肤损伤,如晒斑和皮肤癌前病变。

2. 图像分析算法:VISA系统内置了复杂的图像分析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和量化皮肤问题。

它可以测量色斑的大小、数量和深浅;计算皱纹的数量、长度和深度;评估毛孔的大小和分布;甚至可以检测到肉眼难以察觉的红血丝和毛细血管扩张。

3. 个体化评估:VISA皮肤检测不仅提供即时的皮肤状态报告,还会根据年龄、性别和皮肤类型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比较分析。

这有助于医生或美容师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护肤建议和治疗方案。

4. 长期追踪:通过定期进行VISA皮肤检测,可以跟踪皮肤状况的变化,并评估护肤产品或治疗方法的效果。

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为个性化护肤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 结论VISA皮肤检测是一种无创、快速且精确的皮肤评估工具,它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和先进的图像分析算法,为我们揭示了皮肤的诸多细节。

学习了皮肤生理学的总结

学习了皮肤生理学的总结

皮肤生理学的总结皮肤的总述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体重的5%-15%,总面积约1.52m²,厚度约0.5-4mm(不包括皮下脂肪层)。

手掌与脚掌的皮肤最厚,眼睑、外阴等处皮肤最薄。

一、皮肤的基本组成皮肤的分层: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

各部分细分如下:(一)表皮:(最外层起保护作用)表皮共分五层,没有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A、角质层:主要成分为软性角蛋白。

若破坏了角质层,一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必然会使皮肤受伤。

角质层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护功能。

B、透明层:具有防止毒物进入内部细胞,阻止体温散失的作用。

手掌和脚掌部位此层较厚。

C、颗粒层:可以减少紫外线射入体内。

D、棘层:是表皮中最后的一层,储存淋巴液,为细胞提供营养。

可感知外界刺激如:冷,热,痛,压力等。

E、基底层:由基底细胞和黑色素母细胞组成。

基底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繁殖能力。

当皮肤受伤时,只要基底细胞不被破坏,皮肤一般不会留疤痕。

黑色素母细胞:可产生黑色素颗粒并可吸收阻挡紫外线射入体内。

人的肤色深浅是由皮肤中喊有黑色素颗粒的多少决定的。

总结:细胞在基底层繁殖,在棘层生长,在颗粒层退化,在透明层吸收,在角质层形成保护膜,然后脱落。

在健康情况下,皮肤的生理周期为28天。

(二)真皮层(中间层由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组成)真皮层的纤维结缔组织有三种: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

含有皮肤中60%的水分,真皮使皮肤富有弹性。

如这三种纤维减少,就易产生皱纹。

(三)皮下组织(皮肤最内层)由大量脂肪组织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保温、防寒、缓冲外力、保护内部组织的作用。

