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增多的意义
血涂片复检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
血涂片复检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播。
该病可引起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多,导致全身症状如发热、咽痛、淋巴结炎、肝脾肿大等。
IM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中较为常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乏力、咽喉痛、发热、淋巴结肿大等。
然而这些表现并非特异性,容易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混淆,因此需要进行血涂片检查以确诊。
血涂片检查是一种简便、快速、低成本的实验室检查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血细胞形态特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类型。
在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血涂片复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
通过血涂片复检,可以观察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多情况,以及有无异形淋巴细胞的出现,从而更加确切地确认疾病诊断。
血涂片复检在IM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血涂片复检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分析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了解,推动相关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快速的诊断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最终实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更好管理和治疗。
通过对血涂片复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探讨,旨在强调重复性检查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并为临床医生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为临床实践和患者的康复健康贡献力量。
1.3 研究方法在进行血涂片复检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研究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常见化验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009-05-10 19:41常见化验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简写RBC)1.正常值男性:400~550万/mm3 (4.0—5.5×1012/L)女性:350~500万mm3 (3.5—5.0×1012/L)新生儿:600~700万mm3 (6.0—7.5×1012/L)2.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最常用的是做为检查贫血的主要指标。
(1)红细胞增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a.相对增多:在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时、多尿、长期不能进食者,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可以出现相对地增多。
b.绝对增多:在某些正常情况下因缺氧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多,如:由平原移居高原生活或剧烈地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后及新生儿均可出现红细胞增多。
此外,红细胞增多还见于一些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
如:妊娠中、后期的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测定(简写Hb)1.正常值:男性:12~16克(120—160g/L)女性:11~15克 ( 110—150g/L )新生儿:17~20克 ( 170—200g/L )2.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常与红细胞计数同步进行,其增高与减少的临床意议与红细胞计数同。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白细胞总数(简写WBC)1.正常值成人:4000~10000/mm3 (4—10×10g/L )6个月至2岁婴儿:11000~12000/mm3 (11—12×10g/L )新生儿:15000~20000/mm3 (15—20×10g/L )2.临床意义:(1)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是检查体内感染的主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
在急性大出血、严重的损伤和急性中毒等也可见到。
还有白血病和某些恶性肿瘤, 白细胞均有增多。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增多:(1)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
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 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 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1) 急性或慢性失血。
(2) 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 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 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心衰、紫绀、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压、发育障碍等症状的人群。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介绍:中性粒细胞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的非特异性抗感染过程有关,该类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杀菌功能,其作用过程历经趋化运动,识别并结合吞噬物质,进而摄入胞内,最终杀伤并降解病原体。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嗜酸性粒细胞数介绍: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也来源于多能干细胞,在细胞的前体(precursors)阶段已能与其他髓系细胞区别,体外培养可分离出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eosinophil committed cell)。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量在昼夜有明显变化,清晨较低,夜间较高。
其周期变化与血中肾上腺皮质的糖皮质激素呈负相关,糖皮质激素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反之,嗜酸性粒细胞则升高。
骨髓象的分析常识
