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一).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6.4《正比例和反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6.4《正比例和反比例》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运用,理解直线比例函数的特点和图像,能够应用比例关系进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2.能够判断一个关系式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3.能够绘制出直线比例函数的图像4.能够应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直线比例函数的特点和图像2.教学难点:应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框架图形式,引用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正比例:两个数的比例相等,其中一个数变化导致另一个数的变化,它们之间具有相似性质的比值关系称为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两个数的积为一个常数,当一个数增大时,另一个数就会减小。
它们之间具有相似性质的比值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
(2)直线比例函数的特点和图像前提条件:x和y是正比例关系。
其函数形式为y=kx,图像是一条直线,称为直线比例函数。
其中,k为比例因子,即两个量的比值,可用表格法求得。
(3)应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1. 把已知条件转化为比例关系 2. 建立方程式 3. 求解未知量3.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可行性地解决,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4. 总结浓缩当天的内容,让学生再次领悟掌握今天的课程。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小组合作3.互动式教学六、教学评估教师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评估,采用单元测试、小组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1.教师能够教授的内容与手段必须与学生做好与自己沟通的工作。
2.教师要把控全局,确保整个教学进程的逻辑性。
3.教师要确保学生的实际问题以及相关的数据都是真实的,以避免偏差对学生的分析造成影响。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以及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时的数量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比例的知识,对比例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本质区别和判断方法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本质区别,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用直观演示和实例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行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例,包括图片、实物等。
2.准备课件和教学辅助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以便进行课堂练习和评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呈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1)”是学生在学习了比例意义、比和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比例、比和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时,仍需通过具体情境来建立表象,进一步理解其本质。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正反比例的辨别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2.难点: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2.运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图片、例题等教学资源。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汽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是否属于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2. 呈现(10分钟)呈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过程性目标
(1)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
(2)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目标
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导入复习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正比例反比例。
2、比一比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例子有很多,现在我们就来玩个小比赛,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比比哪组同学能举出更多的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或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学生小组内举例并记录下来。
教师巡视,收集成正比例、反比例、不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各一个,记录在卡片上。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6.4《正比例和反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6.4《正比例和反比例》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课时,我做了精心的教学准备和设计。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的教学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102页至104页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章节。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方法,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这一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笔记本、尺子、圆规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购物场景为例,让学生观察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 概念讲解:接着,我通过PPT展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
3. 例题讲解:我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例题,为学生讲解如何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掌握解题技巧。
4. 随堂练习: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几道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在讲解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简洁清晰的板书,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判断方法以及解题步骤一一列出,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路程和速度;(2)年龄和身高;(3)商品的单价和销量。
2. 解下列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题:(1)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乙地行驶。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讲授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01页到第103页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难点则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例子和图片,以及一些练习题。
同学们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重要的概念和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来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讲解:我会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并举例说明。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自己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便同学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1)成正比例;(2)成正比例;(3)不成比例;(4)不成比例。
2. 应用题: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30人,问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说明理由。
答案:男生与女生的人数不成正比例,因为男生的数量是25人,女生的数量是30人,男生的数量不是女生数量的正整数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发现更多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教学设计_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教学设计_---------------------------------------一、教学目标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正比例、反比例都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本单元的教材分“成正比例的量”和“咸反比例的量”两个部分,先教学正比例的认识,再教学反比例的认识。
在同一节课里引导学生探索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并用关系式表示出规律,有助于学生把握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本质,因此我们抓住知识的内联与本质规律,重组正比例、反比例教学:把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两个例题整合起来,安排在一节课里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同一实例的情境中,感悟、体会并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重组教材,创编文本。
将教材中的例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例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整合成同一问题情境下有前后联系的两道例题:保留原教材中的例1,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根据例1的情境,创编新的例2,替代原教材中的例3,引导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将教材中的例2(认识正比例图像)放到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之后进行教学。
抓住本质,内联教学。
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质规律是“比值一定”,成反比例的量的本质规律是“积一定”,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这两种本质规律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时应把握好这一点。
本设计将例1和例2整合到同一情境下,从学生熟悉的时间、速度和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出发,引导学生对比研究,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发现:①例1和例2中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一、教材分析该教材部分旨在让学生学习正(反)比例,并在此基础上,恰当地使用正(反)比例思想解决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一些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正(反)比例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初步掌握它们的性质;2.能够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思想,解决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3.能够通过练习,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正(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用图形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1 正(反)比例的概念•正比例的概念:如果两个量的比等于一个常数,那么这两个量就是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的概念:如果两个量的积等于一个常数,那么这两个量就是反比例关系。