二、皮肤的附属器皮肤的附属器有:皮脂腺、汗腺、毛囊、毛发、指甲等。

A、皮脂腺:由腺体和导管两部分组成。

可分泌油脂。

B、汗腺:分大小汗腺,可排泄汗液、毒素和水分。

一种在皮肤表面做酸性分泌,而另一种在毛囊做碱性分泌,容易受细菌感染,产生异味,这就是“狐臭”。

C、毛囊分布全身(除手掌、脚掌)。

《毒理学》皮肤毒理学

《毒理学》皮肤毒理学
24
◆ 常见化学致敏物: 工业毒物:染料及其中间体、对苯二胺、间苯胺黄、 二硝基氯苯等 金属盐类:镍、铬、钴及其化合物、碘化钾等 化妆品:香料、防腐剂、染发剂等 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奎宁等 农药:除虫菊、DDT等 其他:甲胺、氨基苯甲酸乙酯等
25
◆ 机制
Ⅳ型超敏反应; (Ⅰ 型或Ⅲ型变态反应)
44
(五)荨麻疹
俗称风团。 主要为真皮水肿, 发 红、刺痒、烧 灼感。
45
(五)荨麻疹
主要由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和血管活性 物质诱导引起。 非免疫性荨麻疹(口香糖中的肉桂醛、 辣 椒、胡椒、阿司匹林等) 免疫性荨麻疹(青霉素、海鲜等) 未知机制(新霉素、莴苣等)
46
(六)皮肤肿瘤
皮肤肿瘤约占每年诊断肿瘤的1/3。 皮肤肿瘤一般源自表皮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和黑 色 素细胞,也可源自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基底细胞癌60%,鳞状细胞癌30%,恶性黑色素 细 胞癌10%。
强刺激性物质,如极端pH值的物质,仅一次暴露 就 可立即导致不可逆的严重的刺激性皮炎,称为 腐蚀 反应。 一般来说,一次暴露于刺激性化学物不引起明显 反 应,重复暴露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改变,最终 导致 湿疹性皮炎,具有变态性皮炎的临床和病理 生理改 变;或皮肤皲裂增厚,无明显的炎性改变 (边缘刺 激物)。
19
刺激物: 无机酸类:如硫酸、磷酸、 硝酸等; 无机碱类:如氨、氢氧化钾 等; 有机酸类:如甲酸、醋酸、水扬 酸等; 有机碱类:如乙醇胺类、甲基 胺类; 某些金属及盐类:如锑、砷、铬、汞及其盐类; 有机溶剂:如二甲基亚砜、甲醇、二硫化碳; 其他:如丙烯腈、硫酸二甲酯、萘乙酸等。
20
表现:皮肤疼痛、发热、红斑、水肿。 病理: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血管通透性改 变和 炎症细胞浸润。 病因众多,难以用一种特定 的 病理生理机制阐明。

肤色调节及其变化机理

肤色调节及其变化机理

肤色调节及其变化机理每一个人的肤色都是独特的,它与环境、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但是当我们经历阳光、紫外线、化妆品、疾病等不同的刺激时,肤色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

因此,调节肤色的市场逐渐发展起来。

那么,肤色调节的机理是什么呢?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肤色调节。

肤色调节是指通过使用特定的化妆品或医疗手段,调整和改变肤色的过程。

肤色调节有多种应用,比如美容、治疗和职业需要等等。

在美容领域中,肤色调节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一种更加健康、自然的肤色。

肤色调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化妆品来达到效果,另一种是通过医学手段完成。

化妆品调节肤色是通过使用颜色修饰剂来达到效果的,包括粉底液、遮瑕膏、腮红等。

而医学手段的调节机理更加复杂,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生理过程。

我们首先来看看阳光对肤色的影响。

太阳中的紫外线会使皮肤中的黑色素产生变化,这也是人们在夏季晒黑的原因。

但是这种暴露在紫外线下的肤色变化不是健康的,长期紫外线照射会导致黑色素沉积在皮肤表面,导致晒斑、皱纹等肌肤问题。

化妆品调节肤色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遮瑕膏。

因为遮瑕膏的颜色通常是比人们肤色白的,所以可以涂在皮肤上按摩,从而遮盖掉不均匀的肤色或者皮肤瑕疵。

除了遮瑕膏外,还有一些粉底液、盖斑膏等化妆品也具有遮盖肤色的效果。

但是,由于这些化妆品只是临时改变肤色,一旦洗掉,肤色会恢复原状。

另一方面,医学手段在调节肤色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于色素沉着带来的问题。

色素沉着可以是因为太阳照射、美容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处理、疤痕、痘痘等原因引起的。

使用医学手段调节肤色的目的则是消除色素沉着导致的瑕疵。

一种医学手段就是激光,通过激光技术可以达到清除黑色素的效果。

但是这种方法往往需要数次不同来源的能量刺激,可能导致不适感、肌肤炎症和瘢痕,需要慎重考虑。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是一种常见的美容产品,它们有助于维护肌肤健康和抵御紫外线等伤害。