⑵红骨髓象的分析常识一、 骨髓增生程度意义 按增生程度分5级:I 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n 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川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 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w 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V 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 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比例增加见于: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⑵红 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比例正常见于:⑴正常人骨髓;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 瘤、骨髓转移癌等。
比例减低见于: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 粒系细胞增多意义1 •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 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 •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3 •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 •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⑵类白血病反应;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⑷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⑵寄生虫感染; 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状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 多症
儿童 T 巴细胞 淋
E 病毒 B
血清I g
吸取含 1% E T K 的血液标 0 DA 2
传染 性单 核 细 胞 增 多 症 (M) 由 于 E I 是 B病 毒 感 1 . 流式 细胞 术 .3 2
染 后 引起 的单 核 一 噬细胞 系 统急 性增 生 性疾 病 , 巨 全 本 l0z , 入 FT D C 8及 P D 9 鼠抗人 O ̄ 加 L IC C 4、D E C 1 年 都 可 发 病 ,  ̄L ̄ 容 易感 染 , 感 染 治疗 无 效 , 荧 光单克隆抗体 ( dJi期 t 抗 由美 国 B 公 司提供 ) 11 , D 各 0 L 室 x 并 且有 发 生 恶性 组织 细 胞增 生 症 和急性 淋 巴细胞 性 温 避光 孵 育 2mi, 0 n 加入 红 细胞 裂 解 液 l , mL 室温 放 白血病 的风 险 , 与 多种 儿童 恶 性肿 瘤 发生 有关 u 置 1mi, P S 涤 2次 , P S0  ̄ 上 机 , 用 也 。 0 n用 B 洗 加 B 40 L 采 对此 , 我们 对 20 年 6 06 月一 20 09年 6 的 5 例 急 性 F S aiu流式 细 胞仪 检测 外周 血淋 巴细胞 C 3、 月 7 A ACl r b D
感染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 ( 患儿和 5 名健 C 4、D C 9的表 达率 。 I M) 0 D C 8、D1 康儿童 , 应用免疫放射 比浊法和流式 细胞术检测血 1 . 血 清 I 测 定 应用 免疫 放 射 比浊 法 ( 剂 盒 .4 2 g 试 清 中 I和 T 巴细 胞 亚群 , 察 I 儿 的免 疫 功 能 由 B C MA g 淋 观 M患 E K N公 司提供 ) 。 的变化 状况 , 以探 讨其 临床 意 义 , 道如 下 。 报 1 . 统 计 学 方法 采用 S S 60 .5 2 P S 1.统计 软 件 , 据 数
血涂片复检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
血涂片复检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
该病以潜伏期短、急性起病、传染性强等特点而著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伴有肝脾大、皮疹、白细胞减少等表现。
血涂片检查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而血涂片复检则对于准确诊断以及评估疾病病情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涂片复检是指在初次进行血涂片检查后,再次进行血涂片检查以确认初次检查结果或者针对一些特殊情况给予进一步的观察和评估。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情况下,血涂片复检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并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监测。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血涂片复检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
血涂片复检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且与其他疾病的表现相似,因此诊断起来较为困难。
血涂片检查通常可以发现大量的异形淋巴细胞和/或活跃的淋巴细胞,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由于异形淋巴细胞和活跃淋巴细胞在其他疾病中也可能出现,因此在有疑问的情况下进行血涂片复检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次检查结果不确定的患者。
血涂片复检能够对异形淋巴细胞和活跃淋巴细胞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和评估,从而为准确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提供重要的依据。
血涂片复检可以帮助医生评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发展趋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发展趋势与异形淋巴细胞和活跃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密切相关。
血涂片复检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这些细胞的变化,并据此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监测。
在患者接受治疗后,血涂片复检也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血涂片复检可以帮助医生解释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gM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E V— C —g B V A IM阳性率( 1 %)明显高于对照组( 3 %)x 1 . P 00 )试验敏感度 。 9. , O 1 . (2 29 < .1 ; 6 _ - 8, 特异度和诊断价值分 别为 9 .%,63 1 0 8. %和 8 . 结论 90 %。
测 方 法 简单 , 得 推 广 。 值 关 键词 E V V A IM: B — C —g 传染 性 单 核 细 胞 增 多 症
so s h id x f ig o i M i a ue h s b EB —VC - g in T e n e o da n s s I n c t p ae y V A IM d tcin ee t meh d T e e stvt a d o to ; h s n i iy n i s cfct,d tc o to s smpe a d wot rmo n . e p i i i y ee t n meh i d i i l n rh po t i g Ke r s EBV—VC IM;Ifciu n n lo i ie s y wo d A—g ne t s mo o uce ssd sae o