1.2 正(反)比例的性质•正比例关系中,一量增大,一量也增大;一量减小,一量也减小;•反比例关系中,一量增大,一量减小;一量减小,一量增大。
1.3 正(反)比例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正(反)比例的应用;•用数学公式求解实际问题;•用图形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2.1 讲授法针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详细讲解正(反)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练习法通过不同难度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掌握。
2.3 图形法通过使用图形,直观地解释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思考引导1.引导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2.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回答问题,并就大家所列举的情况进行讨论。
2. 讲授1.讲解正(反)比例的概念、性质、应用。
2.举例解释正(反)比例的应用。
3. 练习1.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之后将题目难度逐渐提高,直到学生能熟练解决较为复杂的题目。
2.分组讨论,在小组内练习并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分享。
4. 图形法1.讲解如何用图形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苏教版(2023秋)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折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不同长度的绳子,观察其与重物下落时间的关系,从而验证正比例关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举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如“一本书的页数和字数之间的关系”。
(2)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应用:理解反比例的定义,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时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如“汽车行驶的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正比例判断方法的掌握:学生需要掌握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方法,理解对应的比值一定。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当汽车以一定的速度行驶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就是正比例;而汽车行驶的速度与所需时间之间的关系则是反比例。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如何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难点举例:如何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解决“购物时如何根据折扣和原价计算现价”等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图示、实际的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判断方法,并能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提高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苏教版(2023秋)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
2.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数学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用实例来解释和展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解释这些现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以及掌握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和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有所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让学生掌握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能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2.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采用实践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践活动素材,如图片、图表、道具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每分钟跑50米,他跑10分钟能跑多远?”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呈现(15分钟)呈现多个实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3小时能行驶多远?”、“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13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和复习丨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13 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和复习丨苏教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13 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和复习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7.1.13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和复习。
本节课主要是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特点和运用进行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生活中购买水果的问题引入,让学生思考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 课堂讲解:通过示例和练习,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和判定方法。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正比例: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反比例:相关联的量乘积一定七、作业设计(1)购买水果的价格和数量。
(2)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答案:(1)成正比例,因为价格和数量的比值一定。
(2)成反比例,因为路程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2. 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购买3千克苹果需要15元,那么购买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钱?(2)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4小时后,离目的地还有多少千米?答案:(1)购买5千克苹果需要25元。
(2)离目的地还有48千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运用,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反比例
二、初步感知 探究规律
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课堂中向学生动态地展示正比例图像的绘制过程,引导学生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通过观察帮助学生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进而掌握利用图像由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的方法,使学生能逐步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
9、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10、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11、练习十三第7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特性。
2.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3.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二、教学重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
2. 讲解1.正比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2.反比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3. 操作练习1.让学生通过一组简单的实例,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2.让学生自主完成一组实际问题解决,锻炼其应用能力。
4. 总结归纳1.通过一个简单的小结,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核心知识点。
2.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详细解答。
五、作业布置通过一组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并标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例子的形式,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在讲解阶段,通过详细的解释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在操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灵活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对学生问题的详细解答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时 (总第8课时)一、教材分析【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知识要点】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比例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老教材: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 = a÷b(b≠0)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与区别:意义方法结果求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前项除以后项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一个比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教材增加的内容)5.解比例6.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复习比的知识抓住三点进行:一是举实例说说什么是比,既要有两个同类数量的比,也要有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使学生对比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二是通过改写a∶b,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除数不能是0体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三是找出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练习与实践中,要利用第3题里的比组成比例,回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把照片①变成照片④是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把照片④变成照片①是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三、知识链结1.认识比(教科书六上P68、69 例1 例2)2.比的基本性质(教科书六上P70、例3)3.化简比(教科书六上 P71 例4)4.按比例分配(教科书六上 P75 例5)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科书六下P38、39 例1 例2 )6.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科书六下P40例3、P43 例4)7.解比例 (六下P45例5)四、教学过程(一)比的知识: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整个单元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整个单元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以及如何求解比例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对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以及如何求解比例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以及如何求解比例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以及如何求解比例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来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以及如何求解比例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如购物、运动等生活中的实例。