抗氧化剂包含有机和无机物,通过中和自由基达到抗氧化作用。

皮肤电生理信号传导机理

皮肤电生理信号传导机理

皮肤电生理信号传导机理
皮肤电生理信号传导机理是指皮肤上的电生理信号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传递到身体其他部分的过程。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传导机制:
1. 电导传导:皮肤表面存在许多微小的水分子和离子,这些水分子和离子的运动形成了电流。

当电荷从一个位置流向另一个位置时,皮肤的电导率就会发生变化。

这种传导机制主要起作用于微小的电流信号传输。

2. 神经传导:皮肤上有许多感觉神经末梢,它们能够感知不同的刺激并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当皮肤受到刺激时,感觉神经末梢会产生电信号,并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大脑和脊髓。

这种传导机制主要负责传递疼痛、触觉等感觉信息。

3. 细胞膜电势传导:皮肤的细胞膜内外存在电势差,这是由于细胞膜上离子的分布不均匀所致。

这种电势差能够影响细胞内外的离子流动,从而产生电信号。

这种传导机制主要参与一些生物电活动,如心肌细胞的兴奋与传导过程。

4. 细胞间连接传导:皮肤细胞之间通过细胞间连接结构相互连接,形成一种细胞间信号传递通道。

这种传导机制主要参与皮肤细胞之间的物质传输和信息交流。

这些传导机制的复杂交互作用,使得皮肤电生理信号能够在身体内部进行传递和处理,并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状态起到一定的反映和影响。

皮肤光老化机理及其防护技术研究

皮肤光老化机理及其防护技术研究

皮肤光老化机理及其防护技术研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美容养颜,皮肤问题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而光老化是皮肤老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对皮肤造成的损伤也是极其严重的。

本文将介绍皮肤光老化的机理及其防护技术研究情况。

一、光老化的机理皮肤光老化主要是由于光照射而引起的氧化损伤造成的。

光照射可分为紫外线和可见光两个方面。

紫外线可以分为波长为300nm以下的UVC、波长为300-320nm的UVB、波长为320-400nm的UVA三种。

其中UVA向皮肤深层穿透,能破坏皮肤细胞及其成分,引起皮肤老化,甚至导致皮肤癌。

UVB顶部对皮肤的伤害,而UVC具有极高的能量,但受到大气层的过滤,不会直接照射到皮肤上。

可见光是指波长在400-760nm之间的光,它在生活中也不可或缺。

与紫外线不同,可见光主要破坏皮肤表层的色素细胞,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色素沉淀,引起色斑。

二、防护技术研究为了预防光老化对皮肤的伤害,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们一直在探索着防护技术方面的研究。

现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物理隔离法物理防晒有效地隔离紫外线和可见光,不会对皮肤产生任何负担,是最安全的选择。

物理隔离主要是通过使用遮阳霜或遮光帽等物品来达到隔离紫外线和可见光的目的。

物理隔离的缺点在于,当你需要很长时间在户外的时候,需要重新涂防晒霜,否则就会导致防晒无效。

2、化学防晒法化学防晒的原理是阻止光线穿透皮肤,从而减小紫外线、可见光造成的损伤。

化学防晒的优点是防晒时间长、效果好。

但是化学防晒存在一些缺点,如造成皮肤刺激、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等。

3、生物制品防晒法生物制品防晒是指那些利用植物或者动物的一些自身的防晒特性,探讨出一些更自然更环保的防晒方式。

如利用茶叶中的茶多酚来达到防晒的效果,能够略微保持肌体的自然免疫功能。

4、营养补充法研究人员发现,有些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效,可以减轻皮肤光老化造成的损害。

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同时,经常摄入大量的水也能帮助消除皮肤表面的毒物,减轻皮肤压力,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第一课 我的皮肤5年级讲解