(B —g )i E V IM n
) Meh d ig ezme l k d imu oo e tasy(US ) . to sUs ny -i e m nsrb n sa E A n n
d t tn I gop 5 ae,te cnrlgo p 4 css o B VC —g at oy eut h oiv eei M ru 6 css h ot ru ,4 ae fE V- A IM ni d .R sl T e pst e co o b s i rt fE V- C —g (1 %)i I ru ees n cn yhg rcnrlgop (36 ( = 29 ,P ae o B V A IM 9 . O n M gop w r i i at ib ot ru gf l i e o 1.%) x 1.8 <  ̄
单核细胞比值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单核细胞比值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单核细胞比值偏高的情况成为我们很多人都非常头疼的一
个大问题,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们自身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导致的,日常一定要全方面的摄入各种饮食才能有效的帮助我们加强身体健康,来熟悉一下单核细胞比值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吧。
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单核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单核细胞总数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单核细胞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意见建议: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1.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一般单行粒细胞明显增高. 2.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恢复期,多发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减少没有临床意义. 您的
是偏高,而且没有症状,应该没有临床意义,不用担心
了解了单核细胞比值偏高的原因是什么才能够帮助我们选
择一些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盲目治疗是不可取的,日常一定要多
吃一些蛋白质比较高的食物可以有效的缓解自身出现的类似的问题,也一定要加强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
单核细胞增多是怎么回事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单核细胞增多是怎么回事呢导语:血常规是我们每次去医院做常见的检查项目了,但是我们都不知道血常规里面的单核细胞是什么意思,现在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单核细胞增多血常规是我们每次去医院做常见的检查项目了,但是我们都不知道血常规里面的单核细胞是什么意思,现在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单核细胞增多是代表什么意思呢其实单核细胞增多也是就行的自限性传染疾病,通常是可以通过口腔的唾液传播的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咽喉痛或是淋巴结肿大外周淋巴血管显著增多等问题。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
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
俗称接吻病。
本病以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外周血有异型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为其典型的临床特征。
可表现为肺炎型、肝炎型、胃肠型、关节型、肾炎型、神经型、心脏型、再障型、低热型等。
年龄越小,临床表现越不典型。
外周血象。
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早期白细胞总数多在正常范围或稍低,发病1周后,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为(10—20)×10 /L,高者可达60×10 /L。
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占60%以上。
异常淋巴细胞增多10%以上或其他绝对值超过1.0×10 /L时具有诊断意义,血小板计数常见减少,可能与病毒直接损伤及免疫复合物作用有关。
以上就是我们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疾病饮食,如果是在检查的时候发现有单核细胞增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都是可以治愈的。
但如果没有抓住最佳的治疗时间一般恢复不是很好。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 比率对诊断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的意义
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对诊断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意义摘要】目的:评估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在EBV 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ucleosis.IM)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检测 70 例IM 患者和50 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
结果70 例IM 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
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EBV 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数目;异型淋巴细胞原发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cls EBV)感染在婴幼儿多为阴性感染。
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则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ucleosis IM)90%以上的IM是由EBV 感染所致,极少数IM是由巨细胞病毒.弓形体等其他病原所致[1]。
.IM 的诊断常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外周血异型淋巴增多和嗜异抗体凝集试验阳性来确诊。
在机体受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时,可产生异常淋巴细胞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非典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变异体。
按其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是正常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向浆细胞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病理性细胞[2].我们对70 例IM 患者及50 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检测:探讨其对EBV 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意义。