2.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
3.准备黑板和粉笔,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购物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教案苏教版教学内容: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及判定1.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1. 正比例的性质: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它们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
2. 反比例的性质:成反比例的两种量,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
三、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用1. 根据正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已知的一种量来计算另一种量。
2. 根据反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已知的一种量来计算另一种量。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表示1. 正比例的图像表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斜率表示比值。
2. 反比例的图像表示:两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三象限,斜率表示乘积的倒数。
五、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解决问题1. 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已知两种量成正比例,可以通过已知的一种量来计算另一种量。
2. 运用反比例关系解决问题:已知两种量成反比例,可以通过已知的一种量来计算另一种量。
教学目标:1.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及判定。
2. 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3. 学会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
4. 能够通过图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5.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际应用案例1. 案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购买物品时的价格与数量关系,来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 案例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买一定数量的物品所需的总价。
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计算练习1. 计算练习:提供一系列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计算,巩固所学内容。
2. 答案解析: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解析,纠正错误,并解释正确答案的得出过程。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和反比例(苏教版)(1)
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P83~84“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
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加深认识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巩固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能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回顾整理与练习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数量比较的认识,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系统性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相关联的变换关系,感受比和比例的应用价值,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解答有关比和比例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对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在这之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提前整理了这部分内容。
现在来反馈一下。
二、知识梳理1.梳理比的相关知识点。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比的哪些内容?学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2.回顾比的知识。
(1)出示问题: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集体交流。
②出示a:b=( )÷( )=()()(b ≠0)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提问:根据这个等式,你能和同桌说说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吗?集体交流: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课件出示对比表格)③什么叫求比值?指名回答。
独立完成两个求比值的练习。
那么如何化简比呢?学生独立完成两道化简比的题,然后集体交流。
提问: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依据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互相补充、修正。
课件出示表格。
3.梳理有关比例的知识点。
(1)出示问题:提问:关于比例,我们学过哪些内容?生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师根据回答相应板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老教材: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
个数的比。
)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 :b=
= a÷b (b ≠0) a
b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与区别:
意义 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前项除以后项
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 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前项和后项
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一个比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5.解比例。
6.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建议
复习比的知识抓住三点进行:一是举实例说说什么是比,既要有两个同类数量的比,也要有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使学生对比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二是通过改写a ∶b ,
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除数不能是0体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三是找出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练习与实践中,要利用第3题里的比组成比例,回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把照片①变成照片④是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把照片④变成照片①是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知识链结
1.认识比(教科书六上P68、69 例1 例2) 2.比的基本性质(教科书六上P70、例3) 3.化简比 (教科书六上P71 例4) 4.按比例分配(教科书六上P75 例5)
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科书六下P38、39 例1 例2 ) 6.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科书六下P40例3、P43 例4) 7.解比例 (六下P45例5)
教学过程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 ∶b ==( )÷( )(b ≠0)
( )
( )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2)填空:=(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
( )
( )
果。
)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
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
93
100
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
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六、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1.( )÷10=0.6=( )%=( ):( )=
()
9
2.把
:化成最简单的比是( );千克: 400克的比值是( )。
158343
4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 )%,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与
两数和的比是( )。
4.一杯400克的盐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 ),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 )或加( )。
6.如果A×
=B×,那么A :B=( ):( ),当A=0.8时,B=( ) 342
5
7.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 ),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 )。
8.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另一个外项是( )。
2
5
(二)慎重选择
1.如果减数相当于被减数的
,那么差与减数的比是( )。
3
5
A 2:3
B 2:5
C 3:5
D 3:2
2.同一段路程,甲车行完要4小时,乙车行完要6小时,甲、乙两车速度的最简比是( )
A 4:6
B 6:4
C 2:3
D 3:2
3.甲乙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1:2。
它们的表面积的比是( ),体积比是( );
A 1:2
B 1:4
C 1:6
D 1:8
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5,这是( )三角形。
A 锐角 B 钝角 C 直角 D 无法确定 5.下面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的是( )。
A 10:12 和 35:42
B 20:10 和 60:20
C
: 和 12:8 D 0.6:0.2 和: 12133414
(三)破解密码
= :X = : X 15 1.87.512253456(四)列比例求并解
1.8与X 的比等于与 的比。
135
6
2.两个外项是125和 ,两个内项是X 与25。
1
5
(五)解决问题
1.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
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形周长5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
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4.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个数与零件总个数的比是1:3。
如果再加工15个,那么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5.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按2:1放大后,画下来。
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