第一课  我的皮肤5年级讲解

目录第一课我们的皮肤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皮肤的基本功能。

懂得爱护皮肤的意义。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皮肤的功能教学难点:皮肤的保护教学教具:投影教学内容:一、皮肤的构成:1.人体的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和附属器组成。

2.皮肤最外一层叫表皮层,由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有棘层和基底层组成。

3.角质层是最表面的层,它经常脱落皮屑。

再由基底层的细胞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来代替。

基底层还含有黑色素,人体皮肤的颜色深浅就是由黑色素的多少来决定的。

二、皮肤的功能:1.保护作用、皮肤覆盖身体表面,表皮坚韧柔软,真皮有弹性,皮下组织起软垫作用,能缓冲外来的机械性冲击力。

能抵抗轻度、硷的刺激和阻止细菌向体内侵入。

还能折射日光,保护身体免受日光的损害。

2.感觉作用,皮肤内有感觉神经末梢,对外界刺激,能通过神经传导和大脑皮层的分析,产生冷、热、触、压、痛、痒、等感觉。

3.调节体温作用,皮肤是温热的不良导体,故能保持体温恒定,通过皮肤毛细血管的收缩与扩张和汗液分泌减少与增加来调节对外界气温的适应。

4.分泌与排泄作用,通过汗液的分泌和皮脂的排泄,能调节体温和排泄一定量的废物;5.吸收作用,吸收途径是通过角质细胞,经表皮到达真皮。

由于脂溶性物质、激素类物质易被吸收,故应注意药物被吸收而引起中毒;6.代谢作用,皮肤能储存大量水分、脂肪、蛋白质、糖、维生素等物质,并参怀人体的代谢;7.免疫作用,许多皮肤病的发病机理,常有一定程度的变态反应参与。

三、皮肤的保护:多喝水,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C,夏季适当地擦一些防晒品。

教学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皮肤的基本功能。

懂得爱护皮肤的意义。

我们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二课什么是脑震荡教学目标:了解脑震荡发生的原因。

懂得如何对脑震荡的伤者进行急救。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脑震荡发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脑震荡的急救。

教学教具:投影教学内容:一、脑震荡的概念:指头部外伤后出现暂时性的意识障碍,可有脑干网状结构受损,脑组织轻度充血、水肿,甚至点状出血,是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

死海盐对皮肤改善的功效与机理研究

死海盐对皮肤改善的功效与机理研究

死海盐对皮肤改善的功效与机理研究死海盐是含有丰富矿物质的海盐,其独特的盐浴和辅助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许多皮肤疾病,如干燥、湿疹、皮炎、牛皮癣等。

本文将探讨死海盐对皮肤改善的功效以及其机理研究。

1. 死海盐的成分与功效死海盐即为从死海中提取的盐,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镁、氯化钠、硫酸钾、氯化钾等矿物质,所含的75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用量适中,能够调节皮肤的酸碱度、促进毛细血管扩张、促进代谢和加速细胞再生,从而促进皮肤健康。

2. 死海盐的应用和治疗效果死海盐可通过手动按摩、浸泡液体、面膜、涂抹等方式使用。

死海盐还可以加入沐浴液中使用,促进新陈代谢、去除死皮细胞和改善毛孔堵塞,同时还能够促进皮肤吸收营养物质。

死海盐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牛皮癣、湿疹、皮炎、丘疹性荨麻疹等皮肤疾病。

研究发现,死海盐治疗牛皮癣有很好的效果,可降低它的炎症反应和减少病人瘙痒感,同时还能够提高病人的皮肤软度和润滑性。

3. 死海盐的机理研究死海盐的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炎症、抗氧化和抗菌效果等方面。

研究表明,死海盐能够降低诱导牛皮癣和其他皮肤疾病的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了疾病的症状和程度。

死海盐同时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和抵抗皮肤老化,保持皮肤年轻和健康。

此外,死海盐还有强大的抗菌功效,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从而减少皮肤感染,改善皮肤健康。