材料和方法1.对象选择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 年1 月—10 月血液科住院患者70 例。
病例均符合按谭齐贤[3]等主编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中关于IM 诊断标准。
其中男45 例,女25 例。
年龄8-30 岁。
正常对照组选择同期50 例青少年健康体检者。
单核细胞增多症
单核细胞增多症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引起的,以侵犯淋巴系统为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常见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血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检出EB病毒抗体。
病因:本病是由EB病毒引起。
EB病毒系由Epstein和Barr等在非洲儿童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细胞培养中最先发现,属疱疹病毒群,是一种普遍感染人类的病毒,具有潜伏及转移的特性。
EB病毒通过唾液飞沫传染。
小儿潜伏期较短,约4~15天,大多为10天,青年期较长可达30天。
一年四季散在发病,寒冷季节可能发病数增加,偶有流行发生。
1.一般症状急性或隐袭起病,半数有前驱症状,继之有发热及咽痛,全身不适、恶心、疲乏、出汗、气促、头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2.典型症状症状轻重不一,少年期常比幼年期重,年龄越小越不典型,一般典型症状可在发病一周后完全出现。
(1)发热: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定,持续约1周左右,发热虽高,但中毒症状却较轻。
(2)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多见于颈后区淋巴结,但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累及。
淋巴结一般呈轻、中度肿大、直径在3~4cm以上者少见。
质地中等,分散无粘连,压痛不明显。
肿大的淋巴结大多需在热退后数周消退。
(3)咽峡炎:最常见为咽峡部充血,扁桃腺充血肿大,甚至少数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
扁桃腺表面可有厚霜样渗出物,少数有假膜形成。
(4)肝脾肿大:约半数以上患儿肝脾可增大,肿大程度轻重不等,偶可伴有脾区疼痛或触痛。
大多伴有一种或多种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有黄疸。
(5)皮疹:少数病例在病后4~10天出现形态不一的皮疹,可为丘疹、斑丘疹,类似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
3~7天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不留色素。
部分患儿在口腔软硬腭交界处有针尖样大小出血点。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临床意义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临床意义一、前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是指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非红白细胞的单核细胞群体。
PBMCs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人体免疫系统、诊断疾病以及治疗某些疾病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PBMCs的来源和组成PBMCs主要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组成。
其中,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自然杀伤)细胞;单核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髓系前体;自然杀伤细胞则是一类具有非特异性杀伤肿瘤和感染性微生物能力的大颗粒淋巴样白血球。
PBMCs来源于外周血液,它们是由骨髓中分化出来的干造血祖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不同的受体和分子在血管内壁上的黏附分子上进行黏附,最终进入组织和器官中发挥免疫功能。
三、PBMCs的临床意义1. 免疫系统研究PBMCs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免疫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PBMCs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机制和调节机制,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2. 诊断某些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PBMCs可以作为一种检测指标来诊断某些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
例如,在HIV感染者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是HIV感染进展的标志之一;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与关节滑膜组织中单核细胞浸润有关。
3. 评估药物毒性PBMCs可以用于评估某些药物的毒性。
例如,一些抗癌药物可以通过对PBMCs的毒性测试来确定其最大耐受剂量。
4. 细胞治疗PBMCs还可以用于细胞治疗。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患者的PBMCs可以被收集、扩增和激活,然后重新注射到患者体内,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
四、外周血单核细胞临床意义的变化1. 感染性疾病在感染性疾病中,PBMCs数量和组成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流感感染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下降,而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升高;在结核感染中,单核细胞数量升高。
单核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单核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单核细胞(monocyte,M)来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的髓系干细胞和粒-单核系祖细胞。
2、成人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10%。
骨髓释放入外周血液的单核细胞为成熟的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3~6天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再经5~9天,发育为巨噬细胞,形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其防御功能明显增强。
二、参考区间1、成人单核细胞绝对值:(0.1-0.6)X109/L;2、成人单核细胞百分数:3%-10%三、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一)生理1、正常儿童外周血液单核细胞可较成人稍高,6个月内的婴儿可达16% ,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时亦可生理性增多。
(二)病理1、某些感染:急性感染恢复期、慢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疤疹病毒、结核菌、布氏杆菌、麻疹、水痘、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伤寒、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肺结核。