4. 死海盐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死海盐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在伤口或肿瘤上使用;- 不要使用浓度过高的死海盐,以免刺激皮肤;- 不要在阳光暴晒的情况下使用死海盐,以免晒伤皮肤;- 敏感皮肤患者使用死海盐前请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员。

结论死海盐是一种有效改善皮肤健康的天然材料,其丰富的矿物质成分对皮肤的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通过促进细胞代谢和扩张毛细血管,它可以改善皮肤状况和干燥等现象,从而达到保持皮肤年轻、清洁和健康的目的。

但是,在使用死海盐时应注意安全并遵循比例使用,以免引起皮肤不适甚至伤害。

皮肤抗氧化机理

皮肤抗氧化机理

皮肤抗氧化机理随着环境污染和日常生活中紫外线的加剧,皮肤的抗氧化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抗氧化是指通过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已生成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过程。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具有独特的抗氧化机理,以保持其健康和年轻状态。

皮肤自身具备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表皮角质层中富含天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

维生素E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自由基,防止其对皮肤细胞的损伤。

而维生素C不仅可以中和自由基,还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强皮肤的弹性和紧实度。

皮肤细胞内还有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能够将超氧自由基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以减少细胞内的氧化应激。

此外,皮肤细胞还可以通过合成谷胱甘肽还原酶来恢复谷胱甘肽的抗氧化活性,以维持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

皮肤还依赖于外源性抗氧化物质来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膳食中富含的抗氧化剂,如类胡萝卜素、多酚和硒等,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皮肤细胞,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此外,外用抗氧化剂也是皮肤抗氧化的重要手段。

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可以直接应用于皮肤表面,中和自由基,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和环境污染的伤害。

适度的紫外线照射也可以促进皮肤的抗氧化能力。

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以刺激皮肤细胞产生一系列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提高皮肤的抗氧化能力。

然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破坏皮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加速皮肤衰老。

皮肤的抗氧化机理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包括自身抗氧化能力、内源性抗氧化酶、外源性抗氧化物质以及适度的紫外线照射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机制,可以有效保护皮肤免受氧化损伤,延缓皮肤衰老,保持皮肤的健康和年轻状态。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皮肤抗氧化的保护,合理饮食、适度防晒、经常补水等都是维持皮肤健康的重要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的机理和分析
一、皮肤的构造与组织
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覆盖整个机体的表面,是人体的保护层,不但保护我们免受外界不良的侵害,又可帮助排泄多余废物,调节体温等作用。

皮肤分为三大层: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

但是皮肤最外层,通常有一层薄膜盖着,这层膜叫皮脂膜,呈弱酸性,所以又叫做酸性保护膜,它是由皮脂腺及汗腺分泌的汗液等结合乳化而成的,皮脂膜能抵制细菌繁殖,防止细菌侵入皮肤,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每天我们洗脸的时候,这层膜被洗去,但一般在15—30分钟左右会重新形成,通常我们洗完脸后需马上使用合适的护肤保养品代替这层膜以避免被空气污染,防止细菌的感染和侵入。

一)表皮
表皮是皮肤的最外一层,全层平均厚度为0.07—2毫米,此层无血管,但有许多神经末梢,在显微镜下按其细胞形态可划分为五个层次:即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颗粒层、基底层。

表皮全层有汗液排泄管,毛囊孔、汗毛。

1、角质层
角质层是表皮层的最外层,由4—8层或更多的鳞形状、无核、没有生命的角化细胞互相重叠在一起而组成,此层的厚度因体表部位的不同而异。

如掌、趾部最厚,可超过0.5毫米;眼睑、腋窝部较薄,只有0.02毫米,平常肉眼看到的皮屑即是干枯脱落的角质细胞。

角质层最大的作用就是保护表皮,有防止水分渗透的功能,防止化学物质吸收180nm—280nm的紫外线,使皮肤减少紫外线的损伤。

角质蛋白吸水力较强,一般含水量约为10%,可以保持皮肤柔润,防止细胞干裂。

角化死亡的细胞自行脱落,以防止细胞的堆积,使皮肤不致于晦暗无华。

若脱落程度欠佳则可借助洗面奶,磨砂膏,去死皮膏,清洁面膜等方法去除。

2.透明层
位于角质层之下,由1—2层扁平细胞构成,因细胞内含有角质蛋白,还含有丰富的磷脂质,呈透明状。

有很强的疏水性。

因此有防止水和电解质通过之功能是角质层的前期。

有透过光线的功能。

3.颗粒层
透明层之下,由2-4层扁平细胞构成,因细胞内含有粗大的嗜碱性颗粒而得名,细胞在这层成熟,并开始通化,此层有屏障作用,能控制体内水份外失,同时也防止外界水份渗入体内,有折射光线的功能。

4.棘层
在颗粒层之下,由基底细胞逐渐增生,上移变形呈棘状而得名,本层细胞5-10层,细胞排列紧密,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临近基底层的细胞有分裂繁殖能力,参与伤口愈合过程,在基底层和棘层内的神经末梢纤维游离其中,这种神经末梢纤维与表皮的毫毛是皮肤防线的前哨,也是传递感觉的警报器,
此层各细胞膜之间有间隙,贮存有淋巴液以供应营养予表皮细胞。

5.基底层
在棘层之下,表皮最下的一层,是生长表皮的基地,又叫生发层,与真皮层成波浪式相连接,此层有两种细胞,即基底细胞与黑色素细胞。

1)细胞:呈圆柱形,只有一层栅栏状排列,该细胞有很强有分裂繁殖能力,它可以不断向上移行,生长并演变成表皮各层细胞,表皮受损时,只要基底层细胞尚存,就能长出正常表皮,不留痕迹,故表皮的修复能力极强,从一个基底细胞产生到变成角质细胞,最后失去生命力而成为皮屑脱落,正常人一般大约26-28天,磨砂去死皮膏虽然能磨去皮肤表皮的角化细胞,但根据表皮的生长过程,不能过多的磨去死皮,因为表皮的角化细胞对皮肤的真皮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2)黑色素细胞:基底层中有黑色素细胞,由于细胞内所含黑色素的多少不同,则皮肤色泽不同,如白种人黑色素含量少,皮肤则白;黑色人种由黑色素含量多,颗粒粗大,皮肤则黑。

所以人的肤色不同,主要是由黑色素细胞中的黑色素颗粒数量,颗粒大小以及其黑色素细胞所处在皮肤的位置而决定的。

不论何种颜色的皮肤,它们的黑色素细胞数目与黑色素的形成都是相同的,只是黑色素细胞里的黑色素数目及其颗粒的大小和细胞所处于表皮组织中的深浅位置不同。

如黄种人,黑色素细胞主要散在于基底层;黑种人则在棘层和颗粒层也有大量的黑色素细胞,细胞里黑色素颗粒量多,且特别粗大,性质稳定,白种人跟黄种人相似,只是黑色素颗粒;较少而已。

黑色素除了决定人的皮肤颜色外,更重要的是黑色素能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阻止外线穿透皮肤,防止阳光对皮肤及深部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因人而异,油性皮肤,肤色深的人,抗晒能力强于干性皮肤色浅的人,女性在25岁-30岁左右,男性在30岁-35岁左右,皮肤的抗晒能力最低。

上午10时-下午3时左右阳光最强烈,而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度也最强,职过度曝晒太阳,使皮肤出现色斑、雀斑加深、变得粗糙、起皱纹,影响美观,使人过早衰老。

另外,假若皮肤黑色素细胞代谢发生障碍,细胞内黑色素减少,皮肤会出现色素脱失,成为白癜风,反之黑色素增加,则色素沉着于皮肤,产生面部肤色黑白不一或色斑有出现。

二)真皮
1.分为两层:乳头层和网状层
乳头层:在表皮下呈高低起伏波浪状,含有细小圆锥乳头,上面布满血管、淋巴管及神经,藉着乳头层和表皮的交错,使表皮两者结合得很牢。