2、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多发性肌炎、结节性动脉炎等。
3、血液病:急性、慢性单核细胞或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病、组织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等。
5、恶性疾病:胃癌、肺癌、结肠癌、胰腺癌。
6、胃肠道疾病:酒精性肝硬化、局限性回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口炎性腹泻。
7、药物影响:氨苄西林及氯丙嗦等可引起单核细胞增加。
8、其他:甲状腺功能进症、化疗后骨髓恢复、骨髓移植后、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烷化剂中毒等。
在临床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的有重要参考意义,单核细胞减少的意义不大。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抗生素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指导意义
3 . 1 治愈标准 体温恢复正常 4 8 h ,无肝肾功能异 1 . 2 纳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准 ① 所有 患儿 均符合 胡 亚美 《 实 用儿 常 , 血常 规无 异型 淋 巴细胞 。 科学》 诊断标准[ 3 1 : 临床有发热 、 咽峡炎 、 皮疹 、 淋 巴结 3 . 2 结 果 两组患 儿 均治愈 出院 。两 组 患儿 住 院
院儿 科 住 院传染 性 单 核 细 胞 增 多 症 患儿 1 0 0例 , 随 比较 采 用 t 检验 ; 非 正 态分 布计 量资料 以中位数 表示 机分为 P C T组 5 0例 和对 照组 5 0例 。两组 人 院时性 M( Q L , Q u) , 采用 u检验 ; 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 别、 年龄 、 体温 、 病程 、 WB C、 C R P 、 P C T及 各组 P C T≥ 3 治疗 结果
表 1 两 组 一般 情 况 比较 ( 元 ± s )
作者单 位 : 杭州市第一人 民医院儿科 ( 杭州 3 1 0 0 0 6 ) 通信作 者 : 芦惠 , E — m a i l : l u h u i 6 6 9 9 @s i n a . c o n
浙 江 中西 医 结 合 杂 志 2 0 1 5年 第 2 5 卷第 1 1 期
验 室 指 标 为 白细 胞 总 数及 分 类 、 C反应 蛋 白 ( C R P ) , 过 3天 。且 C R P进 行 性 升 高 或 咽 拭 子 培 养 结 果 阳
但 传 染 性 单 核 细胞 增 多 征 该 两 项 指标 均 可 升 高 , 故 性 , 即使 用抗 生素 。 不 能单 纯依靠 上述指 标判断 。 降钙 素原 ( p r o c a l c i — 观察 指标 : 记 录两组 患 儿 治疗 3天 后 的 P C T值 、 t o n i n , P C T)是近 年来 发现 的一 类与 细 菌感 染密 切相 体温恢复 正常时间 、 住 院时间 、 抗 生素使用时问 、 抗 关 的标 志物 , 在 细菌感 染早 期 P C T水 平 即可增 高 。 生 素使 用率 。 患 儿入 院当天 均完 善 咽拭 子细 菌培 养 , 本 研 究拟探 讨 降钙 素 原对 传染 I 生单 核细 胞增 多 症抗 咽 拭 子 E B病 毒 D N A测 定 , 静 脉 血常 规 、 C R P、 肝 肾 生 素使 用 的指导 意义 。
诊断学基础第十三章知识重点笔记
诊断学基础第十三章知识重点笔记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一)参考值1.血红蛋白男:120~160g/L;女:110—150g/L2.红细胞计数男:(4.0~5,5)×1012/L;女:(3.5—5.0)×1012/L(二)临床意义1、减少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乃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而言。
(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见于大量出汗、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等。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可分①继发性: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因缺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所致。
病理性增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一)参考值1.白细胞总数成人:(4~10)×109/L2.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O.Ol一0.05;中性分叶核:O.50—0.70;嗜酸粒细胞:0.005—0.05;嗜碱粒细胞:O~0.Ol;淋巴细胞:0.20~O.40;单核细胞:O.03~0.08。
(二)临床意义白细胞数高于lO×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0×109/L称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总数的增、减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1)反应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感染: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
②严重组织损伤:如较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后较常见。
③急性大出血、溶血:如脾破裂或宫外孕、急性溶血等。
④其他:如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等。
(2)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3)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①某些感染: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原因。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③药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甲状腺药物、x线及放射性核素等。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流 式细 胞 术 ( C )检 测 I 患 儿 3 FM M O例 ( 组 ) 更 昔 洛 韦 治疗 前 及 治 疗 1周 后 外周 血 淋 巴细 胞 百 分 比的 I M
[ 辑] 一 编
凡
放 置 室 温 避 光 孵 育 1 ~ 2 mi ,加 溶 血 素 ( t y eC) 5 O t 血 1 mi, 用 0 O mo/ 5 0 n Opi s l 0u 溶 0 n . l lL、p . H7 4的
P S洗涤 ( 5 0/ n mi)2次后 ,应用美国 B cma- o l r 司 E i X B 1 0 r mi ,5 n ek nC ut 公 e p s L型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 。 c
脾 和淋 巴结肿 大 、外 周血 中淋 巴细胞 增多并 出现单 核样异形 淋 巴细胞 等为其 特征 ,为 自限性疾病 ,如无
并 发症 预后 大多 良好 。我们 于 2 0 0 6年 3月至 2 0 年 6月采 用 流式细胞 术 ( C 09 F M)检 测 I 患 儿更 昔洛 M
韦治疗前 后外周 血 中淋 巴细 胞亚群 百分 比,以探讨 免疫 功 能改变 在 I 发 病 中的作 用 ,同 时为 I 新 的 M M
胞) ,患儿 血 中大量 的异 型淋 巴 细胞 就 是 这 种具 有 杀 伤 能力 的细 胞 。同时 C 细 胞 通 过 分 泌多 种 细 ] D4 胞 因子 参与 细胞 免疫 反应 的调 控 ,在控 制 和清 除 E B病 毒感染 的 B细胞过 程 中 ,被 大量 消 耗 ,导致 其 在 患J # 周血 中的绝对 数量 明显 降低 。 同时 E Lb ] B病毒 还能 直接 感染 T细胞 及 NK 细胞 ,引起 细胞 免疫 功