网状层:由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等所交织成网状组织,使皮肤紧实而富有弹性,真皮层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神经、汗腺、皮脂腺、毛发和竖毛肌等,有储存水份和血液的作用,含有全部皮肤组织中60%的水份。

真皮由纤维结缔组织,细胞和基质所组成。

2.纤维结缔组织包括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三种
A)胶原纤维:为真皮的主要成份,集合成束状,由于纤维束成螺旋形,故有一定的伸缩性,使皮肤具有柔韧性,防止皮肤松驰,则应该补充胶原纤维的营养,即胶原蛋白素,胶原纤维组成了真皮的乳
头部分,内含丰富的神经末梢及毛细血管,因而使皮肤的感觉特别灵敏。

B)弹力纤维:在真皮的网状层较粗大,多盘在胶原纤维束上,皮肤附属器和神经末梢及毛细血管,因而使皮肤牵拉后易恢复原状外,也构成皮肤其附属器的支架。

C)网状纤维:是未成熟的胶原纤维,它环于皮肤附属器;血管和神经等周围。

2.基质:是一种无定型的均匀的胶样物质,充于纤维间及细胞间,有保持真皮组织水份的作用是各种溶性物质和电解质等的代谢场所。

3.细胞:真皮中有细胞,细胞中有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

成纤维的细胞能产生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细胞组织有吞噬微形物、代谢物、色素颗粒、异物等的能力,起着有效的清除能力。

真皮层细胞再生能力较低
三)真皮: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大量的脂肪构成,皮下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保温防寒储备能量,供给身体的能量,整个皮下组织还能对外界的机械性等伤害起缓冲能力,保护肌肉和骨骼丰满身体形态。

二.皮肤的附属器
皮肤的附属器包括:汗腺、皮脂腺、毛细血管、指(趾)甲、毛发(毛杆、毛囊、毛乳头)、竖毛肌等。

一)汗腺:分泌汗液,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分布在身体各部位上,可调节皮肤的温度,并帮助排泄体内的流质。

汗液成份:99%为水份,其它为钠、钾、氯、尿素、乳酸等。

排汗的作用:调节体温和协助肾脏排除体内部分代谢产物,所以说汗腺是皮肤上的排泄器官,另外汗液能洗涤皮肤,帮助死皮脱落,能使表皮角质保持政党含水量,使皮肤光滑湿润,富有弹性。

影响发汗的因素:体内外温度的影响,精神性发汗,味觉性发汗。

二)皮脂腺:皮脂腺主要分泌油脂,这种油脂是一种油状混合物,主要是由饱和与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其次是甘油蜡类、因醇类等到组成。

美容学上根据皮脂分泌皮脂的多少将皮肤分为油性皮肤、中性皮肤、干性皮肤等。

人体面部皮脂腺最丰富,皮脂腺分泌最旺盛时期是16-34岁,幼年期皮脂分泌少,女性到更年期分泌迅速下降,而男性到60岁变化也不大,男人比女人分泌多,黑种人比白种人和黄种人分泌多。

皮脂腺的作用:皮脂和皮肤表面的汗液乳化结合后,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呈弱酸性,有抑制细菌繁殖的作用,还有防水,中和皮肤酸碱值的作用,润滑皮肤。

影响皮肤分泌的因素:性腺内分泌影响,温度影响,饮食影响。

三)毛发:包括:毛杆、毛囊、毛乳头。

毛杆大部分露在皮肤表面,毛囊包着毛根,毛乳头负责供给毛发营养及发育。

四)竖毛肌:为一种毛杆、毛囊与毛囊之间一束不随意肌,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五)甲:指(趾)甲是由皮肤的角化细胞所组成的紧密而坚实的角质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