单核细胞偏高的原因
单核细胞偏高的原因
一、单核细胞偏高的原因二、测试单核细胞偏高的临床意义三、单核细胞的用途
单核细胞偏高的原因1、单核细胞偏高的原因
病毒进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后侵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之累及淋巴系统和各组织器官。
由于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EBV受体,故极易受累。
B淋巴细胞感染后增生活跃,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后者可引起T淋巴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直接破坏受染的B细胞。
这种细胞免疫反应是本病病程呈自限性的重要因素。
B细胞受破坏后释放自身抗原,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淋巴网状组织的良性增生。
肝脏有各种单核细胞浸润,库普弗细胞增生及局灶性坏死。
脾肿大,脾窦及脾髓内充满变形淋巴细胞。
2、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什么
单核细胞增多症也被称为“接吻病”,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通常是通过唾液、飞沫散播。
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着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3、单核细胞增多的症状
3.1、感染:肺结核病活动期或恶化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痘疮、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钩端螺旋体病、猩红热、原虫性疾病(疟疾、黑热病、立克次体病)等。
3.2、血液病: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斑替(Banti)综合征、高雪(Gaucher)病等。
胸水中多核细胞单核细胞意义
胸水中多核细胞单核细胞意义
胸水中多核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存在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
首先,胸水中的多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
例如,多核细胞的增加可能表明有炎症或感染的存在,而单核细胞
的增加可能与肿瘤相关。
因此,通过分析这些细胞类型的比例,可
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诊断。
其次,多核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数量变化也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
进展和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定期检查胸水中细
胞的类型和数量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以及疾病是否有进展或复发
的迹象。
此外,胸水中多核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存在也可以提示医生可能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比如细胞学检查或者组织活检,以确认疾
病的诊断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总之,胸水中多核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存在对于疾病的诊断、治
疗监测以及指导进一步的检查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医生
会根据这些细胞的类型和数量来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制定最佳的
治疗方案。
血涂片复检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
血涂片复检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病毒性感染。
血涂片复检是常用的血液检查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血涂片中单核细胞数量的变化,可以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初步的判断。
1. 诊断:血涂片复检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在感染初期,患者的血涂片中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淋巴细胞数量相对减少。
还可观察到异型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cyte),增强了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可靠性。
2. 鉴别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呼吸道感染、淋巴瘤等疾病相似,但其病因不同。
血涂片复检可以通过观察单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征,有助于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单核细胞通常呈现不规则的形态,细胞核增大、变形,胞质中可有嗜酸性小体,与其他疾病中的单核细胞有明显的区别。
3. 疾病进展监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般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可自愈。
血涂片复检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单核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
如果患者的单核细胞数量逐渐减少且恢复正常,则说明疾病正在缓解;而如果单核细胞数量持续增多或出现其他异常变化,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及治疗。
血涂片复检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疾病进展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观察单核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可以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初步判断,帮助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核细胞增多的意义:
(1)生理性增多: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
(2)病理性增多: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防御作用是通进以下3个环节来完成的:①对某些病原体如EB 病毒、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沙门菌、布鲁劳动保护菌、疟原虫和弓形体等,均有吞噬和杀灭的作用;②能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的细胞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在炎症组织中迅速出现多数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前三天中性粒细胞占优势,以后或更晚则以单核细胞为主,由于单核细胞和巨噬吞噬残余的细菌和已亡的粒的细胞,使炎症得以净化;③处理抗原,在免疫反应的某些阶段协助淋巴细胞发挥其免疫作用等。